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十八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中第二十五頁,「如來讚歎品第六」,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舉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出大音聲,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之事。】
到這裡是一段。前面經文為我們介紹了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能教化的教主,我們現在稱為導師,這是能夠有能力、有智慧引導我們,脫離苦難的導師。也說明菩薩教化度脫的對象,非常難得的是能度地獄眾生,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細心去體會。一切眾生根性最劣的,造作惡業最深最重的,無過是地獄眾生。地獄眾生他有能力來度脫,那其他的就不必說,其他的那都是好度的,最難度的他能做得到;由此可知,這一位菩薩確實不可思議。從前面的經文我們能夠體會到,他確實有能力普度九界一切眾生,與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能,無二無別。所以介紹完了以後,世尊在此地對他特別讚歎。讚歎的用意很深很廣,目的就是要求十方世界諸大菩薩,要擁護地藏菩薩,全心全力協助地藏菩薩,度脫這一些苦難眾生。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定要宣揚這個經典,讚歎菩薩功德普度一切眾生,目的在此地。
經文一開端『舉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這說明世尊的放光遍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個處所沒有遺漏,任何一個角落佛光都曾經照到,這種境界跟《華嚴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舉身」特別著重這個身,身是色相,光是從這個身相上放出來的;這個光是心性的光明,自性本具般若的光明。前面曾經跟諸位提到過,這一種光波非常特殊,因為它的波度是平等的,一剎那當中就遍虛空法界,不是像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日月星光,這個光它傳播的速度很慢。我們聽到科學家告訴我們,許多星星它們放的光,到達我們地球有些是很多年,幾百光年、幾千光年、幾萬光年,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達到。佛放光這一放就同時到達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跟這些光完全不相同。
「舉身」就是這個身體每一個部位都放光,表前面所講的大圓滿光明雲,這是圓滿光,圓滿光裡面含攝了菩薩因地所修的無量法門,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圓滿功德,都在這個光相當中顯示無遺,所以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顯示佛身周遍法界,顯示三身一體:法身、報身、應化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但顯示三身是一,同時也顯示出依正不二,依報是生活的環境,正報是這個身體;依即是報,報即是依,依正不二。如果眾生有緣遇到佛光,什麼叫有緣?哪些人有緣?哪些人沒有緣?有緣的就是自己沒有障礙,你就見到這個光;無緣的是自己有業障,不是佛光不照。諸位同修要曉得,佛光遍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見不到的原因就是自己有業障。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導我,他老人家非常堅定肯定的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氏門中諸位要記住,佛是什麼?覺,佛氏門中就是說覺悟的門中,覺悟不是迷惑,有求必應。如果你有求沒有感應的時候,這是什麼原故?大師告訴我們,你有業障;必須要將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這是一定的道理。業障怎麼消除?我都問這個問題。業障是肯定有,如何消除?大師告訴我,懺悔;同時又告訴我,懺悔不是教你去拜懺,你去拜大悲懺、拜梁皇懺、拜什麼樣的懺,未必能把業障消除掉,那要怎麼懺悔法?懺悔是後不再造,這才叫真正懺悔。就是你知道自己的過失,趕快改正過來,這叫真懺悔。我們又問,寺院裡面做這些懺悔法會到底有什麼意思?