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问答类编(唯识第八)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8-26 17:06
標題:
问答类编(唯识第八)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佛学问答类编 (唯识第八)
佛学问答类编 (唯识第八)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八、唯识
问:一切众生到死后是否有灵魂?(智印)
答:灵魂在佛家名曰神识,乃真如本性不觉所变。一切众生,识来则生,识去则死,八识颂云:去后来先作主公。
问:一切众生到死后其业力是否还带灵魂在六道轮回?(智引)
答:神识轮转六道,即为业力牵引使然。所谓‘万般带不去,惟有业缠身’,又云‘引满能招业力牵’。
问:我不信世界上有鬼神之存在,是否对?(智引)
答:鬼神乃六道之一,即灵魂所转,承认灵魂,而不承认鬼神,犹之承认有氢氧,而不承认有水也。
问:有些教徒还信灵魂出壳而跑到另处投胎变猪变狗之说是否对?(智引)
答:灵魂出壳,即神识离开之谓;变猪变狗,即轮回生死之谓,参前两答,自明此理。
问:灵魂的开始是从何而来?佛教是说因果律的,而造成灵魂的因在何处?为何人类或一切动物有增无减?(谢碧玉)
答:此问题不是初学能解,孔子弟子贤哲三千,孔子尚不与言,可见其难明也。灵魂乃性迷所转,兹先言性,性是竖穷三际,无始无终,横遍八方,无边无尽,性体本空,遇缘而起,明乎此,当知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君指动物增减而问,只是眼看此处,若就尽虚空遍法界著想,自能了解也。
问:众生之灵魂(神识)是如何产生?是否上帝创造或者是灵性母所生的呢?(长生)
答:无始无终,法尔如是之性,一念不觉,而变无明,至是为由觉转迷,由智转识,此识在佛教外者,名曰灵魂。兹以电影而喻,胶片喻性,光明无相,在镜头放出,不过寂寂照照而已。片上即有诸象,山河大地,男女饮食,由镜头放出,则幻象万端,搅扰不宁矣。
问:神识与其假体是否同样的形状?(长星)
答:神识本无形,由意想而转变有相,梦中之身,即神识为意想所转变者。兹再举一喻以明之,金之本质,无所谓何形也,但作诸瓶盘钗钏,而由人意,非金本形即是瓶盘钗钏也。
问:人体死后,其灵魂要从哪门跑出呢?(长星)
答:一生造业,种子成熟,将往何道,则由身之某部而去,各不一致。圣果由顶,天从额,人从胸,鬼从腹,畜从膝,地狱从脚下也。
问:人死后,他的灵魂未上西方,也未转生死,它是不是在阴间生活呢?(长星)
答:西方非修净业之学人,而且信愿行者,莫由去也。阴司乃鬼及地狱两处之称,按众生住处,共有六道,投之则曰生,离之则曰死,生死二字,非专指人间也。凡众生在某道死,尚未入某道生,名曰‘中有身’,其寿时间,短则一弹指,长可四十九日,便随其业力而投六道矣,俗谓人死为鬼,即是阴司,乃未明详细次第也。
问:阿赖耶识,是不是我们的灵魂?是永生不灭吗?(李永茂)
答:本性为惑所障,名阿赖耶,外道名为灵魂。误认为本体,更误认为永生不灭,去题愈远矣。破惑究竟,显豁本性,名转识成智,惑可破,识可转,何云不灭?
问:唯识宗谓:‘一切法种子皆藏第八赖耶识中’。但不知第八本身种子,藏在何处?(方明)
答:海纳百川之水,试思本海之水纳于何处?
