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菩提道场第十五)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菩提道场第十五

 

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树之妙德难思。末显弥陀愿力,举果明因。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锞,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道场”。此有五义:一、指释尊于印度菩提树下成道之处,名曰道场。二、指得道之行法,如《维摩经》曰:“直心是道场。”三、供佛之处,称为道场。四、学道之处,《维摩经肇注》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五、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诏改天下诸寺,皆名道场。”今经所云道场,是第四义,修道之处也。

 

“菩提树”据《西域记》曰:即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等正觉。故名菩提树。译为道树,或觉树。佛在世时,树高四百尺。后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是为此世界之菩提树。今经云彼土树高四百万里。或以《观经》中“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则显佛高树低,量不相称。实则此亦无碍。种种说量,皆随众生机宜,故不拘于一格。且此经举体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此处高低纵然有异,若达广狭自在之玄门,则洽入一切无碍之法界。

 

“一切众宝”下,显菩提树之庄严。“自然合成”,表弥陀大愿大力之成就。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敷”者开显。“荣”者,繁盛明丽,“晖”同辉。意为此树亦是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是故华果繁茂秀丽,光明普照。

 

“复有”下,显树上之庄严。《往生论》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正与此处经文相应。经中璎珞、宝柱、宝网,皆树上空中之庄严。首明四色摩尼宝,此诸宝总摄众宝之善妙,乃最上之宝,故称“众宝之王”。以如是最上之宝,作为璎珞。遍垂树之枝条,以为庄严。“云聚宝锞”。锞即锁,此处指建筑物中相钩连之结构。“云聚”者乃宝之名。如《唐译》曰:“有师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锞。”故知云聚宝锁,即以云聚宝所成之钩连结构也。“宝柱”者,《宋译》云:“彼佛国土,有种种宝柱,皆以百千珍宝而用庄严。所谓金柱、银柱、琉璃柱、玻璃柱、真珠柱、砗磲柱、玛瑙柱。”复有二宝乃至七宝共成之柱。如是宝柱,饰以璎珞以及宝锁。“金珠铃铎”。“金”者,纯金,“珠”者,真珠。“铃”者,金属之铃,形似钟而较小。“铎”者,指铃中之木舌,用以击铃使发声。铃与铎皆妙宝所成。流出妙音,以上四者,遍悬于菩提树枝条之间,故云“周匝条间”。“珍妙宝网”者,《唐译》曰:“又以纯金、真珠、杂宝铃铎,以为其网。”故知宝网亦由金珠铃铎之所成,故云珍妙。“罗覆”者,“罗”指开张罗列,“覆”指覆盖。如是宝网,盖覆菩提树上,故云“罗覆其上”。宝珠放光,“百千万色”。如《观经》曰:“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如是一一妙色,互相辉映,弥增光丽。故曰“互相映饰”。“炎”者,火光向上也。故“光炎”即光耀也。一一珠有千光明。今有无量宝珠,故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无极”者,无有极限。“一切庄严随应而现”者。憬兴云:“如来慈悲善报所现。故应众机,现大小长短,一宝二宝乃至众宝等,无不适意故也。”如是妙现,普应群机,变化不拘,一一圆妙,全显事事无碍。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上显树能演说妙法,不可思议之益。“妙法”者,第一最胜不可思议之法。《法华玄义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风吹宝树枝叶,所发音声,演说不可称量之微妙法音。故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昙师曰:“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佛事”者,指诸佛之教化,亦即一切有益于佛道之事。通常以祈福超荐等法会,称为佛事。极乐国土,树发音声能作佛事,故昙师赞为不可思议也。又此音声,“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义寂云:“清者清净,闻者不生浊染心故。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彼本作“清扬”,今本是“清畅”。畅者通畅,欢畅,能令闻者舒畅。又具通晓之义,能令闻者通达实相法故。)哀者悲哀。闻者能生大悲心故。亮者明亮、响亮,又为透彻,显露。由能朗发智慧明故。微者微密。其音微密如梵响故(梵天音乐)。妙者妙善。其音妙善似鸾声故。和者调和。音韵克调,宫商和故。雅者雅正。其音雅正,顺佛法故。”上述音声之德,非但于天中最为殊特,亦于十方世界中,最为第一。故云:“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上显树作饶益,广施真实之利。众生若有目见此树,耳闻其声,鼻嗅其香,口尝其果味,身触其光影,或意根忆念树之功德,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任何一根,能缘此树皆得不退、得忍、成佛之胜益。首云“皆得六根清彻”。《会疏》释曰:“耳根无垢为清。彻听众音曰彻。”依此以例余根,则眼根无垢曰清,彻见众色曰彻。乃至意根,则意根无垢曰清,彻了诸法曰彻。六根各发胜智,皆得清彻。故曰“六根清彻”。“恼”者,《笺注》曰:“恼,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惛忱、掉举此六者,名为大烦恼地法。)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为恶事而不改,执着至饱(饱者,满也。)不用他人之谏言,但自懊恼烦闷也。又为二十随烦恼之一。(贪、瞋、痴、慢、疑、恶见,名为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流出者,名为随烦恼)谓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于意,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又《唯识述记》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远离恼乱之患,故曰“无诸恼患”。乃至得不退转,直至成佛。故云“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下云见树成忍,前遍举六根,此独云见者,盖标眼根以例余根也。此处见树成忍正是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与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之所摄。《会疏》释云:“仰唯道场树者,正是正觉果满之标帜也。名号者,即是本愿成就之实体也。故愿以闻名为得忍因。成就以见树明其相。(谓弥陀大愿既已成就,则以见树证明得忍之事相)彼闻名,即道场树之妙声。(如《小本》曰:“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见树,即阿弥陀之果德也。以此况彼,闻名得忍,益弥着明也。”总之,名号与树,皆是果地大觉妙德之所显,皆是圆圆果海,圆融具德。皆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皆是“真实之际”。亦即是当人自性。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议真实之利也。但名号则声闻十方,普被三根,见树则唯有神游净土,目瞻宝树,方能获益。两者相比,则闻名得忍之益,更为显著。故《会疏》曰:“以此况彼,闻名得忍,益弥着明也。”

