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泉池功德第十七)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泉池功德第十七
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岸树、池花等别相。(二)池扬妙法,成熟善根。(三)十方生者,莲池化生。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讲堂左右,泉池交流”是总相。表宝树莲池,周遍其国也。《观经》曰:“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可见极乐,庄严微妙,超逾一切。
别相中,首为泉池之形量。纵者长度。广者宽度。池之长宽深浅,应机化现,其量非一。称其形体,各为一等。从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皆随应而现。次表水德。是诸泉池,即八功德池。池水湛洁,清芬芳馥,故曰“湛然香洁”。水具八德。故称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极乐之水能令饮者,增长种种殊胜善根。可见极乐不可思议。
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上显池岸妙树庄严之相。“栴檀”见前释。“吉祥果”,印度所产。此方所无。状似瓜篓,黄赤色。今以此方之石榴拟充之。石榴一花多实,故以石榴拟吉祥果。今经云“池流华树。....皆以无量宝香合成”。是故“华果恒芳”。恒芳者,常香也。“光明照耀”者,即前之“无量光炎,照耀无极。”可见此诸华树,既吐芬香,复放妙光也。“修条”者,长枝也。“交”者,相接。“覆”者,垂盖。岸侧宝林,枝长叶茂。凌空相接,垂覆池上。如是林树出种种妙香,其香殊胜,非世间所有,故云“世无能喻”。“随风散馥”,随德风而散播其香馥。“沿水流芬”,顺池水而流送其芬芳。此乃第四十三“宝香普薰愿”之所摄。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上显池中庄严之相。“池饰七宝”者,《吴译》曰:“皆复有自然流泉浴池,皆与自然七宝俱生”。“地布金沙”,地指池底。《汉译》曰:“有纯白银池者,其底沙皆黄金也。中有纯黄金池者,其水底沙皆白银也。....中复有二宝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皆金银也。”乃至“中复有七宝共作一池者,其池底沙皆金、银、水精、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也。”
下明池花有四种妙莲。《会疏》曰:“优钵罗,此云青莲华。钵昙摩,此云红莲华。拘牟头,此云黄莲华。芬陀利,此云白莲华。小本所谓四色华也。”又《笺注》曰:“西方之莲,有青黄赤白四种。又随未敷、开、落之三时而异名,芬陀利为白莲华之正开敷者。又此华最大,花瓣数百,一名百叶花。《妙法莲华经》之莲华,即此白莲华百叶之芬陀利华也。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人间无有,故称为人中好华、希有华等。”又“杂色光茂”。“杂”者,和也,合也,众也,集也。故“杂色”,指众色和合也。“光茂”者,明盛也。小本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亦显杂色光茂也。“弥”者,满也。莲花遍满宝池,覆荫水面,故曰“弥覆水上”。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上显水具妙用,善如人意。“过浴此水”者,《会疏》曰:“彼土人天,非水谷身。清净成就,不须洗濯,何须水耶?唯是为随意受乐,荡除心垢故也。”意谓:彼土天人,莲花化身,非依饮水食谷以维身命。本来清净,何须洗浴?盖随意乐而浴,为除心垢耳!心垢消除,自然神开体适,故下文曰“开神悦体”也。
此功德水之妙用,实不可思议。其水位上下、水温高低、水流缓急,“一一随众生意”。若人初欲此水至足,或欲至腰,至颈,或欲灌身。则同一池水随人意念而升降自在。甚至水升虚空,而作淋灌。人间之水,其性向下。彼土之水,上下无碍。更有进者,同一池水,多人入浴,人之所欲,各有不同,或高或低,或暖或凉,或缓或急。而此水能一一知众生意,复能一一随众生意。如其所愿,同时同处,普应现之。当思此水,是何等之水。如斯境界,是何等境界。《法华》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此正是难思之妙法。
兹于不须说中,勉强说之。弥陀因地,住真实慧。庄严净土,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此真实之际,勉强说之,即实际理体。当人自心,亦即是一法句,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水即是真实之际,故能普门示现,广满众愿,一一惠以真实之利也。下曰水演妙法,弥显此意。
“开神”。“神”者,明也。又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俗称为灵魂)。又如《肇注维摩经序》曰:“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是则以真证之不可思议境界谓之神域。又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故知“开神”乃能使浴者开显识性中本有之神智也。又水具八德,调和适意,故“悦体”。“净”者,清澄无垢。“无形”者,表至清也。以水至清,能使池底宝砂清澈映现,故曰“宝沙映澈”。彻照至底,故曰“无深不照”。“净若无形”,水之相也。“开神悦体”,水之用也。相用俱妙,实因水之本体妙也。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上段明本品之(二)水演妙法。广演无情说法之妙谛,以成熟极乐众生之善根。“微澜”,水生细纹曰“波”;大波曰“澜”。今曰“微澜”,乃指细波。“徐回”。“徐”者,缓也。“回”者,回流,水往复也。水波徐缓往复,互相激荡,辗转生波。故云“转相灌注”。水波相击,发微妙悦耳之声。其声之种类无量,微妙亦无量,故曰“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所言“无量微妙”者,以能广说无量妙法故。
“佛法僧声”。佛法僧者,三宝也。《小本》曰:“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波罗蜜”,译为到彼岸。或度无极,简曰度。或事究竟。以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与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止息”。“止”者,停止之义,住止于谛理不动也。“息”者,休息。《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故“息”者,息诸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故止息即止观。又《止观三》曰:“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又“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又《止观辅行》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无生无灭”者,涅槃之真理,本来无生灭。《仁王经》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又《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又清凉云:“若闻无生者,便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
“十力”者,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为力。(详见第四十六品十力注)(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是为“十力”。“无畏”者,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是名四无畏。
