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果德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011733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0-11 07:35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果德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011733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果德的讲记敬摘点滴


...以三贤十圣菩萨为僧宝。佛法中,菩萨的阶位可分成四十二阶位、五十二阶位等。如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最初为四十一位菩萨说《华严经》,此四十一位,非指四十一个人,而是四十一种果位的菩萨。四十二阶位即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即于初住中再开出十信,即是五十二阶位。三贤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证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就属于贤位;证到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即属圣位。如天台别教中所说,见到真如法身,即称「初地菩萨」,属于「摩诃萨」,即大菩萨之意。由于体证真如法身有深浅之别,所以阶位有初地至十地之分。然而不论是三贤、初地或十地,皆属于大乘的僧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9. 11(四)刊载
「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正法时期,不仅可以见到佛的丈六金身,也可以听闻佛亲口宣说妙法,乃至处处可见菩萨、缘觉、声闻等诸圣众。现在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佛已不复得见;佛所说四谛法、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诸法,也只有在经典中才可得知;虽然现在仍有许多罗汉住世,如迦叶尊者、宾头卢尊者、十八罗汉等,但唯有缘的人,方能得见。
概而言之,如今佛、缘觉及声闻圣者,难能得见;而佛所说之妙法,也无法亲闻;既是如此,现在当以什么为三宝?即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将释迦牟尼佛的形相,以金属、木、石、纸张等雕刻、绘画成之佛像为佛宝;以经藏、律藏、论藏为法宝;已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为僧宝;具足戒即具足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及出家菩萨戒。此三宝住持世间,能使正法长流,为世间最上福田,能令众生广植福田,增长福慧,故称「住持三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9. 13(六)刊载
一般人不知修行,对于心性没有体证,清净心为烦恼、执着所障,所以只能见到以佛像为佛宝、三藏经典为法宝、出家众为僧宝的「住持三宝」。倘若透过修行,这念心清净了,也能与佛菩萨产生感应,见到佛菩萨的化身。这种感应境界,不是向外求,而是自性清净所产生的功德妙用。所谓「心净佛土净」,这念心清净了,自然而然就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俗云:「物以类聚」,什么个性、习气相近的人,就喜欢结交相同个性、习气的朋友。例如喜欢写文章的人,就与爱写文章的人聚在一起;喜欢下棋的人,结交的朋友也有下棋嗜好,这些都是由于业报相感应。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修六度,自然就与修六度的菩萨相感应;修四谛法、十二因缘,就与声闻、缘觉圣人相感应。所以依照佛法的道理,在这念心上用功,心清净了,自然就能与佛菩萨产生感应。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9.16(二)刊载
「住持三宝」中的佛宝,即世尊入无余「涅槃」后,以佛像为佛宝。
所谓涅槃:「涅」是不生,「盘」即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不生不灭,是指这念心,没有烦恼,妄想不生;妄想既不生,本具清净的智慧心就现前不灭。所以涅槃指这念心达到不生不灭的绝对境界;达到涅槃境界,这念心性就具有常、乐、我、净四种果德。
一般人认为入涅槃就是死,其实涅槃不是死,而是这念心到达寂静、绝对的境界,称为「涅槃妙心」。《大般泥洹经卷二》记载:「大般涅槃」具有八种法益,称涅槃八味:一、常住,二、寂灭,三、不老,四、不死,五、清凉,六、虚通,七、不动,八、快乐。
