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菩薩境界問題
常聽說初地菩薩已到聖人境界,但是有些又說初地菩薩仍是凡夫,仍會倒退,要到八地菩薩才不倒退,請問菩薩要修行到那地才超脫三界輪迴? 1)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a) 卷上 菩薩教化品第三 云 :
(波斯匿王) 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眾生?以何相眾生可化?」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初發想信,恒河沙眾生修行伏忍,於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迴向心。是為菩薩能少分化眾生,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也。」……
b) 卷下 受持品第七 云 :
善男子!習忍(初住菩薩)以前,行十善菩薩(十信位菩薩),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是諸菩薩亦復如是,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名字,是不定人。
是定人者(初住菩薩以上),入生空位,聖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輕(菩薩戒)。
2)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A)菩薩行品第三 云 :
爾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摩訶薩,應云何修行?云何化眾生?復以何相而住觀察?」
佛告大王:「諸菩薩摩訶薩依五忍法以為修行,所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皆上中下,於寂滅忍而有上下,名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a)善男子!初伏忍位,
一)起習種性,修十住行。初發心相,有恒河沙眾生,見佛法僧,發於十信,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迴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諸眾生,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是為菩薩初長養心,為聖胎故。
二)復次,性種性菩薩修行十種波羅蜜多,起十對治,所謂:觀察身、受、心、法,不淨、諸苦、無常、無我;治貪、瞋、癡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觀察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此位菩薩廣利眾生,超過我見、人見、眾生等想,外道倒想所不能壞。
三)復次,道種性菩薩修十迴向,起十忍心,謂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解脫知見忍;觀三界因果,得空忍、無想忍、無願忍;觀二諦假實,諸法無常,得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此位菩薩作轉輪王(即還在輪迴),能廣化利一切眾生。
b)復次,信忍菩薩,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能斷三障,色煩惱縛;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四無量——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具四弘願——斷諸纏蓋,常化眾生,修佛知見,成無上覺;住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此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根本,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c)復次,順忍菩薩,謂: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能斷三障,心煩惱縛,能於一身遍往十方億佛剎土,現不可說神通變化,利樂眾生。
d)復次,無生忍菩薩,謂: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能斷三障,色心習氣,而能示現不可說身,隨類饒益一切眾生。
e)復次,寂滅忍者,佛與菩薩同依此忍,金剛喻定,住下忍位名為菩薩(十地 法雲地),至於上忍名一切智 :
一)觀勝義諦,斷無明相,是為等覺;
二)一相無相,平等無二,為第十一一切智地(妙覺, 佛)。非有非無,湛然清淨,無來無去,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常化眾生,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B)奉持品第七 云 :
復次,(初地)歡喜地菩薩摩訶薩,超愚夫地,生如來家,住平等忍。初無相智照勝義諦,一相平等非相無相,斷諸無明滅三界貪,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 (註 : 即不再生死輪迴),大悲為首起諸大願,於方便智念念修習無量勝行——非證非不證,一切遍學故;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行於生死,魔不動故;離我我所,無怖畏故;無自他相,常化眾生故;自在願力,生諸淨土故。善男子!此初覺智,非如非智,非有非無,無有二相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動非靜,二利自在,如水與波非一非異,智起諸波羅蜜多,亦非一異。於四阿僧祇劫,滿足修習百萬行願,此地菩薩無三界業習,更不造新。由隨智力,以願生故。念念常行檀波羅蜜多,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廣大清淨,善能安住饒益眾生。
3) 大乘入楞伽經 云 :
A)
a)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云 :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
大慧。譬如 : 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
b)卷第三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云 :
入遠行地(七地)。成就無量自在三昧。獲意生身。如幻三昧力通自在皆悉具足。猶如大地普益羣生
c)卷第四 無常品第三之一 云 :
佛言。大慧。意成身有三種。何者為三。謂 :
入三昧樂意成身。覺法自性意成身。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諸修行者入初地已漸次證得。
大慧。
一)云何入三昧樂意成身。謂 : 三四五地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了境心現。皆無所有。是名入三昧樂意成身。
二)云何覺法自性意成身。謂 : 八地中了法如幻。皆無有相。心轉所依。住如幻定及餘三昧。能現無量自在神通。如花開敷速疾如意。如幻如夢如影如像。非四大造與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莊嚴。普入佛剎。了諸法性。是名覺法自性意成身。
三)云何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謂 : 了達諸佛自證法相。是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
B)卷第五 無常品第三之餘 剎那品第六 云 :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五法自性諸識無我差別之相 ? 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已漸修諸地具諸佛法。至於如來自證之位。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
大慧。五法自性。諸識無我。所謂 : 名。相。分別。正智。如如。若修行者觀察此法。入於如來自證境界。遠離常斷有無等見。得現法樂甚深三昧。
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諸識無我。於心所現。見有外物。而起分別。非諸聖人。
大慧白言。云何不了而起分別 ?
