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刚经讲录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道源法师讲述

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丁二、结归云何住心问(分二)

戊一、较显持说

 

现在讲到“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分,是“结归云何住心”的问题,前面三十一分是总结须菩提所问“怎样降伏妄心”的问题,结论是告诉你,不要“生心动念”执着“我等四见”,不但“我等四相”要把他“空掉”,“我等四见”,也要把他“空掉”,要远离这些相的住着;最后归结到“不生法相”上,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圣人”的“法相”也“不生”,你这样子修,“妄心”就“降伏住了”。这三十二分是总结须菩提问“要怎样安住真心?”的问题。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段经文是较量、显示“持经说经”的功德福报,胜过“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实际上是讲“住心无住”的道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新眼疏”上说的这个人不是平常的人,这个人叫做“无住行施”的人,他是依着释迦佛的开示去做,他行布施不住相,叫做“无住行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是结归前面须菩提二次所问的,就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云何应住?”的问题。

 

“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持”是忆持不忘,就是说执持“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念念在心,永远不使他忘记;“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只受持金刚经的一小段经文,经义,把他忆持不忘。“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受持金刚经的义理,读诵其文,这是自利,又“为人演说”金刚经,这是利他。你把这部金刚经忆持不忘,不但你自己得到利益,同时又“为人演说”,这又有利他的功德,“共福胜彼。”这样你所得到的福德就胜过了前面“以七宝”“无住行施”的那个人。“新眼疏”在第四分“妙行无住”的经文解释说:“无住行施”,他的福德就等于“十方虚空”不可计量。现在这个“发菩提心的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所得的福报,为什么会超过前面的“无住行施”呢?因为前面“无住行施”的人,他只是听见别人在讲金刚经说:“你行布施,不要住相”,他一听这道理后,就相信,就发心,他天天行布施,天天都不着相;但是他没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我们学佛法,要依信、解、行、证的次第去修行。第一你要有信心,第二你得了解,先“依文解义”,再深一步去“解悟”。你要怎样才能了解其义呢?你得受持读诵这部金刚经。你要怎样才能“解悟”呢?你要依金刚经的义理,而去起观想,这样你心中才能“解悟”其理,你要“真正”的“解悟”其理后,你才能“如法修行”。这个听了“无住行施”道理的人,一听就“生信起修”,他没有经过“解悟”的阶段,就起修了。现在我们佛弟子就有这二种人,一种人是“解”而“不行”,一种人是“行”而“不解”。“解”而不“行”,就等于“说食数宝”,你天天在那里尽说吃的东西,实际你没有吃过一口,等于在那里念菜单子,念了半天,你一口也没有吃到;等于数他宝,就像银行的职员,天天在那里数钞票,所数的都是别人的钱,自己没有份,这个“求解”“不修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还有一种佛弟子,他是“行”而“不解”,他认为佛法说来说去,最后还是叫人要修行嘛,所以我修行就好了;金刚经叫人“无住行施”,我就“无住行施”。他只“行”而“不解”。我前面讲过,众生都有贪着心,悭吝心;“贪”是“贪图别人”的,“吝”是“吝惜自己”的。自己的悭吝不舍,却要来贪图别人的,这都是凡夫的习性。学了佛法的人,他就懂得布施了,不但不贪别人的,自己的也不悭吝,这样的人很难得;再进一步,他行“不住相布施”,天天布施,不着相,能“不着相”,那就更加难得。但是“金刚经”所说“般若妙理”他没有去研究,金刚经所含的义理,他不懂,他忽略了“解”的阶段,既然金刚经的义理他不懂,他又怎么会去体会到,原来一切的修行,最后还是要回入“般若智慧”中,才能修到“无漏”的福德呢?他“不住相”的“无住行施”,本来应该归入“无漏”的福德,但是这个“无漏”的道理,他根本不了解,他只知道“无住行施”能得到很大的福德而已。因此他所得的福德还是落到“人天福报”上,这个损失可就太大了!太冤枉了!是故“解门”非常的重要,“解门”事关“诸佛法身慧命”;“解”如“目”,“行”如“足”,没有佛法,没有经典来做你的“智慧眼”,来引导你修行,可能你就会走偏了路。要怎样才能“续佛慧命”呢?这就要有人发心,来演说经典。假使没有人演说,佛法的义理又那么的高深,佛法又怎么能普及到每个众生身上呢?所以要续佛慧命,就要弘扬佛说的经典;要演说经典,就先要从“解门”着手研究。如果没有人研究“解门”又会怎样呢?后来的人就不知要到那里去听闻佛说的这个“无漏”智慧的道理了。这样佛法的法脉不就要中断了吗?所以前面说那个“无住行施”的人,所得的福报虽然多,但是还是远远比不上这个“发菩提心,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人演说金刚经”,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这里就是要你“依解起行”,一方面自利,另一方面去利他“为人讲说金刚经”。但是你绝对不要“解”而“不行”,你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人演说金刚经,你决定能了解“无住行施”的道理。就要“以身作则”!一个劝众生要“无住布施”的人,这个“无住行施”的道理自然比别人懂得更深刻,所以这个“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的这个人,他自然能“无住行施”,他“无住行施,依解起行”,双管齐下,这样的福德,自然超过前面“以七宝”“无住行施”者,所得的福德了。下面再说出他的所以然。

