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12 10:57
標題: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十四集)  2012/12/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94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书迭这么高不是吓大家的,因为我们谈《群书治要》,要治国。治国,为政在人,得到贤德之人辅佐是关键。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人贤德,才能够推举,才能够用。所以「知人」这个部分,在《群书治要》太多本都谈到这些重点,希望透过这个单元,从这六十几部书当中讲得很精辟的跟大家来做一个交流、探讨。上一次我们讲到一百八十六句,今天我们进入一百八十七句。经文我们一起先念一下: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

  这一段是在《群书治要》四十九卷,《傅子》这一本书里面。我们把前后文一起给大家看一下,从这一段的前文开始来讲解。经文讲到,「凡有血气,苟不相顺,皆有争心」。我们在看知人这个单元,就想到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能真正看清楚人,这是有智慧的。看清楚人才能用对人,看清楚人才能帮得上他的忙。「自知者明」,我们有自知之明,才是通达明白之人。而「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都觉得看别人看得很准,我们看自己看得准不准?我们每天跟自己二十四小时相处,都看不清楚自己,看别人会很准吗?那可能是自己觉得很准,但还是偏差很多。

  所以我们在读这每一段文,首先以自知为先。有自知之明,能够知道自己的习气、毛病,下格物的功夫,「物格而后知至」,烦恼轻,智慧就长。「知至而后意诚」,人的心一真诚,至诚感通,你很容易就能看清楚人。真诚清净的心看人清楚,而那种清楚不是一种成见,是明白,还加上一种仁慈。看他被习气控制,想怎么样善巧的去帮他,而不是对人成见跟对立,那是傲慢做主。而且格物的人,他非常清楚要改掉一个习惯不容易,所以他对人是一种宽容、宽恕的。因为他是过来人,他知道放下贪念、放下傲慢太不容易。所以当我们批评别人哪个习气批评得非常苛刻的时候,事实上很可能那个习气我们也根本还没改掉。

  比方我们看到某个人火上来了,「这个人真傲慢!」坦白讲,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傲不傲慢?对!看别人容易,看自己可能时间功夫就用不上。「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所以我们下这个功夫,根本上还从格物修身来下这个功夫。这个一开始其实就讲到一个重点,我们为什么看人不准。经文当中讲道,「凡有血气」,血性之人,其实就是还是会动情绪、情感的人。「苟不相顺」,他遇到这个人、遇到这件事不顺他的意。「皆有争心」,不顺他的意,对错的心就起来,他觉得别人有什么了不起,我对,他错。好胜心上来,对那个人就有成见放在心里,一有机会,会不会讲出讽刺别人的话、批判别人的话、挖苦别人的话?甚至于是设计别人的话、挑拨别人的话,都有可能。所以接着经文讲,他只要有傲慢竞争的心存在,「隐而难分」,这个心态很隐晦,他没讲出来,没表现出来,不易察觉。而这个根本上,就是人的爱憎太强,喜欢的就偏爱,偏爱也看不清楚人。所以《大学》讲,「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所以喜欢的看不清楚,讨厌的也看不清楚,根本是什么?爱憎。所以人脑袋要清楚,智慧要现前,一定要先把爱憎放下。

  在宋朝,大家都知道宰相王安石,他也是挺有学问的人,但心量还不够大。心量一不够大,没办法接纳不同的意见。不接纳不同的意见,这些跟你意见不相同的人,你就不能跟他们合力。都觉得自己对的多,不了解对方也是为国家好,不了解对方那些角度可能是我忽略的,所以就没有办法整合这些力量。然后他,可能又屈不下来,他就去找认同他的人。其实坦白讲,我们闽南话,有一句话说「嫌货的才是买货的人」。就是会嫌这个货不好的人,他就是想买,他才在那里嫌东嫌西的,希望你能改进。为国家好的人,他当然要把这些问题挑出来,我们一听就不舒服,「你好像看我不顺眼」,你就忽略了这些都是忠的人。他又不用这些人,司马光、蔡襄,这些都是这么好的人他都不用,就用那些他觉得好的人。结果这些人是什么,专门会谄媚巴结的,最后这些人把王安石给拉下台。

