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藏本願經講記

(仞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聖一老法師述

 

敘言

仞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甲子仲春,余應香江佛子之邀,為演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同參研習,以是因緣,得訪故人聖公長老於寶蓮。展讀聖師之地藏本願經講記,踴躍歡喜,不能自勝;復詳披究,見其詞坦義明、質直詣實、言近指遠,深契當機者也。夫佛法宗旨,不外教人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是謂之三寶也。而其修學入門,無有不從地藏始也;首求心地建設,明因果、詳事理、堅信心、啟智慧、光大孝道,止於至善之域,即心地無盡寶藏也。發之大宇為慈悲,觀音表之;終始不離智慧,文殊表之;充實美滿、幸福之人生,普賢大行是也。是以四大士總表佛法全體大用,何迷信之有哉!以少宣傳,致令世人莫解正真,生種種誤會,自失勝利。惜哉!今聖師於劫後,欣逢勝緣,復演之九華,深得意旨,以名號、布施、見聞三品,結歸三寶,發明一經真實功德,利濟無窮,自非具眼知識,莫能之也。讀竟如飲甘露、如獲至寶,即於講席,普勸流通,使天下學佛之士,各各了知,正修行路、不墮邪見、不造惡業、心開意解、增長福慧,庶不負佛祖之悲願,大士之宏誓,暨聖師之婆心苦口也。

 

佛曆三○一一年清明前一日

華藏沙門淨空謹識

 

敘言

 

一九七九年,吾回祖國朝山,始登九華,瞻禮地藏菩薩聖跡,緬懷過去,無限感慨!八○年復來,與群公晤面,交談甚歡。八一年再睹,名山增色,僧尼倍多,佛事齊備,梵音唱誦,晝夜無間。八二年因緣時至,諸山長老、普全和尚、仁德法師鼓勵之下,洽逢中秋佳節,開講本經。又承安上法師,允諾翻譯,佛協會領導同志協參贊助,諸緣成就,在祗園大殿,宣講地藏本願經。每日上午講經,下午寫稿,不期三十五日,案頭積稿,大致可觀。整個教理,包含深淺,初心學者,亦易研究。一方面明白佛教大意,一方面由解生行,離塵脫俗,無忝僧倫,置諸座右,不無小補。若在家修行,分明因果、酬報親恩、奉公守法、建立良好風紀、報效國家,亦甚適宜。此次講經圓滿,荷蒙緇素大德,皆大歡喜,聖一非常感激。更有法會同仁,詢及繕稿問題,付印流通者,故略敘梗概,以待後緣云爾。

 

一九八二年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聖誕日

 

仞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此是三題,第一經題、第二人題、第三品題。

 

先講經題:

 

今日在九華山講地藏經,緣起三年前。一九七九年,我來九華朝山,初與仁德法師、諸山長老見面,又與馬書記相識。第二年——一九八0再來九華,仁德法師即議擬欲不慧來山講經,我說祖國大德法師很多,何用後學來獻醜,是不敢當。一九八一年,復來朝山,此事重提,又加馬書記讚請。當時不過說說而已,不期今八二年,便成事實。佛說萬法從緣生,緣會即成,不我欺也。所以此次講經,實感謝仁德法師,及諸山長老為發起人,更感謝馬書記,樂助其成。尤其是馬書記,為國、為民、為教、為九華山貢獻甚大。今日九華在全國名山中,不亞普陀山,每年都有超過千千萬萬人來朝聖跡,見聞隨喜,皆種善根。

 

今日祖國佛教落實——寺廟重興、培育僧才、佛法流通。南京刻經處,曾印普門品、金剛、法華、地藏等經,印得非常好,是線裝的。佛法既已流通,人人得以受持、讀誦;然而佛經道理很深,一般人不能瞭解時,須人解釋,因此就有講經法會。但是祖國法師甚多,用不著我來講,該請仁德法師及諸山長老,可是他們很客氣;我此次亦不過來祖國參學,向各位大德學習,其中有欠妥之處,還請各位大德指正。

 

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過去已有七佛出世:第一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棄佛,第三是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孫佛,第五是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葉佛,第七是釋迦牟尼佛;將來還有彌勒佛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每位佛出世,都說法教化一切人;因為人人皆有佛性,從性起修,功圓果滿,皆可成佛。

 

但是一般人迷而不悟,佛就對機說法,令其自覺。因為人的根機不同,佛說的法就多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羅國,十九歲出家,五年參學,六年苦行,三十歲便成正覺。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說的經中,有一部地藏經。何故佛要說「地藏經」呢?因為佛臨滅度時,還有許多眾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浮沈,佛特意將此等眾生,交給地藏菩薩去度,故說此經亦是『托孤付囑經』。此經在天上,佛為報母恩而說,又可以說是『佛門孝經』。地藏菩薩在因地中,多次為救母難,發大誓願:『度盡眾生,方證菩提。』以此功德願力,令多生父母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說是佛門孝經,一點不差。地藏菩薩以大神力,時時處處,度化眾生,離三途苦,得人天樂;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說此經是『人天因果經』。此經佛說已有三名,我不能盡說其義,希望各人自己去研習領悟。

 

平常諸方講經,多用天台宗五重玄義解釋經題,我今亦不能例外。五重玄義,玄者微妙難思,義者深有所以。五重者: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名』是假名:法本無名,諸佛為法安名。假名之下,必有實『體』,行者尋名得體。『宗』是宗旨:體非宗不會,得旨會體。『用』是功用:無量功用,不離本宗,因用明宗。功用現前,力有深淺,則『判』歸大小權實『教相』矣。是名五重。

 

此地藏經以人、法為『名』。以諸法成就為『體』,真如也。以願力度生為『宗』,依理發願也。以斷惑證真為『用』,依法修行也。以引權入實為『教相』,滿眾生願也。略標此經五重之義。

 

古德釋經題,有七種立名,不離人、法、喻(單三、複三、具足一)。以人立題者,如阿彌陀經。阿彌陀是梵語,此云『無量光』,即見性悟道之時,其光明無量;阿彌陀又名『無量壽』,吾人得法之時,了諸法本來,不生不滅,常住世間,法壽無疆。人即是法,所以以人立經題。以喻立題者,如梵網經。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每一世界,教法不同,所以菩薩到無量世界,親近無量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方能成佛,是以喻也是法,因此有的經以喻立題。以法立題者,佛將所得之法,為人演說,如般若、涅槃、方等等經,皆是以法立題。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人、法、喻具足的經題。不一一解釋。

