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六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9-25 20:34
標題: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六集)
摘自《蔡礼旭老师主讲如何承传中华文化二十一集》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六集) 2011/12/2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16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安!昨天有个学长跟我说到,他说,「我现在不恨你了,不过我很嫉妒你」。我说,「为什么嫉妒?」不恨是好事,放下重要。这些心境会残害自己的身心,要分辨出来。自爱,不要伤害自己,伤害自己也是不孝。我们身心痛苦的时候,实实在在讲父母是感觉得到的。母子连心,父母跟子女连心是真实不虚的。
我记得我当时刚好开始念经,可能罪业比较重,念着念着开始吐东西,吐到最后连胆汁都吐出来了。你起忏悔的心,身心都会起反应。大家有没有吐过胆汁的经验?我们心有戚戚焉。吐出来的时候,喉咙很难受,好像被烧一样,最后就肿,肿到吞不下东西。吞不下了,就认错,赶紧读经,把功德回向。这个心一发,读了一部《地藏经》就消下去了。所以转境界,其实根源还在我们的心态,真的你心一转,境就开始转了。但我们得相信这个真理才行,你没有信,看起来是在做,事实上半信半疑,效果是有限的。隔天我打电话回去,我母亲讲,「昨天我也不知道什么情况,突然间喉咙肿起来了。然后去给医生看,医生还说,『妳里面有化脓』」,拿了一大包药,让我妈妈拿回去了。「结果今天就好了,一颗药也没吃,拿一包回来,不知道放哪里」,母子真是连着的,这是真相。再从这一点了解更大的真相,不只是父母跟我们一体,是所有的众生跟我们都是一体。古圣先贤的教诲太善巧了,他知道大慈大悲是每个人本有的真心,可是如何让这个真心恢复,它的下手处就是爱的原点,就是孝道。「孝养父母」是儒释道三教的大根大本,孝亲尊师。你真正孝顺父母之后,你的心性一开,原来要以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对家人、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对一切大众、对一切众生,最后就「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把根本找到了,要达到目标就不远了。又有一次,我在海口,突然晚上睡不着觉,很难受。我心里想,「我现在心又没事,怎么会睡不着?」好像心里发慌,看一看好像没什么念头,慢慢就睡着了,不过也是熬到十二点多才睡着。隔天打电话回家,我妈妈说,「我昨天半夜睡不着觉,起来吃了半颗药,吃错了,整夜很难受」。
真的,父母跟子女是连着的。而圣贤、佛菩萨的境界更高,他已经了解到不只父母跟子女是一体,他们已经契入到一切众生跟他们都是一体。所以他可以千处祈求千处应,这是本能,真心现前了。真心现前,不执着、不分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我们佩服、向往的目标,还得从孝悌做起。所以其实我们人要懂得自爱,随顺圣贤教诲,不能再随顺习气折磨自己,其实父母都可以感觉得到。不恨,变嫉妒了。人生要有理智,嫉妒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没有,每天难过。嫉妒对别人有没有好处?没有。一个人要从此不愚痴,要有一个心态,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好处的念头跟行为,一件都不要干,再干就叫愚痴。浪费时间,浪费光阴,对不起祖先,对不起父母对我们的护佑跟栽培,「勿使一秒钟空过,勿使一句话空说」。我接着就跟他讲,我说,「真理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现,才叫真理,是不是?」我曾经跟大家沟通过,我遇到一个朋友,他说,「孔老夫子比较疼你,阿弥陀佛比较疼你」。我说,「你这句话不得了,这句话叫侮蔑圣人!」