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十疑論(附白話解說)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21 編輯淨土十疑論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album/201102/07/203213kmn4nvqdqawfsjjw.gif隋天臺智者大師說(原文‧白話釋‧提要)第一疑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
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白話釋】
問: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以救度眾生為志業的。他們只願生在三界,在五濁惡世的三惡道裏,救拔痛苦的眾生。怎麼會求生淨土,獨善其身呢?如果這麼做,豈不是捨離眾生,而失掉了大慈悲心嗎?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豈不是障礙了修菩提道?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是久遠劫來一直在修菩薩道,而且早已證得無生忍的,也就是你所指責的那種菩薩。一種是尚未證得無生忍及剛開始發菩提心的凡夫。這類凡夫菩薩要經常不離佛的身邊,等無生忍的力量成就之後,才有能力入三界在惡世中拯救苦難的眾生。
所以大智度論說,被貪嗔癡綁得無法動彈的凡夫,就算有很大的慈悲心,想要在五濁惡世中救度苦難的眾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為五濁惡世裏煩惱的力量很強,如果沒有忍力的話,心就會隨著境界轉。被聲光色相一纏縛之後,自己就先墮落三惡道了,還有什麼能力救眾生嗎?
就算不墮惡道生在人間,佛法也是很難得再聽聞了。又或許由於修過布施持戒等福,因此生在人間當上國王大臣,而得到富貴,過著自在的日子。縱然遇到善知識教,也不肯相信了。這時就容易因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裏,於是就造了許多罪業。由於這些罪業,結果墮落三惡道裏,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之後,才再從地獄裏面出來。這時投胎人間得的是貧賤之身,若是又沒有遭逢善知識的話,很可能又因為造罪而又墮落地獄。像這樣子輪迴不已一直到今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這種能力不足的發大心修行法,叫做難行道,就是很難修成之道。
所以維摩經說:「自己病了都救不了自己,而還能夠去救其他的病人嗎?」
大智度論又說,譬如有兩個人,親屬都掉到水裏。有一個人情急之下,也立刻縱身入水救人,可是因為不會游泳,也不會其他的出水方法,因此和親屬一起都淹死了。另外一個人就曉得要去找船,然後乘船去救接溺水的親屬,結果兩人都安然無恙。剛發菩提心的菩薩也一樣,忍力沒有成就以前,是沒有能力去救眾生的。因此要常親近佛,證得無生忍之後,才能救度眾生,好比找到船那人一樣。大智度論又說,譬如嬰兒不能離開母親,如果離開母親或是掉到坑洞或井裏,嬰兒就會因為沒有乳飲而死亡。又有如翅膀未長成的小鳥,只能依靠在樹枝四周,不能離開遠去。等到羽翼成就之後,自能一飛沖天,自由自在,毫無障礙。
而我們凡夫毫無一點力量,只能專心念阿彌陀佛,以便修成念佛三昧。由於信願行三業具備,臨命終時收攝身心一心念佛,能夠往生是一定的。到了極樂世界花開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然後證成無生法忍。那時再到三界來,乘坐無生法忍的大願船,來救濟苦惱眾生,那時就有任意自在的能力,可以廣泛的大作佛事了。
因此大智度論說,修行者在地獄裏,其實是遊戲,因為他證得無生法忍,具備遊戲神通能力,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國,到地獄裏教化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
因此之故,要求生淨土,願大家認識清楚求生淨土的真正意思。所以十住婆沙論把求生淨土稱為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22 編輯
第二疑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云:「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云何通?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為此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瞠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0646b4949umh2o4i299i.gif
【白話釋】
問:諸法的本體是空的,本來就沒有生,是平等寂滅的。現在要捨棄這些,求生到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去,難道不是乖違佛理了嗎?而且經典上說:「想要求淨土,要先清淨自己的心,心清淨了,佛土也就清淨了。」因此我們要求生淨土,不是就不通了嗎?