 

此「地藏菩薩本願經」,以人、法為題。「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菩薩二字,具足應云「菩提薩埵」。菩提是佛道,薩埵是眾生;菩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欲度眾生,必須先求菩提,以菩提之法,方能下化眾生。欲求佛道,必須先度眾生,眾生度盡,菩提始現。所以上求菩提,即下化眾生;下化眾生,即上求菩提。兩名一義耳。

 

「地藏」是名,「菩薩」以德立名。地者,心地也。人心如大地,大地能生萬物,人人皆知;心地能生萬法,則眾不知,必假佛法,發明心地,心地含藏無量清淨功德,以此功德自度,自成佛道;以此功德度他,令他成佛道。何以故?此無漏功德,無自性故。所以能自度、度人,皆成佛道。佛法是平等的。孔子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名之為仁。』也是這個道理。

 

地藏菩薩明白這個道理,就依理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發先度人成佛之願,所以名為大願。又是本昔所發之願,故名「本願」——其本願在本經中,有四處說明。一切菩薩,皆有本願:例如文殊發願,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發菩提心,此是文殊本昔之願;普賢發願,令一切菩薩修萬行、趨萬德,此是普賢菩薩本昔之願;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現身說法,此是觀音菩薩本願。不但菩薩有本昔之願,即釋迦如來在法華經中,亦顯露其本昔之願。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又云:『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如是本願二字,的確是諸佛菩薩,在本昔發心時,所發之願也。

 

地藏菩薩昔日所發之願,從願起行,由行得力;得神力時,就能度一切眾生——已成佛、當成佛、未成佛。則地藏之願,真實不虛,故名「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得大神力時,就能將一身分為無量身,一一身度百千萬億人,所謂「化現金容處處分」。佛滅度一千五百年,菩薩降跡新羅國王家,姓金,號喬覺。在我國唐朝高宗永徽四年,金喬覺廿四歲,祝髮。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子山頭七十五載。至唐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計九十九歲。時有閣老閔公,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足數。洞僧乞一袈裟地,公許之;其衣遍覆九華,遂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離塵脫白,反而禮其子為師,故菩薩像,左道明,右閔公。菩薩端坐九華七十五載,深入禪定。禪定是神力之根本,大士獨居修禪時,九華山誌曾有大士送童子下山詩一首:『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瓶添澗底休拈月,缽洗池中擺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九華昔叫九子山,因李白贈青陽韋仲堪詩而得名。詩曰:『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經」是通題,通一切經故。經之一字,在中國解釋,有訓常,三世不易故;訓法,十方同尊故;訓貫,貫串一切法故;訓攝,攝化所度機故。

 

又依我國聖賢之典曰「經」,因此佛經也名經;多加一契字,謂如來所說之法,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如來說法,應機設教,不深不淺,故能契理,又能契機。法華經方便品云:『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據此文,則如來能將不可思議之妙法,以方便智而演說之。故能契理,又契機。

 

印度「經」之一字,梵語修多羅,含五義不翻。一、湧泉,義味無盡。故凡誦經者,至心誦一次,可能領會一義;無量次,則解無量,義矣。二、出生,能生妙善故。凡誦經者,不久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種種善法。三、繩墨,楷定邪正故。修行邪正以經語為準則。金剛經云『有四相,即非菩薩;無四相,乃名菩薩』。四、顯示,能示正理故。誦經相應,固地一聲,便得法悟道。如六祖聞金剛經,大徹大悟。五、結鬘,貫串諸法,莊嚴法身故。

 

次釋人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是人題。

 

經是西國文,須人翻譯。最初翻譯是漢朝竺蘭、摩騰二位高僧,翻四十二章經。其次,鳩摩羅什翻金剛、法華、維摩等經。迄唐朝,「實叉難陀」翻八十華嚴,及此部地藏經。「實叉難陀」是我國唐朝時,于闐國人。于闐是北印度國,此云地乳。因國王無子,禱毗沙門像,剖額得嬰兒;因不飲人乳,神像前,地隆起如乳狀,神童飲吮,長大為王,故以此立國名。

 

「三藏」是經、律、論。「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戒、定、慧三無漏學,是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聖之良藥。所以佛弟子,先持戒,令身口清淨;次修定,而動惑;後修慧,而拔惑。斷惑證真,則入聖域矣。

 

所以出家人必通三藏,以三藏之法為自師,亦為人師,名三藏法師。而號「沙門」者,乃實叉自謙。沙門是梵語,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又云「息心」。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實叉難陀」是譯者之名,此云學喜。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此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故名學喜。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這是品題。

 

地藏經三卷,十三品。大意如下:第一天宮神通品,與第二分身集會品,此二品明地藏乃能化之主。大士分身無量,深入泥犁,以孝行化,令出三途,生人天之幽冥教主也。第三眾生業緣品、第四眾生業感品、第五地獄名號品,此三品明地藏所化之機——即不孝雙親、不敬三寶、造業受苦者。第六如來讚歎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八閻羅王讚歎品,此三品明度生之緣——即燒香、誦經、造幡、造像,種種善緣也。第九稱佛名品、第十校量功德品、十一地神護法品、十二見聞利益品、十三囑累人天品,此五品明成佛之因——即令人至誠念佛、布施財法、度盡眾生之菩提正因也。若明乎此則全經大旨洞然。

 

「忉利」是六欲第二重天,此云三十三,在須彌山頂。四埵各有八天,中央善見天,是帝釋所居;帝釋是天王,餘三十二天是天子所居,合稱三十三天。如來出世,佛母七日歿,生此天。佛將滅度,故昇天為母說法,以報母恩。佛在忉利天的天宮裡現大神通,召集會眾,故名「天宮神通品」。「神通」二字,在中國易經有云:『陰陽不測之謂神,寂而不動,感而遂通。』纓絡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予謂六根清淨皆得神通:眼根清淨,天眼通;耳根清淨,天耳通;身根清淨,神足通;意根清淨,有宿命通及他心通;若煩惱漏盡,即了生死,成就漏盡通。

 

佛以神通現種種身,具一切智,說種種法。如來有不可思議的神通,今佛在忉利天放無量光明雲,乃佛神通之一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今釋經文。諸經首皆具六種成就,證明是佛所說,又名證信序。第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說法主成就、五處所成就、第六眾成就,六事成就,方能說法。

 

第一信成就。不信何用聞,我們學佛,第一條件就是信。信仰三寶,絕對信,信之極點,證入三寶之體。三寶不從他得,佛寶者,汝之性也;法寶者,汝之智也;僧寶者,汝之行也。所以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金剛經云:『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實相者,三寶之別名。信則萬法現前,故一切經,從信而入。儒家則云:『不誠無物。』「如是」二字,是『信成就』;信則言「是法如是」。故信是第一成就。

 

第二聞成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佛法雖大,或見色明心,或聞聲悟道——如來在世說法,弟子聞聲悟道。金剛經云:『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此是聞法直下承當,從聞信入,故云『聞成就』。否則成就個什麼?

