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第一卷)
净空法师讲述
(此讲录出自净空法师专集文字讲堂)
它这个页数是一七五页,僧璨大师信心铭略解。诸位看到的这份讲义是天台宗近代的一位祖师倓虚大师,倓虚大师全集里面选出来的,那么这篇文章它的原文就叫做信心铭,就是三个字。作者就是僧璨大师,这是著作的人,这一篇东西是禅宗里面很重要的文献,换一句话说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虽然是在禅宗指导原则,实际上在大乘佛法的修学,无论是那一宗那一派或者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想成就,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所以这篇文章变成佛门里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
僧璨大师是我们中国禅宗第三代的祖师,禅宗自从达摩到中国来之后,这是他传过来的。达摩在印度是从释迦牟尼佛传给大迦叶尊者,大迦叶算是第一代,第二代阿难尊者,这样代代相传,传到达摩是第二十八代,在那边算是二十八祖,到中国来算是初祖,达摩传给慧可,慧可在中国是二祖,是中国人,慧可就传给僧璨,所以僧璨是第三祖,僧璨再传给道信,道信再传给弘忍,弘忍传给惠能,那么也就是第六祖。达摩祖师传法记里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就是预言这一桩事情,他从印度把禅宗传到中国来,传到第五代,在中国的五代就是惠能大师。
禅宗确实有最辉煌的表现,这种辉煌的成就,在过去印度也没有的,一直到六祖的时候才有那么大的成就。禅宗可以说是中国佛学的特色,你看中国的寺庙,不管它有没有修禅,它都要用一个禅寺。那么由此可知,禅的影响太大太大了。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提倡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么慧可大师没有留文字,僧璨他就开始了,他就做了这篇文章,本文只有五百八十个字,而且是用这个在我们中国文章体材里面用“铭”这个体材,句法很整齐,四个字一句,有一点像偈颂一样,四句一首,那么我们要问,他是不是违背了祖师的宗旨呢?不立文字,他立了这些文字,实际上,我们今天展开大藏经来看,文字最多的就是禅宗,在续藏里面,禅宗要占二分之一以上,都是禅宗祖师的语录,比那一宗的文字都多,那么他们这些文字,大主意,就是显示直指人心的途径。换一句话说,用意不在文字,藉文字来指点我们开悟,换一句话说,文字乃是工具不是目的,不立文字,不是把文字当作目的。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那么有一些人观念上错误,他是以世间这个观念。我们这个世间,在中国古人所提倡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言就是文字,就是建立文字著书立说,流传于后世,这是不朽的事业。禅宗里面这不立文字,就是否定这方面,怕你着了文字障,文字就是障碍,你成天动脑筋就去著书立说,以为自己可以扬名于后世了,这观念错误,这是世间法,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但这执着一生,还执着千年万世,大家都不要把我忘掉,你看这个执着多深,这个是障道的因缘,有这么一个执着决定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断除烦恼,所以学佛要破执着。凡是帮助执着的那些障碍,全部要清除,意思在这个地方。
佛门里面所有的文字,不是表扬自己的,这点要晓得,不是表扬自己的。如果有表扬自己的念头,那就错了,落在四谛里面了。特别是禅宗,他的主要的目标就是希望帮助以后的学人,真正发大心学佛的人,具足正信,破除邪知邪见,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信心铭。在这个时候,禅宗印心还是用楞伽,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之后,传授宗旨是以楞伽印心,以后换成金刚经是五祖开始换的。那么换句话说,僧璨、道信都是用的楞伽经,到五祖弘忍就不用楞伽,而用金刚经。
金刚经的宗旨,可以说是“信心清净能生实相”,你看江味农居士着这个金刚经讲义,就是用这一句做这“五重玄义”里头的明宗,宗旨就是用这八个字,用这两句经文。佛法修学最注重的就是信心,我们展开华严经看,清凉大师把这部经分做四大部份,也就是四大科,科题就是用的信、解、行、证。