答:分兩方面回答你,一個是總體回答,一個是分別回答。
總答如下,你說求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是捨棄這裏而求生到那裏,是不合乎中道之理的。那麼你執著這裏,而不求生西方,這不也是捨棄那裏而執著這裏嗎?弊病是一樣的,也都是你所說非中道之理。如果你又想說,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兒,也不求生這兒好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叫做斷滅見。
所以金剛經上,佛告訴須菩提說:「須菩提呀,你如果用這種念頭來發究竟菩提心的話,那就叫做斷滅相。你千萬不要這麼想,因為發菩提心的人,是不說斷滅之見的。」
別答如下,現在告訴你不生不滅的意思,先講不生。所謂不生,是指生的因緣,是由於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沒有一個堅守的自性的。然而尋求此生物之本體,也找不到。它生的時候,不知道從那裏來,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講不滅,不滅是說諸法散時,它也沒有堅守一個自性,說我要散滅了。當它散滅時,不知它到了何處,所以叫做不滅。所以說,並不是因緣生之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也不是說不求生淨土,就叫做不生。
因此中觀論有一首偈語說:「由因緣而出生之諸法,我說這就是所謂的空,也就是所謂的假名字,這一切就叫做中道法。」
中觀論又說:「諸法不是自己生出來的,也不是別人來替他生的,不是共同生也非自然生,故可知諸法根本就無生。」
維摩經說:「雖然知道諸佛的國土和眾生是空的,但是卻依然經常修行以莊嚴淨土,經常教導度化諸眾生。」
維摩經又說:「譬如有人,想要蓋房子。如果在地上的空曠之處蓋的話,就可以沒有障礙而隨自己的意思蓋。如果想在虛空中蓋房子的話,那是永遠也蓋不成的。」
要知道諸佛的說法,經常是應用虛假的文字語言,來講述真諦與俗諦的道理,再從中透露出諸法實相的義理出來。有智慧的人精進不懈求生極樂淨土,從而達成不可得的生之本體,這就是真正的無生,也就是所謂的心清淨的話,佛土就清淨。而愚蠢的人,往往被字眼束縛住,聽到生這個字,就把它死死的當個生來看待。聽到不生這兩個字,又把它當成不生來看待。他們不知道生就是不生,不生就是生。結果由於不了達此中的道理,而橫生了許許多多的是非諍論,反而瞠怪別人求生淨土。這種錯誤實在是太大了,這就是所謂的譭謗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見的外道呀。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23 編輯
第三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生淨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繫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如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云:「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白話釋】
問:十方諸佛和一切淨土,他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一樣。修行人應該要念一切功德,往生一切淨土才是呀,而現在我們 只偏求一尊佛,只求往生一個淨土。這豈不是和平等性相乖違嗎?請問為何只求生西方淨土?
答:一切諸佛及淨土,確實都是平等的。但是由於眾生的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三昧是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專心到了極點,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好比隨願往生經裏,普廣菩薩問佛說:「十方世界也都有很多的淨土呀,為什麼世尊您偏偏只稱讚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專門要眾生往生那裏呢?」
佛陀回答普廣菩薩說:「閻浮提的眾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混濁雜亂,因此我我只特別稱讚一尊西方的佛及他的淨土,是為了要使那些眾生,能夠專心在一個境界上,這樣才比較容易能夠往生。如果要他們念所有一切佛的話,境界就太寬廣了,那麼心就會散漫。心一散漫,三昧就很難成就,三昧不成就沒有辦法往生了。
「其實求一尊佛的功德,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為佛性相同之故。因此,念阿彌陀佛也就等於念一切的佛。求生極樂世界,就等於求生一切的淨土。」
因此華嚴經說:「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一尊佛的法身。一尊佛的心、智慧、十力、四無畏,和一切佛也是一樣的。」
華嚴經又說:「好比十五日的月亮,映照在一切的水中,雖然月亮的影像很多,但是未來的月亮也還只是天上的那一個。這月亮就好比修成究竟佛的無礙智,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感應示現。佛的法身就和月亮是一樣的,只有一個而沒有二個。」
有智慧的人,可以從譬喻裏獲得解悟。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夠瞭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個月亮之所現,一個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頭,因此月亮和月影是無二無別的道理,那麼他也就能夠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因為法身無二無別之故。所以,精進專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25 編輯
第四疑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西方彌陀佛耶?
