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9-25 20:36
標題: 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摘自《蔡礼旭老师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十四集》

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10/12/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46-0005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我们这一周励志格言是曾子给我们的教诲。曾子,夫子在《论语》当中有提到「参也鲁」,这个鲁的意思是迟钝。为什么曾子他属于比较迟钝的程度,最后他能到宗圣?这个宗就是得孔子之心法承传孝道,这个中是什么学问、什么关键?这是我们的学处。诸位学长,你们从小到大,有没有亲朋好友说你是迟钝的?都没有,都是敏捷的。迟钝有时候是比较老实,敏捷有时候怕聪明反被聪明误。而从曾子这一段教诲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曾子很有使命感,任重而道远。一个人求学问的成败关键,他能不能提升,跟他的责任心、使命感有绝对的关系。世间人为名利而忙碌,名利是他的动力。读书人的动力在哪?道济天下,他要求得真实的智慧能去利益他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你们今天都不看我了,都一直抄。What happen?什么事发生了?前几天你们都跟我挺有默契,都看着我,今儿怎么?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动了。动了什么心?慢慢回到以前的惯性了。什么是学习?抄愈多愈是学习,你看我笔记抄这么多本,这当下已经在给人家炫耀,不知道。大家别紧张,我们课程这些讲课的数据,到时候都会发给大家,重要的是用心。我刚刚讲了曾子,大家把话抄进去了,但是曾子的精神入心了没有,任重道远了没有,弘义了没有,百折不挠了没有?这个心真的领受了,当下自己的境界就提升上去了。所以以前人听课,有的听到一半就开悟了,为什么?他马上执着分别烦恼放下,他智慧就现前了。你们都不抄了,你假如不抄会很难过,你抄没关系,我不想恼害大家。但是每一个人学习,要很清楚自己的状况,我怎么学才能得利、才能提升。不能我的习惯就是抄笔记,抄到最后好像自己也觉得没有得到什么,那这个抄笔记就变执着了。所以能领会多少赶紧去落实、去做,这个很重要。我们知道曾子他的程度不算很好,他是迟钝,最后能有这么高的成就,「慕贤当慕其心」,他立身处事,他求学问的态度、心境,我们有没有领纳在心上效法他?刚刚我们是从曾子这一段话去领会他的修养,往后我们还会针对曾子很多的话再来效法他。今天刚好开始念的这一句,跟大家做个交流。

  我们这几节课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的学习,有效的话,那会觉得烦恼轻、智慧长,这才有效。假如学了之后烦恼愈来愈多,情绪起伏也大,那这个学习铁定出状况,要赶紧找出问题修正一下。正确的状况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才对。一开始我们谈到学贵立志,曾子刚刚讲的「任重而道远」,这个就是立志。我们又讲到学习的次序,信解行证,而这个行是关键,做了之后就会很有感悟,信会更深,解会更彻底,解行要相应。《弟子规》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这个就是有解无行,就「长浮华」。我们读了很多经,听了很多课,很多道理懂了,落在表面上,没有真正对治自己的习气,慢慢的就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就长浮华,所以这个习气特别容易犯。孟子两千多年前就提醒我们,「人皆好为人师」,所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个为己,我们刚好之前讲学习的次序的时候、方法的时候,有提到「切己体察」,每一个道理是拿来对照自己、要求自己,这个心态就很正确。因为古代的人他明白一个道理,「成己才能成物,立己才能立人」,他知所先后,身修才能家齐,家齐才能国治,所以一定要以修身为本,那他当然要提升自己。所以这个为己,拿道理对自己开刀,对自己的习气赶尽杀绝,对别人要厚道三分。说实在的,这些话语历代的圣者不知道说了多少次,其实都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其实我们跟人家相处,让身边的人觉得压力很大,基本上我们的态度就有问题,可能我们对人要求太多,甚至眼神都有杀气,「你都学多久的人,才这种程度。」虽然我们是在心里想这个事情没说出来,但是这个杀气已经送过去了。「学问深时意气平」,真有学问,给人如沐春风才对。而当我们学的东西是去看别人,我们的精神就耗在这些东西上面。「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一个人很会谈论别人的长短、好坏;这些话语其实都很深刻,我们有没有真正体悟在心上,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冷静去看,我们这几代人的根基都不牢。比方以我来讲,我小时候两岁就到高雄市去了,就在大都市里生活,没吃过苦,所以是养尊处优。成长的过程当中升学主义挂帅,无形当中嫉妒心上来了,见不得人好上来了,攀比心上来了,这些习气不知不觉都上来了。虽然这几年在学传统文化,又不是经典一打开习气全跑掉了,是不是这样?所以真正下功夫察自己的过失,真的都觉得时间不够,听经、读经调伏自己,让自己更明理的时间都感觉不够。所以很多过来人的言语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那个都是真实修道的功夫,特别提醒我们。