 

第三時成就。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吾人修行,善根成熟,悟果自來。普門品觀音三十二應身,因善根成熟,乃現身為說法;若不成熟,雖說法亦不悟。今「一時」者,眾生善根成熟之日,即是如來說法之時。法王嘉會,說聽事畢,大眾獲法益,故云「一時」。若不獲益,云何云『時成就』。

 

第四說法主成就。佛為說法主。佛者覺也,無明夢覺,不但生死了不可得,而且佛境界現前;佛境界一一功德,皆能度眾生了生死,返迷歸悟,與佛相同。所以佛說種種法,能度種種眾生,故云『說法主成就』。

 

第五處所成就。佛說法必有處所,或者天上,或者人間;在人間說法多,在天上少。尤其是忉利天,佛曾兩次在忉利天說法:第一、佛初成道講華嚴經,上昇忉利天說十住品。第二、臨滅度時,與弟子俱上天宮,三月安居,為母說法畢——即說此地藏本願經;以六道群靈,付囑地藏菩薩。在忉利天說此經,即是『處所因緣成就』。

 

第六聽眾成就。『為母說法』這一句是:佛有三身(法、報、應),法身清淨本具,報身功德修成,應身處處應化。若化身無而忽有,則不須父母;如應身示現人間,降跡西乾,示同人法,則有生身父母。

 

阿彌陀佛亦有父母。經云:『阿彌陀未成佛時,其父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后殊勝妙顏。』釋迦佛,其父淨飯王,其母摩耶夫人。佛誕生七日,母后生天。佛成道,人間說法,有緣眾生度盡,但聖母未聞,所以佛昇天為母說法,聖母聞法悟道,即證須陀洹果。報答母恩,以盡孝順之道,令末法眾生,人人孝順生身父母。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是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所以如來為母說法,宣揚孝道;儒家亦有『百善孝為先』之說。佛經云:『孝順是至道之法。』古德云:『在家無孝子,出家無高僧。』又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觀此偈,則釋迦成佛道的正因是孝;因孝順心積德而成正覺。為母說法,眾弟子皆聞,皆增長孝順善根,此是『眾成就』。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此乃隨喜孝順、讚歎五濁度生之文。

 

十方諸佛與釋迦同體。釋迦孝順,十方孝順;釋迦說法,十方說法。十方諸佛與釋迦牟尼,無有彼此之分;所以十方諸佛功德相同。佛佛道同,眾生迷而不覺,故有彼此、你我之分。今日釋迦為母說法,十方諸佛來集,隨喜讚歎,同讚釋迦牟尼佛,在穢土教化剛強難化眾生,演說甚深、希有、難信之法,是為甚難。良以諸佛在淨土成佛,無五濁,容易信此法;在五濁惡世教化令信,是為甚難。所以為諸佛稱揚讚歎。

 

五濁者:

 

(一)見濁。良由諸法乃和合因緣而生,無有諸法自性;眾生不解,妄見諸法,執為實有,便起自他、人我、彼此之見。有人我見,不能見道,故云見濁。

 

(二)煩惱濁。因有人我、彼此對立,於中便起是非,而生憎愛、怨親、嫉妒等煩惱,熾然不息,故名煩惱濁。

 

(三)眾生濁。煩惱內薰,發動身口七支,造取捨、憎愛等業,隨業受報,六道輪迴,故有眾生濁。

 

(四)命濁。既有輪迴,則有一期受報;壽夭窮通,各各不同等命運,故名命濁。

 

(五)劫濁。前四濁熾盛,三災競起,眾苦充滿,故名劫濁。

 

既有五濁覆障,則一實之理難顯,故如來以大神通,現種種身;以大智慧,說種種法;從實施權,以方便力,化其出三界、離五濁。過五百由旬,到寶所,則人人知三界生死是苦法,出世涅槃是樂法;從此超凡入聖,故云「知苦樂法」。若非方便力,則五濁難離,剛強難化;所以諸佛讚歎釋迦如來善用方便,以大智慧神通,調伏眾生,知苦樂法。法華經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定慧力者,即不思議神通智慧也。此經在法華經後說,應作如是解。

 

釋迦牟尼是梵語,此譯能仁、寂默。能作佛事,仁濟眾生;寂然不動,默契真理。用悲、智立名,是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師父,我輩皆依佛學,隨佛出家,故云『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佛從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來,就有不可說不可說這麼多佛。一世界一佛,每佛帶一侍者——是大菩薩,俱來天宮。所謂『主與伴俱,果與因來』。佛佛遣侍者,問候釋迦世尊:『在娑婆世界廣度眾生,身心安樂否?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教化眾生,得無疲勞耶?』

 

「世尊」是佛之通號,一切佛皆稱世尊——為世出世間所共尊,故名世尊。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諸佛各遣侍者,問訊世尊,讚歎如來,能於五濁,調伏剛強諸眾生,知苦樂法。如來不居功,故含笑;笑『眾生自悟、自度,與我何有哉』。一切眾生自性皆含一切功德,能度一切苦厄;所謂病中有藥,而不能自覺。如來亦不過以眾生之覺,覺眾生之迷;破眾生之迷,顯眾生之覺,令其自覺、自悟、自度而已。假如眾生自無功德,任如來怎樣說法,亦不能度。含笑者,微笑也。如來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而不自覺;又笑一切眾生,聞佛說法,即能自悟、自度,故佛笑得過。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也是這個道理。所謂『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故此微笑,今日亦復如是——諸佛有密語,世尊不覆藏;眾生具密語,如來不覆藏。微笑者,笑眾生是佛,而不自覺耳。佛法在平常日用中,眾生日日用之,而不自覺,能不令悟者微笑!孔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大道在目前,雖在目前而難睹,所以令聖者愍之。今日如來度眾生,只不過因眾生本具光明而自度之,如來不費吹毫之力,豈不令佛微笑!

