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第六讲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9-12 14:05
標題: [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第六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 第六讲


《童蒙止观》第六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就继续为大家讲解《童蒙止观》,在七月,七月中上旬吧,我们《童蒙止观》讲到第五讲,然后因为有事情离开了,中断了将近有四个多月,但是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讲,在这期间,有很多同修希望我继续讲下去,所以说我们今天继续往下讲。那么在讲经之前呢,我们先得有前行,像刚才主持人做完前行,就非常的好。所以先讲一下前行。为什么叫前行?是相对于前行、正行和结行而说的。那作为任何一种修法、任何一种善行,都必须具备三种殊胜,才能将所修善法,或者说是修行的一切功德,从有漏功德转为无漏的功德。那么前行很重要,就是发心。对了,刚才所说的这三种殊胜,是哪三种殊胜呢?就是发心、正行和回向三种殊胜。那么我们今天是在听闻佛法,法师在讲解佛法,听和讲都在行善法,都在行善行,这样的行为也是需要具足前行、正行和结行三种殊胜的。前行很重要,在于发心。我们来先说一下讲经之前的一些前行的发心吧。
我们首先要想到听闻佛法是不容易的,对佛法要生起难遭难逢之想。人的一生寿命其实非常短暂,再过50年,再过几十年,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也许都不会在这世上了,我们回头去看一看,原来都活蹦乱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曾经有哭有笑、有血有肉地在这世上生存着,但是今天我们去看坟墓中的那些人,他们都躺在泥土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躺在泥土中的这些人,他们曾经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有哭有笑,有血有肉,那我们今天所有的人,将来也会变成这样,死亡随时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人的寿命十分短暂。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去观想人生之无常,生命之短暂,那你就会觉得一天过一天,好像没有什么需要着急的事情,你甚至在心里会觉得好像人生还很长,这件事情还轮不到我,这是一个最大的幻觉,这种想法完全错误。这样想的人他无法在他的一生中去选择修法的道路,他这种心生不起来,所谓出离心,就该想到人生的无常短暂,同时还要想到什么?人生寿命之无常,还要想到人身之难得难遇,人身之难得就在于佛法之难闻。我们真的能够把全身心投入到修行当中,这种心很难生起来。我们能够得遇那些讲经说法、教导我们修行的善知识,这个很难;我们能够有缘在这个道场当中听闻种种的法,遇到这些修行的法也很难,这些因缘都很难具足,人生得到这种能够修行的人身非常的难,所谓瑕满难得、人身难得,要想到这些,那我们的心就不会懈怠,就很想修行,很想修行就是最最重要的一种前行的发心。你看我们今天我们接下来要讲,方便行第五,方便行第五一共有五种,其实也就在讲如何发心,要生起怎样的心才能成全修法的方便,这里讲到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我们还得观想因果的不虚和沦回六道的痛苦,对此应该生起定解 ,我们今天之所以这样,无不是因为前世的因所导致,我们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完全看当下我们今天怎么做,所以一个修行的人必须对因果生起信心来。如果他不深信因果,他怎么会想着去抉择善恶,怎么会想着去修习禅定来获得解脱呢?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他如果不深信这个因果,不以因果来取舍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作所为,那么他的一生中很可能都在浪费,他对未来抱着盲目的希望,他总觉得以后会怎样怎样,那么他就会什么?对今生生不起一颗马上投入到修行去的心,他有很多的借口很多的理由,就像很多人经常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等我把事情做完了再来跟师父修行。对不对?就像我们很多人说,等我老的时候我再去住庙吧,有的人说等我老了我再出家吧,我们且不说无常什么时候会降临,死亡什么时候会夺去我们这个宝贵的人生,我们这样想,无形就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未来,于是我们就不会珍惜当下,那我们每天所所做的事情都在浪费。所以说你如果不这样细细地去观想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不想到因果不虚、轮回是苦,那么无论如何这样一个人他很难趋入正法。他无论如何,怎么说他都会浪费他的一生的。所以说这些心非常的重要。好了,在了解这些基础上,我们才会生起修法的心,我们还要想到,我们为什么修行?为离苦得乐。心量小一点,为自己离苦而修行,能成小乘道;心量大一些,为救度一切众生离苦,这可以称为大乘发心,光光为了离苦那还不够,还得去证得究竟的解脱,也就是说让一切众生都能证得佛陀的果位,发起这种菩提心来。要有这样的心,我们才会把生命完全投入到这个修行当中去,而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修行,去一心地依止善知识,修行正法,这无疑是一个人今生走向解脱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心。这些法我们天天都得想,如果不这样想,这个人无疑已经偏离了正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回想一下,最早我们讲的时候,讲到《童蒙止观》怎么来,智者大师是为他俗家的兄弟陈针而讲,陈针主要是因为害怕死亡,想延年益寿,因为这样的缘起,智者大师方便开示这个坐禅法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它是这样的缘起,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修行止观,修行佛法,难道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吗?显然不是,而是为了求得今身的解脱,超越轮回的痛苦。所以说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才行,平常在心里面这样念念不忘,这样才会使我们发心真实地去修行,才能把一切的佛法贯穿起来。
