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第八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9-11-24 11:36
標題: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第八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第八集)  台湾台北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20-001-0008



  诸位同学,大家好!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是这一篇的第十一章,这一章里面主要的是教孝。父亲在的时候,做子女的事事都要顺从父母,所以凡事不能自专,就是不能够自己作主,这个时候就要看他的志向如何?父亲过去之后,这是事事要靠自己作主了,这一章的重点就是在这一句。前面「父在观其志」是陪衬的话,主要的就是后半段,看他的行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一句话有它适用的范围,并不是事事都适用。

  古人批注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在我们现前的社会,一个是志、一个是行;不但关系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也能够关系到社会与国家。儒家所讲的志,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愿;佛法常讲的要发愿、要发心,儒家就是讲的立志。因为人如果没有志,他在这个生命旅途当中,等于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样的人生当然很苦。尤其是我们讲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完全要依据志行来评断。一个有方向、有目标的人,我们一般讲这个人是成功之人。纵然他现前没有成功,他将来一定会成功,一定有成就的。

  可是父亲在的时候,什么都要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这是讲从前的社会。现在好太多了,现在是处在开放的社会里面,儿女自己有他自己的生活志趣,成年之后,父母就是要管,也不太容易限制。不像从前,从前这个限制非常严格,什么都要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假如不顺就是不孝,不孝的罪名很大。但是在此地,这一章里面顶重要的,就是父亲过去,这三年当中,「无改于父之道」,这一章的主旨在这里。

  那个父亲之道,要是个错误的道,怎么办?诸位要晓得,错误的道,马上就要改过来,立刻就得修正,不能等到三年。如果父母之道是正确的大道,那你终生也不能改变,他是正道。此地说的,不是正道也没有太大的妨碍,过三年再改还行,是说这种情形之下。假如那个父母,这位父亲是个做小偷的,好了,你也不改其道,你也去做三年小偷才改,那就大大的错误了。

  所以读这一章,我们要活着看,它这个宗旨是可改、也可以缓一点来改,并不很急迫,这是孝子为了尊敬、孝顺父母之心,不愿意立刻就把它改变。这个实实在在是讲人心的厚道,对于父母之怀念。这种情形,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在今天来讲,我们老总统过去了,老总统住的那个房子,他那个办公室,原来那张桌子摆在那里、椅子摆在那里,现在还照样的摆在那里不动。今天我们讲「无改于父之道」,可以用在此地。为什么?这个没有多大妨碍,入其室就能想见其人。像这些地方,这是孝慈之心。如果全部都改掉了,一点迹象都没有,则后面的人进到这个房间的时候,没有一点印象了。

  总统是个伟人、国家的伟人,我们每个人都纪念他,是这么保存来的。我们家庭里面,老人如果过去了,老人的房间,老人所用的这些东西,都能够原样不动的放在那个地方,这是孝慈;扬孝慈思慕之情,这是孝。像这些地方可改、可以不改,三年以后改还行。如果你家里很小,住得很挤,无法腾一间房子,你改可以。家里人不多,空一间在那边没什么关系,你就可以摆在那个地方。我举这个很浅显的例子。

  再说到读书人。父母喜欢读书,他留下来的很多书籍,儿女不见得会读,父母要是不在了,那些书就等于废纸,拿到旧书摊去卖了,这个也是我们常见到的现象。我在过去常逛旧书摊,往往在旧书摊里面发现很好的书,那些书我们一翻就晓得是不孝的儿孙拿来当垃圾,论斤论两的把它卖掉了,他不知道这些书的宝贵!它拿到旧书摊能卖几个钱?卖不了几个钱。为什么不把这些书摆在家里原来的位置上,看看这是我父母以前读的。纵然自己不读书,摆在那里,那是个很好的纪念品,他不会卖的。所以像这些有的可以改、有的可以不改,在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到孝子之心。

