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四卷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6-19 14:44
標題: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四卷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解诚敬谦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四卷







...念头,你的盗心没断。
  「不邪淫」,不邪淫专门是对男女来说,这个意思比较狭义,不像前面两条,前面两条那个境界太大,要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戒经》里面常常教我们,看到年岁比我们大的,中国古礼也是这样说,大概大我二十岁以上的做父母想,男子是我的父亲,女子是我的母亲;长我十年的要把他当作大哥来看待,大姊来看待;年龄差不多的是兄弟姐妹;比我小的,小了十几、二十岁,应当是子女想,一家人。要和睦相处,要相亲相爱,这就对了。
  在大乘教里面,佛的教诲善巧到极处,但都是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无论看到男女老幼,在大乘心目当中,尊敬心生起来,为什么?他是佛,年岁再小,他也是佛,再老他还是佛。我们对佛怎么尊重,对人就怎么尊重,这个就高了。能够把他想成这是我们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人天道的标准;能够看成是诸佛菩萨,这是佛道、菩萨道。先从人天,处处总是有个恭敬心,诚敬,诚敬谦和,性德,本善,所以总是要真诚、要礼敬。你看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一切众生要礼敬。先从最低级的,慢慢的再向上提升。
  第四个「不妄语」,这一条很难守,可是你一定要做到,你不做到,你不善。妄语是骗人,我们现在讲不诚实,存心骗人。真的有些有德行的人、有学问的人,骗不了他,他完全知道,所以那个人好人,虽然知道你骗他,他也不说破,这是德行。早年,我那个时候大概四十多岁,三十多年前,道安老法师在世的时候,那是个老好人。他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找我去做总主讲,我们合作大概有三年的时间,一直到他过世,他七十岁过世,我那个时候才四十多岁,他对我非常爱护。这个人爱人才,真难得,又肯提拔人才,真正善知识,佛门像这种人不多。有些信徒骗他,骗钱,自己经营什么公司,请老和尚去做董事长,老和尚很欢喜;问他要钱,那就送钱,所以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一卷)  2006/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1》)


...解,而且更难得的,互相学习,真正成为一家人。今年十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十个宗教手牵手在大会堂上为世界和平祈祷,这个在全世界是第一次。宗教团结走向了联合国的大会堂,过去没有过。让大家看到,真叫刮目相看,原来宗教是这样的团结,这样的和睦。所以今年,新年快到了,新加坡的宗教们有举行温馨晚宴,也邀请我,一月二号,我去参加。四摄法!
  四摄法第二是「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爱语是真诚的关怀,真诚的劝告,这是爱语。爱护自己跟爱护别人没有两样,爱自己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错了;颠倒过来就好了,爱自己少一点,爱别人多一点。这样才真正能够做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关怀、互助合作,以宗教的力量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么一个大的方向、大的目标,所有宗教联合起来,我们共同努力,这是每个宗教创教人的本愿。宗教教学的宗旨确实是「仁慈博爱,诚敬谦和」,我用这八个字把世界上所有宗教教学的宗旨说出来了。不管你信仰哪个宗教,你要不离这个原则,「仁慈博爱,诚敬谦和」,宗教里面决定不会有矛盾发生,决定不会有冲突发生。宗教是和平的,宗教是博爱的,《无量寿经》上有「博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也是以这个为宗旨,孔孟讲仁义。
  四摄法第三个「利行」。行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我们的造作,决定是有利益的。利益谁?利益对方,利益大众,利益社会,利益一切人类,再扩大,利益一切众生。大乘教里面讲九法界众生,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你要知道,这个心量才是自己的真心,你自己的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现在怎么样?现在你迷了,迷了之后,你的心量变得很小,变得不能容忍,这是错误的。心量小,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还要小,就变成六道;再小,就变成三途。所以,三途是小心量变现出来的,一真法界是本性所现的。十法界就很小了,迷失自性才变成十法界,六道又更小,三途就小到极处了。如果我们连一个人都不能包容,将来到哪里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八卷)  2006/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8》)


