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心,不忘功夫,以免败悔。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上明五恶、五痛、五烧相生之祸。《嘉祥疏》曰:“展转相生者,明三毒。不除恶,恶不绝,苦果不息。”又《会疏》曰:“五恶是因,勤苦是果。依果诫因,展转相生,现(世)痛后(世)烧,相因而生故。”两说俱明“相生”,但未详明“辗转”之义,净影、憬兴与望西明之。望西云:“初明恶生痛烧。次明烧生恶痛。”净影云:“初明从恶生痛生烧。下明其从烧生恶生痛。”憬兴同焉。是谓恶与痛烧,互相辗转而生。恶生痛烧,故入恶趣。但恶趣众生,三毒弥甚,故烧复生恶痛。如鸡生蛋,蛋又生鸡,彼此辗转而生,何有已时。故下云“敢有犯此”,“此”者恶也。敢犯恶者,必当永劫辗转于恶趣之中。故云“当历恶趣”。“历”者经历。恶趣是作恶自招之果。故举果相,以诫众生令止恶因也。“或其今世”至“示众见之”,明五痛也。乃现世之华报也。“被”者受也。“病”者疾病,诸业病也。“殃”者殃祸,水火之灾、刑罚之祸等等皆是。作恶之人,于现在世,或生重病,或招灾祸,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忧苦万端,不能出离。故云“死生不得”。下云“示众见之”者,显此恶果,普令大众,皆得见之。令知因果不虚,而生戒惧。下云“或于寿终,入三恶道”,乃后世之果报,明五烧也。“愁痛”者,忧悲苦痛也。“酷毒”,极惨之苦痛也。“焦”者,灼也,炙也,为火所伤也。“然”者燃烧。《会疏》曰:“燋然,狱火剧貌。自者,自业所感也。”故云“自相燋然”。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净影疏》谓上四句,乃“从烧起恶”。
“更相杀伤”等,据望西意,“是则烧生杀生恶也。”恶人在狱火中,痛极生瞋,互相伤杀。是则烧中,重复造恶,结怨成仇,故云“怨家”。互相报债,甲杀乙,乙复杀甲,故云“更相杀伤”。从微至着,愈演愈烈,无有穷期。故云“从小微起,成大困剧”。“剧”者,甚也,烈也,多也,增也。行恶不止,苦增不已,乃成大困,创重祸深,故云“成大困剧”,又《魏译》作“久后大剧”。《净影疏》曰:“身受劳苦,苦增不息,名久大剧。”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上重明三毒恶因,反复诫诲。
“皆由贪着财色”。多求无厌足为贪。贪心牢固曰着。《宝积经》云:“邪念生贪着,贪着生烦恼。”“财色”者,“财”指钱财货物。“色”者色情,指男女间之情欲。《嘉祥疏》曰:“或贪财,或贪皮肉。”又云:“‘皆由贪着’下,出三毒之过。贪着荣华,贪现在乐造恶。”“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财物施人也。《会疏》云:“贪欲虽多,以财色为大,故偏举。不能施惠,悭吝之相也。”“各欲自快,无复曲直”,只求自利快心。不问是非曲直也。“痴欲所迫”,贪欲之心,实根于痴,故曰痴欲。《遗教经》云:“若有智慧,则无贪着。”故此经文明痴贪二恶。至于瞋毒,已见上段。“所迫”者,《会疏》云:“爱欲逼迫,常想欲境”也。是故损人利己,但慕“富贵荣华”,以求快意于当时。不愿忍辱修善,积累福报于来日。于是威势不常,随即消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施”者,张也。“纠”者,正也,察也,举其非也。自然之理,法尔之道,谓之天道。《净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为天道施张。造恶必彰,名自纠举。”《会疏》云:“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报应之报。”又云:“事已发者依法断割之。事未发者审察之。是云纠举。举,示也。”“茕茕”,忧思也,无所依也。“忪忪”,心悸不安,惊惶失措也。“当入其中”者,《会疏》云:“茕茕者,单独貌,独生独死故。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轮回无间也。其中者,五道之中也。”又《净影疏》云:“罪者归之,无人伴匹。故云茕忪当入其中。”下云:“古今有是,痛哉可伤!”,表三毒所作恶因,定感痛烧之恶果也。
以上诫恶,下文劝善。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上经文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也。
“佛经语”通指舍恶修善、背尘合觉之一切法门。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也。“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也。“端守不怠”从思起修也。“端守”者,正守。如教奉行也。又憬兴云:“端守者,匡邪守正故。”尽此一生,端守佛诲,终无懈怠,故云“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憬兴曰“圣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当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普令一切众生永脱虚妄生死。“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轮回六道,贪欲为本。生死苦海,智为能度。以智慧剑斩断贪欲无明等烦恼,即是拔断生死之本。如是则永离三途之苦。恶尽则痛烧俱息也。故云“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次劝端正身心,与善相应,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着。“作善”浅释为行善,究实则为“是心作佛”也。“端正身心耳目口鼻”,浅释则为身端心正,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也。深析之则“耳当自端”即为观音大士反闻自性之耳根圆通也。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是为端耳。如是演申,不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下云“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亦同具上之浅深二义。浅言之即身心离垢无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才是“与善相应”。但应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更就本宗,第一之善,实即大势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一声佛号,六根俱摄。即六根自端也。又灵峰大师“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故云“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自端”者,一声佛号,六根自然端正也。自然“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善”者,“是心是佛”也。
品末重复劝勉,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嗜”者,爱好与贪求也。“欲”者,《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色声香味触五尘。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是故世尊劝诫众生,“勿随嗜欲”。且诸欲之中,淫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淫也。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也。“言色”者,言语与容颜也。“和”者和祥。言和者,即四摄之爱语。色和者,慈光照人也。“身行”者自身之所行也。“专”者专一、专诚、专精。“当专”指应当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也。“动作”者,行动也。“瞻视”者,看也。“徐”者,和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即一举一动,皆当安详镇定,从容不迫。“仓卒”者,匆促也,慌忙也。“谛”者,审慎也。作事慌忙,则必将失败与后悔。所行不慎,则“亡其功夫”。“亡”者丧失也。“功夫”者,修持之功力。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