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心在哪裡?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2-2-26 22:04
標題: 心在哪裡?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2-26 22:07 编辑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13395-1-1.html
心在哪裡?

文章標題:心在哪裡?
轉載作者:乘璦 轉載自大慧集網路動畫(http://www.thewisdom.com.tw)
來源網址:http://www.thewisdom.com.tw/Big5 ... me.phtml?Id=210&;Typeid=5
文章內容:


      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與財團法人慧炬出版社合辦「聆聽大師談心」系列佛學講座,於月前邀請世界佛教華僧會會長淨心長老主講「心在哪裡?」。該講座於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舉行,約近二百僧俗大德親臨聽講,場面熱烈。淨心長老進入主題前,首先讚揚龍山寺除了提供信眾信仰膜拜的處所,更積極舉辦相關活動,利益人心;而佛教道場轉型,亦顯見台灣佛教欣欣向榮,這是鄰近的日本、韓國佛教界所遠遠不及的。此外,長老也對慧炬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早年推動大專佛學社團設立的苦心孤詣表達讚嘆之意!

      學佛修行,主要為了能夠離苦得樂,其關鍵就在我們的「心」。以心為前提,才能夠熏修、導正吾人的身、口二業。然而,「心」是甚麼?它在哪裡?是圓?是扁?是方?到底甚麼形狀?淨心長老拈提一則公案與大眾參究:唐代的德山禪師早年精研《金剛經》,對於當時南方「見性成佛」一說不以為然,遂肩挑《金剛經青龍疏鈔》親往破斥。途中,遇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箇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箇心?」德山禪師經此一問,當下無語,始知南方禪慧甚深,機鋒難測。遂投在龍潭信禪師座下習禪,終得大悟。


      淨心長老指出,禪的精髓即在打破邏輯思惟的窠臼,超越意識妄想心的拘限……譬如:《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尊者為什麼選擇出家修行?阿難答:因見佛陀莊嚴相好,所以出家。於是釋尊即開始針對阿難尊者這一念分別「莊嚴、非莊嚴」的妄想心進行剖析,引領阿難參究「心在何處」。而當阿難尊者認為「心在身內」時,佛即問:既然在內,何以吾人不見五臟六腑?那麼,心是在身外囉?佛又追問:若在身外,又何以不能直接看見自己的五官呢?如是,釋尊與阿難尊者透過「七處徵心」,一一探詢心在何處,並令阿難瞭解平時所謂「心」者,其實只是我們的意識妄想心,並非「真心」!

      印度達摩大師來中國,遇有神光法師斷臂求法,大師問何所求?法師說,心不安,欲求心安。大師反問:將心拿來,我替你安。「覓心了不可得」神光答,達摩大師接著就說,我已經為你安好了。聞言,神光當即徹悟──淨心長老指出,神光斷臂,痛苦難當,「痛苦,因為有心;無心,則了無苦痛」,這裡的心當然是指我們的意識妄想心;此心生生滅滅,歷緣對境讓眾生生起苦、樂、無記…等覺受。這樣的生滅心當然無法洞見清淨真心,唯有超越並止息妄想心,才能讓真心浮現,豁見本來面目。


         妄想心固然生滅無常,卻也能夠讓我們造作罪業,流轉生死。淨心長老引用《華嚴經》:「心如工畫師,能造諸世間。」妄心的造作,幻現起虛妄世間,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由於妄心的分別造作,遂讓我們流轉生死,難以出脫。長老接著指出,妄想心的運作過程有五階段,分別是:一、「率爾心」。這是當眼、耳…等五官剛接觸外境時無分別的現觀、直觀狀態;二、「尋求心」。眼見外物後,隨即分別審知該物件究竟為何;三、「決定心」。既知外物為何,進一步即欲抉擇或好或惡;四、「染淨心」。於諸外境正式生起好、惡、染、淨等心;五、「等流心」。等,平等之義;流,流類之義。謂於善惡之法既已分別染淨、好惡,則各隨其類而相續不已。於善法則持續淨想,於惡法則持續染想,念念相續,前後無異。


