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净公上人讲三学集第一九三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30 13:11
標題: 净公上人讲三学集第一九三卷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三学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是接见教书的老师,就不能用这个仪式了。皇帝要降阶,你们在北京皇宫里面看到,大殿上搭了一个台,上面放的宝座。他要从台上下来,降阶站在东面,教书的先生站在西面,行宾主之礼;东面是东道主、主人,西面是客人。用这种礼节,表示尊重老师,尊重教学,重视教育。教书的这些人,这些老师们,教化全国老百姓。再问谁的功劳?皇帝的功劳,领导人的功劳。就好像学校里他是校长,那些人是教员,执行他的政策,是一群教书人来做。所以国泰民安,人人知道孝亲尊师,天下太平。极乐世界、华藏世界为什么这样的美满?这是个多元文化,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都能和睦相处,教学!
  诸佛菩萨示现种种身分,都不离戒定慧三学。『令其远离诸恶道』,这是果报,前一句是因上离,「若有见者除痴暗」,这是因上断了,果当然没有了,哪里还会有三恶道的果报?『寂静天王悟斯法』,天王都是领导人,都是国王,现在都是讲民主国家总统。他懂得这个方法,用教学的方法,先断烦恼之因,后面自然就离恶道的果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卷)  1999/6/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1
  他化天王偈颂的第八首,我们将经文念一念,诸位对对地方。
  【毛孔光明能演说。等众生数诸佛名。随其所乐悉得闻。此妙轮幢之解脱。】
  我们看这一首,这是妙轮庄严幢天王他的赞颂。前面在长行文...(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卷)  1999/6/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0》)


...。世间的宗教,没有自信,完全信神,一切仰赖神,由神做主,这个没有自信,所以称它作宗教。佛法跟宗教不一样,佛法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上,有自信,然后才信他。这才讲到「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由此可知,如果丧失自信心,殊胜的成就就谈不上;纵有成就,也不过是六道里面的福报而已,不能够成就功德,不能够了生死、脱三界。
  灭除一切众生痴暗心,要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多了。在佛法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灭惑生智的方法。可是这些方法当中,对我们自己来修学就有难有易。不是方法有难易,是我们自己的根性有胜劣不同。我们的根性不殊胜,所以有些法门我们修学就比较困难,有些方法就比较容易。但是无量法门归结到最后,就是戒定慧三学。诸位要晓得,持戒绝不单纯是一个持戒,持戒里面有高度的智慧,有真正的自信,持戒才能够得法喜充满,才能够得清凉自在。如果持戒没有高度智慧,那个持戒是约束自己,勉强把自己烦恼习气压住。这个做法实在讲还是有限度的,所谓是油包火点,到控制不住的时候,烦恼就爆发,那就更不可收拾。所以他必须有高度的智慧,他有真实的认知,知道持戒是性德的流露,持戒是自然的相应,他就会做得很自在。因戒得定,定能伏烦恼,能够伏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对於痴暗,定没有办法,痴暗是无明烦恼,但是定能开慧,慧破无明。所以没有禅定,怎么能破愚痴、迷惑?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这个总纲领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卷)  1999/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4》)


...是自然的相应,他就会做得很自在。因戒得定,定能伏烦恼,能够伏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对於痴暗,定没有办法,痴暗是无明烦恼,但是定能开慧,慧破无明。所以没有禅定,怎么能破愚痴、迷惑?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这个总纲领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明白为我们显示出来。
  古时候,无论是宗门教下都讲求从根本修,都希望把修行的纲领抓到。希望是希望,几个人真正抓到?凡是抓到,都成佛作祖,他们在一生当中大功告成。凡是修行不能成就,没抓到。在一切经里面,《无量寿经》确实是最好的一部经典,对我们根性来讲。因为它的纲领就在经题上,经题上教我们修学「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圆满具足。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三宝又具足。三宝、三学都在经题上,详细的开导、说明就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不长,很适合现代人修学,我们要想选择一部经、选择一个法门,不选择这部,我们选择哪一部?在这部经里面世尊就有授记,与《法灭尽经》里面的授记,讲法完全相同。佛说将来佛法灭,哪一部经先灭?《楞严经》先灭。哪一部经最后灭?《无量寿经》最后灭。所有一切经法灭尽,《无量寿经》还住世一百年。将来《无量寿经》的本子,是哪一种本子流传到最后?我们现在在想像当中,决定是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我们怎么敢这样肯定的说?现在原译本、会集本总共九种,九种本子摆在我们面前,看看我们喜欢哪个本子。九种本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卷)  1999/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4》)


