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七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七卷

 

昨天讲到依教修行,‘随经约令’。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也就是佛门常讲的“离苦得乐”。

 

真能到‘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这是精神生活上最高的享受。世法里常说的清心寡欲。这样的境界,与真心与本性就能相应。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是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境界。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确实佛法弘扬超越所有一切界限,真正是如佛所说“应机施教”。又像《法华经》里面普门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度脱之。我们看到这么高的一个原理、原则,这才知道在十法界里面,一切众生接触到佛法,没有不生欢喜心的。为什么?完全契合他自身的需求,这才是真正契机。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圆满。“表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表里。“里”就是法性,“表”就是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过度解脱’,“过”是超过,度越。此地的解脱不仅仅是指六道轮回,而是真正超越了十法界。六道轮回是小的解脱,大的解脱是十法界。

 

下面这两段是叙说解脱者生活自在的状况。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自然”就无需要作意,就不需要有意的。“保守”。“保”是保任,“守”是守持,就是自性。一切作为都不离自性。‘真真洁白’,永远是一尘不染。不但在四圣法界,即使在六凡法界、三途法界,地狱法界,也是洁白不染。我们凡夫看的是有污染,佛与大菩萨境界里确实是不染的。

 

正如同《坛经》上所说的,我们世间凡夫总是心里面忧虑、牵挂太多了,而六祖的看法是本来无一物。诸位要知道“本来无一物”,并不是指他自己,一切众生心性里都是本来无一物的。他见到事实的真相,是自性本净。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字清净”。诸佛的自性本来清净,他自己的心性本来清净,一切众生的心性也是本来清净。人家见性不着相,我们凡夫着相不见性,差别就在此地。

 

譬如两个人看电视,一个人执着电视里的画面,把电视银幕都忘掉了;一个人注意电视的银幕,没有看到里面的画面。银幕就好比本性,确实里面没有东西、没有染污,画面再多也没有丝毫染污,这是本来无一物。执着相的人被这些妄想污染。相既然是虚妄的,虚妄怎么能污染?所以佛法讲相都叫虚妄。《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就不能染污真性,所以真性永远是洁白的。‘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净定安乐’。求证佛果、广度众生,这是菩萨们无上的志愿。为什么一定要成佛果,才能度众生?如果不成佛果,度众生就不能圆满、不能究竟。譬如说你证到等觉菩萨,其他等觉菩萨跟你地位相同,你度他就比较困难;你必须比他高,他才能接受,他才能听你的。你的智慧、德能、地位跟他平等,你就不能度他。再说如来果地上,智慧、德能达到究竟圆满,教化众生决定没有过失。菩萨还有几品根本无明没有断尽,容或有些偏差。偏差纵然不大,还是有点小偏差,这就是他的智慧、德能不圆满。这就是菩萨为什么一定要求成佛道。求成佛道是为了普度众生、圆度众生。他的志愿、他的行门,确实都能安住净定不动。

 

《弥陀经》讲六方佛。东方第一尊佛阿※鞞佛,就是代表不动地的意思。心要清“净”,心要“定”。心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法门,就容易成就。这样的修学才能得到“安乐”。佛法常讲“法喜充满”,这是真实的享受。

 

底下这一段更不可思议,是世尊为我们叙说开悟的境界。佛家常讲“开悟”。底下这几句就是开悟的样子。佛     虽然说得很明白,可是我们还是不好懂,原因是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这是开悟人的境界。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一旦开达明彻’。“一但”就是禅家常讲的“豁然”。豁然开悟了。因缘具足,这个人开悟了。一般来说,“因”是禅定,是相当深度的禅定。人能住在定中。前面讲到“净定安乐”,这是开悟的象征。如果做不到净定安乐,开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净定安乐”是开悟的一个预兆,达到很深的定功,不一定在什么因缘之下,豁然大悟。

 