  有一次,范镇对王安石有所指责,上奏弹劾他。结果王安石就不高兴,记在心上,「皆有争心」。他没讲出来,「隐而难分」。你们有没有遇过,你认识的人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其实人还是坦诚一点好,直心一点好。假如你的朋友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很难成为知己。结果刚好王安石就发现,范镇跟赵抃在一些政策上意见不同,在那里争论,在那里辩论。当然王安石就觉得他们两个一定互相不高兴。刚好有一天,皇帝就问王安石,你觉得范镇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没有直接回答,他已经看范镇不顺眼,他没有直接回答。他说,范镇的为人赵抃最清楚,你去问他。赵抃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了凡四训》里「赵阅道焚香告帝」,这个人很正直,每天都昭告天帝,假如不敢跟上天讲的话他就不敢说,不敢跟上天说他起什么念头,他就不敢起。结果皇帝一听,赵抃最了解范镇,他就去请教赵抃,范镇这个人怎么样?结果赵抃就讲:忠臣也。你为什么觉得他是忠臣?之前前任皇帝仁宗生病,人生无常,这一病不知道能不能恢复,很难讲。所以范镇上了十九份奏折,提同样一件事:皇帝赶快立太子。因为他怕有闪失,天下大乱,大家又要争太子就完蛋了,受苦的是整个老百姓。而且上了十九次奏折,等了一百天,头发跟胡须都白了。

  我们在看这些古代的故事,真的很感佩。他们那种一心为国家着想,皇帝听了也很感动,要重用范镇。结果王安石了解这个情况就很不高兴,他本来要设计,让赵抃去讲范镇的坏话。你看这个就是有争心,不直接去讲,还怕人家说他说别人坏话,居然用这种不是很光明的手段。结果人家赵抃肯定范镇,王安石就有点情绪,你不是跟范镇在闹意见吗?你还讲他的好话。赵抃讲:这是国家的事情,我怎么可以用私人的感受去误了国家的事,以私废公,这种事怎么可以做?从赵抃的行持,他就是没有爱憎,他很理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我慢、我瞋,就讲不公平的话出来。一般的人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们要以赵抃为榜样,就不会出现底下的情况。「微而害深者」,就是他内心这些对立、竞争的心很细微,但是很可能一有机会出现的时候,会造成很大的祸害。我们在历史当中看李林甫这些乱臣,他们就特别会记怨,一有什么机会就残害忠良。「莫甚于言矣」,他们就会用一些话来陷害人,这个危害就非常大。

  而这里特别强调的就是领导者有没有智慧去辨别。「君人者」,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团体的领导者,「将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他应该要协调众人,因为领导者要做到君亲师。君,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好恶,一个领导者有好恶,底下一定分派别;要做到亲,他要去关心爱护属下;做到师,属下态度不对的,思想观念不对的,他要借机会导正他,这才能尽到一个为君者的本分。所以我们家庭里面、团体里面,遇到人与人的冲突是非,这个时候怎么合众就很关键。不要变成两边跟我们说了之后,我们一进去之后冲突更大;应该两边调和,让他们冷静,不要情绪化。能够记恩忘怨,能够提醒他们对方曾经对他们的好,能够提醒他们,他们这些想法、看法也有他的道理。甚至于提醒他,其实他身上有很多优点你没有,你们应该互相学习,而不是互相批评。因为人在境缘当中有时候还是当局者迷,身边的人一提醒,他就不会这么激动,会比较冷静下来。或者你在协调过程当中,他看某人不顺眼,你就说:某某人说你很好!有吗?真的,我有听到。多讲几次,他慢慢的成见就比较淡。这些都是调剂人情,善巧方便。再来发明事理,调剂了人情,他心比较平和了,接着再供养他一些正确的态度。所以和众定民,他领导整个人民,安定整个人民。而殊其善恶,他要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因为他是做决策的人,底下的人给他的这些讯息、意见,他没有判断正确,决策一下错,影响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人民都有可能。甚至于判断错误杀了一个忠臣,那是国家莫大的损失。所以他能够真正做到,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他能「以通天下之志者也」。天下人的心志,天下人的需要,他都非常清楚,他可以利益天下百姓。

  接下来讲到的这一句,其实我们前面有讲过,我们看一下二十四页,复习一下,为君者要「杜谗邪」。讲到的: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

