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第七卷)
净空法师讲述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从这个地方看起,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这个信心铭,言简意赅,也就是说文字很少,只有五百多字,一篇短短的文章,可是里面的义理,是把整个的佛法都包括了。那么由此可知,这篇文章有很深的深度,并不是初学人所学的,因为它里面有相当高的境界,但是我们也应该来读诵、来研究它,因为这篇文章里面,僧璨大师,就是禅宗的三祖,他指导我们修学的原理原则,不但修禅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即使修学任何一个法门,佛法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坛经,坛经有两万多字,所说的理论境界,并不超越信心铭的范围,那么这是在禅宗重要的典籍,我们研究过几部,以信心铭最为扼要也最有深度,希望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它。在前面一再讨论到,要我们离开妄想分别,又除一切分别妄想执着,跟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没有两样。那么这是事实的真相,也是我们凡夫可以说从无始劫以来,就将梦幻泡影当做真实,在这个里面起种种的分别、执着,所谓的起惑,就是迷在境界里面,对于这个事实的真相,无法领悟,于是就有种种的造作,这一些造作是以迷惑为基础。那么他的造作当然就不是与法性相应的,违背了法性,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造业,既然造作有业,这个业后面一定有果报,所以是善这个善业招感的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就感三恶道的业报。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就是惑业苦,都不是真实的,在清净心中,在法性里面,没有这些事情,就好像这回事真像我们作梦一样。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头说的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么用这个比喻来比喻现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诸位真正看破,那么今天的一开端的两句,祖师叫我们放下,所以是一切放下,得失是就在事上说,是非是在理上说,一切的事理都得要放下,我们的清净心才能够现前,清净心是本有的,因此我们学佛,这一次我从纽约回来之后,看看外面的佛教,看看我们自己这边的佛教,于是乎我发现了佛教在现代它有三种不同的型态,在我们这个世间;那么第一种就是“宗教的佛教”,这是相当普遍,是宗教的佛教,那么诸位必须要晓得宗教是迷信的,宗教的佛教也是迷信的,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初一、十五在寺庙里面拜佛烧香求福报,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是宗教的佛教,这个不是佛教本来的面目。那么另外一种就是“学术的佛教”,现在在国内外都很盛行,把佛法的经典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那么绝大多数人把它看成哲学来研究它。这两种可以说都是佛教的变相,其实真正的佛教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学术,正如同欧阳竟无在民国十二年在中山大学所发表的一篇讲演,他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他有这么一个讲题,那么这篇讲演稿我们图书馆有,过去附印在六祖坛经的后面,大家都能看得到,可见得佛教变成了宗教、变成了哲学,这个至少也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变成宗教大概总有两、三百年,变成哲学大概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变成哲学了,我们学佛一定要找到佛教的根本,就是佛教的本来面目,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受用,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那么我们讲‘得失是非’,诸位要晓得宗教里面有,有得失有是非,学术里面也有有得失有是非,可是在佛法里面叫我们把得失是非一切放下,就从这句话来看这个佛教本来面目,也就能够清清楚楚地显现在我们面前了,佛法它目的叫是我们证得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的意义,要用现代话来说呢,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它的目的是要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这个真相在般若经里面称之为诸法实相,在华严里面称之为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讲的是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是叫我们认识这个境界,让我们能够证得这个境界。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真实的境界里面,这个就是一般所谓的成佛,所谓的证道,那么这个境界的证得完全要靠自己的智慧现前,这种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世间第一等的聪明人也无法证得,你们想想他们为什么不能证得,那就是他得失是非放不下,所以不能证得。