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佛法修学纲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8-5 08:45
標題:
佛法修学纲领
摘自《锺茂森博士: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集) 2009/3/28 华严讲堂 档名:52-329-0006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我们上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四念处里面头两桩事情,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今天我们来看第三条「观心无常」,这就是心念处。我们继续来看《大智度论》第十九卷里面的经文:
【行者思惟。以乐故贪身。谁受是乐。思惟已。知从心受。众生心狂颠倒故而受此乐。】
这是一个开头,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如是思惟。『以乐故贪身』,就是因为我们喜欢快乐,愿意得到快乐,以为这个身是受乐的一个载体,因为欢喜得到乐的缘故,所以就贪自己的身,我们想想是不是这样?贪着五欲六尘的享受,就是错以为这个身可以真正得到快乐。问题是谁真正在受乐?是不是我们这个身有这个能力受乐?如果说有,我们问一下,一个人死了以后,一个尸体摆在那里,这个尸体会不会受乐?这样简单的事实摆在面前,我们就晓得,其实身并不受乐,为什么?因为心才叫做受乐的载体,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心在受乐,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心得到了满足,得到快乐。但是心又是不是真正受乐者?这又不是了。我们仔细去思惟,下面讲『思惟已,知从心受』,我们想想,身不是受乐者,心是受乐者。实际上这个心是颠倒妄心,『众生心狂颠倒故』,由于颠倒心,错以为有个心在受乐,所以他就会贪着乐,为了享乐而去造业。所以我们要继续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知道身不是受乐者,我们的心也不是受乐者。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经文:
【当观是心无常生灭相。一念不住。无可受乐。人以颠倒故。谓得受乐。何以故。初欲受乐时心生异。乐生时心异。各各不相及。云何言心受乐。过去心已灭故不受乐。未来心不生故不受乐。现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觉受乐。】
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剎那剎那不住,没有常相,『是心无常』,它是个『生灭相』,而且这个生灭是剎那剎那在生灭,一念都不住,没有一刻能够停止得下来。我们问到底谁在受乐?我们说心受乐,这很笼统,到底是哪一念心在受乐?既然它念念都「不住」,它就『无可受乐』,没有能够「受乐」的那个心,只是我们因为『颠倒』,以为能够『受乐』,那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四念处就是纠正凡夫错误的想法和看法。这里问『何以故』,为什么?『初欲受乐时心生异』,我们很想「受乐」,得到快乐,可是刚刚想得到快乐的时候,「心生异」,就是念头已经在变化。『乐生时心异,各各不相及』,刚想受乐,念头已经变了很多,而且在受乐的时候念头还在剎那剎那生灭,而且一个一个念头「各各不相及」,就是互相没有关联的,前念跟后念互相没有关系,没有一个实在的联合。这样就问了,为什么你还会讲『心受乐』?既然念念剎那不住,哪来受乐的心?过去的心已经灭了,我们看这念头,一个念一个念接着,过去的那个念头已经再也找不回来了,当然那个心是不能受乐的,它已经过去了。『未来心』还未生,当然不可能受乐。只能够说现在的心才会受乐,可是现在的心有多长时间?极其的短暂,叫『一念住疾』,这个「疾」就是非常的快速,它停住的时间、停留的时间极其的短暂,短暂到我们自己没有办法觉察。
在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就有一段对话,就讲我们的念头生灭的速度,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说「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说我们心里头起念头,这个粗念我们凡夫能够感知得到,现在我的念头起来了,这能够感觉得到,可是这个念头很粗,里面包含着很多微细的念头,所以佛问他,这个粗念里面有多少个细念,几念?念能够生相,相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里面又产生精神世界,就是识,所以几念几相识?佛问的问题很深刻。