圣人是平等心,你还说圣人是大小眼。我们不明理,一句话要造多少孽,大家知不知道?自己不平等,把阿弥陀佛、把孔子都拖下水了。你们没什么反应,这种事不能干。你要真信圣贤、真信经典,谈何容易?自己的疑心不去除,自己的傲慢不去除,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在分析圣贤人。有一句俗话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这都是意念上有没有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
这个念头,我们现在的念头觉不觉悟,平不平等?觉悟了,你要相信圣贤、佛菩萨是无私的,他怎么可能会有分别心?所以在经典当中常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让我们去体会圣贤人无私的心。太阳每天都照着,它有没有照哪个人比较多,照哪个人比较少?没有。它有没有说,「那个张学长今天没有给我问好,不照他了」?大地有没有说,「今天这个王学长没有交停车费,不要让他站了,让他自己在空中翻,不要让他站地上了」?大地的爱是什么?你把最脏的东西给它,它一丝怨言都没有,而且还把你最脏的东西变成营养。它有悲,它有智。大家看,我们的母亲就跟大地一样,我们的放纵、无理、叛逆,就像把最脏的东西洒在父母的身上。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的指责,她只是无尽的包容。最后我们的不孝、无理终于转成忏悔了,就是母亲的爱帮我们转成忏悔。所以大地表母亲有道理。我们现在脑子里所有的思惟,跟经典相应的占百分之多少?我们学习的心态,首先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是入手处。这一点不真正去观照,其实是跟自己的习气学,不是跟古圣先贤学了。善观己心,我现在这个念头、这句话跟经典相不相应?「不进则退」,什么时候有进退?每个念头就是进退。圣贤、佛菩萨,他对每个人的护念是平等的,但是接收程度为什么不同?是自己决定的,不是他们的分别心。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根源还在孝道的问题。因为我们觉得父母偏心,你这辈子会相信谁不偏心?孝道是师道的基础,所有的烦恼习气,根都还是出在孝道上。真的,你只要这么去观照了,斩草可以除根,就把习气的病根拔起来。
我们刚刚讲的,你遇到一切事要提起正念,嫉妒不是正念。要提起什么?大家看,一个人改过的速度为什么快,你看到根没有?你不能看到相,学不到东西的。奇怪了,我们为什么同一个习气翻来覆去这么久,到现在三年过去了还在?我们还是把自己摆第一位。面子要撕掉,你说「慢一点,不要撕太快」,刚好撕到这里,又把它稍微黏回去一下,明天再说。你没看破,那个叫烦恼贼,叫认贼作父,你还没看破。你看破了,你还留它一分一秒吗?你真把众生放在心里了,你还忍心因为自己的习气去伤害到众生吗?你不肯这么做的。所以修行为什么叫「发心为首」、「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我们可能绕了老半天,那个愿还没有真正发出来。什么叫真正发出来?随时随地把众生摆第一位,你这个愿才是真发出来,不然都是露水道心,随时一遇境界就随顺贪瞋痴慢去了。自己有没有真发心要看清楚,才能打破自欺,不然还是在自欺。我们现在面对一切人事物,我们的思惟要是正思惟,随顺经典。你一随顺经典,你的能量愈来愈高,你的正念一起,跟圣贤、佛菩萨的愿心交感,马上宇宙的能量就跟你融在一起了。你不随顺经典就是随顺烦恼,你就愈来愈痛苦,能量就愈来愈低了。今天你希望有这些无私奉献的人到你身边来,请问你要干什么?这个你要想清楚。再来,真的来了,你留得住他们吗?唐太宗留住了魏征,可是这么多皇帝留不住忠臣。不只留不住,还把他们流放到广东、流放到海口。你看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岛,不过流放也对海南文化发展挺有帮助。
