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讲记
显明法师讲述
民国61年于台北正觉莲社
这一部经是佛教的孝经,讲孝道的经。先讲本经因缘。
佛门常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是对上来讲,要报父母、师长、众生、佛菩萨的恩。对下来讲,要救济三途(地狱——火途,饿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恶道及天、人、修罗三善道)的痛苦。
世间法讲孝顺的,例子很多,尤其孔子、孟子。孝与顺是两回事,孝是孝敬,顺是顺从,孝不一定是顺,顺也不一定是孝,倘两者皆俱备当然最好。如顺,顺从父母的意思,父母说东,你跟着说东,父母说西你说西,他说好你也说好,他说坏你说坏。这是顺,但不一定是孝。顺从父母,如果父母做坏事,你也跟着做坏事,就不对了,这不是孝。父母做不好的事,你要规劝他,这是孝。规劝可能不太好听的话,忠言逆耳,这是孝,但不是顺。
孔子对弟子樊迟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生之年,事奉时要尽礼节,父母死了,埋葬时亦要尽礼,遇冥诞纪念日亦要依礼。这是在礼上行孝。子夏问孝于孔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虽然如此,亦谈不上孝。又曰:“今之孝者,皆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要有恭敬心,才能算是孝道。这是世间上说的孝顺父母的道理。
明.莲池大师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够脱离生死轮回,精神上得超生,物质的享受还在其次。物质再好,精神不愉快,还谈得上什么享受?如果精神快乐,粗茶淡饭,亦乐在其中。
将上述两方面对照一下,佛法讲的出世间的孝道,比世间的孝道又深了一层。佛法讲的孝是“真孝”,注重精神上的拔苦予乐。
盂兰盆,华梵兼称,即“救倒悬盆”,如人脚朝上,头朝下,很苦。轮回时等于人颠倒一样。宗密之盂兰盆疏曰:“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斯由尊者之亲魂沉闇迹,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贤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
本经因缘发起在印度,到了中国梁武帝大同四年时,才开始做盂兰盆会,意义有二:初发起时,本供佛斋僧,到了中国变成施鬼超度鬼神,走了样。在佛陀当年,目连出家动机纯为救母之一片孝心,故急急学神通以救其母。因目连之母以杀生太多,死后必堕落。神通即精神通达之意,凡夫相对之物格格不入,无法圆融。在佛弟子中,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以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结果见其亡母在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针,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烟,目连以钵盛饭飨母,母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太小了,饭末到嘴即变成火炭,吞不下,目连自知无力,乃回报佛陀,佛言:亦非我之力能为,须赖众僧之力回向乃可救之。适逢七月十五日,三个月结夏安居圆满,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互相表白自己的过错,身心清净。比丘们在三个月之内修持,那里毁犯不如法,欢迎同修大德举发并生欢喜心,目连就在这一天,以各种上味饮食供佛及僧,仗此功德,母得超生,且超生七世以前之父母,不仅救亡,且可延寿。盂兰盆法会缘起从此而来。
世俗以七月十五日开鬼门关,杀鸡杀鱼以飨祖先,不但无益反增其负,如果父母有知,当会恨你。愿云禅师偈:“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弱肉强食,你吃他,他吃你,斗争永无休息,杀生是有因果的,造成世界纷争,永无宁日,佛教讲孝道,根本就在此,孝与顺要同时进行。净化社会要使每个人的心孝慈才行。
目连救母以后,年年仿此。梁武帝时还没太走样,到了后来,完全走样,不知供养三宝,大量杀生,大吃大喝,不但不能救倒悬反而造孽。
饿鬼道是十法界中之一界,属三恶道,然皆不出一念,如一念自私自利是小乘,处处为人着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是大乘菩萨。有十种的念即有十种的形态,如一个人,就具足了十法界善恶的功能。
盂兰盆形似宝塔,认为好的,即可持来供佛,有五供养、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或在法会时拿来供佛,舍上七天,佛事完了再拿回去亦可。盆即是装种种供养的,先供养佛,再供养僧。供过鬼神的饭菜不能送给出家人吃,鬼神的俗家子孙可以吃,若给客人吃都不太恭敬,何况僧宝?
