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录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道源法师讲述
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丙二、住心无住(分二)
丁一、略明(分二)
戊一、无住福胜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段经文,我们要先注意这地方是菩萨与菩萨较量功德,不是与凡夫行布施的功德来较量。“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须菩提!假若有个菩萨,他拿七宝来行布施,这七宝很多,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通通拿来做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假若另外有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个菩萨所得的功德,胜过前面那个以七宝布施的菩萨。这位“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菩萨,怎么会胜呢?因为他“知一切法无我”,不但知“人无我”,而且知“法无我”,这是由于他“我执”“法执”都空掉了。“得成于忍。”——这个地方就是讲证果,他证得什么果呢?他证得“无生忍”。这四大科,信、解、行、证,前三科都有明文指出。这科是讲证果,明文就在“得成于忍”这一句。现在解释这个“忍”有三种,第一叫“生忍”,第二叫“法忍”,第三叫“无生忍”。“生忍”就是“众生忍”,我们初发菩提心,修行六度万行的法门,这“六度”里面的第三度,就是“忍辱”,他是对于辱境现前,你要修忍耐,“忍”就是忍耐,“辱”是侮辱。意思是辱境现前,就是有侮辱我的众生现前了,那时你就要忍,这叫做“生忍”,也叫做“众生忍”。“众生忍”——就是这个众生骂我,我能忍,他打我,我能忍;嫉妒我,障碍我,我能忍;乃至于他像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伤害我的生命,我也能忍!这样子,你修“众生忍”的功夫,就修到了极点。他伤害我的生命,我不动念头,这个“众生忍”的功夫就成就了。“禅门日诵”有摘录弥勒菩萨的忍辱偈:“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这句诗偈所表现的,就是修“众生忍”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写照。从这首诗偈你就可以看出弥勒菩萨,肚里容量有多大,你就会体会出,何以弥勒菩萨会为世间人,那么的尊敬与喜爱的原因。世间有一些不讲理的人,我没有惹他,他却来找我的麻烦呢!因为他只是一个凡夫,凡夫他只是活在烦恼里面,他不是圣人,所以凡夫要来找我的麻烦,他要跟我结上冤家;我不跟他结,他骂我,我就说好,他打我,就任由他打,为什么要忍耐呢?因为我是在修“圣人”之“行”,“解脱”之道——佛道。金刚经第十六分上,就讲到,如果有人“轻贱”你、打你、骂你、侮辱你,他就是来给你“消业障”的;你能忍辱,他就把你的业障给消掉了。这有什么不好呢?而且将来你还能“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他不就是你的善知识吗?所以你反而要感谢他,成就你修“忍辱波罗蜜”才对呢!在弥勒菩萨的忍辱偈中:“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他对衣食都很淡薄,看得很开,放得很下,凡事都很随缘,不生计较。“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老拙”是弥勒菩萨自称,我是个坐动无能的老人。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为什么“说好”?因为这还好,他还没有动手打老拙,是故“说好”。有人打老拙,我就自己睡倒,让你打。“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口水吐到我的脸上,随他自干了。为什么呢?唉呀!他发了大心,吐口水在我的脸上,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我要是把他擦掉,那不是对不起他吗?唉!你尽管吐吧!我让他自己干掉好了。能忍辱忍到这种地步,“忍辱度”就成就了,能这样的忍,这个时候,心中还有什么“我执”“法执”存在呢?“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他骂我一句,我还他一句;他就会骂第二句,我再还他一句;他还会骂第三句,这样就会骂个没完。他打我,我还手,他还是会还手再打,这样子打下去,就很费力气了。他骂我,我就说好,他打我,我睡倒让他打,这样他就不打也不骂了。这一来,他不是省了力气,我也免了烦恼吗?能够这样的忍辱,才不会被现前的一切“逆境”所转,不被现前的“逆境”所转,就不会生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你有这样忍辱的智慧,你便能得到受用无穷的利益,这便是“不可说”的“微妙法宝”。“若知道消息,何愁道不了。”假若你能参透这里面的奥妙,何愁你的道业不能成就呢?