 

到底眾生自性具有幾許功德!今日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乃是眾生本具功德,唯佛乃能知之。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

 

此光明雲,若獨佛有而眾生不有,怎能稱「圓滿」呢?既稱圓滿,則佛有眾生亦有,方叫圓滿。所以如來先放眾生自性本具「圓滿光明雲」。表示眾生與佛無異無別也。

 

大慈悲光明雲。

 

眾生自性,能與法界之樂,能拔法界眾生之苦,故名「大慈悲光明雲」。

 

大智慧光明雲。

 

眾生自性,能斷一切無明煩惱惑,故名「大智慧光明雲」。

 

大般若光明雲。

 

眾生自性,有大智慧,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若事若理、若因若果、若凡若聖,無一時而不照、無一法而不知,照窮法界,故云「大般若光明雲」。

 

大三昧光明雲。

 

眾生自性,從性起用,凡有所作,無非三昧。所謂食飯三昧、語言三昧、說法三昧、念佛三昧、禮佛三昧、現色身三昧,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三昧、人空三昧、法空三昧、真如三昧,有如是等無量三昧,故名「大三昧光明雲」。

 

大吉祥光明雲。

 

眾生自性,凡有所至,無不罪滅福生、惑去智來、逢凶化吉、遇災成祥、聾者能聽、啞者能言、病者痊癒,故名「大吉祥光明雲」。

 

大福德光明雲。

 

眾生自性,能令眾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聲聞福、緣覺福、辟支佛福、菩薩、諸佛圓滿福,故名「大福德光明雲」。

 

大功德光明雲。

 

眾生自性,能令一切眾生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究竟得涅槃之樂,故名「大功德光明雲」。

 

大歸依光明雲。

 

眾生自性,自有一體三寶,為一切眾生自歸、自依。所謂「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

 

大讚歎光明雲。

 

眾生自性,具有三寶無量無邊功德,讚莫能窮,故名「大讚歎光明雲」。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周遍法界,六祖所謂「自性具恆河沙功德」者,是也。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密音。尸波羅密音。羼提波羅密音。毗離耶波羅密音。禪波羅密音。般若波羅密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

 

又從自性能出種種微妙之音,度脫眾生種種煩惱,成就種種功德。

 

所謂「檀波羅密音」:眾生自性能生、能捨,猶如大地能生萬物、能捨萬物,供養一切眾生。又如湧泉,湧而復湧,湧遍大地,利益動植物。自性亦復如是,能捨財、捨法、捨神力,利益眾生。燄口所謂『開濟物利生之門』,三檀等施。

 

「尸波羅密」:眾生自性無染——不染五欲六塵,使到三業清淨。燄口所謂『身業清淨,證無上道;口業清淨,證無上道;意業清淨,證無上道』。

 

「羼提波羅密」:自性無生,所以一切惡念、惑念,皆本自不生,而證到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忍則諸惡不生,故名羼提。波羅密即是到彼岸。心生是此岸;心不生不滅,即到波羅密之彼岸。

 

「毗離耶波羅密」:自性無間斷,是名精進。易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精進之意。無妄名精,悟理名進,祛妄悟理,故名精進。普賢行願品云:『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就是精進之意。法華經云:『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菩提心。阿難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菩提,而阿難多聞故,護持我法。』修行貴乎精進,如雞孵卵,不能間斷;如貓捕鼠,不可須臾離也。若能精進,七日無間,剋期取證,往往悟道。故名「精進波羅密」。

 

「禪波羅密」者: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中思慮。靜是止,慮是觀;靜慮者,止觀之別名也。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儒、釋皆以此法用功。所謂不假禪那,無有智慧。若止觀齊修,定慧等持,意中清淨,便到彼岸,故名「禪波羅密」。

 

「般若波羅密」者:般若稱為妙慧,即是良知。智是心之性;水以濕為性,火以熱為性,地以堅為性,心以智為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無知,無知而知;知一切法,離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般若知一切法,而不著故,能空我、法二執,證二空真如之理,到真如之彼岸,故名「般若波羅密」。

 

上來六波羅密是自度,下「慈悲音、喜捨音」是利他。「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者,隨喜他人一毫之善;「捨」者,所修功德,回向法界眾生,自不享受。如金剛經云:『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即名為捨。

 

「解脫音」,令眾生離生死苦;「無漏音」,令得涅槃樂。「智慧音」,知世間法;「大智慧音」,知出世間法。「師子吼音」,說三乘諸法;「大師子吼音」,說一乘法。「雲雷音」,在娑婆世間現身說法;「大雲雷音」,在華藏世界說法,所謂『現身如雲,說法如雷』。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自性具有如是功德,則何生而不度,何佛而不成!所以如來含笑,顯示眾生各各具有如是功德,遇緣即能自悟、自度矣。『度盡眾生,不見眾生得滅度者』,是故如來含笑,諸佛亦含笑。地藏經大旨,盡在於斯矣。

 

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此乃見光來聚之文。

 

如來放光明雲,遍覆法界,出微妙音,亦周沙界;法界有緣眾生,見光、聞音,均來集會忉利天宮,聽釋迦佛臨終說法。從娑婆世界及他方世界來,都有無量天龍鬼神之眾。何故以龍鬼之身而來聽法?因為有的眾生乘急戒緩,戒緩故做龍做鬼;乘急故有聞法的善根。若人堅持戒律,又多誦經,乘急戒急,則以人天尊貴之身,而聞佛法矣。

 

此世界是名娑婆,在華藏二十重世界海中,屬第十三層(極樂世界也在十三層)。華藏世界海中有無量世界,此世界是無量中之一,梵語娑婆,此云堪忍。此世界的眾生,皆能忍受貪、瞋、癡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不但娑婆世界的天龍鬼神,乃至十方無量世界的天龍、鬼神,見光、聞音,知釋迦牟尼不久滅度,所以皆來天宮聽佛付囑。

 

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燄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蓋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段文,先講娑婆世界的天眾。

 

天者,天然。有天然之福享受,思衣得衣、想食食來、天衣無縫、甘露自至、不假造作,故名為天。

 

欲界有六天:

 

第一、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為四大天王所居。須彌山東,黃金埵,持國天王所居;南方琉璃埵,增長天王所居;西白銀埵,廣目天王所居;北水晶埵,多聞天王所居。由於布施、持不殺生戒、孝順父母,歿生此天,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為此天一晝夜。

 

第二、忉利天:居須彌山頂,單修十善,無禪定功,歿生此天:壽一千歲。人間一百年,為此天一晝夜。

 