弥勒菩萨他的问答说,「举手弹指之顷」,这一弹指,时间非常的短促,大概是四分之一秒,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弥勒菩萨是唯识学的专家,这几句话把我们这个宇宙人生真相就一语道破,他告诉我们,在极短,一弹指时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就是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这么多,我们有没有感觉得到?我们平常看电影,原始的电影是用底片,一秒钟换二十四张底片,一个底片就好像一个念头,它生了,所谓生就是灯光把底片打在银幕上,我们看到一个相出现了,然后马上换一张底片,这等于前面一个底片灭了,后面一个底片又生了。如是一秒钟换二十四张底片,就是二十四个生灭,我们就不能够觉察生灭相,我们看到的电影是相续相。事实真相不止是一秒钟二十四张,是一弹指三百二十万亿张的底片,我们怎么能够觉察这个宇宙是虚幻的?所以完全颠倒,完全迷惑。这个念头的生灭速度极其快速,这么快速的念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每一个念头它都能够成形,就是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
形皆有识,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里面也包含着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就是见闻觉知,万物都有见闻觉知,所以叫形皆有识。一个念头就产生一个宇宙出来,包含着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这些念头生灭速度太快、太微细,不可执持,就是你不能够保住它,不能够让念头停住。所以这里《大智度论》里面讲「现在心一念住疾」,这个一念住的时间非常短促,这叫做疾,非常快,不能够感觉,不可执持。我们现在说受乐的这个心,到底是哪一个念在受乐?一弹指里面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哪一个念头在受这个乐?前念已灭了它就成了过去心,后念未生叫未来心,那两个都不是,就是当前这一念。当前一念速度有多快?它停住的时间,三百二十万亿分之一弹指,算它一弹指是四分之一秒,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所以怎么能受乐,根本没感觉到乐心已经过去了,这叫观心无常,真的不能够停住的。
下面龙树菩萨又来了一个设问和回答,加深我们对于心念处的体会。
【问曰。过去。未来不应受乐。现在心一念住时应受乐。云何言不受。】
这个问题是还没有弄清楚刚才的意思,所以继续的来发问。说过去心、未来心『不应受乐』,这个我们能承认,因为过去心已经过去了,没有办法找回来,它不能受乐;未来的心还没有生,所以它也不应受乐。现在这个心,它『一念住时』,它停住的时候它应该受乐,我现在就感觉到乐,这叫住时,为什么说不受?这问题问得好。我们看回答:
【答曰。我已说去疾。故不觉受乐。】
这一句是重复前面的意思,加强说明『去疾』。前面『我已说』,这是龙树菩萨前面所说到的,现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觉受乐』。因为这个念头停住的时间太短暂,所以没有办法去感觉快乐,刚起心动念想感觉,那个念头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念头,都已经成为过去心,了不可得。底下又继续的来分析,这里给我们讲了三个层次的意思,刚才这是第一层,讲「去疾」,念头太快速,所以感觉不到受乐。下面:
【复次。诸法无常相故无住时。若心一念住。第二念时亦应住。是为常住。无有灭相。如佛说。一切有为法三相。住中亦有灭相。若无灭者。不应是有为相。】
这个层次的意思也讲得很好。『复次』就是再来,下面的意思是说『诸法无常相』,「诸法」是宇宙一切的万事万物,包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无常相」,就是没有永恒的,都是在生住异灭。像人有生老病死,一切的物质都有成住坏空,它不能够永住,这叫做有为法。我们如果说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念头,能够住,就是它能够保持,能够保持那是第一念能保持,那第二念也应该能保持,这念头可以停止在那里,就成为『常住』。念头能「常住」我们就不能够看到有灭相,所以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都是因为我们念头不住,所以才有这些生灭的现相。如果念头能常住,这个相就永恒存在,因为相由心生,境界是我们念头变现出来的。