大師告訴我,寺院裡面做懺悔法會是做這種樣子、做這種儀式,給那些初學佛的人、沒學佛的人,讓他看到這種形式生起慚愧心、生起懺悔心,是這個意思。我們才恍然大悟,那是表演給別人看。自己修行不重這些形式,著重真正回頭,知道自己錯了,錯了馬上就改,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這樣才能夠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經裡面所說的光明、佛的光明,佛的光明的指這一部經典;換句話說,我們遇到這個經典,就是遇到世尊的光明遍照。他這個光明是永恆的,不是間斷的,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光所照之處。我們展開經文讀誦受持,現在講學習,就是接受佛的光明。能夠覺悟,能夠依教奉行,必定得證無上菩提,這些事我們一定要明瞭、要珍惜。
『大音聲』是三十二相之一,三十二相裡不叫大音聲,它叫梵聲,如來梵聲。梵是清淨的意思,佛的音聲能喚醒一切眾生的迷情。《大論》裡面說,大梵天王有五種聲,也就是說他的音聲有五德,五種的德相。第一種他的音聲很深沈,就像打雷的音聲一樣,能夠讓人驚醒警覺。第二種德,他的音聲能夠遠聞。在此地佛的音聲跟佛光一樣,盡虛空、遍法界都能聽得到。我們今天聽不到諸佛說法的音聲,我們耳根有毛病,其實不是根性有毛病,毛病是在心上,心不清淨,於是這個根就產生故障。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身嚴格來講,是最貼切的第一個依報,所以說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我們的六根隨心轉。心地清淨,六根裡面的細胞,微細胞它就起變化,變化到完全符合自然的標準,就能夠接受虛空法界的訊息。眼能接受盡虛空、遍法界的色相,耳能夠遍聞虛空法界一切音聲;想聽什麼音聲就聽什麼音聲,不想聽的時候寂靜無聲。我們在經上看到,極樂世界的人如是。為什麼他能,我們不能?他心淨,心淨則國土淨。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明瞭這些事實真相,要恢復我們自己本有的德相智慧能力,沒有別的都在一個定慧。定慧裡面,定是樞紐,慧不必去修,定起作用就是慧,定起作用就是戒,戒、定、慧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離開的。定慧作用我們講巧,與戒相應是善。諸佛菩薩他們的善巧方便,就是念念都與戒定慧三學相應,善巧到極處,所以確確實實他的光明遍照,梵音徹聞。聽了之後都生歡喜心,見色相生歡喜心,聞音聲生歡喜心。不但生歡喜心,體會到這個意思,自自然然生起敬愛之心,這是第三種德相。第四種德相,佛說一切法、甚深之法,你聽了之後並不難懂,很容易聽懂、很容易接受,決定不會把意思解錯。第五種德,是讓人聽了之後永遠不厭,不像我們做別的事情,做久了他就厭倦。見佛的光明色相,聽佛說法的音聲永遠聽不厭,現在人講是高等的享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出大音聲告諸菩薩,就是為流通這一部經的大事。這一部經在我們佛法裡面,實在講也是根本法輪。《華嚴》稱為根本是整個佛法的根本,一切諸佛如來教學的根本。《地藏菩薩本願經》是眾生起修的根本,你從哪裡修起?要從這個經修起,你才能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佛在此地以大音聲遍告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菩薩摩訶薩。菩薩是已經覺悟的人,應當要肩負起弘經的使命、護經的使命。怎樣護?依教奉行就是護經。如果我們到處宣揚,把這個經介紹給大眾,自己沒有去做,沒有認真去修那是福德,這種作法果報是世間有漏的福報,你修福了。如果你自己依教修行,再輾轉化他,這就屬於功德。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這個我們講的遍數也很多。
世尊在此地勸導一切菩薩摩訶薩,我們今天有幸得人身、聞佛法,更幸運的是能在佛法裡面出家修行,做佛的弟子、做佛的學生。佛承不承認我這個學生?這完全看自己。如果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與佛教誨相應,佛是肯定承認我們是他的學生;如果身、口、意三業與教誨不相應,我們雖然說是佛的學生,今天現的形象也剃度、也穿袍搭衣、也去受戒,佛菩薩還是不承認。不承認,這個身分就是天台大師所說,叫名字比丘;名字是有名無實,名字沙門、名字出家人,不是真的。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既然出家一定要做一個名實相副的佛弟子,我們就有使命要弘揚這部經。