涅槃境界无比殊胜,故声闻圣者一入涅槃,就住于偏空中,不想出涅槃。明白涅槃的意义及所具的功德,就知圣人涅槃的境界,不同于凡夫的死亡;体证到涅槃妙心,就没有烦恼存在,心清凉了,就是清凉净土。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9.18(四)刊载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误以为佛法消极、厌世;其实佛法非常积极进取,想圆成佛的智慧,就必须努力广修六度,作一分得一分,作十分得十分;若不实践什么也无法获得。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道理,心与理相应,心开悟了,便能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心性本具,如果不知向内观照,只想向外找一个境界求得解脱,始终是找不着的。佛法言:「烦恼即菩提」,把烦恼心转过来,当下就是菩提。《六祖坛经》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这念心不随境转,处处作主,就能解脱,心定就能生慧,对种种因缘观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应手。
所以,涅槃并非子虚乌有、形而上的学问,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也是修行人追求的目标。涅槃人人本具,就是吾人本心本性,因为这念心为烦恼所覆盖,所以无法体现心的清净妙用。如同太阳本自光明,即使忽逢阴雨见不到阳光,但太阳始终存在,只是被乌云遮住了。凡夫的心也是如此,本具清净的智慧,为贪瞋痴的烦恼所障蔽。只要「拨云」就能「见日」,把烦恼化除,本心就现前,就能证入涅槃;这一切都是本具、现成的,只要用功努力,心定、心净,人人都可体证涅槃,这是最真实的境界。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9.20(六)刊载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后,佛弟子因为见不到佛,便将佛陀的形象刻成佛像礼拜。一般人不了解拜佛的意义,便误以为拜佛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拜佛是非常有意义的行门;因为佛是众生的老师,众生以学习的心追念佛的慈悲、智慧、功德,因此礼拜、供养。见到佛像,就想到要向佛学习,学习佛的慈悲、智慧,努力圆成佛道,这就是拜佛的真实意义。
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萨求消灾延寿、保平安,虽然也能得佛菩萨的庇佑,但毕竟不如依着佛法学习,成就佛道来得究竟。俗云:「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依着佛法的道理努力修行,因而成就佛的智慧、神通,岂不是更圆满!譬如学生进大学念书,看到教授的知识、道德都很不错,心生景仰。但是,如果只是对着教授的相片心生崇拜,对自己的学业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将教授所教的课程、知识都消化吸收,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如同教授一般,不仅学业成就了,也能教化他人。
所以,拜佛如果始终只是求佛菩萨保佑,就像是有依赖心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必须进一步忏悔业障,努力向佛菩萨学习,才是正确拜佛的知见,依此用功,人生便能愈走愈光明。

皈依...(●[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灭境界。
以三贤十圣菩萨为僧宝。佛法中,菩萨的阶位可分成四十二阶位、五十二阶位等。如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最初为四十一位菩萨说《华严经》,此四十一位,非指四十一个人,而是四十一种果位的菩萨。四十二阶位即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即于初住中再开出十信,即是五十二阶位。三贤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证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就属于贤位;证到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即属圣位。如天台别教中所说,见到真如法身,即称「初地菩萨」,属于「摩诃萨」,即大菩萨之意。由于体证真如法身有深浅之别,所以阶位有初地至十地之分。然而不论是三贤、初地或十地,皆属于大乘的僧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9. 11(四)刊载
「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正法时期,不仅可以见到佛的丈六金身,也可以听闻佛亲口宣说妙法,乃至处处可见菩萨、缘觉、声闻等诸圣众。现在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佛已不复得见;佛所说四谛法、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诸法,也只有在经典中才可得知;虽然现在仍有许多罗汉住世,如迦叶尊者、宾头卢尊者、十八罗汉等,但唯有缘的人,方能得见。
概而言之,如今佛、缘觉及声闻圣者,难能得见;而佛所说之妙法,也无法亲闻;既是如此,现在当以什么为三宝?即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将释迦牟尼佛的形相,以金属、木、石、纸张等雕刻、绘画成之佛像为佛宝;以经藏、律藏、论藏为法宝;已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为僧宝;具足戒即具足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及出家菩萨戒。此三宝住持世间,能使正法长流,为世间最上福田,能令众生广植福田,增长福慧,故称「住持三宝」。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9. 13(六)刊载
