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4-6-23 18:50:52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五十五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九十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五十五集)  2001/8/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5-013-005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十九面,经文倒数第二行看起:

  【见贤勿慢。见善勿谤。】

  从这儿看起,这一段是讲「改旧习」。学佛就是学智慧、学觉悟,佛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如果不觉就迷惑,不智就愚痴,谁愿意作愚痴人?谁愿意作胡涂人?要是不愿意,那就得学佛。学佛从哪里学起?最重要的是改心,我们从前心里所思所想的错了,要从这地方下手。佛教里面许多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修就是改的意思,修改、修正、修理,当然我们错了才需要修理、才需要修正。错是从心理错起的,从思想见解分别执着,从这里错起的,改当然也要从这个地方改,那是最上乘的修行方法。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改习气,头一条要改的是『见贤勿慢』,修道的人最严重的障碍就是贪瞋痴,嫉妒、轻慢都是瞋恚、愚痴的一分,这个习气很重很重,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人相处,不知不觉、有意无意,这种烦恼习气就流露出来了。自己没有高度的警觉心,所以烦恼习气不断的在增长,道业怎么能成就?不但道业不能成就,跟诸位说,学业也不能成就,事业也不能成就。纵然你看到学业、事业好像很蓬勃、很发达,它时间不长久,真的所谓是昙花一现。我们在社会上观察,无论中国外国,在这一生当中得到大富大贵,但是到晚年他就衰了,一世都不能保全,晚年我们看到破产了,失败了。我们再看看古时候的人,他们懂得修养道德,懂得收敛自己,他们的事功能传好几代,自己好,儿子也不错,孙子也不错,这是什么原因?他懂得修行,他懂得改过,世世代代都受到这么好的教养,都懂得克己,都懂得断恶行善,所以能够传十几代、几十代。最明显的,我们看到中国历代的帝王,他能传十几代,传二十几代,能传几百年,靠什么?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靠这个。

  古圣先贤、佛菩萨对我们真实教诲,世出世间一切法,总离不开因果的定律。佛法也离不开,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一展开,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五周因果」,《妙法莲华经》讲「一乘因果」,所以佛法是因缘生。凡是因缘生的就不是第一义,属于第二义,因此佛才教导我们,佛法也不可以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到最后还是要舍弃,为什么舍弃?它不是真实法,它是方便法。

  佛为什么不说真实法?真实法说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非常慈悲,用这方便法让我们自己去悟入真实法,没有方便我们没办法悟入。方便好像我们走路,路上的指路牌子一样,他给我们指出一个方向,我们要走,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不是这个牌子,要是把牌子认作目的地就错了。佛说一切经是指路牌,循着指路牌,你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地,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法不舍,你就抱住指路牌,认为这就是你的目的地,你就错了。开经偈里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我们要真正的理解它,不能够错会意思。

  佛在此地,这里头话不多,很简单的几句话,换句话说是最重要的话。这个毛病不改,你在佛法修学可以说永远不得其门而入。头一条「见贤勿慢」,「慢」是怠慢、轻慢,我们今天讲瞧不起人。今天社会是不是这样?是的。哪个是贤人?释迦牟尼佛是贤人,孔老夫子是贤人,孟老夫子是贤人,在今天社会没人瞧得起,大家不重视。现在的时尚,一般人重视什么?重视发财的人,重视科技文明,科学技术发明人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这些人的成就固然是值得赞叹,他为什么成就的?前世种的因,这一生遇到缘,果报现前了,是这么一回事情。

  大圣大贤是教导我们种因的,我们把这疏忽了,我们只看到果报,只重视果报,而不懂得这里头的因缘,希求果报,那怎么可能?怎么能得到?大圣大贤教我们种因,教我们认识机缘,教我们如何掌握机缘,成就不可思议的果报,这是幸福美满的根源,圣贤就是的,我们怎么可以轻慢?所以在这一句,在这地方,我们千万不要疏忽了,如果是轻易的读过去,就辜负了佛陀的教诲。

  这一桩事情,我们可以举一个很好的例子,唐朝时候印宗法师遇到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前辈,真的是老前辈的大法师,在岭南这地区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多年,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遇到能大师之后,觉得能大师的见解、德学确实比自己高,他不嫉妒,他要是嫉妒的话就把他赶走,赶出去了,他可以叫他的信徒不要听他的。他不但没有嫉妒,惠能大师是在家居士请求出家,印宗很欢喜给他剃度。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可是剃度之后,佛是以法为最尊,印宗倒过头来拜惠能为师父。你看他们的关系,印宗是他的剃度师,惠能是印宗的徒弟,但是印宗又是惠能的法子,你们想想看这关系,很妙!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回过头来拜他做老师。法子!