  诸位要晓得,他对父母能够常常思慕、能够尽孝,他待人一定能友善。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选拔人才,国家之忠良,「忠臣出孝子之门」。从前在汉朝的时候就选贤良,我已给诸位说过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选举制度。在社会上选拔哪些人?选拔孝子。在选拔项目里面,孝子是第一个项目。能尽孝,一定能尽忠,能敬仁、能敬事。所谓敬业乐群,这是国家贤德之人,应当要选拔出来,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佛法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孝道上,菩萨法里面,从《地藏经》修起!所以修行由「地」。大家都晓得,《地藏经》是我们佛门里面的孝经。诸位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佛教在我们这个世界真正能够发扬光大,确实是在中国;其它国家里面的成就,比我们中国都差得很远很远。为什么?就是我们中国从前的人尽孝,所以有这么深厚的基础。大概在十年前,我非常肯定的说过,现在佛法传到西方,佛法在西方是失败的,不能生根。什么原因?西方人不懂孝道,所以佛法无论想尽什么方法在那里传播,成就都非常有限。

  我记得在居士会第二届年会的时候,我说过。当时与会的,可能我们在坐的有人参加,有外国人;圣严法师也在那个地方,圣严法师在美国弘法刚刚回来,我那个谈话等于给他浇了一盆凉水!他又不能不承认,事实摆在这个地方。

  那么西方人我们要不要教呢?给诸位说要教。从哪里教起?从孝道教起,这才是根本法!所以我劝一些到国外去的,我们佛教在家、出家的同修们,我劝他到国外不要盖庙,要盖祠堂,盖百姓宗祠,团结华侨发扬孝道,讲《四书》、《五经》,教这些东西。这个东西要是能够教上十年,再盖庙,再讲佛法,他有基础了。我这样想法,他们听听也有道理。可是有道理,他不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应当好好的去做。

  再给诸位说,儒家跟佛家的学问,不是我们挂在嘴皮上空谈的。儒佛都是实用的学问,它不是空说,不是玄学,是脚踏实地去做的。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看,多踏实!它是要做的。佛法里面讲断烦恼、开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是步步踏实。这是我们看法相同之处。

  所以根本法要从孝道里面建立。「孝」这个字,过去我们也讲得很多。实在讲,「孝」这个字就是大总持法门,佛法里常讲「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孝是性德。既然是性德,可见得一切众生个个俱足。我们为什么失掉了?失掉是迷失了,迷在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里面,把我们的性德丧失掉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这一章里面就是「养孝」,教给我们培养孝道;也是「尽孝」,父母已经过去了,值得纪念、怀念的,还依然摆在那里不动,尽后人之孝思,这是非常之难得。社会如果普遍这样提倡,可以导致风俗淳厚,能够化民成俗。这在教育里面讲,从前的教育非常重视,这是这一章的大意。

  蕅益大师在此地的解释,非常的简单扼要:

  【此总就孝道上说。观其志,观其事父之心也。观其行,观其居丧之事也。】

  从前居丧是三年,这跟现在的社会完全不相同了。在从前,如果是父母丧,守孝三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职务都要辞掉,所有的工作也都要停下来,这个是守孝。

  再看下面一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一章是讲礼,也就是礼乐之用。

  大师批注:

  【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所以礼里面一定有和。

  「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在此地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为什么?这一个原则,一直到我们现代还是有效的,还是不会更改的。所谓「礼」,就是规矩,规矩要严肃,礼是主严的。可是一定要有「和」来调节;如果没有和,单单讲礼,就是讲法度,要求得过于严格,人都不敢来了。这个地方要求太严格了,虽然人家说好;好,他不来,人家怕你。因此,「礼」里面一定要有「和」!

  前面我们读过,你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德行,弟子把他归纳为「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都是礼之和者也。所以人家见到孔老夫子也怕他,又喜欢他。不是怕他就躲避他,不是的;怕他,还喜欢接近他。所以「礼之用,和为贵」,没有「和」,这个「礼」就失去作用了。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先王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过去的这一些贤圣,领导我们国家民族的人。他们懂得这个道理,提倡这个道理,将这一个美德发扬光大。无论是大事,国家的祭典是大事;小事,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是小事,都以礼来节度。所以我们中国过去,自古以来称之为「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也可以说不是以来法治统治这个国家,外国人提倡法治,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礼比法要好,为什么?礼里面有和,法里面没有和。法可以说是很冷酷的;而礼里面带着有非常浓厚的人情味在里面,这是礼治比法治那要高得太多了。

  再给诸位说,我们佛家的戒律是礼,不是法。为什么?礼的精神多,法的精神少。譬如,我们以过失的处分来说,僧团里面有违背了律仪,最重的处分是什么?叫默摈。默摈是什么意思?大家不要理他,不要跟他讲话,这就是最重的处分了。里面没打、也没骂、也没有责备的话;大家看你犯了过失,大家不理你,所以戒律非常严。你看看,还是「和为贵」!