要弘揚這部經,一定要修學這部經,許多學講經的同學們,我在此地、在其他的地方,常常遇到一些年輕的法師來問我,怎樣才能把經講好?這些人以為我講經幾十年有一點經驗,難得他們提出這個問題。經要真正講得好,一定要如教修行,你真修才有心得;我們現在人講心得,在佛法裡面講悟處。你不是真修,你沒有悟處,唯有真幹才有悟處。你悟得愈深,你講得當然愈精采。你要是沒有悟處,看別人的註解,所謂是照本宣科,全是別人的,與自己毫不相干,你怎麼能講得精采?你可以把註解講得很熟、講得很流利,講得天花亂墜,有沒有實際的內容?沒有,你所講的全部是表面的、形相上的,一分都沒有深透進去。你入得愈深,你發出來的力量自然就不相同。所以歸根結柢一句話要真修,這樣你才是真正能講得好,你的見解、思想、心行與佛相應,哪有講不好的?大梵天王音聲這五德,你也能夠具足。
初學我們沒有覺悟、沒有悟入,初學應當從哪裡學起?真誠,這能有感應,能有佛菩薩加持,加持幫助你悟入;你心不真不誠沒法子,真誠沒有絲毫虛偽委曲之相。不但讀經、講經的時候真誠,上講台真誠,下講台就虛偽,行不行?不行。諸位要知道一真一切真,我們只有一個真誠的心,對諸佛如來是這個心,對一切眾生也是這個心,你才能悟入;如果你還兩種用心,決定不能悟入。不但佛的境界不能悟入,實在講你對於眼前這些狀況,你也不能了解。這是真正發心學講經,發心要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同學,不能不知道。
諸大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僅是悟入,可以說他們徹底的悟入,佛法裡面講徹法底源。我們知道這裡面許許多多的菩薩摩訶薩,都是十方諸佛如來倒駕慈航所示現的。菩薩的身分沒有一定,諸位要曉得,他可以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我們在《普門品》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舉一個例子。他的示現不是自己的意思,完全看眾生之感,他是有應。所謂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那個佛也是菩薩;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他就現童男童女身,那童男童女也是菩薩;應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現比丘身,哪有一定?甚至於說應以乞丐身得度者,他就現乞丐身。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上看到,虛老和尚朝五台山遇到乞丐,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化身。所以要曉得這些菩薩摩訶薩,就在我們現前社會各行各業,你曉得哪個人是菩薩?不知道,我肉眼凡夫。
諸佛如來這些大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做的用意很深,讓我們對一切眾生生起最極的恭敬心。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無論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要把它看作諸佛如來所示現的,我們恭敬心才真生起來,這樣才能契入普賢行。普賢第一個行門「禮敬諸佛」,我們對待任何人事物,真誠的禮敬;禮是外貌,敬是內心。所以示現的深意、示現的密意,把我們帶到普賢行。我們決定不敢輕慢任何一個眾生,我們心目當中他是如來化身。他究竟是不是如來化身?我這個心要這樣子對他:他是如來化身;他這個人在我的境界裡面,就是如來化身。你要問什麼道理?境隨心轉。我的心轉,他在我的心目當中他是如來,在你的心目當中他是凡夫,這個道理你懂不懂?我心目當中他是如來,我的境界就提升到如來境界。
佛眼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凡夫看佛菩薩還是凡夫;凡夫成不了佛,就是因為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如果你果然回頭,你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你成佛好快。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成佛,道理在哪裡?就憑這麼一點。這就是我們常講,以真誠心對一切人事物,真誠到了極處,把所有境界統統轉成佛境界。我們在講席裡常講,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境界隨心轉,天天在講,天天在勸,天天在提醒,你為什麼不能轉?轉在一念之間,生佛實在講就是一念的隔閡;一念覺你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是凡夫。希望諸位同修要深明此意。