问:阿赖耶识,为无名杂染之识,与‘真如’为一或二?(田倩君)
答:真如因有杂染,始称为识。如水因风激,而生动荡,名曰波浪,水与波浪,是一非一,说二非二也。
问:三界唯识,万法唯心,识与心有何差别?(郭莲花)
答:照字解皆是静辞,心指本觉真性,识指染后妄心。照句解皆是动辞,识谓分别,心谓念头。
问: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识如何分别?(张庆祝)
答:经中心识,有时一事二名,如云八识,又云八心王等。有时各事各名,如第八阿赖耶称心,第七末那称意,前六统称识是也。今问之唯心唯识,乃是行文修辞之变化,实则一事二名也。
问: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如何分别?(徐公起)
答:阿赖耶以含藏及异熟为作用,末那以执我及不断思量为作用,此其区别。
问:意字(意识、意念、意志、意想、意境、意地、心意等)请从唯识论之八识中,属于哪一种的?其发生的情形如何开始的?(谢元甫)
答:六七两识,皆名曰意。六则续断分别,七则恒久我执,是其性质不同处。来问括弧内所列七种,除第一第二第七须照上述性质分定属于何识。若意志、意境、意地类于‘决定思’,意想若无造作,类于‘审虑思’,若拟造作,类于‘动发思’,是四者皆属于第六识。
问:人死之后,七八两识,是否继续存在?抑与前六识随躯体同时散灭?若是散灭,则一切都尽,何以复有轮回之说?(徐公起)
答:人死不灭者唯第八识,舍一身入一身,即是此识。颂云:‘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问:涅槃真如佛性,是否属于识类?抑或另有特殊名称?是第九识否?(谢元甫)
答:真如名词不一,然皆是不可说中之代表。九识名庵摩罗,亦真如之异名耳。
问:要研修‘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诸法缘起,’须读何经论?(黄槐庭)
答:华严经成唯识论,为研此而不可不读者,然非初学所能受,有金陵龚云伯居士,所著之法界缘起略述一书,简而易明,可先读之。
问:神识之数量无限,并常增减这是何故?(城阳)
答:今举一喻,试看大海之水,风大时则浪花汹涌,风微时则沤波漂动而已,浪沤虽有多少,海水实无增减也。
问:第二能变的末那识翻译为‘意’,似与第六识表面相混,有无其他译名,三十颂既云思量为性相,曷译为‘思量’?(蒿石)
答:此条细辨甚繁,兹择大略说之。八识立名,分依根,依识,指相应,称功能,四类。前五依色根得名,第六依第七所发之识得名,第七以相应得名,第八以功能得名,第七之文义具足,应云,‘讫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染污意’,染污指我贪,我嗔,我见,我慢,四惑常俱。意指恒审思量,计第八识为我,各颂论云末那,云为意,皆省文也,与第六之名并不相混。如改译为思量,而第六何尝不思量耶?释义不清,失精粹矣。
问:人死不灭者唯第八识,其余七个识,是否再由第八识产生出来的?并请指教唯识学书类几种!(谢元甫)
答:三细六粗,本已成熟,不过入胎后再借胜义根显示作用耳。研此之书,宜先看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
问:阿赖耶识又名藏识,一切种子都藏其中,人死后带同转生,是以该新生小孩之性情好恶,应同前生,而事实则不然,亦每见新生小孩性情好恶多肖其生身父母,俗称遗传性,此前生种子已失其功用乎?抑尚未成熟乎?(仲志英)
答:阿赖耶历劫轮回,所藏善恶种子,其数无量。许多善种与恶种,均千差万别,并不一律。其父母之性分(即赖耶)中,所含习气(即种子),虽具遗传作用,然必须胎儿神识所含之某种子,与父母习气同等者,而有力量,今遇父母之习气作增上缘,引起现行,生后之儿,其性始与其父母同,故称曰遗传。如胎儿神识所含之种子,多不与其父母同者,亦不受其遗传。贤者若舜禹,不肖者若管蔡,是其例也。
问:诸法无我,惟列不生不灭之阿赖耶识不称是我吗?(李永茂)
答:阿赖耶乃无明杂染之识,何得云为不生不灭?至于我之一字,原有分限,不能一概而论,凡夫不明真如,迷执有我,是为颠倒;二乘滞空,迷执无我,亦是颠倒。