一般人不知修行,对于心性没有体证,清净心为烦恼、执着所障,所以只能见到以佛像为佛宝、三藏经典为法宝、出家众为僧宝的「住持三宝」。倘若透过修行,这念心清净了,也能与佛菩萨产生感应,见到佛菩萨的化身。这种感应境界,不是向外求,而是自性清净所产生的功德妙用。所谓「心净佛土净」,这念心清净了,自然而然就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俗云:「物以类聚」,什么个性、习气相近的人,就喜欢结交相同个性、习气的朋友。例如喜欢写文章的人,就与爱写文章的人聚在一起;喜欢下棋的人,结交的朋友也有下棋嗜好,这些都是由于业报相感应。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修六度,自然就与修六度的菩萨相感应;修四谛法、十二因缘,就与声闻、缘觉圣人相感应。所以依照佛法的道理,在这念心上用功,心清净了,自然就能与佛菩萨产生感应。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9.16(二)刊载
「住持三宝」中的佛宝,即世尊入无余「涅槃」后,以佛像为佛宝。
所谓涅槃:「涅」是不生,「盘」即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不生不灭,是指这念心,没有烦恼,妄想不生;妄想既不生,本具清净的智慧心就现前不灭。所以涅槃指这念心达到不生不灭的绝对境界;达到涅槃境界,这念心性就具有常、乐、我、净四种果德。
一般人认为入涅槃就是死,其实涅槃不是死,而是这念心到达寂静、绝对的境界,称为「涅槃妙心」。《大般泥洹经卷二》记载:「大般涅槃」具有八种法益,称涅槃八味:一、常住,二、寂灭,三、不老,四、不死,五、清凉,六、虚通,七、不动,八、快乐。
涅槃境界无比殊胜,故声闻圣者一入涅槃,就住于偏空中,不想出涅槃。明白涅槃的意义及所具的功德,就知圣人涅槃的境界,不同于凡夫的死亡;体证到涅槃妙心,就没有烦恼存在,心清凉了,就是清凉净土。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9.18(四)刊载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误以为佛法消极、厌世;其实佛法非常积极进取,想圆成佛的智慧,就必须努力广修六度,作一分得一分,作十分得十分;若不实践什么也无法获得。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道理,心与理相应,心开悟了,便能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心性本具,如果不知向内观照,只想向外找一个境界求得解脱,始终是找不着的。佛法言:「烦恼即菩提」,把烦恼心转过来,当下就是菩提。《六祖坛经》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这念心不随境转,处处作主,就能解脱,心定就能生慧,对种种因缘观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应手。
所以,涅槃并非子虚乌有、形而上的学问,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也是修行人追求的目标。涅槃人人本具,就是吾人本心本性,因为这念心为烦恼所覆盖,所以无法体现心的清净妙用。如同太阳本自光明,即使忽逢阴雨见不到阳光,但太阳始终存在,只是被乌云遮住了。凡夫的心也是如此,本具清净的智慧,为贪瞋痴的烦恼所障蔽。只要「拨云」就能「见日」,把烦恼化除,本心就现前,就能证入涅槃;这一切都是本具、现成的,只要用功努力,心定、心净,人人都可体证涅槃,这是最真实的境界。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9.20(六)刊载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后,佛弟子因为见不到佛,便将佛陀的形象刻成佛像礼拜。一般人不了解拜佛的意义,便误以为拜佛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拜佛是非常有意义的行门;因为佛是众生的老师,众生以学习的心追念佛的慈悲、智慧、功德,因此礼拜、供养。见到佛像,就想到要向佛学习,学习佛的慈悲、智慧,努力圆成佛道,这就是拜佛的真实意义。
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萨求消灾延寿、保平安,虽然也能得佛菩萨的庇佑,但毕竟不如依着佛法学习,成就佛道来得究竟。俗云:「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依着佛法的道理努力修行,因而成就佛的智慧、神通,岂不是更圆满!譬如学生进大学念书,看到教授的知识、道德都很不错,心生景仰。但是,如果只是对着教授的相片心生崇拜,对自己的学业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将教授所教的课程、知识都消化吸收,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如同教授一般,不仅学业成就了,也能教化他人。
所以,拜佛如果始终只是求佛菩萨保佑,就像是有依赖心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必须进一步忏悔业障,努力向佛菩萨学习,才是正确拜佛的知见,依此用功,人生便能愈走愈光明。
皈依三宝的介说(...(●[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