    好了。我们刚才在了解这些道理的基础上,我们就打算今天开始讲《童蒙止观》的方便行第五。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我们讲过,一个修禅的人,就修行止观的人他该怎么做,首先,在外在的一些物质场所条件达到具缘第一,讲的是这个,然后外诃诸欲内弃诸盖,这样使自己的身心调伏,//进而去行五事法来调合自己,使自己具备法器,一切准备妥当。今天就要讲方便行第五,实际上这讲的方便行第五,说的是调整我们的心意,通过方便善巧的观想和思惟,让我们的心意能够和修行解脱相应,实际上今天方便行第五所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若不经过这样的方便行,那么就会有我们上面所讲的这些过失,一个人的修行,他的意乐、他的持续,他的方向都会有问题。好了,这是我们前面的讲法,我们来看正文,方便行第五讲的是什么,请看原文:“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好,我们先讲这里,首先来看,什么叫方便法门,方便二字作何解?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就是适宜适合的意思。那么所谓方便法门实际上就是讲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使行者能够适宜于来正修止观法门。方便法门有五法,一者欲,二者精进,三者念,四者巧慧,五者一心。我们分别来讲解,首先先讲第一,“欲”。“欲”就是欲望的欲,欲什么要想清楚,我们来修行这个止观,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我们要得到什么,在这里智者大师说到,“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这里首先前一句讲的是什么?要断除什么?就是说必须通过修行止观失去什么?后面一段讲到要得到什么?要失去什么呢?要离开什么呢?离开世间一切妄想颠倒,什么叫作世间妄想颠倒啊?我们凡夫执著五蕴为我,因此根本出发而对外在的情器世间,内在的感官顺利这种欲望生起一种执著,如此名为妄想颠倒。我们平常所好乐的、所喜欢的所追逐的东西无外乎这些,外在的五嗔五欲,无外乎内在的我们前面所讲过的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悔等等五盖,众生都在追逐这些,这些东西都是颠倒,为何为颠倒呢?因为越是追求这些东西,人的生命越来越适得其反,什么叫适得其反?人人都想追求快乐,都想获得永恒的快乐,但是我们越追逐这些,越使自己陷入痛苦,所以称为颠倒。那为什么叫妄想颠倒?因为这一切的颠倒是因为执著于五蕴为我由此而生的种种妄想而导致的,所谓妄想就是胡思乱想,就是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我们却误以为那么一回事,也就是知见上的错误称为妄想。因为妄想会产生种种颠倒的贪欲和执著,那我们修行止观首先要明白,我们就是要断除这些东西,所以就明白修行止观不是为了去明白什么道理,或者去衡量一下,就是说看看我用这个止观的道理去看看,判断判断哪个人修行境界多高,怎么样怎么样,当然更不是说我修行这个禅定止观法门,就可以使自己身体健康,就可以使我有智慧,世间的种种东西我就更容易得到。有的人说我修行止观,可以获得神通,有了神通以后,我就方便获得更多世间的利益。这些统统都是妄想颠倒,而修行止观我们正确的欲望是什么,应该断除这些妄想颠倒,我们平常有说世间八风,被世间八风所牵引也就是妄想颠倒,不管怎么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妄想颠倒。所以要明白,首先要这样想:欲是什么?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即是此意。那么离开妄想颠倒这是讲负面上说,那正面上我们要得到什么呢?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这里点明了修行止观最终的意义是什么,它能有什么功用。所谓诸禅智慧法门,简单讲就是获得什么,获得智慧,最终是获得智慧,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步地领悟解脱的法门,所以称为智慧法门。因为只有获得智慧,只有找到解脱的正道,循着这种解脱正道而去完成我们的生命,我们才能得到解脱,这是止观修行的目的,简单讲就是离苦得乐,乐需要有智慧而产生的,需要有种种禅定的力量、功德,那苦就是颠倒妄想,所以说要明白修行止观真正是为了离苦得乐,而真实的离苦得乐它指的是什么。好了这是第一个,欲。所以智者大师说“欲也明为志”,“志”就是志向的志,这个“志“就表明了坚定的愿望,它朝向哪里,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求,就是一定,在未来我一定要通过我的努力来得到这些东西,亦名为好,好就是我喜好,我对这些充满了渴望,我渴望着能够通过修行止观去除我的妄想颠倒,我渴望着得够得到诸禅智慧法门,所以称为好;亦名为“乐”,乐是什么意思?乐就是一种快乐,乐于做什么东西。这个乐怎么理解呢?,比如说一个修行的人,他的喜乐不是建立在世俗那样,比如说身体觉得舒适了,或者得到些什么利益他感到快乐,每当失去什么或者身体遇到什么不舒适啊,工作不顺利了,东西不能成就了,他就感到悲伤,他的苦乐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他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比如说,他修行的时候,通过修法后,他感到自己的妄想烦恼轻微了,他感到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因为有了智慧,他显得轻松了,显得解脱了,他为此而感到高兴。