...是十善业道,慈悲、智慧,接著说「大般若光明云」。智慧跟般若是一个意思,这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意义就不一样。智慧是讲的权智,善巧方便,而般若是讲的实智,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什么?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起作用的时候叫般若。所以《大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智慧不起作用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它有,起作用是无所不知。
  这个说很难讲,也不好懂,我们还用古人的比喻,镜子。你看镜子在照的时候,照得很清楚,一样东西都没有漏掉,这时候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没有失掉。起作用是什么?如果有人来问,他就能解答,这是一个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包括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包括在里面,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你都做得非常恰当,这叫智慧,这叫智慧起用。用在生活里、用在工作里面,你的工作做得比别人好,用在待人接物,你跟大众相处,确实做到今天所讲的诚敬谦和。别人看出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清净,你的态度谦虚,你待人和睦,这是什么?这是般若智慧表现在外面。所以,大般若是智慧之体,大智慧是般若的起用,体用不二。这是从两个角度上来说明。
  体决定是清净的,有丝毫的染污你作用就有偏差,作用的偏差就叫造业,所以般若重要。大乘教里面佛菩萨教导我们六波罗蜜,前面五条是事,就是我们此地讲的智慧,大智慧光明云,后面一条是理,有事有理。你看前面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是事。禅定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般若就是你心地光明,遍照法界,没有一桩事情你不是通达明了的。用在哪里?用在前面,用在布施、用在持戒、用在忍辱、用在精进、还用在禅定。六桩事,一就是六,六就是一。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
  底下接著说「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就梵语的意思来讲,三昧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印度话的三,就是中国意思的正,你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七卷)  2007/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7》)


...是地狱,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我们今天把贪瞋痴放下了,专想阿弥陀佛,他怎么会不现前?所以念佛功德无比殊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每天读经,研究经教,这是念法;日常生活当中跟一切人都和睦相处,我们常讲的,跟人和睦、跟事和睦、跟万物和睦,就是念僧,这叫三宝。这把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量法门总的纲领原则都在念三宝之中。我们每天这几个小时在学习念法,最重要的是要把念佛、念法落实在生活上,就是与一切人和睦相处。把心量拓开,恢复自己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自己本来的心量,没有一样不包容的。现在你不能包容,不能包容是迷失了自性,我们产生错误了。
  『及示发心功德行』,「示」是示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发什么心?发四弘誓愿的心。度众生的心怎么发法?简单的说,第一个,你要欢欢喜喜、诚诚恳恳包容接纳众生。像弥勒菩萨示现的一样,布袋和尚示现的一样,欢喜接纳。要学诚敬谦和,在在处处自己要谦卑,要学自己谦卑,要学习尊重别人,学习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这就是度众生的相。这几条里面的内涵广大没有边际,最重要的帮助是帮助他学佛,为什么?帮助学佛才叫真实功德。那你要先做出学佛的好样子,让他看到之后很羡慕,他也想学佛,你就接引很多众生。所以自己要学不好,那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一定要自己做得很好。
  学佛的人没有一天不欢喜,没有一刻不快乐,这点就能够影响很多人。学佛的人心地清净,态度和谐,人人都愿意亲近你,这才叫度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万物接触当中,学断烦恼。怎么学法?顺境不贪爱,逆境没有瞋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要常常提起观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愚痴,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放下,放下贪瞋痴。只要贪瞋痴放得下,戒定慧是自然往上提升,提升到像阿罗汉、菩萨们一样,定共戒、道共戒,你心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一卷)  2007/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1》)