下面引佛所说的话说『一切有为法三相』,所谓「三相」就是生、住异和灭,其实就是生住异灭,它把住和异放在一起,就是出生的时候,这是一个相;停住在那里,慢慢的衰老、变化,这是一个相;最后灭亡、死亡,这是第三个相。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有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实在讲每一个相里面都有生住异灭,我们讲住,『住中亦有灭相』,虽然我们看我们的身体,我们出生了,生相结束了,我们慢慢成长,长大了,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这都是属于住相,可是住相里面难道没有灭相吗?有,我们身体上的细胞天天都在新陈代谢,这不就是灭相吗?有生也有灭。所以虽然大分有这三相,生、住异和灭三相,但是每一相里面实在讲都有生住异灭,都有新陈代谢。如果没有灭相就不叫『有为相』,这里讲「有为相」就是有为法,统统都有成住坏空,它不可能停止的,如果停止,它应该永远保持,第一念停止,他第二念也能够停止,一直停止下去,这就是变成永恒的相,但是不可能有永恒的相。所以证明每一个阶段里面,生也好,住、异也好,灭也好,都有生住异灭,一直细分,那是剎那剎那的生灭。生灭里面当然也包括生住异灭,这个念头,刚才讲了,弥勒菩萨所说的,一个念头存在的时间只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可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还有成住坏空,还有生住异灭,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了解这个情况,真正体会到心无常住,也知道这个心感得的这个境界也无常住。无常的我们要放下,我们要追求的是有常的、永恒的,有常、永恒就是涅盘境界,就是究竟的解脱。下面这段经文又深一个层次来给我们说明:
【复次。若法后有灭。当知初已有灭。譬如人着新衣。初着日若不故。第二日亦不应故。如是乃至十岁应常新。不应故而实已故。当知与新俱有。微故不觉。故事已成。方乃觉知。以是故。知诸法无有住时。云何心住时得受乐。若无住而受乐。是事不然。以是故。知无有实受乐者。但世俗法以诸心相续故。谓为一相受乐。】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诸法无有住时』,所以『无有实受乐者』。这里讲到『若法后有灭』,这个「法」是指一切的物质,也包括精神的现象。我们看一切的现象都有什么?生住异灭。如果说法在以后才会灭这个现象,这个灭是在后来的,譬如说我们人最后注定要死亡,这我们都知道,死亡不是现在,但是我们知道总有一天会死。以后会死,我们就应该知道,在生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有死了,随着生的时候,死就已经定了。这里讲的更深层次,生的时候已经在不断的生死。我们现在学科学我们就知道,人有新陈代谢,细胞不断的生老病死,这个我们能理解。所以身体不是说一直保持不变,突然一天就死亡,不是这样,是出生以后一直不断的在生死,一直到最后就彻底死亡。这里也举个比喻,『譬如人着新衣』,我们现在人每年都换新衣服,今年初穿上新衣服,刚刚穿的时候,你要知道它已经开始旧了。如果说刚穿的时候它不会旧,那它应该永远不会旧,不可能说穿过一年都不旧,突然有一天就变得很旧,穿不下去了,不可能的,一天一天的旧下去,故就是旧的意思。所以『初着日若不故』,就是初穿的时候若不旧的话,『第二日亦不应故』,第二天也不会旧。说明如果第二天比第一天旧,第一天里面,这二十四小时里面就每一小时都会旧,后一小时比前一小时会更旧一些,所以第二天就比第一天旧。如果说不旧,第一天不旧,第二天也不会旧,第三天也不会旧,一直到十年它应该都常新的,它不能常新就说明它是每天每天在旧。所以这个旧是跟新衣服刚产生的那时候就同时具有,只是太短暂的时间里面我们不能够觉察,叫『微故不觉』,细微的那种陈旧过程我们不能觉察。等到『故事已成,方乃觉知』,真正旧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十年之后这衣服旧了,我们才知道它旧了,实际上不是摇身一变就变旧了,是十年当中不断不断的在旧,这个道理我们比较好理解。衣服如是,我们的身体不亦复如是吗?如果我们说能活八十岁,八十岁就死了,七十岁就老了,不是说到七十岁才突然变老,八十岁突然死亡,不是,一直在不断不断奔向老死,而且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一天比一天老,说句老实话,一秒钟比一秒钟老,一念比一念老。所以下面讲『以是故,知诸法无有住时』,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承认诸法一切现相没有常住,念念都在生住异灭,都在衰老死亡。