如果说他生活了一段时间,修行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一点都没有对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妄想有所认识,一点都没有说去除自己的妄想颠倒得到什么利益,一点点对身体这种智慧解脱他都没有得到,那么他就感到忧伤苦闷,极力地想去改变这些。那么他所谓他的好乐,他感到欢乐的地方在于什么——这一生中修法解脱的有无上。而不是像一般世间人所说的那些世间的利益得失上,这个名为“乐”,大家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你看这个“欲”是建立在一切诸身法门这样一个欲望的基础上,所以名欲,所以我们看这个“欲”字怎么写啊,左边是谷,稻谷的谷,右边是欠缺的欠,那合起来是“欠谷”,欠谷什么?肚子非常饿了没有饭吃,他多么渴望能够吃到米饭,减轻自己这种饥饿的痛苦,这样强烈的心名为“欲”。所以说我们必须对修正法,对离苦得乐生起一种强烈的欲望。有的同修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东西都不要执著,如果他把这个般若智慧心地法门上最高的境界,理解为是我们在行道过程中的修行者不要对修行、对离苦、对解脱产生强烈的愿望,那么他就错了,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对解脱生起强烈的欲望,这是方便行第一,所以心念要这样转。再看,里面引用说“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这是佛说的,记得华严经中也有这样的话“诸法欲为本”。华言经曾经也说到这样的意思,他说有的修行菩萨,稍微获得一些空性的见解,然后就贪著在这个空性上,停滞不前了。其实世间万物欲为其本,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其实智者大师这里说的东西,就对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行道中的人,不要一直在这方面去给自己造成种种的限制,须知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生其心啊,无欲无为啊,这都是讲什么?讲修道所证悟本体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讲我们行道过程中要舍弃这些善法,这些善法虽然看起来是个轮回之法,但是在我们没有真实获得解脱智慧之前,我们不应该放弃这些轮回之法,而是应该借着轮回之法的方便善巧的力量去成全我们最终证得无为之法,这样才是正想。所以华严经里面提醒说,诸法欲为本,对空性的稍微的认识那只是修道过程中的一点点境界而已,不可执著,所以说我们应该对无上菩提生起强烈的好乐之心,以此来转凡成圣,这样才是正要。好了,一者欲,这个方便行的意思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来再看第二点,二者精进,什么叫精进?“精”就是精要而不杂,我们今天做这个明天又做那个,什么东西都无法专心,不能深入,要精而不杂。什么叫“进”,“进”就是只进不退,勇猛朝前不退转,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所以整个加起来“精进”就是这个意思。那精进,精进什么呢?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就是前面所说的,外诃五欲内弃五盖,持禁戒实际上很重要,就是断除外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制约,长养自己行为上的这种德性,所以不持禁戒来进入修行他是一无是处的,一个人首先从行为上,我们通俗讲从生活方式上、修行的方式上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修行。然后内在不断地去除对五盖的贪著,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悔这五盖。不要认为这五盖是一种可以导致我们产生无量快乐的善法,应该视为恶法而舍弃它。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去护持我们所受持的戒律,不去做恶,断除外缘,都要努力地调整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内心免于五盖的缠缚而进行精进的行持。也就是说,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的恶法,所谓精进行。“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这是从时间上说。乃至到了晚上,初夜后夜,什么叫初夜后夜?佛经里把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和后夜,把夜晚的时光,比如从晚上六点到早上六点分为三个段,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等分成三段,中间半夜的时分稍事休息一下,前夜后夜都在努力地修行,就像那个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说的,那个四十二章经中说到中夜诵经啊,出家比丘修行更精进。我们每一天都是睡觉了醒来,然后又睡觉,又醒来,又睡觉,周而复始,其实一天天就这么过,人的一生也就这样度过了,如果我们当下就能够利用这一天一天的时间拿来修行的话,就像我们在钻木取火一样,我们不断地钻动,它就会逐渐地发热,而且持续不断,持续不断,永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所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修行,要用精进的心啊。我们很多同修修行,有时候我经常问啊,“你这个早上的功课最近还有做吗?”他会说:“,对不起,师父,我好久没看了。”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我都感觉很难过,好久没看了?那我给你的法不变得没有意义了?我们有很多同修,有的经常会问,“师父啊,我今天听得很高兴,你今天说的法真好,以前都没听过,所谓闻所未闻。”我听了还是感到不高兴,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其实这样的法我已经说了很多很多次了,但是因为他不精进的缘故,他或许就在当下听得很高兴,过会儿他全忘光了,所以说不精进修行就有这样的过失,他很难坚固地树立这种善法,所以说他想修行止观,他是不会成就的。所以说智者大师这里说,就像钻木取火,你想想看,钻木取火,如果你钻钻两下就停住,钻钻两下又停住,请问这火能生起来吗?绝对不可能,你要连续不断地,这样子火才能升得起来,道理就在这里。所以一定要精进行持。这样想、这样行,为方便行第二,所谓精进行。