圣贤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障碍而产生障碍。障碍本身是虚幻的,除非你觉得它是障碍,它才障碍得了你。它障碍你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对立、有执着点,「他非得怎么样,我才能怎么样」,这就是我们的执着。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自己转,哪有走不通的路?范仲淹先生有一段话非常好,他被流放三千里,写了一段话,「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他流到三千里之外,他说「那里也有皇上的子民,那里有十万百姓,我好好去爱他们」,他哪有罣碍?该说的说了,他就放下了,他还是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要罣碍,不要执着。历代皇帝为什么看不懂忠臣?因为他内在的欲望没有去除,他喜欢听好话,当然忠言逆耳,听多了他当然叫他「离我远一点,我清净清净」。所以「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德广,肚量要大。你不只要包容人家的缺点,你还要能欣赏人家的优点。你有好胜心、有嫉妒心,别人的优点你能欣赏,我也不相信。说穿了,最后都是心地的功夫,「依报随着正报转」,你身边所有的人事境缘都是你的心感召来的。为什么我们的团队留不住人?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有没有体恤到每一个来到我们团队的人?他来了,你是要求他还是爱护他?你是把他当佛尊重,然后帮助他道业成就,还是你把他当一个工具去使唤,去用他?弘扬中华文化,怎么弘扬?「人能弘道」,是你对一切人的行为就是仁爱忠恕,这叫弘道。假如你在台上讲仁义忠恕,你在台上把人当工具用,要求一大堆,也不体恤他的心,这叫谤法。只要无私的人知道你是这么做,他一天都不会留,他马上离开,因为他不要为虎作伥,他不助纣为虐,他不愚痴。你今天一心一意为一切的人,你不用担心,祖宗会帮你安排人来。你有这个信心吗?假如我们没这个信心,你信经典还差得太远太远。
佛菩萨是法界身,他已经证法身了。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你是真心为众生的,四大菩萨都化现来你身边帮助你了,是不是这样?不然他就不灵了。「信为道元功德母」,我刚学佛的时候,我有一个念头,我说我假如真想学,释迦牟尼佛会现在我面前,给我讲经说法。你信不信?有人今天回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你赶快现,你现我才有信心」,回去可以这么做,一心,不能夹杂怀疑。你看婆罗门女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前,至诚念一天一夜,佛陀就现了。《地藏经》在哪里?那是经典,经典叫真理,在哪里?在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遇到,只要你照着做。信心有了,突然知道,师长老人家已经把佛陀的行持表演给我们看了,我们就向他学习就对了。眼前的大善知识都不珍惜、不好学,你还去求其它的,这个心态就不对了。正确的心态是,要在每个当下提得起来,你不在当下提起来,那都是对未来的妄想。我们依照经典,经典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我们为什么去求人才?不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哪里下手?德,自然交感。师长有至诚为国家民族的心,所以他感来三个台湾当时最有智慧的高僧大德。大家会看吗,看清楚了吗?「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我们又起个念头,师长不是普通人。那你就是普通人吗?诸位学长,你是不是普通人?是,也不是。是,是心要普通;不是,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得珍惜自己的佛性,不要糟蹋它。
