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5-2-15 21:49:17

净公上人关于因缘的讲记敬摘点滴20252152145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因缘的讲记敬摘点滴


...本学起。这许多人着重于经论,高深的经论,那是其次,再其次。好像盖房子一样,我们必须从地基做起。这三个基础,这是打地基,地基打好之后,再盖一层,再盖二层,再盖三层,逐渐往上盖,就盖得成功。没有说不要地基就能盖成大楼,没这个道理。所以今天学术界里头,有很多人毕生在这里研究,提出很多高深的论文,但是与社会无补。原因在哪里?疏忽了地基。他盖的这个大楼变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今天就是老老实实地、踏踏实实地从根本做起,从我心做起,不能从别人,不可以要求别人,要求别人你肯定一生会落空。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才真正是充实、扎实。把我们的不善的念头转变过来,不善的思想转变过来,不善的行为转变过来,所谓离苦得乐,你才真正体会到“乐”字。否则这个“乐”字是一个空洞的幻想,你无法体会那个里面的乐趣。而体会一定从实践当中,你才尝到这个滋味,佛家讲的法味。所以你一定要认真做,自己做好了,一定带动一家。由一家你会带动你的家族,会带动你的亲戚朋友,他们都会信服你,都会向你学习。
  效果立刻就能兑现:第一个是相貌改变,“相随心转”,你的心地慈悲清净,念念都是利人,你的相貌慈祥。那么像外国人讲磁场,你的磁场会和善,你住在这个地方,人家进来的时候,就会感觉你家的磁场非常好,我们中国人叫气氛,你的气氛好,有安全感,让人进入这个场里面就能心平气和,他就有感受。那你修养的功夫越高个,让人感受越明显。首先你会影响感化你一家,你一家就会感化你的邻居,有磁场,有波往外辐射。你会感化你周边的这些地区,由一个地区慢慢地扩大。所以修身,自然就齐家,齐家自然就治国。不一定要有地位,没有地位也能够影响社会的安全,也能够影响人心向善,人人都是善心、善行,这个国家不就大治了!
  主持人:对未来您充满信心吗?
  老法师:对,我充满信心。虽然外国许许多多的预言家都讲“世界末日”,但是佛法里面讲世界是有灾难,不是末日。佛的法运往后还有九千年,那怎么会变成末日呢?
  这个问题,我过去请教过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我说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前途。章嘉大师说有,他说会有起有落,有起落,但是不会有世界毁灭,不可能。那么我也曾经请教过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国家还有没有前途。这是我提出来问他,我是这样提的:我说中国从清朝晚年,可以说是慈禧太后执政,国运就衰了,受尽了侮辱,受尽了苦难,我说我想在全世界来说,全世界人民都享福,中国遭罪,应该把过去的罪业通通化解掉了,将来一定有好日子过。老师桌子一拍,对!中国一定有前途!所以这个我们要有信心。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在儒、释、道。连外国人都看清楚了,我们能够不信吗?所以今天我们的关键就在信心,我们如果对五千年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教诲能够有信心,那中国一定是领导世界。如果没有信心,那还要受一段罪,还有一段苦难。
  主持人:完全自己决定。
  老法师:完全自己决定。
  主持人:这个系列节目录制时间很长,因为我们知道您每天都有4个小时的讲经时间,您在这儿拍了这么长时间,第一我们耽误了您讲经说法时间,也耽误很多众生来听法的时间,所以我们在这儿既表示歉意,又表示感谢,在节目最后,我代表观众向老法师行礼,谢谢您。
  老法师:谢谢。这几个小时也是讲经,也没有中断。
(全部完)
本节目文字资料由三宝弟子整理
欢迎流通,功德无量





●[道源法师]道源法师开示法语
道源法师开示法语


基隆海会寺八堵正道山净土宗派


能仁宏慈 开显清泰


信愿念佛 众生普度


远公大悲 启建净宗


归心西莲 光寿无量   


元光寺戒坛                  律 航 忏云记


狮头山元光寺戒坛上堂法语  


  其一(农九月初一日)


狮子山中狮子洞 一群狮子养慧命


慧命养成出山来 振威一吼大地动


  今有本戒坛,沙弥首领,清者,日曼,会心,会西,于此传授沙弥净戒之日,设斋供众,要山僧上堂说几句闲话:夫,世尊说法,喻为狮子吼,故佛子亦喻为狮子,而本山名曰狮头山,本寺原名狮岩洞,诸位戒子,恰为一群小狮子,虽名称之巧合,实因缘之殊胜,你们戒期圆满,分化诸方,人天钦仰,魔外惊伏,可期而待也。


  然而当知,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复空,实际理谛,故无上来所说诸相也。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又作么生?振锡仗云:


学佛当了一切空 一切空处事得成


大处空里建道场 无相镜中度群生


  其二(农九月十四日)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今有妙果老和尚,开照老和尚,斌宗老法师,为与新戒菩萨,广结法缘,故于三坛大戒圆满之时,设斋供众。


  佛言:王子虽小,可畏;龙子虽小,可畏;佛子虽小,可畏!良以甫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中也。于平等之理性为之,新学菩萨,因与诸佛无二差别也;即以差别之事相论之,则历代之大菩萨,大祖师,又有谁不是当初新戒堂中之新戒?在受戒之时,初不识其为凡为众,迨其一出戒坛,即能兴云致雨,泽及众生,此所谓佛子可畏也!故常不轻菩萨曰:「吾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三位老人设斋之意,其冀睹新戒,大作佛事,广利有情欤!


  然而当知,佛与众生,乃属对待,实无生佛也。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又作么生?振锡仗云:


  计着空有相 不能生是法 应常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菩提树第廿四期,民国四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关子岭碧云寺戒坛上堂法语   律航记


其一


  火山起智光 碧云澍法雨 千佛同护念 戒坛悉获益


  今有本寺住持明净,监院振妙,为与诸求戒者广结法缘,竟设上堂大斋供众。


  此次火山碧云寺建立千佛戒坛,皆住持,监院两大德之力,绍隆佛种,延续慧命,其功德真不可限量!