好了,前面说到欲,第二说到精进,我们再来看第三,我们来看第三说什么。“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我们来看第三者念,“念”实际上就是讲,拿我们今天话讲就是思想观念,你是怎么认为这个修行的?应该树立怎么样的观念呢?“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这里把禅定的修行,也就是把止观所获得的成果和我们在世间当中追求的结果作个对比,你应该这样想:我们世间上、世俗上所作的追求,它充满了欺骗性,所谓欺诳啊,它是下贱的,它没有多大的意义。此话怎讲?我举个例子,我们有时经常会这样想,会怀念一些美好的时光,我们想一想,我们去年当中,我们是不是有过非常快乐的时光,或者是吃到一个特别好吃的东西,或者遇到一个特别令人欢喜的朋友,或者是说在你做生意过程中赚到一笔大钱,总而言之,你感到那个时候时光真的是快乐,可是到了今天,它又能得到什么呢?这些世间的享乐,所谓的快乐,对于我们面临的死亡的痛苦,面临的生命的解脱,它又能起什么作用呢?那过去所发生的过去,到了今天它什么也没留下来。再想想未来,当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棺材,也就是说就要去死的时候,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命又有什么用处呢?还是没有什么用处。好,今天所享受的最快乐的东西,对未来它又导致什么善果呢?是吧?这非常可惜,很多事情是可有可无,不值得留恋的,所以说应该把世间一切法视为欺诳可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应该把禅定为尊重可贵,贵和贱之分这里要摆清楚,还有思想观念要正确,那么我们来想一想,什么叫禅定为尊为贵,为何呢?反过来看,能具足发出无漏智,可以获得没有漏的智慧,所谓无漏智指的是什么?这样的智慧可以获得什么样一种结果?无漏是功德。什么叫有漏?你比如说吃一个梨,我咬一口,咬一口,咬几口就把它给咬没了,没了以后这梨就没了,这如同比喻作我们世间的种种福报,它用了用了就没了,它再也不会再有了,这个叫有漏的功德。用完就没了,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修行止观,修得禅定,我们就可以获得无漏的智慧,而无漏的智慧就可以使我们获得无漏的功德。而无漏的功德是什么?它可以具足一切的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它不但使我们了生脱死,而且能够有能力去帮助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只有这些功德那才是真正无漏的功德,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所要的真正的快乐,所以说是名可贵,这是世间法追求所根本得不到的。我们世间法无论怎么追求,它都不能获得无漏智,都无法使我们成全一切的神通的道力,都无法使我们成就正觉,去普度众生。所以何为贵何为贱,如此比较就会明明了了。所以智者大师说,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念是这个意思。如果念头不对了,所以有的人说,修道经常是这样的,就比如说,就是跟着我修行的一些个别弟子,他经常会这样,一会儿我看他冒头了,一会儿又看他不见了,他每次冒头就跟我表示说,“师父啊,唉呀我罪障深重啊,我很想修行,很想修行,我最近又怎么怎么怎么犯错了,向师父忏悔忏悔忏悔”,然后过一会儿他又不见了,呵呵呵,他不见了干嘛?他忙世间法去了。然后过了一阵子他感到痛苦,他又来找师父说,“师父啊,修行真难啊,我很想很想修行啊,我罪业深重啊”,讲完他又没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他贪著世间,他不以修行为贵,他以世间为贵,他不以世间为贱,他反而以禅定解脱为贱。那当然了,他有一阵没一阵,就像隔日摆,什么叫隔日摆?就像得了那个疟疾,今天好,今天又不好了,浑身发抖发抖发抖,过几天他又好了,所以说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又好,这就叫作如同隔日摆,打摆子嘛!就是这样的过失导致的,为何?他没有正念。所以如果不具足这种方便行,修止观修不成的,对不对啊?所以智者大师说三者念,就是念这个。
好了,我们再来看第四。“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这里说到巧慧,善巧的智慧。为什么叫巧慧呢?关键就在于比较、衡量,这里面说到筹量,筹量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拿东西去量去称,拿这个筹去量一量,这个重这个轻。怎么个重轻,怎么体现呢?我们来看,看看世间之乐和禅定智慧谁轻谁重,谁得谁失?我们来看世间之乐,什么叫世间之乐这个不用讲,大家每天都在追求所谓世间之乐,但是你可曾想到乐少苦多,你整个过程看下来,从你想得到,辛辛苦苦地追求,然后又失去,然后又拼命想得到,然后,到总算被你得到短暂的一瞬间的快乐,然后又失去,你很怕它失去吧?然后你又拼命想得到,然后短暂满足,然后又是失去的快乐的种种痛苦,是不是乐少苦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就说我们平常拼命地挣钱,对不对?挣钱,有房子,有汽车,有个好的家庭,我们是不是付出非常多的辛苦?我们看我们世间的生活的人,大家都会说,我很忙啊,师父啊,我很忙啊,我很忙我没有时间修行,听起来是很有道理,可是我问他,你忙什么呢?你忙完这些以后你又得到什么呢?他往往没去思考这个问题,对不对?很忙很忙,然后总算把房子,汽车家庭给弄好了,马上又面临一个问题:你得守住它,对不对?