有一段话很有味道,大家以后有当领导的机缘,真的要德广,肚量要大。「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辨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今天这个人非常正直,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可是他因为正直,有时候会稍微比较勇猛。他一跟你谏言的时候,你就要能欣赏他的正直,包容他的稍微一点猛、勇。可以包容吗?诸位学长,可以包容吗?你们都在那里抄,抄在纸上,有没有入了心?这个话无量义。他正直,我要包容他有点太猛了会给人压力,这也同时告诉我们,你正不正直?你正直了,可不可以再提升到柔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你假如看这一句,「对,我就是正直的人,领导不会欣赏」,完了。你心态不对了,这句话你没有办法吸收;你心态一对了,你能触类旁通。悟性重要,悟性从哪里来?从孝道来。你体恤父母备至,你怎么会没有悟性?从你处处替人设想,你的悟性就开了。这个人很质朴、很憨厚,你要包容他什么?他有时候反应不快,他还没开窍,可是他质很好。师父常讲一个公案,有个人在佛寺里面晒蜡烛,人家跟他开玩笑,「那蜡烛太潮湿了,你拿出去大太阳晒一晒」,那个人就拿出去晒蜡烛了。一般的人说,「怎么傻到这种程度?」结果一晒,全融化掉了,拿他没办法。可是你看那个方丈不是普通人,他看到这件事情,他说「你到阿育王寺去,每天拜佛拜三千拜」。拜了三年开悟了,回来讲经给那些以前笑他的人听。
那个就是「朴」,朴实的人,法器。聪明的人反被聪明误。老实到什么程度?谛闲老和尚两个徒弟,一个聪明绝顶,禅宗的,短短的时间,在一个禅宗道场升到首座和尚,教务长,可是最后去当土地公去了。另外一个小时候的玩伴,啥都不懂,他对谛老说,「我啥都不懂,我就是要跟你出家」,「你跟我出家,要听我的」,「好」,「你年纪太大了,在佛寺里面你的体力不行,你做不了这些工作。我给你找一个小庙,你就在那里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他说,「好」,就去了。他老实到你比不上,他连一句「师父,为什么要念佛?念佛会有什么好处?念完会去哪里?」都没问,就念念念。因为你后面的问题,念完会去哪?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开始想,真的有西方极乐世界吗?没有其它的方法吗?那些东西都来了。他什么都没问,老实到我们比不上。他就念念念,三年站着走,生死自在。李炳南老师给师长讲,他这辈子就学一个「愚」,学不了。其实老人家很老实,他是讲给我们听的。你要学质朴不容易,但你要包容,然后去成就他。所以那晒蜡烛的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了,方丈懂得怎么成就他。再来,我们可能很朴实,可不可以提升到有智慧?可以,你多看历史,你就很有阅历了。再来,取人之介恕其隘,介就是非常耿介、耿直,但有时候他会有点犀利,你也要包容他的不足。所以一个人很耿直,同时又很厚道,你就要可以提升到这个程度。取人之敏恕其疏,这个人思惟非常敏捷,但是他粗枝大叶,有时候忘东忘西的,你就要包容他,当然你也要慢慢的让他这个粗心大意改过来。他是你的下属,你也要教导他,不只不能去批评指责他的缺点,反而还要帮助他提升,才叫教导,才叫引导,才叫训导,所以叫领导人。
取人之辨,他对一些事情分辨能力非常强,他洞察机先,他事先就告诉你会出什么问题。可是因为他分辨得很快,很能看到问题,有时候他劈哩啪啦就把那些问题全部都跟你讲,这时候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够,不然你会觉得放肆。对不起,我太投入演戏。有一次魏征来真的,「皇上,你这就是不对!」皇上要把话题拉到旁边去,他又把它拉回来,拉了好几次。唐太宗受不了了,走进自己的皇宫里面,把宝剑抽出来,「我一定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气死我了,气死我了!」长孙皇后看到了,这决定不是别人干的,只有魏征可以干出这样的事情来。赶快去穿上最隆重的礼服,走出来。皇帝在那里气得要死,突然看到她,转移了。这有智慧,什么智慧?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位朋友,生气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把你昨天生的气拿来我看看。剎那生灭的幻相,你把它当真。长孙皇后知道,生气真的还是假的?假的。把他的注意力一转,就没了。所以一看她,气没有了,很好奇,「妳干什么?」「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我们朝廷之内有这么正直的大臣,这样的忠臣,一定是有圣主出现了,才有这样的大臣!」唐太宗一听,圣主,欢喜、高兴了,没事了,出去了。有智慧的人,调剂人情,心境一转,发明事理,把道理又告诉他,你看一句话功力多强。所以你看到劝你很直率的人,你也要包容得了。再来,「取人之信」,这个人非常守信用,你要包容他,有时候他不会变通,这时候你不要生他的气,你还要欣赏他。
