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標題: 楞伽經簡介-成觀法師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2-2-5 22:10
標題: 楞伽經簡介-成觀法師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2-2-5 22:14 编辑

A、大綱
性與相
佛在楞伽經所要開闡的就是性與相二門,而且是平均發展,這也是本經的特色之一。
因此本經不但是性宗最高的經典,同時也被相宗行人奉為圭臬,是學唯識法相學的人必讀的經典之一。
佛在一般開示性相的經中,為適應眾生的根機,不是偏於性上的闡發,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很少有二者並重的,因為光是性或相任何一門,都是很深奧的,除非是上上根熟眾生,才能兼籌並顧。
由於以上的原因,才有性相二宗的分野,乃至於有後世性相二宗之行人於學理上互相衝突、攻伐,不相水火之事。然而從這部經來看,這些衝突、攻伐,都是莫須有的;因為佛說法度眾生只在契機、契理、應病與藥,各人的病不同,你吃你的藥,我吃我的藥,彼此並無妨礙,只要病好就行,而這「病好」即是契理,「各人病不同」即是契機;因此契機、契理並行不悖。是故佛隨機而有種種善說,大根人則為說大法,小根人則為說小法。
而本經則是為上上根熟眾生所說的如來自證境界;佛之自證境界則是無復妄想,萬法一如,於法性、法相毫不偏頗,因此性與相在本經所佔的分量是一樣多的,這是以內容而言;至於其方法則是藉相了性,及由相入性,而其終極目的則在於達到性相一如的境界。若以圖表示之,則如:  
1. 內容:性-相(性相不偏)。  
2. 方法:相→性(藉相了性,由相入性)。  
3. 目的:性=相(性相一如,如水與波)。
所以然者,一切法總括來講就是性與相二者,於法性及法相若見有衝突,或見一、異、不一、不異,都是墮入經中所謂的四句之過。因此,性與相之爭,在此是沒有的,若有者,即是愚夫妄想,自心妄現。又,關於上表中的第三項「性相」,有人可能會套個口頭禪說是「性相圓融」,其實到此境界已無所謂圓融不圓融,而是性相一如,以諸法本如,本來是一個,如水與波,說什麼圓不圓、融不融?又,諸法如楞嚴經中說「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不是你要不要圓它、融它法如是故,非造作故。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2-2-5 22:12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2-2-5 22:18 编辑

B、細目
具體行法
以上所談是楞伽法門的大綱,其細目則是欲使行人頓了四門、頓離四門,及到
如來自覺聖趣。茲分別說之如下:
了四門
上面所提到的四門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
.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眾生以見種種「」,認以為實,而依此種種相起種種「」,然後更依此種種假名,作種種「妄想」;若知此等相、名、妄想皆是虛偽無實,如翳眼所見空中華,即入「正智」;復唯心直進,以此正智返熏七識,返照本性,即得登於「如如」之境。因此,相、名、妄想三者即是世諦、生滅門,亦是染法;正智、如如即是真諦、涅槃門,亦是淨法。
.三自性:緣起自性、妄想自性、成自性。亦即是唯識法相宗所說的:依他起性、 計所執性、圓成實性。名稱略異,其義則同。
以一切法皆依眾緣和合而妄起,無有自性,故緣起自性又稱依他起性。
眾生依種種緣生無性之法而橫起種種妄想分別,普計度執著,故妄想自性又稱計所執性。
一切法雖現有眾緣和合、離散、若生若滅等相,及眾生依此等妄相復起無邊妄想,然一切法實本自圓成,從本以來,無有增損,故其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亦如六祖大師所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故稱此性名成自性,又稱圓成實性;圓成實之「實」者,以此性不虛妄,遠離一切虛妄故,是故如來性德非是空無一物,故能普覆一切,成就一切,不落斷滅。
.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本經於偈問偈答部分一開始,大慧菩薩所問的第一個問題即是:「云何淨其念?」「念」即是意念,意念即是心。這也就是問如何淨其心。
然而「淨心」與「淨念」還是有點微妙的差別,因為心是指心體,而念則是心之功能業用,所以一個是體,一個是用。因此說「淨念」只是淨心之功能,令其不妄用;若說「淨心」,則是於心體本身上下功夫。
然而心體無相,由用而顯,故第一步入手先從其業用上下功夫漸次能達到心體,因此大慧菩薩在偈頌中的第一個問題即問「云何淨其念」。再者,「淨心」既然是一切佛法中最首要的問題,而心之組成為八識,故後來大慧菩薩在長行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即是:「諸識有幾種生住滅?」這便與偈頌中的第一個問題「云何淨其念」遙相呼應。問諸識生住滅的種類,即是要了解心識的生滅相,通達心識的生滅相後,才有可能離生滅而入不生滅的本體。
此不生滅的本體即是如來藏。因此本經一開始即從對生滅的八識妄心幽微深入的探討,漸次入於對不生滅的如來藏之顯發,最後達到諸識即妄即真,七識不流轉,如來藏受流轉等甚深義之揭示。
若達八識生滅之相,其所依者實是不生滅的如來藏本體,即達不生之大旨。
.二種無我:即人無我與法無我,亦即是人空與法空。人與法之所以空者,是因為人與法具無自體性。二乘偏證人無我,達人空,法執未斷,故證有餘涅槃;佛與大菩薩證法亦無我,故於涅槃法亦不執,是故不出不入:不住生死,不愛涅槃。不出不入故,二死永亡,不生不滅,得大自在。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2-2-5 22:13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2-2-5 22:15 编辑

以上略微介紹一下四門。楞伽經最初的宗旨,即是欲令行人入於此四門,通達此四門,因此頓斷煩惱,分證法身,所謂「不歷僧祇獲法身」即是此義。
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即是下面的「離四門」,所謂「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亦即是大慧菩薩讚佛偈的「遠離覺所覺」。

離四門  
覺自心現量,離心意意識
如何得離四門?謂須覺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皆是自心所現量,非有、非無、亦非非有無,離四句、絕百非,遠離一切妄想,非言思所及,行者如是觀察覺了,則得離心意意識。言「離心意意識」即是總言離四門,因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皆是心意意識之所變現故。因此若離心意意識,即得頓離一切相,亦即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間」。
到自覺聖趣 入如來地
若得離心意意識,即能二死(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永盡,到自覺聖趣。「自覺聖趣」(或稱自覺聖智)即是如來自證之境界,如能到此境界,即是入如來地,證如來法身。
此即是本經最高的目的。又,此如來自證境界甚深不可思議,然本經最前頭一開始,大慧菩薩承佛威神所說出的讚佛偈,即是暗示了如來此自覺聖趣的境界。
行人發大心者,依此偈修,定當獲福無量,亦當受十方如來慈愍攝受,以隨佛學即是佛之真子故。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2-2-5 23:21
讚美 至欽菩薩開示楞伽經甚深大法!

感恩賜教!      阿彌陀佛!

作者: 佛教    時間: 2012-4-7 19:31

目錄導覽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Facebook TikTok Youtube ChatGPT AI 竹林寺。竹林禪寺住持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