a)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隨流動。見種種相。計我我所。染著於色。覆障聖智。起貪瞋癡。造作諸業。如蠶作繭。妄想自纏。墮於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輪循環不絕(即輪迴)。不知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見。妄分別起離能所取及生住滅。謂 : 從自在時節微塵勝性而生隨名相流。
b)大慧。此中相者。謂 : 眼識所見名之為色。耳鼻舌身意識得者。名之為聲香味觸法。如是等我說為相。
c)分別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謂 : 以象馬車步男女等名而顯其相。此事如是決定不異。是名分別。
d)正智者。謂 : 觀其相。互為其客。識心不起不斷不常。不隨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
e)大慧。菩薩摩訶薩以其正智觀察名相。非有非無。遠離損益二邊惡見。名相及識。本來不起。我說此法名為如如。
一)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已。得無照現境。昇歡喜地。離外道惡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熟。知一切法猶如幻等。證自聖智所行之法。離臆度見。如是次第乃至法雲。至法雲已三昧諸力自在神通。開敷滿足成於如來。
二)成如來已。為眾生故。如水中月普現其身。隨其欲樂。而為說法。
其身清淨。離心。意。識。被弘誓甲。具足成滿十無盡願。是名菩薩摩訶薩入於如如之所獲得。
4)大方廣佛華嚴經
A)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云 :
第一地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力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為轉大法輪無所畏故。佛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如來力無量,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謂:財穀、倉庫、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嚴身之具,像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餘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份皆無所惜,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是名:菩薩住於初地大捨成就。……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子、五欲,依如來教出家學道。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註 : 解深密經 卷第三 分別瑜伽品第六 云 : 於彼現行心能棄捨。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時時間從其一切繫蓋散動。善修治心。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 B)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云 第七地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佈施) 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十戒)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忍辱)第四地入道故,(精進 三十七道品)第五地順世所作故,(持戒 入禪)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般若 十二因緣)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方便) 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a)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以迴向無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遊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為彼眾患所染,然未名為超過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爾乃名為超過人位。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
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眾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來所訶,皆已捨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讚,常善修行。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餘菩薩,深心妙行無與等者,諸禪三昧、三摩缽底、神通解脫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此地菩薩於唸唸中具足修習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勝圓滿。 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別義三昧、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死涅槃門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萬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b)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一)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 (註 : 即是諸佛所加持故得,非自力得。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阿彌陀佛所加持故得阿鞞跋致(八地, 不退地))二)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欲界最高天),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C)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云 : 第八地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a)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b)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雜念)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c)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一)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二)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三)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四)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性)。五)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 : 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六)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七)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註 : 大乘入楞伽經 現證品第四云 : 大慧。八地菩薩所得三昧。同諸聲聞緣覺涅槃。以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門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眾生。不能滿足如來之地。亦則斷絕如來種性。是故諸佛為說 : 如來不可思議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聲聞緣覺著三昧樂。是故於中生涅槃想。) d) 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若有問難世界差別,無能退屈。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5)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云 : 爾時世尊,於其面門,以佛神力,放種種光,其光五色,青黃赤白,一色之中有無量化佛,能作佛事,不可思議,一一化佛,有無量化菩薩讚頌佛德。其光微妙,難可測量,上至非非想天,下至阿鼻地獄,遍匝八萬,無不普照。其中眾生,遇佛光者,自然念佛,皆得初地方便三昧。 (註 : 簡略說 a)凡夫眾生無量劫來因為無明妄想分別執著一直在輪迴b)十信位菩薩修行十善,有進有退, 是不定人, 也在輪迴c)十住菩薩算是定人,入生空位, 是聖胎, 十住十行十迴向仍在輪迴d)初地菩薩就離開輪迴了, 但因發度眾生之大願故仍行於世間e)初地到七地成就智功用分, 八地到十地成就無功用行f)觀勝義諦,斷無明相,是為等覺;一相無相,平等無二,為佛 )
感恩師兄為末學解答!!!!!
