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淨慧法師:不要為夢境所轉 [打印本頁]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7-16 23:30
標題: 淨慧法師:不要為夢境所轉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7-16 23:37 編輯

http://www.buddha-hi.net/r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35&extra=


淨慧法師:不要為夢境所轉



  
各位大德:
   《楞伽經》上說:「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也就是說,在所有的法門當中,在十方諸佛所說的法要當中,都強調如何調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當中這是第一位的。

    所謂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禪宗的功夫以明心見性為目標,所謂: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心性有何差別呢?心有生滅變易,性者如如不動。所以,性是體,心是用。明心用,見心體,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佛教講的一切法,闡釋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據世間萬事萬物本自具足的體和用而宣說的。把體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彎路,容易見效果。比如說,一盞燈,也有體有用。燈的本身就是體,燈所發的光明就是用。體用結合,才能把世間的萬事萬物說清楚。體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東西是什麼。

    因為不認識到一切事物的本體,就容易本末倒置,捨本逐末。修行的根本,明心見性,找到這個根本了,就不會胡思亂想,找到這個根本了,就不會癡人說夢。

    我們修行,不是要在眼前的點點滴滴的奇特現象上去用心,要從根本上用心。點點滴滴的奇特現象不用功的人也會有的,比如說日常做夢,夢境有好有壞,有善有惡。夢畢竟是夢,一般來講夢裏的事情總是相反的。比如說夢到好的境界,恰恰就是有一件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夢到驚險的事情,往往就會有順利的事情出現。那些解夢的人,圓夢的人,多半都是用這種方法來為人解夢。

    相反的,我們修行的人呢,就會迷於夢境的虛幻。在夢中看到有師父給我說法,看到菩薩在點化,這固然反映了一個修行人日常心心念念在追求佛法,追求神異,如果從解夢的角度出發,夢中好的境界,恰恰是消極的現象、不好的現象將要產生的一種徵兆。

    我講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修行人不要在夢幻泡影這些虛假的現象上去用心思,這不是根本,是枝末。修行得好或者不好,有進步或者沒有進步,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遇緣逢境來考驗自己,在逆境中來考驗自己。

    逆境現前動心還是不動心,有煩惱還是沒有煩惱,信心是動搖還是堅定,這個才是根本。

    因為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要了生脫死,最終在生死這件大事面前能夠作得了主。在日常的逆境來臨的時候能夠不動心,能夠作得了主,經常能如此,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就能作得了主。

    逆境能作主,能不起煩惱,在順境中又如何?也是考驗修行人的一種現實的境界。在逆境中不能動心,在順境中更不要動心,順逆都有方便來對治,順逆都不動心,修行才有少分相應。

    因為人生的煩惱無非是八風,所謂利、衰、苦、樂、稱、譏、毀、譽。 在八風中能夠不動搖,能夠作得了主,在生死中,在生死到來的時候,在臘月三十日才能勉強打發得開。

    修行人,就是要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鍛煉自己,考驗自己。鍛煉自己抵制煩惱的力量如何,考驗自己定力如何。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在貪嗔癡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沒有力量,定有沒有力量,慧有沒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過貪嗔癡的力量?特別是當一個人無明火起來的時候,往往多少人勸都勸不住,拉都拉不開,多大的力量?戒定慧的力量一點也沒有了。修行就是要從根本上,從心地上來培養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來養成,在實際的修行過程中來養成。

    我們經常會形容一位修行者,說這位法師,這位老居士很有定力,八風吹不動。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可能定力能夠抵擋得住貪嗔癡的侵擾。在特殊的情況下,往往力量不夠。平常用功夫不知道要幹什麼,就是以為作個好夢,就是以為看到一尊菩薩,看到一個好的境界,以為那就是修行的成果,那是癡人說夢。看到那種虛幻的境界都動心了,就說明自己戒定慧根本沒有力量。

    從前有一位祖師,有一天,他想到寺院常住的莊田裏去看一看,瞭解莊稼生長的情況。當他走到莊園的時候,看到莊上的行者把佛堂打掃得幹乾淨淨,而且也準備了一些蔬菜食品來招待這位禪師。禪師就感到有點奇怪,我也沒有跟他們打招呼,為什麼他們就會有這些舉動呢?好像一切都是有準備似的,禪師就問管理田莊的負責人,說:你們今天怎麼準備了這麼豐盛的午餐,室內室外也打掃得幹乾淨淨,這是怎麼回事?管理莊子的負責人對老和尚說,昨天晚上土地菩薩給他托了一個夢,告訴他說今天方丈和尚要到莊上來瞭解莊田的情況,你要好好準備一下。禪師聽了這句話以後,馬上就十分驚訝,並且深深地來責備自己,老僧三十年修行,我起一個心,動一個念頭,連土地老爺都知道了,我這個修行還有什麼用,我還怎麼能出離三界啊?