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曉得萬法皆空,曉得一切法無有自性,《般若經》上講諸法緣生,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還要來示現,還要來做出樣子給別人看,這是慈悲到了極處。因為他也明瞭佛種從緣生,什麼是緣?一切人是緣、一切事是緣、一切物也是緣,我們六根面對的就是緣。緣裡頭怎麼有佛種?剛才我教給你的,你能把一切人事物都看作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你的佛種生了。如果你看這一切人事物都是凡夫,都是業障生死凡夫,你的佛種不生,你的業障生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生起了。都在一念之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宗門的祖師大德常常勘驗學人,話頭裡頭常說,會麼?你會不會。會麼?會了就入境界,不會還是凡夫。所以「會麼」這一句話的意思也很深長,我們要能體會這個義趣。
眾生因這個原因有感,菩薩也因此而有應,感應道交。感應道交的理我們要懂得,我們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跟一切眾生也是感應道交,善與善感應,惡與惡感應,理很深,但是不是體會不到。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學佛的人喜歡跟學佛的人在一起,我學佛我有感,所有那些學佛的人他就應,學佛的人絕對不會跟學基督教的人在一起,這不就很明顯的例子嗎?世法也是如此。打牌的人他有一批朋友都是喜歡打牌的,他跟他感應道交,跳舞的人跟跳舞的人感應道交,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為什麼會一類一類、一群一群?感應之理。不但動物有這個感應,植物也有這個感應。如果你要是留意,到野外山林裡面去旅行,你看看樹木,一片樹木同一類的,不會說這一片樹林裡面,有很多種不同的這些種類,很少,看不到的,除非人有意去栽的。如果它自然生長樹林的時候,它一片一定是一個種類。所以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它都是一類、一群一群的,這個道理叫感應之理。善與善感應,惡與惡感應,淨與淨感應,你就懂得佛與佛感應。
佛菩薩以種種身分、以種種色相在世間示現,慈悲到極處。這一些苦難眾生一定要先救濟他,台灣有一個慈濟功德會,慈濟到極處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那是真正的慈悲救濟。以這些財物救濟,他沒得吃送一點糧食給他,沒得穿送幾件衣服給他,救一時之急,不是長遠之道。長遠之道要從根本上救度,要教他破迷開悟,要幫助他恢復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無有窮盡的福報,這是真救濟,這不是假救濟,這是救濟到極處。《地藏經》對一切眾生,特別是對一切罪苦眾生,從根本上的慈濟。剛才我說得很清楚,一定自己先要依教修行,自己要真正做到,這個經典裡面的字字句句的意思,你才能體會得到。做不到,依照人家的講義來講,講得再好很難契機。一般說它不是味道,不是真正的味道,真正味道是從心性裡頭流出來的。古德的註解提供我們參考而已,那是他修行,他證得的境界,從他自性裡面流出來的,不是我們自性流出來的。一定要從自己心性流出來才行,然後我們跟經對照,跟古大德他們那些註疏來比較,深入的去領會。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
這一段世尊說出他對菩薩摩訶薩的願望。特別是在佛示現滅度之後,這個世間沒有佛住世,沒有佛住世眾生就苦了,迷惑顛倒造作一切罪業,沒有人教他。所以佛要囑咐這一些菩薩們,『汝等諸菩薩大士』,「大士」通常是對地上菩薩的稱呼,對等覺菩薩稱呼最多。『天龍鬼神』實際上都是菩薩應化的,如果不是菩薩應化,真的是天龍鬼神那是凡夫,很難理解佛陀的教誨。佛教他們要『廣作方便,衛護是經』,《維摩經》上說得好,如果沒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你沒有方便,縱有智慧,你也不能發揮。就如同人真有學問、有智慧,他沒有口才,他上講台他講不出來,可是他寫文章寫得非常好。我們曾經遇到過這些人,文章確實寫得好,上講台不行,上課的時候不行,他的意思語言表達不出來。
說法講求辯才無礙,辯才也要求佛菩薩加持,怎樣才能得佛菩薩加持?還是一個真誠的感應,我為眾生,不為自己,才能得佛菩薩的加持。一般人求佛,為什麼求得沒有感應?求佛菩薩為眾生裡面還有自己,百分之九十九為眾生,還有一點為自己,感應的力量就達不到。何況現在一般人弘法利生,大概的說我百分之九十為自己,百分之十為眾生,大概是這種比例;一半一半的都希有,他怎麼能有感應?這一些事實,希望我們同修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在末法時期我們業障都很重,如果不得三寶加持,決定沒有能力講經,這是實實在在的。這經上講,連地藏菩薩為我們說法都要承佛威神所加,何況我們凡夫?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沒有善巧方便,我們就沒有能力表達,沒有能力把甚深的經義,顯示令初學很容易聽懂。