  听取这些言论,没有冷静审断清楚,听了以后很轻易的就论断善恶,听了以后情绪一起来就去处理事情,也没有去了解,客观调查清楚,那处理有偏差,是非就会颠倒,『则是非有错』。这样底下的人,他很可能就觉得,他用他的这些巧言、这些善辩的能力,就可以达到他的目的、粉饰很多事情,巧言善辩的风气可能就会兴起,『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一个领导者他常常都会听谗言,一定招感很多人来进谗言。他假如审断能力很好,他都可以分辨出来,谁敢乱进谗言?所以,『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这个讲到了在知人当中有三参,从这三个角度来了解这个人。首先第一个「听言」;而「听言不如观事」,不如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他具体做出来,有些人讲,讲不一定做得到;「观事不如观行」,观察事情还比不上观察他的品行,他做出来的行为,这个就看得更细微。听言,听取言论必须审察,审察他讲话的动机。其实了解动机,就了解这个人的存心。所以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言语是他心的声音,会分辨就知道他的心态。

  这里我们翻到后面一百六十三页,因为第六个单元叫「明辨」。明辨当中的「辨物」,也有举到分辨言语的经句。我们首先先想到孔子在《论语.尧曰二十》最后一句话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你能从他的言谈当中去分辨这个人的人格,他言论的对错是非,你都可以分辨清楚。在《格言联璧》当中就有提到说「德盛者」,道德很好的人,「其心平和」,真的有学问应该是心平气和。「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他看人都看到人家的优点。「故口中所许可者多」,你看他都是肯定、赞叹别人的优点,贡献、付出,这是德盛的表现,他内心的赞叹表现在言语当中。「德薄者」,德行浅薄。「其心刻傲」,他刻薄、傲慢。「见人皆可憎」,谁都看不顺眼,看人家讨厌这里、讨厌那里。「故目中所鄙弃者众」,他目中无人,好像每个人都很差,只有一个人不错,可能就觉得自己能力好,我一个人做还比你们十个做得多。其实这个就是被自己的才能障碍住了,形成我慢,就瞧不起人。所以从这一段格言当中,从一个人谈出来的话,可以了解这个人的人格特质,他都是看人家的优点,许可人家的好,德盛;都是憎恨别人,都挑别人毛病,看不起人,这是德薄。

  具体我们再看三百五十四句,这是在《易经》,孔子讲到的: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将要叛变的人,有阴谋叛变的人,他说话的神情,他是惭,就是惭愧不安,因为他有所谋,心安不下来,他要伺机而动。当然你假如发现这个情况,适时做一些处理。但是绝交不出恶语,跟人家能够善终这一段缘分,不要跟他结怨。但你能判断出来,适当做一些处理。『中心疑者其辞枝』,心中有疑惑的人,心神不定,讲话就会没有条理,支支节节的。因为他有怀疑,他心不是很专注,就会有这个现象。当然假如我们底下的人有这个现象,应该引导他把这个疑惑讲出来。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大部分的人不善沟通,很多事情都闷在心里,然后愈想好像愈偏。比方说某人的一个动作,自己留在心上就愈想愈偏。其实,可能当事人都没那个意思,但又不拿出来请问一下。所以人与人相处,坦诚还是很重要。

  比方有一次,我们有个同仁,他出公差回来的时候,有人托他拿个东西给我。结果他非常负责,他自己的房间都还没进去,他就先到我这里来,就赶紧把人家付托的东西拿给我。结果这个东西拿出来,就跑出来两颗红枣,他的行李里面有红枣。所以他把这东西交给我,他自己也没发现红枣跑出来,我也没发现。后来我就发现有两颗红枣,请问大家你会怎么处理?经典当中教诲,「不与取」,才是不盗。任何一个小东西,没有人家同意是不能拿的,更不能吃掉。你不能说,这个老同事了,我又是他的上司,他不会跟我计较,吃下去,犯戒。人世间哪怕你的地位再高,决定不要视人家对我们的付出是应该的,这个心性就开始堕落了。要珍惜每个人对我们的尊重跟爱护,不能有应该的念头。结果我就把这两颗红枣拿回去还给他。结果还给他以后,我听说,他洗一洗把它吃掉了。反而是旁边的人起了怀疑:蔡老师干嘛专门拿两颗红枣过来干什么?我们这个同仁怎么可能会跟他计较两颗红枣?他就开始在那儿转。不过挺好,他挺信任我的,他终于鼓起勇气来问我,你何必就为了两颗红枣还要拿过来还?我就跟他讲:我说时时要在细微的地方守好自己的态度,对方又没有说送给我,我怎么可以把它拿起来?所以他有疑,他就主动问,可能很多误解就去掉了。