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云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
又觀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0646b4949umh2o4i299i.gif
【白話釋】
問:同樣是念一佛求生一淨土,那麼何不在十方佛土中,隨自己的意思念一尊佛求生他的淨土,何必一定要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答:凡夫沒有什麼智慧,不敢隨自己的意思念佛。只敢照著佛說的話去做,所以專門只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說只聽佛所言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說的法,流傳下來的經典裏,到處都在勸眾生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比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及往生論等等,幾十部的經典、論著及文章中,都殷勤指點教授眾生,勸大家往生西方,所以眾生專門念阿彌陀佛的多。而且阿彌陀佛特別發了四十八個大悲願,來接引眾生。
觀無量壽佛經裏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種相貌,每一種相貌都有八萬四千種妙好。每一種妙好都放八萬四千種光明,這種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的眾生。由於光明一直照射不捨,因此誠心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會獲得感應,最後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及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都說:「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時,十方像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都會把舌頭伸出來,蓋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以證明一切眾生,只要肯念阿彌陀佛,那麼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願力,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要知道阿彌陀佛和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何以得知呢?因為無量壽經裏說:「將來佛法要滅亡之前,這部經還特別留在人間一百年,以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淨土,之後佛法才整個消失。」因此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和娑婆世界裏非常惡劣的眾生,有特別的因緣。其他的佛和他們的淨土,只有在一兩部經提到,只略微勸眾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彌陀佛的淨土,處處經論都殷勤叮嚀,勸大家往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0/131210wzaw0xv91ma0rn9a.jpg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28 編輯
第五疑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裨跋致甚難可得。
「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裏,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 相也,菩薩見微細相。
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 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0646b4949umh2o4i299i.gif
【白話釋】
問:身心全被束縛,不得自在的凡夫,惡業既厚又重,一切的煩惱一絲一毫都未斷。而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是超出三界的,具縛凡夫如何能夠往生呢?
答:因為凡夫可以靠自力和他力這兩種因緣,而得以往生。所謂自力是說,靠自己的力量在此世界修行,而單靠自力修行,是無法往生淨土的。因此瓔珞經說:「從具縛凡夫開始,不認識佛法僧三寶,不知道善惡因果的關係。後來接觸佛法而且相信佛法,這時就開始發菩提心,去受菩薩戒。接著就生生世世不斷的不破戒修行,修到三劫之後,才能達到別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謂的初發心住。接下來就修十信位的十種波羅蜜等無量的願行,一直不間斷的修直至滿一萬劫為止,這時才能證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加緊用功的話,就能更上一層樓,進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種性位。」這是就自力修行而言,到此為止,還是沒有能力往生淨土。
所謂他力是說,若是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夠攝取念佛的眾生,於是就開始發菩提心,開始修念佛三昧,心裏很厭惡三界,很想離開三界,並且身體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報,還把所有的善行福報,全部都回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最後乘佛的願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應而得以往生。
因此十住婆沙論說:「在這世間有兩種修行的方法,一種容易,一種難。難行道是說,在五濁惡世修行,要歷經無量的佛,要想修到不退轉之位,實在很難。
其中的艱難是無數塵沙劫的時間也說不完的。簡單歸納有五點:一、或許會和其他外道成為好朋友,結果受影響,壞了自己的菩薩修行法。二、很可能遇到無恥兇惡之人,被他破壞自己殊勝的德行。三、很可能獲得富貴等之善業果報,結果由於富貴的弊病,反而破壞了禪定不淫的的清淨梵行。四、可能會墮落成小乘,只求自己得出離,而障礙了大悲心。五、由於只靠自己的力量,沒有佛力的加持,就好比跛腳的人,一天最多只能走幾裏路,非常辛苦。這就是完全靠自己力量的結果。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說的話,修念佛三昧,發願往生淨土,靠佛的願力攝持,決定能往生,一點也不懷疑。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裏,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轉輪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轉輪王輪寶的力量。」
如果有人認為,有煩惱的有漏凡夫不能往生淨土,那是不是就表示有煩惱的凡夫也應該見不到佛才是呢?然而並非如此。我們知道念佛三昧是隨著無煩惱的無漏善根而引發起來的,有漏的凡夫還是可以隨著他修行的程度,而見得到佛身的粗略相貌,菩薩見得的是佛的微細相貌。
往生淨土也是一樣,雖然淨土是無漏善根的果報,但是有漏凡夫只要發了無上的菩提心,求生淨土,經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煩惱伏住或斷滅,因此而得以往生淨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這是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因此華嚴經說:「所有諸佛的淨土,全都是一樣的莊嚴清淨,只是由於眾生各人的業力及修行程度不同,所以各各所見不同。」就是這個意思。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31 編輯
第六疑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
答曰: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也。
在此惡世日月短促。經阿僧祇劫復不起煩惱,長時修道,云何不得無生忍也?此理顯然,不須疑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0646b4949umh2o4i299i.gif
【白話釋】
問:就算具縛凡夫能得往生西方淨土,但是由於邪知見及貪嗔癡的三毒經常會起來,怎麼可能生到那裏之後,就能夠證到不退之位,超出三界呢?