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決定不可以有愛見之心。愛是什麼?我喜歡。見是什麼?我的主意、我的見解、我的想法、我的作法。如果用這種心態莊嚴淨土,成就眾生,你就有妨礙、就有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自己真實的智慧,障礙你自己的功德。你要問為什麼?佛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不是二。我們自己有愛見之心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迷惑,分別執著是煩惱,分別執著是障礙,障礙心性;心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相、無量的功德統統被障礙了。這是最難的一樁事情,它是事實真相。如果我們離開愛見,或著說離開分別執著,愛見就是分別執著,你的心才真正是清淨的。《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我們從這五個字把它延伸成十個字,讓大家好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是從這五個字裡頭衍生出來的。常存此心,這個心就是莊嚴佛土,就是成就眾生。落實在事相當中,落實在生活裡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最後念佛,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如果不念佛,我們最高只能到菩薩的境界,念佛就到佛的境界,大圓滿,真的究竟了。果然用這個心,我們的修學、我們的工作,決定不會有疲厭,疲是疲倦,厭是厭棄不耐煩。
昨天在居士林悟全法師來告訴我,他生慚愧心。他說我們廿四小時念佛,年輕人不如居士林許多的老太婆,年輕人念到半夜疲倦了,全身都不對勁,支持不下去了。可是老太婆還繼續在那裡繞佛,還在那裡念,念到天亮她也沒有疲倦,天亮之後她還去掃地,還去打掃環境。看到之後,他的心裡很難過,我們不如她。你為什麼不如她?你有妄想,她沒妄想,你心不清淨,她心清淨。你念佛念久了心裡生煩惱,所以全身不對勁;她生法喜,她快樂得不得了,愈念愈歡喜,愈念愈起勁,愈念愈有精神,這是真的。所以人真正得禪定,他就永遠不會有疲厭,得禪定的人可以不要睡覺。財、色、名、食、睡這叫五蓋,這五種把你的真心本性蓋住了;蓋就是障礙,障礙住了它不起作用。
所以我昨天告訴他,一定要修清淨心,清淨心能達到這個目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如果你的心,這是講凡夫,不是講聖人,不是講學佛;你的興趣能夠集中在一點,那個人也不疲不厭,各行各業都有。讀書的人喜歡書本,他讀書不覺得疲乏,不覺得厭倦。科學家他們在研究室裡面,往往是廢寢忘餐,吃飯忘掉了,睡覺也忘掉了,那是什麼?他興趣之所在,這都能達得到。我們也曾聽說,法國以前的拿破崙一天睡兩個小時,有超過一般人的體力。那個體力從哪來的?專注,他對事業很有興趣,一心一意為事業,其他都忘掉了。世間人尚且能做得到,何況修道人?所以修道的人在入定的時候,入定不是睡覺;如果說盤腿打坐入定他睡覺,睡覺的樣子很難看,為什麼?一定是頭跟腳勾起來,那是在睡覺。如果他是入定的時候身體筆直的,他不是在睡覺,他定中有他定中的境界,不是睡覺,他清醒的。你要想叫他出定,在他耳根面前引罄輕輕的敲三下,他就出定了,這是有人叫他了,所以要曉得他不是睡覺。打坐睡覺看得出來,他打呼了,頭跟腳已經連在一起了。這些障礙我們必須要克服,要恢復我們的精神體力才能弘法利生,才能夠接受世尊的囑咐,「廣作方便,衛護是經」;衛就是守衛的意思,衛護就是守護的意思。
佛在此地勸菩薩,實在講也是勸我們,這個經對於現前的社會,對於末法眾生非常重要。我在講席幾十年了,我常常勸勉大眾,大乘佛法的修學《地藏》是基礎,地是心地,我們現在人講心理建設,所以這一部經裡頭說的什麼?心理建設,這是根本。從這一部經裡面才能生出大愛,現在人講博愛;「博愛」這兩個字出在《無量壽經》裡面;佛法裡面講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從哪裡生來的?從這個經裡頭生出來的,所以這個經是根本。這個經的內容就是講孝親尊師,這是以孝道為基礎,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孝道裡面生的,此經的內容是大孝。從孝裡面生慈悲,從慈悲裡面生智慧,慈悲是福,福至心靈;從智慧裡面,才真正發起大心普度一切眾生。
末後說,『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涅槃是真的不是假的,涅槃是不生不滅,涅槃的意思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佛在此地勸導大家,必須廣作方便,衛護流通,而且要注重效果。一定要幫助大眾,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然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永遠不墮三途,脫離苦海。在這個時代要想真正離苦得樂,永遠不再退轉,那就非求生淨土不可。如果不求生淨土,在菩薩位次上還有退轉,退轉是個非常大的麻煩事情,這是勸我們念佛,道理就在此地。請看經文:
【說是語已。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
這一段是講當機啟請。當機的人是一位菩薩,普廣菩薩。普廣菩薩代表在會的這些菩薩們,接受世尊的囑咐,發願流通這一部經典,弘揚這一個法們,他來做代表。菩薩名號裡面的含義,跟佛放光、以大聲宣布,意思都相應。「普」的意思,普是普遍,遍及才叫普;「廣」是廣大沒有邊際。感跟應都相應,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勸導與會的菩薩,佛是感,菩薩們聽了之後願意接受,這是應;由此可知,感應是雙方面的,互為感應。青蓮法師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解釋菩薩名號的意思。「從心發智,智彌法界」,這叫普,解釋得好。沒有智慧不肯接受,現在把這個事情囑咐給你,你還在推託、還在客氣,不敢承當,與會的菩薩不如此。他們從真心裡面起自性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普遍法界,普的意思。智才能導行,也就是說智落實在事相就是行為、就是行止;智遍法界,行也滿虛空、也遍法界,所以叫廣。真心是體,普廣是用;普是講智慧,廣是講事相。也顯三身是一體,也顯三德是一體,他這邊是講心是法身,普是般若,廣是解脫,解脫就是方便自在,我們所講的自在隨緣,自在隨緣就是解脫。這一段意思也很深,我們應當善於學習。
佛法裡頭都是講真相,真相決定不可以執著身是我,把身外之物,看作我所有的,我所。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你才真的覺悟了。你要能把我、我所放下,放下不容易,你為什麼放不下?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你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如果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你就很喜歡放下,你不可能不放下,這是一定之理。明白就是看破,什麼叫看破?理事因果清楚了、明白了,所以你是樣樣都放得下。放下之後,那個生活、那個受用,對自己來講自在,對別人來講隨緣,所以自在是自受用,隨緣是他受用。幫助一切眾生隨緣,隨緣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不是隨緣叫攀緣,攀緣跟隨緣差別在此地。隨緣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覺悟的,攀緣的心不清淨、不平等、是迷執迷惑,這裡面差別很大。
世尊讚歎地藏菩薩、讚歎與會諸大菩薩,這裡頭用意很深。諸大菩薩知道一切法畢竟空,又能夠示現種種色相去教化眾生,這才值得如來讚歎。世間人不曉得諸法性空,造業、受報那也是種種示現,不自在。二乘、權教,特別是二乘人知道諸法皆空,不發心幫助一切眾生,所謂是「墮涅槃坑」,佛不讚歎。這就是說凡夫著有,二乘著空,都墮落在兩邊。佛讚歎菩薩,菩薩是兩邊不著,所謂行的是中道,於自、於他有真實的利益,所以佛才讚歎。讚歎的用意是讓我們初學的人學菩薩,不要學凡夫、不要學二乘;學凡夫著有錯了,搞六道輪迴,學二乘著空也錯了,墮偏真涅槃,佛說話用意在此。
普廣菩薩代我們啟請,他話裡面所說,『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這是前面所說,地藏菩薩累劫的發願,成就無量無邊眾生作佛,這個功德多大。而且還繼續不斷普度一切苦難的眾生,菩薩在此地特別提出來的,『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就是指我們。我們現在生活在世尊末法時期,佛在經上所說,佛的法運有三個時期。第一個是正法時期,去佛不遠,佛法流傳在世間意義很正確,有緣聞到佛法的人很容易證果,依照佛法的理論方法修學,成就的人非常之多,佛說這是一千年。可見得我們今天講影響力,佛教化眾生有這樣深的、這樣大的影響力,一千年之內接觸到佛法都能修行證果,這影響力多大。可是到第二個一千年這個影響力差一點,佛法逐漸變質了,所以稱為像法;像就是沒有那麼純真,像是相似。修行人證果沒有了、少了,得禪定的人很多,依照這個方法得禪定、開智慧還有,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這是佛滅二千年以後,一直延續一萬年。所以佛的法運,也就是佛教化眾生的影響力,總共是一萬二千年。後面這個一萬年就稱為末法時期,這個影響力逐漸逐漸衰弱了,我們從歷史上能夠看到。所以佛法的修學、佛法的弘揚,世間人常講一代不如一代,有它的原因在。