      上述「五心」即是妄想心從初現到完成的五個階段,其中,「等流心」是造作善惡業的關鍵。淨心長老接著以唯識學裡有關善惡心所的分類表示,一般人總是煩惱心所多、善心所少;其中,有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二十種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等。長老指出,這些煩惱無非源於眾生的我執我見,而隸屬於根本煩惱「惡見」的我見,則是一切我執、煩惱的根源;由於我見,遂衍生出斷見、常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邪見,這些觀念上的偏差,使得人們撥無因果乃至做出各式無慚無愧的惡業來。

         淨心長老表示,以上都是眾生造作罪業的生滅妄想心。然而,釋尊告訴我們:應從六根「見性、聞性…」的運作中參究「真心」,所謂六根中性,雖是「帶妄之真」,卻是吾人去黏解縛、得大自在的切入點。因此,學佛修行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方為上著。如《金剛經》中一開始即描述釋尊「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釋尊在行住坐臥當中展現般若妙用,雖和一般人一樣穿衣吃飯,心中則了無牽掛,如古德所說,「終日喫飯,而不曾咬著一粒米;長年著衣,而不曾掛一絲。」然而,一般人卻不如是,總在吃好、穿好……等念頭上算計,遂惹來許多煩惱,不能自已。

         淨心長老接著指出,釋尊的般若妙用即是從六根當中的妙明覺性生起。因此,欲求抉發真心、妙用,應著力於當下一念心,亦即清楚自己此時此刻在想甚麼。禪門所謂「活在當下、照顧腳下」,強調的無非也是當下這一念心。長老表示,他提倡「茶禪」:在泡茶、飲茶過程中讓心專注收攝,念念分明中不讓杯盤發出聲響,藉此訓練禪和子活在當下的覺照力。


      若能明瞭當下這一念心,即可適時將煩惱心所轉化為善心所,與真道相應。淨心長老接著拈出六項轉念法要。一、「轉慳貪心為布施心」:透過財施、法施、無畏施,轉化凡夫慳吝的習性。二、「轉毀犯心為持戒心」:釋尊制戒,無非在斷惡修善,而社會運作亦有相關規約必須遵守。因此,奉公守法、持佛戒儀,是成就清淨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三、「轉瞋恚心為忍辱心」:所謂忍辱第一道,顯示忍辱在學佛修行當中的重要性。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學佛應藉由智慧觀空、慈悲待物…等方式,漸次熏修忍辱工夫。四、「轉懈怠心為精進心」:精,是指純一不雜;進,則是前進不退。修行應該一門深入,不宜駁雜、三心二意。一般性的廣泛學習固屬必需,但在法門的熏修上總應擇一深入,才不致蹉跎光陰。五、「轉散亂心為禪定心」:佛法中,攝心法門甚多,其中又以數息、念佛最為人知。以持佛名號來說,將散亂心定著於佛號上,久久自當成片,一心不亂。六、「轉愚癡心為智慧心」:學習諸佛菩薩世間、出世間智慧,即便面對紛然萬象,也能夠明辨是非,抉發真道。


      演講末了,淨心長老以「看破、放下、解脫」等語與大眾共勉。長老強調,世間一切,舉凡人際、感情、地位、名利……等等,皆虛假不實,若執以為實,就是一種愚癡的行為,永難出脫煩惱輪迴的繫縛。長老勉眾眼光應放長遠些,多為自己的法身慧命著想,才不致長劫流轉生死,苦海沉淪。

         歷時九十分鐘的精彩開示,在聽眾熱烈掌聲中畫下句點。講座後,淨心長老並和與會貴賓、聽眾合影留念,現場氣氛祥和愉悅,法喜充滿。

轉載聲明:如欲轉載本文,請遵守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2.5/tw/之規定



作者: 倒茶弟子    時間: 2012-2-26 22:29
隨喜  讚歎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