  我们佛门里头法子是最尊贵,剃度师、戒和尚都是接引进门的,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成就与否,关键在传法的老师,这关系太大了。你传法、得法,这是真实的成就。惠能传法给印宗,印宗在惠能会下得法的,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榜样,不是真智慧、真德行做不到。我们读那一节经文,要把经本合起来多想想,如果我遇到了,我能不能做到?我是什么样的态度?假设我是道场的住持,在这地方弘法多年,信徒成千上万,大家对我这么尊重,我今天遇到一个陌生人,过去不认识,一接触之下,觉得这人确实是有道心,自己是比不上,我们能不能像印宗法师这样,低头下气拜他作师父?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的。

  在世法里面,古代管仲跟鲍叔牙非常接近。鲍叔牙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管仲是平民百姓,他们往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干,推荐给齐桓公,任命他作宰相,而鲍叔牙做他的部下,都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所以见贤不轻慢,那人就是贤人,唯有英雄才爱惜英雄,唯有贤人才尊敬贤人,就这么个道理。换句话说,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把我们自己本身从博地凡夫提升到圣贤的地位,唯有贤才会尊贤,唯有圣才会赞叹圣,一般人当然不可能。一般人侮辱圣贤、轻慢圣贤,可以原谅的,佛在《无量寿经》上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换句话说,一般愚痴的人,业障深重的人,不知道尊重圣贤,轻慢圣贤、侮辱圣贤、毁谤圣贤,我们看了点头,不足以为怪,这是正常的现象。

  佛在此地,这是对我们、对他的学生讲的。学生,无论是在家学生、出家学生,你学佛为什么?就是希圣希贤,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目的在此地,学佛就是来学作佛的。学作佛的,先要把自己从凡夫位提升到贤圣位,这才教我们见贤勿慢,决定不可以轻慢,要知道尊重,要能够舍己为人。贤善的标准就是这部经上讲的、《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现在我们主修的课程,《大乘无量寿经》,佛教我们要做的,认真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够违背佛陀的教诲,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有可能成就。

  不但不能够轻慢贤人,要亲近善知识。这部经经文展开第一句,佛教导我们亲近明师,「从明师受戒」,明师就是贤人,就是善知识。善师、道德之人,我们要亲近他,要跟他学习。亲近的时间愈久愈好,这是我们自己的福分。我们亲近善知识,纵然一句话没有,我们坐在他的旁边,感受他的磁场、感受他的气氛,就得很大的利益。这一桩事情,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感触到。我二十几岁到台湾,我们的朋友、同事年龄都差不多,星期假日他们都去玩,戏院、茶馆、游乐场所,都到这些地方消遣去了。我不去,我去找善知识,利用时间坐在他们的房间,听他们聊天、听他们谈话,有时候我也提出一些问题向他们请教,气氛跟那些热闹场所不一样,这种利益确实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这也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

  我认识这些善知识,没有人介绍。我年轻的时候好学,这是真的,打听台北各个大学里面最有名的教授,我给他们写信,我的信写得很恳切,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近他们,听他们的教诲。几乎我找的这些教授,从来没有一个拒绝我的,都欢喜约我见面,所以在那个时期我认识了十几位教授,我得空就亲近他们,向他们学习。这也许是我失学的时间太长,学校教育没有念完,我只念到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就没有再念书了,初中一年级念完之后,失学三年,中国跟日本人打仗,战乱时期天天逃难,三年没有机会念书;抗战胜利之后,再有机会念了两年。一个人跟几个同学们到台湾,举目无亲要靠自己工作养活自己,所以只有在公余的时间自己学习,自己学习困难很多,所以求善知识的心非常恳切。那时候我看的东西、读的东西非常广泛,到最后我选择了哲学,亲近方东美先生。由哲学进入佛学,接触佛法大概一个月,我认识了章嘉大师,缘殊胜!

  我一生的时间没有浪费过,我对得起自己。我尊重老师,老师也爱护我这学生,我真肯学、真肯干,能够尊贤重道,能够舍己为人。我读这一句感触很深,在我自己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成败的枢纽关键就在这一句。如果什么时候你对于贤能生起轻慢、猜疑之心,你必定堕落。所以这一句话我们要重视,要认真学习。如果对于好人好事、善心善行还有嫉妒轻慢,要知道这是自己严重的业障。改过来就是业障消除了,我们入道的门就打开了。

  第二句『见善勿谤』,这是阻碍别人的善行善事,为什么?还是属于嫉妒,嫉妒障碍。我们在新加坡这三年当中,跟其它宗教的交往,我们佛门里面的同修,对我们的做法就有严重的障碍,有意无意的毁谤,说我们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跟其它宗教往来。尤其是落在他们口舌里面,所谓「佛教徒四众的供养,这些钱送给其它宗教,这是罪过」。这些话传入信徒的耳中,对我们所作所为产生疑惑造成了退心,我们不能不详加解释。我们有没有做错?我们是遵从佛陀教诲来做,如果说我们做错了,那是佛陀教我们教错了。为什么?佛教给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基督教徒是不是众生?印度教徒是不是众生?伊斯兰教徒是不是众生?佛经上有没有说信仰其它宗教的人不度?没有这说法,我们所作所为完全是有经论做依据的。