其实每件事我们都要从根本去思考。留得住人,根源在自己的修养,你没有嫉妒,你没有傲慢,你没有贪欲。贪欲麻烦,一有贪欲,搞名闻利养。无私的人为众生,他不跟你搞名闻利养,他要面对的是当前的问题,要很真实去解决它。所以开会不是要找谁麻烦,不是要让谁没面子,不是这样子的。开会是要解决问题,透过会议建立共识,透过会议,让每个人在这件事当中增长智慧、增长德行,看到自己心念的错误在哪,可以把它转过来。我们一直在说,慈悲爱心的根源在孝悌,接着我们来看「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是手足,手足要互相关怀、互相尊重、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互助合作才叫手足。为什么不能和睦?你有孝心一定和睦,现在为什么不和睦?第一个,没孝。你还是把自己摆第一位,哪是把父母摆在心上?你假如把父母摆第一位,你当下马上就去把兄弟的隔阂化解掉,你不会再等一分一秒,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真情真义现前的时候了。真心不容这些随顺习气的念头。你有面子,良心、真心就现不出来;没有面子,只有父母,只有为人想,真心就现出来了。为什么会没有父母?因为我们的心里面记怨忘恩,把兄弟之间的不愉快放在心上,产生障碍,障住了你的真心。从这里再推演出去,我们对任何一个人提不起真诚,都是因为我们把他的过失放在心上,对人有成见。他有过失,你的道义是帮助他改,怎么会把他放在心上,去批评他?我们刚刚一直讲,德要广,量要宏,只要你跟人谈话会把旧帐搬出来,就是肚量太有限。「既往不咎」,孔子讲的有道理。我们会一谈起来,人家以前哪里不对全部都搬出来,那都是记怨,纯净纯善的心不能放这些东西。
甚至于搬出来要干什么?排除异己。我看这个人不顺眼,我不想用他,我要让他走,就拿很多的借口要来攻击对方。请问这样的做法给团体其它的人看到,他们学到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在弘法?Anytime(任何时候),Anywhere(任何地点)。你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就在弘法了,当下心态跟这个违背就是在谤法。而且位置愈高,谤法愈严重,所以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你说,「那我不敢讲课了,我也不敢当主管了」,很好,下来,没人逼你,这些因缘是你要自己考虑清楚,心甘情愿去做的。你连责任都不敢承担,你还要坐主管的位置,那没有道理。承担了主管的责任,我们还要冷静想,怎么当主管我们清楚吗?应该提起什么样的心念?要窒欲,不能贪,不能用你喜欢的人,要用有贤德、有能力的人,不是用你顺手、用你喜欢的人,这就是欲。你贪听你话的人,那还是贪,你不能换对象。瞋,你只要还有情绪,就是瞋,你不能看不到。你讲话的时候脸都抽搐了,那铁定是瞋。你还要告诉别人,「我有时候激动就是会这样」,你是自欺欺人,你心平气和怎么可能脸会揪成那个样子?昨天跟大家沟通一个心境,没有一件事是坏事。你真的相信了,你才是真正相信圣贤的教诲是「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不然你的怀疑就摆在那里,真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吗?真的可以大圆满吗?你用智慧、用慈悲处理,决定每个人都受益。但是你又说,「可是他现在很生气」,他现在很生气,你等他冷静下来,「日久见人心」。你就这件事据理力争,他不高兴你,可是下一件事,你并没有看他不顺眼,慢慢的,他只要有修养,他一反观,「原来你不是针对我的」,不就化掉了吗?
