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刚经讲录

(妙行无住分第四)

 

道源法师讲述

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妙行无住分第四

 

戊二、住心之方(分三)

己一、正示其方(分三)

庚一、标示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现在讲到第四分妙行无住,要修大乘的行门,是不可思议的行门,叫做妙行,妙者,不可思议也。怎样才叫“无住行施”呢?行布施而不住相,叫做“无住行施”。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现在看经文“复次,须菩提”,“复”者是重复,“次”是次第,重复次第,就是前面说了一段,今再说一段,这叫“重复”,顺着次第,先说了第一段降心之方,再说第二段住心之方,这样重复次第,又叫一声当机者“须菩提”,记住叫“须菩提”就是叫我们,叫我们都要注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标示,菩萨也包括摩诃萨,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对一切法应无所住。“住”者,就是执着,你对一切法都不应当执着,应该先破我执后破法执,这就是个法执。大乘菩萨用功,两种执要破一起破,破起来还是先破我执后破法执。前面远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个微细的我执都给破掉了,妄心降伏了,但是真心还没有安住,还有个法执在。法执是怎样起的呢?就是你对一切法起了执着,应该一切法都无所住,都不应该执着。下面指的是什么法呢?“行于布施”。对一切法不执着,是怎样的不执着呢?你行布施的时候心不起执着,下面再加以解释叫指释。

 

庚二、指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所谓”就是指释之词,行布施时不住于一切法。一切法是什么法呢?即“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于六尘。这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三界以内的叫十八界的法。此单说六尘,就包括了六根、六识。为什么要说六尘呢?这是讲你所布施的东西。布施就是财物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钱财布施这属于色尘,法布施属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法尘。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是无畏施还是不能离开这六尘。无论你行财、法或无畏施,都离不开六尘的境界。你要行布施,你要不着相即不住六尘的境界,也就是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六尘的境界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你执着还是法尘,还是没有离开六尘的境界,所以说要远离六尘而行布施,这样你对一切法就不会执着了。

 

大乘菩萨他要去弘扬大乘佛法,要弘扬六度法门,由六度开为万行叫六度万行。这“金刚经”怎么只讲行布施呢?六度只讲一度呢?这个要照弥勒菩萨的偈颂来解释,弥勒菩萨的偈颂,你一看就知道。布施一度包括六度,六度包括万行,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六度再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度。弥勒菩萨的偈子上讲:“资生无畏法,檀义摄于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布施一度可分为三种布施,第一、资生布施,资就是资养生命,就是“财布施”。用财布施干什么?资养众生的生命故。第二、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苦救难,这叫无畏施。第三、众生不了解佛法,你讲佛法给他听,这叫“法布施”。“檀义摄于六”,“檀”梵语叫檀那,中国话叫“布施”,它的义理摄于六度,叫“檀义摄于六”,“此中一、二、三”。即这三种布施,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摄什么呢?摄六度。第一资生布施就是财布施,财布施就叫摄布施度。第二无畏布施,摄持戒度、忍辱度。持戒、忍辱怎样能算是无畏施呢?“持戒”者,杀、盗、淫、妄,都要戒掉,这是四根本戒,若不持戒,你去做这四种法都是害众生的。杀是杀害众生的生命,盗是偷盗众生的财物,淫是邪淫众生即邪淫男女。妄语是欺骗众生,这都是害众生的,众生看见你就害怕,生了畏惧之心。所以要行菩萨道,要先持四根本戒,一持戒,众生见了你无所畏惧,这个无所畏惧就是你所布施给他的,所以说持戒就是无畏施。“忍辱”者,众生骂我,我不回口;众生打我,我不还手,甚至于丧失生命,我也不报复,这样众生见了我不害怕,不畏惧,这忍辱就是能令众生不生畏惧,所以无畏施即摄持戒和忍辱两度。第三法布施,包括三个度即摄精进、禅定、般若。你要行法布施,须勇猛精进。懈怠放逸的人,不能当法师。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能当法师。没有般若智慧的人,不能当法师。所以你天天讲经给众生听,你一定要有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因此第三个法布施摄三个度。总结就是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这三个布施摄六度,六度广开就是万种行门,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法门,六度法门合起来就是三种布施,三种布施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所以佛说:“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于一切法而行六度,而行万行,六度万行都在这布施里面。下面就是指示我们,不要住色布施,不要住六尘,不着六尘也就是不要着六根、六识的相,十八界的相都不要着。