佛在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说明:“信为道源功德母。”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也引用华严经这句经文来强调这信心的重要。信心要不能够建立,你在佛法的修学就不会有成就,不但在修学上没有成就,就是在理解上也会有偏差,往往把这意思错解了,那么由此可知,信心乃是入德之门。佛门里面讲经说法像我们现在这种情形,讲经说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建立信心,那么讲经目的就达到了。如果说天天在听经,经的意思懂不懂?懂!你有没有信心?没有信心,虽然是讲啊!目标没有达到。佛门里面寺院、法师也就是讲佛法的教学,它有三个目标,刚才说的弘法,是为大众建立信心,这是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修道。第三个目标是传道,我们一般人讲传法。那是第三个目标,那这个修道就要行解相应了。那看在信、解、行、证,四大科题之中,弘道目的是第一个,是信;修道当中二个是解与行;传道这是讲的是证,不证果无法传道,你譬如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也是煞费苦心,只遇到了一个人,慧可大师他证道了,证道之后,才能把祖师的位子传给他,名为禅宗第二代祖师。慧可大师在一生弘扬佛法当中,也只遇到僧璨法师这么一个人,他开悟了。那么这个是把这个法传给他,这个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是真正开悟,明心见性,在净土宗里讲的得“理一心不乱”有资格接受祖师的传法。
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见性在圆教初住地位,就是初住地位,在别教里面讲是初地菩萨地位,华严、圆觉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在其中,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那么信什么?正如同我们在华严、圆觉里面常常看到的,要信自己的广大心,不是叫你信释迦牟尼佛、信阿弥陀佛,那个没有用处的,他是他,你是你,他不是你,你不是他,你成就不了的,要相信自己,自己的真心,与十方如来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要相信这个,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与一切诸佛没有两样。法里面所讲的信、解、行、证,是叫你信这个啊!
确实这信心不容易建立,你相信这个心外之佛,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阿弥陀佛,这容易啊!到处都可以看得见、都可以找得到。找一个相信自己的人,你去找找看,你到那里去找去,我们自己有没有相信自己呢?六祖一开悟的时候那个五句话:就是充分的相信自己,“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拿现在话是还没有想到自己自性清净心是这么清净,这相信自己了。五祖一听到他说这些话,知道他信心清净,这才把衣钵传给他,那么由此可知,学佛必须是从自信入门,没自信的人永远在佛门之外,他修学的再好还是门外汉,那怕他把三藏经典都能够背诵,说得天花乱坠,还是在门外,那么这就说明了信心的重要,一入信位就决定不退转,这是圆顿根性的菩萨,通常我们说菩萨在十信位是不稳定的,进进退退,十信位,到住地以上就不退转了,那么如果我们以净土念佛来说,证到了理一心不退转,那就像经上讲的圆证三不退。
事一心之前,还是有退转,进进退退,所以这个经上你看祖师著书里头也常说“得一心”,有人得一天一心,有人得七天一心,那都是事一心,得了之后它会失掉,进进退退,虽然失掉,他得过一次,这一次的有很大的功德,它会起作用。我们也不能够轻视了这短暂的一心,短暂的一心会有很大的作用,那么得了之后就不退转,能保持着是理一心不乱,可是那个圆顿根性的人,不要说得事一心,得了功夫成片他都不退转,这种人了不起,值得赞叹。他为什么不退转呢?因为他勇猛精进,所以他就不退了。这个一般会退转的人,他不肯精进啊!所以他才会退。如果是精进的人他是有进无退,禅宗,特别是达摩祖师所传的这个支派,这一派他们接引的对象,正如六祖所说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呢,可以说都是勇猛精进而不退转,所以这样的人唯恐信心不能建立。信心建立之后,决定没有退转的道理,所以他们能够一生成就;不像小乘须陀洹,证到须阿洹再来想证到阿罗汉,这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这多麻烦,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你要想想看,这七番生死那要多少时间?不容易。