末學還有一個問題,經中表示初地菩薩能示現八相成佛,但是,初地菩薩還未到佛境界,為何還能倒過來作'示現'成佛,'示現'不是指本已有較高境界,只是為度眾生重新再以基本狀態再向眾生示範怎樣修行得道? 另外,我們常聽見諸佛菩薩是遍盡虛空法界,無處不在的,請問這出自在那本經典? 1)大方廣佛華嚴經
A)十住品 第十五 云 :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一)為增長佛智故,二)深入法界故,三)善了眾生界故,四)所入無礙故,五)所行無障故,六)得無等方便故,七)入一切智性故,八)覺一切法故,九)知一切根故,十)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 : 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是時,諸佛各申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法慧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
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
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
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a)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 (初住位菩薩)
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一)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
二)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
b)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十住位菩薩)
一)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
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
二)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B)梵行品 第十六 云 :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a)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如是觀察 : 一)梵行法不可得故,二)三世法皆空寂故,三)意無取著故,四)心無障礙故,五)所行無二故,六)方便自在故,七)受無相法故,八)觀無相法故,九)知佛法平等故,十)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b)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一)處非處智、二)過現未來業報智、三)諸禪解脫三昧智、四)諸根勝劣智、五)種種解智、六)種種界智、七)一切至處道智、八)天眼無礙智、九)宿命無礙智、十)永斷習氣智。
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聞已,
一)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
二)思惟諸法,無有休息;
三)行無上業,不求果報;
四)了知境界 : 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C)初發心功德品 第十七 云 :
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齊限,但為供養爾所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供養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去、來、現在所有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 :
一)能知前際一切諸佛始成正覺及般涅槃,
二)能信後際一切諸佛所有善根,
三)能知現在一切諸佛所有智慧。
四)彼諸佛所有功德,此菩薩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證、能成就,能與諸佛平等一性。
何以故?此菩薩 : 一)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心;二)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發心;三)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心;四)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心;五)為悉知一切眾生垢淨故,發心;六)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淨故,發心;七)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心;八)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心;九)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心;十)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心;十一)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
以發心故 : 一)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二)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三)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四)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五)已修三世一切諸佛助道之法,六)成就三世一切諸佛力、無所畏;七)莊嚴三世一切諸佛不共佛法,八)悉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智慧。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
應知此人 :
一)即與三世諸佛同等,
二)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
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
四)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
五)纔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
六)即能說法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
七)即能震動一切世界,
八)即能光照一切世界,
九)即能息滅一切世界諸惡道苦,
十)即能嚴淨一切國土,
十一)即能於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
十二)即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
十三)即能入一切法界性,
十四)即能持一切佛種性,
十五)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此初發心菩薩,不於三世少有所得。所謂:若諸佛,若諸佛法;若菩薩,若菩薩法;若獨覺,若獨覺法;若聲聞,若聲聞法;若世間,若世間法;若出世間,若出世間法;若眾生,若眾生法。唯求一切智;於諸法界,心無所著。
……
是時,十方各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佛,同名:法慧,各現其身,在法慧菩薩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於今者,能說此法;我等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佛,亦說是法;一切諸佛,悉如是說。
汝說此法時,有萬佛剎微塵數菩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可說無邊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於世,皆號:清淨心如來,所住世界各各差別。……」
……
爾時,法慧菩薩普觀盡虛空界十方國土一切眾會,欲悉成就諸眾生故,欲悉淨治諸業果報故,欲悉開顯清淨法界故,欲悉拔除雜染根本故,欲悉增長廣大信解故,欲悉令知無量眾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觀察涅槃界故,欲增長自清淨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說頌言:
為利世間發大心, 其心普遍於十方,
眾生國土三世法, 佛及菩薩最勝海。
究竟虛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諸世間,
如諸佛法皆往詣, 如是發心無退轉。
慈念眾生無暫捨, 離諸惱害普饒益,
光明照世為所歸, 十力護念難思議。
十方國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現,
如佛福智廣無邊, 隨順修因無所著。
有剎仰住或傍覆, 粗妙廣大無量種,
菩薩一發最上心, 悉能往詣皆無礙。
……
2)菩薩善戒經 卷第一 菩薩地發菩提心品第三 云 :
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立大正願。作如是言 :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當大利益一切眾生。要當安置一切眾生大涅槃中。復當教化一切眾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是則名為自利利他。是故初發菩提心者。則得名為菩提因緣。眾生緣因。正義緣因。三十七助道法緣因。攝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薩名善大善。名實真實。亦名一切眾生善根。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業諸惡。一切世間所有誓願及出世願。無有能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誓願無勝無上。
菩薩摩訶薩初發三菩提心有五事。何等為五 ? 一者性。二者行。三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長。是名為五。菩薩若能發菩提心。則得名為菩薩摩訶薩(初住)。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
是故初發菩提之心。則能攝取一切善法。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隨行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
(註 : 簡略說
初住菩薩發完無上菩提心後, 以其智慧與神通即能示現八相成道, 但仍須漸漸修行才能成佛)
1)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住品 第十五 云 :
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 : 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是時,諸佛各申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法慧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
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
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
2)華嚴經 十無盡藏品 云 :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辯藏?