这是解释弥勒菩萨修“众生忍”的偈子。我们是个凡夫,要学忍辱,就要从“众生忍”学起。修道的人,为什么也会被人侮辱呢?我没有侮辱他,为什么他要来侮辱我呢?你要晓得,我们在流转生死中,前生前世可能就跟他结了冤。佛法是讲因果的,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他来侮辱我,这是“果”,一定也有“因”,我今生虽然没有侮辱他,前生可能有侮辱过他,这就是“因”——这是“前因”。那么前生我侮辱过他,今生他侮辱我,我前生骂他,打他,今生他驾我,打我,这就等于还他的债,你心里能够这样的生起“智慧观照”,心中不就清凉自在了吗?这不是很好吗?从今以后,你已经不欠他的债了,这样你就可以好好修行了,这不是很好吗?按金刚经十六分上解释呢?这个来侮辱我的人,他是来帮我消“罪业”的,我前生造了“罪业”,应该堕落“三恶道”的,我现在努力用功修行,我没有惹他,他来侮辱我,他侮辱我就是给我消“罪业”的。“罪业”消了,我就不会堕“三恶道”了,而且反过来助我将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不但不报复他,而且还要感谢他,他是我的“逆境善知识”,是来帮助我修“忍辱波罗蜜”的,你能用这种的智慧去修“忍辱度”,这样,任何的辱境现前,也就不成为障碍了,那你的道业也就跨前一步了。这叫做“众生忍”。第二种叫“法忍”,就是对寒、热、饥、渴等无情之法,都能忍,叫“法忍”。天气太热,热得你不能用功;天气太冷,冷得你不能用功;渴了找不到水喝;饿了没饭吃。这些也是“逆境”现前,“逆境”现前我能忍,天最热的时候,我要对治他,我不能被这个“热”的“法”所转;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再冷我也要对治他,我不能被这个“冷”的“法”所转;甚至生活非常的艰苦,水源非常的缺乏;吃饭不饱,我也要忍下来,安心修道,这就是“法忍”。对这不顺心的“法”现前,我也不让他成为我修道的障碍,我要忍下去,我还是照样的修行下去,这就是“法忍”。第三个叫做“无生法忍”,这是深的功夫。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有生有灭,是我们妄想把他分别出来的。你心中不起分别,那有个众生来侮辱我呢?是因为你有分别妄想心,才对众生相,生出是非取舍,因为有个妄想心在,才分别这个待我好,那个待我不好。那个待我不好的就是侮辱我,但是你能反过来,把他当做是帮助你修“忍辱波罗蜜”,这样他却变成增长你忍辱功夫的助缘了。所以说“境缘无好丑,好丑生于心。”一切都是你自己分别出来的。一切法从因缘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生灭不停,那有个真实的“众生相”可得呢?这就是观“众生”他本来“不生”,这就叫做“无生”,这一切法他是从因缘生的,无有自性、自体,也是当体即空的,那有个“热”的“法”那有个“冷”的“法”可得呢?这就叫做“无生”的“智慧观照”也叫做“无生法忍”。一切境缘,转眼就过去了,你不起妄想分别,就能够在“冷”“热”之中而得到自在了。“无生法忍”的“忍”字,怎样讲呢?这“忍”字有二个解释,一叫“忍可”,一叫“安忍”;“忍可”就是真正认识也就是开了智慧,这叫“忍可”;“安忍”就是不动了,“不动”,就是得了“定力”,得了“三昧”。我们现在讲“无生法忍”,只是“依文解义”在那儿讲,我们真正“忍可”了没有呢?心里头没有真正的明白过来,智慧不现前,没有大彻大悟过,这就表示你还没有“忍可”。所以我们讲的时候,头头是道,说“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到了“逆境”现前了,就受不了。为什么会受不了呢?因为你没有真正的大彻大悟过,没有真正的“忍可”了“无生法”。如果你真正的“忍可”了“无生法”,又能“安忍”,就不会被境界所转,对“有生有灭之法”,就不会起心动念,这样你就得了“定力”,得了“三昧”了。现在把这“忍”字的二种意义合起来,他就是“定慧一如”的功夫。“忍可”就是你有了“智慧”,“安忍”就是你有了“定力”;“定”与“慧”合为一的功夫,就叫做“定慧一如”。按菩萨道修行的阶段来看,这个“无生法忍”有浅有深,最浅的是初住位菩萨,登了住位以后,他就安住不动了。佛门把众生分三大类,一种叫“邪定聚”,一种叫“不定聚”,一种叫“正定聚”。“邪定聚”他定于邪,像邪魔外道一样,你跟他讲说佛法,他不听,他开口就毁谤,那些都是“邪定聚”的众生。“不定聚”的众生怎样呢?他遇到外道,就去学外道,遇到佛法,就来学佛法,学了佛法,是进进退退,这样子叫做“不定聚”的众生。修学佛法的十信位菩萨,也是进进退退,修十信圆满后,入了初住,他就能安住不动了。什么是“正定聚”的众生呢?就是指证到十住位的菩萨,他是安住不动了,单进不退,这就是“正定聚”的众生。那么他再进一步去修行,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能亲证法身,就是已到了初地以上菩萨,初地叫做“欢喜地”。他怎么大生欢喜呢?因为他亲见一部份的法身。法身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没有亲见到,所以不晓得。我们现在只是“依文解义”来了解而已。初地菩萨他亲见法身,可是没有完全,他只是见到一部份。如是分分破无明,分分见法身,到了八地菩萨,他要授成佛之记了。这时,他对“无生法忍”的功夫已经到了接近究竟圆满的时候了。“无生法忍”深浅有三种,第一种是入十住位的菩萨所证的“无生法忍”。第二就是初地以上所证,第三是八地以上所证的“无生法忍”。按弥勒菩萨的忍辱偈子上来看,这是初地以上菩萨所证得“无生法忍”的境界。