 

戊二、示说结问(分二)

己一、示说不取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个讲金刚经的人,他怎样来为人演说呢?他安住在金刚经的“般若智慧”,所开示的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去“为人演说”金刚经。他了解金刚经的妙理,绝对不会取着于相,不取“我相”、“法相”、“空相”,这三种相他都不取,一取就是执着。“不取于相”他就能“如如不动”,为人“演说”金刚经了。“如如”这二个字,就是“不动”之义,就是他心里不动念头,他天天讲金刚经,没有“生心动念”,他是“如如不动”的。再详细解释“如如”二个字,上面的“如”字,是“如理之智”,下面的“如”字,是“真如”的“理体”;合起来就是“如智如理”,就是“真如之智,真如之理”。他受持金刚经是“如是知,如是见”的依文解义。是“如是信、如是解”的“解悟”其理。“解悟”了就启发“如理”的“智慧”来契合“真如”的“理体”。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这叫“如如”。“真如”的“理体”他是“不动”的,所以“如如”叫做“不动”,起分别打妄想就有动了。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虽然我们没有生起清净信心,虽然没有“解悟”其“义趣”,但是我们还是要照金刚经的道理来学,修到了高深微妙的地方,一旦豁然贯通,我们就开悟了。要怎么样学呢?你就天天“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天天“不要生心动念,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不要着相,不要着“我相”“法相”“空相”;也不要生起“我执”、“法执”、“空执”。你要发心,尽此一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尽未来际,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你一定要发长远心,你一生心动念,一着了相,这个长远心,就不能相续。何以故?因为第一、你着了“人我相”,人多就讲得起劲,人少就提不起劲,不想讲了。第二、你着了“法相”,你总认为你讲得好,听了一句不顺耳的批评就生了烦恼,结果就不讲了。这样就长远不下去了。我们身为出家佛弟子,“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讲金刚经是我们的本份,以佛法来利益众生,使众生因得闻佛法,使他们种下“解脱”的“因”,种下“成佛”的“种子”,这样我们才能“上报佛恩,下济众生。”,这是每个修菩萨道行者本份上应尽、应做的事啊!在修方面,在学方面,一定要谦虚,不自满,才能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看“等觉”菩萨他还在向佛学习,还在自己努力自修啊!何况我们只在凡夫位呢!你讲经,要讲得好,一定要多多的用功,深入经藏,深入教海,多看注解做为参考。不多看,不多研究,又怎会讲得好,让众生受益呢?研究经典,你多看一遍,道理就会更熟悉;你讲起经来,才会“圆融无碍”;你讲一次,看一次,讲十次看十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道理发现,你再把他会归到经文上,这个高深的义理就能更“圆融无碍”的表达出来了。我们谁也没有成佛,谁也没有把金刚经的道理解完。大家都各解了一部份而已。你看来看去,看了很多注解,就认为你很了解,讲说得很好,就生起了贡高我慢心,就不再深入研究下去了,这就是你着了“法相”。你要晓得,我们只是个凡夫法师,你已经认为你讲得很好了。假若有个三贤位的菩萨,他讲经一定胜过你多多了,那么碰到一个登地的菩萨来讲金刚经,那又胜过了三贤位的菩萨,假若是等觉菩萨来讲金刚经,又胜过了登地的菩萨,假若是佛亲口来讲金刚经,那才能说是真正的究竟圆满。所以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我们凡夫只能依照经典所说的,你知道多少就讲多少,谁也不敢说,他所讲的是“究竟圆满”,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等觉菩萨尚要向佛学习,不敢自夸,何况我们尚在凡夫位呢!你能这样子想,就不敢“贡高我慢”了,这样子,你就不会“取着法相”,而生执着,你才能如经文所说的,而做到“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这样子去讲经,就不会被环境的好坏影响,环境好我也讲,环境坏,只要有人要听我也讲;这样就不会被环境所转,环境是“心外”的“境界”,“内心”里的“起心动念”,我都不被其所转,又何况是“外面境界”呢!你能够这样“无所住着”,演说金刚经,就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了。