此菩薩有深智慧,了知實相,廣為眾生演說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 亦以法光明而演說法,無有窮盡,不生疲倦。何以故?此菩薩成就盡虛空遍法界無邊身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辯藏。
3)華嚴經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云 :
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著無縛解脫迴向?
……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清淨法門,於一毛端量處悉包容盡虛空遍法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國土,皆使明見;如一毛端量處,遍法界、虛空界一一毛端量處悉亦如是。
4)華嚴經 十定品 第二十七 云 :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到十種神通彼岸。何者為十?所謂:
a)到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神通彼岸,
b)到菩薩究竟無差別自在神通彼岸,c)到能發起菩薩廣大行願入如來門佛事神通彼岸,d)到能震動一切世界一切境界悉令清淨神通彼岸,e)到能自在知一切眾生不思議業果皆如幻化神通彼岸,f)到能自在知諸三昧粗細入出差別相神通彼岸,g)到能勇猛入如來境界而於其中發生大願神通彼岸,h)到能化作佛化轉法輪調伏眾生令生佛種令入佛乘速得成就神通彼岸,i)到能了知不可說一切祕密文句而轉法輪令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皆得清淨神通彼岸,j)到不假晝夜年月劫數一念悉能三世示現神通彼岸。是為十。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善巧智。
5)華嚴經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 云 :
一切諸佛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兜率陀天,皆現受生,修菩薩行,作大佛事,無量色相,無量威德,無量光明,無量音聲,無量言辭,無量三昧,無量智慧,所行境界攝取一切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阿脩羅等,大慈無礙,大悲究竟,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或令生天,或令生人,或淨其根,或調其心,或時為說差別三乘,或時為說圓滿一乘,普皆濟度,令出生死,是為第一廣大佛事。
(註 : 簡略說
宇宙盡虛空遍法界皆是無遍的清淨自性所顯現, 而諸佛菩薩已經到達自性彼岸, 自然是無處不在的)
感恩師兄解答!!!!!!
末學還有疑惑,既然能示現了成佛還不是表示早已成佛,還要繼續修行達至真正成佛,這樣是否即是表示釋迦牟尼佛也可能還未成佛?真正已成佛的佛與由菩薩示現成佛的佛有什麼分別?經典上有沒有指出這問題? 1)大般涅槃經 師子吼菩薩品 卷第二十五 第二十三之一 云 :
(佛言 : )
a)
一)一切眾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不見知故無有終始。
二)十住(地)菩薩唯見其終不見其始。
三)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諸佛了了得見佛性。
b)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不能見。十住(地)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
十住(地)菩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如來所見如晝見色。
c)
一)聲聞緣覺 : 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亦見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以是義故不見佛性。
二)十住(地)菩薩 : 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分。
三)諸佛世尊 : 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勒菓。
d)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
一)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
二)十住(地)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
十住(地)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2)大般涅槃經 卷第二十六 師子吼菩薩品之二 云 :
善男子。
一)復有眼見 : 諸佛如來十住(地)菩薩眼見佛性。
二)復有聞見 : 一切眾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
三)菩薩若聞 :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註 : 簡略說
1)由 “相” 來分別是看不清楚真相的, 因為魔也能變出佛像的
2)要從 “性” 來判斷才正確)
感恩師兄解答!!!!!
但末學還有一些問題,既然菩薩示現了八相成佛還未代表已功德智慧圓滿成佛,請問何謂真正已成佛?菩薩從十地中修行達到真正成佛又是怎樣?經中表示法雲地能示現得正等覺,但是這只是示現,如果菩薩要達到真正成佛過程怎樣?這和示現有什麼分別? 另外,就有關菩薩果位中的十住與十地,經典中如瓔珞經已表明十住菩薩與十地菩薩已分開了不同功德等級,為何佛教界中還有初地菩薩等同初住菩薩,十地菩薩等同十住菩薩,只是不同譯者有不同翻譯名號的說法?請問十地菩薩是否與十住菩薩等同? 1)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A)觀如來品第二 云 :
波斯匿王白佛言: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智云何照?