答:生到西方淨土,證得不退位,有五個原因。一、由於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攝持,所以能夠證不退。二、由於經常被佛光照著,所以菩提心經常能增進,所以能不退。三、極樂世界的流水、鳥雀、樹木、風聲及音樂等,全都在講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聽到的人就會經常起念三寶的心,由於經常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修行不會退。四、彼國人民全部都是菩薩,因此到處都是善知識,沒有娑婆世界那種惡劣的環境。在那兒外面沒有邪魔鬼神來害人,內心又不容易起貪嗔癡三毒,由於煩惱不起,所以修行不會退轉。五、生到彼國之後,壽命就和佛、菩薩一樣無量,因此修行不會退。而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裏,壽命短得很。在那兒經過阿僧 劫那麼長的時間不起煩惱的修行,怎麼會不證無生忍呢?道理十分明白,因此無須懷疑。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33 編輯
第七疑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校大有優劣,且論二種。
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淨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校,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
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眾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恒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生死業縛也。
又聞西國傳云,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師子覺前亡,一去數年不來,後世親無常,臨終之時無著語云:「汝見彌勒即來相報。」世親去已三年始來。
無著問曰:「何意如許多時始來?」
世親報云:「至彼天中,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旋繞即來相報。為彼天日長故,此處已經三年。」
又問:「師子覺今在何處?」
世親報云:「師子覺為受天樂,五欲自娛在外眷屬,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
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為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0646b4949umh2o4i299i.gif
【白話釋】
問:彌勒菩薩是補位佛,下次就輪到他在娑婆世界成佛。只要修成上品的十善法,就能生到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然後可以跟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在龍華三會中,就能證得聖果。何必要求生西方的淨土呢?
答:求生西方與求生兜率,都能在一日之間聞道見佛,這兩種情形,大致上看起來似乎很相似,不過仔細比較一下的話,就大有優劣之別了。現在且分兩方面來講。
首先,就算能夠修十善法,恐怕也未必能往生。何以見得呢?因為彌勒上生經上說:「要修行眾多的三昧,要深深的進入正定聚,才能夠往生。」此外並沒有其他方便的接引,所以比不上阿彌陀佛用本願力和光明力,攝取念佛的眾生。而且釋迦牟尼佛又講九品往生的方便接引法門,殷勤的勸眾生往生彼土。只要眾生能念彌陀佛,機感相應就能往生。好比世間互相戀慕的兩人,只要有機會相見,必然一拍即合。
其次兜率天宮屬於欲界,在那兒修行的諸天退步的很多。而且那兒又有女人,這些都是讓修行者增長貪愛五欲的環境。再說天女極美。諸天容易被迷惑而沈迷欲愛不能自拔。所以兜率天不如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的流水鳥雀樹林風聲樂音,全都在說法,能提起眾生正念,使眾人生起念佛之心及發菩提心,而伏滅煩惱。那兒又無女人及小乘人,全部是大乘行者。因此,那兒的眾生煩惱惡業都不會起來,最後就能修到無生忍之位。兩相比較之下,優劣一眼就看出來,還須要懷疑嗎?