 

己二、不取之故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为什么“宏法利生”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下面说出所以然的道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鸠摩罗什翻译这段金刚经,用六种的比喻,形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我们讲经说法都在“有为法”的境界之中,我们讲经说法是“有为法”,不是讲给佛听,佛是在“无为”的境界,而我们是讲给众生听,让众生也能修行佛的“无为”境界。我们自己也是个凡夫,我们也在“有为法”之中,应当也要知道“一切有为法”都不是“真实”的。我们学佛法,佛说“一切法,都从因缘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一切法皆无本体,无自性;一切法当体即空,转眼就成过去,了无踪迹可寻。”,“依文解义”懂了,是不是能受用到心里去呢?在“观想”中,是否能“当体即空”呢?是不是能以“梦、幻、泡、影”来观“一切法”呢?我们夜里作梦,不是什么法都生出来吗?是非人我都在梦中出现,顺心的境界也有,不顺心的境界也有;梦醒后,什么都没有,空无所得。你在做梦时,是否就能觉察到,这是在做梦,发现在梦境中的一切是空幻颠倒,不真实的呢?你是不是有这种功夫呢?我们现在是白天睁着眼在作梦,因为“迷惑”在“有为”的境界里面,这里面什么法都有,人人我我,是是非非,顺心的境界,不顺心的境界通通有,这不是与我们做梦时看到的境界一样吗?如果你开了悟,“悟”到“一切法空”,就好比光明的镜子,本无影像可得;又像梦醒时,梦境中的一切,什么都得不到,无非是一场虚幻而已。你天天能够这样子做“观想”,就容易“看破”“境界”,就不容易被“顺境”“逆境”种种的“境界”所转,这个“如幻如梦”的“幻”是印度的一种幻术,印度有一种变化幻术的咒语,随着咒语,能变化出种种虚幻的幻相,映现在你眼中,映现在你心里,其实他只是虚幻不实的幻术而已。你了解幻术是不实,那你就可以把他拿来应用,拿他来做“观想”,“观想”:“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的境界,就如同这个幻师变化出的幻术一样,是“虚妄不实”,是“如梦如幻”。这个“如泡如影”,是什么意思呢?你在河边上看,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河水上,就好像起了一个一个的水泡;一下子起,一下子灭,起灭无常。“一切有为法”就像水泡一样是“起灭无常”的。“如影”是镜子里面所现的影子,也是不实的,他只是幻影而已。你明白了“梦、幻、泡、影”都是“虚妄不实”的道理,也就会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道理。“如露,亦如电”,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一早起来看,那草叶上,树叶上,都有水珠,那就是露水,但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他的存在只是短暂,一刹那而已。这个“如电”就是天阴要下雨,打雷时闪的那个电光,电光一闪就没有了。有没有个电呢?有,但是只一刹那就消失了。这段经文,用“梦、幻、泡、影、露、电。”这六个比喻,来描述“一切有为法,变异无常,生灭迅速,无有停留。”一切有为法,本来就像这样子,你说有,只是暂时有,转眼就消失了。我们人也是一样,昨天还好好的聚会在一起,今天得个讯息,说他已经死了;人的生命就像“四十二章经”所说的:“生命在呼吸间”这样的短暂,他一口气转不过来,就完了。就像闪电那样,一闪就消失了,又像朝露那么的短暂,太阳一出来他就消失了,应该这样子“观想”,“应作如是观”——“观”是“观想”。就是说你学“金刚经”,学“般若智慧”,应该用“梦、幻、泡、影、露、电”这六种的比喻,去做“观想”,“一切有为法”就如“梦、幻、泡、影、露、电”那样,是“虚妄不实”“变异无常”“生灭迅速”,你能这样“观想”,对“一切有为法”就更能“看破放下”,在现实生活上,你就不会处处与人计较,这样你就不会“取着他”自生烦恼。所以圣人“用心如镜”,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把他舍得一干二净,所以圣人的心能“解脱”能“自在”,这是因为圣人有“般若妙慧”的原故。世尊教我们“发菩提心的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应作如是“观想”。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众生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最后我们也能安住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对“一切有为法”不会再起执着了。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把金刚经说圆满了。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还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众,在家修行的男居士“优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居士“优婆夷”。还有一切天人,阿修罗,这些三善道的众生,他们很有善根,跟佛有缘,都在那里听经,还有人非人等,天龙八部都在那里听,听完了佛说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对于实教大乘的道理明白了,都皆大欢喜。明白自己成佛也有份,也了解了“般若法门”能令众生成佛,一心信受,一心奉行,普愿一切众生同成佛道。