...。大家在一块共修利益很多,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尤其是习气烦恼深重的人障碍多,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看看别人用功,自己不好意思懈怠。年轻人看到老年人在用功,年岁那么大了,还那么精进,自己不敢不认真努力;年岁大的人看到年轻人那么用功,自己时光已经不多,更能够警惕自己;这是依众靠众,使我们的功夫能够增进。进入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心清净。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讲到这些地方,他做一个比方。你现在在念佛堂念佛,在讲堂听经,有人来告诉你,你家里的房子失火烧掉了,这个听经的还如如不动照听,若无其事,那才叫真的听经,才叫真的念佛。听说家里房子烧了,心一乱,赶紧跑回去,这个人完了。什么事情要紧?戒定慧三学要紧。说老实话,李老这个话说的是没错,真正做到恐怕不容易。这就是一个考验,你是真学,你是假学,真正紧要关头遇到了,才知道你功夫得力不得力。真正修行人,他的心常清净,不是说在念佛堂这两个小时清净,离开念佛堂之后又乱了,那有什么用处?没事的时候清净,事情一来就乱掉,这是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在有事的时候,事情来的时候,还是那么镇静,还是一点都不乱。要把念佛堂、讲堂所学的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面对一切顺逆境缘上;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所以一心不乱,不是在念佛堂、不是在讲堂,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心不乱,那是功夫成就了,这个人才决定往生,这个人真正把痴暗迷惑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卷)  1999/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4》)


...相,诸位想想,清净平等觉,与哪一个相应?这三句话就与这三个原则相应。我们今天听经著相,著了言说相,读经著了文字相,这是第一个不会。第二个,我们著了名字相,名词术语。我们没有了解名词术语里面真正的含义,只是著重在表面意思的解释,所以对真实的意思一无所知。开经偈给我们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没懂得。譬如,「布施」是名字,佛学里的名词术语,我们听到这一句,看到这两个字,就会想到这两个字怎么解释,经上讲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我们纵然学,都学个表皮,不晓得布施真正的意思在哪里。真正的意思是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财布施破贪爱、破悭贪,法布施破愚痴,无畏布施破恶业,所以它真正的意义,帮助我们成就戒定慧三学。而且布施不能著布施的相,布施不能有布施的念头,才能够断灭痴暗心,才能够令智慧圆满现前。如果说修这个法,有心去学,那个心就是障碍。正如同我们念佛,有很多人念佛求一心不乱,他来跟我说:我求一心不乱,求了好几年都得不到。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一辈子都不会得到。他说:为什么?我说:一心不乱里头你有障碍。「什么障碍?」你求一心不乱那个念头是障碍,你这个念头没有了,一心不乱就现前。所以我们修布施,还有布施的念头在,布施的功德没有了。所得来的是什么?福德;福德有,功德没有。功德要清净心,是功德。你这个修持的方法得不到清净心,所以只得福德,不能得功德。福德不能解决问题,不能破痴暗;功德才能破痴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卷)  1999/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4》)


...天人都不免;天人比我们聪明多了,都免不了。所以经教要深入,古人常讲「深解义趣,深入经藏」,这都是佛在经上说的。那个经藏不是指《大藏经》,任何一部经论,你所选择的,你要深入,要深解;你不能深入,不能深解,教义不能透彻,你在生活上就没有办法落实,往往把它用错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不能不谨慎,唯恐自己做错事情。做错,那个因果决定没有方法避免。无意做错事情,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无意就没有果报,没有这个道理。无意尚且有果报,何况是有意?所以这一句里头,愈想意思就愈深,愈观察愈广大,不能轻易读过。
  我们要想想,我们自己现在是这个情形,要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断贪瞋痴,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学。《无量寿经》是个很好的教科书,细心的去参究,努力去实行,可以避免我们的过失,帮助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所以常常有这个念头,「我决定求生净土」,世间的事情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何必去认真?这个世间样样认真的话,把我们往生的大事耽误掉了。如果没有很大不善的影响,都可以得过且过;除非影响很大,必须有一个断然解决的方法。能够把不好的影响减少、减低,善的、好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它扩大,从这些大原则、大前提上去思考,就能够免除许多过失。这里头真正根本的因素,就是要把自己舍弃掉,如果以自己为本位,好事也变成坏事。念念想一切众生,念念想正法久住,这种思想跟佛菩萨的思想接近,佛知佛见,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卷)  1999/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4》)