底下问了,『云何心住时得受乐?若无住而受乐,是事不然』。这里问,为什么「心住」的时候「受乐」?实在讲,现在的心一念都不住,所以怎么会受乐?如果说能够住,那才会受乐。可是这里讲「无住」,心无有住何以「受乐」?所以「是事不然」,就是没有受乐的心,因为心是不住的,所以法也是不住的。底下一句是总结,『以是故,知无有实受乐者』,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分析是完全用逻辑推理,我们一般讲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跟你讲逻辑推理,你说心受乐,告诉你心无有住,谁在受乐?所以没有一个受乐的实体,「无有实受乐者」,根本没有受乐的实体,不是身也不是心。『但世俗法以诸心相续故,谓为一相受乐』,「世俗法」就是我们凡夫的境界里面,以为什么?心能住。实际上这个住是无量的念头在相续而已,没有一个念头是相同的,它只是相似相续,念头与念头之间,前面讲的,各各不相及,互相没有关联,断开了,一念是一念,但是我们觉得好像它在相续,这个相续叫相似相续,不是真的相续。但是凡夫没有感知到这样的一个境界,只有弥勒菩萨才能够说得这么清楚,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凡夫不能觉察,以为心在相续,所以他说「一相受乐」,这一相就是相续的相,是常相。实在讲这个所谓受乐的心,虚妄,了不可得。这是告诉我们心无常,法亦无常,所以不要去执着它,要放下。下面又有一个问答,继续帮助我们去理解:
【问曰。云何当知一切有为法无常。】
这是问为什么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刚才讲心是无常,现在说有为法也是无常。回答说:
【答曰。我先已说。今当更答。】
『我先已说』,这是龙树菩萨之前已经在《大智度论》第一卷里面有提到,还有十二卷、十四卷、十五卷都有谈到「有为法无常」的道理,这里『今当更答』,继续给我们来说明。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是有为法一切属因缘故无常。先无今有故。今有后无故无常。】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切的有为法是无常,这是因为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因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条件,各种条件和合而成。我们在无锡参加世界佛教论坛,这个论坛的主题就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这个缘就是各种条件。确实,大至世界,小至微尘,都是各种条件和合而成。它合在一起,我们说这样事物生了,如果这个条件要是散掉,因缘散掉之后,我们就说这个事物灭了。实在讲不是这个事物本身有什么生灭,而是因为因缘有聚散而已。因为有因缘之聚散,所以事物就有无常,它就不可能永远存在,为什么?因为各种因缘不可能永远和合,它有合必定有散。所以底下讲,『先无今有』,一样事物没有出世之前它没有,无,合在一起就有了,有了以后它之后还会变成无。譬如说我们随便拿一张纸,这个纸是木材经过加工生产出来的,有各种因缘,有人去砍伐树木,造纸厂去生产,打成纸浆,还有各种人力的投入,形成这一张纸。形成以前这张纸没有,现在各种条件聚合就形成了,因缘和合就有了。可是如果我们用一把火把它烧了,烧了之后因缘就灭了,后来就没有了,这叫无常。这个道理非常明显,我们留意观察宇宙万事万物,哪一桩事情不是这样?所以心要放下,不要有情执,看到因缘聚散,内心不为之所动,这是一种定力。定力是基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明了,知道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因缘有聚必定有散,有生必定有死,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很泰然。底下又给我们说:
【复次。无常相。常随逐有为法故。有为法无有增损故。一切有为法相侵克故无常。】
这句经文说,『无常相』是常追随着『有为法』,换句话讲,「有为法」肯定就是有「无常相」,它不可能常住,它是无常的。『有为法无有增损故』,这个「损」当积字讲,就是不增积故,它不会不断的增加,而是不断的生了以后住异灭。『一切有为法相侵克故』,这个「侵」是相侵袭,「克」是克制,互相的侵袭、克制。我们看到自然界老虎吃羊,这是互相侵克,动物界弱肉强食,自然界矿物里面,我们看到火能够烧树木,火克木,水又可以把火熄灭,水克火,这五行金木水火土它有相克,这也是无常,这是造成无常的原因。所以一样事物生成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老病死、住异灭,最后归于坏空,这就是无常相常相追逐。底下一句经文说:
【复次。有为法有二种老。常随逐故。一者。将老。二者。坏老。】
这里讲到『有为法有二种老』,「老」是衰老、衰变。不仅无常追逐「有为法」,而且老也追逐。刚才是讲的坏、死、空追逐着有为法,这里讲老,第一种是『将老』,第二种是『坏老』。「将老」是还未老,我们看人就知道,我们现在青年或者中年的话,还没呈现老的样子,可是知道将老,肯定会老,而且一天比一天老,紧接着是「坏老」,坏老是真的显示出老的样子,衰相出现了,老态龙钟,头发斑白,牙齿脱落,驼背弯腰,眼花耳聋,这些是老的相,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底下一句经文说:
【有二种死常随逐故。一者。自死。二者。他杀。】