佛言:「大王!智照實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緣;二諦,四諦,一切皆空。是諸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諸有為法悉皆空故。
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一切皆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畢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般若波羅蜜多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
諸有為法 : 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
善男子!若菩薩住於法相,有我相、人相,有情知見,為住世間即非菩薩。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悉皆空故。
若於諸法而得不動,不生不滅,無相無無相,不應起見。何以故?一切法皆如也。諸佛、法、僧亦如也。
一)聖智現前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多,名歡喜地;
二)障盡解脫,運載名乘;
三)動相滅時,名金剛定(下云 : 等覺菩薩得金剛定);
四)體相平等,名一切智智(下云 : 佛無上覺種智圓滿,擇非擇滅,真淨法界,性相平等)。
……
大王!若菩薩見境、見智、見說、見受,即非聖見,是愚夫見。
一)有情果報,三界虛妄——欲界分別所造諸業,色四靜慮定所作業,無色四空定所起業——三有業果一切皆空,三界根本,無明亦空。
二)聖位諸地,無漏生滅,於三界中,餘無明習,變易果報,亦復皆空。
三)等覺菩薩得金剛定,二死因果空,一切智亦空。
四)佛無上覺種智圓滿,擇非擇滅,真淨法界,性相平等,應用亦空。
B) 奉持品第七 云 :
a)復次,寂滅忍者,佛與菩薩同依此忍,金剛喻定,住下忍位名為菩薩(十地 法雲地),至於上忍名一切智 :
一)觀勝義諦,斷無明相,是為等覺;
二)一相無相,平等無二,為第十一一切智地(妙覺, 佛)。非有非無,湛然清淨,無來無去,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常化眾生,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b)善男子!
一)從初習忍至金剛定(下品法雲地),皆名為伏一切煩惱,
二)無相信忍(等覺),照勝義諦,滅諸煩惱,生解脫智,漸漸伏滅。以生滅心得無生滅,此心若滅即無明滅;
金剛定(上品)前所有知見,皆不名見,唯佛頓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見而得名見。
善男子!金剛三昧(上品)現在前時,而亦未能等無等等,譬如有人登大高臺,普觀一切無不斯了。
三)若解脫位,一相無相,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滿功德藏,住如來位(佛)。
2) 楞嚴經 卷第八 云 :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即以此心(即乾慧地)。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即 : 初信位菩薩)。
……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乾慧,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
一)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二)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三)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四)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
一)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二)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四)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五)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下品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
八)一真如心。名不動地。(中品無生法忍是八地菩薩)
九)發真如用。名善慧地。(上品無生法忍是九地菩薩)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修完九地)。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十)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十一)如來逆流(見下註 : 華嚴經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十二)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3) 華嚴經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云 :
第十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菩薩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恆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毘琉璃摩尼寶為莖,栴檀王為臺,碼瑙為鬚,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匝圍遶,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薩並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鹹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會悉皆顯現。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
一)於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
二)於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
三)於臍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
四)從左右脅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眾生苦;
五)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脩羅所有宮殿;
六)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
七)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八)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九)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
十)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眾會,右遶十匝,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於佛,餘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其光明網普於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知此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即得菩薩 一)不思議解脫、二)無障礙解脫、三)淨觀察解脫、四)普照明解脫、五)如來藏解脫、六)隨順無礙輪解脫、七)通達三世解脫、八)法界藏解脫、九)光明輪解脫、十)無餘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此第十地中得。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譬如娑伽羅龍王所澍大雨,唯除大海,餘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如來祕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澍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於一念間一時澍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何以故? 以是無量廣大器故。
住法雲地菩薩亦復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於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
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
一)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狹世界;垢世界作淨世界,淨世界作垢世界;亂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無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二)或隨心念,於一塵中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塵相如故,世界不減;或復於一微塵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塵體相如本,於中世界悉得明現。
三)或隨心念,於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莊嚴,乃至不可說世界莊嚴;或於一世界莊嚴中示現二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
四)或隨心念,以不可說世界中眾生置一世界;或隨心念,以一世界中眾生置不可說世界,而於眾生無所嬈害。
五)或隨心念,於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
六)或隨心念,於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示現如是微塵數手,一一手各執恆河沙數華奩 、香篋、鬘蓋、幢幡,周遍十方,供養於佛;一一身復示現爾許微塵數頭,一一頭復現爾許微塵數舌,於唸唸中,周遍十方,歎佛功德。
七)或隨心念,於一念間普遍十方,示成正覺乃至涅槃,及以國土莊嚴之事;或現其身普遍三世,而於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之事,世界成壞靡不皆現;或於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而於眾生無所惱害。
八)或隨心念,以無邊世界為一大海,此海水中現大蓮華,光明嚴好,遍覆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種智;
九)或於其身現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寶珠、日月星宿、雲電等光靡不皆現;
十)或以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眾生有驚怖想;
十一)或現十方風災、火災及以水災;
十二)或隨眾生心之所樂,示現色身,莊嚴具足;
十三)或於自身示現佛身,或於佛身而現自身;或於佛身現己國土,或於己國土而現佛身。
佛子!此法雲地菩薩能現如是及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4)佛華嚴經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 云 :
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摩訶薩說此十大三昧故,令過去菩薩已得出離,現在菩薩今得出離,未來菩薩當得出離。何者為十?一者普光大三昧,二者妙光大三昧,三者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者清淨深心行大三昧,五者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者智光明藏大三昧,七者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八者眾生差別身大三昧,九者法界自在大三昧,十者無礙輪大三昧。此十大三昧,諸大菩薩乃能善入,去、來、現在一切諸佛已說、當說、現說。
……
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言: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法,同諸如來,
何故不名:佛?