‘开达明彻’。“开”是心开,“达”是通达。心得开明,一切通达。佛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是开悟的样子。‘明彻’。“明”是光明,也可以解释为明了。“彻”是彻底、透彻。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透彻的明了。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觉。正确而没有错误的觉悟,不但现前诸法通达明了了,过去的、未来的,真正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净土宗不参禅,如何能达到这个境界?诸位要晓得,净宗跟禅宗用的方法不一样。禅宗用的是参究,净宗用的是念佛。方法虽然不相同,功效相同。其实,念佛的功效往往超过参禅。念佛要会念,这很重要。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就用念佛的方法,一直到成佛。他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此地讲的“开达明彻”,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净宗用一句佛号同样达到这个境界,实在说比参禅来得稳当。参禅,如果缘不具足,常常会惹魔来干扰。念佛人没有这种麻烦,平平安安地契入“理一心不乱”的境界。理一心就是跟禅宗的明心见性完全相同。从事一心到理一心。

 

底下这几句是说明悟了的境界,也就是见性时的境界。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生观与宇宙观跟我们炯然不同。

 

‘自然中自然相’。此地连着说了八个“自然”,禅意很浓,而且很深。此地所讲的自然,跟《楞严经》上讲的自然不相同。《楞严经》上的自然是外道所说的“无因”,找不到因缘,他说是自然。此地的自然是“法尔自然”,它的因就是自性,缘也是自性。“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中”就是真如本性之中。真如本性是万法之本体,它自然现相。

 

世尊在《华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然相”就是“唯心所现”,它自然现相。这个时候,觉悟的人恍然明白了。明白“理事一如,性相不二”。真如本性在那里?原来这一切相就是。这个境界初学很难体会。

 

唐朝贤首国师在皇宫里,对帝王大臣说这个境界的时候,他用金与金器来做比喻。华严宗里面有一篇文章叫《金师子章》,就用比喻来说明这桩事实。“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能变,器是所变。譬如今天我们讲台所有的陈设、花朵全部是黄金做的。着相的人见不到黄金,只看到花。见性的人看到,样样都是金,所以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这就是所谓“当相即道,集事而真”。心跟相没有两样,确实如此。

 

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也就是说迷得最深的就是“我执”。其实我们的样子也是自性当中变现的一个相,跟所有一切万相没有差别。但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相特别执着,认为这是“我”,这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或是更次要的。在这里面生了分别、执着。本来是清净平等的,现在变成污染不平等。错就错在这里,迷就迷在这里。

 

悟了以后才晓得我们的身跟万相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差别。一切现象是幻化而生的,我们的身也是幻化而生的。于是对身不执着了,“我执”破了。对于一切境界不执着了,知道这些境界“当相即道,当事即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也不执着了,“法执”也破了。那就入底下的境界了。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这两句话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清净法身,真实解脱”。“自然之有根本”,这一个“自然”是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讲的相。这些相的根本是法性,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从相上讲,是虚妄的,全真都变成妄相。从性上讲,全妄就是真性,于是真妄也不二。

 

我们凡夫把“真、妄”认为是两桩事情,“性、相”也认为是两桩事情。把所有一切法都认为是两桩事情。这是错了!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个境界实在难以体会。佛在经典上,祖师大德们在开示之中常常用“梦幻”来做比喻。如果细细地从梦幻里去体会,能得到一点消息。

 

我们都有梦境的经验,都做过梦。梦醒之后,回想刚才梦境,还清清楚楚,可是我们知道梦境不存在。正在做梦的时候,其实梦境也不存在,而是自己不觉,以为它存在,其实是不存在的。梦中,当然有自己,也会梦到很多人,梦到山河大地。梦里面自己是自性变现的,梦里面所有的人物,善人也好,恶人也好,冤家对头也好,还是自性变现的,梦中的山河大地也是自性变现的。在做梦的时候,能做梦的是“心”,所梦的是“境界”。境界是心变的,境界是妄。整个的妄境岂不是就是你的真心?那个时候你要问,你的心像什么样子?心化成梦境了,心的样子就是梦境的样子。没有做梦的时候,心是什么样子?不晓得。做梦的时候,你要一觉悟,心是什么样子?变现的那个境界就是心的样子。

 