所以很多人就想,我今天成个家,过不久他又离婚了,离婚之后他又想再找一个,再找一个又离婚,他又想再找一个,他找来找去离来离去,他就是没就想过,这种世间的所谓快乐、安乐,它的本质究竟到底是苦是乐,他没想过,起码他要正视它,其实是乐少苦多啊,没得到拼命想得到,这本身就很苦,得到短暂马上又失去,它又是苦,我们今天就不多说,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什么叫苦苦、坏苦、行苦啊?以前也多次讲到,苦苦简单讲就是苦上加苦,叫苦苦,比如说我脚破了一个洞,然后当时摔得很痛就苦了,到了第二天它又发炎了,又是一种苦,发炎好了我包扎了,走路又走不动,这又是一种苦,这叫苦苦,苦上加苦。什么叫坏苦?坏苦很简单,比如说你好不容易遇见你所爱乐的人,可是阴差阳错,过几天再也就见不到他,就失去了,突然有个好的东西,它马上又失去了,这叫坏苦。因为事物会变坏,而我们又留恋不舍,所以会痛苦,所谓这个生离死别,爱恨情仇,都是这种坏苦。什么叫行苦?那行苦,比如说吧,我们今生今世,把大部份的时光,都花在了追逐世间的娱乐,却只是用很少很少的时光,去闻听一些佛法,用很少很少的时光,做些具体的修行,那么将来得到什么结果呢?得到堕落三恶道,得到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样一个苦果,所以这种苦就称为什么?行苦。所做一切在未来都变成苦果,称为行苦。其实人世间,不管世间的什么追求,。都是体现为这样三苦的特性,所谓苦苦、坏苦、行苦。认真思考,认真去筹量一下,是不是这样?它是虚诳不实的,什么叫虚诳不实?他像做梦,梦中好像挺有的,一醒来什么都没有,对不对?,我们追逐的过程,我们欲望的过程,就像是做梦,而到了尽头什么都没有。人的一生如此短暂,最终将失去生命,失去生命世界的什么东西跟我们都没有关系了,你说它有什么快乐可言?你说它是不是虚诳不实啊?前面讲欺诳可贱,它有欺骗性,就像我被人骗了,当我们上当受骗,别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充满了希望,感觉很好,后来真相大白就大失所望。所以世间之乐就是这么的虚诳不实,那很显然,这是失去,这是轻、不重要。它实际上是,从得失上来说,它是一种失去。那反过来再看,那怎么办呢?对不对?应该追求解脱之乐。解脱之乐是什么呢?禅定智慧之乐,若我们能获得定慧之利,就能得到快乐,因为一切佛法的修行不出止观之法,这在开头的时候智者大师就说了,“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不管你什么样的佛法,小乘大乘还是密乘,显宗还是密宗,其实不出止观二法,这些佛法的修行本身就能获得快乐,修止能获得禅定之乐,修观能获得智慧之乐,因为智者大师说了,“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可以得很多善根福德“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它能断除迷惑,获得智慧,所以这叫智慧之乐,那止来伏结之初门,来断除烦恼,止息内心的妄想贪著,那这个禅定本身就具备禅定之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意思了。那么这种禅定智慧之乐它乃无漏无为。何为无漏啊?刚才前面解释过。它会永恒,它会不但今生而且永世。什么叫无为啊?无为相对于有为而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生灭灭不可靠的。无为法呢,什么意思?不要怎么样作为,它本然具足,它可以永久地享用,称为无漏无为,而且是寂然闲旷,永离生死。寂然,什么叫寂然?寂就是寂灭,一切的烦恼、痛苦。无明寂灭了,是寂寂然啊,闲旷啊,悠远绵长,我们世间讲的就是非常的悠闲,非常的自在的意思,它能够获得寂然闲旷之乐,永远离开生死的束缚,不要再这样虚生浪死,不再对生死感到恐惧,不再一直地被生死业力所驱使着,无可奈何地活在这世上,这些痛苦都远离。所以讲与苦长别,就是永离那些痛苦了,得到永恒不变的快乐,所以说这样是得是重,要这样想啊,这是真正的得到东西,我们都想得到,这才是真得,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重。所以说世间为轻啊,出世间为重。这个要筹量、分辩清楚,如是分别故名巧慧。这里边就讲到这样一个道理,是不是啊?我们平常修行的人,如果在这点抉择上分不清,轻重不分啊,那修行止观是上不去的,那这个如果从广义上去说,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可以举的。你比如说,讲到一种恩德,有人说,父母的恩德跟师父的恩德是一样的。他就不知道轻和重,如果他能够像智者大师这里所说的,用巧慧去分别方便的话,他就会生起轻重之心,他就会说师父为重父母为轻,对不对?有的人说,哎呀,不行不行,我很忙啊,所以没时间修行。如果他能够巧慧抉择,他就会说,我今天没有修行那才是可怕的事情,他不会说因为我很忙,所以说我以后再说以后再修行,这都是不明轻和重的缘故,对不对?因为他不知道,他如果明白说,师父他是教我修行的,教我修行我才能得到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这是得啊,这是重啊,那世间父母虽然给我肉身,但是只能给我这一期的生命,我的血肉之躯来自父母,父母养我长大,但是这只能是世间轮回之法,父母又没有办法让我出离这种轮回的痛苦,他可以成全我的肉身,但是他却不能成全我的法身慧命,所以说是为失,是为轻,为什么为失啊?如果贪恋于这些东西,有人说我父母还没照养好,我孝还没完全报完,所以师父啊,我还不能出家,我还不能去修道,也就是这种心所导致。并不是跟他说父母没有恩情,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父母之恩也是四重恩之一啊,没有说父母的恩情不重,但是在轻重上他没分清楚,所以这也是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所以要获得这个善巧的智慧,这为什么叫善巧智慧,本来修道是不重得失,无所谓轻重,一切处一切时去行善法即是。这里何名为巧慧呢?叫方便善巧,所谓随顺世间人的说法,因为我们平常在乎的就是得失轻重,那么智者大师教导我们,你就用这样的心去衡量一下,得出一个结论来,这样就会使我们一心想修行止观,所以称为巧慧方便行第四。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第五,所谓一心分明。来看看,“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这是讲到最后一个方便行,所谓一心分明。