  曾经,我在一个重要的因缘当中,当时候去也是发生了不少事情,推展事情也不容易。然后就有很多对我一些行为提出一些批评,很多还不认识我的人,都听到这些批评。结果有一位朋友,他虽然听了这些批评,但是他当面来问我。我事后想想,这个人不简单,是不是?我请问大家,你听到人家批评某个人,你不大认识他,你有曾经去给他考证的,有没有?还是听了就落印象,然后看那个人,这个人怪怪的,好像是像他说的那样,愈看愈像。真的,人,你不去搞清楚,落印象就愈看愈偏。有一个故事也是这么讲,有个人锄头不见了,农村里锄头不见了很生气,然后就愈看隔壁那个人,一定是他拿的,愈看愈像,愈看愈像。突然有一天,在自己房子另外一个角落看到锄头了,原来我的锄头自己的放在那忘记了,那一段时间看他愈来愈像,根本都是自己心里造成的。所以很冷静的人不多。他就来当面问我,我就把这些实际情况让他了解。我想,可能也是他在测试测试,看看我在回答别人的误会,有没有火冒三丈;假如有,这个人的修养不过尔耳。可能也是一个测试。面对一个因缘,假如是关键的人测试也是为大局负责任。所以我们知人当中,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来观察他的人格特质,这个重要。所以面对别人的怀疑自己不能有情绪,这个才是君子之风。

  「君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羞耻自己不能做出让人信任的行为,而不会不悦、不高兴别人不相信我。当我们跟人家相处说,你怎么可以不相信我?讲这种话已经是没有君子之风,那是在要求别人相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你怎么没有用我?这也没有君子之风;那个人能力比我差都用了,怎么可以不用我?这个就变成Complain(抱怨)。《论语》里面讲「不怨天不尤人」。其实坦白讲,这些境界你都能观照得到,必有大用。尤其你是在传统文化的单位,我们这个事业谁管的?老祖先管的,圣贤冥冥当中在保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一定会有很多考验,有很多的毁谤、侮辱、委屈,看能不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吉人之辞寡』,善良吉祥的人,言语比较少,而且他讲出来的话,一定是利益人家的话才讲,话不多,言多必失。而『躁人之辞多』,性情浮躁的人,言语繁多,而且杂乱。所以这一句也提醒自己,自己断自己的吉凶,自己是吉人还是躁人。再来,也时时观照自己,讲话的时候心定不定。而且要跟人家讲话,要尊重别人的时间,拉里拉杂讲了一大堆,统统没有逻辑,让人家搞不清楚你的重点在哪里,这个也是浪费别人的时间。所以毋不敬。尤其现代人时间宝不宝贵?大家有没有感觉,二十四小时不够用?坦白讲,再用一倍,四十八小时,都觉得不够用。所以应该「凡事豫则立」,讲话以前先准备一下,我跟他谈的重点是这几点。不要谈又重点没提到,拉里拉杂讲一大堆,对方宝贵的时间又没有掌握好。『诬善之人,其辞游』。诬害善良的人,他心中不安,而且他在找机会毁谤别人,在那察言观色,看人的脸色,找机会,他眼神一定游移不定。『失其守者,其辞屈』,他擅离职守,或做出有损他的节义的人,他的言辞就理屈词穷,因为他自己良心就不安。

  在《论语》当中,我们了解到,孔门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第一位,言语第二位,所以言语也相当重要。论语里面谈言语的教诲非常多,也可以从言语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当然,你听了他的话以后,还要再判断他有没有做到。所以刚刚讲到的,你听言,你还要观事、还要观行。孔子也提醒,「不以言举人」,不能你听他说了就用这个人,还要先判断他说到有没有做到。我们有时候容易激动,他能讲得这么头头是道,讲得这么明白,我以前没有听过能讲得这么清楚的,一激动,马上用他。到时候请神容易送神难,副作用就会比较大。而言语的修养当中,孔子的弟子当中口才最好的是子贡,子贡请问孔子君子的德行。「子贡问君子」,孔子讲了这句很精辟、很契合子贡这个学生的需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为口才好,都讲的比较早,讲了以后到底能不能做到,又很难保证,所以孔子就提醒子贡,先去做到再讲。而同样的精神,其实在《论语》里面提到多次。比方,《论语》又提到,「古者言之不出」,古人他的处世的态度,言语的修养,不敢话讲太快。他怕什么?讲了做不到,「耻躬之不逮」。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他言语保守谨慎。