...法,各人有各人的依正庄严,这是跟你讲真话,华严会上讲的。因此我们才真正明了,共业里有不共业,共业的力量很大,不共业的力量也大,所以经上才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讲自性,能生能变,佛是一个圆满觉悟的人,众生在迷。所以我们的想法看法这个力量也很大,跟佛的力量没什么差别。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的想法看法相同,你就得到佛力加持。为什么?相应,这个力量就更大,我们想像当中力量增加一倍。所以境界是我们自己念头变现出来的,如果你相信、你肯定,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佛法真能帮助我们,它有理论依据,不是随便说。
  我们懂得灾难怎么来的,灾难怎么形成的,我们如何面对现前的环境?佛教我们用戒定慧来转变、来改造,如果我们不用这个方法,那就是随著业力转。随著业力,我们要相信,决定是恶业大过善业,这是没有办法否定的。《百法》里面,菩萨给我们归纳,烦恼有二十六类,善心所只有十一个;烦恼是恶心所,恶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菩萨这个归纳,是从事实真相里面做的结论,不是他自己凭空制造的,不是他想像的,是事实。所以我们恶念比善念多,恶念的力量比善念的力量强大,有二十六个,我们不能不懂。何况外面的诱惑,这是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现在社会恶的诱惑比善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几个是善的?几个是恶的?这一看不就清楚了吗?内有烦恼,外面有诱惑,你没有甚深的定慧,你怎么能做得了主?你怎么能不受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卷)  1999/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6》)


...福慧双修。修福是工作,寺院里面繁重的粗活都分配给你做,这是修福;也就是讲怎样做一个出家人,要劳动,要勤苦。除这个之外,你学经教,接受老师的教导,也是没有讲解,叫你背诵。你学华严,《华严经》要背;你学天台,《法华经》要背。你经论不能背诵,你没有根基,所以每天读经。
  诸位晓得,读经也是把妄想杂念念掉,修清净心。诸位要晓得,修禅定,面壁打坐是修定,读经也是修定,念佛还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定。在教下,特别是发心学讲经,是以读经修定,读经的时候就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读经的时候绝不思惟经里的意思,不可以,就是读,读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不漏,一句没念错,这是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它是属於修行,修根本智。听讲、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古时候出家人,纵然他不讲经、不说法,在寺院里面担任执事都通宗通教,所以他们的功夫都得力,这令人羡慕,他都有成就,受过很好的教育。现在这个废弃了,没有人重视,所以佛法衰了。要知道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衰的,我们要清楚。不读经,不研求,自然就衰了。
  讲经的人才怎样选拔出来?古时候佛门里面没有培训班,没有佛学院。道场里面和尚天天讲经,和尚年岁大了,或者是要栽培继起的人才,有首座代讲,首座就是讲经说法。继起的人才从听众里面选拔,讲小座,复讲。能够讲的,统统让他复讲,在复讲里面淘汰一部分。讲得好的,意思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的,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卷)  1999/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6》)


...真正得开悟,断烦恼,自在往生不退成佛,只有用功,打妄想那是做不到的。我们看到六根接触外面形形色色,我们被这些无量无边形类差别迷惑了,在这里面起分别、起执著,错了。诸佛菩萨他们为什么在这里头开悟?你们想想这什么道理?他们在这个复杂现象里头,他不迷,所以他作佛菩萨;我们在这个复杂现象里头,完全被迷了。迷的现象,就是六根接触境界起妄想分别执著,迷的现象;悟的现象,他们在这个现象里面生起什么?是戒、定、智慧。戒是随缘,有秩序的随缘,有条不紊的随缘,一点都不乱;定是心,心永远是清净平等,我们今天讲的真诚、清净、平等,那是定;慧,对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慧。所以觉悟的人面对六尘境界,他生起的是戒定慧;我们迷惑的人面对境界,生起的是妄想分别执著。生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搞轮回,搞三途、搞六道。六根对六境全是戒定慧,纯真之心,纯爱之心,纯是利益众生之心,那是觉悟的人,那是佛菩萨。诸位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晓得自己应该从哪里学起,从哪里入门。
  所以自性体虽然是一个,自性起用就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浓缩,一部经;一切经就是一部经,一部经就是一切经。世尊所说一部经,再跟诸位说,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大经里面所谓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再要问,基督教的《新旧约》,是不是一切经?你们诸位是真懂得、真明白了,你就会肯定点头,是的。《新旧约》能不能包括全部的佛法?包括,它怎么不包括?伊斯兰的《古兰经》能不能包括一切法?包括。如果不包括,一就不是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卷)  1999/6/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8》)