佛说盂兰盆经
这是本经的经题。台宗以五重释题,本经以法供为“名”,解脱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予乐为“用”,大乘为“教”相。本经以目连功行圆满而救母为发起,并为当机众。
“佛”者,莫以为高深神秘,其实佛陀是有历史可考的,生在周昭王甲寅廿四年四月八日,父名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妻名耶输陀罗,子名罗侯罗。“佛说”是指本经乃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有千佛万佛,佛号乃就德而立名,有理想佛、本性佛。如西方弥陀佛,大家心向往之的,亦释迦所说。本性佛,即心是佛,心外无佛。
佛者,觉也。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是究竟的佛,福足慧足所以曰两足尊。进一步言,有三身佛。
法身约理言,报化身约智言。法身约体。报身约相,应身约用。体相用三大是一体的,智理是一如的,若不互具不名为佛。依分别言有三身,实际只一身。如报身佛有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即属于法身,他受用即属于应身,所以三身是一体而不可分的,周遍一切,尽虚空无一处不是佛的身。曰报身即是福慧圆满具足,应身佛“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的心不净,应身应不进去,众生有感诸佛才有应,如盒盖相承乃能有应,心佛众生一如,学佛即扩充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容乃大”。故对于佛之认识,应约事(历史佛)、约理(心内佛)来讲。
“说”者,三身说法是一致的,“法报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本性的体是法身,必须从体相而起用,才能叫真说,称性而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生根性有利钝,故见佛闻法有大小之别,以分别心闻法,法亦成分别。
“盂兰盆”,华梵并举,梵语曰乌蓝婆拏,即救倒悬。盆,即装饮食之器具,如碗、钵等皆是。将物尽装一盆,此与佛制不合,应当像宝塔形,分门别类的供养,以法供养来救倒悬,所以盆是能救的,倒悬是所救的。凡夫有荣四倒,二乘有枯四倒,都是颠倒,故佛教教人无我,把我忘掉,证到我空真如、常乐我净四德,各人所了解的不同。常是亘古今而不变,乐是自在快乐,我是主宰义,净是内心清净。二乘以常乐我净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凡夫本来无常的,计以为常,将苦作乐,执为实我,妄计为净。总而言之,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皆不对,若证到了,怎么说都对。
“经”是通题,佛、天、仙、化人、弟子皆可说经,这一部经曰“佛说”,即简别乃佛所说。以“人法”立题(法供为名,佛是“人”,盂兰盆是“法”。)
目连随佛出家,道行圆满——修神通的,得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常讲有五眼(肉、天、慧、法、佛)六通。神即精神,通即通达,知己知彼,有了神通可以入地、升天、入水、入火,内四大与外四大合成一体,到了罗汉的地位就有神通了,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上天入地,自由自在无障碍。内四大与外四大,元素是一样的。
本经以“解脱”为体,又言以“自性三宝”为体。解脱为体主要是讲“无明父,贪爱母”,在事相讲救母,在理上讲救无明贪爱之父母,转过来成中道智慧。三宝有自性三宝、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住持三宝。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这是佛宝,说四圣谛是法宝,度五比丘是僧宝,总曰“住持三宝”。佛灭度之后的住持三宝,若泥塑纸绘之佛像,曰佛宝,黄卷赤牍,曰法宝,剃度染衣的,曰僧宝。若言“别相三宝”,即法报应三身,以海水为墨,书之不尽,不可说之修多罗,法宝也。三贤十圣,僧宝也。“一体三宝”即以实相观慧,双照诸法,双泯诸法,寂照同时的,曰佛宝。真俗中三谛具足,曰法宝。事理和合,理事相契,曰僧宝。众生迷此三宝,起惑造业,生出了九法界苦集的颠倒,诸佛悟此三宝,修因克果,破除了三惑的恶业。
本经以“大孝救亲”为宗。“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又经云:“孝名为戒。”如果你能尽孝道,就等于守戒。如地藏菩萨往昔为婆罗门女时,为度母亲,发大慈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孝有世间、出世间之别,世间之孝:第一、尊亲。尊重你的双亲,如同大禹与周武王。二、不辱亲,光宗耀祖。三、能养,奉侍双亲。出世间孝:一、要尽心的供养,以直名孝,以直心表明孝道。二、欲令修善。三、劝令舍恶。四、使证佛道。再者以慈为孝,慈悲心有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尽心供养者,如四分律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乃至若不供养得重罪。”如果你不供养父母即得重罪。诱令修善者,如佛说孝子经言:“若不以三尊(三宝)之智,化其亲者,虽尽孝养,犹如不孝,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是报重恩。”儒家亦言:“父母有过,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哭也。”不过儒家言孝,只限于现在世,佛门言孝,通于三世,世世父母悉令度脱。