除了老之外还有死,这都是很明显。死有二种,一种叫『自死』,自然死亡,那算不错的,人能够寿终正寝这是福报。第二种是『他杀』,「他杀」是什么?死于横祸的,或者被人或者被动物所杀的,或者是被天灾所杀的,或者是疾病所杀的,这都属于他杀,反正最后就是死亡。所以前面讲到的,一切的有为法都是这样无常,都是注定会老、会死。我们看下面一句是小结:
【以是故。知一切有为法皆无常。】
这告诉我们『有为法皆无常』,既然无常我们何必去贪着它?知道贪着也没有用,不是因为我们能够贪着它就能够久住,何不放下?放下才得到解脱,才得到自在。我们继续看下面一段经文:
【于有为法中。心无常最易得。如佛说。凡夫人或时知身无常。而不能知心无常。若凡夫言身有常犹差。以心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岁。二十岁。是心日月时顷。须臾过去。生。灭各异。念念不停。欲生异生。欲灭异灭。如幻事。实相不可得。】
先看到这里。这段话告诉我们,凡夫知道身无常,我们看到身有生老病死,可是不知心也是无常。在有为法中心无常实际上是最容易得知的,我们仔细看看我们自己的念头,把心静下来观察一下自己的念头,你会发现念念不住,生灭不已。佛讲的『凡夫人』或者是这些能够知道『身无常』的,有这种人,这是稍微觉悟一点,但是『不能知心无常』,为什么?因为凡夫从来没有观察自己的心,心总跑到外面去没有收回来,真正收回来的叫真实学问。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放出去了,把它收回来,这就叫做修行,这就是学问。一收回来,一看就知道原来自己的心是无常的。凡夫你对他讲身有常犹差,就是你跟他讲身如果是保持不变的,这是一个错误的知见,身哪里保持得住?它有生老病死,不可能年年十八岁。身以为它有常,这已经错误了,如果把心认为是有常,这就是更加的错误,这『大惑』,颠倒!为什么?底下讲『身住』,「身住」就是我们的身保持一段时间,或十年、二十年,我们未必能够觉察它在衰老,可是心却是『日月时顷,须臾过去』,心念是念念不住,一刻都不能够保持,所以『生灭各异,念念不停』,生了一个念头马上又灭了,灭了之后又生,念念都停不住,停不下来。『欲生异生,欲灭异灭』,这是刚欲生时念头已经变异,刚欲灭时念头又变了。这个意思我们用刚才弥勒菩萨的那句话来讲就完全了解,一弹指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念头刚生它又在变异,念念不住。所以这是『如幻事』,虚幻的事,『实相不可得』,没有一个实在的念头可以你能够保持得住的。下面是一句小结:
【如是无量因缘故。知心无常。是名心念处。】
这是无量的因缘而产生诸法,诸法由心生,我们从诸法生灭可以能够得知心在不断的生灭,观我们的心也能够发现心是无常的,这是『心念处』。真正如是去观察,我们对这些宇宙万事万物的执着就能放下,为什么?执着它有什么用,而且你能够真正执着的住吗?你真正能得的到吗?诸法无常,念念不住,你得个什么?下来我们来看「法念处」,这是四念处里面的最后一个,所谓「观法无我」,我们来看《大智度论》的经文:
【行者思惟。是心属谁。谁使是心。观已。不见有主。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若无我。谁当使是心。】
这句话是总说,它说『行者思惟』,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当作如是的思惟,这种思惟是正思惟,跟宇宙人生真相相符合的思惟,把我们错误的观念导正。我们怎么思惟?『是心属谁』,前面讲的观心无常,念念都不住,这个心念到底是谁的心念?我们去想一想,我们现在起的念头是谁的念头,是谁在指使这个念头产生?使就是指使、驱使、支配,是谁支配这个念头?你如是的观察,『不见有主』,没有一个主人在指使、支配这个念头。『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一切法」,包括外面的物质世界,也包括我们的念头,都是「因缘和合」,所以它『不自在』。哪来的一个主体在支配我们的念头?这个自在就是它本身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主体,如果是真实的它应该是永恒存在,可是它没有,它是因缘和合的,所谓因缘和合就是当体即空,所以没有『自性』,没有主体,没有主宰。没有主宰就叫做『无我』,「我」就是主宰的意思。如果没有我,没有一个主宰,谁在支配这个心念?说我起个念头,我都没有,谁在起念头?你去反观自照,问一问自己,这念头从何而来?当时禅宗初祖达摩尊者在少林寺面壁,面壁了九年,把慧可大师等来了。慧可大师那时候没开悟,向达摩祖师求法,可是达摩祖师不理他,依然端坐在山洞里面,外面雪下得很大,那是河南嵩山少林寺,冬天下大雪,雪都已经过了膝盖。慧可大师跪在地上,等待达摩祖师给他开示,达摩不理他,等了很久,慧可没办法,拿起一把戒刀把自己的左手臂砍了下来,用这个手臂来供养达摩祖师,这是真诚到了极处。达摩祖师这才开口说一句话,说你这是何苦来?慧可说我心不安,求祖师给我安心。结果达摩祖师把手一伸,你拿心来,我给你安。这一问,二祖慧可大师就反观自照,回头来找这个心,是谁使是心?是心属谁?找来找去找不到,甚至连那个念头、那个心也找不到。为什么?心是念念不住,无常的,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生,现在心又是剎那不住,你找找得到吗?