而且釋迦佛在世的時候,見到佛而沒有證聖果的人多如恒河沙數。將來彌勒佛出世也一樣,見到佛而沒有證到聖果的大有人在。因此比不上彌陀的淨土,只要能往生,統統都能證到無生忍。不會有任何一個人墮落到三界,被生死之業所束縛的。
印度的傳記裏,有這麼一則故事。曾經有三位菩薩,一位叫無著,一位叫世親,一位叫師子覺。他們三人相約要往生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先死的人見到彌勒菩薩後,要回來告訴世間還活著的人。後來師子覺死了,結果很多年都沒見到回來通報。接著世親也不行了,臨終前,無著就叮嚀他說:「你見到彌勒菩薩之後,要馬上回來告訴我呀。」結果世親去了三年之後才來相告。
無著就問他:「怎麼去那麼久才回來呢?」
世親回答說:「我到了兜率天,只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而已,旋繞禮畢之後,我就馬上回來告訴你了。因為那裏的日子長之故,所以這裏就已經三年了。」
無著又問:「師子覺現在在那裏呀?」
世親回答說:「師子覺去享受天樂去了,他沈迷在五欲裏,只能當彌勒菩薩的外眷屬,因此到目前為止,都還無緣見到彌勒菩薩。」
由此可知,小菩薩生到那兒,還會沈迷五欲,何況是凡夫呢?因此大家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在那兒一定能證得不退,所以不應該求生兜率天呀。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36 編輯
第八疑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眾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
釋曰: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
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校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云何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
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而頓滅,豈以久來之不肯滅耶?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 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滲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滲而不肯出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
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
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墮陷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0646b4949umh2o4i299i.gif
【白話釋】
問:眾生長久以來,就造了無量的惡業。這一輩子如果又沒有遇到善知識,結果又無惡不造。請問臨終時,念十口氣的佛號,就能往生而超出三界嗎,從善惡因果的道理來講,怎麼通呢?
答:眾生無始以來所造的善惡業,多寡及強弱情況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臨終時能遇到善知識教念佛求生西方,而且果真十口氣念佛即往生成功的,那都是由於宿世善業很強的緣故,否則是不會遇到善知識,最終還能往生的。而宿世惡業強的人,連善知識都遇不到,那就更不用提十念往生了。
你認為無始以來的惡業分量很重,而臨終十念的分量很輕。其實這種輕重是不一定的,不在於時間的長短及罪業的輕重,而決定在下列三項因素:一、在心,二、在緣,三、在決定。
在心是說,造罪業的時侯,是從虛妄顛倒的心念所產生的。而念佛的人,是聽到善知識教念佛法門,知道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名號之後,用真心誠意的心來念佛的。由此可知,造罪是虛妄心,念佛是真實心,這一虛一實,如何有得比呢?譬如有一間屋子,已經暗了一萬年。當它被日光一照的時候,黑暗馬上就消失了。難道黑暗會因為它已經暗了一萬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嗎?
在緣是說,造罪業的時候,是從虛妄愚暗的心,緣由虛妄顛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從聽聞佛的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由無上的菩提心而生的。這兩種一真一假,怎麼能相比呢?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雖然中箭很深,毒液已滲透肌骨,但是只要一聽到除毒鼓的鼓聲,毒箭馬上就會應聲而出,不會因為毒藥已滲入肌骨而不肯出來。 在決定是說,造罪業的時候,是以將來還要犯的心,斷斷續續的在造罪。而念佛的人念佛之時,已下定決心要脫離三界,以不再以凡夫身投胎人間的心,持續不間斷的念佛,因此而捨命。由於這種善心十分猛利,於是得以往生。譬如有一條繩索,粗得十個人才抱得住,雖然一千個人來拉也拉不斷。而一個小孩子,只要用銳利的劍,一下子就能把它切斷。又好比堆積了一千年的木柴,只要用像豆子那麼小的一點火苗焚燒它,一下子它也就被燒光了。
又好比有一個人,一生都在修十善業,照道理應該可以生天的。但是臨終的時候,他突然起了堅決不移的邪知見,而這一念的邪見,卻讓他馬上墮落阿鼻地獄。你看惡業雖然虛妄,但是由於非常猛利之故,結果還能排除他一生修的十善業,而使他墮落惡道裏。因此難道臨終時用猛利心來念真實功德的佛號,而不能排除無始以來的惡業,而得以往生淨土嗎?