《华严经》有比喻说:“心如工画师”。心就像是一个画家一样,随心所欲在那里做画。本来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他把它画成一幅画。我们梦境就像做画。做出的一幅画,那就是梦境。梦境是妄。“全妄”就是能做梦的真心。能做梦的真心就变成整个虚妄的境界。全妄即真,全真即妄。要从这个意思里去体会。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宇宙。

 

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是幻境,这不是真的,也是梦境。我们夜晚做梦是第六意识变现的。我们现在眼前这些境界是第八识变现的(唯识的经论把这个事实现象讲得很清楚),是阿赖耶识的相分。阿赖耶识不是真的,也是虚妄的。唯识入门的课本《百法明门》里面,就把八识五十一心所都列在有为法。有为法是假的,是有生有灭的,就不是真的。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执着它,就错了。虚妄你可以用它,你可以享受它,你不要去执着它。执着它,就错了。譬如你在做梦,梦中境界你可以尽量享受。你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能占有。你要想占有,那你就自找苦吃。为什么?决定得不到。我们世间所有一切法亦复如是,包括身体都不可以占有。

 

‘自然之有根本’。“根本”是心性。这一句为我们说的就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自然光色参回’。这一句是讲无边的大用。它的作用是太壮观了,显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像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法界、诸天法界,极其庄严。

 

‘自然光色参回’。“参”是有和合的意思。“参回”是无量的色彩,无量的品类交织在一起,成为非常壮丽的景观。这些都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四圣法界是自然的,六凡法界也是自然的。饿鬼道里见不到光明,地狱道里无量的刑罚,从那来的?谁建造的?没有!完全是“自然光色参回”。就如同我们梦中那些境界、画面,谁设计的?谁去构想的?没有!这都是自然的,是性德自然的变现。这里面的因缘非常地复杂。佛在《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这说法是正确的。

 

‘转变最胜’。今天我们最着重的就是这句。因为有这一句,佛教我们离苦得乐,才有理论上的依据,那就是“转变”。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确实转变的把柄,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上。那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希求幸福美满的人生,不至于落空。我们真正能做得到,因为一切法是心现的,是识变的,心现识变。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观无量寿经》中也说得很明白,“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想是识,真心本性里没有想,八识五十一心所里有想。想就会起变化。这个道理在《楞严经》上有几句话说得很好:“原是菩提妙净明体”。十法界依正庄严,原本就是菩提妙净明体。十法界依正都是从自性自然流现出来。这跟《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完全相同。十法界里面的变化,都是从心想生的,所以‘转变最胜’。

 

佛教我们最殊胜的转变,是转凡为圣,转六道为一真法界。这真是无比的殊胜。佛教我们怎么转法,在这几章经里都要讨论的。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劝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这两句是说一切万物都是成于自然,性德法尔流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个是最健康的。今天自然生态环境被我们人为加以破坏了。造了因,不能不承受果报,所以要遭受这些灾难。这是不知道自然的法则,把自然法则加以破坏,造成这些灾难。

 

‘郁单’就是郁单越,是梵语。这句是梵语音译的,中文翻成“北俱卢”,就是四大洲之一。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须弥山四方有四洲。以北洲福报最大、最富裕。他们生活非常容易,不必辛苦经营都能过很好的日子,而且人人都健康长寿,寿命一千岁,没有夭折的,福报之大,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珍宝非常之多,用郁单越做比喻,取他的自然。这些珍宝是自然变现的。‘横揽成万物’。

 

‘光精明俱出’。光明、精美、明净,这是说万物的体性。这是世尊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寿乐无极的状况。

 

‘善好殊无比’。它的善,它的好,它的殊胜,是其他世界不能相比的。这是对极乐世界赞叹到极处。

 

‘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上”是过去,“下”是未来。‘着于无上下’是讲时间,咸无古今,就是讲见到如如之理。‘洞达无边际’。“边际”是讲的空间,咸无内外,这是证如如之智。理就是自性的本体。自性本体确实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也没有四方、四维、上下。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才叫真正证得清净法身,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

 

这两句是赞叹西方世界这些菩萨们,个个都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以上讲的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

 

下面是世尊劝勉我们。

 