...开悟的那个时候,是他自证的境界现前,绝对不是五祖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他开悟。五祖要有方法帮助开悟,他学生很多,应该很多学生都帮助他开悟,为什么只有惠能一个人,自悟。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不会怪老师,老师没有偏心,都是自修、自悟、自证。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你自悟之后你去找他,他给你做证明,没有错,你确实是体会到佛境界,你真的是放下了,你才能见到。要不是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惠能大师那二十个字说不出来;他那二十个字说出来,也正是忍和尚所证的境界。再给你说明白,这五句话是一切诸佛如来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两样。我们今天信佛要信他这个五句话,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现在被染污了,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假的,是虚妄错误的抽象概念,应当放下。放下从哪里放起?你看《弟子规》里面叫你哪些不能做的,你从那放下。
  学习圣教基本的条件是谦虚、恭敬,印祖讲得好,「诚敬」两个字,真诚、恭敬。真诚也不好讲,我就讲谦虚,谦虚、恭敬你能学到东西;你觉得我比别人高,人家都不如我,你什么都学不到,这是最糟糕的。首先要学到我不如人,哪个人都有长处,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我都应该向他学习,这种人很容易成就。你看在近代念佛往生的人,多半都是没有知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他们念了几年佛预知时至,站著往生,那是什么?谦虚。就是他有个自卑感,不如人,他处处得利益;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这很糟糕,学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傲慢,贡高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在,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一生只是在佛法里面结个法缘而已。
  中国老祖宗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事情遇到困难了,遭遇困难,困难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解决,一切毁谤、羞辱来了,立刻反省我有没有做错事?有做错事,我感谢他们提醒,我改过自新。我没有做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0卷)  2007/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0》)


...你什么都学不到,这是最糟糕的。首先要学到我不如人,哪个人都有长处,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我都应该向他学习,这种人很容易成就。你看在近代念佛往生的人,多半都是没有知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他们念了几年佛预知时至,站著往生,那是什么?谦虚。就是他有个自卑感,不如人,他处处得利益;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这很糟糕,学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傲慢,贡高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在,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一生只是在佛法里面结个法缘而已。
  中国老祖宗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事情遇到困难了,遭遇困难,困难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解决,一切毁谤、羞辱来了,立刻反省我有没有做错事?有做错事,我感谢他们提醒,我改过自新。我没有做错事,实在没有,受这种屈辱那是消业障。为什么?我这一生没有做过,前生宿世可能做过,业障就消了。你永远保持谦虚、诚敬、接受,消业障,总是有个感恩的心,而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没有这个境界,你怎么晓得你现在在哪个层次?这就是考试。像中学考试、大学考试、博士班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才晓得自己到第几层,怎么不是好事情!所以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好事。
  所以宗门祖师常常教导学人,「你会么」!这个话意思很深,你要是会,一生成佛,不会,那就到无量劫了。所以会,无师智就很容易现前,不会就太难了!学,跟诸位说,学不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学了十二年没用,最后放下,放下就管用,这个示现意义太大了。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不学,那我们要搞这些东西干什么?不要学,放下就是。惠能我们学不了他,学释迦牟尼佛,我们学,学了之后怎么样?学了之后晓得放下,不能执著。执著你永远在那个地方;换句话说,你的障碍、业障永远在。放下,业障就没有了,为什么不肯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0卷)  2007/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0》)


...,是我自己在这里做学习报告。我眼睛里面看到所有台下坐的这些同修们,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你们来看看我有没有进步,我讲的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错误,我是这么一个态度。这个态度好,不至於让自己变成狂妄、变成傲慢,一生守住「我是学生,我是学人」。为什么?我们看到自古至今,在讲经教学这种方式上,淘汰下来的人太多了。
  到讲得不错,修得不错,大众,我们佛门讲四众,对你的赞叹、对你恭敬、对你供养,这一下就搞迷惑了,自己真的以为成佛了,不知不觉贡高我慢、贪瞋痴慢的习气统统现前,自己不知道。我这个方法,李老师教给我的,如何防止?就是一生始终抱著我是佛门的小学生,我没什么了不起,真的,我们比起阿罗汉差太远了,跟菩萨比天壤之别,比起一般没有修的人稍微好一点,你值得什么骄傲!再扪心自问:有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有没有能力有把握往生?不要说是出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那种诚敬谦和,我们有没有学到?我们读书,读尧王的故事,读舜王的故事,读文王、周公、孔子,你看看他们一生为人的谦虚恭敬,做事情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我们有没有学会?真的没有学会。学会的是什么?学会傲慢,学会自以为是,学会看别人都不是,都以为自己很行,错了。
  今天我们再往下面看,下面第四「法性融通故。法性融通,故如性之事,亦有可融通之理」。法性确实是圆融,通就是没有障碍,法性是一,不是二。法相是法性变现的,法性融通,那法相哪有不融通的道理!什么是法相?如性之事就是法相。相如其性,性如其事,性相一如,所以佛经一开头「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什么意思?性相一如,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能分,性相是一体。明心见性,性在哪里?随便法相,哪个地方不是性!法法皆是,所谓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这见性了。见性之后,它自然融通,所以它亦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一卷)  2008/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1》)