佛經上又說,只要用一念清淨的心來念佛,就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因此念佛的時候,由於心猛利故,可以伏止消滅惡業,一定可以往生。這點你是不須要懷疑的。
以前有人把十念成就解釋成,只要臨終念十氣佛號就能往生,這是絕對錯誤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攝大乘論裏說:「這只是發願而已,實際上卻並沒有修行。」雜集論裏說:「如果願意往生安樂國土,就可以往生。若是聽聞無垢佛的名字,就可以證得佛果。」這些講的都只是最初所種的因,及最後所成的果,而省略了中間的修行法。如果有人把臨終無間十念善行,當成只要臨終念十口氣佛號的話,那真不知道要耽誤多少人呀。希望各位修行者要深思此中的道理,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被邪知見誤導,以免墮落。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39 編輯
第九疑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答: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爾,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 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得生彼,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也。生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 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說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女人,是請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 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
二乘人但回心願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
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0646b4949umh2o4i299i.gif
【白話釋】
問: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這兒有十萬億佛剎那麼遙遠,我們這些劣弱的凡夫,如何到得了?往生論裏面說:「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然論這麼說,那就表示女人和殘障者,一定不能生到那兒去啦。
答:你認為西方淨土遙遠,凡夫劣弱難生,是以凡夫的肉眼來看,以凡情的生死心來說的。要知道極樂世界雖然離我們的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剎那麼遠,可是只要眾生的淨土業修成的話,臨終時淨定的心,就是在淨土受生的心。起心動念之時,就是往生淨土之時。
因此觀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的極樂國,離我們這兒並不遠。」而且業力是不可思議的,只要一念清淨就能往生,所以用不著擔心那兒遙遠。又好比我們做夢,身體雖然躺在床上,而我們的心意識卻已經神遊到其他的地方去了,而世間的一切卻如平常一樣毫無不同。往生淨土也和做夢一樣,心頭動念就到了,用不著懷疑。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說,已經生到那裏的,沒有人是女人、瞎子、耳聾者或啞巴。而不是說這裏的女人及殘障者,不能生到那兒去。如果這麼認為的話,那就太笨了,根本就不瞭解佛經的意思。經裏面韋提王后是女人,她也是請佛講淨土的當機者,佛陀授記她和五百位宮女都能往生極樂國。因此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聾暗啞的人,只要修淨土法門,往生極樂國之後,就不再是女人身,也不會是殘障者了。
小乘人只要回小向大,發菩提心,願意往生極樂國。到了淨土自然就不會再有小乘人的執著。這是往生論所謂「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的意思,不是說這裏的女人及殘障者不夠資格往生。
無量壽經裏,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其中一願說:「當我成佛時,十方世界的一切女人,要是厭惡自己是女人,如果稱念我的名號,死了之後下輩子還是女性之軀的話,我就不成佛。」何況生到該國,還會是女人身嗎?殘障者也一樣。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album/201102/07/115010dff45146fxef9zdn.gif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45 編輯
第十疑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1219npb2xoyb8yk3y2pk.gif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迴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
故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云:「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一者觀此淫欲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淨。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淨。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處不淨。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 不淨。
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淨。六者薄皮覆土,其內膿血遍一切處,即是舉體不淨。七者乃至死後膨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 ,即是究竟不淨。
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淨。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淫欲煩惱漸漸滅少。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
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謂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塗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
為此求生淨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往生論云:「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者為三種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渭欣願門也。
http://www.buddha-hi.net/re/data/attachment/forum/201102/14/100646b4949umh2o4i299i.gif
【白話釋】
問:我現在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過不知道該怎麼修,怎麼做,才能得種往生之因,而得往生之果報?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都有妻室,不知未斷淫欲,是否也可以往生?