  然而当知:所谓「佛种」,所谓「慧命」,皆是实相之法,故无相可得也。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作么生会?振锡仗云:


  实相能生一切相 一切相法皆实相


其二


  住持三宝 僧宝为重 修福法门 斋僧第一


  今有本持护法,简五朝,简黄慧德,为求合家增幅,满门平安,敬设上堂六斋供聚。


  夫三宝者:曰佛,曰法,曰僧。佛住世时,固应以佛为首;佛涅槃后,即应以僧为先。良以弘扬佛法,需赖僧伽!若无僧弘扬,则众生将不知佛为何名,法为何义!是以住持三宝,以僧宝为重也。经云:「饭千俗人,不如饭一比丘。」是以修福法门,以斋僧为第一也。


  然而当知:对俗言僧,僧无僧名。僧既无僧,斋云何斋!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作么生会?振锡仗云:


  着相求福福不广 离相斋僧福无边


其三


  受持具足戒 及入僧伦位 正法能久住 僧脉得延续


  今有比丘尼班首,明文、会航、会志、传宝、悟文、悟慈、心慧、法明、日立、宏净,为祝正法久住,僧脉延长,仅于具足戒圆满之后,设上堂大斋供众。


  诸贤者:受具足戒竟,功能住持正法,延续僧脉,是故授受,必须严重!结界不如法不得戒。十师不具足不得戒。羯磨非法不得戒。三衣苟简不得戒。良以得戒之后,即入僧伦之位,为三宝之一也。


  然而当知:众缘生法,缘生性空。今且试问:「结界」是戒耶?「十师」是戒耶?「羯磨」是戒耶?「三衣」是戒耶?除「众缘」外,何有一法是戒之自性!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作磨生会?振锡仗云:


  太虚空里无一物 光明朗照戒日王


(菩提树第四十期,民国四十五年三月八日出版)





台北十普寺戒坛上堂法语


(其一)


  宝岛七次戒 本坛二度开


  后后胜前前 广保诸英才


  今有基隆宝明寺诸位僧徒,为维持正法普结众缘,敬护上堂大斋一堂供众。


  溯自本省光复以来,连此次共传七次戒,而本坛竟占二次,且一次比一次殊胜,实佛教复兴之好现象也。


  然而当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过是「广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而已!」故无迹象可寻也。


  虽然如上,即今上掌一句,作么生会呢?(振锡仗云:)


  不有水中月 怎识天上月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 僧宝为重 修福法门 斋僧第一


  今有本持护法,简五朝,简黄慧德,为求合家增幅,满门平安,敬设上堂六斋供聚。


  夫三宝者:曰佛,曰法,曰僧。佛住世时,固应以佛为首;佛涅槃后,即应以僧为先。良以弘扬佛法,需赖僧伽!若无僧弘扬,则众生将不知佛为何名,法为何义!是以住持三宝,以僧宝为重也。经云:「饭千俗人,不如饭一比丘。」是以修福法门,以斋僧为第一也。


  然而当知:对俗言僧,僧无僧名。僧既无僧,斋云何斋!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作么生会?振锡仗云:


  着相求福福不广 离相斋僧福无边


其三


  受持具足戒 及入僧伦位 正法能久住 僧脉得延续


  今有比丘尼班首,明文、会航、会志、传宝、悟文、悟慈、心慧、法明、日立、宏净,为祝正法久住,僧脉延长,仅于具足戒圆满之后,设上堂大斋供众。


  诸贤者:受具足戒竟,功能住持正法,延续僧脉,是故授受,必须严重!结界不如法不得戒。十师不具足不得戒。羯磨非法不得戒。三衣苟简不得戒。良以得戒之后,即入僧伦之位,为三宝之一也。


  然而当知:众缘生法,缘生性空。今且试问:「结界」是戒耶?「十师」是戒耶?「羯磨」是戒耶?「三衣」是戒耶?除「众缘」外,何有一法是戒之自性!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作磨生会?振锡仗云:


  太虚空里无一物 光明朗照戒日王


(菩提树第四十期,民国四十五年三月八日出版)





台北十普寺戒坛上堂法语


(其一)


  宝岛七次戒 本坛二度开


  后后胜前前 广保诸英才


  今有基隆宝明寺诸位僧徒,为维持正法普结众缘,敬护上堂大斋一堂供众。


  溯自本省光复以来,连此次共传七次戒,而本坛竟占二次,且一次比一次殊胜,实佛教复兴之好现象也。


  然而当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过是「广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而已!」故无迹象可寻也。


  虽然如上,即今上掌一句,作么生会呢?(振锡仗云:)


  不有水中月 怎识天上月


  因有梦中事 纔有梦醒时


(其二)


  乞餐养色身 乞法养慧命


  破除烦恼恶 惊布魔王宫


  今有:一)本坛护戒黄王圆通老居士。二)本坛护戒涌泉寺主持妙广法师。三)本寺护法王定满、李兰瑞、叶克但居士。四)回龙寺觉海院。五)圆通寺达精、达进、真果、达智师。六)圣观佛堂主持盛云法师率信徒一同敬护上堂大斋一堂供众。


  夫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下乞食于众生,以资色身;上乞法于诸佛,以养慧命也。亦云破恶,破除烦恼恶法也。亦云怖魔,登比丘坛,受具足戒时,能令魔宫震动,而使波旬惊布也。顾名思义,比丘戒者实出世之正因也。汝等获此正因定得正果也必矣。真无始劫来第一幸事也!加意珍重,是所厚望焉!


  然而当知,四大皆空无色身,实相无相无慧命;乞食乞法资养个什么?烦恼恶法本无自性破除个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魔即是佛,又惊布个什么?


  虽然如是,即今堂一句,又作么生会呢?(振锡仗云:)


  未断见思惑 仍是魔子孙


  乞食并乞法 努力勤情进


(其三)


  台湾已传七次戒 十普二戒分二班


  受戒护戒悉踊跃 盛况真堪称空前


  今有本寺三藏学院学僧悟智师,为护持正法,普结净缘,敬护上堂大斋一堂供奉。


  夫本寺筹备第二届传戒时,因寺宇不广,原订限收戒子百名,讵知报名者竟有二百余人!因念同事发心求戒者,又不忍有所拒绝。但虽尽力扩充,仍苦容纳不下!不得以改为分批传授焉。计第一班比丘二十四人,比丘尼一百一十八人。第二班比丘三十五人,比丘尼六十七人,沙弥四人,沙弥尼十一人,优婆塞四十七七,优婆夷一百一十一人。四众弟子共和四百一十七人。此受戒之踊跃也。而诸大德热心护弁者,尤为踊跃!只「上堂斋」即有一百二十余堂!尚有吉祥斋,如意斋,罗汉斋,不计其数。噫!堪称盛况空前者矣!