...间的薰习,不可能听一遍就转过来的。所以佛说法,跟我们中国古人订的这些标准,可以说完全相违背。中国古人言语文字的标准是决定不可以重复,不许可雷同,雷同是大病。可是佛说法不断重复,慈悲到了极处,唯恐你不觉悟,唯恐你听了之后就忘记了。天天在重复,天天在提醒,可是我们还是不觉悟。不觉悟怎么办?佛菩萨不怕麻烦,很有耐心,还是不断的在重复。这一生你不能回头,来生;来生不能回头,后生;生生世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了不起,孔老夫子做不到;孔老夫子教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不教你了。可是佛不一样,佛了解人为什么这么执著,为什么这么愚痴,是无量劫来被烦恼薰习,薰成这个样子。现在佛的教学,要用戒定慧三学来薰习,如果不是长时间的薰习,如何能够抵得过贪瞋痴慢?所以我们晓得,众生根性为什么这么劣,劣的原因是他长劫受烦恼薰习,何况在这一生当中又没有机缘闻到正法。现在这个世间,在家里面父母不教你,在学校老师也不教你,你怎么可能回头?怎么可能觉悟?能够教这些苦难众生、愚痴众生、坚固执著众生,除佛菩萨之外还有谁?
  《地藏经》上我们读过,佛菩萨非常感叹,「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刚强难化的原因,就是无量劫来受这些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些浊恶的薰习,造成这种不幸的现象。佛知道,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以正法来帮助我们、来薰习我们。真正好学的人不能不读经,每天都要读经;不能不听经,不能不研究讨论,这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卷)  1999/6/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1》)


...万在中国办多大道场,一千万兑中国钱大概是五千万,你想想看做多少事!找一个会用空假中的人带头,就成就了。到哪里去找?你自己发心。这个我讲经说了多少次,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人难,求自己不难,自己要发心,自己要学作菩萨。
  所以「六和敬」里的六句话,句句也是无量义,也是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句子,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都适用,这就是中道。所以三福、六和是基础,这是根本。学佛就是学生活,学佛就是学过日子,怎样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一生,怎样过一个美满的生生世世。佛教导我们这些原理原则,你能够遵守、能够明了,你的目的就达到。从这个基础上建立佛法,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正觉之法、大觉之法。「三学」是个纲领,戒定慧三学,《无量寿经》经题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三学都在这个经上。不但是三学,也是三宝,觉是佛宝,佛是觉而不迷;平等是法宝,平等是正而不邪;清净是僧宝,僧宝是净而不染。三学、三宝,《无量寿经》上圆满具足。落实到生活里面是菩萨的「六度」,六个生活的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是菩萨行;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与这六条圆满的相应。
  最后再提升到「普贤菩萨的十愿」,十愿跟菩萨行差别在哪里?差别在用心。普贤菩萨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以这个为服务的对象,那就是普贤十愿。十愿第一条「礼敬诸佛」,这一条的意义就是一切恭敬,我们在佛经忏仪里面常常念到「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卷)  1999/7/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4》)