 

庚三、结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须菩提”,佛再叫一声当机者,你要注意啊!“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叫你行布施,而不执着六尘呢?因为你是要发心做菩萨,菩萨则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即是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相,也就是于一切法皆不住相。

 

己二、征释其意

 

何以故?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为什么呢?这再加以征释。“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在听佛的开示,佛叫我们行布施,这是很难得的事,但是好的因,要得到好的报啊!佛怎么叫我们不住相呢?我们没有住相的因,将来能得到好的结果吗?那不是因也空,果也空吗?初发大乘心的人,还有这个执着,佛就迎合他们的根机而说,迎合初发大乘心,初发布施心的人而说。佛说:你不要怕落了空,我告诉你“不住相布施”正是叫你得到无量的福报,不是叫你的福报落空,是叫你得到“福德不可思量”。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即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恐怕你不了解,再给你说一个比喻。

 

“须菩提!于意云何?”“于”就是在,“意”就是心意,就是须菩提,在你的心意里,以为怎样?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这个虚空,分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先说“东方虚空”可不可以思量?究竟那虚空有多少宽,多少大?须菩提就答:“不也!世尊”,这道理很容易了解,东方的虚空怎么可以思量,它有多宽、有多大呢!这“金刚经”上的两个“不”字连在一起,一个是问,一个是答。上面的“不”字,应念“否”,是佛问的。下面的“不”字,应念“弗”,是“舍利弗”的“弗”,“不也”就是答不可思量,“世尊”即称佛一声,也就是“不可以思量啊!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这是顺着中国的文化把九方合起来说了,即南方、西方、北方,四维就是四个角,四个角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再加上方、下方合起来为九方。这九方的虚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东方一方的虚空不可思量,这九方的虚空也一样不可思量的啊!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这一段经文,就是佛把它合到法上来讲了,意即你这个初发心的菩萨,我劝导你,教你行布施不住相,你得到的福德等于那个十方虚空不可思议一样。“其福德亦复如是”,也像东方的虚空不可思量,也像其余九方的虚空不可思量一样。讲到这里就要合到法上来分析,这是佛要开示最初发大乘心的人,实际讲起来,你着个福德之相,还是着相,这里面就是真实的法门,还带了权巧,大乘初发心的人,他要行布施,他总是想得到福德,这就是福德之相空不了,所以佛就说,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应该“无住相布施”,那福德就跟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一样。在这“金刚经”上第一次明文说不着相,要离相度生,说不着相要无住布施,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不要落到偏空那一边去。佛已说得很明白,你可以得到无量福德,怎么又会落到空呢?所以学“金刚经”的人,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以为这就是空相,结果才会落个空空洞洞的空。他不晓得“金刚经”讲的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它不是落于偏空,也不是落于断灭空,这个地方就很明显地说出,能得到无量福德,是不会落到空的,这下面再解释一下。

 

己三、劝如教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教”就是佛的言教,“但应如所教住”,就是我怎样讲,你就怎么样听,你不是请问:云何安住真心吗?我教你无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一个妙方。你要是了解到这究竟的道理,那你自然会修行,天天行布施,天天不着相。但你还是个刚刚初发心的菩萨,这个不着相的心,一时空不干净,应该如何?不要紧,就应该依教奉行。“但应如所教住”,意思是应该如世尊的言教来安住你的真心,“住”就是安住真心,不是叫你跑去山上住山洞,离开人群安住,这样你的真心怎么会安住呢?你没有接受外边的境界磨炼,又怎能经得起考验呢!要你天天跟众生打交道,天天行布施,你到没有众生的地方又怎么能行布施呢!因此你要依照世尊的言教,天天行布施度众生,不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都不去着相,这样你的真心没有走动,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你这样做下去,真心绝对会安住。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