圆顿菩萨无不是一生成就,昨天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到,我们中国这些祖师,个个都是位登不退,都是圆初住以上,他们一生成就的,没有天上人间说几番生死再来的,一生成就。这就是他肯精进他不退转,他把别人天上人间七番的那么长时间的修学,他一下子就完成了,进度非常之快。那么由此可知,祖师建立文字,与初祖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说,并不相违背,是在不立上建立的,建立就是不立,这是禅家的特色,禅家如是,教下也没有例外,教下这些祖师,像华严宗的清凉、忠弥,天台的智者、灌顶,也是不立而立,立而不立,否则的话他有什么成就呢?如果这个心里面真有所建立,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那么由此可知,佛所说的一切经,历代祖师所建立的文字,无非是显示真正开悟的途径与境界,提供我们做参考,勉励我们发心修学。那么三祖僧璨大师的事略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在此地不说了,你们诸位如果要参考,图书馆里这里有他的资料,高僧传里面有、禅宗语录里头有、六祖大师坛经注解里头也有,诸位可以自己去参考。
僧璨大师信心铭略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一句一句来研究。这两句话是全篇文章的纲要,也是这篇文章的宗旨的所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向下他所说的这个文章都是这两句话的注解,离不开这两句。
那么心这一个字很难,难在什么地方呢?必须要证悟才能建立信心。要不然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个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就是见性、实相就是真如、实相就是如来藏。那么换一句话说,你见到实相,实相现前,你就成佛了。当然这个佛不指究竟佛,而是指分证位佛,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这四十一位次,都叫做分证佛,分证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正成佛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心是指什么地位?是指圆初住的地位,这个地位太高了。我们要一听说这个地位太高,自己把自己的信心失掉了,这一失掉了你这一生永远达不到这个地位。知道这个地位而能够生起超凡入圣的心,就是信心。因此不是我们常常讲你要信佛,你要信这个,信那个,不是这个信,因为这种信不会生实相。
我们在法华经里面也能看到一个例子,信解品是在譬喻品后面,你们想想看那个信解品为什么不列在第一,列在会权入实之后,这个意思是很显然的,信解品里头才真正的把自己信心说出来,真正相信了,为什么?见道了,没有见道,光是听说,这个信心没建立,要你自己亲自见道了,信心建立了。
大乘的见道位,就是初住菩萨,二住以后到等觉,叫修道位,这四十个位子叫修道位,妙觉就是如来果位,那叫证道位,信道修证。这是这个见啊!信是见道。见道、修道、证道,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的这个阶级,小乘,小乘须陀洹见道证初果,二果、三果是修道,四果是证道。
那我们是没有见道修行,当然是盲修瞎练,话说的是不好听,但我们自己也晓得真的是盲修瞎练,不要一听到人说盲修瞎练,就生气了,那你更糟糕,你自己的毛病不敢勇于承当,还要文过饰非,那不就更糟糕了,晓得自己的毛病,唉呀!我现在的确是在盲修瞎练,你还有办法改,还能够力争上游,还可以改过自新,如果自以为是,那就没办法了,那是真正的自暴自弃,诸佛菩萨来也救不了你了。那么这个地方的信心,要晓得这个信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层次、什么样的境界?层次、境界是相当的高度,佛祖都希望我们自己能够直下承当,如果我们自己,唉呀!那个太高了,我们做不到,那佛菩萨还说什么法?那就不必说了嘛!既然说出来,就是我们人人都有份,问题就是你敢不敢承当,你敢不敢相信?不能承当、不能相信那就行了嘛!虽然我们没有见道,那果然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你与这个见道就相去不远了。那么换句话说,底下这个文章都是教你怎样去见道,也就是说帮助你建立信心,那么这个两句就是宗旨,所以说‘至道无难’啊!