  每一个宗教都是好的,在这社会上都做了许多好事,他们办孤儿院、办养老院、办学校,做社会慈善福利的事业做得很多,做得比我们佛教多。所以有一些信徒听了这些谣言来问我,我就跟他们解释:我们要不要办孤儿院?要不要办养老院?他们想想,要!但是我们没有办,人家已经办了,人家办的就是我们自己办的,我们怎么能不照顾?这一边工商业发达,对于工商业的理念大家都懂,他办孤儿院,我送钱去投资可不可以?他那事业里头有我一股在里面,这他听懂了。他办的就是我要办的,我办的他们已经在办了,好事情!他办我办都一样,何必一定要挂个佛教招牌?哪个招牌都行,只要让孤儿得到教养,只要让老年人得到照顾,我们的心就欢喜了,心就安了。

  天主教的修女来告诉我,他们要到非洲去,派一个医疗队到那边去,那边人民非常穷苦,生病得不到医药、得不到医疗,他们到那边去做这个事情。我听了很欢喜,我说我捐助一点医药费好不好?她很欢迎,我捐了五万块钱给他们做医药费。我没有能力到非洲去做这个好事,他们做好事我随喜一点,这哪里有过失?这在佛教经典哪一条里头讲不通?自己不肯干,还要障碍别人做好事,毁谤别人做好事,这是什么样的居心!错了!我相信这些人,无论在家出家,《普门品》总念过「观世音菩萨」,天天挂在嘴皮上,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那我要问:「应以基督教徒身而得度者,你现不现基督教徒身?」你是不是说:这不可以,「应以基督教徒身得度者不现身」。《普门品》是不是这讲法?自己天天念的经,天天念的佛菩萨名号,心与口相违背,心与行相违背,学的是什么佛?

  佛法是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一开口「九界众生」,九界众生就非常明显,这里面决定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族类的界限,也没有宗教信仰的界限,一律平等,这才叫普度。你在哪个经上看到佛说这一类众生不度他?没错,佛在经上有「佛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你一定要理解得清楚,不要错解了。什么叫「无缘」?众生不接受,这就叫无缘。天主教他们到非洲去救济这些病苦的众生,他把讯息跟我们说,我们捐一点医药费,他接受了,那就有缘,他要不接受那就无缘,那我们就没有法子了。他如果说这是我们天主教的事情,你们佛教徒捐钱我们不接受,那我们就没有缘了。这样看起来天主教比我们伟大,天主教可以接受其它宗教的捐献去做好事,我们佛教不许可,不可以拿钱给别的宗教,这成什么话!心量这么窄小,眼光这么短浅,恐怕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成佛作祖哪有指望?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念的,诸佛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话怎么讲?

  归根结柢都是不读经之过,若天天念经,那就是未能深解义趣之过。你虽然天天读,你不了解,你了解得不够深度,所以才产生这么多障碍。真正深入,深度了解,问题全化了。

  你们如果再看到我,我拜其它宗教的神、拜其它宗教的经,那你不就火冒三丈?这还得了!确实也有人有疑惑来问过我。我说:「我拜的是佛。」明明拜的是印度教的大梵天王,你怎么拜的是佛?我看大梵天王就是毘卢遮那佛,就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应以大梵天王身而得度者,佛就现大梵天王身而为说法,这意思经里头有没有?有!大梵天王哪里来的?佛菩萨应化的。

  如果再给你说得明白一点,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佛经上有没有?大梵天王是不是众生?既然是众生,他本来成佛,我拜他还有错吗?又何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教我们什么?「礼敬诸佛」,「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没有做错,我所作所为都是依教奉行,我哪里做错?你们常常来找麻烦,你们没有熟读佛经,果然把佛经念通了,你这些疑惑、这些顾虑全都没有了,你会知道我所作所为是正确的,确确实实依教奉行,我是真佛弟子。所以万万不可以阻碍别人的善行善事,不可以的,应当成人之美,帮助他、成就他的善行善事。不要问他信不信佛教,只要是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应当要做。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

  【不以小过证入大罪。】

  小小的过失,以为他犯了大的罪,这也是从嫉妒瞋恨里面生出来的,没有仁慈的心。世间人所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存心陷害人,小小过失可能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捏造罪证,古今中外在历史上都看得到。这些人都在造业,造极其严重的罪业。被陷害的人,往往过一段时期之后,社会大众知道他是冤枉的,给他做平反。害人的人当然有他的果报,有许许多多害人的人,到事情败露,他被定罪,或者是判刑,或者是坐牢。这些事情我们看得很多,这都是属于花报,果报必定在三途。如果有慈悲心的人,绝对不会做这事情,有慈悲心的人对于造作罪业的众生,只有感化没有惩罚,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一点意思,真正帮助恶行的众生回头是岸,他真的感激你,永远的感激你,回头就是好人。『以小过证入大罪』,一般凡夫他所含的怨恨永远不会消灭,造成的结果是什么?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很凄惨,许多人不懂利害,胡作妄为,错了。好,今天时间到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五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