话又说回来,真的针对我好不好,人家针对你好不好?(听众答:好。)我们来演一次好不好,真好吗?那个局面一出来,你才知道你的内心很深处有哪些东西,不然你根本不知道。真的,我们都修一修,自我感觉良好,其实那个水沟很深地方的东西还没挖出来。所以你真的遇到处在一个团体当中,所有的人都误解你的时候,就是你真正练功夫的最佳时刻。只要有人认同你,你还可以喘气,还可以去撒娇,哭一哭,「好了,我没事了,舒服了」,再练。假如是连哭的地方都没有,是老天爷看得起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考你,放下任何依赖。大家知不知道,阿难为什么不能证阿罗汉?(听众答:不知道。)因为他有一个念头,「佛陀是我堂哥」,他心里面还有靠山,他就证不了阿罗汉,最后佛陀灭度了。大家懂了没有?佛灭度都是大慈大悲。你从这个地方对佛菩萨五体投地的佩服、感恩,连灭度都是为了成就众生的道业,不然都继续依赖下去了。所以佛一灭度,大迦叶是大师兄,骂阿难,骂他,骂完那一天晚上,阿难非常用功,就证阿罗汉果。所以顺境安慰我们是好的,我们有没有洞察到,我们有没有变成依赖?我现在说的标准是对自己,OK?你们不要回去看到人,「不要有任何依赖!」那天晚上我会睡不着觉,因为我造罪业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一下子拉不到那么高了,「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循序渐进就好。当然,你假如看对方真的是很承受得了,你一句话可以把他的执着完全让他看清了,那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探索,其实每一句经句都是回到心地上,是心地出了问题,才会产生兄弟的不和睦。所以我们要转个念,「记恩忘怨」,把这个心清洁清洁,只记一切人的恩德付出,绝不记一切人的不好、缺点,甚至是对我们的一些态度,我们都不要放在心上。学佛是什么?改心。把错误的心态把它转过来就对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就在这一念之间。你真转了,你当下身心就轻安,你都记恩,哪有不快乐的道理?你们都没有smile(笑)给我看一下。「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这四句话我们什么时候用?明明我们现在就遇到了,怎么笑不出来?你不相信。你一相信,你就高兴得不得了。「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你想你爸爸妈妈,你跟他就不分开了;你是真心想佛菩萨、圣贤人,他就跟你不分开了,他随时跟你在一起,你哪有笑不出来的道理?再看一下,还是没有超过一半笑,我的功力太差了。「兄弟睦,孝在中」,你再延伸开来,「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你看到你整个家族,你都不愿意它不和,因为祖宗会伤心;你看到中华民族不和,你赶快去促进民族团结。因为我们的古圣先王,他们会担心,你有这样的孝,孝在中。你说,「所有的圣贤弟子要团结,我带头来做」,都是孝在中。「当孝于佛」,当孝于祖先,当孝于师长,「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你要让家道传下去,让正法在这个世间弘扬开来。「当坚持之」,不能露水道心,要长远心。
再来,要感化兄弟,首先要以身作则。再来,要有耐性,还要常常能鼓励兄弟。人,实在讲在这个时代,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缺乏爱。为什么缺乏?因为这几代人忽略了伦理的重要性,所以他家庭的温暖没有建立好。家里一没温暖,人都没有安全感,就缺爱。他自己都缺爱了,他怎么爱人?缺乏的人,他就想去控制、去拥有。所以现在年轻男女的爱欲太厉害了,爱不到就要伤害对方。为什么我们忽略了亲情?重利轻义。情义为什么不重视?因为我们这几代人统统向钱看,都是追求金钱去了。所以现在下一代变形、变质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不能怪他们,我们没教他。「德育故事.悌」里面有一个故事「世恩夜待」,大家有没有讲这个故事?(听众答:没有。)陈世恩在夜晚等他弟弟回来,你们假如没点头,会伤害我幼小的心灵,这个在「幸福人生讲座四十集」里面都有讲。还是你们放下的功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全放下了吗?告诉大家,放下是明明了瞭,这是真放下,放下以后什么都不记得叫健忘。镜子什么都没有,它照得清清楚楚,那个才叫真放下,叫寂而常照,它清净,但是有照的智慧。了凡先生什么都没有想了,说「我什么都没想了」,还有个「我什么都没想」的念头,所以他连命运都改不了。他那个叫无想,不叫真正明心见性,所以他到无想天去了。假如他这一生结束,他可能是到无想天去了,可是他命运都没有改变。所以真心现前的时候,它是清净寂灭又大慈大悲,又有智慧,这才是真心起作用的状态,叫「用心如镜」才对。