  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社会风气,刚好差别很大。人现在夸夸其谈、拍胸脯、开支票、作保证,最后差距都太大。你看政治,很多政客,都讲得好得不得了,欺骗选民,之后根本都实现不了。当然读过《群书治要》的选民,就不会被欺骗,会投下神圣的一票,因为这一票要负因果责任。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负责任的。生了一个孩子,要不要负责任?要!教不好,都有记录的,「养不教,父之过」。我们读到,「古者言之不出」,用这个「古」就代表我们这几千年人的修养是怎么样?一直在下降,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句话也提醒我们,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恢复君子之风,有古风。改天突然有人跟你说,我觉得你不大像现代的人,你比较像古代的人,那代表修养有提升。

  大家看以前古代的人,厚道,别人的过失不讲,甚至于帮人家掩饰。听人家在批判别人,很难受,给人家台阶下,心地纯厚。忠厚,大家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忠厚的人?就是那个不大讲话,看起来乖乖的,忠厚的人。告诉大家,该讲话的时候不讲,就不叫忠厚。真的,我们现在很多判断,其实都不一定很准确。什么是忠?「公而忘私,尽己之心,尽己之力」的人叫忠。该讲不讲,哪有尽己之心,尽己之力?厚,人纯厚表现在哪?损己利人,遇到事情他不会为自己着想,牺牲自己都没有关系,想到别人。而且,「情文俱备,始终不倦」。当朋友真的需要他提醒、劝谏的时候,哪怕对方都不是很能理解他,甚至于有时候还给他发脾气,他不放在心上,一有机会谏不入悦复谏,这情文俱备。我们现在劝人家:算了算了,不听就算了。这个就是没有耐性,这不是忠厚的表现。而且对人爱护的心,没有丝毫减损。

  我之前很幸运,十年前遇到卢叔叔这位长辈,他劝一个朋友劝了十七年,终于劝通了。我很幸运,刚好他十七年那个时候,我陪着卢叔叔去见他那个朋友。前面十几年,我还迷迷糊糊,终于结局被我看到了,挺有收获。一想到十七年,那是真情真意。所以我们对朋友没有耐性,不能始终不倦,这个就谈不上厚跟情谊。

  另一句,《论语》又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言词比较迟钝,他有时候怕说了做不到,所以言语比较保守。您看这几句精神都相同,可见得,修养自己,得先从言语的态度下功夫。事实上,人说了以后不能守信、不能做到,其实对自己的清净心是一种障碍。清净心要恢复,智慧才能打开。比方我们想一想,今天你答应某个人,当时候拍胸脯答应了:两个礼拜,没问题。突然两个礼拜以后看到他,忘了。你的心还清净吗?看到,闪一下,不要被他看到,赶快先离开现场,想一想,找什么理由跟他讲。这些妄念就一个接一个。他会不会到处说我不守信?心怎么清净。所以修养,司马光教他的学生从哪里下手?从不妄语始。讲话不虚妄,讲话诚实守信,我们从这里下手。今天回去拿一本小本子,上面写六个字,「凡出言,信为先」,然后把它带在身上。只要答应别人的事,马上写下来,每天打开来看,然后赶快把这些事情放在Schedule(日程表)里面,你就不会忘记了。你会慢慢心愈来愈定,愈来愈踏实,这些事都稳妥了。你这么真诚笃实,从这一句契进去,你这个心态就用在对人、对事、对每一句教诲,会得大受用。《论语》又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自己在谈论一些道理,都能谈得很通达,都能叫人家不要贪、不要傲慢,但是自己的贪跟慢都控制不住,他的内心会觉得很羞耻,不好意思。那这样羞耻,「知耻近乎勇」,更提醒自己,自己劝别人更应该要赶紧做到,这样才能言行一致。