 

“得忍”。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净影云:“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又《大乘义章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会疏》云:“智行增进名法忍”。

 

“获三种忍”者,《净影疏》曰:“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三地已还。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七地以上。”其意谓,闻法悟道,知一切法,如声之回响(回音),如梦幻泡影,名音响忍。是别教三地以下之菩萨所得。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名柔顺忍,是四五六诸地菩萨所得。若证入实相离一切相,名为得无生法忍,则在七地菩萨以上。又《弥陀疏钞》曰:“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前说犹通诸地,后唯八地所专。”故知净影疏中之无生法忍,即《弥陀疏钞》中约行之无生法忍。故净影师谓为七地以上,莲池师指为八地,两说无违。又《仁王经》亦谓无生忍在七八九地。(至于余师异说,兹不具录。)

 

本经三忍,以音响忍为首,柔顺忍次之。异于《贤劫经》而同于《华严十忍品》及《如来兴显经》。《旧华严经》十忍为:“一者音声忍。二者顺忍。三者无生法忍。四者如幻忍。五者如焰忍。六者如梦忍。七者如响忍。八者如影忍。九者如化忍。十者如空忍。”其初三忍,全同本经。又《十忍品》曰:“若闻真实法,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爱乐深入,修习安住,是为第一随顺音声忍。”即是音响忍也。又曰:“此菩萨随顺寂静,观一切法平等正念,不违诸法,随顺深入。一切诸法清净,直心分别诸法。修平等观,深入具足,是为第二顺忍。”此即柔顺忍也。又曰:“此菩萨,不见有法生,不见有法灭。何以故?若不生,则不灭。若不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坏。若无坏,则不动。若不动,则寂灭。......是为第三无生法忍。”简言之,则安住于不生不灭真如实相之理体,谓之无生法忍。见菩提树能获如是功德,深显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阿难,极乐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议,花果树木,皆作佛事,增长有情殊胜善根。令人得忍,证入无生。其因端在彼佛果德威神之力,与本愿、满足、明了、坚固、究竟之力也。《净影疏》曰:“皆无量寿佛威神力者,由彼如来现在威力,故获三忍。本愿力者,由其过去本愿之力,故获三忍。本愿是总。余四(满足、明了、坚固、究竟)是别。满足愿者,愿心圆备。明了愿者,求心显著。坚固愿者,缘不能坏。究竟愿者,终成不退。以此愿故,生彼国者,悉得三忍。”又满足愿者,义寂、憬兴均谓“四十八愿,无阙减故”。明了愿者,义寂、望西谓“明慧共相应故。”(此胜净影)。憬兴谓“求之不虚故。”(此同净影)。坚固愿者,义寂云“无退精进,所成就者”。究竟愿者,义寂、望西俱谓“期尽有情法界际故。(度尽法界一切有情)”。诸说宜合参。

 

又本愿力者,《往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论注》曰:“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曰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依法藏菩萨之本愿,乃有今日弥陀如来之神力。以弥陀因中发闻名得忍之愿,以愿力故,成就极乐见树得忍之殊胜功德成就。由愿生力,因力愿成。故曰“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令见树者,悉得无生法忍,顿证八地菩萨。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