如何理解我们来看一下,前面讲过用巧慧等等去分别,实际上就让我们明鉴这个世间的过患和它值得厌恶厌弃的地方,然后我们就会识得定慧的功德,它是可尊可贵的,好,既然我们已经明白这些东西,如果光光只是明白,而不勇猛地决定付诸实施,一心往前走,一心去修行止观禅定,一心修道的话,那也是没有什么用处。就像我们很多同修,是吧?说起来他都知道,可是他还没开始行动,所以说这里边告诉我们,还要一心,决定来修行,心如金刚。什么是金刚?金刚是不坏的,不可坏的是金刚,就我一心准备去做,准备去修道,我十牛拉也拉不回头,我一但决定要去修行,你别想让我回头,你怎么拖我也拖不动。你说我要修行了,听说吃素这样才能够好好修习禅定,那我就开始吃素,我原来吃肉我就不吃了,管他!我现在突然开始吃素,瘦得跟皮包骨头,我照样吃素,这就是一心啊。有人你看,哎呀,一吃素不行,身体吃不消,过了几天又开始吃肉,然后又说,又想想,吃素好吃素好,又吃素,然后又吃肉,学佛学了很多年,还是没有断恶,还是不能做到吃素,连吃素也做不到,所以他很难生出禅定,这就是不能一心的缘故。天魔外道不能拘坏,就算外面有什么魔王,外道不管怎么诱惑,都不能使我退失这种心,他都无法去改变我修行的行为,要生起这样的心来。我这么一心去做,所谓义无反顾啊,一如既往,“设使空无所获,终不悔矣”,就算我今天修了很久,好像没感觉得到什么东西,我也不回头,我不会改变自己要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这样一心呢?是名一心。为什么我能够这样呢,因为我前面已经很清楚地明白,我必须去修行,如果我不修行的话,我想离苦得乐绝对不可能,我只有这条路走,而所谓世间的种种追求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那是失那是轻,就因为如此,所以我会一心修行。所以经上这样说,就像一个人,先已经明白了此路通还是不通,一但知道这条路是通的,那无论如何我得走过去,所谓的“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所以巧慧和一心它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巧慧抉择,他就不可能一心,如果光光巧慧抉择,却不能一心的话也不能成办。所以最后讲到一心的时候,智者大师说,“故说巧慧一心即是此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讲“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什么叫“非智不禅非禅不智”啊?没有智慧的抉择,他就不会很努力地去修行禅定,如果不努力地修行禅定,他不会真正获得智慧,所以这里讲到巧慧一心它两个是互相促进的。好了,这里我们全部讲完方便行第五,一共是五种方便,所谓欲、精进、念、巧慧和一心,大家要细细抉择。这五个方便行若能正确地抉择,常常地抉择,那我们的心就能在道。大家想想,这非常重要。实际上智者大师这里讲到方便行第五,实际上就是讲如何发心,讲修禅的前行,就像我刚才说的,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因果之不虚,轮回之过患,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我们刚才回头去想一想,是不是在说这个道理?在巧慧里面抉择告诉我们世间这一切为失为轻,在三者念中告诉我们,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为尊为可贵。如果我们能正确地抉择这出世间的因果,知道说我今天如是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那我们是不是会生起这样的心来呢?巧慧之心呢?如果我们去念念不忘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 ,我们是不是会一心精进呢?所以说实际上因巧慧而有正念,惟有精进才能成全一心,或者说唯有一心才能真正的精进。所以说是叫作巧慧、正念、一心、精进,如是对解脱修行善法,对去除自己的妄想颠倒获得禅定智慧生起强烈的愿望,这个就是方便行第五所说的整个的要义、内在的关系。我们记得宗喀巴大师在说到三主要道时候有说过,什么是真正衡量这个人是否生起出离心的标准的时候?很明确地讲到,实际上就是对轮回,无论什么样的轮回盛事啊,怎样盛大、怎样华美的轮回世间的事情都不生一毫羡慕之心,都不想要,而对解脱,对这个菩提生起强烈的愿望,这个就叫做生起了出离心。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方便行第五,不就是这个吗?如是这般,才能真正具足出离心。具足出离心,这个人方才真正踏上解脱道。所以说,这里面说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这样方便大家理解。
好了,今天讲方便行第五呢,就给大家讲到这里。然后下一次我们将进入正修行的讲解,实际上在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里面,讲到真正止观正行,所谓正修行第六,它只是一个章节,然后前面的五个章节和后面的章节讲的都是助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真正的正行它必须具备前行这样一个方便才行,它必须具备很多修道的助缘才能成全正行。的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无论先和后,无论怎样的次第,都是自己修法所应该去付诸实现的。所以不能说,我只想知道个正行我前行从来不管,或者认为我把这些都准备好了以后,好像就叫修行了。所以今天我们很多人,修行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人,天天在很欢喜说我打坐打坐出现什么境界,跟人家谈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境界,探讨探讨,过过招。然后具体说到要亲近善知识,要皈依三宝,要尊师重道,要积累一切善法功德,要实际去行持,他好像没兴趣,觉得那些比如说放生啊干什么他觉得不是他要做的事,是不是这样一类修行人啊?。另外一类修行人,有的人天天就满足于用散乱心在念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坚持自己的看法,哎呀,做人只要有好心就好了,好心念佛他就能成佛,然后他对进一步去听闻修行的法要,比如说如何修禅,如何修观,他不想听,他说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我听这些干什么?