  再来,从言语当中,孔子有提醒到,「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很会讲话,巧言,善于这些辞令。令色,就是他的容貌态度很会讨人高兴。这是巧言令色。因为他把时间功夫都耗在要讨人喜欢,要在那里琢磨,讲哪些话讨人家高兴,他怎么去观照自己的内心?怎么在自己的心态、起心动念下功夫?就不可能。而且巧言令色,他的动机都是要谋私利。然后人家愈称赞他口才好,他就愈往这个方向去走,当然自己的内功就愈来愈缺乏。这个不只是有自私自利的人会如此,甚至于,比方说我们在弘扬文化,人家都说你讲得真好,辩才无碍,真是孔子再世。这个称赞一起来,你会很在乎讲得好不好,就开始在那里推敲,找很多数据,然后讲完课一下来,看到别人走过来,心脏在跳,他会不会说我讲得很好?得失心就在增长,仁德、道德就很难提升,他就会落在一个讲课的得失上面。所以,人心有所牵挂,其实心性就很难提升。你很在乎什么,贪求什么,挂念什么,就很难清净心了。而这些贪念或者是傲慢、瞋恨、脾气,根还在我执。人把自己看淡了,这些习气慢慢就没有了。所以人要格物,要真正有所提升。我们这个真正有所提升是讲得很客观的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对不能迷失在一个相上,表相,我学五年了,我学十年了,就感觉自己进步了,不见得。不下真功夫,本来的习气不会少,然后本来没有的习气还会冒出来。因为这个过程当中得到的赞誉多,甚至懂得的经句多,本来不傲慢会变傲慢。经句懂多了,会去要求人。我们冷静看看,我们十年前比较傲慢,还是现在比较傲慢?

  曾经,我听不止一个人说过,说学传统文化的单位,给人的压力更大。到其它的单位,人家还不会一句经句接着一句经句来要求别人,还讲不出「子曰,子曰」。反而这些团体,他们都讲得出来,看别人都很厉害。所以确实,假如没有很冷静的时时能够观照己心,学到的经句先看自己,这个态度只要没有,决定慢慢偏成看别人。因为他没有中间地带,不是看自己就是看别人。所以真正在修道当中可以提升的人,他必具一个先决条件。不然,虽在学,其实只是记住了这些话,他没办法内化。那还是学问、还是学术,就是儒学、佛学、道学;不能够变成心性、变成智慧,不能做到学道、学儒、学佛。这是中华文化三个重要的教诲,三家重要传统文化的元素。什么条件?就是每一句经句都是讲自己。这样的态度他完全是往内观,他观到一定程度,他自知;他观到了之后格物,调伏自己习气,他清净现前、真诚现前,他智慧就出来,他看人就看得准。事实上,人只要不把每一句经句都当作我是当机者,也不可能有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不内观就会观他人,一观他人,对人就有成见,这个心就装了很多东西,不清净,不真诚。这个悦是什么?跟性德相应的时候就很快乐,跟性德不相应的时候就烦恼做主。

  所以学!学!应该是愈学法喜愈充满。大家很能理解这句话,就是我们的师长,老人家八十几岁了,大家看他笑起来,像不像婴儿般的笑容,返朴归真。我们还见过许哲女士,一百多岁了,像不像婴儿?愈活愈单纯,这个是真功夫。像我们是愈活皱纹愈多,眉头深锁,愈学转不过弯来,愈钻牛角尖,这个就学错了。当然,假如学每一句,都说是讲自己的,都往自己身上开刀,很苦!苦不苦?你们没有反应,可能我们都还没开始开刀。所以卢叔叔讲一句话,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那一个一个习气,就好像一层皮这样扒下来、扒下来。扒的时候很痛!但是痛完以后就是痛快。为什么?不被它控制。

  大家应该有体会,比方说我们很难受,这个人怎么可以跟我讲这样的话?他怎么用这个态度对我?在那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突然转个念头:我做到让人家讲这种话,逼到他讲这种话,我也该反省反省。这么一转念,还苦吗?还睡不着觉吗?马上就睡得很好了。一反省自己,这是性德,就不是烦恼了。一在那里愤愤不平,瞋恨、傲慢在那里作用,就苦了。当然,要扒下一层皮,边扒,会痛!先不要扒,会反复!你得咬紧牙关,冲过去。「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始有相应分」,死都不怕,就怕这个习性转不过来,念头转不过来。「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反复这么多次,我是不是不行?我是不是不能?都不要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又是另一个烦恼,叫怀疑自己。不要计成败,安住当下,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好,大家我们互相共勉。