陈世恩的哥哥劝他弟弟,可能是「爱之深,责之切」,所以后来弟弟有点反感。他说,「哥,您别气了,气坏了身不好。来,您多休息,我来给弟弟稍微引导一下好了」。他就去等,每天等他弟弟,他多晚回来,他就在那里等。一进门,亲自把门锁好,没有批评。他已经很敏感了,你还批评,不适得其反吗?「弟弟,你肚子饿不饿?我叫嫂子去煮碗面」,「你穿这样会不会太少了?要注意不要着凉」,体恤备至。没多少天,他弟弟就不敢再晚回来了。你用呵护的心、关怀的心,他的良知就被你给唤起来了。不只对兄弟,我们对一切的人可不可以做到像陈世恩对他弟弟一样?假如可以,那下一句不用讲了,叫「事诸兄,如事兄」,这个你自己就理解了。所以每句经句从心地去放下习气,再打开来就可以延伸到团体、国家、民族,甚至是宇宙一家的胸怀了。那真的就是「佛说此人真善友」,你是以这样的心来对待宇宙的一切众生。我们再看下一句,「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一般家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会有摩擦、冲突,很大的问题都在言语、财物的冲突上。你能轻财物,冲突就起不来了,重义轻利。我们看古圣先贤的榜样,我们既然都念《弟子规》,「圣与贤,可驯致」,古圣先贤兄弟之间不只不计较钱,连命都可以舍,「赵孝争死」。「德育故事」的孝悌,每一个都是至情至义的性德流露,愈看愈有味道,愈看愈生惭愧心,差人家太远了,命可以为兄弟舍。「庾衮侍疫」,他为了照顾他的兄长,二哥,他不怕瘟疫。您看他是个小孩,他的言语多么善体亲心,他还告诉他爸爸妈妈、所有长辈,「你们放心,我天生就是不怕瘟疫的,你们不要担心」,还安慰他的父母。最后一百多天回来,两个兄弟健健康康。
「德育故事」里面有很多则,有一则讲到瘟疫有疫神,看到孝顺的媳妇,不敢接近,不敢得罪。有个孝妇,她的婆婆、小姑对她非常刻薄,还把她赶走,后来都得瘟疫了,那个媳妇马上赶回去照顾她。结果那个瘟神说,「这个是孝媳,赶快让道」,都有感应的。你们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吗?「德育故事」这些太精彩了,你看这种兄弟的至爱,瘟疫都让道,都被他感动,所以至诚是感通的。再来,周朝圣人最多,从太王到泰伯、仲雍、王季,到文王、武王、周公,周朝最可贵的就是孝悌的精神。文王对王季的孝顺体恤备至,晨昏定省,每天吃饭都要检查,营不营养,会不会太凉。父亲一生病,不舒服,吃少了,他那一天走路都在晃,担忧父亲。看父亲恢复正常了,他快快乐乐的,你看那个赤子之心。小孩看爸爸妈妈高兴,他高兴,爸爸妈妈生病了,他就守在那里,「妈,你好点了没有?」真情流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武王对待他的父亲文王也是这样。有一天他父亲生病了,他十二天连帽子都没有拿下来,最后父亲的病好了。兄弟也是一代传一代,泰伯、仲雍看到自己的父亲对于自己的侄儿文王特别中意,他两个自己离开国家,把国让出来。天下都能让,兄弟还有什么争的吗?「德比于上则知耻」,我们的道德跟圣贤人比,羞耻心就上来了。「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为圣贤」,有羞耻心的人德日进,过日少,「失之则禽兽矣」,没有羞耻心,每天就在下堕。财物轻,怨何生?而且要平等心。「郑濂碎梨」,他们家住了一千人,怎么人与人这么和睦?平等,叫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皇上给他两颗大水梨,他没有偏私自己最亲的人,端出两个水缸,把水梨砸碎,把梨汁全部渗到水缸里面,每个人喝一杯,这是皇上的恩赐。平等心,这都是「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为什么忍得住?因为真爱对方,因为真为大局着想。