  然而当知:法会之聚散,只是因缘之生灭。再过一天戒期圆满,戒师戒子各奔前,此盛极一时之戒坛,又在何处?(振锡仗云:)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又作么生会呢?


  戒坛虽散非断灭 法王座上添儿孙


  辗转传戒僧脉续 正法传世永昌隆


(中国佛教第三卷九、十期刊,民国四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出版)


为续明法师追念法语


民国五十五年五月十五日


行解相应 真俗圆融


大乘比丘 名实副称


恭维


福严堂上庄严圆寂大乘比丘续明法师:


其自利也:少怀大志,童真入僧,遍参知识,广学各宗。严持律仪,笃修净行,内外义学,无不贯通。


其利他也:振兴佛教,道赖人弘,口说笔述,俱臻上乘。教育僧才,续佛慧命,言教身教,尽瘁鞠躬!


其处事为人也:尊师重友,必敬必恭,待人接待,以谦以诚。


其志愿弥深也:更复南游,考察小乘,取长补短,资我中兴。


其怀念佛国也:飞锡天竺,巡礼圣踪,三宝无存,宁不悲痛!


其遽尔长别也:痛极疾发,舍报加城,盛年去世,四众震惊!


其同声一哭也:若僧若俗,悉皆哀恸!众生佛教,胡为不幸!


其身后法事也:灵骨回国,追念诵经,愿生净土,莲位高增。


虽然如是,即今追念一句,又作么生?


呜呼!逝者已矣复何言,惟愿再来度苍生!


(香港佛教第73期:民国55年6月10日出版)


续明法师灵骨入塔法语  道源


续明法师 中年弃世


谨建骨塔 以留永思


恭维


福严堂上圆寂比丘续明法师:发心朝礼印度圣迹,目睹佛教之发源地,三宝荡然无存!衷心悲痛,不可名状!竟尔致疾,遽尔弃世!


时在民国五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也。讣闻传来,四众震惊!灵骨来归,无不哀恸!当时,除开会追悼,诵经追荐外;即筹备建筑宝塔一座于法师曾经住持之福严精舍左侧,以安灵骨,而慰众心。经营数月,方始完成。谨择于周年之期,举行灵骨入塔典礼,已可告慰于


法师在兜率之灵矣。


虽然如是,即今入塔仪式,应如何赞叹?


法师去世虽壮年 却留功德在人间


人心思师莫能己 留此灵塔慰大千


(中国佛教第十一卷第九期,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五日出版)





为明月比丘举火法语  道源


发菩提心阅大藏,


闭关精进修加行,


预知时至留遗嘱,


临终安详往西方。


恭维


常明堂上圆寂比丘明月法师发大道心,闭关阅藏。勇猛精进,解行并重。数月之前,预知时至;亲书遗嘱,办理后事。临命终时,毫无疾苦;说去就去,安详舍报;其往生极乐也必矣。


虽然如是,即今举火一句,作么生道?


一道灵光乘莲去,


留此精粨有何益;


藉此一把无情火,


灰飞湮灭净无余。


烧!


(中国佛教第23卷第2期;民国67年11月30日出版)





菩提树杂志出版三十年纪念


菩提树长养三十年


根深枝茂华果繁荣


可喜可贺


中轮沙门道源 敬题


道源长老题字Characters written by Rev. Tao Yuan


(菩提树第349期)(民国20年12月8日出版)


欣闻


慧炬杂志创刊十五周年已接引学佛青年数以万计,本应撰文祝贺,以视力退化,不克如愿,仅题数句,以尽随喜之心。


精进再精进为佛


教培植接班人


中轮沙门道源


为桃园正觉莲社开光法语(民国六十九年农历四月初三日)


诸佛菩萨放光明 光明偏照法界城


消灾减罪增福慧 普度众生出苦轮


今有范进村居士等 诸大施主发广大心,布施净财,在桃园创建正觉莲杜一座,新造诸佛菩萨圣像全堂时约山僧主持开光典礼。


夫诸佛菩萨常放光明编照法界,正不必开光,今为众生消灾获福。种诸善根、举行开光法事耳。


虽然如是,即今开光一句,应如何赞言?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衰落,幸得晴虚法师,担任住持,乃得复兴于也。扩大寺基,重修殿宇,偿大厦建筑雄一。庙貌巍峨,建筑雄伟,气象万千,有此庄严华丽之道场,方能纪念善慧长老,传授清净成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一明证也,唯愿大众,悉发大心,皆弘大道,则佛教幸甚矣!


虽然如是,即今传戒圆满,应如何赞扬?振杖云:


四众弟子皆持戒 何愁佛教不兴隆


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师上堂法语


三归五戒菩萨戒 吉祥圆满皆完成


国家富强民安乐 中国佛教早兴隆


今有‥‥为敬设上堂大斋一堂供众。


月眉山灵泉寺为纪念,善慧长老百零一岁冥寿,传授三归五戒菩萨戒,今日吉祥圆满,顺利完成,是皆佛法僧三宝,暨善慧长老慈悲加被所致也。谨将所有功德回向。


国家富强 人民安乐


中国佛教 早日兴隆


虽然如是,即令上堂一句应如何赞扬?振杖云:


无上妙法待人弘


道场得人方能兴


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师上堂法语


善慧长老做冥寿 灵泉禅寺传戒法


戒光无量寿无量 功德遍满十方剎


今有‥‥为护持戒法,普结净缘,敬设上堂大斋一堂供众。


月眉小灵泉寺开山善慧长老,今逢百零一岁冥寿,法眷信徒持为传授在家菩萨戒一堂,以报法恩,长老在世之日,兴建道场,创办学校,广弘法化,普摄众生,


不但使灵泉寺日日兴隆,而且在全台湾佛教发扬光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资明证矣。


虽然如是,即今做寿传戒会上,应如何赞扬?振杖云:


众生得度印佛法


佛法住世赖僧传


为台北市世界佛教中心开光法语


真愿救生莫杀生 以杀上杀杀愈凶


果能慈悲持杀戒 何愁世界不太平


今日世界杀机四伏,武器竞制愈精愈烈,一旦大战爆发,势将毁灭一切生命,其惨痛结果,实不忍想象,试问各方英雄,何必战争?甲曰:「吾欲救人耳。」乙曰:「吾欲救世耳」呜呼!本拟救人救世,结果毁灭人世,不亦愚痴颠倒之至乎。然则,为佛弟子者,逢此非常时代,应如何自处,与其坐视世界毁灭同归于尽,


何若奋起,救人以自救乎。救人之方法何在?唯有唤起人人本具之慈悲心,坚持我佛所定之不杀生成为对症良药耳。


洗尘法师等诸大德,有鉴于此,爰于台北市创建世界佛教中心台北总部,今日举行开光典礼,每一佛教道场举行开光仪式,即是表示弘法工作已经开始。行见慈悲光明,从此于出普照世界消弭杀机于无形,则人类幸甚,众生幸甚矣。


虽然如是,即今开光会上应如何赞扬?举笔云:


止戈为武称大勇 不杀生命号大雄


唯愿佛光照寰宇 人人慈悲永太平


开!