  有时候,自己冷静想想,我认识卢叔叔这样疼爱我的长辈,已经有十年半了。有没有知缘惜缘?有没有知恩报恩?自己冷静想想,一个严重的习气都还没有去掉,愧对长者对我人生的劝勉。所以我有时候看到他,很不好意思,这个叫「失其守者,其辞屈」。自己的这个操守没有把握好,都不敢看,不敢讲什么话,好像看到这些长辈,像看到警察要抓小偷一样,就不好意思。当然,这样观照到,自己也不能气馁,天助自助者,更应该自立自强,下大决心去突破。

  我们刚刚谈到「巧言令色」,其实冷静想想,我自己有一个很深的经历,就是我第一次在大学演讲,北京民族大学,讲了两个小时,下台来就离开,时间也比较晚。结果走了一段路,突然有个年轻人冲上来,他追了我好一段时间,他很兴奋。我心里想,是不是哪句话触动他。他看到我兴高采烈,还在那里喘的时候讲了一句话:蔡老师,你的口才真好。我听了都凉一大半,我没有高兴,那时候还算理智。这两个小时,请问大家,几句孔子的教诲?几句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一句话放在他的心上,什么放在他的心上?口才。所以请问这个孩子最在乎,他最想要的是什么?口才,而不是德行。那能怪这个孩子吗?家庭、社会的风气,已经让孩子他的轻重缓急,他人生的先后摆得不对了。

  所以接下来,我们再看《傅子》这部经典当中另一段教诲。尤其领导者假如都用口才很好的人,可能干实事的人他就退了。我们曾经写过一段话给大家看,「上以言语为治,下以言语为学,世道之所以日降也」。在上位者,觉得每一次我要给上司汇报我的工作,只要我把这个简报讲得非常完美,好像我就是把事情办完了。坦白讲是什么?事情才刚开始,要去力行。比方说政客,他就觉得我只要口才可以讲到他们投我一票,然后就成了。那他真的选上以后干什么?谋自己的私利而已。甚至还花钱选上的,我得连本带利给它捞回来。请问大家,真正实干的人,他有这么多的时间去推敲言语的功夫吗?再来,有德行的人,会不会拍着胸脯上街去说:我的德行很好,请投我一票。德行好的人他很谦虚,他讲不出这种话。大家想一想,有一个人在竞选,别人被他讲得一文不值,他自己好得不得了,你选他不选他?你们是有读过《群书治要》的人,难怪判断力不同。

  我曾经在一些会议当中,也见过一些官员,我有时候对一些情景印象都很深。比方这个官员上去发表他做的事情,或者他即将规划要做的事情。讲完下来,那些同僚、上下属,拍掌,讲得真好!好像就交差了。很可能那一篇报告不知道耗了他多少时间,终于搞出来了,终于讲出来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下属,假如在领导者这样的态度,那他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念就很容易偏颇掉了。包含像我们在学校里面,假如领导要来检查,就赶紧赶出一大堆海报,那二、三天那个Printer(打印机),唰唰唰,那一罐都好多钱的。做报告的时候口沫横飞,那都是赶出来的。检查完了,全部堆到仓库去。坦白讲,那每一罐的钱,谁出的钱?纳税人出的钱。假如在中国,十几亿人出钱,那要还起来就吓死人。但几个公务员有这个态度?我们所花的任何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不能长这种虚华,不能只注重言语的善辩、华丽而已。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文章当中讲,「上好德则下修行」,上位者爱好美德,他底下的人就重视修养德行。「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位者喜欢人家巴结,当然底下的人就感应。「上好言则下饰辩」,上位者喜欢夸夸其谈,空谈,则下位者他就很会巧辩,把事情都可以掩饰得很好。假如那个风气是修养德行,则整个团体朝庭「仁义兴焉」,仁义之风就兴起来。当然这个「上好德」,这个「好」字也展现出他自己带头做。为什么清朝,一个女真族可以统领几亿的老百姓?这么少数的民族,可是却能够统领两百多年,原因就是他们的皇帝都是带头学中华文化,「上好德则下修行」。「饰辩则大伪起焉」,掩饰、巧辩这个风气一起来,这些虚伪、诡诈的风气就很难避免,「此必然之征也」,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德行,很难提升,很难成就。「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善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要使劲登才能进步,而且德行又很难马上显现。「言者」,就是很会空谈,「易撰而易悦者也」,他很容易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谈一篇很好的道理,又能藉由这个讨别人的喜欢。所以,「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这些古圣先王,洞察这些人性的人,他知道要学口才比较好学,又比较能讨人家喜欢,所以他不崇尚这个方向。「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鲜矣」。假如不尊重贤能、崇尚道德,然后举善行来给老百姓学习效法,而是崇尚用言语来讨好别人,然后就因为他的言语来选拔取用他,那只要口才好都能够当官,谋到一官半职,天下的人都不修道德了。然后就是巧饰善辩,用他的口才来要求封赏的人,「不鲜」就是不少,不在少数了。「何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德难为而言易饰也」,德行很难提升,但巧言伪饰这样的言语功夫比较容易学。这一点,从一个领导者来讲,都知道要找那个苦干实干的人。但是一个领导者假如没有放下爱憎,没有放下喜欢这些称赞、虚荣,那也很难不被这些很会讲好话的人所影响。所以能带对风气、能用对人根本还在自己修身的功夫。谁不知道一个领导者要用正直的人,要用忠臣?可是,假如不够冷静的时候,看到忠臣,看到正直的人,也是很想躲,也是很想远离他。