何故不名:十力?
何故不名:一切智?
何故不名:一切法中得菩提者?
何故不得名為:普眼?
何故不名:一切境中無礙見者?
何故不名:覺一切法?
何故不名:與三世佛無二住者?
何故不名:住實際者?何故修行普賢行願猶未休息?
何故不能究竟法界捨菩薩道?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薩摩訶薩同一切佛,以何義故不名為:佛?乃至不能捨菩薩道?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 :
一)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願,入智境界,則名為:佛;於如來所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二)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
三)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名:一切智;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
四)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五)已能明見普眼境界,說名:普眼;雖能證得普眼境界,念念增長未曾休息,說名:菩薩。
六)於一切法悉能明照,離諸闇障,名:無礙見;常勤憶念無礙見者,說名:菩薩。
七)已得諸佛智慧之眼,是則說名:覺一切法;觀諸如來正覺智眼而不放逸,說名:菩薩。
八)住佛所住,與佛無二,說名:與佛無二住者;為佛攝受,修諸智慧,說名:菩薩。
九)常觀一切世間實際,是則說名:住實際者;雖常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亦不捨離,說名:菩薩。
十)不來不去,無同無異,此等分別悉皆永息,是則說名:休息願者;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願者。
十一)了知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名:究竟法界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5)華嚴經 十通品第二十八 云 :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通。何者為十?
一)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他心智通,知一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差別 …...
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礙清淨天眼智通,見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死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或好或醜,或垢或淨。如是品類無量眾生 ……
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宿住隨念智通,能知自身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一切眾生,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宿住之事 ……
四)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知盡未來際劫智通,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劫,一一劫中所有眾生 ……
五)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礙清淨天耳,圓滿廣大,聰徹離障,了達無礙,具足成就,於諸一切所有音聲,欲聞、不聞,隨意自在 ……
六)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無體性神通、無作神通、平等神通、廣大神通、無量神通、無依神通、隨念神通、起神通、不起神通、不退神通、不斷神通、不壞神通、增長神通、隨詣神通。 ……
七)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眾生種種言辭 ……
八)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知一切法遠離色相,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無分別相,無青、黃、赤、白相 ……
九)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智通,知一切法無有名字、無有種性,無來、無去,非異、非不異 ……
十)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於唸唸中入一切法滅盡三昧,亦不退菩薩道,不捨菩薩事,不捨大慈大悲心,修習波羅蜜未嘗休息 ……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如是十種神通,一切天人不能思議,一切眾生不能思議;一切聲聞、一切獨覺,及餘一切諸菩薩眾,如是皆悉不能思議。此菩薩,身業不可思議,語業不可思議,意業不可思議,三昧自在不可思議,智慧境界不可思議,唯除諸佛及有得此神通菩薩,餘無能說此人功德稱揚讚歎。
6)華嚴經 十忍品第二十九 云 :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忍,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何者為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
……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言:(略)
專念於佛法, 未嘗有散動,
而以悲願心, 方便行於世。