 

金刚经至此已经讲完,这部经所讲的道理与我们修净土法门应该如何融会贯通呢?

 

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是属于“有”门,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都是有,不讲空,所以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别号“西有”沙门,谓西方之依正二报的确都是有;我们每天做晚课都是念佛回向西方的,与金刚经的道理如何贯通呢?

 

从理论上讲,金刚经所讲的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阿弥陀经上所讲的有是妙有,不是凡夫执着的有,“妙”者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念佛法门的有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简要言之,金刚经上讲的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念佛法门的妙有,念佛法门妙有不有即是金刚经上所讲的真空,两者在理论上并无抵触而且是融会贯通的。

 

再从修行的事相上讲,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古人解释何谓“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一句名号就种了善根,多念就多种善根,“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善根,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什么是“福德”呢?福德就是要行六度,以福德之因,以修六度法门福德之缘,“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就是要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之缘,这样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正助双修,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正行,助行是修六度万行的福德,而金刚经上叫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要无住行施,布施有三檀,三檀开六度,六度开万行,修六度万行就是广修福德,你能广修福德再念佛回向西方不就生到西方去了吗?所以你要是相信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依照金刚经的开示广修六度多培福德,但是福德怎么修才多呢?不要住相,金刚经第四分上说,不住于相布施其福德等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下面经文再一段一段的较量,较量到最后的布施,注重在法布施与无住行施,“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也不如无住去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人演说,结论就是开导我们要去弘扬金刚经还不要住相,因为我们是末法时代没有福报的众生,行财布施毕竟是有限的,但行法布施则可以无穷无尽的布施,你们学了佛法尽去讲尽去说,永远布施不完,这叫无尽的法布施,你们学讲金刚经,讲完了一座就将讲经的功德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由上可知在修行的事相上两者也是融会贯通的。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说听圆满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