  由此可知,我们中国古圣先王,在我们日常生活威仪当中,虽有要求,绝不过分;虽定有很多的规矩,而不强迫我们去做到,订的水平是鼓励我们去做,而不是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和为贵」!这就是「斯为美」!而是希望我们各个人明了这个道理,欢欢喜喜的做到这个标准。你看,这个多美!并不是法律硬性的规定;照法律硬性的规定,这个美就谈不上。

  所以我们中国人过去讲法,法也通乎人情,所谓「天理、国法、人情」。中国法是有人情的,外国法里面没有人情,有了人情他将来不守法了。中国法有人情,这都是从「礼」来的。我们这个礼治的观念,牢不可破。

  末后这两句,「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什么叫「有所不行」?「不行」,就是把礼法给放弃掉了。放弃了怎么样?全走「和」的道路。像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一样,「礼」不讲了,礼失掉了,单单讲和,于是人放荡而不拘。所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为什么「不可行」?这样下去,社会秩序必然破坏,导致天下大乱。社会秩序要是坏了,天下乱了,我们人人都要受苦。追究这个苦的根源,就是「有所不行,知和而和」,这是祸乱的根源!这一句要说明白一点,就是「和」虽然是贵,人人喜欢;离开了「礼」,这个「和」就会出乱子。

  我们再看补注里面所讲的: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二句。是说明上文之意。谓礼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得行矣。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然不以礼节之。则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之乡原。不得谓之和。亦决不可行也。故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而皆中节。故君子和而不同也。有所不行者。谓可行之道。而有所窒碍。未之能行。不可行者。谓乡原小人之道。必不可行也。和者,平等观也。礼者,差别观也。于平等知差别。于差别知平等。则中道圆观也。若偏于差别。或偏于平等。而欲以强力行之。其为祸于天下。不可胜言矣。】

  你看补注里面一开头也就把这一章的重点指出来了,「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二句。是说明上文之意。谓礼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得行矣。」句子是双关的。刚才给诸位说了,礼主严,太威严了,礼行不通。所以在家里面,父母教育子女,我们中国过去常说「严父慈母」,父亲主于礼,母亲就主于和,这个小孩在家里面才能待得下去!如果父母都威严,那小孩子就要出走要逃家了,家里没法子待了。见了父亲也害怕,见了母亲也害怕,他当然只有离家出走了,所以这个不行。如果父亲跟母亲两个都和的时候,这个小孩也不行。为什么?他父亲也不怕、母亲也不怕,他没有怕的,这个小孩不会向上的,一定堕落。所以一定是一个严、一个和,这才能教得出来!

  我们佛法也是如此,恩威并济!和就是待人有恩惠,一面也要有严肃,恩威并济。说得粗一点,就是一面从硬的方面做,一面从软的方面做,这样才能把人调好。佛的德号当中有「调御丈夫」,佛是善能调御一切众生,他有恩威两面。在我们佛法里面表法的,你看金刚就很威严,菩萨就很慈悲。金刚还是佛菩萨,那是示现威严的一面,用慑,慑受!菩萨低眉就是摄,摄受。一个是慑服,一个是摄受,一定用的是两面。

  在我们一个人身上来讲的时候,给诸位说,表面是严肃,这个严肃是从真正爱心里面生的,这是佛心,在佛法里面从慈悲心当中生的!不是故意的去折磨人,这是慈悲的摄受。因为众生有种种习气,而这种习气必须用这个方法去磨练他,所以用这种慑服磨练,实在是大慈大悲!