对吧?他说只要我把人做好,我一心想西方我就往生了,我去听闻佛法,我去修行这些做什么啊?他认为没有必要,是不是有这样一类人?所以说我们今天修行大致上如此,这两个极端,前面那个极端喜欢谈玄说妙,不注重具体的行持,后面的极端浅尝辄止,不愿意无量法门誓愿学,不愿意把自己的行持引向上升,所以这两个都是一种偏执,所以我们学习《童门止观》,应该有这样一个整体的观念,每一个章节都不要分它轻和重。再引申过来,我们有很多修行的同修,他听法师讲法,或者跟随师父修行,他都是挑轻捡重的,比如说今天师父讲一个禅定的法门,他赶快过来听一下,明天师父整天又在讲那个三皈五戒怎么样的,他觉得我不要听,他拜了一个师父学,他自己去那边学学,那边再学学,然后师父又讲了什么,他又跑过来听听,搞得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其实什么都不是,这种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在走极端,这样的同修修行是很难进步的,他修了很多年,花了很多精力,但是进展不大,就是因为这样的过失造成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前面有讲到三殊胜法,所谓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修法应该是完整的行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像佛经上说,我的法就像一块糖一样,中间旁边都是甜的,初中后上,不要做这样的分别。好了,我们略微再提示一下,我们讲解这个童门止观六妙法,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实修,就是说我们通过听闻这些修行禅定,这些如何修行的法门,来帮助我们平常修行当中去调整,而作为我们修行人,应该把修行的法要为自己的中心,一切所作所为都为了这个,福慧双修,这样才行,如果纯粹只是为了讲讲经,或者是今天听个经,明天听个经,而自己实际修行完全没有,那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说不真正投入实修的人,我下面再讲到像一些修行上的东西,他虽然听起来会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他听过以后,他从来不去复习,也不去对照,更不会照此行持,这样听闻再多的法都是没有用处,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起一颗出离心,对佛法生起真实的好乐之心,这样明白了为什么要修行,该如何修行,这样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来谈一谈究竟该怎样修行,否则的话这种人很容易退失,他跟跟跟一段,他就会退失,跟跟跟一段,他就会退失,因为他没有真正把修行究竟要做什么,该如何修行搞清楚,所以有这样的过失,再加上天天懈怠度日,对无常死亡不做观想,总觉得今天还有明天,一切都很好,一切既然都很好,那我们谈修行干什么啊?我们学佛干什么啊?对不对?
好了,这是讲到方便行第五,今天时间不早,就讲到这里吧,最后我们做个回向。今天也给大家讲一下,前面讲过前行的发心,中间讲法的时候又讲到正行该怎么做,现在最后讲到结行回向。这个回向我们还要认识一下,回向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过失的回向,一种是没有过失的回向。有过失的回向就像我的上师说的叫有毒回向,没有过失的回向叫无毒回向。为什么称为有毒回向?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回向是有过失的?是这样的:一切为了世间的利益而进行回向,这个是迷,是错误的回向。因为我们如果只是为了世间的利益,比如说我们修行一个善法——布施吧,我们布施的时候,觉得我们是给一个人布施,然后布施了某某物,然后我去布施,将来我就能获得布施的果报,去得到这个福德,比如说布施得不贫穷的果报,我将来就能享用这个果报,这种发心,这种回向就叫有毒,为什么有毒啊?因为这些获得的福德都是有漏的福德,有漏的福德享用完了,而且在享用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造业,所以称为有毒。就像我们吃一个有毒的蘑菇,或者像有毒的一些果实啊,它是吃的时候很好吃,但是吃完以后中毒身亡。那我们修行佛法,如果是这样来回向,如果这样来修行,最终只获得有漏的人间福报,是不是就像吃了一个毒果,所以称为有毒的回向,所以我们不能这样回向。那也就是说,以布施来讲,如果把布施的对象执著为实有,把所布施的物执著为实有,把所布施的人——布施者执著为实有,那就是有毒的回向,那是得到有漏的功德。那应该怎么样真正的回向呢?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完全清净的真实的回向,这怎么讲?要想完全真实地回向,他必须证悟:我所回向的对象,我所回向的人和所回向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我们平常讲的三轮体空,但是要想真实地去达到这样的智慧来回向,我们作为行道中的修行人是做不到的。那怎么办呢?第二种回向应该是什么,学着佛菩萨去回向,所谓顺势回向,所谓相似回向。怎么说呢?也就是说,比如说文殊菩萨他怎么回向我就跟着怎么回向,普贤菩萨怎么回向我就跟着怎么回向。就像那个《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所讲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好,佛菩萨怎么回向我就跟着怎么回向,我的师父、传承上师、祖师们他怎么回向,我就跟着怎么回向,这叫做顺势回向,因为你如果不这样回向的话,很难使自己所修的善法形成无漏功德,而佛菩萨的回向就是非常的圆满,我们跟着他学,虽然是相似回向,但最终将获得无漏之功德。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回向,好了,刚才讲到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回向,所谓应该三轮体空地回向,而不应该是执著实有的回向,那么好了,如果说不回向可以吗?不回向有过失吗?有的,如果我们今天修法修完,不当场做回向,如果你在没有回向的情况下你就结束了,那就会带来四种过失。