问:书中云‘阿赖耶识,生先来,死后去,是我们的主人翁’。照树刊二十期的开示,这个主人翁亦可转,不是永生的,那么受三世报应的本体,是谁呢?这个本体是永生不灭的东西吗?可谓‘真我’吗?(李永茂)
答:真如本性,不生不灭,可云真我。其在无明时,称之曰识,受三世报者此耳。
问:识神入胎,是女人受孕则入,或是临产之时才来投入?(张庆祝)
答:此二者均有之,前者最为普通,后者为有大德之人,不受胎狱之苦,先有一识代为入胎,俟胎出时,再来转换也。
问:阿赖耶识往往在人死后数小时后,身体冷透才离去,其他众生是否也如是?(楼永誉)
答:须视舍暖之迟早而论,似不一也。
问:唯识学所云二空所显‘胜义无性’。以本文所论,固无不通,但佛理常云一切法虽幻尚有法性,前后所云似有矛盾,应如何解释?方得圆融乎?(罗德彰)
答:性为体义,我法俱无实体,故曰‘胜义无性’,换言之,即是真空法性,亦称圆成实性。此性有不变随缘二义,不变则真空边事,随缘则为他所依,而起一切有为法之幻相,故曰,‘一切法虽幻,尚有法性’。法性指真空法性,与胜义无性,义同而名异也。
问:‘怨’为楞严经十习因之一(见楞严卷八),当属重要心法。‘忧’乃是苦等五心法之一,喜、舍,既见摄于十一善心,‘忧’自应摄于烦恼心所。但观太虚大师讲解唯识学百法中,何以竟无忧、怨,两心所法。若照所论,则唯识心所法,毋乃残缺不全乎?(罗德彰)
答:怨忧一事,乃属于心所有法,遍行五位中有‘受’心所,受有五,忧即摄入。随烦恼中有‘愤’‘恨’‘恼’三心所,怨已摄入。夫心刹那不停,何所不有,若一一书之,则不胜其烦,故文义采取归纳,言虽简义则无不眩矣。
问:坛经前面行由章既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后面付嘱章又言‘自性能含藏万法,名含藏识’按藏识为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何以两说所言自性不同?岂前说本自清净为体,后言能含藏万法是用耶?(钟观靖)
答:真者本觉,妄者不觉而有无明,如金在矿,虽金沙混杂,实则金自金,沙自沙也。此真妄和合与性本清净,并无矛盾处。至云含藏,是言其用,如尊说也。
问: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照上说,依文解义,则见性即是见自己赖耶,见赖耶即可成佛,则八识规矩颂中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又是如何说法?弟子对此有疑,敬乞慈悲开示。(钟观靖)
答:性是体名,赖耶是用名。如脸盆,本是盆,是言其体,称脸盆即言其用矣。在洗脸时,固可曰脸盆,而在倾水以后不洗脸时,亦可曰脸盆,悟此理则不疑性与赖耶互称。然古人尝云‘见性成佛’,而云‘见赖耶成佛’者,尚恐罕闻。
问:十二因缘之无明缘行的‘行’在名色之前,尚无形色,如何造作‘行’?请开示。(佛文)
答:法有色心之别,行有色心之起,无明缘行之‘行’,乃心法所起,非身口七支之行也。然心又分‘能所’,此行复为‘心所’之法也。
问:八识各有四分,未知何者是第八识之见分?何者是八识之相分?何者是八识证分?何者是八识证自证分?何者是五六七识见分?乃至何者是五六七识之证自证分?(邱炳辉)
答:此问云繁,何以不及一二三四等识,若云一至四等识之四分皆已明了,便可类推以知后四。此问云简,而又求后四各个四分,观此似又对四分之义尚未明了。惟是已难置答,至此八识我辈初机所知,仅能体会到第六,七八则多渺茫矣,再论其四分,不更难乎。然既从八识下问,只有勉强搪塞。八识之‘相分’为一切种子,‘见分’是第七识,能知七识为八识之见分者,是‘自证分’,由此再起能缘作用,证知自证七识为八识之见分不谬,是八识之‘证自证分’,余仿此。
问:八识使转四智,应用何种方法?最好指出有迹象可寻者,俾易入手。(赖栋梁)
答:勤修八正道及六波罗密,便可转识成智。正语正业正命能转成所作智,正思维正精进能转妙观察智,正见正念能转平等性智,正定能转大圆镜智。施戒度与成所作相应,进度与妙观察相应,忍度与平等性相应,禅智度与大圆镜相应,再三十七助道品皆助转识。四正勤五根五力可助转前五识,七菩提可助转第六识,四念住可助转第七识,四神足八正道可助转第八识。