  夏莲居老先生说道,「真学道人无剪爪之暇」,连什么时间都没有?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安有功夫说闲话」。这些都是过来人说的,体会不到是我们根本还没入门。走在修身的路上,重要的是克己的功夫,克除自己的习气、烦恼。夏老又说,一个人须「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自己到底是什么程度都搞不清楚,没得商量,没得修。这么多妄想,甚至于常常看别人过失,怎么修道?修不了。而且要清清楚楚看到自己满身都是过失,这个时候功夫才有下手的地方。我们一天都不知道今天做错什么事情,那是胡里胡涂过一天,「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我们都是没有基础的几代人,假如都还很自满,觉得自己学得很不错,那是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还有时间在讲一大堆闲话的时候,其实已经心都是散乱的,没有办法观照自己的问题去下功夫。

  这句话讲完了,会不会有新的执着产生?会不会?所以这些教诲是药,用对了能治病,用错了会反效果。所以每一帖药还要配上一个药引,什么药引?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一句话不可须臾离也,为什么这么说?比方这一句话我们听了,回到寝室去,你的室友跟你说:「昨天休息得怎么样?」「不要说闲话。」「你妈最近好不好?」「不要说闲话。」那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说实在的,人家问你妈好不好那是关心,也不是闲话。我们懂了,先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别人。别人真说闲话?一个人修行的功夫在哪?不被境转,你要转境,你要顺势而为。然后告诉他,「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帮助父母了脱这些烦恼,才是真正的孝子,那你不就顺势而为了吗?你一下跟他说别说闲话,你看他三天缓不过气来,是不是?人家的气刚好流到那里,你啪一掌就给他,他就内伤了。懂得调剂人情,才能发明事理,这些话语都很可贵,都是知所先后。没有调剂人情,那些道理人家一听就是硬梆梆的,就是很难接受;要体恤到人心,再顺着把一些好的道理跟他分享。调剂人情,人家欢喜,对我们才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急着要给人家讲道理,都是好为人师,控制欲望太强。「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孔子的学生当中谁的口才最好?子贡。大家注意看《论语》里面谈子贡,很精彩。「子贡问君子」,请教君子,问人怎么样提升自己道德学问。孔子讲,「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教他,你想说的先做到,做完之后再说。有没有很针对子贡的问题?有。子贡口才很好,口才很好难免不知不觉言过其实,就不好了,慢慢的言行不一致,人就不实在了。所以《中庸》里面告诉我们,「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君子是非常谨慎,要言行一致,表里一如。我们在这个社会风气之下很欣赏口才好,我到大学,第一次跟大学生分享完下台,我讲了两个多小时,一下来有一个学生很兴奋跑过来,「老师,你的口才真好!」我都凉一半,两个半小时讲了这么多东西,他留的印象是什么?口才。所以《才德论》说道,「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为什么?听到道理,自己没做到,有点距离感;可是一看到才华很向往,赶紧跟他讨教,跟他学习他的才华。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一个团体,比方做一场报告,当那个报告的代表讲完了下来,所有的同仁上去祝贺,「讲得真好!」好不好?这个风气是错误的。讲得真好,要做得真好,什么讲得真好。这句话背后是什么?他的任务在哪?把它讲好。那就麻烦了,人的功夫不用在确实去实践上面,很多做报告的人都是这样,专注在这里。所以「上以言语为治,下以言语为学,世道之所以日降也」。整个社会的风气为什么在往下降?有一个现象,上位者、领导者觉得讲出来了,发表政策讲得非常好就是在治理天下。最后变成什么?口号一大堆,口号多了以后失信于人民、失信于天下,这怎么是治理?所以真正会治理的人言语都少,实干,做出来再说。上以言语为治,底下的人,下一代、年轻人却觉得口才、言语是学问。大家注意去看现在世面当中有多少《讲话的技巧》、《怎么说服别人》,都是在出这些书。其实这些书所谈的道理,学的人心态错了,那些书对他不见得有帮助。其实你看,曾子讲的「诚于忠,形于外」,这个才是真学问。心里不真诚,只在下言语的功夫,根本无法跟人交心,根本无法真正感动人。为什么世道会一直降下来?舍本逐末,德是本,才是末,都被这些才华给吸引过来,时间都耗在这里了。