所以慧可大师这样回头说,「觅心了不可得」,觅心就是寻找,找这个心找不到。然后达摩祖师告诉他,「吾与汝安心竟」,我已经给你把心安好了。这话一说出来,慧可大师立即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达摩祖师的衣钵就传给二祖。这是以心传心,这个心是真心,每一个人都有的,一切众生都有这个真心,问题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妄念,四念处里面讲的这个心是讲我们的妄念,妄念是了不可得,而且没有主宰,慧可大师识破这一点,把这个妄念放下,这一放下,大彻大悟,真心本性现前。所以三十七道品它是通大小乘,不能说只是给小乘人修行的,这些道理、这些修行的原则大乘一样通用,真正修下去也能明心见性。下面我们再看经文,这是一段问答:
【问曰。应有我。何以故?心能使身。亦应有我能使心。譬如国主使将。将使兵。如是应有我使心。有心使身。为受五欲乐故。复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以是相故。知各各有我。】
这个问题问得很深,为我们辨明这个我是了不可得,观法无我。这个问他是问说应该有一个我才对,他是来设问,这是我们一般凡夫的观念当中都有「我」,万物好像都有个主宰。像我们的身体叫我,每个人都叫一个我,好像都有主宰,桌椅板凳它有主宰,要不然不能叫它桌子或者椅子,肯定是有个主体,所以应该有个「我」才对。为什么?『何以故?心能使身』,我们的身由心来驱使,我们讲精神支配着我们的身体,譬如说我想吃饭,这身体就吃饭,我想去玩,身体就动了,我想来念佛,身体就到念佛堂了,有个心来驱使这个身。也应该有我能使心,那心由什么驱使心?应该有个「我」才能驱使心,没有「我」心谁来驱使?所以凡夫概念中总有个「我」这个概念。他讲的这个比喻,『国主使将』,一个国家有领导人,过去是皇帝,现在我们讲总统、国家主席,他能驱使将领,将领又能驱使兵士,层层的驱使,所以应该有我使心,有心使身。这个我好比是国主,他指使将领带兵打仗,心用将领来比喻,身用兵士来比喻,一层驱使一层。这样去受五欲的乐,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由身去受,传到了心,心是由我驱使的,所以我能受乐。你看看凡夫正因为有「我」这个观念,所以他贪着五欲之乐。要破这些五欲的贪着,首先要把这个观念导正,知道没有「我」。
底下继续的问,都是我们凡夫颠倒错误的观念,用设问的形式把它问出来,然后我们去看回答,这样就知道我们错误在哪里。所以他讲:
【复次。】
就是说再下面一层。
【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
如果是每一个众生都有我心,应该有一个实在的我,像我现在要享受财色名食睡的快乐,应该有一个真的我。
【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
这个问得好,我们现在认识到身不是我,那应该还有个我才对,如果是说只有身,因为我们的『心颠倒』,执着有个我,我们为什么不执着别人的身是我,偏偏执着自己的身是我?我们凡夫执着自己的身是我,大概还有个我在,因为我们没有执着别人的身是我,别人的心是我,只执着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应该有个我在。你看这是哲学的高度,问的问题很有水平,我们一般人都问不出来,他能问得出来。所以他说:
【以是相故,知各各有我。】
所以应该来说,有身、有心,还有个我。这个问题问出来,我相信很多人不能回答,看看菩萨回答,真正帮我们破我的执着,我们来看这个回答:
【答曰。若心使身。有我使心。应更有使我者。若更有使我者。是则无穷。又更有使我者。则有两神。若更无我。但我能使心。亦应但心能使身。若汝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若无所知。云何能使心。若神有知相。复何用心为。以是故。知但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烧物。不假于人。】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个回答,回答得很妙。他说『若心使身,有我使心』,我们这个心能够驱使身、支配身,有我来去驱使心,我又是谁驱使的?这一层一层去问,找那个源头,身受心支配,心是我支配,我又受谁支配?应该更有一个支配我的这个东西,按照这个逻辑这么推理就是这样。如果说『若更有使我者』,还有一个支配我的这个东西那应该无穷无尽,支配我的东西又受谁支配?层层上推无穷无尽,那不就成了无聊的说法,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主宰?所以这个推断它是一种谬论,不应该有指使心的我,当然不会有指使我的东西。『又更有使我者,则有两神』,假如说真有一个能够支配我的这个东西,我们姑且叫它是神,就成了两个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支配我的这是一个神,还有一个什么?支配那个神的还有一个主宰,这不就两神了?两个主宰。两个主宰当然是一种矛盾,既然说是主宰,只有一个,怎么能说是两个?