问:唯识四分自证分为见相二分所依之体(依范古农先生著起信论讲义)当是阿赖耶识,然则证自证分又是什么?(钟钧梁)
答:欲明此意,拟合而答之,似较易明。四分皆系一心,不过分为‘自体、心王、能缘’,及‘起用、心所、所缘’,两大类耳。见分属前三类,相分属后三类,另起一个能缘作用,而以见分为所缘,谓自证分,再起一个能缘作用,而以自证分为所缘,谓证自证分。然此证自证分,仍是自证分所起,不过所谓精确益求精确,实则以自证分为主体。缘前之见分,缘后之证自证分,皆其作用。自证分喻如算术之乘法得数,证自证分喻如弃九法,两两可以互证。
问:唯识论所说心王心所四字作何解?初学似懂非懂,请有以教之!并请举例以事实证明,俾得清楚明了!(仲志英)
答:心称王者,因王为一国之元首,主宰一切,心亦如之。所系‘所有’二字之简称,乃指心中尚有数十种善恶等思想,因甚复杂不便赘述,故曰‘所有’。兹举例以明:如发号施令之主作用,属之于王故喻心为王;其发之令,为祸民为福民,自具各别之作用,故喻心之‘所有’种种,曰‘所有’。
问:唯识三十颂无明注:‘痴迷为性,烦恼所依为业’。是说烦恼依痴迷而生,烦恼依迷而住,痴迷是旅舍,烦恼是旅客,毁此旅舍,则旅客不来此居住矣。于此解法,当否?(蒿石)
答:尊解明烦恼所依,‘而生’‘而住’,后以旅舍喻痴迷,即少欠圆融矣,因旅舍只可说能安住旅客,不可说能产生旅客也。
问:静坐时粗念不起,但尚有似微细觉知。此种觉知是属第六分别意识?抑属寻伺之伺觉?(钟钧梁)
答:仍是六识。
问:妙观察智,和意识之分别如何?(智梁)
答:称识者其妄时,称智者称其转成真时。
问:老师常说,人死了四十九日以内就去投胎转生,但是有人死去很久的,有不久的,通通都能来对儿孙或亲友托梦,这是什么解释?(有时指点善的,有时指点恶的。)(宽湛)
答:投胎统指六道,时久又梦其人,其理有二:一为做梦之人,昔对亡者印有影相在识田中,今起现行,则有现相。如多年前曾游某山,今忽梦之,并非某山能来托梦,实是自己意识作用。二是投入鬼道者,有机便能与生人接触耳。
问:灵魂与中阴身有何差别?但是念佛人临终是灵魂往生抑或中阴身往生?(慧香)
答:中阴亦称中有,其意即此处已死,彼处未生,中间所有之身耳。称之曰灵魂,随顺俗情,亦未尝不可。但往生西方者,不过屈伸臂顷,并无中间。只可说神识而往,不能说中阴往生也。然亦有中阴身往生者,乃百千中偶尔事也。
问:窥基法师前世是一位自迦叶佛灭法时代修灭尽定,到唐朝时代幸遇玄奘法师取经因缘即转世投胎中国,十六岁中状元,其间迷住假乐,修行如是之久尚有隔阴之迷,那么在修学期间中,神识曾去六道中投胎过否?假使无去投胎,入定之中神识到那里去呢?(耀根)
答:修大乘菩萨,果证七地以上,入胎始无隔阴之迷。修定时间,神识即在定中,定者不动之义,无来无去,可长可短。动尚非定,况入六道。
问:请你解说轮回的道理?(王锡奇)
答:神识不能转智(法性),即不免于轮回,造业分善恶,六道有升沈。众生善恶混杂,故现境与出没,均千变万化。大体如是,知其一可概其余。
问:古今对枯骨感应之事迹甚多,倘人死后,神识由业力牵引向六道轮回去,俗云‘生不认魂,死不认尸’,枯骨何以能感应乎?(洪环)
答:枯骨感应,只限死者生在鬼道,因鬼有小通,又执著身见,以故偶有相感,并非通常,然亦有怪物假托者。
问:今天有一个人问我三魂七魄,究竟怎么答呢?(李秀春)
答:魂魄乃佛教以外,各家之言。在儒家谓系精神之义,左传有化魄生魄,阳曰魂之文,注者谓依附形之灵为魄,依附气之灵为魂。医家又说,肝藏魂肺藏魄,亦主张是一种灵气,惟道家抱朴子内景经等;确有三魂七魄之记载。此外尚多,既非佛家之言,何暇与辩是非!佛家所讲者是‘性’,迷则变为‘识’,此一‘识’字,即各家及各外道所说灵魂也。然此识由愈迷愈远故,一又分而为八,其说甚细,不能片言为居士解也。
问:中阴尚俱根(浮尘)否?若俱则不当再假色身之根以资见闻觉知等,观于盲聋之失外视听,是否可说中阴有识无根?(胡正临)
答:中阴既曰有身,自有诸浮尘根,身即诸根之一也。色身非专指胎生一类而言,四生皆可云色。更要知见闻觉知之作用,非属于浮尘根,是等根不过作一助缘,其主力实属净色诸根。
问:中有身实有否?若有则其相体云何?又其未投生前依何而住?(陈如德)
答:实有二字,按学理说,万法皆空,因缘而生其相,中有身亦不例外。其相如人而小,行动则有倒竖横等种种不同,中阴经言之甚详。未投生前,依识而住。