  所以我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共学,假如我们回去就是,「好!我多抄一点,回去好好给他们讲个三天三夜,他们一定说,你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太有学问了。」这个心态叫什么?今之学者为人,学了干什么?讲给人听的,谋得人家的肯定,这也叫名闻利养。我们虽然在弘扬文化,可能我们会犯这个时代最常出现的问题。大家看民国初年这些文章写得特别好的人,还拿到博士学位,世界还肯定他的学术的,最后什么?过河拆桥,把文言文废掉。而这些人却都是从小读文言文,他才有这么厚的文化功底。但是他学着学着,统统把这些道德学问当知识,当自己往后谋取自己功名利禄的工具。因为他有学历,因为他可以把这些经文都念出来,人家都被他唬住了,可是他却连一个不忘本的心态都没有植在他的心中。所以今天假如我们的下一代背了一大堆的经文,孝不懂,知恩报恩不懂,我们又栽培出可能是跟那个时候差不多,要来同样是毁传统文化的人,就是被我们培养出来的,所以这些我们可不能不清楚。

  不要说远的,我们现前的小孩子、小学生,只要他不强调克除自己的习气,他只要懂得几句《论语》,保证对父母都傲慢。有一个小孩子,他妈妈有点情绪,他就跟他妈讲:「妈,孔子是温良恭俭让,妳怎么没做?」自己有没有温良恭俭让?先看他妈。以圣贤人的心境,不见父母过,这才是对的心境。我们看我们现在经典能背那么多,父母的过时时还放在心上,这个就是我们没有从心地下功夫。「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心有没有真转成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不转,记的东西愈多,都是落在表面文章上面。所以刚刚跟大家谈不能见世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时间完全耗在这上面,不可能自己能下得了太多功夫。

  所以又有一次,孔子又抓到机会教育点,「子贡方人」。你们听到的这个经句不知道不要紧张,这句我又没听过,脑子又有点发慌。要平稳,没听过就没听过,没什么大不了。圣贤的教诲一句真做到了,你心性就契进去了,不要紧张。我一开始跟师长学习的时候,听课差不多听三成而已,因为很多那些名相我也不懂,但是我不紧张,为什么?听懂的都做不到,有什么好紧张!赶紧先去做,你一下子统统要去把那些东西搞清楚干啥?查了一大堆字典,吞进去,囫囵吞枣。重在心境的提升,虽然听懂三成,赶紧落实,心境一提升,再听,四成,慢慢五成、六成,不懂的慢慢就懂了,干嘛这么着急?懂的赶紧做,才能解行相应。心境提升没别的,解行相应才行。而且这些念的经句到时候都会抄在那里,别紧张,到时候要抄再去抄个痛快,没有关系。大家互相扶持,有什么担忧都可以说出来,我们尽量协助大家。但是听的时候要全神贯注,才能把这个理真正领纳在心上。所以一节课过去了,真正留在我们心上的有什么东西,那个就是我们用心听感悟到的东西。心的感悟记一辈子,记在脑子的三天就差不多忘了。诸位学长,我们上个礼拜跟大家交流的内容,您还记得多少?那些就是你用心体悟的部分。假如我们刚刚问了这个问题,马上「等一下,我翻一下笔记」,那就没记在心上。

  「子贡方人」,方人就是批评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子贡,你很贤德吗?「夫我则不暇」,假如是我,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能够去看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的过失。这是圣人修学的心境,慕贤当慕其心。而夫子每天下功夫很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每天怕自己没有德日进,过日少,这是夫子的心境。没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的过失。我们既然跟孔子学,就把他的心境领纳在心上。「德之不修」,还有什么道德没有好好落实的。「学之不讲」,哪些从经典当中学到的学问,没有好好讲究深入落实的。这个讲是讲究,把这个理,思惟,怎么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世待人,学一句都是扎扎实实的。「闻义不能徙」,所有本分、道义应该做的,我有没有马上去做。「不善不能改」,我的善有没有马上去奉行,过有没有马上去改。「是吾忧也」,统统都是在自身上下功夫,担忧自己蹉跎了岁月。所以古之学者为己。我们现在忧什么?不忧自己有没有提升,忧身边的人有没有学,都在那里着急紧张。本末不可倒置,正己化人,成己才能成物。所以《吕氏春秋》有一段话,师长曾经写成墨宝,「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其实就是强调修身的重要,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从自己的修身上下功夫。