  我们就从《坛经》上看,五祖对能大师见面的时候,就认识得很清楚。槽厂八个月那是磨练,那是用的慑,完全的慑服。我们普通的凡夫受不了,那么老远到这儿来求道,见了一次面之后,第二次面就见不到了,把你摆在那里做苦工,不闻不问。而惠能大师做得很起劲,为什么?他们心心相印,所以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通人要来学道,你到这儿来学道,我叫你去做苦工,做上几个月还见不到面,你老早就掉头而去了,还肯干吗?不肯干。

  在过去禅宗里面,像这种情形很多,而且对什么样的人呢?那个祖师都不是普通人,都是非常高明的人。你们诸位读《禅林宝鉴》应该有所觉悟,折磨那个人,那个人有成就。就是看中你了,下定决心要成就你,才用种种方法来折磨你。

  凡是不能成就的,不用这种方法,对待你客客气气的。为什么?如果是一个不成就的人,要用这种方法对待他,他会怨恨一辈子;这一辈子气还消不掉,来生还来报复,这可就麻烦大了。这是凡夫不晓得好歹!

  可见得祖师教学,契机契理。现在做学生的有几个人能体会得到呢?有几个人真正可以学呢?这是我们求学,尤其是在佛门里面求学,成败关键之所在!

  我们再看底下两句,「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然不以礼节之。则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之乡原。」这是只讲人情,只讲和,而不讲礼,这就屈于下流了。我们佛门里面也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但是要晓得,佛法里面所提倡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们注意想想看,「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不是正好相反吗?一个是以礼节之,一个是不以礼节之。不以礼节之,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出下流。儒家讲用,以礼节之!在佛法里面,不单单是礼节之,还要以般若智慧为基础,这样才是真正适合,能够行菩萨道。

  慈悲与方便,不但是老师教化众生的门道,也是做学生能够学习的方法。方便是讲的善巧,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自由、随便,这个不行,这个不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在大乘佛法是讲明心见性,在我们净土里面是讲证得一心,非常适合于我自己修学,帮助我证得一心。这种方法便宜,我们得到了,运用这个,自己能成就,是讲的这个。不是方便的时候,离开戒律,离开理法,这个就叫方便,那就把「方便」两个字认错了,所以才下流。就是离开了般若、离开了礼法,这就是同乎流俗,所谓是同流合污!

  所以在此地说:「不得谓之和。」这个不是和的定义,不是和的本意。「亦绝不可行也。」如果照这样行,那就天下大乱,规矩坏尽!

  我们再想一想,如果今天我们还用过去那些理法来教学,行不行?不行,会把所有人都教跑掉了,没有一个人敢上门来。为什么从前行,现在不行?诸位要晓得,从前思想是保守的,现在一般人思想是开放的。在今天我们要弘扬佛法,就是在这些方便、方法、便宜当中,又要有所修正,这个佛法才能够接引这个时代的众生。这一个时代的众生,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思想的鉴定,跟过去的那些众生不一样,拿过去的方法,当然没有办法适合。

  究竟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诸位要晓得,你自己没有智慧、没有定功,你就拿不出方法出来;换句话说,你守住过去那个方法,你自己单独修小乘可以,也许还能有点成就;你要想接引大众,你失败了。智慧要是不开,也是我们常讲的要是不开悟,你就要记住,我们自己是在迷惑的状态之下,没有悟就是迷;迷的人,就是个病态之人、不健康的人,身心都不健康;身心都不健康的时候,自行化他当中,着重在自行,化他也是自行,这是要记住的,这是自己在迷惑病态当中。再给诸位说,自己开了悟之后,自行也是化他,这个不一样了。可见得关键在迷、悟!佛经里所讲的道理、方法是帮助我们开悟的,儒家这些经典又何尝例外!也是帮助我们开悟的。

  我们继续看下面文,「故小人同而不和」。同是说的外貌、外表,和是讲的内心。所以「小人同而不和」,外表跟你表的是一样,里面各有各的用意,各人有各人的企图,这个就是「同而不合」!外表表现的一样,个人有个人的目的,我们现在的话说,为利害而结合!这是小人,为了个人的利害得失而结合的。无论这个团体大与小。

  「君子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而皆中节。故君子和而不同也。」内心和外表不同,内心怎么和呢?内心,佛法里面说大慈大悲,儒家讲仁爱信义,这是内心!对于这些恶人,爱不爱护他?爱护。对他慈不慈悲?慈悲。这是和。到机缘成熟能够度他的时候再度他;机缘不成熟的时候,敬而远之,这是不同。所以,外表上不一样,内里是一样。