中轮沙门道源自题时年六十


转眼六十年自利尚不能


寄语青年人努力修净土


光阴都空过何云能利他


莫效我蹉跎勤为他人说


道源几信自题时年六十有二


世寿六十二受戒卅八夏


初颇有雄心老来一无成


演教与弘律自修惟净土


僧腊四十三接法廿四年


法运一肩担   自问恒自惭


只是结人缘   归命西方莲


中轮沙门道源敬颂时年六十有三


大势至菩萨念佛章赞


大佛顶首楞严经悟入本性有多门


都摄六根大势至唯愿念念勿生疑


究竟显发生佛性故说二十五圆通


念佛三昧度群生深信妙有印真空


八十一岁生日自题


老僧今年八十一大好太阳已落西


幸有些些余晖在不速弘法待何时


八十二岁生日题


老僧今年八十二 风烛残年岂不知


不敢休息弘法化 为报佛恩于万一


八十三岁生日题


每逢生日作个偈 立志发愿明心迹


但有言说无实义 愿与众生同生西


八十四岁生日自题


三十五岁学讲经 至今整整五十年


能否利生虽不知 至心弘法蒙佛怜


八十五岁生日自题


老僧今年八十五 八字推算该作古


佛说诸法因缘立 不信定命能为主


八十六岁生日自题


老僧今年八十六打破定命八十五


不是贪生不怕死只为证明心为主


八十七岁病中自吟


病后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他人忙


四大不调行不得终日独卧涅槃堂


门为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


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总不妨


八十八岁生日自题


老僧今年八十八 老大古树望开花


颠倒梦想不远离 梦幻泡影便成家


八十九岁生日自题


无量光佛无量寿 消灾免难寿延长


八十九岁要传戒 唯愿身体转健康


宗派


(一)源公与传法恩师复仁老和尚


(二)洞宗法派自释尊传至能信道源为第四十九代


(三)能信道源长老嗣曹洞宗第四十九代法派


(四)长老行在净土首创净土宗海会寺宗派


(五)民国五十年在海会寺初度五比丘


(六)民国六十二年于海会寺传法与法子仁光法师


仁光法师为麒灵精舍西方三圣开光法语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西方教主阿弥陀 普度众生出娑婆


但能具足信愿行 九品皆可生极乐


开!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大慈大悲观世音 救苦救难誓愿深


十四无畏游法界 三十二应度群生


开!


三口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


威力无边大势至 辅助弥陀转*轮


普度众生出苦海 信愿念佛皆往生


开!