...是古时候的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坚守原则,就是这个意思,他不会轻易被外面环境动摇。这个坚守原则是什么?圣贤人的教诲,在佛法里面讲,依法不依人,他坚守原则。第二个是「弱於受谏」,这个弱是容易,受谏是听别人劝告,什么人劝他,他都欢喜接受;批评他,他乐意接受,劝导他,他乐意接受,从来不反驳。批评他错误了,错误了他也笑咪咪的接受,他也不反对。这个难,很不容易。在中国古谚语里面讲,这种人有大福报,福在受谏,听别人劝告。如果自己说一篇大道理来拒绝,这个人没福。第三个「怵於待禄」,用现在的话来说,怕做官,为什么?做官可不容易,做官要肩负三个责任,君亲师。你是领导,你把人民领导到哪里去,你是带头的,带路的,第二个你是人民的父母,第三个你是人民的老师,君亲师。这个责任太大!做不好是罪过,做好是应该的,所以他怕。第四个「慎於持身」,用现在的话来说,洁身自爱,表现於外面是诚敬谦和,与一切大众和睦相处。非常不容易,这是我们应当学的。颜回不是普通人,夫子那么样看重他,他不幸年轻的时候就过世,这是什么?这是缘分,不能说他住世的时间短,或者他有什么业障,不是的,他是来示现的,就是来教化众生的。像在舞台上表演,他担任这个角色,他就演这个,演完他就下台。演得好,演得逼真,你真看懂你就学到了。
  第五尊佛「水月佛」,清凉注解里面给我们说,「饶益安乐一切众生,如水普润」。水滋润大地,滋润一切众生。这个世间,我们说这个地球上,无论是动物、植物,如果没有水,都不能生存,水太重要了。水润泽一切众生是无条件的,它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厚此薄彼,真正是大慈大悲,所以佛的德号里面有水月佛。第六「解脱月佛」,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闻十种法,心定不动,故得解脱」。这十种法就本经来说就是十住法,就是这一品经,你能够心定不动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八卷)  2008/2/1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8》)


...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出世艰难困苦,到现在可以说心想事成,这是这一生修的,这五十七年,不算太长,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长时期跟我的人你们亲眼看到。我造作的罪业比你们重,过去生中造的罪业我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十几岁,喜欢打猎。抗战期间当中,我们家的伙食还很不错,每天都出去打猎,好像是功课一样。杀生太多,果报很严重,一直到七十多岁,我还有皮肤过敏的病,每年到季节交接的时候全身痒,长红的疹子,样子很恐怖。这个现象到去年就没有了,年年都有的,去年没有。我觉得身体比从前愈来愈好了,那是什么?我知道,业障病!业障没有消除,我们的功夫还不够,不到。努力,再努力,功夫到了,业障就没有了。
  现在我们对於这些理论方法知道得很清楚,现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它落实,百分之百的落实。所以我们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谦敬。这些年来我们提出四个字,在国际会议上赠送一些朋友们,「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让、和睦,待人接物,这是悟;不知道谦虚,不知道礼敬,那就是迷。所以头一个要学谦,对治贡高我慢的习气。要知道贡高我慢习气人人都有,与生俱来,这不是学的。从前李老师给我讲,讲经的时候也跟大众常讲,举个比喻,讨饭的乞丐,你仔细观察,他贡高我慢。贫,真无立锥之地,贱,没有地位,沦落到乞丐了还有什么地位?贫贱到极处了,你看他在路边,坐在地下,求人家布施个一文、二文,有钱人从他面前过了,他还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他那个样子,言语傲慢,他还瞧不起人。
  学佛之后,我们知道,傲慢在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生生世世,真的是与生俱来,它不是学的。这个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见,执著身是自己,这是大烦恼。这是什么?这就是轮回心,你只要有这个执著,你就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我爱、我痴、我慢。你想想看,四大烦恼常相随,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九卷)  2008/4/2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9》)