生缘慈者,观众生如同自己父母,久而久之,自然冤亲平等了。故能作此观,可入于“慈心三昧”,“观一切众生是我生生世世之父母,而杀而食者,是杀我父母,食我父母”。法缘慈者,了解一切诸法因缘所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四大合成,冤亲一相。无缘慈者,了解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法界一相。如是又进一层,善与恶的归元都是一心所造。众生缘慈是三乘共修的,二乘虽无利他之愿,但也可以修,不过比较软弱一点。法缘慈是菩萨所修,二乘亦修少分。无缘慈是中道的佛法,二乘不知,乃菩萨独修,不共二乘之法门。
阐扬孝道、慈悲,这是本经之主旨。孝与慈是有连带关系的,在儒家来讲,“无故而伤一虫一草木,非孝也。”况释氏之慈悲乎?目连尊者,迹现二乘,本地早就是大菩萨,以救母缘起,请佛说盂兰盆经,老实说来,还是利他的。是给我们后来众生开一条路。有慈悲心就有顺,所谓顺法性。有孝是佛法的宗要,慈心可以顺法性,佛为父,法为母,若一念不觉,背觉合尘,即成“无明父,贪爱母”,同归苦轮海。反之,若背尘合觉,即成“智度母,方便父”,同得解脱。(净名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故亦可以“大孝救亲”为宗。
本经以“拔苦予乐”为用,拔饿鬼的苦,予生天之乐。拔生死的苦,予泥洹的乐。拔除滞寂的苦,予神通的乐。拔除二边的苦,予中道之乐。
判教以“大乘生酥”、“方等”为教相,属菩萨藏所摄,乃是菩萨的境界,绝不是二乘境界。目连于阿含十二年中得神通。有言本经属小乘藏教所摄,如若为小乘所摄,经中不会谈及“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就观心言,一切时中常修法供,二六时中要修解倒悬,不可须臾离开拔苦予乐之观念。
“经”,梵语修多罗,契经之简称。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既契理又契机,方可曰经。若偏于一,即不可曰经。含贯、摄、常、法四义,或出生、显示、涌泉、绳墨、结鬘五义。亦可作路径来讲,即指示人生应走之大道。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这是本经的翻译时代及人物。
佛教经典说在印度,皆为梵文,故翻译者须精通两国语言以及佛法。三国后是西晋,法师是尊称,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三藏是经律论,精通三藏的出家人,叫三藏法师。
本经先后有三种译本,第一种就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名“佛说盂兰盆经”。第二是西晋惠帝时法炬法师所译,名“灌腊经”,有云仍为西晋竺法护译,取四月八日之灌佛,七月十五日之盂兰盆,腊在夏满之日,佛依阿难之问,说灭后于此二日可设斋会。第三名“报恩经”,取目连救母意,但翻译者失考。竺法护所翻译的这部经,可说是最早的。
竺法护,梵语竺昙摩罗刹。竺、姓也,法护、名也。月氏国人,在今甘肃中部青海东部,世居敦煌,八岁出家,随师父竺高座游历西域,遍访诸国,回到敦煌、长安,一路上都在做翻译的工作,所译经典有一百六十五部之多,晋惠帝时,关中大乱,师与门徒至河南渑池,后来生病往生了,享寿七十八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以下是解释经文。这几句话叫“通序”或“证信序”。一切经典之首同安此语,故曰通序。以六种成就表信,证明为佛所说,故亦名证信序。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曰三分说经,是出自于东晋道安大师之手。序分是序说一经发起之因缘,正宗分明一经宗要,流通分即将此经流通后代。三分释经,古来曰“弥天高判,今古同遵”。
闻如是,或曰如是我闻,一也。六种成就中无众成就,经文之末“四辈弟子欢喜奉行”,可当众成就也。阿难尊者自谓此经乃我从佛所亲闻,借世法表假我。一切佛经之首以“如是我闻”四字起首,印度外道之经首用阿(无)忧(有),来表明示别故。佛灭度前,大家都很悲哀,阿那律陀叫阿难急急请问佛陀四事:
一、如何对付恶性比丘?
默摈(大家精神封锁,不理他,到必要时逐出僧团)。
二、以什为师?
以戒为师。
三、依何而住?
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经典首句当如何?
如是我闻。
可知为佛临终遗言。此之“我”,乃指阿难言。阿难尊者为佛堂弟,佛成道二十年,阿难出家,三十年为侍者,与罗侯罗同岁,同在佛成道日出生,故名“庆喜”。
在未当侍者前所有经典,皆“如是我闻”——如是之法我阿难辗转闻到(转法轮经:阿难比丘,口自宣言,尔时我不见,如是辗转闻,佛游波罗奈,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闻,顺世谛流布。不异名“如”,无非曰“是”,机感相扣,法席周圆曰“一时”,一切智者,觉行圆满曰“佛”,以四种住应迹人间,示同起居曰“在”。各地时间不一,故以一时标之。“舍卫国”,西域大国名,曰闻物或丰德。“祇园”为须达多长者黄金铺地供佛,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故取以为名。
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一时,时成就。佛,主成就。舍卫国祇园,处成就。他经通常加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现在省略了。上言“通序”,佛说之经典大都有如上所述之六成就。
佛所说的经典,当然很多,所谓以声为经的,如听者得道。大品般若云,“从善知识所闻”,即以声尘为经。或以色为经的,佛灭后纸墨的传持,“从经卷中闻”。或以法尘为经的,“内自思为经,与诸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但契于觉”。