那么佛告诉我们证得这个境界要真正的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所生的,清净心的本体就叫根本智,因为它是智慧的根本,无量无边的智慧从这个地方生的,清净心也叫做禅定,我们讲清净心实在讲比较容易理解,而讲禅定不太容易理解,何况禅定有许许多多种,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有究竟禅定、有不究竟的禅定,那么在净土经论讲一心,一心说得太好了,一心当然清净。就三心二意,心就不清净了,一心的确是清净。那么从这个原则我们就能明了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一心,就是清净心,就是禅定。佛法的经论虽然多,都是讲这个道理,法门虽然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那只是方法手段之不同,所修的还是这桩事情,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
那么我们同修们也有不少人认真的在这里用功,在这里修行,我们修了多少年了,修了几十年了,我们的清净心没有得到,我们的禅定没有成就,原因在那里?原因就在我们放不下了,这是我们的病根。佛叫我们要放下是有道理的,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因为清净心中本来就无一物,得失是非都没有,得失是非是妄想,我们如果看看唯识的经论,唯识经论固然很多,我们涉猎的不多,像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我们也讲过不少遍,以百法而论,这个得失是非在百法里面他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什么呢?拿今天的术语来说呢?就是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完全是虚构的一个概念而已,这在佛法里面统称为妄想,所以是虚妄的分别而已。我们如果明白事实真相了,才晓得佛祖的教诫是绝对真实,真诚而不欺骗我们,我们应当放下,六祖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本来无一物,我们想想“本来”这两个字的意思,本来无一物,现在我们起了许许多多的见解念头,虽然起了许多见解念头,还是本来无一物,因为你所有的分别执着统统是妄想,在真如法性里面确实没有,在我们自己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叫做妄想。迷失了自己,迷失了宇宙,才有这些东西,所以是意见恒生;悟了自己,悟了宇宙,心就能清净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念佛人,不能不求智慧,你要没有智慧,一心不能证得,因为一心是清净心。而求智慧又要够一心,一心能生智慧,那么由此可知定与慧,可以说是互为体用。定是慧之体,慧是定的用,慧又可以作为定之体,而定是慧之用,定与慧只互为体用,由此可知定慧是一不是二。
修行用功从什么地方着眼呢?就是从看破放下,功夫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锻炼,所谓的是历事练心,在境界里面去锻炼,练什么呢?练定,练智慧,所谓练定呢?就是在境界里学不动心,无论是顺境或者是逆境,我们记住金刚经上的二句一偈,一句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练这个功夫,这个就是定,这是修定,外面的境界了了分明,不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样样都知道,样样都晓得就是智慧,智慧增长,样样都知道,是样样都不动心,真正修行用功夫是这个用法。自己这样修学是自度,自修自悟自证,教别人这种的修学是化他,是教人自悟自修自度。
那么诸位想想,佛法在修学上它的理论方法境界成就,与宗教、与学术确实不相干,唯有真正的佛法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下面这个两句是从比喻当中说的,比喻什么呢?比喻觉而不迷。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眼若不睡。’这就是比喻觉悟,一个人念念觉悟,他不迷惑,‘诸梦自除’,这个‘梦’就比喻起惑造业,这一些虚妄不实的境界自然就远离了。那么由此可知,我们一天到晚要保持警觉,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迷,心里才起心才动念就是迷,那么动的什么念,佛法里常常讲正念现前,换一句说是,这个念是应当起的还是不应当起的?应当起的这个念是正念,不碍事的;不应该起的这个念,就是烦恼是碍事的。我们讲的最初最浅的境界来说,就是说到真正做功夫,日常生活当中,居家故日子待人接物,生活所必须的这叫正念,这个不是妄念,不是生活所必须的我们一般所讲奢侈品,那会增长贪心、增长瞋恚、增长愚痴,这个就叫邪念。祖师所以“不怕念起”,就是指贪、瞋、痴、慢、疑、惑见、这些是邪知邪见,怕的是这个,所以我们初学的人要辨别邪正,是邪正统统都放下,那不是我们现在的功夫,那是明心见性人的功夫,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才可以用这功夫,那么这是我们在信心铭、在坛经里面都时时刻刻提出来给诸位一起来讨论,用我们的境界毕竟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所以在眼前我们的修呢?断贪心,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顺境修无贪就好了,逆境里面无瞋,不生瞋恚心,不生嫉妒心,这很重要。一切境界一切人事,我们都要懂,不懂是愚痴啊!样样都要明了,明了而不动心,就是定慧等学,开始修行用功夫应该从这个地方着眼,从这个地方下手。