●[慈舟法师]慈舟大师传
慈舟大师传
道源法师著
慈舟大师,示生于前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九月十九日。湖北省随县人。俗姓梁。父讳礼简,法名真法,母黄氏,法名寂智。皆受三归五戒。师幼年习儒,且随父母学佛。既长,常怀出世之志,而以亲老不克如愿。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师年二十五岁,开始教读,为儒师者十载。宣统二年,岁次庚戍,春,真法老居士西归。师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无常,爰再请出家于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生,汝侄林立,勿得更为老朽使汝不遂所愿,汝出家可也!’于是拜别慈颜,与其妻室同时出尘。师投本县佛垣寺,礼照元老和尚为剃度师。易法名曰普海,慈舟其字也。时年三十四岁矣。是年冬,于本省汉阳县归元寺,大纶心经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中华民国元年,岁次壬子,在本县天齐寺结夏安居。二年夏,远赴扬州长生寺,亲近元藏老法师听习楞严。于冬,赴镇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禅师参究禅那。三年夏,复往扬州宝轮寺,听元藏老人讲法华。是年秋,月霞老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师往执弟子礼焉。讵开学未久,因故于冬季迁全校于杭州海潮寺。师随往,专究华严。至民国五年毕业。朝拜普陀,九华两圣地。六年春,侍月霞老法师于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暨武昌中华大学讲起信论。月霞老法师,实为中兴华严宗之大德。如近年以来,宏法南北者,若应慈,戒尘。持松、常惺诸龙象,胥为当年华严大学之学子。师于时,获益独深。历年以来,专宏华严者,良有以也。七年春,应河南省信阳县贤首山华严大学慕西同学之请,开讲大乘起信论,是为师宏法之始。讲毕,与慕西法师结伴朝礼五台。归至北京,听谛闲老法师讲圆觉。八年,静修于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归元寺听德安老法师讲观经疏钞。是年秋,于汉口九莲寺,辅助同学了尘、戒尘两法师,办华严大学,是为师办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华校圆满。被聘住持汉口栖隐寺。是年夏,应杭州灵隐寺之请,开办明教学院,不幸因江浙战事而中辍。秋,至上海灵山寺,讲演普贤行愿品。冬,复应常熟县虞山兴福寺同学惠宗和尚之请,筹备法界学院。十三年春,正式开学。十四年,至河南开封讲地藏经。十五年,至安徽省当涂县讲般若经。十七年春,师以历年积劳,身弱多病,乃离法界学院,赴苏州灵岩山,念佛静养。时学子中,不忍离师,随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应镇江竹林寺之请,创办竹林佛学院。仍以病体不支,于十八年春,返回灵岩山。嗣应印光老法师、真达老和尚之请,接任灵岩住持之职,开建‘常年打七’念佛堂。印老,真老且亲为外护焉。十九年夏,由山至汉口武昌两佛教会,各讲起信论一...(●[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著
慈舟大师,示生于前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九月十九日。湖北省随县人。俗姓梁。父讳礼简,法名真法,母黄氏,法名寂智。皆受三归五戒。师幼年习儒,且随父母学佛。既长,常怀出世之志,而以亲老不克如愿。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师年二十五岁,开始教读,为儒师者十载。宣统二年,岁次庚戍,春,真法老居士西归。师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无常,爰再请出家于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生,汝侄林立,勿得更为老朽使汝不遂所愿,汝出家可也!’于是拜别慈颜,与其妻室同时出尘。师投本县佛垣寺,礼照元老和尚为剃度师。易法名曰普海,慈舟其字也。时年三十四岁矣。是年冬,于本省汉阳县归元寺,大纶心经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中华民国元年,岁次壬子,在本县天齐寺结夏安居。二年夏,远赴扬州长生寺,亲近元藏老法师听习楞严。于冬,赴镇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禅师参究禅那。三年夏,复往扬州宝轮寺,听元藏老人讲法华。是年秋,月霞老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师往执弟子礼焉。讵开学未久,因故于冬季迁全校于杭州海潮寺。师随往,专究华严。至民国五年毕业。朝拜普陀,九华两圣地。六年春,侍月霞老法师于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暨武昌中华大学讲起信论。月霞老法师,实为中兴华严宗之大德。如近年以来,宏法南北者,若应慈,戒尘。持松、常惺诸龙象,胥为当年华严大学之学子。师于时,获益独深。历年以来,专宏华严者,良有以也。七年春,应河南省信阳县贤首山华严大学慕西同学之请,开讲大乘起信论,是为师宏法之始。讲毕,与慕西法师结伴朝礼五台。归至北京,听谛闲老法师讲圆觉。八年,静修于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归元寺听德安老法师讲观经疏钞。是年秋,于汉口九莲寺,辅助同学了尘、戒尘两法师,办华严大学,是为师办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华校圆满。