你看这一句话就是说的不难,那我们要先问问,什么叫‘至道’?这两个字要搞清楚,倓虚大师在这著作里说:“至道者理之极也。”理是什么呢?真理,就是经里面讲的真如理体,也就是自性清净心;它的名目很多,在佛经里面至少有几十种名词,又叫真如、又叫如如、又叫一心。这个华严经里面叫一真法界,法华里面叫平等、实际。楞严里面叫如来藏、叫常住真心、叫第一义谛,都是这个东西。我们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也是这个东西。那么简单的说,在如来果证上叫大菩提,就是他,在我们六道凡夫里面叫根本无明也是他,也就是他,在佛教学的术语里面讲,像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就是他。本觉如果你觉了就叫菩提,本觉迷了就叫无明。那么可以说菩提跟无明是一桩事情,悟了本觉就叫菩提,迷了本觉就叫无明。所以古来祖师给我们讲,烦恼即菩提,他是一不是二,烦恼就是无明,迷了本觉就是烦恼,悟了本觉就是菩提,是从一桩事情上发生的,不是两桩事情。菩提的本体是本觉,无明的本体也是本觉,是从一桩事情上发生的,换一句话说,不管你怎么个说法,都是一心,我们可以说佛所讲的几十种名称,都是一心的别名。
所以,不但在中国大乘八大宗的祖师都提倡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世,也不例外,四十九年的说法,可以说完全是提倡净土法门。你不相信可以把这个经典去查查看,最初说的华严经,华严经是不是提倡净土的?华严经是提倡净土,因为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还有什么话说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善友,就是老师,教给他的念佛法门,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贤菩萨直接了当带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为什么提倡净土呢?因为净土直接了当就是修一心,一心不乱,你看这一切经典里面一切法门拐弯抹角的说一心,净土是直接了当的说一心,那就说明了这个法门的可贵之处,所以一心,包括世出世间一切名相,全是一心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除了一心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佛与众生只不过是在一心当中,显示迷悟不同而已,除了迷悟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差别呢?体是一心,相有千差万别,体是一,相岂有异呢?没有两样啊!要在一切相里面去分好去分丑,那是妄心啊!那是错误的,不是真诚的。
就像古德给我们做比喻一样,“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器上去看千差万别,从体上去看,从价值上去看它相等。譬如说我们以黄金做个例子,重量完全相同,成色完全相同,做出样子而已啊!你要是着了相了,唉呀!这个样子很好看,那个不好,那个不好给你这个看中意的一样价值,决不会说你看中的这个价值高,那个价值低,不是的,同样价值、同样成分、同样的重量,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这样子,所以佛与众生是同样的,等于上是相不一样那个体是一样的,就像黄金一样,同样的成色同样的重量,无二无别,只要不着相,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心就是真心,一如的见解是正知正见。
诸位如果能够入了这个境界,你的贡高我慢的心没有了,轻视别人的心也没有了,为什么呢?都一样嘛!所以禅宗祖师勘验学人,所谓的“三观”,他举出一个手给你看,问你:“我手可似佛手?”我的手跟佛的手一样不一样?上与诸佛平等,再衬出一个觉,“我觉何如驴觉”,驴是畜生,我的觉跟驴的觉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下与畜生平等,无二无别,这叫正知正见。如果我们觉得我总比别人高人一点,那人不如我,你这是凡夫,邪知邪见,所以邪知邪见就是不平等。正知正见是平等,平等见是真实的,邪知见决定是虚妄、是错误的。
佛说一切经;祖师无量无边的论说,无非是显明这个事实真相而已,但是如果是不善读经,不善听话的人,那个麻烦就大了,大在哪里?会把佛、祖师的语录都变成了邪知邪见,你们为什么变成邪知邪见?因为你执着他的言说,就变成邪知邪见,所以刚才讲的“不立文字”,佛祖提出这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防止你执着于文字,你一执着文字,就堕在邪知邪见里面,唯有大彻大悟的人,他心平等,他不落在文字里。没有到这个程度,他有门户之见,就以六祖大师来说,能大师在南方,秀大师在北方,他们两个人境界都很高,没有门户之见,可是他们的徒众就不行了,我比你高,神秀大师的徒众说:“惠能有什么了不起,不认识字,乡下来的,我们的师父了不起,国师,皇帝的老师。”他生起贡高我慢的心了。能大师的徒众也说:“他有什么了不起,虽然是国师,我们五祖不传法给他,传法给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是真正师祖。”徒众在打架,这就是什么呢?心不入道啊!都是邪知邪见,这种邪知邪见,祖师对他也无可奈何,天天在那里开导,要他们自己觉悟,他自己不觉悟,那有什么用处?祖庭尚且如此,何况末法时期斗争坚固的今天,今天这个佛门,这个毁谤那个,那个毁谤这个,这个你一听点点头,应该如此,应该如此嘛!如果要不是这个现象那就觉得很奇怪了,为什么呢?那正法了嘛!那不叫末法了嘛!应当解脱坚固了,怎么可以说斗争坚固了?