...。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再看最后一首:
  【胜慧先已说。如来所悟法。我等从彼闻。能知佛真性。】
  你看看,佛菩萨是多么的谦虚,多么的可爱,这要学习。我们学习障碍重重,这也是个很大的障碍,不知道谦虚。明明是自己悟到的,也推给别人不说自己。『胜慧』是前面排列第三位,他先说的,说出如来修行证果的方法,我是从他那里听到的,从他那里学到的。学的也真有成绩,『能知佛真性』,这是他自己入佛境界了。这十位菩萨,每位提出他自己修学报告之后,都是说我的成就是承蒙前一位菩萨的教诲。这首偈它的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尊师重道。佛法是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人不能够尽孝,他就不会尊师,这一定道理。所以净业三福,第一条里面就跟我们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佛法修学的根。怎么样才能成就?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诚」,内里面有真诚,外面才有恭敬。诚敬是入德之门,成就大德、大智、大能的基础。
  什么是诚?诚是清净心。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他给诚下了个定义,说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话讲得好,有一念就不诚。所以诚是什么?诚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起了一念就不诚。我们常常听到说「我诚心诚意」,你想他是不是诚心诚意?他还有诚心诚意念头起来,他不诚!他起念头了,一念不生才是诚,起念头就不诚。所以在佛法里,什么人做到诚?法身菩萨。我们《华严》里面讲的初住以上,他们的无明烦恼破了,也就是说妄想断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他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初住以上他用真心,不用妄心。十法界里面的众生还是用妄心,就是用阿赖耶识。不过四圣法界接近真诚,不是真的真诚,接近,就相似,天台大师把他们这些人称为相似即佛。起心动念放下之后,那就不是相似,天台大师说分证即佛,为什么说分证?他没有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0卷)  2008/6/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0》)


...是帮助我们破疑生信,只要疑惑破掉,信心生起来,修行证果快!佛法,尤其是大乘法,章嘉大师讲得好,知难行易。知是破疑生信,这个难,太难了;行是转境界,在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就成圣。我们的修学,决定不能够舍弃三个根,你真懂得了,你才会知道,最上乘的佛法跟最下乘的不二。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你看看他们的生活,他们待人接物,与《弟子规》把它对照一下,哪一句他没做到?字字句句落实了,圆满的落实了,为什么?性德,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从这个路子去精进,这就是行一乘道,还在大乘之上。一乘没有疑惑,大乘还有疑惑。这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五小段,「第五东北方精进慧菩萨」,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尔时。精进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这是一段长行,这个长行跟偈颂,一头一尾都是显示菩萨的《弟子规》,你看看他们的规矩,他们的礼节,看出他们的谦虚、诚敬,你在这里看出来。『尔时』,是前面第四位,生贵住的菩萨功德慧他的报告完了。接著是第五位,具足方便住的菩萨,就是精进慧,东北方代表方便具足住。前面生贵都是比喻,他的境界跟佛果地上相应,也就是障碍愈来愈少,已经接通了,跟佛的气分接通了,能够明显感到佛的磁场加持,所以说是入如来种。这个时候再向上提升,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一定要善巧方便,所以说是方便具足,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现相。说法也如是,应当用什么方法来教,就用什么方法,活的,没有一样是呆板的,圆融无碍,这是真的智慧。落实在业用之中,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活动,这是真实智慧。所以称为精进,真精进,这里面著重在自行化他。
  『承佛威力』,这菩萨谦虚,不是我有能力来报告这些事情,这是承蒙佛力加持。『观察十方』,好,十方是什么?听众,同时也得到十方大众的加持。你看这意思多好,真叫一个不漏,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0卷)  2008/6/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0》)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