被聘住持汉口栖隐寺。是年夏,应杭州灵隐寺之请,开办明教学院,不幸因江浙战事而中辍。秋,至上海灵山寺,讲演普贤行愿品。冬,复应常熟县虞山兴福寺同学惠宗和尚之请,筹备法界学院。十三年春,正式开学。十四年,至河南开封讲地藏经。十五年,至安徽省当涂县讲般若经。十七年春,师以历年积劳,身弱多病,乃离法界学院,赴苏州灵岩山,念佛静养。时学子中,不忍离师,随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应镇江竹林寺之请,创办竹林佛学院。仍以病体不支,于十八年春,返回灵岩山。嗣应印光老法师、真达老和尚之请,接任灵岩住持之职,开建‘常年打七’念佛堂。印老,真老且亲为外护焉。十九年夏,由山至汉口武昌两佛教会,各讲起信论一部。讲毕回山。二十年春,复应武昌洪山宝通寺之请,讲圆觉经。更应该省佛教会之请,在武昌抱冰堂再讲圆觉经。是年秋,福州鼓山虚云禅师,派人来鄂迎请。师不辞山水,同往鼓山,筹办法界学院。二十二年秋,正式开学。讲演华严大经,至二十五年春圆满。复应诸大护法之请,于福州城内法海寺,再办法界学院。而是时青岛湛山寺,倓虚老法师,派人莅福坚请。既不获辞,遂同至青。讲演比丘戒相,提昌结夏安居,教风为之丕变。是年秋,倓老法师同王湘汀居士等,邀请住持北平净莲寺。以南北遥远,无法兼顾,乃于二十六年春正月,将福州法界学院迁移来平。二月初,开讲华严大经,至二十八年秋圆满。期中常应本市广济寺、拈花寺、居士林、暨外埠天津、济南各处,礼请讲演经论,未及详记焉。三十年春,师之开示录出版,是为师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是年秋,开示录第二集出版。三十一年,师结夏于安养精舍,为众讲演普贤行愿品,记录成册。及师所集之毗尼作持要录,同时出版。三十二年春,天津功德林,请师请阿弥陀经,其讲记即行刊出。三十五年,岁次丙戍。住极乐庵,单双日轮讲楞严经及四分律。结夏将圆满时,讲演盂兰盆经。讲录随时出版。是年秋,居安养精舍,继讲楞严经。三十六年,二月间,于安养精舍,传授二部僧戒。是年秋,应靳云鹏老居士之请,至天津居士林弘法。并于当地监狱讲地藏经。旋因福建陈大莲居士之敦请至闽,于是乘轮南下。道经上海,访应慈、持松、诸同学。驻锡普济寺,居半月赴榕。罗铿端居士等,迎师驻锡舍利院。院中供有印光、弘一、两大师之舍利。环境清幽,为榕郊胜地。遂与随从诸学子暂住焉。三十七年春,曾在海潮寺,大觉寺,地藏庵,主持念佛七,逐日开示。在舍利院念佛七中,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义。夏,鼓山涌泉寺,曾有请师复兴法界学院之议,事未决定,而陈大莲及双泉寺,已一再促驾,乃赴闽北。先至双泉寺。寺在邵武城外,三十里许,山中,为闽北名刹,师结夏于此,为寺中大众,讲四分戒本,及四谛要义,安居期满,赴泰宁。该地为陈大莲居士家乡。抵达之日,善信人等,手持香花,迎于郊外。至北门外之天王寺,所经之处,民众瞻礼,鞭炮之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在天王寺,讲普门品,半月圆满。复应善信之请,至距城四十里之‘古台岩。’是冬,住岩洞中,颇为静谧。为随从学人,讲大乘起信论。专心讲解,精审透辟,咸沾法益!三十八年春,离泰宁,返福州,仍住舍利院。为学人讲梵网经,及四分律。佛七中讲‘称赞如来’要义。三十九年冬,应泉州静远法师之请,莅泉州转南安杨梅山小雪峰寺,讲八大人觉经。记录为‘八大人觉经浅释’。即于雪峰寺度岁。四十年春,在雪峰寺,为大众讲大乘起信论。录为‘讲记’。即行出版。冬,至泉州承天寺,主持佛七,讲净土要义。四十一年春,回福州舍利院。夏,厦门市广心和尚,请师至南普陀寺。因身体不适,乃至鼓浪屿日光岩休养。秋,四众恭请,住持南普陀寺。晋山典礼,至为隆盛!曾为渔民百余人,授三归五戒。但以身体虚弱,仍去日光岩休养。在养病期中,口述‘增订自修日课简录’出版。
四十二年夏,为北平四众代表坚请,遂返北平,仍驻锡安养精舍。
四十三年,二月某日,师梦见月霞老法师,嘱令弘法!乃在观音七中,力疾开示:‘尊重’‘恭敬’‘不轻慢’等要义。讲话声音已微弱!但自课拜佛弥勤!
四十四年夏,于安养精舍,传授二部僧戒。
四十五年,五月间,病重!类似中风,不能言语,但神智颇清。或师预知时至,不愿再说话,以便专心念佛!送入医院,治疗数月,病势已大见轻,乃迁回精舍瘠养。
四十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十七日,早七时,师自睹接引佛像!于大众助念声中,微合双目,安详舍报!七日后火化,送龛者数百人。获舍利数千粒,五色缤纷。灵骨分供于北平西郊青龙桥观音寺塔,及苏州灵岩山普同塔。
呜呼!时至今日,众生之苦,已不堪言状矣!而能救众生之苦者,舍佛教其谁与?第观佛门缁素,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谁知负此责任?谁能负此责任?自苦不救?遑云救他?幸于是时,有应运而生之大德兴焉;慈舟大师:以佛徒之不识教义也,爰创办法界学院以育僧才。虽南北迁徒,不以为劳。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为基础也,乃提倡戒律,不遗余力。近年南北各刹,多有遵行‘安居’‘持斋’之制者,实大师提倡之力也。至于净土法门,普摄群机;启建四众共修念佛会,与创办互助往生会等,皆规模昭著,无待赘述焉。呜呼!方冀大师常住世间,致佛教于复兴之地,救众生于慈航之舟。遽闻生西,不禁为佛教悲!为众生悲矣!
大师示生于前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九月十九日,往生于中华民国四十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十七日,世寿八十一岁。僧腊四十八载。
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八日中轮沙门道源恭书于台湾省基隆市正道山海会寺