“无性”者,《法华经》曰:“知诸法常无性。”性者体也,一切诸法皆无实体,故曰“无性”。又《楞伽经》、《唯识论》等,明三种无性:(一)相无性。一切众生,以妄心向因缘生之事物,计度为我、为法,并迷执为实我与实法,是名遍计所执性。如见绳而误以为蛇,蛇非实有,但因妄情迷执,而有蛇相。此相非实有,但因妄情而现。故曰相无性。(二)生无性。由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谓之依他起性。他,即指因缘。例如绳从麻之因,与它助缘而成,离妄情而自存。但绳无实性,缘散绳空,故曰生无性。(三)胜义无性。胜义者,谓圆成实性,指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亦名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之体性。例如绳之实性为麻。圆成实性为绝待之法,离一切相。若见知是麻,则离蛇绳之相。故曰胜义无性。“无作”者,无因缘造作。义同无为。《华严大疏》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探玄记》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故知“无作”、“无为”皆真理之异名。又《法事赞》曰:“极乐无为涅槃界。”涅槃为不生不灭,绝一切有为之相,是名无为。离一切有为造作,是名无作。极乐国土举体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曰无为涅槃界。“无我”。我者,具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也。于人身体执有此,谓之人我。于法执有此,谓之法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如《止观七》云:“以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又《原人论》曰:“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前浪去而后浪来)。如灯焰焰(新焰生而旧焰灭)。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实则刹那之际,生灭无穷)。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击意(攻动意根),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再言法者,总为因缘所生,亦无常一之我体。《大乘义章二》曰:“法无性实(一切法皆无实性),故云无我。”故《十地经》曰:“无我智有二种,我空法空。”又《金刚经》曰:“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大慈大悲喜舍声”(喜舍见《宋译》)。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一切众生,引无量之福,得无量之果,故名四无量心。
“甘露灌顶受位”。“甘露”者,天人所食之美露,味甘如蜜。《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灌顶受位”者,显教谓等觉菩萨将入妙觉之位,一切十方佛,以智水灌菩萨顶。譬如转轮圣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唱言:“太子已受位竟。”是名灌顶受位。又密典《秘藏记钞》以水灌顶,名甘露灌顶。《大日经疏》曰:“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又《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如上种种微妙法音,皆是水波自然之声,无情说法,遍满国土,池水树林,悉演妙法。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上段明闻者得益。谛闻妙法,心无妄念,离诸垢染,故曰“其心清净”。“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理,以妄分别为体。乃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也。若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平等无差,一味无别,故曰“无诸分别”。“正直”者,方正质直,无邪无曲。《往生论注》曰:“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又《法华经》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中所谓正直,指唯说圆教之一乘妙法之本怀也。“平等”,无差别曰平等。《往生论注》曰:“平等是诸法体相。”因真如周遍于一切诸法。万法一如,故曰平等。又《论注》曰:“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是故极乐国人,得闻种种法音,其心清净,远离分别,正直无邪,毕竟得如来平等口业,故曰“平等”。又《法华科注四》曰:“平等有二:一者法等,即中道理。二者众生等,即一切众生,同得佛慧也。”盖谓:一者,平等是中道之理体,一毛一尘无非中道,故曰平等。二者,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同得佛慧,故曰平等。“善根”者,《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圆中钞》疏曰:“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也。”《弥陀疏钞》云:“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彼土众生因闻泉流说法,如上之不可思议善根,悉皆成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唐译》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获得广大爱乐欢悦,而与观察相应、厌离相应....(乃至)涅槃相应。”“相应”者,即契合之义。《往生论注》曰:“相应者。譬如函(匣也)盖(匣之盖也)相称也。”又《起信论》曰:“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唯有实证,方能契入离念境界。)”又《华严论》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今经云“随其所闻,与法相应”,深显弥陀本愿功德,不可思议。诸往生者,善根成熟,所闻妙法,悉能契会。蹑解起行,行起解绝。忘照同时,能所不二。智与理冥,乃至种种所闻,悉能顿契,与法相应。下云:“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复表此水圆明具德,自在无碍,妙应无穷。“一一随众生意”也。极乐国土,水鸟树林,悉演妙法。色光声香,皆作佛事。耳目所对,全显本心。举足下足,咸作佛事。故于无上菩提之心,永无退转,纯是增上因缘。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上段乃本品之(三)十方往生者皆于宝池莲花化生。此为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之成就。“自然化生”。自然者,义寂云:“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会疏》曰:“非妄业所感,佛愿令然,故谓自然。”化生,见前第二十四愿注。“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见汉吴译。《魏译》为虚无。其义同。义寂曰:“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非老死所殒没,故无极。”《嘉祥疏》曰:“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极之体。如光影,故虚无之身。”又《会疏》曰:“有而若无,纵任无碍,故名虚无之身。一得受生,无有终期,故名无极之体。”憬兴云:“虚无、无极者,无障碍故,希有故。如其次第。”意谓:无障故曰虚无。希有故称无极。诸家之释,可合参。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上文为第一“国无恶道愿”,与廿八“国无不善愿”之成就。小本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论注》曰:“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经云:“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