世間種種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無所動。
世間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無性亦無生, 示現有種種。
度脫諸眾生, 令知法如幻,
眾生不異幻, 了幻無眾生。
心不離世間, 亦不住世間,
非於世間外, 修行一切智。
三世所有佛, 一切亦如化,
本願修諸行, 變化成如來。
眾生及剎塵, 尚可知其數,
菩薩諸功德, 無能度其限。
7)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 云 :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如來性起妙德等諸菩薩大眾言: ……
復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註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自序品第一 云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8)菩薩處胎經
A)行定不定品第十四 云 :
爾時座中有菩薩。名曰常笑。叉手合掌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有少疑滯。若見聽者乃敢宣白。如來大聖神智無礙。前知過去因緣繫縛眾行集聚。後明未來成敗所趣因緣合散。善惡行業發心不同。今聞如來胎化眾生行有差別。有對無對。有報無報。有黑白行。無黑白行。
一)復有眾生。從初發意經歷劫數不得成就。
二)或有眾生。朝發道心即得成佛。
願樂欲聞。唯世尊說。
爾時世尊告常笑菩薩。汝所問義。皆是如來威神所感。欲成就諸法。不斷前後如來實性。何以故? 如來法性不可獲持。亦非羅漢辟支佛所知。
B)諸佛行齊無差別品第十三 云 :(以下說明 : 梵,魔,釋,女皆即身成佛)
佛復告菩薩摩訶薩。汝等。欲見如來神力化不思議道。法性純熟無男無女。善權義說 : 受女人身無佛記別。魔。釋。梵王無真實相。汝等。欲知此四眾者受別成佛乎。
爾時有菩薩名曰無盡意。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未曾聞如來說法。此四種人得成佛者。今日乃能開演大義。即重白佛 : 捨身受身即身成佛耶。
a)佛告無盡意。諦聽善思念之。今當與汝一一分別過去九十一劫有梵天王。名大辯才。分別古今常樂閑居坐天宮內。今我寧可化此宮女及諸梵天。我得成佛諸天翼從。剃鬚髮著法服。一時成道不亦快乎。作是念已。即於天宮詣晝度樹。端坐思惟一意一心。繫念在前無他異想。即得成佛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諸天眷屬修行比丘正法。得阿羅漢皆是利根。彼天女眾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不往還此間。即於彼般涅槃。是謂梵天王不捨身受身。現身得成佛道。
b)佛告無盡意菩薩。過去七十六劫有第六天王。典領三千大千世界。名曰害惡。從六天以下自在無閡。
一)在彼天宮經歷無數久久思惟 : 悔本所作謗毀三尊遮截道果。設我受報墜墮三塗不離惡道。我今寧可改心惡行。并此天宮諸天眷屬。共修梵行求無上道。進前成佛不亦樂乎。
二)復自思惟。所典境界無量無限天女娛樂。樂豈過是。設我成佛與此國界正等無異。漸漸懈慢。
三)復更劫數。魔有知識。行登十住說佛功德。出家修道眾相具足。魔心開解。改心入定。無若干想。利根捷疾。即於天宮三明通達。莊嚴佛土不更受身。便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放大光明普照魔界。莫不眼見。見魔成佛。
有三億天子心自生念。謂魔幻化非真實佛。盡退還宮。十六億天子皆來影附。承事供養如佛無異。尋於坐上皆成四果。是為害惡大天王。不捨身受身而成佛道。
c)佛復告無盡意菩薩。過去六十一劫東方有釋天子。修天眼淨心樂禪定。常欲求出家進向佛道。彼諸天法有衰瑞應不久命終 :
一)諸天翼從轉轉減少。
二)貪著睡眠身體塵垢。
三)花自萎枯。
四)不樂寶座。
五)所食不甘。
即出到後園中沐浴澡洗。今我天身眼能徹視。何方有佛當往禮省恭奉供養受佛禁戒。即以此身得成佛道。作是念已端坐思惟。以天眼視上方有佛。名無量空行。世界名清淨。今現在說法初中竟善。即以神力如人屈伸臂頃。到彼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即以此偈讚歎佛德 :
光相照十方 降伏眾魔怨
為說道徑路 斷疑永無惑
梵行清淨人 皆蒙最勝行
隨類說真法 不違本行法
我為諸天主 欲修清淨道
唯佛垂愍念 得至安隱處
爾時世尊即告釋曰 : 善哉善哉。發心廣大欲得拔濟眾生之苦。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成者欲令成就。欲令盲者見明。聾者聞聲。僂者得申。無手足者令得手足。汝還本宮坐道樹下。分別眾行聚法散法。釋聞語已即前禮佛。於彼不見還至天宮。
諸天眷屬皆來歸附。功德轉盛。衰耗之相永滅無餘。端坐攝身。心意不動。得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所將天女九十三億成四道果證。是謂天帝釋不捨身受身而成佛道。
d)佛告無盡意菩薩。過去五十四億恒河沙劫。有世界名曰火焰。佛名無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說法度人善修梵行。四審諦法施惠一切。彼土人民悉受女身。解了無常苦空非身。分別受入無諸煩惱厭患身苦。齊同一願發大弘誓。著無畏鎧欲度眾生。淨佛國土蠲除穢惡。立志堅固樂不退轉。時有七十萬二千億女。在大曠野非人行處。齊同一行解空無相無願之法。一日一時三等通達。即成佛道。眾相具足。存亡自在。以小受大。以大入小。即於彼日度阿僧祇無量眾生。於無餘涅槃化度眾生。是謂不捨身受身而成佛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
法性如大海 不記有是非
凡夫賢聖人 平等無高下
唯在心垢滅 取證如反掌
道成王三界 闡揚師子吼
分別本無法 無有男女行
今在五濁世 現有受身分
斷滅計常者 障閡經劫數
爾時世尊說此偈時。八萬四千億眾生立志堅固。皆願成佛不經後身。
9)大般涅槃經 菩薩品第十六 云 :
迦葉復言。拘尸那城有旃陀羅名曰歡喜。佛記是人。由一發心。當於此界千佛數中速成無上正真之道。以何等故。如來不記尊者舍利弗目犍連等速成佛道 ?