可是雖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佛法在末法有沒有高潮的時候?有。有高潮、也有低潮,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在這個時代真正有大心凡夫,他覺悟了、他明白了,依教修行,盡心盡力的弘揚佛法,佛法就起來了;如果在這個時代、這個地區沒有人弘揚,沒有人真正依教修行,在這個時代佛法又衰落下去了,可見得盛衰在人,不在法。佛告訴我們,這一萬年當中確實有起有伏。我初學的時候,章嘉大師就告訴我、鼓勵我,叫我不要灰心,不是佛法一直滑落下去,不是的,有起來的時候,可見得這是事在人為。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發心把末法時期佛法帶到一個高潮,無量功德了,諸佛讚歎,不是不可能的。我過去也常常勉勵同修們,我們要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五比丘創業,在鹿野苑最初五個學生、一個老師,這樣起家的、這樣創業的。這六個人可以起家創業,在今天如果有六個人真正發心,怎麼能不復興?六個人很難找,什麼樣的六個人?六個明白人,六個覺悟的人,六個身心世界一切統統放下的人,佛教就興起來了。我們肯不肯幹?肯不肯把它捨得乾乾淨淨,捨到底?
往年香港洗塵法師在世的時候,他到台灣來看我,他也很護持佛法,跟我談到怎樣把佛法能振興起來?那個時候我在台灣講《金剛經》,講江味農居士的《講義》,講得很詳細。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就提倡,他說如果要佛法興旺,一定要實行托缽的制度,我同意他的看法。出家人恢復到世尊那個時代,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才能把佛法振興。我跟洗塵法師建議,我說你去找,找五個人,我們五比丘。現在我們褔報比不上世尊那個時候,為什麼?我們體力不行。今天叫我們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不要一個星期就病倒了,就送到醫院去了。福報不行,所以生活環境要比那個時候稍微提高一點,我們不要樹下一宿,我們住帳篷。現在童子軍學生露營的帳篷,小帳篷一個人一個,摺疊起來很小,可以放在背包裡頭。我說我們找五個人,白天我們乞食、講經說法弘化,晚上找個大樹底下,五個人圍著一棵樹,在帳篷睡覺就行。我們也不必打坐,躺下來睡可以,把生活程度降到最低的水平,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心辦道。不講經、不討論、不弘法的時候,大家圍起來念佛。我跟他講,你帶頭幹,我報名我是五個當中之一,你再去找。他回到香港之後就沒下落了,洗塵法師過逝也很久了。真正肯發心,年輕人有體力可以做得到,要發大願心捨己為人,為地球上的眾生把佛法振興起來。年歲大了體力衰,不行了,這做不到了,世出世間法都要靠年輕。
釋迦牟尼佛示現十九歲悟道,三十歲出來弘法利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要年輕才行。在中國,你們看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廿四歲接受衣缽,五祖傳道給他,他那個時候廿四歲,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年歲大了怎麼行?古來這些人,他們的經歷,他們種種示現,給我們做參考,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期望我們後學能夠效法他們,能夠向他們學習,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地藏菩薩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效法,他的願心從來沒有退轉過,他的行持永遠都在勇猛精進,都在做『利益人天因果等事』。普廣菩薩啟請,他們是承佛的教誨,擔負起弘經的使命。可是如何能夠把這個事情做得有效果,『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這是講效果,這要靠佛加持。菩薩雖然在做,是不是能收到效果,他也不敢講。求佛加持,這個地方請佛開示就是求佛加持。
【爾時世尊,告普廣菩薩,及四眾等。】
普廣在此地是代表當機,『等』,與會的,不僅是與會,前面經文上所說,這是「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等」就是等這個,不一定是在會,這是十方諸佛剎土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裡面的意思很廣很廣。「及四眾等」,包括天龍大眾。
【諦聽諦聽。】
『諦聽』,諦是諦實,實實在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仔細的聽、用心的聽,有這個意思。