总言之,经为诸法之本,如依世界悉檀说为教本,为人、对治悉檀说为行本,第一义悉檀说为义本。如来离却四悉檀不说法,皆依四悉檀而说。而经义有“常”、“法”等义。一部经天魔不能破坏,教常。真而不杂,行常。湛然不动,理常。依法言,可轨可持。法可轨,行可轨,理可轨,为一切的轨范。解释一部经要依义不依文,因为翻译的手笔不同,见解也不同。下文讲“别序”,即一部经的当机众,缘起。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大目犍连,本经之当机众。目连原名“尼拘律陀”,西域树名,以父母祷此树而生。摩诃,华言大多胜,为天王大人所敬曰“大”,普遍的了解内外经典,曰“多”,超出九十五种外道,曰“胜”。言大即摄多、胜。
目连原名辨菽氏,印人有以父母之名或地等为名的。辨“菽”氏之菽即胡豆,上古印度有一种仙人在山上修行,爱吃胡豆,故以为名。到目连尊者这一代,他是王舍城宰相的儿子。目连未出家前与舍利弗同拜沙然梵志为师父,师父死后领了二百五十个门徒修净行,(佛之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皆外道归佛),两人相约,若遇明师当相告,一日目连遇到马胜比丘(额鞞)威仪很庄严的走在街上,目连乃问:“汝师为谁?给你讲些什么法?”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沙门本为出家修道者之通称,后成佛教出家者之专称。佛教立教的根本就是因缘。目连一听,心服不已,即归告舍利弗,两人一同领众弟子归佛出家。一个是神通第一,一个是智慧第一。
六通即六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前五通比较容易,第六漏尽通不容易。神通即精神通达了,凡夫多用识不用智,如能撇开识,用智慧,就容易通达,识即分别心,完全以识为本位,五、六、七、八识皆离不开分别。如果以智慧为本位,精神自然通达。凡夫肉眼,只看近不能见远,一纸之隔即见不着。天眼通就不然,以智慧为基础,是心非眼,如楞严:“能见的非眼,而是心。”观色无障碍,能见六道众生,前因后果。天耳通亦然,能够听的并不是耳朵,有浮尘根(在色体一方面讲没有作用,如人死了,耳朵还存在,但听不见),胜义根(精神系统)。他心通,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我所想的,差不多,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有烦恼,外面就现春夏秋冬四季,心里忧喜,就现喜怒哀乐的外表,所谓将己心比他心,也就容易通达了。宿命通,如同今之宿命论,过去多少生以前的事都会知道,常人如果健忘,今生幼小之事亦不一定能记得,根本谈不到宿命通。佛言三世因果业力牵的道理懂了,通过了三世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宿命通的原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丝毫不爽。神足通,脚力快。凡人脚慢,胖子走路慢一点,瘦子快一点。腿长的比腿短的要快一点。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如果离开了色、心二法的障碍,把我、法观空了,没有粗重自体的观念了,要到那里就到那里,很快就到了。漏尽通即漏落生死的烦恼通通尽了。神名天心,通曰慧性,天然之慧,照彻无碍。神足通可示视种种变化,漏尽通可知苦集灭道。六种都叫做神通。
始得六通,六通是本具的,人人都具足了六通的功能,可惜为烦恼所障蔽,六通不显不自在,神没有通,必须藉修来显通。
舍利弗与目犍连初闻因缘之法,破见惑,证须陀洹果,得初果罗汉。“始得”者即始觉之智,本具六通即本觉之理。本觉之理无始无终,始觉之智是有始无终。被二障所缠不得六通即不觉,不觉即无始有终。故六通虽本具,必加修德而显。乘性而起的修,才能得六通妙用。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目连为度母而出家修道,故得道时以度母为急务,父母之恩极重,生身的父母,三年乳哺,推干就湿,没有做过父母不知父母之恩重。“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母与子女年龄相差太多了,等你有能力奉养的时候,父母已经等不及了。为人子女者,孝顺为先,当令离苦得乐,叫他精神上得到快乐才是真正的孝顺。学佛者以弘法利生为家务事业,先把你的父母亲眷度脱了,再来度众生。(若以菩萨言,“己未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这是不容易的,自己问题都解决不了,怎能帮助他人?)目连之母在世时恶业太重了,不可能超生。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道眼即天眼,由证道而得故。三界为器世间,六道为众生世间。一念具足十法界,其母未修善,四圣法界不必观,只有在六凡法界来观,天、人、修罗、地狱、畜生各道中皆不见其母。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看到已经死去的母亲生在饿鬼道中。以因果律言,做坏事得恶报,这应该是等流果。如果你做人将来变狗,这是异熟果。这都是引、满二业所牵的总、别二报。引业,牵引我们受生死的。引业都是总报,如同在人道,你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人。满业就受别报,你虽然是人,有贫富、贵贱,六根具足与否之差别,这是别报(总报里边的别报),由满业牵来的。如做善事做满了,长相美好,生活快乐。