答:決心往生西方的人,只要修兩種行,就一定能往生。一種是厭離行,一種是欣願行。
厭離行是說,凡夫從無始以來,就被五欲所纏縛住,因此在五道裏面輪迴,受種種的苦,因此如果心裏不厭惡此五欲,不想離開此五欲的話,想要脫離三界實在是遙遙無期的。所以我們要經常觀想觀看我們這個充滿了膿血屎尿,含藏了一切惡臭污穢的臭皮囊。
涅槃經說:「這個身體好比是一座城堡,裏面住著愚蠢而吃人的羅剎,有智慧的人誰會喜歡這樣的身體呢?」經上又說:「這個身體聚集了所有的苦惱及一切的汙 ,被束縛不得自在,又會生癰長瘡等,根本沒有絲毫的好處。就連諸天的身體,也是一樣的。」
修行的人不管是動是靜,不管是醒著或睡時,都要經常觀想這個身體只有苦沒有樂,對它深生厭離之心。即使房事不能一下子馬上斷掉,也要漸漸產生討厭的心態,同時要修七種不淨觀。
一、觀想我們這個淫欲的身體,是從父母貪愛淫欲的念頭而來的,這是最初的種子不清淨。
二、父母由於淫念起而行淫,行淫時父精母血結合,我們的神識就進入精子與卵子的結合體中,這就叫做受生不清淨。
三、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裏,居於五臟六腑之內,這就叫做居住之處不清淨。
四、胎兒在母腹中,食的是母親的血,這就叫做食不清淨。
五、在母胎內期滿之後,胎兒要出生時,自然頭部轉向產門。出生時刻,膿血一起流出來,又臭又髒,滿地狼藉,這就叫做初生時不清淨。
六、出生之後,日日長大,全身被一層薄皮包裹住,皮內到處是膿血,這就叫做全身不清淨。
七、死了之後,屍體腫脹腐爛,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縱橫,這就叫做到了最後都還是究竟不清淨。
我們自己的身體如此,別人的身體也一樣。因此我們對於內心貪愛的男女肉身等外貌,要深深生起厭離之心,常常觀想它的污穢。如果能這樣觀身不淨的話,淫欲就會日漸減少。這時還可以再作十想觀,經典上都有詳細的說明,這裏就不講了。
此外還要發願,願自己能夠永遠離開這個在三界中,充滿膿血污穢、沈迷淫欲及五欲的雜食之肉身,願自己能夠得到淨土的法性生身。以上就是所謂的修厭離行。
其次要講欣願行。修欣願行有二個步驟,第一,要先明白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觀淨土的美好莊嚴,心裏喜歡很想要去。先講求生淨土的意義,我們求往生淨土,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眾生。這時就要想,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在濁惡的世間,周遭環境太惡劣,說不定我還會被宿世的惡業所束縛,而墮落三惡道,求出無期。如果這樣的話,我怎麼能夠拯救苦惱的眾生呢?
因此之故,我應該要求生到淨土,在那裏可以親近諸佛修行,等到有一天證到了無生忍,這時我才有能力到濁惡世中拯救苦難的眾生。所以往生論裏說:「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發願成佛的心就是發心度脫眾生免受災難,而度眾生的心就是教眾生往生佛國的心。」
發願生淨土要具備二種修行,第一,要遠離三種心,第二,要生起三種心,這樣才能獲得清淨的菩提心。
首先我們講要遠離那三種心:
一、要以智慧為前導,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樂,因此要遠離只貪愛自身的心。
二、要培養慈悲心,要時時想如何來拔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因此要遠離不為眾生著想的心。
三、要修行神通方便,要憐憫一切眾生,以神通力讓他們得到快樂,因此要遠離只以神通供養自己的心態。
若是能遠離上面所說的三種自利心的話,自然就能生出三種清淨的利他心,那就是
一、無染清淨心,能夠不為自己求各種快樂。菩提是無染汙的清淨之所,如果為自己求快樂的話,就染汙了身心,就障礙了菩提門。
二、安清淨心,就是能夠為眾生拔除痛苦。菩提心就是能讓眾生獲得安穩無憂的心。如果不發心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讓他們得以脫離生死的束縛,那就違背了菩提門。
三、樂清淨心,就是要讓一切眾生獲得大菩提涅槃的心。菩提涅槃是最究竟之處,能夠獲得永遠的快樂。如果不發心讓一切眾生獲得畢竟的常樂,那就遮障了菩提之路。
那麼這種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獲得呢?要生到淨土,經常不離諸佛,證得無生忍之後,到有生死苦惱的國度去,救度苦惱眾生,這時才能獲得。菩提心是慈悲與智慧的互相融合,雖在禪定之中而能生起大用,這種神通大用能自在運用,了無障礙。以上所言是講如何生起求往生的心。
接下來談如何修行以得往生?那就要修觀想法。首先要觀想阿彌陀佛,觀佛的法身、報身等,觀佛身金色光明中的八萬四千種相貌,每一種相貌中的八萬四千種妙好,每一種妙好又有八萬四千種光明,而這些光明一直在攝取念佛的眾生。又觀淨土的七寶莊嚴及種種的殊勝妙樂,這些觀法在觀無量壽佛經裏,全都講得很清楚。此外,平常還要常常修念佛三昧,還要修布施持戒等一切的善行,同時把這些善行,通通回向施給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如果能夠這樣子修行的話,絕對可以往生。以上所說,就是所謂的欣願門。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2-14 10:49 編輯
【提要】
一、剛發菩提心的菩薩,忍力沒有成就以前,是沒有能力去救眾生的。因此要常親近佛,證得無生忍之後,才能救度眾生。
二、所謂不生,是指生的因緣,是由於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沒有一個堅守的自性的。然而尋求此生物之本體,也找不到。它生的時候,不知道從那裏來,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講不滅,不滅是說諸法散時,它也沒有堅守一個自性,說我要散滅了。當它散滅時,不知它到了何處,所以叫做不滅。所以說,並不是因緣生之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也不是說不求生淨土,就叫做不生。