  要在大乘佛法里面讲,这个意思尤其明显,菩萨等视一切众生「和」。诸位要晓得,心平等才有和。你看我们中国这个名词,「和」与「平」是连起来的,我们现在称之为和平。你看在日本文字里面,日本不叫和平,日本叫平和。平是体,和是用。此地是「礼之用,和为贵」,它的体是平等。不平等,哪来的和呢?可见得和里面才能见到平等,平等里面才能生和气。和平是因,安乐是果。可见得没有和平,哪里来的安乐?我们今天讲社会的安和乐利,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这样的社会,安和乐利是从平等、从和平里面生的。所以说:「君子和而不同也。」

  「有所不行者。谓可行之道。而有所窒碍。未之能行。」可行之道现在行不通了,遇到障碍了!则有所不行。

  底下再给我们解释:「不可行者。谓乡原小人之道。必不可行也。」乡愿小人之道是什么?是讲人情。换句话说,感情为主,往往丧失理智。感情用事,毛病太多了。尤其是处理大事,要是循情,大众必然受其害。所以《论语》里面,孔子说:「乡原是德之贼也。」我们今天乡愿,俗话讲是大好人,他什么都可以,他没有主宰、没有智慧、没有理智,什么都是感情用事。这样的人,在表面上受大众欢迎,可是久远处去看,他坏事太多了,他能害事。

  底下的解释,「和者,平等观也。礼者,差别观也。」在《华严》里面,平等与差别不二!就是平等里面有差别,才不坏世间法;说平等里面没有差别,世间法就坏了。这是我们讲大经的时候也常常提醒大家的。自己决定要平等;不平等不能见道,不平等不能见性,不平等念佛也念不到一心。所以我们自己修,修什么?修平等,修清净,平等心跟清净心,我们就是修这个。在用事方面,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是有差别的,我们就随顺差别。差别太多了!譬如每一个时代,时代有时代的差别;每一个地区,地区与地区有差别;每一个国家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法律都不一样,个个都有差别,我们入境随俗,这就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随喜里面成就自利功德、成就利生功德,一定要晓得这个原理,然后才谈得上善巧方便。要不懂这个道理,哪来的方便!没有方便可言。

  下面说得好,「于平等知差别。于差别知平等。则中道圆观也。」中道就是菩萨道,圆观就是般若观照。

  「若偏于差别。或偏于平等。而欲以强力行之。其为祸于天下。不可胜言矣。」诸位要晓得,无论是偏于差别,或者是偏于平等,偏在一边已经就错了。如果偏在一边,要强迫一切人都跟你一样偏在一边,这个就会造成大灾大难。所以,佛不能叫一切众生都住一真法界。为什么?办不到!办不到,要强迫一切众生各个都修一真法界,那还得了,天下怎么能不乱?非乱不可。所以,佛说法是以真俗二谛说法,佛不以他自己的见解,也不依一切众生,他是要把它配合起来讲的。一定要迁就众生,逐渐的把境界往上提升,而不是一步登天的。

  严格说起来,佛菩萨说法,因人施教!佛善于观机,那一会、那些话,专门对那些人说的。虽然对这个人说,当机者有大利益,他能大彻大悟;不当机者也能帮得上忙,促进他开悟,他不能在这一会上开悟的时候,促进他开悟。可见得佛心平等,方法上有差别,佛决定不勉强人。

  佛不勉强人,那些菩萨祖师也不勉强人,虽有威严,和蔼可亲!确实是如此。孔老夫子有威严,人人都想亲近他。为什么?心地慈悲,待人有礼,能关心人、能够亲切体贴,这是圣人!那个威严,就是「以礼节之」,这个里面带了有差别。再给诸位说,那个差别是因人而异,这就是差别。如果对每一个人都一样,那就不叫差别了,那就无差别了。所以他那个威严尺度不一样的,对这个尺度宽一点、对那个紧一点。那是看什么程度,愈是心清净的人,那个尺度愈宽。为什么?他接近纯真。愈是迷惑颠倒的人,那个尺码就愈紧。所以,它是个差别相。

  佛家的戒律,无论是大乘戒、小乘戒,诸位要是稍稍研究过戒条,你就晓得,哪一条戒都是有「开遮持犯」;讲「开遮持犯」就差别相了。换句话说,每一条戒对待每一个人,那个差别也不是相同的。不但对每一个人不相同,就是对我们自己一个人来讲,我们初发心学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个标准;到你接近开悟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标准;到开悟之后,又是一个标准。所以在个人修学上来说,这个尺码也是常常不定的,有时候紧,有时候宽,这也是一个差别相。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晓得。如果戒律没有这个差别,那戒律是死的。戒律如果是死的,持戒的人一辈子不能开悟。为什么?死在戒下,被这个戒律困死了!

