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不可思议功德。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一)首标东方,顺世俗故,日出东方。东方世界,数如恒河之沙。一一界中各有恒河沙数之佛。一一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广长舌相”乃卅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出口能覆面至发际。《圆中钞》蘧庵师曰:“出广长舌,表无虚妄。无量劫来,口离四过,故感此相。”又《钞》曰:“惟世尊多劫实语,故舌相广长,超异常人。然有常相、现相不同。若常相者,缩之虽常在口,伸之则能覆面,上至发际。此曾令外道生信。所示如此也。若夫现相,又有大小不同。”如《阿弥陀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言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即殊胜之“现相”。此经大小二本相校,大本末言“遍覆”,而言“放无量光”。故知舌相即是此光,此光即是舌相,无二无别。今言“放无量光”,故知法音所被,当不止三千大千世界。又《圆中钞》继云:“《法华》言高而不言广。故曰上至梵世。此经言广,而不言高。故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要知二经,大小相齐。但文互略,故各举一边。悉是表无虚妄。现此以敦闻者之信耳。又义,《法华》明竖出三界,故但言高。此经明横出三界,故但言广。若即竖而横,即横而竖,文虽互略,义必相齐。”钞义精妙,启人深信。
又慈恩师云:“佛之舌相,证小,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又云:“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是故我等,于佛之所赞,应生实信。
“说诚实言”。说至诚无妄,真实不虚之言。《弥陀疏钞》曰:“诚实,明必可信。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谛不虚。所谓狮子吼,无畏说,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又云:“纯真绝妄,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于是。”故知诸佛所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乃极真极实之言,千佛出世不能改易,万代遵守不可违失。纯是真实,无有虚妄。是故我等咸当谛信,慎莫怀疑。“不可思议功德”,见前第十一品注。
下复举十方恒沙诸佛,亦复如是称赞弥陀。《会疏》曰:“虽诸佛所证,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弥陀不共妙法,故诸佛让德,而令归一佛。是第十七愿成就也。”意谓,佛佛道同,所证平等,无有高下。但念佛往生法门,乃弥陀不共之妙法。故其利益,亦是不共。是故诸佛推让其德,欲显一切诸佛无边功德,悉归弥陀一佛。欲令十方众生,悉入弥陀愿海,往生极乐世界。此正显弥陀本愿第十七“诸佛称叹愿”之成就。十方佛赞,始能名闻十方,普摄无边众生,会归极乐也。
何似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二)上表诸佛赞叹之本因。盖欲众生闻名生信,发愿求生,悉证无上菩提也。《会疏》曰:“是则第十八愿成就。一部宗归,唯在于斯。所以者何?虽四十八愿皆殊胜,以念佛往生为最要。虽一一成就皆难思,而此成就为不共,故诸佛赞叹。”“闻彼佛名”者,《教行信证》曰:“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闻名得福,故能生净信之心。“清净心”者,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胜鬘宝窟上》曰:“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忆念受持”。“受”者,信受。“持”者,坚持。“忆”者,忆佛功德,“念”者,念佛名号。“归依”者,谓身心归向,依止不舍。“供养”者,《玄赞》曰:“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所言“财行”,指二种供养:一财供养。指香花、饮食、汤药、财物、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器物。二法供养。如说修行,以为供养。《弥陀疏钞》曰:“清凉大师云:‘高齐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即本经“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之旨。《疏钞》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三)特标“一念净信”,“至心愿生”,亦普随愿得生之不可思议功德。“一念”者,《会疏》曰:“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又《教行信证》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获得金刚真心者,横超五趣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一者冥众护持益,(乃至)十者,入正定聚益也。”(以上明“一念”,以下明“净信”。)又《弥陀疏钞》曰:“信即心净。《成唯识论》云:‘信者,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是故《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要解》曰:“唯有大智,方能谛信。”《安乐集》依《论注》立三心。一者淳心,信心深厚也。二者一心,信心纯一也。三者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余念也。并曰:“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综观诸经论:《疏纱》谓“信即心净”《鼓音经》谓能信如是之事者,不可思议。《要解》谓信即大智。《安乐集》谓“具此三心(信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皆明净信极为可贵。今经复冠以“一念”,而为“一念净信”,当知此之信心,则在百尺竿头又进一步,非思量所能及。禅宗四祖《信心铭》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正与此一味。《会疏》谓为“往生正因”。《教行信证》称为“清净报土真因”;并谓一念即一心,(《止观五》曰:“一心具十法界。”故知一心者,乃万有之实体,亦即真如也。)复称为金刚真心,皆能开人心目。兹不多赘,以免蛇足。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至心”即《观经》中之至诚心。《四帖疏》曰:“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指恶性牢固)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回向”者,以自身一切所修之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也。下云“愿生彼国”者,乃回自身之信行而趣向往生也。亦即《观经》三心中之回向发愿心。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会疏》曰:“凡就回向,有自力回向,有他力回向。如回自因行,趣向来果,是为自力。专投佛愿,不用自策励,是名他力。是非凡情回向,故亦名不回向。(不依自力,专靠他力,如是之回向非凡情所能知,故称之为不回向。)《大品般若》云:‘菩萨如是回向,则不堕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何以故?是菩萨不贪着回向故。是名无上回向。’(凡情目之为不回向,实则无上回向)”盖净土是他力法门,弥陀六字洪名与一乘愿海均是他力。今依靠佛愿,回向,往生,是为无上回向。是故能生一念净信,将所有善根,至诚回向,则“随愿皆生”。如《会疏》所开示:“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也。又《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中日两国大德,万里同风,同以信愿为往生之主因,皆是人天眼目。又《弥陀疏钞》亦曰:“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修净业者,于本经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小本》之“信愿持名”,实应刻骨铭心,不可暂忽。
又《无量寿经起信论》亦明“一念”与“至心回向”之旨。论曰:“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能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唯此一念,亦无二念。《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一念之力,不可思议。如是念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非内非外,无缚无脱。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竟是无量寿佛现身说法处。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