底下说『若更无我』,如果真正说没有我,只是什么?『但我能使心,亦应但心能使身』,如果分开来讲,说这个心只有我来支配,这个身又只有心来支配,这么来说何必要用我?心支配身就行了,这就没有我了,按照这个逻辑推断它是没有我的。所以我们真的是对于佛法里面的逻辑学,在佛法里叫做因明学,叹为观止,真正把这些逻辑给你辩论清楚,你不得不承认根本没有我在。刚才那一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明,如果有我能使心,心能使身,那应该还有一个使我的主体,使我的又有一个主体,层层推断,就说明不应该有,哪个是真正主体?没有了,太多了就没有了。如果说我能够支配心,而心能够支配身,这两个互相没有关联,那何必用我?有身、有心就足矣。这些逻辑我们了解之后就能够承认没有我在,诸法无我。下面这一段说『若汝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这是把心和神两个分开来讲,心的功能它是能够觉知,如果说心是属神管的,把这心除掉,神就不能够觉知了,所以心和神它是一不是二,所以就不能说神支配心的问题,因为它们是一不是二。如果神无所知怎么能够使心?如果神没有心它也就不能够驱使心,换句话说,心跟神不是两样东西,它是一样东西。如果说『神有知相』,神能够知、能够觉察,就跟心的功能是一样的,那用心有什么用?所以神也就是心,心和神就不是两个,不能这么分。『以是故』,因为这上面的推理,我们知道『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心它的功能就能够见闻觉知、能够觉察、能够识别,有这种功能,就是感知外部世界,这个心它就能够驱使身,不用等神来去驱使身,按照这个推理心就应该是主宰,没有一个比心更主宰的主宰。这里举一个比喻,说『如火性能烧物,不假于人』,一般我们讲人生火烧物,烧柴,这个人是用神来比喻,火用心来比喻,物用身来比喻,火能烧物就是心能使身的意思,火自己就能烧,不需要用人来烧,这是讲的心自己就能够驱使身,就不需要用一个神去驱使。按照这种逻辑就根本没有一个我,也根本没有一个神,神是指那个驱使我的主宰,没有,没有主宰的。这是层层给我们分析,让我们破掉我执,把这个道理你能够想通,知道真的是无我。下面又来一个问答:
【问曰。火虽有烧力。非人不用。心虽有识相。非神不使。】
这个问是根据上面的一个回答进一步的来讨论,这个问也问得很好,说火虽有烧的能力,但是必须要人去用它,人用火才能烧东西。用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心虽有识相』,这个心就是火来代表,心有识相就是火有烧力这样来代表,心的功能它就是能够识别、能够感知,这是需要有神去驱使,就好像火虽然能够烧,要人去点火,这个问得好,还咬着不放,还是说要有个主宰。我们来看回答:
【答曰。诸法有相故有。是神无相故无。汝虽欲以气息出入。苦乐等为神相。是事不然。何以故。出入息等是身相。受苦乐等是心相。云何以身。心为神相。】
这是完全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破我们的执着,他说『诸法有相故有』,我们为什么说这些万事万物有?因为它有有的相,因为有这个相才能叫有,如果是无相就不能说有,无相就变成空了,没有了。你说的这个神到底是什么东西?『是神无相』,没有相的。你说心是由神驱使的,那神是什么?它什么相,拿给我看看,没有,没有就不能说它有,所以说无。『汝虽欲以气息出入、苦乐等为神相』,如果你说神相,这主宰的东西,这个主体应该是我们的「气息出入」,这也是主宰,因为我们人体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没有呼吸这就死掉了,所以气息出入(就是呼吸)应该是神,这样想是错了。或者说「苦乐」为「神相」,我们的心能感知苦乐,这个苦乐的感受,能感受的应该是神的相,这也错了,叫『是事不然』,这是错误的。『何以故』,为什么?『出入息等是身相』,你说你的呼吸,这是「身相」,身体的状况它也不是主宰。『受苦乐等是心相』,能受苦乐的是心,怎么能够说身、心是神?不能这么说。所以神根本没有,也就是说主宰身心的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没有的,没有主宰。下面是接着他的问题用的比喻,说「火有烧力,非人不用」这个逻辑推理,我们继续往下来探讨:
【复次。或时火自能烧。不待于人。但以名故。名为人烧。汝论堕负处。何以故。神则是人。不应以人喻人。】
所以刚才你问的问题,说火自己能够烧,不用等人来烧,但是为什么我们说是人烧火?这是因为有这个名义『名为人烧』,实际上不是人真能烧,是用火来烧。这是用火比喻我们的心,用能烧比喻我们的实相,心有实相就好比火能够烧,但是要用人去烧,这好比是有个神主宰我们的心。这个问题用这种逻辑实际上是不通的,『汝论堕负处』,这是什么?说你的逻辑是不通的,「堕负处」就是不通的意思,你的这个论点、你的逻辑论证是不通的。为什么?这里讲『神则是人,不应以人喻人』,因为你说心有实相,所以这个所谓神能驱使心的就是那个心,「神则是人」,这里是说到我们的神,实际上说的主宰心的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心,没有真正的神。底下又给我们说:
【又复汝言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不他身中起我。】
这是又提到前面他的论据、论点,你说『各各有我心』,每一样东西都有我、都有心,所以知道这是实有我,真正有一个我这个实体,如果说只有身,是因为心颠倒才执着有我的话,为什么不在他身上执着我,把别的身执着我?这是前面所提到的论点,这个论点也是有问题。这里下面说:
【汝于有我。无我未了。而问何以不他身中起我。自身他身皆从我有。我亦不可得。若色相。若无色相。若常。无常。有边。无边。有去者。不去者。有知者。不知者。有作者。无作者。有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如上我闻品中说。】