三、由於眾生的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三昧是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專心到了極點,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又,因為法身無二無別之故。所以,精進專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四、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時,十方像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都證明一切眾生,只要肯念阿彌陀佛,那麼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願力,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又、阿彌陀佛特別發了四十八個大悲願,來接引眾生。因此誠心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會獲得感應,最後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五、若是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夠攝取念佛的眾生,於是就開始發菩提心,開始修念佛三昧,心裏很厭惡三界,很想離開三界,並且身體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報,還把所有的善行福報,全部都回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最後乘佛的願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應而得以往生。
有漏凡夫只要發了無上的菩提心,求生淨土,經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煩惱伏住或斷滅,因此而得以往生淨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
六、生到西方淨土,證得不退位,有五個原因(略,見上)
七、彌勒淨土是要通過修行眾多的三昧,要深深的進入正定聚,才能夠往生。而彌陀淨土是用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和光明力,來攝取念佛眾生。又,兜率天宮屬於欲界,在那兒修行的諸天退步的很多。而且那兒又有女人,這些都是讓修行者增長貪愛五欲的環境。再說天女極美。諸天容易被迷惑而沈迷欲愛不能自拔。所以兜率天不如西方淨土。
八、在心是說,造罪業的時侯,是從虛妄顛倒的心念所產生的。而念佛的人,是聽到善知識教念佛法門,知道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名號之後,用真心誠意的心來念佛的。
在緣是說,造罪業的時候,是從虛妄愚暗的心,緣由虛妄顛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從聽聞佛的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由無上的菩提心而生的。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九、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聾暗啞的人,只要修淨土法門,往生極樂國之後,就不再是女人身,也不會是殘障者了。
十、厭離心是要我們在心裏厭惡五欲,只有離開五欲的繫縛,才有脫離三界的希望。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發願成佛的心就是發心度脫眾生免受災難,而度眾生的心就是教眾生往生佛國的心。
要以智慧為前導,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樂,因此要遠離只貪愛自身的心;要培養慈悲心,要時時想如何來拔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因此要遠離不為眾生著想的心;要修行種種方便,要憐憫一切眾生,以種種方便使他們得到快樂,因此要遠離僅為令自己身心快樂而勤作方便的心態。
本文引用自http://www.snjh.tcc.edu.tw/~cmlee/budd/%A6%F2%B1%D0%A4%E5%A5%F3/books/0056.htm#a01
隨喜讚嘆~
希望大家有空都能看一看 感恩乘璦師兄發心弘揚此論, 此乃大善根福德因緣也!
感恩! 阿彌陀佛!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1-12-19 08:24 编辑
我来看看!谢谢
http://www.buddha-hi.net/re/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创意哦!楼主高人啊 谢 确实值得好好看看,顶先 不服不行,楼主就是有水平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谢谢分享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http://pic.yupoo.com/cjzihmxkq_v/BW3GBpl5/medium.jpg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