  其实,你看我们已经第九天的课程,有没有感觉到,古圣先贤讲的话,其实都是一而再再而三,让我们心要真正安在务本上面。真正去做就契进去了,不是要背一大堆。要老实、听话、真干才行。所以这一句话把我们很多烦恼都去掉了。人都寄望未来,我以后能做什么没有?烦恼。先把身修好,有智慧才能去服务人,要回到这个本上来。而这段话对于一个团体的领导者,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诲。为人父母,为人领导,为人老师,要在自己的德行当中下功夫去提升。但往往现在普遍的现象,都是去看孩子的问题、看下属的问题,没有好好提升自己就无法以德服人,最后要求人人家心里也不服。所以要把那些纷乱的思绪,回到修身、回到务本上就对了。不然那些烦恼不把它调伏,岁月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可能我们三年、五年之后还是原地在踏步都有可能。还是要君子务本重要。

  昨天有跟大家谈到学习的次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习的内容,五伦八德为先。我们是比较没有根基的一代,一定要从扎根做起,扎五伦八德的根,这个根少说也要扎个三、五年跑不掉。真把根基扎好了,我们现在是一门深入扎根,扎根的实质是什么?对治习气,一定要把贪瞋痴慢疑能伏住,最好能断掉,那是最好。要伏得住,伏不住都还是被烦恼牵着走,自己都不自在,怎么去让人觉悟?我们的内容,上次也跟大家讲过了,德育故事是五伦八德的表演,这内容是相应的,不是另外再开一门其它的内容,有理论、有方法,德育故事是带表演。因为我们现在体悟的能力比较弱,讲道理,听归听,没有办法跟生活很快的结合起来,但透过故事比较容易体会。这个礼拜开始讲德育故事,大家准备好了没有?每听一个德育故事,这个德育故事人的精神、德行就要跟我们融在一起,这叫善学。真的这种心境,这些圣贤人冥冥当中都在庇荫我们。包含我们学一日常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是最重要的基础,我们学了这么多经典,具体落实就是守礼。生活的礼,处世待人的礼,五伦当中都是礼的呈现,从这个地方扎实的去落实就对了。

  再来,学习的心态,我们就孔子还有这些圣哲人学习的态度,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刚刚跟大家在谈学习的内容是五伦八德,所以有一句格言就讲到,「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这些格言都提醒我们,学问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是学儒,不是儒学,学儒就是要克己。我们性情上有哪些偏私?比方烦、恼、怨、恨、怒,这个都是偏私。比方自私、虚伪、分别、傲慢,这个都是偏私。能不能调伏,这是学问。再来五伦当中跟人相处,跟家人、跟同事相处,家庭内的这些摩擦、不愉快,我们能不能包容?甚至于是家庭内的冲突,我们有没有德行去化解?很多人面对家庭的问题逃避,然后自己还在台上讲传统文化,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是什么?连第一关都还没过。什么是第一关?毋自欺。曾子在《大学》里面讲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自己的修身、自己的齐家是本,利益社会是末,不能侥幸,侥幸就是不老实,就是自欺。回回来能不能修身,能不能齐家?人净挑净拣,那是分别执着,不能安住当下。不能安住当下,那个心性提升不上去的,习气去不掉。