第三、須燄摩天,此云『善時分』。日月光明照不及,以蓮化開合為晝夜;又自身發光明,不假日月之明,故名善時分。

 

第四、兜率陀天,此云『知足』。於五欲境,常自知足。又有內外院之分,內院補處彌勒菩薩所居,外院天人所居。

 

第五、化樂天:自能變化五欲之境,而自享受。

 

第六、他化自在天:不勞自化,他天為化欲境,而自享受,故名他化自在。欲界魔王亦居此天。

 

上來六天,天福自然,而未離飲食、男女、睡眠之欲,故名欲界。

 

色界四禪,共十八天。初禪有三天:

 

1、梵眾天:離欲得禪,故名為梵;其色清淨,故名色界;眾者,民也。梵天人民,故名梵眾天。

 

2、梵輔天:此天內有覺觀,外有言語,以語言輔助梵王宣揚梵德故名。

 

3、大梵天:即大梵王,其名尸棄,主領大千世界。

 

二禪有三天:

 

1、少光天:此天禪定力勝,定體發光故名。

 

2、無量光天:此天禪定轉勝,故光明無量。

 

3、光音天:此天禪定更勝,內無覺觀之細念,外無言語之粗曠。但以種種光明,代表種種音聲,故名光音天。

 

三禪有三天:

 

1、少淨天:禪力轉增,離初禪之喜心,得淨定之樂境故名。

 

2、無量淨天:定增樂增,淨樂無量。

 

3、遍淨天:寂淨之樂,周遍身心;三界之樂,以此天為第一,故名遍淨天。

 

四禪有九天:

 

1、福生天:一切福中,以禪定之福最勝,故名福生。

 

2、福愛天:福無邊中,得妙隨順故名。

 

3、廣果天:凡夫人天中,此天果報最為殊勝。

 

4、無想天:又名外道天。外道壓迫妄想,妄想不生,一定定五百劫,三界中無處可安置,故居此天。

 

5、無煩天:是阿那含果,下界惑盡,上界惑薄,故生此天,緣真斷惑。

 

6、無熱天:也是阿那含果,居此所斷之惑,轉見微薄。

 

7、善見天:障微定勝,見色明澈。

 

8、善現天:何只見色,又能現色。

 

9、色究竟天:至色邊際,最極之處,一念空色,便離色界。

 

摩醯首羅天:以定得大自在,又名大自在天。此天王三目、八臂、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遊大千世界;一念之頃,能知大千世界雨滴頭數。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名無色界四天。

 

第一、空無邊處天:從色界四禪,以方便力,滅可見可對色、又滅不可見可對色、更滅不可見無對色;三色一滅,便出色籠,但見虛空無邊,故名「空無邊處天」。

 

第二、識無邊處天:此天再用方便力,滅空識現,但覺識心無邊際,故名。

 

第三、無所有處天:再用方便力滅識,識滅一切皆無故。

 

第四、非想非非想處天:再以定力滅無,無滅想現;又以定力滅想,想滅無現。總不能想與無及我,三者一時俱滅,所以滅而非滅。昔日黃龍禪師斥呂洞賓「饒經八萬劫,終歸落空亡」者,此定也。

 

以上雖能滅色而『無色』之籠不能跳出,故云『無色四天』。欲、色、無色是三界,天福享盡,隨業受報,六道輪迴,不出火宅,今見佛光音,皆來集會。同時龍眾、鬼神等,亦來集會。

 

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此文乃是如來放光演音,一切有緣眾生皆來集會。

 

有緣者,與佛有緣,曾在三寶種善根。佛雖慈悲,無緣不度,無善根不能從佛聞法,所以我們現在應該禮敬佛、多念佛,與佛結緣,將來就能見佛。多誦經、多聞法,八識田中有佛法的種子,將來就能見佛聞法;否則佛不能見、法不能聞,那就苦了。今日如來放光明雲,出微妙音,天眾、龍眾、鬼神等眾,因有緣故,就能見光聞音,來聚天宮。不但娑婆世界,天龍鬼神來會,十方無量世界,天龍鬼神亦來聚會。可知如來的光音,遍十方世界故。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此乃有職位之神,亦來集會。雖身系職,但知如來不久滅度,而不能不來。

 

「海神」:水之大者名海,海神名海若。此神依海而住,海亦即他的家。例如:我們假借男女身體而作為人,若離身,但有神魂,不名為人。豈不聞借屍還魂這一回事嗎?

 

「江神」:名江伯。例如中國有長江、珠江、黑龍江。俗云伍子胥歿後,為錢塘江神。

 

「河神」:名宓妃。中國黃河最長,印度恆河最大。

 

「樹神」:凡樹必有神,若神離樹,其樹必枯。所以佛戒弟子,不可斫樹。九華山志云:『王南塘遊九華,夢一老人前曰:「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明日上山,見數樵夫,欲斫古松,而悟求援者,乃松也。約計值籌之,復構亭於其下,曰一松。』

 

「山神」:五岳皆有神,是大神。山大神大,山小神小,神依山住。

 

「地神」:閻浮提地神叫堅牢,本經有地神護法品。

 

「川澤神」:川是小水,澤是湖澤。例如洞庭湖神。

 

「苗稼神」:禾未秀者為苗,禾秀成實名稼。后稷教人耕種,死後為苗稼神。

 

「晝神」主晝。「夜神」主夜。善財五十三參,曾參普德等主夜神。「空神」名舜若多。「飲食神」即灶神,佛教名『監齋使者』。「草木神」,依草附木,乃至種種藥草皆有神依附。所謂『疾疫世化為藥草,饑饉時變作稻糧』。如是等職事之神,皆來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瞰血鬼王。瞰精氣鬼王。瞰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此乃鬼王來集之文。

 

如來放光明雲,天龍鬼神,皆來集會。現在講鬼眾,鬼王屬陰世間。世間有陰有陽,有幽有明。『明』陽世間,是天與神共居;龍或陰或陽;唯鬼屬陰,居陰間。人死亦居陰間。陽盡陰現,所以陰間有無量鬼,必有鬼王統治之,令其不越矩,不敢為非作歹,胡作妄為,損惱眾生。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教化幽冥眾生,改惡生善,捨邪歸正,歸依三寶,離三途得人天樂。鬼王亦各司其職,以助冥化,利樂有情。

 

「惡目鬼王」者,目露兇光對付惡人、惡鬼,令其回惡向善。

 

「噉血鬼王」者,諸鬼噉諸鮮血,常遊屠宰之場,以腥羶為食,需有鬼王而統治之。

 