  譬如从前我在大专讲座上课的时候,这些大专男生就问我,我们现在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在学校毕业的时候,我们服兵役派到金门前线,敌人来的时候开枪打我,我要不要打他呢?我要打他,我犯戒了,犯了杀戒,这怎么得了!这个戒虽然是受,他对戒不通;他只晓得严的那一面,他不晓得和的这一面;他只知道遮的那一面,他不晓得开的那一面,这有开缘!这是一个例子。这一个例子也许有些人用不上,为什么?你也不要服兵役,你也不会被派到前方,也不会遇到这个事情。

  还有一个小问题是常常碰到的,蚊子来咬了,一巴掌把牠打死,心里好难过,你看我又犯了杀戒,我又杀生了。我在南部讲经,有一位居士提出这个问题问我:「蚊子带了传染病,带着疾病,我家有小孩,如果被这些病菌传染之后,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蚊子要不要杀牠呢?」你们诸位想想,怎么办?不杀牠,牠带着传染病来;杀牠,又犯了戒,这又有罪了,这个问题就大了。

  给诸位说,同样一个道理,「开遮持犯」,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你存的是什么心。你要存着讨厌的心、恨牠的心,你把蚊子杀死了,你犯了戒了,杀戒。你要是慈悲心、怜悯心,你看你带着病菌要害那些人,慈悲杀牠,不得不杀。杀牠,免得你造罪业!这是慈悲心。同样一巴掌把蚊子打死:一个是恨牠,一个是慈悲、怜悯牠,这就不一样!

  爱护家人,不要让牠带有传染病,也怜悯蚊子,不要造这个恶业。我这么一讲,他就有一点开悟了,他也不天天苦恼了,也不用为这个戒律犯愁了。他说:「这样我打死蚊子还有功德!」确确实实是看你安的是什么心!

  但是学佛的人必须有预防。我在南部住弥陀院,到了天快黑的时候,我把纱窗都打开,他们里面的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放蚊子。房间里面不要点灯,蚊子一看到光,牠就飞出去了。你把纱窗罩着,里面的蚊子飞不出去。所以我把所有纱窗统统都打开,让牠往外飞。等牠都飞完了,我们再把砂窗关起来,一个蚊子也看不到,我还是要点一枝蚊香。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他们,你们回家就照着我的方法做。蚊香点了,如果把门窗都关了,那这个蚊子统统都会熏死在这里。我们把门窗打开先让牠出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预防,要晓得怎么个作法。

  你将来是弘法之人,你做了法师弘法,如果你要是讲我对于蚊子要爱护,我决定不能杀生,我这个戒律要严格。好,你的戒律受得很严格,那个带了病菌的蚊子你也不肯杀,让牠叮。叮了,说我发心了,喂牠一餐吧!这是好,好心!如果你功夫不到,你没有慈心三昧,在一咬的时候,好了,第二天又病了;一病了,经不能讲了,这个蚊子罪业可造大了。

  诸位想想看,请法师讲一天经,无量功德。牠能叫法师不讲经,叫大家经都听不到了,牠的罪过有多大?你这个时候把牠打死,无量功德,对牠有好处,免得牠造这么大的罪业!所以你们要是不把这个道理想通了,这个戒律就没有办法持了。

  儒家的理也是如此,所以说不能固执,不能偏于一边,世出世间法都讲通权达变。佛法根本智里面,这个智慧的运用叫权智,权就是通权达变。权智就是方便,所以它是智慧,它了解事实的状况,它懂得在什么时候应当如何处理,处理得非常恰当,于自于他都有利益,都有无量功德。

  所以佛法是开智慧的,它不是个死东西,不叫你迷惑、执着!各位同修,戒律是要读,戒律必须要遵守,要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凡是遇到障碍,我们就要提出来讨论,一定要断疑惑、生信心,才会有利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