    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實,在禪宗的燈錄上有記載。這位禪師是這樣來對待生活中發生的奇異事情,他對奇異的事不但毫不欣賞,反而自責修行不到位,起心動念被土地神知道了,說明自己還沒有跳出三界外,還在三界內打圈子,戒定慧的力量還有待進一步圓滿。戒定慧的力量要成為無漏的力量,三界之內的鬼神就找不到修行人的蹤跡,戒定慧如果是用有漏的心去修,閻王老子還掌握著你的命運。所以,同樣是修行,以有漏心修,就不能出三界;以無漏心修,就能出離三界。

    那麼,什麼是有漏心,什麼是無漏心呢?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無所求的心,就是無漏的心。什麼叫無所求呢?比如說,某一個施主在觀音菩薩面前供了一個蘋果,或者供養了十塊錢,就求觀音菩薩十倍、百倍、千倍、萬倍的來賜予,這一個蘋果要保佑他全家平安,這十塊錢要保佑他全家身體健康,兒女升官發財,這就是有漏的心,有求即有漏。無漏的心,供佛即供佛,三輪體空。施者、受者、中間物,一切無相,那就是無漏心。

    世間、出世間,其區別就是有漏和無漏的區別,世間就是有漏,出世間就是無漏,有求即世間,無求就是出世間。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提高智慧的水平,要加大智慧的力量。要在無欲無求無相中來落實自己修行的每一個過程。

    世間都講:無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何況修出世法?出世或者世間,其分水嶺就在有所求和無所求,就在有相和無相,就在有分別和無分別。

    很多修行的法門,世間和出世間都是共同的。比如說十善,可以用世間的心態來修十善,那就十分局限,僅僅能夠感得人天善果。如果以出世的心態來修,就能莊嚴無上菩提。所謂: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以一顆無漏的心,來修習一切自度度人的法門。我們在這裏坐禪,更是要以無漏的心,無所求的心來要求自己,不要為一個短期的目標,來吃這番苦頭。要為一個究竟的目標,出離三界,解脫生死輪回之苦,那就是一個究竟的目標。

    當然,究竟的目標和具體的目標也可以結合起來,只要我們這一顆心擺正了,舉心動念都能與無漏心相應,那麼修習一切善法都是無漏善法。乃至我們身體的健康,氣息的調柔,身體的輕安都要和無漏善法相結合,相呼應,我們坐在這裏修行,就會有大的成果,就會有究竟圓滿的成果。

    這兩天來,有好幾位居士為了自己的夢境,生心動念。好的夢境,使得自己手舞足蹈,歡喜不已;不好的夢境,就產生了恐懼的心理,為自己的生活與前途瞎操心。我們連白天頭腦清醒的時候所作的事情,都不能把握,何況是自己在神智昏迷當中所顯現的那些幻覺,根本不足為憑,根本不要去理睬,理睬那些夢境,徒然給自己增加煩惱。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六個比喻,要把世間的萬事萬物從這六個方面來看破,才放得下。放得下,才能自在。這個自在不是說心情愉快,而是說在生死岸頭能夠自在,在煩惱境介面前能夠自在,在喜怒哀樂面前能夠自在;不是說有吃有穿,家庭幸福就是自在,那不是大自在,那種自在僅僅是暫時的。只有究竟圓滿了生脫死的大自在,才是一得永得,不會丟失。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從一切有為法的虛幻當中跳出來,能夠在喜怒哀樂面前,應付得過去,排解得開,不生心,不動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們做功夫所要達到的境界和目標






[attach]765[/attach]  

本文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12766.htm)
圖片引用自:http://big5.xuefo.net/show1_60668.htm


作者: 乘璦    時間: 2011-7-16 23:43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7-16 23:44 編輯

回復 乘璦 的帖子

感恩法師慈悲開示,隨喜讚嘆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以上四句偈是新春時參加法會后,和大家一起去觀音菩薩那邊求籤求來的
只是...好像被我當成口號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