「噉精氣鬼王」即毗舍闍鬼,狀如小兒,專食人精氣。放逸之人,搖動其精,此鬼得其便而食之。又食五谷(穀)之氣,令其耗損,故有鬼王統之。

 

「噉胎卵鬼王」,孕婦三月成胎,十月胎出,諸惡鬼爭噉其胞衣,亦有鬼王統之。

 

「行病鬼王」即瘟疫使者,若富單那鬼,主人寒熱之病。此是以鬼王身,懲諸作惡者。

 

「攝毒鬼王」,此鬼王心慈,能攝龍毒、蛇毒、蠱毒及一切毒。

 

「慈心鬼王」,常以樂事施人,念念愛護眾生。

 

「福利鬼王」如城隍、土地等,赦人之禍,利人之福。

 

「大愛敬鬼王」,愛護持戒修行,拜佛念經者。此是以鬼王身,勉諸修善者。

 

此國土、他國土,如是等鬼王,見佛光明,聞佛法音,皆來集會。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此乃法性化物,難知其數之文。

 

有的知法性已成佛;有的知法性當成佛;有的知法性未來成佛。梵網經云:『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已成、當成,不離法性;法性無已當,已當是假名。悟法性時,無已當未來之別。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一切凡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佛說法度人,佛以法為師,佛得法成佛,法是佛之師。以法度人,難知其數啊!故問文殊:「今日來天宮聚會者,汝知數否?」

 

文殊是古佛,過去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歡喜世界成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成佛,號普現如來。現在帶果行因,從本垂跡,跡現菩薩身,輔助釋迦。文殊師利,此云『妙德等』。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一切智慧中,以見佛性智慧,最為第一。文殊教一切菩薩發菩提心,了見佛性,所以名為大智文殊。以見佛性,必破無明,非大智不能破無明,得大智即見佛性,從性起修,方能成佛,所以文殊是諸佛之母。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此一段文,乃文殊輔助法化。

 

法無定性,有時說知,有時說不知;知與不知,無非利益眾生。今日文殊說不知,對眾生有利益——發起地藏大願之行,令佛滅度後,付囑眾生與地藏,則如來滅度,亦滅得安安樂樂。所謂『權巧之智,適化為宜』:文殊曰「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者,為地藏大願作弄引。顯示地藏大願,所度眾生,有的已成,有的當成,有的未來成,則地藏度生成佛之願,真實不虛矣。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傅大士云:『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大論云:『佛眼無事不知,無事不聞,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云何不知,而云「不盡其數」者,乃釋迦抑果揚因,遜己尊彼,顯示地藏所化之眾,重重無盡,刻刻不停,用表地藏大願無窮。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此段開顯來天宮之佛、菩薩、天、龍、鬼、神,乃地藏菩薩唯心所造,唯願所成之文。

 

地藏證窮心地,隨願所成;出生三世如來,隨願所成,故有已成、當成、未來成者。晉譯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心造諸如來。』寒山詩云:『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唐譯華嚴:『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地藏久證心地是如來藏,出生三世如來,以滿其度生成佛之願。三世如來者,已度生死,已成佛果者,今來天宮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是也;當度生死,當成佛果者,今來天宮不可說不可說諸菩薩是也;未來度生死,而成佛果者,天龍鬼神是也。天龍鬼神從地藏教化,悟明心地,故且以天龍鬼神之身積功累德,行菩薩道,莊嚴心地,以求佛道,而功未圓,果未滿,所以將來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此乃文殊權謀,發起地藏本願之文。

 

文殊曰:「我過去行菩薩道,先修根本智——了見自性本來清淨,屬如理智,又名無著智;次修後得智——能通達無邊世界之事,屬如量智,又名無礙智。若以我無礙智,觀如來所說,即聞即當信受。但未來末法之世,小果聲聞、天龍八部,智淺障重,雖聞如來所說,無不真實,設使頂受佛言,而不解其旨趣,必心生懷疑;惑久不解,難免發言興謗,則墮惡道矣!唯願世尊大慈大悲,廣說地藏菩薩,最初因地作何利他之行,立何度生之願,而能成就不可思議神力,度無量眾生已成佛、當成佛、未來成佛呢?唯願世尊,為眾解說,令末法眾生,不生疑惑,斷疑生信,獲大利益。」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此乃地藏菩薩願遠行長之文。

 

大千世界的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已不可計數,何兄一物作一恆河;一一恆河沙,已多無數,何況一沙一世界;一一世界內的一塵一劫,更多無量,何況一一劫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更不可量。地藏證十地果位以來所度之眾,比此無量之數,超過千倍於上。十地菩薩證佛法身,能分無量身,到無量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十地者: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十地位滿,便證菩提,而地藏久證十地,而不成佛者,為度眾生故。其度生本願,廣大甚深,所以能度無邊眾生,已成、當成、未來成菩提。又何況地藏在十地以前,聲聞、辟支佛地,便開始度眾生。難怪乎,其願遠行長,故能成就今日來會之眾多。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此句結地藏菩薩從願起行,由行成就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以此不可思議神力,周遍法界,度脫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其神力巍巍乎、蕩蕩乎,充滿世間矣!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此文顯地藏神力充滿法界。

 

若有善根的男女,聞地藏名、念地藏的功德;念念無間,感應道交,則地藏的功德,透入此人身心,此人仗地藏功德,百返生於三十三天享天福,同時又能見佛聞法,依法修行,止惡修善,永遠不墮惡道。讚歎地藏功德、瞻禮地藏功德、或稱地藏功德名號、供養地藏功德,乃至彩畫、塑漆地藏功德形像,如是等悉仗地藏神力,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矣!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此是佛顯地藏,最初發願度生之文。

 

佛告文殊師利:「地藏菩薩,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富長者子。當時有佛出世,號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師子能奮迅頓脫塵勞,前進後卻迅速自在,表菩薩入定,卻除微細障定之塵,出入三昧捷疾;便能證入一心,具足萬行;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因此三昧力,而成正覺,從因德立號,故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如來者,從真如實際來成正覺也。

 