哪四种过失?略微举一下,如果你今天修法修完了不马上回向,在这个过程当中生起一念嗔恨心,那么你刚才所修的法,修等于没有修没有用了,什么叫嗔恨心啊?这个例子太多了,你打坐打得好,今天法喜充满,好,没回向,回来一个人电话过来说了一件令你很不开心的事情,你一下子嗔火就上来了,就跟人家去发火,你这火一发,今天修行的善法没了,这是讲一念嗔心的过失。还有什么过失呢?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过失。如果你今天修完法没有当场回向,如果你在傲慢心的基础上如何去宣扬自己的功德,那你今天所修的一切善法,修等于没有修。我再举个例子,你今天打坐打得很好,感觉非常的舒适,然后突然门口走进一个人一看,看见你红光满面,就赞叹,一直赞叹地看着你:奇怪!这个人今天的精神这么好?你就非常高兴告诉他,“你知道吗?我刚才打坐打得非常舒服,身体就像空了一样”,就这一念傲慢心跟他这么一说,好,你刚才所修的,修了等于没修,这是第二种过失。再看第三种过失,如果你修完法不当场做回向,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突然生起一念后悔的心,你比如说吧,你刚才打坐,你原来计划从下午两点打到三点,然后结果因为你打得很舒服,一直打打打,打到三点半才结束,这时候你后悔了:唉呀,今天我修太久了!本来三点半以后我要做另外一件事情。你一念后悔,你刚才所修的一切法,修了等于没修,这是第三种过失。我们再看第四种过失,第四种过失是什么?如果你修法以后,不当场回向,那么前面所说的这三种随时可能生起。存在这样的危险性,所以这个称为第四种过失。好了,刚才讲到回向,如果不做回向就有这样的过失,我们再来讲一点,那我们应该怎样回向呢?应该把什么拿来回向?其实我们应该这样回向:首先,我们要把我们刚才所修行所获得的功德进行回向,回向给一切的有情众生,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都能够成就佛果,这样来回向。不但要把现在的修行功德加以回向,还要把过去,我们生生世世所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加以回向,甚至把以后将来我们要修行的功德都拿来回向。这是讲自己所修行的功德。如果刚才修行的法,或者是有漏功德,把它回向,或者无漏的功德呢,当然非常不容易,一样把它进行回向。还要怎么样呢?还要把我以及一切所有其他众生的有漏功德都进行回向,这个观想啊,不单是我,法界一切众生所修行的一切善法功德,都加以回向。还要怎么回向,还要把诸佛菩萨圣者们所修行的一切无漏功德都加以回向。把这些功德统统地聚集在一起加以回向,我们不但要把我们一切众生以及诸佛菩萨所修行的功德加以回向,还要把我们的身体进行回向,甚至把我们所穿的衣服,把我们所用过的一切物品都加以回向。大家听了觉得很奇怪,怎么我的身体也拿去回向,这怎么回向啊?都希望我身体及我身体所受用物,以及我所接触过的一切物品,都加以回向,希望都能做佛事,而且不但今生今世,而且过去生,无始劫以来的一切身体,身份所受用,以及一切所接触过的物品都加以回向,这样具备有非常殊胜的功德。你看我们现在寺院里边摆着佛像,我们到寺院里面烧香都去拜佛,我们一看到这庄严的佛像都生起无量的欢喜心。为什么啊?就是因为这些诸佛菩萨,他们往昔生中修道过程当中都是把自己的身进行回向,所以我们当下看到诸佛菩萨的身的时候,就会生起喜悦之心,而这个身就能够当下为众生积累福田,就能做佛事,所以我们在因地中修行,就应该学着佛菩萨这样做回向,那么将来就能成就这样的果实。这是讲到回向,也就是把我以及一切众生所行的一切善法、一切有漏的功德,以及诸佛菩萨所行的一切无漏的功德,无论是前世今生还是来世,遍虚空尽法界,贯通三世,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功德都总集在一起,回向给一切的如母有情父母,都希望他们能够因此功德而增上他们成就佛道,都愿望着他们都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获得佛陀的果位,永离生死,永得自在。应该以这样的回向心来做回向,好了,虽然我们这样观想,但是我们一下子完全观想起来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都是念回向文,念回向文绝对不是只是念念就算了,而是应该随顺着这个回向文里面所引导的文义以文为观进行观想来做回向,那我们初学者一下子读诵这个文字同时就进行回向,这个是很困难的,所以往往我们在修完法,在念诵回向文之前呢,应当好好地按照我刚才说的那样先进行观想,观想完了再念诵这个回向文,这样就会很圆满。好了,那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我最后给大家念诵一下回向文,大家可以跟我一起念:
自皈依上师,当愿众生,守护三宝,远离恶师;
自皈依佛陀,当愿众生,明心见性,福慧具足;
自皈依正法,当愿众生,明辩正邪,离欲寂静;
自皈依僧伽,当愿众生,明净生心,和合无碍,合南圣众。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等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胜妙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时时能遇善知识,生生世世遇佛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骄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证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顶礼上师,大悲三宝,祈愿众生永远吉祥,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u3214876.pipipan.com/fs/3214876-302586915 https://u3214876.ctfile.com/fs/3214876-302586915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陈大惠  http://www.sxjyqqw.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  http://www.sxjyxxw.org/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