问:阿赖耶识依真如无所从来去,则托质往莲台是何?(陈如德)
答:古德有几句话‘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可以明矣。若不领悟,再试想阿赖耶既能托质六道,云何不能托质莲邦耶?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萧绍馨)
答:前五识共转成所作智,六识独转妙观察智,七识独转平等性智,八识独转大圆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萧绍馨)
答:成所作与妙观察共成化身,平等性独成报身,大圆镜独成法身。
问:种子的来源是始起乎?本有乎?有漏种子是始起否?无漏种子是本有否?(林火寿)
答:种子是功能之喻辞,非实有物体。按唯识家分种子为二类,第八识无始法尔,种本有种子,由后种种习气,印在八识中者,称新薰种子,方可曰始起种子,不问有漏无漏,本有及新薰两类中,皆含有之。
问:阿赖耶识(性)即循环不断,为何常于昏厥中失去知觉,果尔,岂不是断灭了一次吗?(张弓)
答:兹以眼睛作喻。在清净光明之际,如本性体,一切能照,各得真相,发炎生翳之时,如阿赖耶,所照幻化,不得万物真相矣。闭目或睡眠时,概不能照,然此时虽不起照,决非眼睛是断灭了,参此可知。
问:佛所说:对于一切动物皆有佛性,已有佛性,便有灵识。又曰:观其一碗水,八万四千虫,现今科学家用显微镜一照,果然不错,有人问,这一碗水泼落地上,那许多虫的灵识有没有呢?假若有灵识,哪能一碗水就能变成那么多呢?(江阿玉)
答:神识无形,寄托有形之身。既承认杯水有八万四千之虫身。何以疑惑八万四千神识?神识在杯中不显多,泼在地上反虑其多乎?水泼地上,虫身自死,而神识再去寄托,理亦甚明。更应知虚空界,一刹那间,有不可说恒沙数之胎卵湿化众生死,亦有不可说恒沙数之胎卵湿化众生生,舍此投彼,亦不难解。
问:佛经上云:‘人死以后在四十九天之内,就会随各人的业力去投向那一道。还有一种。投胎的机缘未熟,常在虚空界漂游无所依归。’但是,常听人云:‘在墓地之处,有发现怪相’此说。这是不是人在世时,对于色身过于执著,致灵魂依依不离,才有此相出现否?(谢智远)
答:四十九天内,名‘中有身’,过此虚空漂游,或现怪相,已是鬼道身矣。再去依恋坟墓自是‘身见’邪执所致。
问:凡夫以神识投胎,若佛菩萨乘愿,既不以神识投胎,未审以何入胎?(吴明昆)
答:性迷曰识,识觉曰智,识为业牵,一切不得自由,故有酬因入胎出胎之生死。菩萨阶级甚多,以随分而未究竟故,七地以下者,尚有识在,乘愿入胎,能化身者,则以化身入,否即以识智混合之如来藏而入。若佛或等觉,皆已转识成大圆镜智,法身不动,化身无量,以此而入,例阿弥陀经之化鸟演法,可以知矣。
问:四生胎卵湿化的神识是一样抑或有大小之分别。比如一样的畜生类虎狮象身形状那样大又强,蚂蚁,小毛虫身形状那样小又弱,神识原是一样乎?(洪环)
答:本性一样,神识不一,以染盖深浅,各有不同,若论大小,则皆竖穷横包,其大无外,不受身形大小之限。至于虎狮象等大而强,蚂蚁毛虫小而弱,乃系身形体力关系,神识不因而增减也。
问:为业力所牵的众生是否结束了报身生活(死后)必须往地狱走一遭?领导著去受报的是业抑是第八识?受报的众生是主动的去抑被动的呢?若是主动的必定会趋利避害,若是被动的又怎可能在恒河沙数众生中认识或找到还报主?(莫我虚)
答:不出六道轮回,即有入地狱之可能,如人居屋中,四隅总是要全经对几次。第八识是主人翁,业力是八识中含藏之种子,所起之现行,此业力量,譬如绳索,能牵第八识升沈六道,此其主因,冤家酬对,不过外缘而已。
问:近代科学昌明,一切原理原则,依经云乃属第六识妄起分别并非绝对。但施之于实用则有物质文明,如学高级数理可以测高山、深水、星辰,并无毫爽。如斯效果,亦得谓之妄乎(宋瑞锡)
答:妄指迷惑妄念,及外在之妄境。境既不实,多方计度,正是以妄缘妄。高山深水,本是妄境,算理纵不差错,不过计度心上之秩序行为耳。
问:众生死后不灭,各以其所作善恶诸业,轮回六道,但自无始以来,此众生之各各识神,为有增减乎?如谓无增减,则修行至佛菩萨地位者,即不落轮回,是明为减;生物繁殖不已,在数量增加上应为几何级数,是明为增。如谓为有增减,则增者何自来,减者何处去乎?(张剑芬)