「當時長者子,見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炳著,心生仰慕!又知佛相好,是百福莊嚴,三十二相,則三千二百福莊嚴。如是相好之福,不知佛修何萬行之行,發何四弘之願而得成就?從性起修名行,依理發誓名願。不知佛從性起何修,依理發何願,而能成就如是相好?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佛身相好,必須長遠之時,度脫一切受苦眾生;眾生苦盡,佛功德自成,相好自現。』滅苦得好果,度苦是好因,欲得極好之佛身,須度極苦之眾生。文殊師利,時長者子,聞佛開示,便於佛前,發『盡未來際,不可計劫之時,度脫六道受苦之願』。從願起行,廣設方便,解脫六道罪因苦果,而自願方滿,我行始圓,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所以其願亦無盡,無盡之願,故名『大願』。於彼佛前,立斯時長行廣之願,因此,於今過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廣度眾生。」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乃過去不可思議劫前,有佛出世之文。

 

佛不是常常出世,經過無數時劫,眾生善根成熟,感佛出世。例如釋迦滅度,我等善根成熟時,彌勒方出現世間。彌勒說法,大眾善根成熟,一聞法便悟道,所謂『龍華三會,度人無數』。過去不可思議劫,這麼長久時,雖有佛出世,眾生愚癡不知,而佛能知。因佛有三達之智,智慧知過去世無礙,猶如今日;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故名三達智。

 

所以過去有佛出世,唯佛能知,佛號「覺華定自在王」者,以定、慧立名,「覺華定」是定,「自在王」是慧;覺者觀也,心如蓮華,以慧觀心,心開便入三昧,故名覺華定。如來藏經云:『佛觀一切煩惱心中,有如來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德相具足。』此乃心中有佛,唯觀能知,不觀則不知。「自在王」者,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華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自在者將一乘法說為三乘,將三乘說為一乘,故云於法自在。此佛壽命很長,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梵語阿僧祇,此云無央數。時世人民,壽命長故,佛壽亦長。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此乃聖女福厚之文。

 

「像法」者,佛滅度後,佛法流行世間,而有正、像、末之分。例如釋迦佛滅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彼佛亦復如是,正法滅後,像法之時,有一位婆羅門女,出現世間,此女是處女。「婆羅門」者,此云淨行;淨修梵行,志生梵天故,是印度之大姓也。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福有三福:一持戒福,二布施福,三修定福。三福具足,故名深厚。既然宿福深厚,品德純和,因此親戚宗親,人人欽敬。此女內定外慧,三業清淨,威儀具足,行住坐臥,常在定中,所以諸天善神,目夜翊衛擁護。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此乃女母墮苦之文。

 

其母愚癡,善惡不分,邪正不辨,信仰外道,內起邪見,外輕三寶。三寶是苦海之慈航,敬之得福,輕之得罪,當時聖女見母如此背覺合塵,以是為非,輕賤三寶,得無痛心疾首耶!乃廣設種種方便,又勸又誘,欲阿母捨邪見,生正見,尊敬三寶。但阿母邪見習深,未肯全信,輕心還在。不久阿母命終,魂神隨業墮在無間地獄了。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此乃聖女為母興供之文。

 

聖女有智慧,據因識果,知母在世,心生邪見、不信罪福、撥無因果(一切罪中,以不信真理之罪最大),計其不信之罪,死後必隨罪生於惡趣。如何能救呢?唯有供養,仗三寶之力,方能贖罪。遂賣其家宅,以資財廣求香華,種種供物,至覺華定自在王塔寺中,大興法界供。供養先佛及現在眾僧,以此功德,回向阿母。心大故供大,故曰「大供養」。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此乃敬如來之文。

 

聖女用種種供品陳列在前,至誠供養先佛;舉頭一望,見覺華定自在王形像在大殿中,塑畫逼真,宛如佛在,威德慈容,相好畢備。聖女至誠作觀,一瞻一禮,如在佛前,倍生恭敬孺慕。至誠作觀,禮佛功德難思議。

 

過去空王如來涅槃後,有四比丘同學佛法,功用力故,逼出無量煩惱;煩惱力大,不能自持,欲作惡業,將墮惡道,忽聞空中聲曰:『比丘,趕快入塔觀像,與佛在世,等無有異。』四比丘即時入塔觀佛像,睹眉間白毫相,即作是念:『如來在世,與此何異,願佛大人相,除我罪垢。』由觀像懺悔因緣故,八十億劫不墮惡道;後成佛果,東方阿(音同觸ㄔㄨˋ)、南方寶生、西方無量壽、北方成就佛。可知觀佛如佛在,禮佛功德難思議。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此一段文,聖女欲知母去處。

 

聖女供佛、禮佛畢,欲知母去處,私自心念:「佛名大覺,覺一切法,無一法而不覺,假如佛在世,我去問佛,必蒙佛慈悲指示我母所生之處,令我心安,而今佛滅度,誰人能告我!」思而復思,不覺垂淚兩行。良久,無可奈何!唯要再瞻禮如來,因純孝動天,至誠感佛,忽聞空中有聲,告曰:「泣者聖女,勿過悲哀,我今指示汝母所去之處。」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此乃如來安慰聖女之文。

 

聖女聞空中有聲,能示母處,即時仰首,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方威神大德,寬解我憶母之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日夜憶母、戀母,無處可問,知母生界。」當時空中又有聲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我雖滅度,而法身常住世間。見汝憶母倍於常人之情;眾生是如來所度,分內之事,故來告示。」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肢節皆損。左右扶持。良久方甦。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此乃求示生母去處之文。

 

婆羅門女知空中發聲:安慰自己者,非別之神,乃覺華定自在王佛,滅而不滅,法身常住世間,冥中利益眾生耳。既知先佛現前,不顧一切,即時舉身自撲於地,為佛作禮,至令肢節皆損。左右侍婢扶持,良久方甦。醒過來而白空曰:「願佛大慈哀愍,速說我母生處,我今身傷心碎,為見母故,將死不久。」時覺華定自在王佛,以聲告聖女曰:「汝供養畢,提早返舍,此非汝久住之處。返家後結跏趺坐,端身正念,思而復思,念我名號,念久兩忘,仗我神力,便到汝母所生之處。」

 

跏趺坐有單有雙。若以左足先加右足,復以右足加左足,名如意坐。若先以右足加左足,復以左足加右足,名降魔坐。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此乃精進不亂之文。

 

吾人修行,難得一心不亂。彌陀經云:執持彌陀名號,或一日,得一心不亂;否則繼續念,或二日、三日、四、五、六、七日,即得一心不亂。佛語不我欺,我們不妨試試,試時切莫生疑,所以古來用功,每以七日為期。能精而不雜,進而不退者,不必七日,三、四日而達目的地。今聖女是上根之人,依佛慈教,俄而歸家;以憶念早見母故,跏趺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名號,一日一夜即得一心不亂,與佛神力相應,便入三昧,即到其母所生之地。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此乃一心仗佛神力,身到地獄之文。