  对经典不能打折扣,人对经典打折扣那是大傲慢,学不来。谦虚才能学习,尤其连面对圣贤的经典都不谦虚,那骨子里的傲慢太深了。虚其心,要受天下之善。我们求什么学问?修齐治平的学问。没别的,就是《大学》那段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本在哪?在格物,在修身!我们有没有真正在这个本上下功夫?《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不可能。可是多少在推广的人,现在根本就不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为什么?要不理不明白,要不虚荣心已经把他给障住了。我可以去利益人,我讲了很多人感动受益。自欺欺人,道德学问来不得半点虚的东西。现在大家听了得力,得力多久?没有真正干出来的功夫,讲的那些话只是让人一时激动而已,那不是实学,它摄受不了人心,它无法告诉人怎么修才是对的。就为了人家一点激动,我们就觉得,我们帮到人家了,那面对看事情深度太浅了。在《了凡四训》当中讲到一段很重要的话,「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个是能看得深远的人,他才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后世的影响是怎么样。我们只看到一时的这些小利益,感动。问题是,假如我们不照经典做,最后出状况了,家里失和,孩子没教好,所有天下人就看到,学传统文化的都是家庭不好好顾,变成这个样子,你说他还信不信传统文化?我们让人信传统文化是信一时,还是信一辈子?这些问题都不思考,我们到底被什么障住了?名义上在弘扬文化,实质上还是在搞名闻利养,还是在喜欢这些掌声,没法真正静下来看自己问题。

  台湾最近发生一件事情,有一个演艺人员,知名度非常高,都在做公益,最后他的孩子犯罪被抓到监狱去了。到处在跟人讲道,最后儿子进监狱,他自己从今以后也没有在荧光幕上再出现了。流弊出来了。当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心里明白,不能犯同样的问题。但我们对于他做的好事我们还是肯定,评判一个人、一件事不可苛刻,做的我们还是肯定,但是那种流弊,对于我们自身来讲不能再出现。请问大家,大众现在的信心牢不牢固?大家都觉得,大家都在学,好!好跟坏是同时并存的,祸跟福是同时相倚的,我们可不要被一片形势大好,忘了本、忘了护念就不好了。现在大家学习传统文化,那都是算一开始的那种激动、感动,他还没化为一种理智的前进力量。他明理了,他才能理智。

  孟子又有一句话提醒得很重要,「其进锐者,其退速」,一个人前进得愈快,很可能他退的也是愈快。传统文化的学习跟弘扬,不是靠激情可以办得到的,是要靠实践、靠智慧才能长久。为什么进得特别快?因为他是情感在带动,可是当他看到的情境是他不能接受的、他否定的,他一下就退得很快。比方说我们现在在弘扬文化,很多义工来了,义工来帮忙好事,问题是他也要学习,他是我们最近的人,我们要护念他。假如我们活动一直办,义工身心都受不了,最后都离开了,那我们这个弘扬有什么意义?我们把最近的忽略了。就好像家里人不关心,尽去讲课,这哪是经典的教诲?本末、主次要分清楚。什么是主?齐家是主,利益大众是次。你真正把家经营好,讲出来每一句都是真感情,好文章。家都没有好好的去尽本分,讲出来的统统只是文字,是经句而已,不是真正内心的感悟。要是实的,不能是虚的。

  我们了解到学问要务本,学问要从当下对治自己的心,提升自己的心境,我们要消得家庭内的嫌隙,这句话现在能不能做?你说我们现在到马来西亚来了,又不在家。家在哪?「四海之内皆兄弟」、「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一个人心愈平等,心胸愈宽大,珍惜这个因缘,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怎么来包容不同的人、体恤不同的人?放下自我,时时为别人着想,这个就是会用功。能为他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其实学问要上去没别的,一定要先把自私自利放下,都只想到自己,这个再怎么学也上不去。比方我们住在一起,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没有什么人事物不能包容的,人与人相处守六和敬就能和睦。我们看六和敬,可能有一半的学长都能把六和敬念出来,但是这几天来,我们跟所有的学长相处,心里有没有情绪?有,和敬就没了,那六和敬对我们只是知识,不是学问。我们到底是在学儒还是搞儒学,都从这些生活处世当中一看就明白,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明眼人。

  第一个,「见和同解」。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有没有跟经典是相同的?不能跟人相处,都要听我的,那是傲慢。听圣贤人的教诲,这是一个团体能不能凝聚最重要的一个心态。都依《弟子规》,都依经典来做。这个「和」字我们想到孟子给我们提醒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人和就是处众的功夫。跟人相处,这个功夫一定要有,没有这个功夫,想要利众,无有是处。你说我很有能力,跟人处不好,每天都添麻烦,那些能力很难长久利益团体。很可能一个团体就光处理我们常常跟人家摩擦冲突这些事,就不知道耗了团体多少时间。所以不能跟人相处,走到哪,两个字,添乱。对不起,今天都跟大家讲老实话。我们不忘初心,我们来传统文化做什么的?来弘扬,来行道的,不是来虚的,不是来每天活得不明不白,到底自己学得是进步还是退步搞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栽培人才,第一个要栽培的是自己,第一个要护念的是自己。首先扎根,调伏习气;再来处众,处众也叫开拓;扎根期,处众开拓期,才是发展,才能很好的去服务他人;最后自己的德才趋于成熟,这是成熟期。我们今天调伏不了自己的习气,我们还觉得我们自己可以带班,那这个就不知道是谁的逻辑了。我们上台去讲给别人听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学问?孔子也讲得很清楚,「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为什么能知新?因为那是真实去做的,自自然然有很多感悟可以供养给他人。