譬如我们到市场,我们今天生活所必须,我们要去买菜,可以在那边挑选,选我们自己所需要的,如果说是一定要什么,这里头就有执着了。挑选是随缘的挑选,我今天要买青菜,这边有好几个菜摊,那一家的菜最新鲜,我们就选他们家的,这个不为过,这个不是我又起了分别心,没有,如果你今天一定要吃个什么菜,这个市场没有,就跑到那个市场去,那个市场没有,再跑几家市场去,要到别地方买,这个就有执着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学,生活当中去历事练心,我们到百货公司去看,看看每一天都有新的产品,你都明了这是开智慧,晓得我们的社会,天天在繁荣,我们的社会天天在进步,一定要知道,在这个里面譬如说我们需要的,我们可以选购,不需要的再去添购新的东西来,并不是很需要的,那就是增长贪心。譬如说电视机,现在有很新的形式样子出来了,新的式样出来,我们这个用了几年了现在还可以用,现在是无需更换什么样的新产品,我们可以参观,我们不必动心,为什么呢?我这还可以用几年,到用到不能再用,必须要换了,我们就选了一个最新的产品,这可以选的,如果今年买了这个样子,觉得不够新了,要淘汰地掉了,再去换一个,这就变成奢侈了,变成天心了。那么我说这一点点,希望诸位从这个地方能够举一反三,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生活得非常,生回活非常美满,在美满幸福的人生当中断贪、瞋、痴、慢,这是佛法,佛法绝不主张修无益的苦行,不主张这个,所以欧阳大师说得很好,他说一切宗教代概都修无益的苦行,没有利益,与真正的定慧,与清净心不相干的,那些苦行释迦牟尼佛不主张。佛法的目的教我们离苦得乐,怎么会教我们离乐去求苦呢?那有这种道理,佛法教我们离苦得乐的,得到这个人生真正的幸福美满,这个是佛法。在这个里面断贪、瞋、痴、慢,将自己的定慧不断的向上提升,定慧一提升你的生活愈幸福愈美满,那么这个原理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所以三归戒里面就是教我们觉而不迷。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心’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异’是两样,‘不异’就是没有两样,这个境界非常之高,‘心若不异。’这一句话就是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是一个意思。所以心清净了,我们看外面的境界就清净了,万法就一如了,‘不异’是觉心,‘异’是迷惑,这是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的,‘不异’是没有分别执着,异心才有分别执着,就不一样了。‘万法一如’就是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净土法门里面所讲的常寂光法界,万法一如。我们现在见不到这个境界,就是我们的心异,在一切境界里面生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着,所以没有办法见到宇宙人生的实相。
那么这是需要功夫,需要真正的修练,修是修学,练是锻炼,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的修正自己错误的见解,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在这里面历事练心,把这个一切的妄心都要把它修练掉,我们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真心本性本来不异,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不觉就是异,所以当我们意念才起的时候自己马上觉悟到,我现在又迷了,自己要是知道自己迷了,它就不迷了,就觉悟了,最怕的是不觉悟,一直迷下去,这是最可怕的,一旦觉悟,自己迷了自然就晓得,就不迷了,好像一个人作梦一样,忽然他觉得自己作梦了,他醒了,他要是不醒,他怎么知道自己在作梦呢?那就梦醒了。那么我们的心不异圣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见解我们本来是相同的,所以你要学佛法学经典,你到那里去学,你要是到大藏经,经论里面去学,全都把它背熟了,跟你说还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跟你自己不相干,一定要自己的智慧开了,别人的跟自己的不异,没有两样。
万法一如,佛我一如,佛的就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就是佛的,又没有两样,这是智慧现前,可是这样的境界一定要到心不异,境界才能现前,所以平时这个读诵,我跟诸位说得很多,读诵的目的就是求心不异法,法不异心,读颂的目的在此地,而不是记问,目的不是在记诵,目的要在记诵那你心里面意境就很浅了,所以读诵它是目的,目标在修戒定慧,三学等运三学齐修,是这个修学法,到完全成熟了所以就开悟了。什么叫做熟呢?跟这个心一就熟了,心还有二,不熟,你们看看坛经里面,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他不能开悟,他为什么不能开悟?因为他二心,就是心异,不一,怎么晓得他二心呢?你们在坛经里面仔细去看,造把门道看出,他很自负,换一句话,不大瞧得起别人,他自己读了十年的法华经,华严经、法华经念得滚瓜烂熟,那么,人家要请他讲华严经,一定讲的头头是道,这必然的道理,太熟了嘛!讲得天花乱坠,诸位要晓得,那是讲的释迦牟尼佛的法华经,不是他自己的,他没开悟的原因就是傲慢。所以到六祖那里去,六祖一看了他的言词态度,马上就看出来了,你很骄傲!什么比你骄傲,你心里面一定有比别人胜过的地方,值得你骄傲,他就说出来了,他读了三千部法华经,我们今天说值得骄傲就糟了,经过六祖一指点,他才恍然大悟,这一点点破什么?把他这个傲慢的心给舍掉,他之所以不能开悟的就是这一点障碍,六祖把他这一点障碍点破了,他就觉悟了。觉悟之后才说老实话了,十年为法华经所转,这一点破了从今之后,转法华了。我们读经,读像这些地方都有很大很大的启示,所以处处显示一心就开悟了,二心异见决定开悟不了,所以这个悟不悟关键在自己,六祖的指点法达能接受,真正能够改过自新,放下他的障碍,他自己肯放下。