佛言 : 善男子。或有聲聞緣覺菩薩作誓願言 “ 我當久久護持正法然後乃成無上佛道 ” 以發速願故與速記。…… 護正法者為授遠記。
10)華嚴經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云 :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註 : 簡略說
1)眾生無始劫來因為無明妄想分別執著輪迴至今。
2)九地菩薩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名修習位。
3)十地菩薩隨順如來寂滅行, 名為佛受職位, 初住菩薩至十地菩薩皆在伏一切煩惱。
4)等覺菩薩以十定十通十忍,重複修初住菩薩至十地菩薩行, 重複12回以滅諸煩惱, 斷無明相。以生滅心得無生滅, 此心若滅即無明滅。
5)成佛是一相無相, 自性本自具足功德莊嚴,實無煩惱可滅。平等無二,非有非無,湛然清淨,無來無去,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常化眾生,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
感恩師兄解答!!!!!
請問是否簡單地說明菩薩的境界功德等級中,先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最後到十地以至等覺後到佛位,因此,十住並非是十地,而且兩者還差一段距離的功德等級階段?
1)大般涅槃經
a)卷第八 如來性品第十二 云 :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者云何甚深難見難入 ?
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膜。以一指示問言見不。盲人答言。我猶未見。復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見。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如來未說亦復如是。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有佛性。如來既說即便少見。是菩薩摩訶薩薩既得見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為無我之所惑亂。
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b)卷第二十四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之六 云 :
善男子。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
c)卷第三十六 憍陳如品下(二) 云 :
犢子白佛言。世尊。諸有智慧從學得者我今已得。唯願為我重分別說。令我獲得無學智慧。
佛言。善男子。汝勤精進修習二法。一奢摩他。二毘婆舍那。
善男子。若欲得十住地。無生法忍。無相法忍。不可思議法忍。聖行。梵行。天行。菩薩行。虛空三昧。智印三昧。空無相無作三昧。地三昧。不退三昧。首楞嚴三昧。金剛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行。亦當修習如是二法。
犢子聞已禮拜而出。在娑羅林中修是二法。不久即得阿羅漢果。
2)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云 :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
3)菩薩善戒經 卷第七 菩薩地功德品第二十 云 :
眾生界者 : 有六十一種。住喜地菩薩。觀眾生界轉為無量。
4)華嚴經 十地品 初地菩薩 云 :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捨,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謂:財穀、倉庫、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瓔珞、嚴身之具,像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餘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份皆無所惜,為求諸佛廣大智慧。是名:菩薩住於初地大捨成就。
5) 華嚴經 明法品第十八 云 :
a)佛子!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者為十?所謂:
一)安住不放逸;二)安住無生忍;三)安住大慈;四)安住大悲;五)安住滿足諸波羅蜜;六)安住諸行;七)安住大願;八)安住巧方便;九)安住勇猛力;十)安住智慧,觀一切法皆無所住,猶如虛空。
佛子!若諸菩薩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
b)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何等為十?
一者,善巧圓滿福、智二行;二者,能大莊嚴波羅蜜道;三者,智慧明達,不隨他語;四者,承事善友,恆不捨離;五者,常行精進,無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來神力;七者,修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莊嚴;九者,於地地法門,心無所住;十者,與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體性。佛子!此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
c)復次,佛子!諸菩薩初住地時,應善觀察;隨其所有一切法門,隨其所有甚深智慧,隨所修因,隨所得果,隨其境界,隨其力用,隨其示現,隨其分別,隨其所得,悉善觀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薩地,能善安住。
d)佛子!彼諸菩薩作是思惟:『我等宜應速入諸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廣大功德;具功德已,漸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無邊廣大佛事。是故宜應常勤修習,無有休息,無有疲厭,以大功德而自莊嚴入菩薩地。』
(註 : 簡略說
1)菩薩的位階由低至高是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等覺 再成佛
2)“ 住 ” 又是 “ 安住在初地以上的佛菩薩 ”之義 )
感恩師兄解答!!!!!
請問是否此'住'不是彼'住',以上所講的安'住'在初地以上為一個動詞,表達菩薩住於地上的菩薩,並非指十住中的為'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Dicky 發表於 2020-12-1 21:57
感恩師兄解答!!!!!
請問是否此'住'不是彼'住',以上所講的安'住'在初地以上為一個動詞,表達菩薩住於地上的 ...
是的 感恩師兄解答!!!!!!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