现在金刚经上,讲这个菩萨“得成于忍”,他怎么样“得成于忍”呢?他对于一切法的执着,空得干干净净,因为他“知一切法无我”,所以他才能把“人我执”空掉,把“法我执”空掉。他才真正认识了“忍可”了——这个“无生法”。要是他不把“人我执”“法我执”空掉,就不能证得了“无生法忍”。现在他亲自“忍可”于心,安住不动,就亲证到“无生法忍”了。这段经文的名相与消文都解释清楚了。现在再跟前科比较分析一下,前面那个以七宝布施的,也是菩萨,不过这个菩萨还是在凡夫位的人,因为这个菩萨行布施,还是着相,他虽然了解,“一切法空”,但是,他还没有亲证到,在“依文解义”上他也会讲,他也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他行起布施来,作起功德来,修行六度还是照旧着相。权教菩萨,他是依“事相”修“六度”,这叫“事修”,因为他没有证到“无生法忍”,他还是在“有生有灭”的“境界”之中行菩萨道。行布施时,他自然而然就会依着他无始劫来的习气,着起相来,一着相,这个功德就变成“有漏”的“福德”。佛果是“无漏”之“果”,你证到“无生法忍”这个“无漏法”,你才能成佛,如果你证得了“无生法忍”,那你成佛就有份了。弥勒菩萨偈颂上解释:登地以上的菩萨,乃至到等觉,他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成佛是有份了。因为他所证的这个“无生法忍”的“无漏”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无漏功德就是成佛的根本。这样较量起来,这个菩萨所得功德,自然就胜过前面那个没有证到“无生法忍”的菩萨。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是解释这个道理。
戊二、明其所以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何以故?”是什么原因呢?这个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所得的功德,会胜过前面那个,以充满无数七宝布施的菩萨呢?这个“诸菩萨”就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不只是一个人叫做“诸菩萨”,初地以上都算,总而言之,凡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都不受福德。“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这个菩萨他所作的福德,为什么他不接受,他不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断灭空”了吗?为了这个问题就起了个疑。在第二十七分,还明明白白的讲:“发菩提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现在说到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不接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断灭空”那一方面去吗?心中起了这个疑问。须菩提对这个问题,并不是他不了解,他是替我们请问的,教我们彻底的了解,为什么这位菩萨不受福德的原因和道理。“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这个金刚经难懂,难就难在这里,有些句子翻得很浅明,在前面我就告诉诸位,讲到那个不起“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的道理,你懂了就很好修学了。这个地方翻译得很显明,但是他所含的义理,却是非常的深奥。这个菩萨为什么不受福德呢?这并不是说,这个菩萨不作福德,他是作福德的,他广修福德,但是他“不起贪着之心”,这才叫做“不受福德”。这段经文,并没有说这个菩萨,他没有去广修福德,你要成佛,一定要“福慧”两具足,福德还是要修圆满的。这金刚经,讲的都是高深的道理,所以你一学“偏差”了,就会落到“偏空”那一边。金刚经讲:“菩萨不受福德”,你就错认为:作福德没有用,反正菩萨是不受福德的,既然“不受福德”又何必去“作福德”呢?你以为这样解释金刚经,就表示你懂得了金刚经的道理,其实,你已经落到“偏空”了,自己还不知道;你要晓得,这个菩萨,他天天都在“作福德”,他只是不起“贪着之心”。因为是这样子,才叫做“不受福德”。他作福德,只是他不生这个“能受的心”,这样他的真心才能安住;并不是说,他不作福德,是说作了福德,他不动贪着的心。这个菩萨他虽然不贪着福德,但是福德照样是存在的,明白了这个高深的道理后,你就要好好的向这位“不贪着”福德的菩萨学习。这个菩萨,他是用什么样的心,去修福德呢?他是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修一切善法。因此他修“一切福德”。