  我们处在团体当中跟人不能和,一定是什么问题?第一阶段出问题了,习气没有去掉,傲慢没有去掉,脾气没有去掉,贪心没有去掉。为什么说贪心没有去掉?在家里很舒服,家里的人都顺我,这里的人不顺我,不高兴了。贪顺境,不顺己意就生烦恼,那还是贪。有时候这么讲可能有人又说,蔡老师你不知道,我的情况很特殊,你没有遇到这样,你福报大,你都没有经历过这些,你不能体会我的辛苦。我看我还得去多吃点苦,多经历一些。因为有一次,刚好一个妇女愁眉苦脸,我们有读古圣先贤这些经典,觉得人生可以过得很自在、很有意义,看她这么苦很不忍心。虽然不认识,很自然就跟她聊起来,聊着聊着,原来是夫妻的事情。讲着讲着她说,你讲得挺有道理的,慢慢那个眉头就开了。我愈讲愈起劲,她也听得挺高兴。差不多五分钟之后,她本来是这样,突然她说:你结婚没有?我说还没有。「哎呀,你不知道!」一句话,我前面讲的全白费了。告诉大家,我这一辈子没结婚,不代表我以前没结婚。每一个人这一辈子来要学的功课不一样,人家这一辈子功课还没做,是上辈子已经做完了,是不是?我是比喻,我不是说我做完了,还差得远。真的,人有时候厘不清这些问题,尽拿自己的长处去看别人的短处,「连这个都放不下,真是的,我一下就放下了。」问题是自己还有放不下的,可能自己放不下的人家放得下。所以还是要拿自己开刀最重要,不然精神都耗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我曾经在一个地方住了七个月,那个地方有很贪心的人,贪到什么程度?半夜都起来偷吃东西,那真的很厉害。还有一位朋友,我们住在一起,脾气很大,大到什么程度?有一次我们在那里谈话,谈着谈着他不高兴了,进去厨房把刀就拿出来了。有一个人跟他讲了不高兴,他真的就会动火,刀子就拿出来了。还有一个愚痴,觉得自己境界很高,自己最厉害,然后把他太太气得半死。一点本分都不尽,然后在那里装神弄鬼,愚痴。还有一个傲慢到,我在听师长讲经,他说你不要听了,都要放下。其实意思就是叫我听他的,不要听师长的,你看傲慢到这种程度。我都遇过,而且还跟他们睡在一起。能不能容?能不能看他们像圣贤、像佛,行不行?「人之初,性本善」,他有本善一定可以恢复;「苟不教,性乃迁」,那是染上的习气,本来没有的,没有的当然可以去掉。真正遇到这些境界,我们是不是用这种精神,这个经句在提醒自己处世?还是尊重他、信任他、帮助他,而对他没有指责、没有挑剔、没有对立?所以这个处众才能真正看出我们的心量,贪瞋痴慢能不能伏得住。所以六和敬里面才提醒我们,「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很重要的,自己要多熏习,知见才能保持正念;熏得不够,烦恼习气一下就上来。所以很重要精进,有时间读经、听经、学习,不打闲岔,见解才能时时跟圣贤人一样。人一打闲岔,其实我们观察自己,突然一个念头跑出去,要多久才拉回来?比方我们第一节课一个小时二十分钟,我们吸收了多少?昨天第二节我们不是回放吗?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一个小时二十分钟我们领受多少?还是第二次听的时候觉得,「刚刚有讲这句吗?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那就代表那一段时间去哪里了?到外层空间去了是吧?照说专注的时候,每一句应该都可以记在心上,假如学习是呈现一个用心去领受,基本上应该所有都有印象,但是听二次、听三次之后更深而已。假如听的时候觉得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过,那代表我们在听的时候还缺乏专注,容易分神。如何专注?没有别的,精进,下功夫。所以这个没有快捷方式,一定要多精进、多熏习。