...他们讲经,他们天天听经接受教诲。佛时代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真正放下了,自性里头无量智慧现前。毕竟这是末法时期,不是正法时期,拿正法时期那个标准,我们确实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烦恼习气断不了。可是你要知道,你要想成就,断不了也得要断,非断不可。我在有生之年,如果能有一点福报,我会帮助你们大家,找一块土地做一个僧院,做一个道场,道场里面住小茅蓬,最好是住帐篷;体力衰的、有病的住小茅蓬,身体健康的应当住小帐篷。在一起念佛共修、讲经、听经,我们盖个大茅蓬,大茅蓬里面放一部《大藏经》,足了。末法时期修学,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如果不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的心怎么会定下来?诸佛如来教学纲领,就是「戒定慧」三个字。戒是如法,佛陀生活的样子,教化众生的模式,就是法的准则。我们能做到,那叫如法;我们做不到,就不如法。我们得多想想,向如理如法这条路上精进,向如理如法这个途径上竞赛,我们如果有真诚的心,自然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护持。几个真正肯发心的,我们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我们把世尊的道风、学风重新振作起来,对於社会、对於国家、对於世界、对於法界众生才有真实的利益;否则,利益天天挂在嘴皮上,全是假的。
  我们不能不反省,常常想到圆满教轮。清凉大师为我们指出来,圆满教轮就是《华严经》。古德告诉我们,《华严》有大本、中本、小本。这个说法,不是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上中下三本,不是这个意思。古...(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卷)  1999/7/6  香港  档名:12-17-0156》)


...念,贪欲的念头累积到今天,变成大洪水。「瞋恚」的心累积起来,变成火山爆发。我们知道地球里面的核心是大火,这个星球里面为什么这么多的大火?那么高的温度?我们瞋恚心变现出来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从地面看到地底琉璃透明的,清凉自在,为什么人家居住是那个环境?佛在经上讲得多,「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生活环境之好坏是我们念头变现的;由此可知,我们内心瞋恚的意念多么重。「愚痴」是真妄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不分,不但是非邪正没有能力分辨,甚至利害都搞不清楚;善恶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愚痴到了极处。愚痴是风灾。所以贪瞋痴不要说行为,念头就感水火风三灾,几个人知道?佛为什么那么样强调,教我们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意思我们才真正搞清楚,是让我们息灭现在人讲的天然灾害。心里把贪瞋痴断掉,水火风三灾就免了。纵然有水火风三灾,你不会受到伤害。哪些人受到伤害?贪瞋痴没断的人要受灾害。受灾害内外交感,你里面没有这个因素,外面虽有,感染不上,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共业里面有别业,《楞严》说得透彻,「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妄是虚妄、妄想。同分妄见就是共业,共业里面有不共业,他有贪瞋痴,我也有贪瞋痴,这就有共业;他有贪瞋痴,我没有贪瞋痴,虽然业报现前,我们感受不一样。所以贪瞋痴念头愈少,你受的灾难愈轻;如果完全断掉,你就不受了。
  我们感激佛陀的教诲,真实教诲。所以在今天看到这灾难现前,这灾难岂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卷)  1999/7/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8》)


...一个好机会,在那边各国的运动员,你们都可以接触到,广结善缘,把佛法介绍给他们。
  所以真正学佛,真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要学的太多太多了。观察是智慧,调伏是功夫,自己仔细去研究,佛在经教里面讲的一些理论。我们知道,每一部经展开,经典的内容,教理行果这四面,教理行果,如何能够适应现前社会,适应当代的这些众生,特别是青少年。如果诸位懂得这些学习的方法,你真的是法喜充满,才知道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得多么充实、多么丰富,佛家讲的法喜充满是事实。今天大家偶尔还闹情绪,还有高潮低潮,这是完全没有契入境界;契入境界,不可能有这些事情发生。
  佛家讲的是原则,原则如何能够把它很圆融的变成现代化。佛家原则是「戒定慧」,调伏总不离开戒定慧,戒定慧如何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各个不同的阶层,各个不同的族群,各个不同的信仰,这就是功夫,要在经论当中细心去体会。还不能作意,作意就夹杂著自己的妄想意识在里头,你的智慧不开,我们今天讲纯客观,放弃自己主观观念,纯客观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起心动念处处都为他著想,没有为自己。为佛著想,佛度众生;为众生著想,众生得度,众生得福。自己一定要站在局外,不能有一丝毫涉及里面,丝毫涉及里面我们就有私心,就会把两面:佛度众生这一面、众生得度这一面,两面都破坏了。这个意思一定要懂,所以两面都会做得非常圆满。《华严经》上就是讲这个道理、讲这个方法,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例子,我们在这里头细心体会。「运用之妙,存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64》)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