  在《新序》当中就有一个故事,楚共王他生病了,结果他召令尹过来,令尹相当于宰相。结果他就说到,这个常侍官员管苏,就是常侍官管苏,常常跟我相处的时候,都劝我以道义。可是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舒服,有时候听到这些会愈听愈不耐烦,怎么批评那么多,坐不住!然后没看到他的时候,一点都不会想念他。但是虽然是这样,可是每次冷静下来,都觉得他讲的话很重要,很有道理,很有收获,「吾有得也」。他对我对国家的功劳不小,「其功不细」。楚共王他已经病得很重,在跟宰相讲,所以应该封他爵位。这个申侯伯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放纵我,我喜欢哪些欲望,他就陪我一起玩,然后会帮我找乐子,怂恿我一起来玩乐,我挺喜欢他的。而且我跟他相处都觉得很高兴,不见到他就很难过,会想念他。虽然是这样,常常想念他,但是我冷静一想,他对我一点帮助都没有,让我把时间都耗在玩乐当中了。所以他的过不轻,应该把他逐出国门。结果这个令尹说:「是的,君王。」隔天,楚共王就去世了,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开悟,也是最后一口气开悟的。所以人,能够在现在就开悟,就不得了!能够真的「闻誉恐,闻过欣」,这一生德行一定有大成就。结果隔天他去世,令尹马上拜管苏为上卿,然后把申候伯逐出国门。曾子看到这个故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话可以说明楚共王的这个故事。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这些话,「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身不寤者也」。就是他这些话启发了他的子孙,警惕了后来的人,我们现在也都被警惕到了,尤其他这么做超过了临死都还不能了解自己问题出在哪里的人。这个是刚刚讲到真正要崇尚道德,而不是崇尚口才、辩才,还是从领导者的能纳谏、能闻誉恐做起。这个是在听言当中。

  另外还有一则,也是在《新序》里面的故事讲到,在齐国有一个田巴先生,他很有修养,然后齐王听闻到他的贤德,聘请他到宫里,要向他请教为政之道。结果这个田巴先生,他就穿新衣带新帽,然后梳头发,把他的胡子弄整齐。然后回头问他的太太:我看起来怎么样?他太太说:漂亮极了。然后他要出门的时候,又对着他的随从讲:我看起来如何?他的随从也说:佼,漂亮极了!都称赞他。结果他要赶到皇宫去,就经过淄水,齐国的淄水河。结果因为经过河川,就照到自己的样子,怎么这么丑!后来见到齐王的时候就说,齐王问他怎么为政,他说:国王,今天你找我来,我出门前问我太太,她说我很漂亮,其实我很丑,她是在讨好我。她为什么讨好我?她对我有偏爱。然后我的随从也说我很漂亮,因为他很怕我,所以他也要讨好我。都是谀,谄媚我。可是我自己在淄水看到自己的容貌,就知道其实自己长得很丑。所以国王,我今天的这个经历提供你做参考。因为你的太太们,你的这些嫔妃这么多,统统都是讲好听话给你听;群臣都害怕你,也是都顺着你的意思在讲话,你就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劝君王,也可以到淄水河去走一走、看一看。以上是跟大家谈到我们「知人」当中,从「听言」来判断。下一节课有时间的话,我们再来探讨「观事」这个部分。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