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二十一、法理行持--如何入第一義 [打印本頁]
作者: diyiyitianxing 時間: 2011-7-17 20:04
標題: 二十一、法理行持--如何入第一義
曼荼羅:如何來解如來真實義呢?
小乞兒:依文是講你學習方法:
小乞兒:有人是聽聞、有人是研經、有人是觀萬法變化,
曼荼羅:壇經中的自性本無動搖,如何更好地來解意呢?
小乞兒:依文解義有分深度。
曼荼羅:深淺如何分呢?
小乞兒:無所住依根性差別有深淺解,第一義者斷俗世觀,而起差別作用。
小乞兒:道與俗是兩種極端道路,所以起初要執道法而行。
小乞兒:等你到達山頂後反觀山下,自然明白怎來怎去。
小乞兒:那時,你下山的路就不一定是原來路。所以說,欲知山上路,必問過來人。
小乞兒:初學時解必有深淺,由淺思深。
曼荼羅:如何思呢?這就是關鍵的地方。
小乞兒:由深證解,長時熏修聞法研經,深行解意,論義求證解。
曼荼羅:無所住依根性差別有哪些深淺解呢?
小乞兒:凡賢聖個解不同,凡解取相、賢解取義、聖解取證、就是差別。
曼荼羅:無所住是念念無染,即相離相。這個意可解得正確?
小乞兒:正確但要如何做呢?
曼荼羅:恩。然後就是下一步,依意得解嘛。如何是第2步呢?
小乞兒:完整的解是理事圓通。
小乞兒:字錯了,是義,不是意。打字有時會錯,差一字差很多。
小乞兒:義知道了不代表你懂了。
曼荼羅:那如何才是懂呢?
小乞兒:要能落實才是真解,學道理。
小乞兒:真懂不是你把聽聞的法再照原本講給別人聽。
小乞兒:真懂是把法依照自己的表達解釋出來,法是死的。
小乞兒:時空依人文而變異而有解釋不同,照本宣科所以才無人能修。
曼荼羅:對頭。
小乞兒:你會不通就是法理未解。
曼荼羅:那怎麼才能解法理呢?
小乞兒:此學持標準已經是明白話了,你不懂代表法未貫通。
小乞兒:小軍我教他研經入,你能看經嗎?能專心?
曼荼羅:能專心。
小乞兒:方法很多,你不是有看禪宗論了嗎?
曼荼羅:看了六祖的《壇經》。
小乞兒:禪宗論主要講心,你以禪宗理論來研究經說,可以入門。
小乞兒:小軍他偏重於唯識,到時你可以跟他對證研討,法要圓滿。
曼荼羅:唯識我感覺有點複雜,以後碰到相關這方面請教他。
小乞兒:就得多方參證。
曼荼羅:我在看密宗大手印,實際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1個道理。
小乞兒:唯識學主講心相變化,禪專講心證變化。兩者都得圓融才是第一義。
曼荼羅:恩。
小乞兒:你學密嗎?哪派的?
曼荼羅:我不學密,但我最近一段時間在看恒河大手印.
小乞兒:喔喔。
曼荼羅:也比較喜歡這樣簡潔的方法。
小乞兒:密法真義如果不是金剛上師境界,是無法入真如境界的。
小乞兒:佛法很簡單,複雜是因為你心複雜,以繁複如法對治繁複俗心。
小乞兒:等你心單純了,佛法就只剩下吃喝拉睡玩樂等死。
曼荼羅:是的,心複雜。
小乞兒:所以要以研經、研論、參訪、論義作為對治法,制服你那妄心起伏。
小乞兒:妄心降伏後,佛法無法無論。
曼荼羅:恩。
小乞兒:學法要久久染習,因習生心治妄想,妄想滅,法習斷。
作者: diyiyitianxing 時間: 2011-7-17 20:06
小乞兒:如果妄心不滅那就還要再用功,起初學習,一天最好培養研經讀經習慣。
曼荼羅:也就是說:依義得解需要多方參證?然後才是真解?
小乞兒:恩,每天都要,這是為了培養習慣。
曼荼羅:那依解起行,是不是就是行動中來實證?
小乞兒:恩,真解無解,而是心自悟證。
曼荼羅:比如說:對於空性,如何來解義?如何依解起行呢?
小乞兒:空性是在講你的見聞覺知未落分別的第一知,行證那個知。
曼荼羅:連第一義都不要了?
小乞兒:就是持,第一義是證。既然證了為何要執於名相?
小乞兒:當然要,未證前依文解證 。
曼荼羅:最關鍵的是如何行證那個知了?
小乞兒:第一義通的人一切宗論皆通,就是證。理通後依理持就是行,證在心。
小乞兒:心通眼證見真如。五眼所見就是證,凡夫證肉眼見;天人證天眼見;
小乞兒:羅漢證慧眼見;菩薩證法眼見。此門只有慧鎖能開,一切外相皆不相應。
曼荼羅:關鍵是證。有具體的辦法嗎?
小乞兒:慧怎來呢?你想想。
曼荼羅:從觀來。
小乞兒:怎觀?
曼荼羅:如理作意。
小乞兒:既然這樣具體作法要怎作?佛門行持有三門,
曼荼羅:可以在定中返觀本心,久久自然會明白。
小乞兒:翻譯為神通門、般若門、禪那門,如果你偏一門入都不是第一義。
經論依據與互參
【心無所住】
(術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心若起去時,即莫隨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只物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