目连之母在世为人,做坏事,死后转生做鬼,这应该是异熟果(异类而熟)。做恶事得恶报,又叫做等流果,(善、恶、无记性得善、恶、无记报)。鬼中亦有大小、有财、无财等别。人死了神识尚未定其罪福,在冥间游荡,待缘而生之际,名中阴身(中有身),仅有神识无色体,通称为鬼,一经依业受生,其名则不一,鬼趣不过受生之一途,神识未归宿时,亦如梦游,如能引导其善路,助念其行程,必生善处。否则杀生于祭增其罪负,必遭恶报,此理地藏经说之甚详。阴与阳之间,其理是一,我们见到十法界有善有恶,即是心里所现的影子,都是不实在的,所谓从真(在缠)起妄,由妄生想,以想成相,第八阿赖耶识,所现的相分自己在缘。众生处处执为实有,天长地久。原因就是我执未亡,非但不能灵光独耀,普照众生,反而随善恶业相升沉,故佛教主张亡我,视三界如虚幻,进入空解脱门,而了诸法缘起无相。由惑生业,因业感报,循环相系故名众生,所谓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目连之母前生悭贪罪重,得无财鬼报,腹大如鼓,咽细如针,肚子饿,没得吃,饿死鬼。没有营养,当然皮包骨,体瘦如柴,看不见饮食。事实是如此。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感伤到了极点,声动天地,以目连天性纯孝,为母而出家修道,当然难过极了!马上用自己所用的钵,梵语钵和罗,即应量器,比丘六物之一,有泥铁二种,体墨色,三皆应法故(应你的量,吃多少盛多少,如盆状,上有一盖。可盛饭、菜或布料)。印度寺院不做饭,托钵次第乞食,供养沙门,十分恭敬,习俗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把你当做叫化子,故托钵行不通。托得钵饭带回寺后,分予老病者大家一同共吃。目连用钵盛了满满的饭,去救他母亲的饥渴。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他母亲看见他儿子拿了一钵饭,悭贪心不改,马上用左手掩住钵,右手伸出搏食(用手将饭弄成团而吃),目的不让别的鬼看见,但饭还未入口,已变成火炭,吃不进去了。万法唯心,倘若当时其母能发平等慈悲布施之心,有饭菜大家吃,不但他自己离苦,即一切饿鬼都可以超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时目连亦无法可想。以上序分竟。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从此以下之文为正宗分。分三段:
一、目连悲泣陈情。二、如来广示法要。三、当机获益脱苦。今此段为初,目连悲泣陈情。
目连神通第一。佛教修行的真正目的不在神通,如果我们修行到一段落,自然会有神通。天、魔、外道皆有神通,前五通皆具足,但无漏尽通。漏尽通必须修佛教的法门,诸漏已尽,证果乃得。
修行人除弘法外,自己之力行更重要,弘法是续佛慧命,舍己为人。如果自己不修,依然无济于事,光说不做,到后来还是没有把握的,如果光修神通亦不究竟。修的法门很多,要依佛所示,信解行证,先求正信不退,解佛深义,依教奉行,自有所得,真正了解了不会不行,有行自有证。
目连修行,从始至终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希望,而今得神通,亦见到母亲了,但不能救,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悲哀大声喊叫涕泣,跑回去告诉佛,把他救母的经过详细向佛禀陈。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此下为“如来广示法要”。
善有善报,罪亦有罪报,如同大树有了根就不容易拔,做善有了根,就不易动摇退转。做恶有了根亦不易动摇。目连母所造的罪不仅有根,而且很深,盘结起来了。罪当然不出身口意,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瞋、痴。三业之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时间积聚起来的,曰深。悭贪之习性坚固不改,曰结,如上所云“左手障钵,右手抟食”,是习惯成自然。修学佛法之人,于佛殿礼忏或听法,善心发起,恶念自会暂时降伏住,但很难持久,事过境迁,可能习性仍旧现行,五分钟热度而已。多生累劫薰习的贪瞋痴,一下子不容易改,白天清醒时,遇事还容易用理智控制住,晚上作梦的时间,感情就强了,理智软弱下来,三毒易起现行。罪根深结不易断。如果我们依教修行,以无分别智契证无分别的真如理境,直心是道场,大家彼此要直心,不能弯曲。自然境智一如,唯智无境,唯独无分别的智,没有相分之境,倘若有相分之境,也是后得智而缘真如之相分,起了相而缘,用后得智来起的三轮不思议化。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所谓“变相观空惟后得”(后得智变真如之相,然后再观)。如此观曰从性起修,所起的妙用,即是从性而起的。故须先证入体性,证入体性第一步要用无分别智。故六祖云:“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把你的第六分别心打死,法身才能活耀,才能发身口意三业大用,此用不可思议。反之,由三业所造之罪根深结,亦是不可思议的。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并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度你罪根深结的母亲。这说明了声闻之人只得到心自在我空(了解五蕴四大假合的身体是苦、空、无常、不净的,破我执证我空),但还不了解诸法也是空的(四大,蕴入界等完成我的元素——色心二法,样样都是空的),在诸法上还没有得到自在,未证法空。所以他的神力不能挽救他母亲的罪根,也就是他所得的我空真如有局限,还没有普及到一切众生法上。此亦秘密弹斥二乘之意。证明光得我空之罗汉,还不能发挥很大的能力。(菩萨得法空,观自己与法界同体。)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以上说明邪法不能救苦。你目连虽然孝顺,哭声动天地。可见目连初发心、心量即小,光为救自己母亲,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如果有这种心理,证得法自在了。所抱的只是单元目标,不知法界众生皆我父母,佛子不杀生即恐怕误杀我前生父母,因为无始劫以来轮回生死,天上人间,牛胎马腹,故吾人发心救度众生,要冤亲平等,心量就大了,扩展到我空法空。你的孝心,喊天呼地,天神地神,心游理外的外道,不能依正理而修之邪魔,以及邪术,欲界四天王(居须弥山腰四方)之天神也没有办法。目连是修无漏业的罗汉,尚且无法,何况修世间法有漏善、着相善法生天之天神外道,还不能与目连神通相比,何能救之?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此句佛一语道破:欲救你母亲,应当十方和合僧众团结起来,力量是很大的。