那么换句话说,谁不斗争呢?见了道的人不斗争了,不见道的人不会不斗争的,不见道的人心不平,见了道的人心平了,那么像这些地方最要紧的,我们自己要常常提出来反省,反省自己还有没有斗争的心,如果自己还有,自己要警觉自己还没有见道,这一念要是提起来了,你那个斗争的心就熄掉了,为什么呢?惭愧心生起来了,我学道,我现在还没有见道,我怎么可以有斗争的心?
那么由此可知,佛说经说了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翻成中国文的这个经典,在梵文经典里不到一半啊!不到一半,就是以华严经来说,华严经的原文,印度的梵文本是十万颂,四十八品,我们今天看看华严经,图书馆现在印的那个本子是最完整的本子,八十华严跟四十华严,合起来是最完整的本子,这四万五千颂,岂不是一半都不到吗?四十八品现在只有三十九品,一半都不到,其余这一切经,比起梵文,也是如此,一半不到。每一种经,如果这个经大家都欢喜的,你看历代注解几十种之多,华严经是太大了!太大了,注的人就少了,所以自古以来,注解的只有两家,华严是最少的,只有两家,这两个人都是唐朝人,一个是在家,李通玄居士,一个是清凉大师,出家人。像法华经的注解就有一百多种,楞严经的注解也有一百多种,说这干什么呢?因为这底下有一句话说:‘唯嫌拣择。’
‘拣择’在什么,在里头选择,为什么选择?你选择你就有分别心了嘛!一切经都是讲的至道,就好比刚才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还在那儿挑选,你不叫自找麻烦吗?你要的是什么?是金不是器嘛!如果要的是器,你在这里可以选择,如果要的是金那就没有选择的必要,随便拿来就是嘛!譬如说我们以这个黄金,等量的,刚才讲了等量重、等成色,做成千千万万种不同的样子,我今天要的是金,随便拿就可以了嘛!无需要选择,拈来就是,如果你要在那边选择还这个不好,那个样子不好,那个样子又中意了,你选了一天都没有选中意,都没有选到,你这不叫冤枉吗?这就是你修道你成佛,真是垂手就得到了嘛!你要在这里操这个心,三大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你还没学好啦!麻烦就在这个地方,诸位从这个比喻上,你就可以想到我们今天道业为什么不成就?就是什么呢?最喜欢的就是选择,就是在选择上用功夫,挑来挑去,这一切经论里看看,这个经不错,这个经很好啊!看到别人学的那个经也不错,你这个一生光景不多啊!选来选去,到后来一样也没学好,年岁老了,岁月不饶人,再想要选择,没有时光了,一生空过。那个修学的行门也是如此,老是在念佛,看到人家参禅也不错啊!禅比念佛还要高,再看到学密的,那个密更不错,今生成佛啊!好啦!你就选去。选来选去选到最后一场空,所以僧璨大师,一劈头就提醒你,‘唯嫌拣择’,不选择怎么样呢?就得道了,就见道了,就得道了,一选择就失掉了。诸位晓得,选择是什么?是用你的妄心,真心里头那有选择呢?妄心才有选择,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位,如果用真心你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在选来选去才有烦恼,没有选择,烦恼从那里生?这个道理我想不难懂,你只要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是不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业,生死业,都是从选择里头发生的,没有选择就没有分别心,就没有执着心。没有分别,就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没有执着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岂不是现成的吗?