【吾當為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世間人,特別是六道凡夫,覺悟的人少,念念還留戀人天褔德,不肯捨棄人天的褔德,所以他們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可是佛菩薩教化眾生一定要隨順他的根性,隨順他的愛好,漸漸的誘導。眾生著重在褔,哪一個人不求褔?不信佛的人有,不求褔的人沒有,哪個不求褔?你在新加坡每一個街道上走走,人家貼的「褔」字倒貼的,倒貼就是「褔到」了,他在求褔。褔真的到了沒有?很難講。可見得求褔之心,沒有一個人不如是。什麼叫褔德?實在講他也不懂得,他認為升官發財是褔德。儒家是以孔老夫子為代表,《論語》裡面講夫子五種的德行:溫、良、恭、儉、讓,實在講這是做人的根本,人道的基礎。溫厚,心地厚道,表現在外面溫和、善良,恭慎;恭是恭敬,慎是謹慎小心;節儉,忍讓。夫子的五德所感得的褔報,中國古人講五褔,五褔臨門。
五褔裡面第一個是褔壽,我們今天講健康長壽,這是第一褔。第二是富貴,富是有財富,貴是有地位,你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第三康寧,康是健康安寧,身心安穩,身心快樂;心沒有憂慮,身沒有苦難,身享樂,心裡面喜悅,這是康寧。第四好德。第五是考終,考終就是好死。在五德裡面,褔壽、富貴、康寧、考終都是講的果,是你享受的;好德是因,修因,你要不修因,你怎麼能得到這個果報?好德就是溫良恭儉讓,你能夠修德,你才能夠得褔。享褔的時候還要修德,你褔報才能夠綿長,才不至於享盡。在佛法裡面修學比這個更殊勝。但是我們要知道,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確實是根本,我們的修學也把這個當作根本,養五德、修六和。
今天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我們把基礎奠定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三褔,《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我們的基礎。三褔是什麼?三褔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三褔裡面第一褔:「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褔:「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褔:「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諸位想想這總共十一句,這十一句所講的是不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以這一部經,就是這三褔十一句話的詳細說明而已。佛說過,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八個字非常重要。世尊為我們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修行證果,就是依這個基礎。可見得這十一句,不是我們淨宗修行唯一的基礎,任何一個法門,八萬法相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如果不從這一部經上奠定基礎,修學任何法都不能成就,所以我說這是行門裡面的根本法,非常非常重要。
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六齋日,跟我們講五戒十善,他特別指出這個,就是『利益人天褔德之事』。這在基礎裡面,再強調最根本的基礎,一定要修五戒,一定要修十善。不能夠每一天修清淨行,也要一個月修六天。六齋日,現在一般人用農曆的太少了,很不好記,會給你生活上帶來麻煩,那怎麼辦?我們用星期天,或者用星期六,也一樣,一個星期修一次。像我們現在提倡每一個星期,我們舉行一天廿四小時的念佛;廿四小時念佛,走進念佛堂,五戒十善就圓滿了。你在那個裡面,不會打妄想,一心念佛。所以進入念佛堂,淨業三褔統統都修了,戒定慧三學也就圓修圓證,正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用一個念佛法門,圓圓滿滿融攝一切法門,所以念佛法門好,值得提倡。人數多少不拘,最好每一個星期念一次,廿四小時不中斷,我們極力提倡這個法門。
將來此地彌陀村、念佛堂會做到每天廿四小時,一年到頭都不中斷;換句話說,這個念佛堂是一個精進念佛堂,不是普通的念佛堂。往年印光大師靈巖山的念佛堂,每年還舉行精進佛七。我們這個地方天天都是精進佛七,所以說非常希有。希望同修們,外地同修,現在交通便捷,可以常常來參加此地的念佛。如果有同參道友可以組成小的團體,到達新加坡,這一邊都非常歡迎,熱烈的歡迎。來到這個地方,你念一個月也好,念七天也好,這一邊常住完全供養,四事供養,不需要帶一分錢來,成就大家作佛,這是無比的殊勝功德。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