答:此亦可借空气为喻,空气因冷热之故,不断流动,在此流动空气中,建屋万间,每间屋内各有空气,如减去千间,岂能说减了千间空气?设再增建十万间,也不能说是又加了十万间空气。众生之识,犹屋内之空气而有香臭冷热之分,甲屋流到乙屋,乙屋流到丙屋,展转不停,无量无边大千世界间之空气,此来彼往,知此虚空广大,增减问题,即解决矣。佛菩萨之性,喻如屋外一种本能空气,既无香臭之别,亦不受冷热冲动。
问:圣人无梦与佛家如如不动有相似否?(智化)
答:圣人程度亦有差等,如如不动,固然无梦,若仅得无梦,不可遽云已证如如不动。
问:人有圣贤智愚庸劣秉赋之异,更有富贵贫贱寿夭受报之不同,至于其他众生,即单指有情而言,则更有胎卵湿化水陆禽兽种种差别,若缘最初无明,而致流转生死,则第一真如实相,必有种种不同之体,犹如金之感电,木之焚火,而所谓无明,亦各不同,犹如电如火,始形成世间一切之形形色色。其次众生不同之相,若俱由自业造成,则最初同为无明,若造善业,应等善业,若造恶业,应等恶业,为何而有分别?其三若照唯识论云:‘无明薰种子,种子染现行’,说法则最初无明,若有善恶二分,因薰习故,则染于善者,历劫必能成佛,染于恶者,必致愈堕愈深,沉入地狱,应只有圣与地狱二道,更何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之分,亦不致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互相啖食之事矣。其四假如最初真如实相,犹如一疋白布,而无明犹如各色染料染缸,因所染不同故,而分各色,若照禅家‘一切唯心造’说法,则最初造染色与缸者是谁?敬请示明!(蒋南海)
答:此问共有四段,宜分别说之:首段‘最初无明’句,佛学只说‘无始无明’不言最初。缘初尚不可得,况再说最。请任举一物,求其最初,一直连续追上去,决难求到始,一般人言始者,其实乃是这一段落之始而已。‘真如实相必有种种不同之体’句,真如实相,并无不同之体,因染有深浅,流转有进退,故形成万类。次段‘应等善等恶为何而有分别’句,善性恶性俱有上中下三品之业,或有始善终恶,始恶终善,且无明起行之时,尤须视环境缘份,而形成缘善缘恶,自然千差万别,不能一致。三段‘应只有圣与地狱二道……’句,善恶二业,粗说有上中下,若细分则等级多类,因既如是复杂,果岂仅二道之简单,且圣界亦有声闻四果,菩萨亦有五十二果不同。地狱亦有根本、近边、孤独等多种。纵言二道,亦不能一律齐等也。四段既云‘一切唯心造’,何又问谁?请自参!
问:唯识宗是怎样修持,以及临终后如何归宿,是否亦生极乐世界?(顾凤英)
答: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一曰遣虚存实,此乃虚实相对之观法;二曰舍滥留纯,此乃心境相对之观法;三曰摄末归本,此乃体用相对之观法;四曰隐劣显胜,此乃心所相对之观法;五曰遣相归性,此乃事理相对之观法,至此已极,前四重为舍遣‘遍计所执’,使归于‘依他起’观,后一重为舍遣‘依他起’,而证得‘圆成实观’,圆成即真如异名,亦即大圆镜智也。愿生极乐而回向者,则生之,否则不生。
问:耳朵聋听不到是耳朵有毛病,但是我们睡觉时耳朵是好好的没有毛病,为何亦听不到声音?(池慧霖)
答:耳为根,听为识,根与识皆有种子藏阿赖耶中,种子功能有静止与现行之别,声为相分,听为见分,见缘相分,必识依根而攀缘。不论听看等,皆须借缘而引识种根种相依,始起现行,能听能见,若无缘静止,则不听不见。睡眠缘绝,识不依根,故不能听。
问:老师常说我们做好事要三轮体空,不落影子,若有人专做坏事,不知惭愧,譬如洋教徒说:牲畜是主专造给人们吃的,他们杀吃了,心中毫无所谓,这样入识内似乎未落影子,有罪过吗?(白张文适)
答:三轮体空,乃是不使著相之一法,我辈闻此修此,不过初步之功,此际勉强而行,仍落影子。行久功深,如镜取物,对照现相,过去则无,至此境界,始真体空。外道不解性体,未闻空无相法,一举一动,皆落种子。其杀生吃肉,心中毫无所谓,乃是迷惑不知罪福,非性体不染真空也。其物件有种种牲畜,有种种血肉,有种种刀砧汤火,有种种滋味,有种种贪馋,昧乎种种因果,物件与心念,时时相应而染,何得云彼八识田中,不落影子耶?