只要我们言语忍不住,就是自我太强,就是不爱对方,就是根本没有大局观。这是事实真相,我们看清楚了,才能打破自欺一关。孔子把言语排在第二位,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口为祸福之门」,谁的祸福?自己的祸福、家庭的祸福都离不开我们的口业,怎么可以不慎重?所以切记大局观,「小不忍则乱大谋」。而且一个人有大局,是最惹人、最值得人疼爱的人。当过长辈、当过主管的人都知道,时时都为大局想的,就是最值得栽培的人;处处在那里斤斤计较的,想栽培也栽培不起来。我突然想到,我妈妈跟我讲过,她说我的曾祖母,常常孙子过来,看到老人有东西,小孩就过来撒娇了,分东西。我父亲比较老实,结果每次分完东西,我父亲都不去分,都是他没有。每次小孩拿到了,都走完了,看没有人,然后我曾祖母说,「过来,过来」,然后又从床下拿出来单独给他。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有同样的待遇,托我爸爸的福。所以我回去,「阿祖!」(台语),喊曾祖母,一定有东西可以吃,爱屋及乌。但是确实肯吃亏的人惹人疼,因为他胸怀大,他不计较。接着,我们对于兄长、对长辈怎么落实恭敬?从生活当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其实恭敬心只要一在,生活点滴都会表现出来。有恭敬心怎么会长辈还没吃,你就抢着吃了?你有恭敬心,这句话还没学,你就做得出来了。老祖宗这些教诲就是性德的流露,这不是拿个什么条规来框住人,那完全误解了,圣贤人的教育是随顺性德的教育。所以吃东西、坐位子、走路,都是很自然的让年长的人优先选择走在前面。
你有这种恭敬长辈的心吗?如果还能对长辈讲情绪的话,那恭敬是不存在的。还能很傲慢的去对长辈,这个是连根都没有,拜托赶紧回去从孝悌做起,不要再贪名闻利养。你这样还能弘扬中华文化吗?铁定在造罪业了。连对长辈都没有恭敬心,根本没有德的基础,根本就在自欺欺人。还在留恋那个舞台,还在留恋那个因缘,贪欲还是摆第一位。人肯不自欺,一定老老实实回到自己的本分,先敦伦尽分,先孝悌做圆满,得到家人的支持。你连父母兄弟都不能感动,还要感动谁?「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不过现在年轻人对你的态度不好,你也别怪他,他从小没有学。你不只不要怪他,你要怜惜他。真的跟他有缘,善巧方便帮助他,看到他的问题,提醒他。恭敬心能保持,在食衣住行当中都会流露出来。家里的房子,一定把好的让给老人先住,不会自己留最大的,这个都是体现的地方。甚至于不只对长辈,你在路上遇到不认识的人,你都能提得起这一分恭敬,「事诸父,如事父」。注意,只要你有哪个人提不起来,你有哪一刻提不起来,我们修到相上去了,修到做样子给人看。佛门有一个观照非常可贵,可是没几个人愿意用这个真相去观照,也就是没几个人想真干。哪一句话?「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只要我们还有对哪一个人有傲慢的态度,你所有的恭敬还是做个样子给人看,你的恭敬心没有从内在自自然然流露出来。这时候还得往深处下功夫,不能落在相上。我们现在修行特别容易着相,因为一着相,别人也看不懂,又给你称赞两句,你就愈只做表面的样子给人家看。
所以我们得要观照自己的心,这分好学的态度,进还是退了?这一分处处为人想的心,进还是退了?这一分真诚恭敬的心,进还是退了?什么时候可以观照,可以勘验自己?大家知不知道勘验两个字?我们在学校学习都会有月考,才知道我们学的情况怎么样。修行也要有考试,才能勘验自己学得怎么样。什么时候是考试,什么时候可以勘验?你可以去勘验你对最基层的人,在你这个团体最基层、最不起眼的人,你对他是什么态度,一看就知道了。不然《弟子规》那句「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句话你要举一反三。谄富骄贫,我们的不平等心,我们的傲慢心在哪里会体现出来?有钱没钱,再来,有地位没地位,有能力没能力,有才华没才华,有关系没关系。这个人跟蔡老师很熟,对他特别恭敬,这叫谄媚;那个人没什么影响,先不理他。人的傲慢,你一不小心它就一直在增长,所以心地时时得观照,才能调伏这个烦恼。这个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节去观照自己恭敬、服侍长辈的态度。
今天我们跟大家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