我们的病怎样呢?我们的病就是千经万论,这都是佛祖给我们开示,我们读了、我们听了,我们还是放不下,放不下三心二意,放不下种种的见解,这是我们大病的所在,所以今天这个世间没有真正的僧团,我们图书馆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僧团,为什么呢?不和合。真正的僧团是修六和敬的僧团,我们不和合,怎么不和合呢?一个人一个见解,六和敬里面第一个条件,就“见和同解”,见解一样,相同,见和同解怎么修法呢?就是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意见舍去掉,见解就相同,大家心都清净了。这是佛法高明之处,佛法不是说你们要跟我的见解相同,把你们的见解舍掉,佛法不是,佛本身就没有见解,所有的见解都是邪见,所有的想法看法都是妄想,这个是佛,这个佛法真正叫我们心悦诚服,为什么呢?他不勉强他也不霸道,他说的是正理,每个人心里头清净,这个见解就相同了。所以大家在一块修行,修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都修一心不乱,都修心不颠倒,这个境界就相同了。不管你修的是那个法门,你修楞严经,楞严经讲显即菩提,你显了没有?显就是放下了,你心就清净了。六合敬里头最重要就是这一条,然后是“戒和同修”,这大家在一块共住,生活规范比什么都重要,戒律我们守什么呢?我们守沙弥律仪就够了,在家居士,道场同修守五戒就够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的修持,像印光大师教给我们,从感应篇从阴骘文来修学,这两篇文章与佛法的戒律完全相同,一个真正的僧团出现在世间,那个功德不可思议,这是靠我们大家自己努力。一个真正僧团出现世间,十方诸佛护持,一切龙天善神没有不守护的,这个叫真正的三宝。不是口头上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尊重,这是真正之三宝,居士们你们在自己家里你们一家人,父子兄弟要能够守住六和敬,你们的家庭就是僧团,必定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所赞叹,一切护法善神之所拥护,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的见解相同,这一个家庭必定兴旺,做到了极处就能够证得万法一如,就是一真法界。那么由此可知,心若不异就是能如,万法一如是所如,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行愿是能如,一真法界是所如,一真法界就是万法一如,心若不异就是普贤行愿,那么底下再发挥这道理。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玄’是玄妙,一如之体,所谓玄之又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是非因缘而有,也非自然而成,所谓的是“离四句绝百非”,佛在楞严会上以很大的篇幅,在楞严经里面很大的篇幅来说明玄义,像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的,非自然非因缘,非和合非不和合,都是说一如体玄。这个‘忘缘’所谓是忘缘绝待,也是形容一如的玄体,那么诸位对金刚经比较熟悉,我们在金刚经里面可以看到,佛给我们说明的心法与色法,二者具不可得,我们的攀缘心就可以息掉了,如果有所得,以缘虑之心决定不忘,实实在在讲是无所得,心法,佛跟我们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明心法是虚妄的,色法是缘生之法,百法里面把一切色法归纳为十一大类,五根六尘这十一大类,五根六尘是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没有自性,所以五根六尘也不可得,诸位常常念心经,心经里面说得清清楚楚,这都是说明心法跟色法的真相,目的就是叫我们忘缘,把这个攀缘心舍掉,一如玄体才能够现前、才能够证得,一切大乘经论不管他怎么说,用什么方法来修,目的都是相同的,那么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指的色法与心法,心法在八识里面我们看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心法,十一个色法全都是有为法,有为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有如梦幻泡影,你要在这个色心二法里面去攀缘,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念佛人来讲我们的一心不能够证得,参禅的人禅定不能成就,修定修慧,定慧不能现前,原因在那里?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原因,而能够把因缘因消除掉,我们岂不是大功告成了吗?原因都在攀缘,攀缘心不能舍去,这是大病。所以一心不能现前,我们在讲到现前功夫这是最重要的,像楞严经里面我们所谓最初方便就是我们下手之处,在日常生活当中,第一个就把得失的心舍掉,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不肯舍去,这个就是攀缘心,这是凡夫之人在这个攀缘心里面最严重,先把这最严重的舍掉,在这一切境界里学这个什么?学个没有得失的观念,这个得失是个错误的观念,得失是不相应行法。