问:无意或间接犯的罪过,自己既不知道,影子怎么会落入八识内的?(白张文适)
答:无意造作,罪福或未分别,而三业造作之事岂能不知,知即有念,念即落影子。而一切造作,自具善性恶性,善恶寓事中,事寓念中,念落识田中,试思善恶落在何处?不过有意无意,其罪亦分有力无力,起现行时,有轻重之别耳。
问:六尘缘影,怎样解释?(朱幼)
答:眼耳鼻舌身五识,向外攀缘,色声香味触五尘,其影子印于识田,名内法尘。而意识向内缘影,计度分别,三际相续,惑业炽然。应知识本幻妄,因根尘而起,根尘若离,识亦不得。凡夫不了自心,误认意识,为自心相,名为六尘缘影。
问:独头意识,什么意义?(朱幻)
答:八识之中,意识力大,能同前五识缘外,名为五俱意识,又能独力缘内法尘,又名独头意识。
问:识、因缘之来由?(陈泰树)
答:性迷为识,迷即识之因缘。
问:据‘八识规矩颂释论’说,色根为增上缘,色尘为疏所缘缘,根尘正对时生识的见、相分,换言之,所见的境,是识变的,不是色尘的境,那么,色尘的境,就非识所变了,此岂不是违反了万法唯识的道理吗?(吴茂松)
答:识与万法,是一非二,如水与波,相异而已。识既曰八,如树有根干枝,第八根也,第七干也,六与前五,则为枝也,名虽有八,而实由一以变七也。第八含藏一切种子,变现根身器界,言万法唯识者,是释根识之相状也。第六意主分别,而由前五根缘尘而起,所起者分,相分,见相二分,识之用也,前五识根尘不缘,而不起用,用虽不起,非无前之五识,言根尘正对而识生者,是释枝识之相状也。
问:请略示心造境的道理。(吴茂松)
答:心造境界之理,难以片言解决,性相两宗之典,无不说此,如却略说,非区区能扼其要。无已,细味前答,可悟其概。
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与识的道理有何差别。(赖宽珠)
答:三界唯心,是言其能,万法唯识,是言其所,言能谓体起念,言所谓境分别,实则此二句,乃各言其各,心识之义,似指其一。如抛开此句,而言法相,心是第八阿赖耶,识是前六触尘之六识,则心与识,各不同矣。
问:请问全身麻醉后识在何处?第八识中是否会落境象?为何落?(慈芳)
答:识待缘而起,缘若是不起,麻醉之时,诸根暂失作用,识伏不起而已。八识功能,即是含藏。识依于根,待缘而起,麻醉之时,乃诸根所受,暂时根失功能,识因无缘伏而不起。再第八识之功用,本为含藏,七识一切攀缘,皆属思想,思想有其习气,即落其中。现代言语,名曰印象,印象深浅,又关记忆短久,知此推彼,其理一也。
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梦的时候,神识就到那里是不是?(张宽心)
答:神识即心量,其大无外,种种事物,俱含藏在内,眠后作梦,即种子起行所现,因系识所现象,故识并非来去,所谓六尘缘影,梦是一端也。
问:可是有一夜到天明不做梦,那个时候神识不知住在何处?(张宽心)
答:所谓神识,应知有体有用,体本迷后妄心,用即心起分别。醒时妄念攀缘,睡时梦想颠倒,凡此诸端,皆属识之作用,然用又分伏起,伏者无缘潜伏,虽伏非无用能也,起者依缘而起,虽起仍属体空也。兹为举一喻,可以得解,杵钟相依,而后发声听固琅琅,而实无体,杵钟不依,即不发声,寻之冥冥,非无声能。若明乎此,则知有梦是识用之起,无梦是识用之伏。
问:六、七两识,若一念起(即一想),何者先,何者后?同起?抑以六识观之,一想则六识先?若以七识相依观之,则七识先?总之一开始想孰先后?抑无所谓先后?(蔡荣华)
答:七识既曰恒思量,则是继续不断,此识乃根本无明相分而变,由是再受六识,而六识之用,主于分别,时起时灭。二者一恒念,一时断时续,便无法较其先后。如必分之,则先变七,而后变六,先变者起念在先,后变者起念在后也。
问:‘色法之生起,但须因缘增上二缘’何故?‘心法必备四缘’何故?(蔡荣华)
答:心法者八识也,诸识生起!必依种子,故须因缘。心与心所,相续而无间断,断则不生,生则不断,故有无间缘。识之缘虑,乃托识之自境而起,还缘虑其自境,故名所缘缘。依其他法而为帮助,或与排除障碍,使识安然生起,故须有此好机,故曰增上。此四有连贯性,缺一则断而不生。色虽为心与心所变相人,既有相矣、可以阶段论,即自成一因,再以识去依缘,即现之矣。
问: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造诸业,若有意若无意,若善若恶,将来遇缘,是否亦起现行?(苑茂盛)
答:起现行,是言人识田中种子耳,此种子有前生与今生卸落之别,遇缘即起。精神病之动作,亦有乍清醒乍迷乱之分,此与醉酒之人相似,非全知觉,非全不知觉。其醒时之动作是有意,自然识田有印象,迷时之颠狂是无意,识田或无印象,印象即种子,遇缘自起现行,无种子何有现行。此仅言病中状况,若未柄乃俱生来者,种子现行,自有定率。