所以,古德讲智道两个字,你要用你意识去理解,很难明了他的真实义,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了解真实义?心开意解,心开就是开悟了,真正明白了,无难的种智,不难。如果我们从境界上说,我们六根对六尘的境界;六尘的境界千差万别,只要离开,当处解脱,你们想想看这句话有没有道理。那么换句话说,你所以不能够解脱,你迷在这个六尘境界上,你被六尘境界所系缚,毛病就在拣择。底下这个话就容易懂了,这两句话是纲领。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我们从大处来看,这都是有选择嘛!厌恶娑婆世界的生死轮回,羡慕西方极乐净土。试问问你,你有没有拣择?你有拣择,厌恶烦恼希望证大菩提,你有没有憎爱?你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么呢?你有这个选择的心,你就不能见道,所以世出世间法里面,你还有一丝毫厌恶羡慕的这个心就错了。但是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不是在讲带业往生的,这个是把你的境界提到理一心不乱,你要想证得理一心不乱,你有这个心不行。你如果想,我带业往生就可以了,那行!你可以厌离娑婆,信愿极乐,那是什么?带业往生的人,不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的人不行,要跟禅家功夫的人一样,对极乐世界没有一点羡慕,对娑婆世界没有一丝毫厌恶,平等心,才能够证得理一心不乱,才是真正上品上生。我心里头很羡慕上品上生,我这一生一定要上品上生,古人所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得到上呢?因为你这个心里有嘛!上品上生要无心,你还有心,有心怎么样?你只有中品下品,你得不到上品,道理在此地。
信愿之心,我说的是两桩大的,你要是明白了,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从今天起,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对于恶的不要讨厌,对于好的不要欢喜,现在这个心就平了,才是真平,是佛法里我要平啊!世间法里头那还是不平啊!那怎么行呢?这里头那有世间、出世间的?没有,你有世间、出世间,你还是有拣择,还是有分别、有执着,那么换句话说,你的自信心,依旧没有建立起来?末后两句说。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个意思是讲佛门广大,虽然说迷悟一如,如果你要是有憎爱、拣择的心,纵然有那么一毫一厘,去证得真心理体,那就是天壤之隔了,天地之隔,距离就太远太远了,所以菩提心里面第一个,我说的很浅,因为什么呢?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我们也很难懂,什么叫至诚?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到直心,那个心什么叫直?我们也很难懂,所以我把这个名词变一变,我变做平等心,无非是要教诸位懂得这个意思,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都能够起平等心,做平等观,就离开选择了,你们想想,不平里面才有选择,平等里头你选择个什么?你就没有选择了,平等心是要利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至道无难,你要不用平等心,这个大道就太难太难了,诸位现在多半都是修净土的,一心不乱,太难太难了。你要是一切不选择,用平等心的话,理一心不乱,就在现前,现前就是的嘛!你要是参禅的你要有拣择心,在一切法门里头有高下的心,有所选择,你要想开悟,要想明心见性,永远办不到,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当下就明心见性。所以头两句是全文的纲要,下面一句是给我们细细说明这个道理,帮助我们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拣择就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就是妄想,换一句话说,帮助我们除妄证真,帮助我们达到信心清净,实相现前,这是祖师的一番苦心。这一段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