僧,僧伽之略,华言和合众。分二:一、理和——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有六和僧众,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有这六种和合乃曰僧,僧即三人或四人以上,曰众僧,乃华梵并举。具足了事和、理和,曰真实僧。但具事和,为世间清净福田僧,曰清净僧。有了真实僧能令出世,佛法久住不灭,有了清净僧能令世俗正法久住不灭。佛子以戒为师,严持毗尼,即得清净。佛灭度之后,佛法的命脉完全靠僧众来延续,故供僧即等于恭敬三宝。僧宝是佛法的代表。法宝即佛的舍利之身,经典是佛的最高智慧结晶。“经典所在,即如来舍利之身”,又经典靠僧众弘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此僧宝必须清净僧——修戒定慧,持戒清净,由之生定发慧,乃堪为世福田。十方众僧聚集一起,所谓龙蛇混杂,你不可以分别,在无分别的前提之下,诚心的供养,不着相供养,此众僧即为种福之田,三宝为众福之田,如种稻于田,福足则慧开,福至心就灵了,福足慧足曰两足尊,即是大觉佛陀。饿鬼以悭贪为业因,故须以布施度悭贪。供僧要普遍的供养,平等心,无差别,而僧众本身亦不可受别请乃合法,供养者如心量太小,或别有企图,受别请者亦为佛制所不许,见僧即供,不分彼此,一律平等的供养,所求的必能如意,否则善果要大打折扣。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如何供法?以下佛述供养救济之法。
供养之法——普同供养。救济对象——一切众生悉令离苦,不仅仅饿鬼之苦,忧愁痛苦悉除,分别言之,意受名忧,身受名苦。怕后来得报名忧,怕现在得报名苦。害怕无法可救曰忧,有切身的痛苦,曰苦,法门一唱,方法一说,(下言盂兰盆会供僧的方法)皆使脱离忧苦之海。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七月十五日以前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不托钵,居寺坐禅修道,可以受信徒送来之供养。此时印度为大热天,虫子多,恐伤生灵,为免身心不安宁,故由四月十六日开始,经过九旬(九十天)期满,即解夏节之日,举行自恣。华言钵刺婆刺拏,译为随意,随他之意,任意举发督促我的罪过,我依据你所举发的罪而忏悔,作如下之言:
“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若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
以上之文,各人说三遍,安居事乃结束,三月安居,身心清净。自恣,今人无此雅量,每以客观理由掩饰自己的过错,自恣不仅不隐瞒,反而要求别人举发。僧自恣日亦名佛欢喜日,以众僧加功用行,忏悔往罪,道业增进,故佛生喜。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你应当为你七世以前的父母(简单大略的一个数目),应该包括了尘点劫以来生生世世的父母,以及今世(这一世)父母,生者消灾延寿,殁者往生离苦,以此观之,实不限于七世,生生世世之父母,无不希望他后代为作功德,使身心安乐。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具饭,总标设供。百味,尽其味之多,味道很多,酸甜苦辣。五果,有根、茎、叶、花、果者,如水果中有带根的、带花的等等。汲灌盆器,洗手、洗澡、洗脚等沐浴日用的工具,皆可供僧。香、烧的香,油、涂足用的,南传多赤足,故脚上涂油,以资保护。锭,灯也,有灯足的叫锭,无灯足的曰烛,如蜡烛。二者可通用。床铺,坐卧之桌椅板凳,尽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把它放在盆里边。盆包括盘子、碟子、碗,在印度总名曰盆,即盂兰盆。甘美,见仁见智,我认为是好的,即甘美,否则非甘美。认为他值钱甘美。此表发心要真诚,并非叫你搜罗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来供养。如世人以名利是好的,出家人不以为然。布施要清净,如若偷别人抢别人的钱,或杀生所得之利来供养,不但无功德反而有罪。尽世甘美要作如是解。四事中略去医药、花、音乐,依理言应该都具足,即五供养,十供养,无一缺乏。甚至于身心的供养,心的供养,“虔诚献香花”,只要心中虔诚,一花一香,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以此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普供养之。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一切圣众,有在山间禅定者。禅定,定与禅定是两回事,禅为定之一种,广义言,“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搬柴运水,迎宾送客,行住坐卧都是定。禅宗曰般若禅,参禅须有最高的智慧,否则不可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功夫,完全是最高智慧的表现,纯粹的般若。定,由戒而生。制心一处曰定,即心不动。故禅与定,字面上稍稍有差别。山间禅定,为修禅之一种方法,不一定山间可修,如果心不受世间五花八门的诱惑,即是禅定之功夫。
四道果,四果罗汉,断分别的烦恼,证到须陀洹果,曰见道(见道位)。断欲界俱生烦恼之前六品,证到斯陀含果,即二果罗汉。进断欲界后三品尽,证阿那含果,即三果罗汉,二、三果同曰修道位。迷理起分别曰见惑,初果以八忍八智十六心即断,故曰见道,逆烦恼流,顺法性流,又名逆流。分别之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即是贪瞋痴慢疑等,与生俱来的烦恼。俱生的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分九地,欲界五趣杂居地有九品,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各九品,合为八十一品思。阿那含时,进断色、无色界七十二品俱生烦恼尽,证到四果罗汉,名无学位。