  再来,多分享。比方今天刚好你对这个经文的体悟很好,赶紧去跟室友分享,你提升了,同时也供养他们,然后大家的见解愈来愈一致。而且很有意思,比方一堂课下来,比方四个室友,讲的重点一不一样?不一样,可是四个都分享完之后,大家对同一堂课的深度、广度都不一样,分享彼此的喜悦、法喜,「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一日常规依《弟子规》来做,依《了凡四训》来做。而这个戒很重要的,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别人,多反省,多观照,戒和同修重要的心态。「身和同住」,大家住在一起,生活习惯都不同,都需要调整,所以要多包容、多体谅,有这样的心境才能跟人相处得好。多体谅,体谅到什么程度?走路都会体谅,讲话都会体谅。比方说我们出国,在五星级饭店常常会听到很多人讲话很大声,他就没体谅到别人。比方人有时候一高兴,就会如入无人之地,在饭店里面办讲座,听得高兴,「今天太高兴了!」结果那时候是晚上十一点半,还有很多客人,人家在睡觉。结果人家一打开门,谁在那里大吼大叫?一看,就是学传统文化的,你看牌子还吊着。这反效果了。学了之后表现在哪?就在这些细节当中。不是台上滔滔不绝,一下了台这些都注意不到,那不妥当。要多体谅,走路放轻,不要让其它的室友,可能在休息,被我们惊醒。包含生活作息,以不干扰室友为一个原则。比方你睡到三点醒过来了不想睡,洗个澡,唰唰!可能室友本身睡眠就不沉,比较浅,你可能让他就睡不着了,他又不好意思跟你讲。所以总要在团体当中屈己成就人,给人方便。

  其实在屈己的过程就是在放下自我,什么都好,只要能利益人就好,只要能利益人自己怎么委屈都没关系。练委屈好不好?好!很重要。为什么?这是必修科目,委曲求全学不到,弘扬文化走一半铁定添乱。师长已经给我们打预防针,告诉我们,这个时代弘扬正法要怎么弘扬?要跪着把正法送出去。大家准备好没有?这一句教诲非常非常非常的客观,为什么?文化断三代了,大家都没学,要求谁?所以铁定这个工作是百年树人的工作,哪有轻松的!现在连一点小事都容不了,小委屈就受不了,以后怎么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愿发得很大,结果步伐都跨不出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从当前真正能容人、能体恤人、能处处为人着想下功夫。假如你真的体恤人,念念为人着想,之后你还觉得快活不下去了,请你一定要来找我。为什么?用功用错了。那是什么?表面上做到了,内心心态不对。我们再来好好聊聊,我这里有怡宝的白咖啡,这是怡宝的名产。

  「口和无诤」,不要去要求他人,讲话「怡吾色,柔吾声」,不要强势,不要动气,而且要多称赞、多肯定、多鼓励,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个悦就是内心很欢喜。当然能欢喜,有心境的提升,大家彼此切磋就能意和同悦。而且还要有一个心境,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多随喜不要嫉妒,看到人家好,比他更高兴。我们假如看到一个学长很精进,可不能心里生起不舒服,心里生起「那都死读书,书呆子。」一个人善学,学到每一个人的长处,这个叫善学,包容每个人的短处。其实老天爷很微妙,有时候人遇到这些人事物往往觉得,天!老天爷怎么跟我开这么大的玩笑,怎么让我遇到这个人?其实他只要一觉悟,他就会知道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为什么这么说?比方这个人很活泼,就会遇到一个特别中规中矩的人,两个人就「天!苍天!」其实说实在的,他们一转个念,互相学习优点,就走中道了,但是就转不过这个弯。谁遇到了?我跟大家讲,每个人都遇到了。所以境界没问题,「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自己的傲慢、高下起来了,学不到别人的优点。最后「利和同均」,心态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分彼此。这是六和敬。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透过孔子修学的这些教诲,我们来学习这些宝贵的心态跟方法。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u3214876.pipipan.com/fs/3214876-302586915 https://u3214876.ctfile.com/fs/3214876-302586915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陈大惠  http://www.sxjyqqw.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  http://www.sxjyxxw.org/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