刚才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毫无意义,如果你心里真想得,马上就得到了,那这个有价值,那就是属于真实法,不能讲它是不相应行法,得不到。没有一样得到,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所以只要舍一切的攀缘,分别执着妄想,一如的玄体就现前了,我们的清净心就现前了,一心不乱就现前,佛法修学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两句重要的就是在忘缘,底下一句。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这是从前面玄体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这个时候万法等观了,‘齐’就是整齐平等的意思,换一句话说你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起作用,你所见到的境界就像这两句所讲的,归复到自然,像道家所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就是归复自然了。因为二祖是唐期人,读中国的历史诸位都晓得,唐朝这个时候道家的思想非常盛行,道家打的是老子招牌,老子姓李,那么唐朝的皇帝也是姓李,总是一家,所以把这个道教抬得很高,那么在社会上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在那个时代,我们看隋末唐初,一直到唐朝那一代,你在这个经典的翻译,祖师的著述都能够看到很浓厚的道家思想的色彩,那么他是引用道家来解释佛法来印证佛法,这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所以这个两句有道家浓厚的色彩。
那么在修学功夫里面来讲,要晓得随缘,随缘而不攀缘,真如是万法,随缘攀缘,那就随缘随着变,随缘而不攀缘,那是随缘不变,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定慧,诸位要懂这个道理,随缘是什么呢?能够随顺世间,像昨天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佛的神通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随缘,随时随地在变,所以佛法不是不变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就完全变成中国化,变成中国的佛法,跟印度的佛法可以说完全不相同了,这个就是随缘,这就是变了。你譬如在衣着上,印度出家人,三衣一钵,佛法一传到中国来,这个制度就行不通了,中国人还是穿中国自己衣服,而把它的三衣,披在衣服外面,所以到中国变成披衣了,而且只有在典礼集会的时候我们才用,平常都不用,那么到中国来的时候也不托钵了,接受在家二众的供养,不出去托钵了,生活方式一个很大的转变,弘法的方式也变了,印度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他那种方式等于是游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那个地方请,佛带着学生去了,人家临时找个场所在那个地方做一个讲堂,做一个精舍,讲一个阶段了,别的地方有请了,他又到别的地方去,生活的方式,全都是托钵,每一天佛带着他的弟子们,都是到外面沿门托钵,那么到中国来呢?都有固定的道场了,不是像从前那种游化了,一个法师在一个道场,一住就是几十年,甚至于是一生,教化一方。
那么唐中叶以前,都是法师个别弘化一方,马祖道一和尚之后,又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提倡什么?共修,建丛林,把佛教的教学,弘法把它制度化,加以组织,确定制度,好像是正式的办这个佛教大学一样,我们今天看百丈清规,你看看那个里面编制,组织很有条理,有层次有相当的规模制度了,这个都叫随缘。在我们中国就变过好几次,每一次的变革,都是适应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性,适应这个时代的背景,便利大众的修学,帮助我们成就,目的在此地,它不变的是什么呢?修清净心,修觉正净,这个是永远不变的,换一句话说,它修学依据的理论,修学的方法原理原则,以及境界决定不变的,方式仪规可以随着时代、随着地域常常加以改变,所以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要懂这个道理,随缘,万法就是真如,把这个真如就是万法,不变,万法就是真如。佛法当中又说,法外无心,心外无法,这些话都是说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
那么今天这个世界整个的世界,诸位如果仔细去观察一下,类似我们中国周朝末年的,春秋战国,今天全世界局面就像那个样子,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统一了,这是政治上的统一,将来我们整个的世界,必定是文化的统一,因为现在接触太频繁了,关系太密切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优点,这些优点必定将来能结合在一起,不变就不能适合这个时代,不能适合这个时代潮流,所以佛法几次的变迁你能够看得出来,那么在今日之下,必须有大幅度的改变,能够适合于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修清净心,修一心不乱、修觉正净,而能够得到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要了解、要努力去做的,真正能够懂得,能够运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条原理原则,那么这个四句我过去曾经在大专讲座里面介绍过,不变随缘是诸佛如来,不变它是已经成就了,能够随九法界众生之缘,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式得度,它就是用什么方式,自在无碍。昨天我们在华严经里面也讲的两种解脱,一种是除障的解脱自在,另外一种是作用的自在,这是诸佛如来,随缘不变是菩萨,菩萨在随缘当中,就在作用自在里头去求不变、去修定、去修慧,不变不随缘是小乘,小乘得道证得偏真涅槃,他不变了,但是他不随缘,他不度化众生,不与大众接触,所以当做自了汉去了,随缘随着变,这是最可怕的,那是凡夫啊!就是自己没主宰,随缘随变必定是迷惑造业,感得生生世世的不如意,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