树下经行,为头陀苦行之一种。或得六种神通,身心自在之四果罗汉,可以统理大众。或修四谛、十二因缘之声、缘二乘。或十地菩萨大人,从初欢喜地至第十法云地,都是破无明、显法身、证中道之法身大士,随破随证随显,为大人之乘,菩萨之别名。别教十信,须经一万劫信成就。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须经一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十向心满。初地到七地,须经第二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八地到等觉要经过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证佛果,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以在七地以前八地之间,不是任运而修。此言十地菩萨,乃大菩萨,证到十地菩萨之后,可以应身百界,八相成道,现比丘相,由法身的理体而起相、用之应身、报身。法身的体约相,报身、应身约用,即体相用三大。报身即于摩醯首罗天现高大身。华严经中十地后心菩萨要住于色界有顶天,同时要应化身在裟婆世界,五浊恶世,现老比丘相。权现比丘,比丘为出家之男众,女众曰比丘尼,华言乞士、怖魔、破恶。在因中之乞士,在果中曰应供。因中之破恶,果上曰杀贼。因中之怖魔,果上曰无生。比丘三因即罗汉三果。出家受具足戒之弟子曰比丘、比丘尼。破无明、显法性、证法身,能够现十界之相。佛世出家弟子,很多是权现之比丘,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本地功行不可思议。千江有水千江月,或古佛之再来,或菩萨之化身。
此言权现比丘,不一定是相好庄严,不一定现高僧或名僧,法华常不轻菩萨言:“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有佛性,都是佛的化身,菩萨的示现。”以这种眼光来供养,就不会起分别心了。当解夏节这一天,皆同一心受钵饭之供。或十供养或五供养,盛在钵中,百味杂陈(近世有罗汉斋、如意斋、吉祥斋、上堂斋种种差别)。无论是权现比丘或山间禅定,......根本问题都要具足清净戒,戒为大小乘共修,持戒清净,乃具足比丘、比丘尼之戒体,剃发染衣之人天师范,我们就不应该轻慢他,出家登坛受具足戒后,应该是具清净戒。如果破戒,在佛法中是不可原谅的,尤其四根本戒,要逐出僧团,权现的比丘亦应具清净戒,具戒的功德才可为人天福田。故须禀持具戒,方能受供。“三心未了,滴水难消;五观若存,千金易化”。有道无道,你自己知道。身心清净,其德洋洋无边。如若破戒,虽亦受供,但难以消化。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能够供养这些自恣的僧侣,所得之果报,能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等超出三恶道之苦。六亲包括父母、兄弟、姊妹。父党六亲即伯叔、兄弟、子孙。母党六亲即姑姨、姊妹、女孙。眷属即夫妻婢妾、一切表里姻亲等,就可以解脱了,衣食自在。若父母现仍在者增福延寿。若七世以前之父母,可以生自在天,自在化生,生天不是投胎而生,三种意生身,随意而生,想生那里就生那里。众生随业而生,没有自在。天人衣食自然,若禅悦法喜食,第一义食,如来衣,惭愧衣,都是自然的。入天华光,诸天快乐之相。分言之,万行因华,般若为光,第一义曰天,三德秘藏为之宅,是名入天华光。由此可知不仅度于今生父母,六亲眷属,不惟拔度饿鬼,悉离血、火、刀三途苦,不仅可荐亡亦可利益现前父母,存与殁悉离忧苦,功德之大,无以复加。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施主作盂兰盆会供养,本为父母,故佛指示众僧,于受食前,先为施主咒愿:“愿他七世父母超生,愿他现在父母消灾免难。”在发愿之后,要修禅定作观,回向。如食前先作五观,然后再受食。过堂,斋堂曰五观堂,吃饭正是修五观之道场。言五观者: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五观为在禅定中修的观照。在未吃前,先将食物放佛前或塔寺中佛前。供佛及僧,咒愿禅定,三宝具足,布施之福乃得圆满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此时目连及诸大菩萨,施者与受施者,一心一德,各以报恩之心,令慈母得益脱苦。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上来由于身口意三业清净之供养,目连之母,解脱了一劫饿鬼苦。人命由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再由十岁,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增一减曰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以下为流通分。我的母亲,得蒙三宝慈力,众僧威神力而离苦得乐,未来之佛弟子,是不是也可以修盂兰盆供,救度他现世父母乃至过去七世父母?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佛赞美目连:太好了!下契群机故曰大善,上契圣心故曰快,佛正想说,而目连即问,正与佛心相契,故曰快问。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若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二众,国之君王、储君,朝中文武大臣、丞相。三公,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朝代不同,名称亦异。百官即文武百官。万民庶民即老百姓。上至国王下至万民,行慈孝者,不分在家出家,人皆有父母,不修孝慈非佛弟子,亦非人类。