 

「聖女念佛,一心不亂,仗佛神力,忽見自身到一海邊」。此海是業海,作業之人乃見,今聖女仗佛力亦見。其水如沸湯,好多惡獸,其身是鐵,飛走海上,東西馳走,追逐男女罪人——其數百千萬多,頭出頭沒,在業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同時又見夜叉、惡鬼,其形各異,有的牛頭馬面、有的獅頭象身;如是惡鬼,有的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向外、利刃如劍,驅諸惡人,使近惡獸,惡鬼復以手搏,再以爪攫,令罪人頭足相就,與惡獸食...其受苦之形狀有千萬種,令人不忍久視。時婆羅門女,遊觀地獄,雖睹眾苦,以仗佛力故,自然不生恐懼。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聖女以三昧力神遊地獄。地獄亦有執宰之官,如人間有地方長官一樣,當時地獄官鬼王,主理受罪之輩,其名曰「無毒」。害人之法,名三毒,貪、瞋、癡是也。這個鬼王雖治罪人,然心無貪、瞋、癡三毒,所以其不偏愛某個罪人,而減輕其罪;也不瞋某個罪人,而加重其罪;更不不分輕重,而亂治人之罪。治罪公平,皆由心無三毒所致,故云「無毒」。鬼王見聖女,形相非常,威儀出類,諒非負罪而來,必乘通而至。故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菩薩入地獄,一是遊觀,一是拔苦,故問何緣至此。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聖女疑己從來未到過此地,不知此是何處?叫什麼名?為善生天,作惡墮淵,聖女多劫以來,未曾造罪,無罪不墮地獄,故不識此處名字。今忽然到此,故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直答:「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聖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聖女懂佛經,知四大部洲外,有小鐵圍山及大鐵圍山。『鐵圍兩山間,地獄在其中。』聖女欲徵其實,故問鬼王曰:「我聞鐵圍山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否?」無毒據實而答曰:「實有地獄,如人間實有監獄。」聖女問曰:「我今生未造罪,何緣而至獄所。」無毒答曰:「有二因緣:一是威神,遊觀地獄,二是業力,牽生受苦。非此二事,終無人願到。」聖女聞言,自知神遊地獄,奚何疑哉?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鬼王答業造地獄之文。

 

聖女自知親歷其境,何不問明地獄之因,將來好去破之。即問:「目前所見之水,何緣涌沸如湯,又多罪人,及與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將性海變為業海,其水滾沸如湯,於中受諸苦。但地府亦有寬限,如人間一樣;新死來者,有四十九日限期,有人代其作功德,可以贖罪、免苦,或自己曾種善因,亦可將功抵罪,否則隨其本業所感地獄,先渡此海,在海中被諸惡獸食噉。此海東十萬由旬(四十里為一由旬),又有一海。前海是身業造罪,此海是口業造罪,其苦倍前,因口業容易造罪,且多故。復次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乃意業造罪。意識念念造業,本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所以其苦更重。合而言之,身、口、意三業造罪,自招自感,而成三海,共號業海,其處是也。」昔日聖女耳聞,今親到其處耳。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聖女問無毒曰:「我只見三海,不審地獄又在何處?」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種種受苦,獄獄不同。所謂大地獄有十八,上等罪惡所感;次有五百,中等罪惡所感;次有千百,下等罪業所感。隨罪輕重,受苦各有差別。」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聖女遊地獄,不見生母,乃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其魂神當至何趣?」魂神者,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人死魂不死,魂神隨業受報,聖女恐母墮惡道,故有此問。

 

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行業有三,法句經云:『隨其所造業,罪福有果報,惡業墮地獄,善業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無漏涅槃。』未審菩薩之母,三業之中,屬何業耶?」聖女答言:「我母著邪見,譏毀三寶,但經我時時勸勉三寶功德;勸時則信,勸後還疑,依舊邪見譏毀。我想死雖未久,但計其業必墮惡趣,故吾急欲求知其生處,方可設法挽救。」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此乃地府查姓問名,方可超度之文。

 

所以我們超度先人,必須寫清楚姓名,及親屬關係,方能按名超拔,若是普利,將功德回向十方孤魂,又不同。如聖女度母,鬼王問曰:「菩薩啊!汝的母親姓什名誰,方可稽查。」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姓,父號尸羅善現(梵語尸羅,此云性善,即華言善現),母號悅帝利,華言不詳。」婦必隨夫彰名,故先說父次說母。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此乃一人修福,眾人蒙慶之文。

 

無毒一聞姓名,合掌歡喜,即時白菩薩曰:「聖者卻返人間本處,不必再憂母、憶母。悅帝利罪女魂神,曾到地府,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興法界供,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塔寺。供佛之福力,令母罪滅福生,已生天上,經今三日。非獨菩薩之母,仗佛福力,得脫地獄,此日無間罪人,同時仗佛神力,悉同生天,皆得受樂。」鬼王言畢,合掌作禮而退。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此乃福能滅罪之文。

 

凡夫造罪,統統是有漏罪,漏落生死。假如凡夫造福,也是有漏福,漏落生死。所以,有漏福不能滅有漏罪,唯無漏福,不漏落生死,方能滅有漏罪。無漏福,向何處求?向三寶求。例如:聖女供養三寶,仗三寶神力,方能滅阿母之罪。何只阿母,而且又能普及大眾,令地獄同人,同時滅罪,齊生天上。猶如燃燈,不但光明照己,又能照一切人。聖女覺悟,三寶無漏功德,無有自性,無定性之福,周遍法界,能滅法界眾生之罪,又能與法界眾生之福。悟此事已,即刻到覺華定如來塔像,立大弘願,悟理發誓:「願我盡未來劫,所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仗三寶無漏之福,令其罪滅福生,乃至皆得解脫。」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此乃結會古今之文。

 

佛告文殊:「昔日鬼王無毒者,今日天宮無量菩薩中,財首菩薩是。」佛法有七財:一信、二戒、三多聞、四捨、五慧、六慚、七愧。佛法以信為首,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無信不入。所以『信』心清淨,方能持『戒』,善由『多聞』,聞故能『捨』,捨則生『慧』,有慧才能知『慚』識『愧』,故信為財之首。財首者,十信菩薩之位也。「昔日婆羅門女,因行孝道,感母生天;發大願,解脫罪苦眾生者,今地藏菩薩是。」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