问:人每于梦中所见之事物,于醒后样样似真,其实此境我们知为幻有,但在我们的第七识与八识中,不知有转向种子发芽的作用否?又对因果关系如何?(邱清泉)
答:虽属幻梦,有时落种,视此梦境强弱,而定种子有无。种有力者,遇缘亦可发芽。发芽者,喻梦境重现。闻诸人云,幻梦无力,属于无记,不能结果。盖梦系境界相,若不经过‘相续’‘执取’‘计名字’‘起业’等,则不生‘系苦’之果也。
问:是否自无始以来佛性即染上无明?亦或先有寂然不动之佛性,然后突然染上无明?佛法是超时空的,若答案为后者,则殊不可解?(简宗修)
答:佛性及无明,皆曰无始而有。无始者,不能言其始也。即云寂然不动之佛性,突染无明,染从何时,言莫能穷,仍曰无始。
问:由第八识推至第一识全皆无明,然而宇宙之客观存在是否真?是否假?又宇宙之客观存在,无非是说宇宙为生我感觉之实物,然宇宙如何能生我感觉?且是实物呢?(吴商生)
答:宇为空间,宙为时间,此二皆非实物,不过二间包万物耳。此为境,我心起念,多为境引故曰:‘生我感觉。’
问:一切唯心造,这句话,是不是说在心未动时,宇宙无万物?假如无万物,那么为什么本性会被外面之物染上无明?(某生)
答:无明分无始无明,后来增上无明等。无始无明者,是无始一念不觉,自起之无明,不觉即名无明,非从外来。如人困倦瞌睡,此瞌睡乃困倦所生,非外来者。后来增上无明者,乃三细六粗以来,幻出万有,始对境再增之无明,如现对六尘而起之憎爱是也。
问:本性迷了变成识。分为四组,名为八识。众生一切动作,皆是八识的作用。又云八识也是没有的,因念念生灭故。如此说来,在前念灭,后念尚未生之刹那间,是否就恢复本性了呢?(鲜纯贤)
答:妄念乃无明所生,生灭二字,只是总相,实则‘生’‘灭’各有四相,相续不断,既知‘生住异灭’而连续,便悟‘住异灭生’之连续,所谓‘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也。纵有刹那‘尚未生’之外相,实无刹那‘尚未生’之七识,纵有刹那‘尚未生’之七识,其‘生’之能所为无明,此无明未断,何云恢复本性!
问: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如何互证?(简进土)
答:此可设喻明之,如上一C形,下一C形,试言此二形之缺口,各在何处?应须细察。已察明上缺口在下方,下之缺口在上方,此为眼所证明。从眼方来讲,眼喻‘自证分’。眼是否察错,更应从C形C形上细察,果无讹矣,是眼未错误,从二形之方来讲,二形喻‘证自证分。’取能所互证,不必再求其他。
问:既先有识后有万法,是否亦就是‘万法唯识’?(陈淑英)
答:佛法云者,是了觉万法真相者也。万法有相互关系,有各之异,若用有言语解释,必就因缘而定,故每异其辞,‘万法唯识’‘万法皆空’‘万法一如’‘万法无常’等等,不胜枚举,若执其一,则有问难,倘作圆观,问题便少矣。兹答来问,识亦法也,以文字讲,识先法先,无之不可,若以‘万法一如’来讲,又无所谓先后矣。
问: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条件便是其有感觉器官,即看、听、嗅、尝、受等六识,此六识之作用无所谓善恶,而且是天生而来,故终不是‘无明’而引起。因此万法唯识可以成立,却不必由‘迷’来解释。(张银富)
答:思想甚高,条理欠次,只可分析言之。(一)‘六识作用无所谓善恶’按世间法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认六识非礼为恶也。‘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等。’此谓六识之思为善也,不能谓无善恶。按出世法论;本性觉明曰智,平等一如善也,无明变识,虚妄分别恶也。贪嗔痴为识起用,故曰恶:戒定慧为智起用,故曰善。是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求转识成智;然则识无善也,性无恶也。(二)说六识之用,‘是天生而来,绝不是无明而引起。’殊不知识即无明,无明即迷,迷则妄动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勾当自家事
省庵法师
有一位老人,在死生之际,非常泰然,有一天备了茶酒,会集诸亲友。在聚会尾声时,老人奄奄一息,似将大去。众人请老人留下遗言。
老人说:‘最好是第一五更起!’
众人面面相觑,会不过意。
老人接著说:‘只有五更早起,可以勾当自家事,自家事就是,死的时候要往那儿去,这件事。如果我平日都仅管添财置产,衣食劳碌,到今天我要去了,又有什么可以带得走的呢?’
众人顿然有所领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