都应该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欢喜日,佛本在禅定中,无所谓欢喜不欢喜,然众生离苦得乐,佛当然欢喜。僧自恣日,互相忏悔举发己过,道行增上,以各式美好饭食安盂兰盆中,布施十方自恣僧修福。言百味,完全要用素食,不可用荤腥,鸡鸭鱼肉。如若杀生非但无福可求,依因果律讲,尚要还报。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吾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愿、发愿,信心坚定,信佛菩萨有力量可以超度我父母,然后你自己发愿或者受施者为你发愿,愿力无边祈求现在父母无病无苦,乃至过去父母远离饿鬼苦,生人天中。脱离了三途,人天为证圣果之阶梯,不可能在三途中直接就成佛了。人间苦乐参半,易发道心,修福要在人间,故应身佛示现人间(报身佛在色界天),有福报幸福快乐,若到了人间不修,将来仍要堕落。三途太苦,生天只图眼前享受,亦不能修,故人中最易修行,生活安定后再进修佛道。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当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弟子包括了在家出家四众弟子,修孝顺者,作儿女的忆念父母,应当如同父母之忆念儿女。作父母的二六时中没有不忆念子女的,而儿女每有困难时才想到父母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念念观心(用心观),以法供养(否则一天哭到晚没有用),每一年的七月十五日,教修事供,不得执理而废事。不要以为心中修理供即可,何必花钱买东西来供佛及僧,光有法供无事供不行,盖事与理必相配乃可。常以孝顺之心来忆念父母之慈爱。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至其意,养则至其乐,病则至其忧,丧则至其哀,祭则至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尚如此,何况我们佛弟子呢?“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得生净土证圣果,才是真正之大孝。或者以为,我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供佛及僧,我的父母应该是已经超生了,现在父母应该离苦得乐了,何必要年年如此呢?当知未度者令得度,已度者令增胜,方名孝子,始曰报恩。盂兰盆会,或于佛寺供养,或近处无寺庙作法会,在自己佛堂陈设美味素食供佛,然后请高僧来供养,在受供之前,也一样的会为你修观咒愿。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无穷无尽,为人子女者,孝慈之心,亦应无尽也。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盂兰盆制度既为佛所制定,为佛弟子者,自当如法奉行。包括所有一切佛徒。究实言之,不分在家出家,信佛与否皆不能忘本。如若忘本,一切不足言矣。故行孝道,就应当奉行盂兰盆法会。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目连比丘是盂兰盆的发起众,也是当机众。四辈弟子包括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十方诸大菩萨为影响众,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山间禅定,树下经行,六通自在,教化声缘等为结缘众。能说之人——佛,所说之法——盂兰盆,所得利益——离苦得乐,皆清净故欢喜。依教奉行,信受实践。
本经表面看来,为世间孝道,其实乃为出世间之大孝道,叫你离苦得乐,证无生忍,四辈弟子已经包括了十地大人,岂仅人天小乘而已!亦即应由世间小乘而进修大乘,弹呵小乘我空之不究竟,推广为法空之菩萨果,普供养而慈孝,念念中修理供养,法供养,观心,年年七月十五日供佛斋僧,因为僧宝是续佛慧命的,供养清净福田僧,即等于供养佛法僧三宝。供养三宝的福田求什么皆可发愿,愿与行相配合,相信十方三宝功德无量,能度众生超苦海,含有秘密、不定两种深义在内。
言七月十五日,通以阴历为准,如佛诞四月初八,亦用阴历。佛教很少肯定的指定时间,为恐后代起诤论,故以解夏节之日为准。世俗以为七月十五日这天开鬼门关,鬼门无所谓开,也无所关,以十法界言,鬼有鬼道,且人死了不一定作鬼,如果人人作鬼,鬼道亦有盈满之患。生天,下地狱,或成佛,作菩萨,或再转生为人,皆视其生时造因而定。如因中修十善,来生应该生天,因中悭贪,自然作饿鬼,因果通于三世,如果把你的祖先都当作鬼来看待,就抹杀了他为善的一面,反之以为死后堕落恶道,亦非人子应有之心理。唯有在三宝之前求佛菩萨加被,已堕落者令超生,已度脱者令莲品增上,福乐无极。
如若杀生祭祀,罪过记在他身上,非但不是孝子,反成忤逆子。如已经堕饿鬼道者,希望后代子孙来救他,你不但不救他,反丢一块大石头打他,怎能算孝子?拿杀猪宰羊拜拜的方式,是不合理的,用香花水果,甘美素食,求佛菩萨加注,三业清净,大家一致的回向,这才是正信之佛子应有的孝行。
除了供养三宝外,余皆非正行。国人慎终追远,喜欢烧纸箔、库钱给祖先,与佛教元无相涉,可说没有用。汉祀葬者有瘗钱,用钱而陪葬。佛祖统纪:唐明皇(玄宗)第三个儿子,即唐肃宗,未即位前为祭祀官,认为用金钱陪葬是一种浪费,改以纸作成金、银。故知唐以前不用纸钱,自此上行下效。岂有我们烧一张纸,他就能当钱用?烧往生纸者,更是罪过,纸上印的往生咒,念往生咒,亡灵当然可以得益,如果不身体力行,口念心观,三业相应,三藏十二部都烧了亦没有用。叫人不烧纸钱亦不易,唯一补救的方法,是叫他烧一个锡泊纸钱,念一遍往生咒,或念佛名,称菩萨圣号,仗佛号咒语的力量才有用,否则实在应该免除了。佛弟子对此应该有所了解才是。生前尚且无洋房、轿车可享受,难道死了用纸糊一个洋房、轿车,他就可用了吗?孝诚可感,不能说不对,但重要的须仰仗佛菩萨之力,否则超不了作用。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