●[道源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道源老法师讲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法航
进入能仁佛学院,亲近源公院长,算来已是整整四年了。在这四年当中,院长一直坐镇院内,为我们讲经授课,而且规定每一学期至少讲一部经。这是他老人家为作育英才,而尽责的一面。院长讲经的本事,早已有口皆碑,不但被誉为台湾独一,就是海内外也无二!我们在他座下四年,深受法益,的确是盛名毫不虚传。
自从受教以来,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满了庆幸与感激!善知识难逢难遇,我终于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么长久。这是托福于善根因缘,也是仰赖于佛光的照临。因为亲近院长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获益良多之外,还使我得到净土法门的究竟利益。院长在了生死的行门当中,是以净土法门为依归。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学法,也就很自然地认识了净土法门的殊胜。院长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这正同于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虽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识’了。所以再一转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里,我能够直截了当地亲近到慧眼别具的净土宗师,这是何其有幸啊!
由于院长是位净土宗师,所以同学们都一直希望著,能在他老人家座下听一部阿弥陀经。去年佛学院学期满,全体同学由院长的领导下,打了个圆满佛七。佛七期间,院长以阿弥陀经,作为念佛的开示。一来是满同学求法的心愿,二来是特藉此难得的机缘,为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作修行上的最后强调!我常想:得遇明师若此,生死从此有托,只看各人能否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吧了!
这次佛七的开示,承蒙源公上人垂慈,给我学习的机会,令我将七天的讲词全部记录下来。我明知自己没有这份能力,但是四年学法千年恩,只好以惶恐的心情,依教奉行了。阿弥陀经的要旨,不出信愿持名,惟愿见闻受持者,都能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倘若信愿真切,报尽命终,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法航智不蕴灵腑,功未到毫端,只是就事论事,略记本末而已,是为序。
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岁次庚申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台湾省基隆市八堵路正道山海会寺
第一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今年的念佛七要向各位讲阿弥陀经,所以这部阿弥陀经就当成念佛七的开示,在这七天以内准备把阿弥陀经讲完,请大家留心谛听!
首先介绍几部阿弥陀经的注解:一部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位的祖师,他著了阿弥陀经的疏,恐怕我们不懂得这个疏,再作个钞,钞是解释疏的,疏是解释经的,所以就叫‘阿弥陀经疏钞’;另外一部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位的祖师,他注的‘弥陀要解’,在一切阿弥陀经的注解之中,是最好的一部注解。但是‘弥陀要解’不太好懂,要想懂得这部‘弥陀要解’,我再介绍两部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一部是宝静法师的‘弥陀要解亲闻记’,看这两部就可以懂得‘弥陀要解’了。诸位要是发心研究阿弥陀经,就看这几部注解;但是我要劝导诸位,你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解,最好多看几遍。佛经的道理很高深,你看阿弥陀经的经文不是很好懂吗!看了‘弥陀经解’反而不好懂,那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蕅益大师把这部阿弥陀经里面的深奥道理都发现出来了,所以你看一遍是一遍的道理,看两遍是两遍的道理,多看几遍你懂得道理就越多。
解释佛经,必须‘分科判教’。不分科,不知经文之节段,不判教,不知经义之浅深。释经的方法,以天台宗与华严宗为最完善,天台宗用的是‘五重玄义’,华严宗用的是‘十门分别’。此次解释阿弥陀经消文、释义、显理、分科、判教,悉皆依据‘弥陀要解’。但有一点与‘弥陀要解’不同,就是不与四教相配合。因为初学的人,不懂天台四教,若与四教配合得越详细越看不懂。‘弥陀要解’用的天台宗‘五重玄义’,即‘名、体、宗、用、教’。
第一释名:即解释一经的名题。佛经虽多,其题目之取材不出三种,即人、法、喻,其组织之方式不出七种,即‘单三、复三、具足一’等七种立题。单三者:一、单人立题,如本经。二、单法立题,如‘涅槃经’。三、单喻立题,如‘梵网经’。复三者:一、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二、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叫做‘佛说阿弥陀经’,能说的佛及所说的佛,皆是究竟觉悟的人,故为单人立题。
第二辨体: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一句弥陀名号,体即法界,故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
第三明宗: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故依信、愿、行为本经之宗要。
第四论用:论用者,论其功能力用。本经以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为力用。
第五判教: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略称‘言教’。即是如来所说之经,皆名为‘教’。天台宗分判如来四十九年所说...(●[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即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本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法华经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本经专示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必得成佛,故为法华秘密之髓。因此判本经为圆教。
以上略讲天台宗之五重玄义,以下开始讲解本经之题目及译经之人。
佛说阿弥陀经
先讲‘佛’字;‘佛’即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按我国历史在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降生于天竺(印度)之迦维罗卫国;父名净饭国王,母名摩耶夫人,佛名为悉达多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示现涅槃。
第二个‘说’字;‘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佛以普度众生为怀,现在说出阿弥陀经,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得随其普度众生的心怀,故欢悦而说。‘阿弥陀’乃极乐世界的教主;久远劫以前为大国王,是时有佛,号世自在王如来,闻佛说法,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发四十八个大愿,广修无量功德,因圆果满,在西方造成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念佛的众生,往生彼国。‘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简称为‘经’。又经者‘径’也。径是一种快路,也就是捷径。走的路不需要绕大弯子,很快就到达目的地,这叫径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了生死成佛道,这是修行法门中一个最快的径路,故‘经’字亦可解释径路之‘径’也。
经题六个字,有能、有所、有通、有别。第一个‘佛’字乃‘能说’此经的释迦佛,‘阿弥陀’乃‘所说’的阿弥陀佛;这是能所一对。‘佛说阿弥陀’五个字,乃本经的‘别’题,别于一切经故。‘经’之一字,乃是‘通’题,通于一切经故;这是通别一对。讲解经题已竟,再讲译经之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说明译经的时代。我国当时一连有两个秦国,历史家分为前秦、后秦;尤恐不显明,再加上国王之姓以分别。前秦的国王姓苻,称为苻秦。后秦的国王姓姚,称为姚秦。‘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古时候法师,分的很清楚;通经者称为经师,通律者称为律师,通论者称为论师。经、律、论悉皆通达,方可称‘三藏法师’。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因他七岁时就大彻大悟,讲经弘法,不异于高寿的老法师!以童子之年,而有高寿之德,故称其德号为童寿。‘译’是翻译,这部阿弥陀经是在姚秦时代,由贯通三藏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以上讲解经题及译经人已竟,以下开始讲解经文。在未讲经文之前,先说说‘分科’的重要性。分科就是一部经的纲要,经文分不开,则这一部经的纲要就摄持不住,所以要分科。凡是佛说的经,无论长的经文,短的经文,都分三大科。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华严经最长,有六十万字,也是分这三大分。法华经六万字,一样分这三大分。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还是分这三大分。最初发现每部佛经皆应分为三分的是晋朝道安法师,当时有人批评他,说是‘割裂佛经,罪过无边’。到了唐朝玄奘法师翻译出来的‘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之后,方知印度早有佛经应分三分之说,大家就认为道安法师有先见之明。因此反毁谤而转为赞叹!称之为‘弥天高判’。现在开始分科:
甲一、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通序 乙二、别序
乙一通序分二 丙一、标法会时处 丙二、引大众同闻
丙一、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是通序的第一科,标法会时处,通序亦名证信序。通序者,通于一切经,一切佛经开始都有这段经文。证信序者,有这段经文证成可信是佛说的经。这段经文亦名六种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之一字,是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下文‘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六种成就之由来,是释迦佛四种遗嘱之一。佛将涅槃时,阿难尊者有四种请示。第一问、佛住世时,依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谓之四念处。第二问、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第三问、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言:如是我闻等。第四问、恶性比丘扰乱时,佛住世时,佛自调伏;佛灭度后以何调伏?佛言:默摈之。因此,佛经开始皆有‘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的一段经文。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不具足,法生不起来。佛讲经说法的法会,就是因缘所生的,要有这六种因缘具足,法会才能成就,缺一则不可。