根据这样的一个论点,说因为有我心执着有我,就应该在别人的身中也执着有个我,为什么在别的身中不执着我,偏在自己身中执着我?这说明确实有个我。这是个论点,这个论点错误,这是讲你对有我、无我还未明了,所以问为什么不从他身中起我,不执着他身是我?要知道,『自身他身皆从我有,我亦不可得』,不管谁的身,每个身中都无我,我也不可得,根本是无我,怎么能够说在别的身上不执着我,在自己身上执着我,自己身中本来也没有我。这就明了了,自身、他身都无我,不仅自身、他身无我,实在讲,所有的物质现相,这里说『色相、无色相』,就是有物质的这种现相,就是物质世界里的东西,「无色相」就是精神世界里的东西、灵界里面的东西,像三界里面有无色界,这些天人他也是无我的,可是他们都没有断我执,都以为有个我。『若常、无常』,这个所谓「常」,它是一种所谓的长久的,像八万四千大劫的寿命,这是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寿命,好像是长久的,「无常」,我们人间看到寿命短促。『有边、无边,有去者、不去者』,「去」是讲行动。『有知者、不知者』,这是讲有情生命,他能够知觉,无情生命,我们觉得好像它不知觉,实际上它也是有见闻觉知,只是我们没有办法体察得这么细致,姑且叫它「不知者」。『有作者、无作者』,还有『有自在者、不自在者』等等,归纳了所有的现相。『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这些现相都没有主宰,所以这叫做诸法无我。这在《大智度论》前面第一卷「我闻品」中有说到,这是完全用逻辑推理给我们论证一切万事万物都没有我,那你执着我做什么?我们的身体本身不是我,也没有一个事物它有个真实的我,统统没有,都得放下。底下是个小结:
【如是等种种因缘。观诸法和合因缘生。无有实法有我。是名法念处。】
所谓的事物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和合而生,当下就没有我,我是不存在的,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也没有一个主宰、驱使、支配身心的主宰,没有,所以『无有实法有我』,因此我们对一切法都要放下。我没有,我所有的更没有,既然没有主宰,那你有什么?你所有的只是因缘假合的幻相,而且这个幻相是不净的、是苦的、是空的、是无常的,所以一切法都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能放下的还要提起,提起什么?净宗学人提起阿弥陀佛的佛号,念阿弥陀佛,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己念头所生,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念头负责,因为念头是境界的根源。我们能够保持净念相继,一句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这样所现的境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我?也没有我,没有主宰,但是这些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在里面有受用,他受用而不执着,他能够了知一切法苦、空、无常,在里面得这个受用没有一点执着,这是智慧,所以他能够得到真乐,这叫极乐。极乐是没有跟苦对待的乐,跟苦相对的乐还不是真乐,是没有跟苦相对的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而只有无穷受用,妙用,这就是真乐。在极乐世界的环境里面借假修真,极乐世界也是幻相,也是我这一念心变现的,这一念心就是净念所变现的,因为我们念阿弥陀佛,而且念念相续都是阿弥陀佛,因此念头变现的境界就是庄严妙土,在这样的一个妙土当中菩萨不执着。就像《无量寿经》里讲的「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这个土就是极乐世界,像影像一样,念头变现的,在这个假相当中他不受迷惑,他不会受用之后他会愚痴颠倒贪着,不会。恒发弘誓心,这个弘誓就是念念直趋无上菩提,念念救度无量众生,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念念都向着这个菩提道。
所以在极乐世界,这四念处不修都修圆满了,为什么?这环境让我们自自然然就不会受迷惑。极乐世界上,你看《阿弥陀经》里讲的,那里的说法直接是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那里开始说起,前面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三科已经修圆满了,这是菩萨在极乐世界有这种智慧,念念都不会迷惑颠倒。我们凡夫在现前的这个境界里面,娑婆世界要修这四念处,常常懂得观,作如是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样对身不执着,也不贪着五欲六尘的享受,知道那是苦。「观心无常」,对于心也不执着,心是那个能受乐的,也不执着,也没有,了不可得。「观法无我」,一切都放下,无法控制,无法占有,为什么?因为万法都没有主宰,没有能够控制占有的我在,也没有能够被控制占有的物在,都无我、都无常。所以四念处非常重要,我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将我们师父上人在多处讲经里面的理念会集起来,以及我们把《大智度论》里面的有关这一章,一般说是小乘法,如何修四念处,我们也详细说了,讲了一遍,旨在什么?我们认真去落实,把我们原来错误的想法、看法纠正过来,这是正思惟。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菩萨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