‘宜各劝精进,努力自求之’。“宜”是应该。应该每个人都要勤奋,要精进,要努力,求生西方净土。西方世界这么好的地方,这样好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在这里面自然很容易成就无上菩提。

 

‘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需求。‘必得超绝去’。这一句话是非常肯定,丝毫的怀疑都没有。我们要认真努力,一定成功。也就是说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生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

 

横截于五趣。

 

‘五趣’就是六道。‘横截’是横超。“竖出”太难了。我们不必经过二十八层天,在人道就能超越,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恶道自闭塞。

 

假如我们不生净土,我们过去生中所累积的恶业、恶习气,这一生当中所造的恶业,必定感得来生要堕落三途、堕落恶道。可是一往生,就跟恶道永远脱离关系了,所以“恶道自然闭塞”。这叫带业往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这些无始劫以来的恶业种子能不能消灭得掉?业习种子决定不灭。悟了以后,它会转烦恼成菩提,会把恶的都转变成最好的。古人有个比喻。譬如一个人从前做小偷,偷盗的本领很高明,天天造恶业。他忽然觉悟,不做小偷了,他就当警察专门去抓小偷。他把那些技巧聪明对付小偷,他是高手。他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大涅槃。这是“转变”。这个我们要晓得。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

 

这几句话是世尊感叹。‘无极之胜道’是赞叹西方极乐世界。以修道人来讲,西方极乐世界是至高无上,没有其他能超过这个地方,所以是“无极之胜道”。“胜”是殊胜。‘易住’。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很容易去,只要具足信、愿、持名,这么简单的条件就能去。可惜人不相信。所谓是难信之法。他不信,就不肯修了。所以往生的人并不多,“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其国不逆违’。就是照应前面讲的‘易住’。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逆境,没有障道的因缘,所以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圆证三不退。

 

‘自然所牵随’是说西方世界随念都满愿,个个人都证不退转,作阿鞞跋致的菩萨。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跟经文里面读到,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菩萨就是圆证三不退。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这是劝导我们往生。‘捐志’。“志”是对于世间所希求的。“捐”是捐弃,放下。我们要放下对于世间一切的欲求,放下在大乘佛法里面一切之所修,让心地清净像虚空一样,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样‘勤行求道德’,求成佛之道。专用这一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道”,佛道。“德”是指广度众生的方法。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

 

‘可得极长生’。这话是真的。我们在经文里面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寿命无量,寿乐都无有尽,所以称为极乐世界。

 

这是佛勉励我们,教我们舍弃世出世间一切法,专心求生净土,专心向阿弥陀佛。

 

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

 

这两句是教我们警惕,应当要觉悟。世间万法皆是无常的,我们还把这些世事放在心里,这是错误的。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这一品里面佛要为我们说明世间一切的污染、一切的恶事,迷、邪、染、着,因此众生苦报无尽。众生因为不明了事实真相,迷在境界里面,所以没有出离之心。真正明白了,真正觉悟了,他自然就想超越了。

 

这一品里面警惕教诲的句子非常之多。我们不但要把它念熟,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这些教训来警惕自己,真正做到放下世缘,一心向佛。这就对了。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这一品经文总共可以分为七个大段。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贪毒。第二段说明瞋恚之毒。第三段说明愚痴之毒。贪、瞋、痴三毒。这是第一个小段。

 

世间人都争“不急之务”。什么是“急”的?我们不能不知道。《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童子每参访一位善知识,礼拜致敬之后,他一开口就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不知道怎样修菩萨道?不知道怎样学菩萨行?”由此可知,善财童子是以菩萨道、菩萨行为最急。

 

六祖大师在《坛经》开宗明义为大家说法,他不是说禅定,他教大家总念摩诃般若般罗蜜多。所以中国禅宗不是讲禅定,是讲般若智慧。

 

在整个佛法里面,佛弟子们所求的是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最急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智慧,不行。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得到智慧了,对自己来说就证得清净法身,圆成佛道;对别人来说,就能普门示现,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智慧”是第一急。最急的,世人把它忘掉了。如果能找到次急的,也不错。次急的就是“福德”。能求福德,他这一生必定能得到吉祥幸福。这种人也算不错了,算是世间聪明人。