第一、信成就者:‘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若无信心,法会何由成就?是故六种成就以‘信’为首。第二、闻成就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耳根最利,是故佛度众生,必须说法。若无‘能闻’之人,法会亦不能成就。第三、时成就者:说法必须有好的时间,若天气大寒大热,或是兵荒马乱,法会亦不能成就。第四、主成就者:此为法会中的重要因缘,若无说法的‘主’人,即使其他五种因缘具足,亦不能成就法会。第五、处成就者:若无说法的‘处’所,法会亦不能成就,将在何处说法呢?第六众成就者:讲经说法,为令‘众’闻。若无闻法的大众,法会亦不能成就。是故以上六种因缘,名为六种成就。
现在开始讲解经文:‘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有三种解释。第一是指法之词,指著这一部经法叫如是,也就是指著这一部阿弥陀经叫如是。第二是信顺之词,信顺者就是信仰顺从。佛说的法我信仰,佛说的法我顺从,这样就如是。假若不信仰不顺从就不如是,所以‘如是’者为信顺之词。第三是显理之词,就是显实相妙理。‘如是’二字先消文,再释义。怎么叫做‘如’?不变谓之‘如’。怎么叫做‘是’?无非谓之‘是’。因为一切法皆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随时都在变动,所以都不是‘如’;不变动的,没有生住异灭,没有成住坏空才叫做‘如’。无非谓之‘是’;我们所说的‘是’是有一个‘非’对待著,而如是之‘是’若有个‘非’对待著,并不是绝对的‘是’了。要没有‘非’才叫绝对的‘是’,所以无‘非’谓之‘是’。现在依著这两个字来显理,‘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谓之如’;什么法才不变呢?即是实相妙理。古时候如是,到今天亦如是,古今都不会变动,故称曰‘如’。‘无非谓之是’,依实相妙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故称曰‘是’。‘如是’二字,蕅益大师解释得太好了。我们念佛是依著心念的,能念佛之心就是实相理体,依著实相妙理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念的阿弥陀佛是实相理体,所生之极乐世界亦是实相理体。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能生之信愿行,所生之净土,能所一一皆是自心实相所具,亦即自心实相所作,依著实相妙理求生净土,古今不变决定无非,故称为‘如是’。懂得这个显理之词,我们的信心就坚固不易动摇了。否则我们以为念阿弥陀佛是个粗浅之法,实际是甚深玄妙之法,因为这是依著实相妙理来念的佛,这样我们
的信心就会坚固,所以‘如是’者亦称‘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们要想修行用功,增长智慧,明白佛理,必须广学多‘闻’,不明佛理怎么修行呢?所以‘我闻’名为闻成就。我是指谁呢?我是指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诸大弟子中是多闻第一,而且得到总持法门。凡是佛说的法他统统记得,一句也不会忘记。所以佛涅槃后,他将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全部背出来,把所背诵之法集录出来,即是现在流通的经典,这是阿难尊者他亲从佛闻的。再把‘如是’合起来讲,‘如是’若以浅的来讲是指法之词,‘如是我闻’,就是指著如是这一部阿弥陀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故为‘如是我闻’。讲解佛经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就瞎众生的智慧眼。前面依实相妙理来讲,讲得很深,假如讲不出这么深,不要紧,就以最浅的指法之词来讲,绝对不会错误的。
(释疑)问:世尊成道之日为阿难出生之日,阿难二十岁才出家,世尊说法已经说了二十年,结集经藏时,阿难如何能诵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呢?
答:解释这个疑惑须要知道阿难出家的因缘。世尊度阿难出家时,阿难说:我很愿意出家,但世尊说法已经说了二十年,我都没有听到,因此我不愿意出家。世尊说:只要你肯出家,我可以把过去二十年所说之法,为你再说一遍。这样阿难才答应出家,所以阿难尊者才能诵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
‘一时’者为时成就。讲经要有讲经的时间,但是佛经上记载的都是一时,没有说某年、某月、某日,这也是当时结集经藏的人有大智慧。若是记载上某年、某月、某日,反而不好懂,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佛在印度说法,走遍了五印度,一时到这个国家说法,一时到那个国家说法,在时间上无论那一国都不好定。再者,佛法将来流通到全世界,各国的年、月、日也不一样。尤其佛说法,一时天上,一时人间,时间更不一样。如华严经七处九会才说完,人间说了三处五会,天上说了四处四会;这样天上的时间与人间的时间怎么记载?到底是某年、某月、某日呢?不能记载的,所以只记载个‘一时’。这个‘一时’蕅益大师解释得好,怎么称为一时呢?‘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就称为一时。‘师资道合’者,师是老师,资是弟子,老师跟弟子之道相合,老师愿意讲佛法,弟子愿意听佛法,师资之道就相合了。‘说听究竟’者,老师把佛法说究竟圆满了,弟子听佛法也听究竟圆满了,一时圆满,故称为‘一时’。
‘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为主成就。一个法会必须有说法的主人,像我们现在开一个讲经法会,必须有一位讲经的法师,没有一位讲经的法师,讲经的法会如何成就呢?佛住世时,就是讲经的法师,所以他是说法的主人,故称为主成就。梵语‘佛陀’略称为‘佛’,华言觉者;‘觉’是觉悟,‘者’是指人之词。觉者是觉悟的人,一个大觉大悟的人,就称为佛陀。那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觉者,而保留了原来的梵音呢?因为‘含多义’不翻,这在中国翻经的法会有五种不翻的规定。五种不翻者:第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者。第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语具有六义者。第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者。第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第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所谓般若二字,闻之者生信念,如译为智慧则生轻浅之意故不翻。含多义不翻乃五种不翻之一,即是一个梵语的名相,含的意义很多,而在中国找不到很适当的名词,所以就不翻。佛陀如果简单的翻成觉者,还不够佛陀的意思。因为要具足三觉才能称为佛陀。三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先讲自觉,自己觉悟了称为自觉。觉悟了什么呢?觉悟了‘真心本有,妄心本空’。凡夫的心是个虚妄不实的心,本来是空空洞洞没有一个心,我们执著出来有个心。妄心本来是空的,这妄心没有本体,妄心的本体就是真心,真心是本来就具有的。用一个比喻来说: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没有本体,波的本体就是水。在华严经上说:世尊成道时,三叹奇哉!看见‘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就因为把妄想都当成真实的,而起了执著,所以把如来智慧德相统统盖覆住了。因此众生与诸佛不同,就是众生多了一个妄想执著。只要把妄想观空,不起执著,立地就成佛。因为真心本来就具有的,妄想心本来是空的,世尊自觉就是觉悟这个道理。自己觉悟了以后,就看见众生是可怜愍者,你们本来是佛,为什么要当个苦恼的众生呢?所以就要说法度众生,称此为‘觉他’,这自觉而又觉他,就是以先觉觉后觉。第三种觉是‘觉行圆满’;行即是功行,自觉的功行,觉他的功行都圆满,称为‘觉行圆满’。三觉圆满就是超九界以独尊的德号。六道的凡夫皆迷而不觉,佛能自觉,就超过了六道凡夫,也就是超过了六凡法界。二乘圣人自己觉悟了,但是不肯‘觉他’,即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佛不但自觉而能觉他,又超过了声闻,缘觉二乘法界。而菩萨呢?他既能自觉也能觉他,但他的觉行不圆满。佛的觉行圆满,超过了菩萨法界。这样就超过了六凡法界,超过了三乘圣人的法界,超九界以独尊,故称为佛陀,译为觉者。
(释疑)问:世尊自己成佛,可谓自觉的功行,已竟圆满。但是现在还有无量的众生尚未得度,何能谓之觉他功行已竟圆满呢?
答:凡是善根成熟的众生,应当见佛得度者,皆已度尽,故谓之觉他之功行亦已圆满。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此为处成就。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乃印度之大国,国王名波斯匿,因为该国名闻全印度,而又物产丰富,故名‘闻物’。在该国都城之...(●[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懂,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佛在印度说法,走遍了五印度,一时到这个国家说法,一时到那个国家说法,在时间上无论那一国都不好定。再者,佛法将来流通到全世界,各国的年、月、日也不一样。尤其佛说法,一时天上,一时人间,时间更不一样。如华严经七处九会才说完,人间说了三处五会,天上说了四处四会;这样天上的时间与人间的时间怎么记载?到底是某年、某月、某日呢?不能记载的,所以只记载个‘一时’。这个‘一时’蕅益大师解释得好,怎么称为一时呢?‘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就称为一时。‘师资道合’者,师是老师,资是弟子,老师跟弟子之道相合,老师愿意讲佛法,弟子愿意听佛法,师资之道就相合了。‘说听究竟’者,老师把佛法说究竟圆满了,弟子听佛法也听究竟圆满了,一时圆满,故称为‘一时’。
‘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为主成就。一个法会必须有说法的主人,像我们现在开一个讲经法会,必须有一位讲经的法师,没有一位讲经的法师,讲经的法会如何成就呢?佛住世时,就是讲经的法师,所以他是说法的主人,故称为主成就。梵语‘佛陀’略称为‘佛’,华言觉者;‘觉’是觉悟,‘者’是指人之词。觉者是觉悟的人,一个大觉大悟的人,就称为佛陀。那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觉者,而保留了原来的梵音呢?因为‘含多义’不翻,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净公上人关于因缘的讲记敬摘点滴2025215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