能远离“我等四相”所以不起“贪着之心”。你了解这道理之后,你对世间的人,你要应机说法,因为一般的人你要他成佛,他根本不懂,成佛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懂得了有个佛后,他还是不敢相信他也可以成佛。但是他却整天贪名贪利,贪图享受,他不知道这个享受就是你福德的果报,你不去植福修德,你怎么会有福报用呢?这个道理他不懂;他贪求不到,就去损人利己,将自己的贪图享受,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愚痴的造恶业下去。他看见别人拥有福报,自己却贫穷潦倒,就动起歪念头,想要去侵估他人的福报;他只看“果”,不去看“因”,他不知道,别人的福报是因为他过去有“修福”的“因”,才会有今天的“果”——福报。因此,你想要有福报,就要努力去培“福德”的“因”,你才能有“福”的“果”可享用。不然你不择手段,用不正当的方法,所得来的钱财,在你良心上,还是不能安心享用的;而且又种下了,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因,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来还债,这多划不来呀!又有些人,为了一时的“愚痴颠倒”,去偷、去抢、去赌,不久被捉到了,关进了监牢里受苦,由于一个“恶念”,就这样毁了自己的一生,自己一点也没有享到福,这又何苦呢!有些人,只“贪求享福”,不晓得“福”从那里来?你不去培植真正的“因”,就想要拥有“享福”的“果”,这都是众生的“愚痴颠倒”。你不播下种子,硬想收成果实,那来的果实给你收呢?人家的田地,怎么会生出西瓜呢?这是他下了西瓜种子呀!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培植的辛苦,才会有收获呀!你愚痴颠倒,去抢、去偷人家的东西;去诈骗人家的钱财,不但害了人家,结果也把自己关到了监牢,这不是害人害己吗?这就是“做恶因”所得到的“恶报”。为什么他会这么愚痴颠倒呢?因为他不懂得佛教之“三世因果”报应的道理,才会这么“愚痴颠倒”的“贪求”,最后造成了他事后不可弥补的悔恨。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道理。你能深信“因果”,对“善”“恶”就会有明确的正念,这样才能正确去分辨“是非曲直”,才不会“善”“恶”分不清,而迷失了方向,误入歧途。所以你想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就必须时时保持“深信因果”的“正念”。
为什么这个地方,金刚经上的,这个菩萨“不起贪着”之心呢?因为这个菩萨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有些人,你跟他讲这个“因果报应”的佛法,他不听,说你迷信,那么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那里会有一点迷信呢?你教化众生,叫他们一定要先从“有相”这方面做起,要他们先建立一个“因果报应”的正念,脚踏实地的“断恶修善”,慢慢再引到佛门里来。他不进佛门,你要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把他引到佛门里来,先引导他烧香拜佛,告诉他,你这样做,你能得到大福报,先由这个“着相”的修行,再慢慢的引导他,对佛教的经典发生兴趣,让他有机会听闻佛法,他得到了佛法的“般若智慧”后,他就不会再处处着相了。这时你就可以更进一步教他要依这个“金刚般若智慧”做为引导,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动贪图之心”,这样子,就合到金刚经“般若妙慧”的高深道理,而种下了“无漏福德”,而为“成佛”之“因”了。所以我们要学修菩萨道,现在既然已经听到、闻到金刚经了,就不要像世间“愚痴颠倒”的凡夫那样,只“贪求名利”而不讲因果。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断恶修善”,种“无漏解脱”之“因”。过去我们都是“着相”修“福德”,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所得的福德很少。我们要学第四分,菩萨的“无住行施”;这种“无住行施”,才能证到“无漏佛果”。你要修行“无住行施”就不应该动这个“贪求福德”的“心”,天天修“无漏福德”,天天不去“着相”,财施、法施、无畏施,都如是行,甚至修“一切善法”都如是“不着相”。我天天讲经说法,我不贪图什么功德,也不贪图个什么福报,这样子就与“金刚般若妙慧”相应了。你懂了这个道理后,就会明白,这个菩萨,他是怎么样证得“无生法忍”了。他天天“作福德”,他天天没有“生心动念”起贪着,这样子他就与“无生法忍”相应了,这样子他才证得“无生法忍”的。你生心动念起贪着,就得有生,有生就有灭,你的心,生灭不停,又怎能证得“无生法忍”呢?因果不相应嘛!与“无生法忍”不相应,就是“背觉合尘”;你与“觉性”相背,就与“尘劳”相合。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六尘”境界,你贪着“六尘”就是与“尘劳相合”;你一生心动念,就起了“法尘”。但是你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动念,不起这个贪着之心,这样子叫做“背尘合觉”,不住于“六尘”,这样子修,你就与“尘劳相背”,就与“觉性相合”了。这个“觉性”是“无生无灭”的,自然你就证得“无生法忍”了。这是讲到证果,先证这个“无生法忍”之果,就在这个第二十八分上,大家要好好的去学。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