 

不急的是什么?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不急,世人偏偏要争。争不到还好,假如真的争到了,要没有智慧、没有福德,名利会带来很大的灾难。诸位要很冷静去观察,古今中外都能看到。所以名利、五欲不是好事情。有智慧、有福德,他能享受,他能处理得很好;没有智慧、没有福德,名利、五欲会带来灾祸。严重的,家破人亡。但是世间人拼命去争。

 

‘于此剧恶’。“剧恶”就是五逆十恶的环境中,极苦之中,争得非常地辛苦。无论得到、得不到,都辛苦。

 

‘勤身营务’。“勤”是日夜不休息去经营,去想方法要得到名、得到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极力地去追求。

 

‘以自给济’。希望自己能得到,希望自己能拥有。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这是指世间一般人。“尊”是在社会上有地位的。国王、大臣也争。“卑”是社会上没有地位的。“贫”是少于财富的,“富”是多于财宝的。无论是尊、卑,无论贫、富,无论是年轻、年长的,无论是男人、女人,没有一个不去争。都争这些不急之务,不知道求智慧,不晓得修福德,天天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

 

‘累念积虑,为心走使’。“心”就是贪心。心贪念五欲,身体为了贪心到处去奔波、去经营。底下举几个例子。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

 

没有的时候忧虑,因为希望得到。有了的时候,又忧虑,怕失掉。每一天在患得患失之中过日子,非常地辛苦。所以“有无”都忧,不是说有的人就不忧了,有的人一样忧。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

 

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今天社会的潮流,有了这一样,想着还少那一样,要跟别人比,日子就过得更苦了。

 

我有一次在台北坐计程车。计程车司机向我诉苦。我说现在台湾很富足,日子很好过,你怎么会过得那么辛苦?他说了许多桩事,就是此地所讲的“有一少一,思欲齐等”。我说你自己不聪明。譬如你家里的电冰箱要能爱惜,保养好至少可以用十年,不需要再买第二个;一件衣服要好好珍惜的穿,也能穿一、二十年,不必去制新衣服。你在生活费上就节省很多。每一天吃饭花不了多少钱。他听了也对。

 

所以真正觉悟,就不会受欺骗了。实际上生活需求真的不多,每个人都可以过非常快乐的日子。不要被外境所转。所以心地要清净,要安稳,要过得快乐。跟别人比赛,邻居有什么新东西,自己马上想换花样,那就苦死了。

 

我们在美国也看到一个现象,觉得他们很可怜。美国人换了一个工作,待遇比从前提高了,他马上就换一个比他现在住的要高级一些的房子。为什么?表示他有身分。其实他是贷款买来的,生活过得非常苦。假如他不换房子,收入多了,可以过得更自在,更舒服。他不懂这个道理,宁愿过苦日子。这是真的愚痴。

 

适小具有。又忧非常。

 

‘适小’。就是刚刚有个小康了,日子能过的去了。‘具有’,样样都具足了,日子可以过得很好了。又生烦恼了,怕保不长久。这确实也是真的。世事无常,真的很难保长久。

 

诸位想想,不急之务,你要真的去争、去求,结果是这样苦。真正急的事情,你要去求、去争,果报完全不相同,得来的是净定安乐。所以人当求智慧,当求福报。福报怎么求?后面佛会告诉我们。

 

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这就是他已经有了,又怕水灾会淹掉,火灾会烧掉,盗贼以他为对象。这麻烦就大了。还有一些冤家债主都要找上门来,损耗他的财物。他天天忧虑这些。

 

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无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到这个地方是一大段。这都是讲的“贪毒”。

 

“悭”是吝啬。这一类的人都很固执,都很吝啬,贪求无厌,‘无能纵舍’。我执、人相都重。可是寿命到了的时候,没有一样能带得去,‘命终弃捐,莫谁随者’。真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贫富同然,忧苦万端’。这就是前面讲的尊卑、贫富、少长、男女,世间人都是这样,为了悭贪,被贪心所驱使,忧苦万端。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