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积功累德第八)
净空法师讲述
积功累德第八
前两品介绍弥陀度生的大愿。发愿之后,一定要修行;如果没有行,愿就落空。所以,愿必有行,行一定依愿,这样功才能积得厚,德才能累得高,因缘就圆满。这是修学必经的程序,不但学佛,世间法也不例外。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把经典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现前就得到真实的利益。前面曾经报告过,幸福美满的人生就是现前的利益,当然将来的利益更为殊胜。如果现前的利益都得不到,将来的利益会令人感到渺茫。现前是花报,将来是果报。就像植物一样,花开得不好,果结得一定不好;花开得非常美丽,果实一定非常好,从这一点就能预知将来的果报。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这一段文第一句是承前启后。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之后,再回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的面前。法藏用了五劫的时间建立净土。世间自在王佛住世时,人寿是四十二劫。西方世界建立成就时,佛还住世,没有圆寂。他回到佛前,在佛讲经说法的大会中,在诸天大众之中,详细的向大家报告他的成就。四十八愿以及前面偈颂就是报告他的修学成就。‘发斯弘誓愿’,即指四十八愿。由愿生起无量无边殊胜的妙行,这就是世尊在此段经文要为我们介绍的。
殊胜妙行,“行”就是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不妙?因为我们的行为依烦恼,不但不妙,所依靠的是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起心动念都从烦恼生,言语造作无不是烦恼现前,非常可怕。《地藏经》曰,“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果报都在三途。声闻、缘觉、诸菩萨的行业比我们妙,他们是依般若智慧。虽是妙行,但与阿弥陀佛比较,就差太远。原因在阿弥陀佛所依的是真实智慧、圆满的智慧,所以他的妙行超出诸佛,菩萨当然更不能比。到底是那些妙行?在此释迦牟尼佛都为我们介绍出来,我们要留意,要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下三句:
‘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弥陀殊胜妙行的依据。从真实慧生起来的身、语、意三业,称为净业。这一句是真实的依靠,是真实的根本,我们必须牢牢的记住。“慧”是从定来的,就本经经题来说,觉就是慧,没有慧怎么觉!觉从那里来?从清净心、平等心来的。换言之,我们处世、待人、接物不平等、不清净,决定没有智慧,菩萨妙行决定没分。所以,一定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
凡夫最大的毛病是看这个人不是,看那个人也不如法,把自己的清净、平等全盘破坏。不要说一生不能成就,就是生生世世都难以成就。凡是以为自己是,别人不是,这就是罪根。只要根在,所有一切的罪业全从根里发出来。自己不知道,迷惑颠倒,只见他人过,不见自己过,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意思是无善根。怎么没有善根?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过失的人,他是觉悟的。所以,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是为真修。不知道自己过失的人,他还修什么?他没得修。
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左”就是往下堕落。在古代中国,右代表上升,左表示下降。你看唱戏的戏台,我们讲经的讲台也是如此,升座由右,下台从左。左是代表往下降的意思。见到别人的是非,自己就已经往下堕,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心不平等,自以为是,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一定要认识。所以,我们也要像佛一样“住真实慧”。真实慧是清净、平等、觉里生出的。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修什么?修清净心。一个真正有智慧,真正修道,有慧眼的人才见得到,观察得深刻。没有慧眼的人只能见到表面,他看不透彻。
‘勇猛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不杂。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觉悟,这就是进步。万万不可天天还是迷惑颠倒。“勇猛精进”怎么修法?念佛法门妙绝了,真正是殊胜妙行,这一句佛号念念相继,就是勇猛精进之相。你能佛号一句接着一句,那里还有妄想?那里还有分别?那里还有执着?经典是帮助你建立信心,帮助你建立愿心的。现在这句佛号为什么念不好?说老实话,还是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及眼前一切事物的真相都不清楚,以至于迷惑颠倒,信心不能建立,愿心不够恳切。所以,要读经,要研教,经教的目的是断疑生信。信心建立之后,经可以不必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圆满成就。
不过众生根性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以一盖全,这是决定错误的。每一个人根性与他过去生中的习气,和生生世世所修学的有关系,有人一句佛号就往生,有人专持往生咒往生的,有人专念经往生的。近代香港欧阳居士就是看经往生的,畅怀法师看到这位老居士往生,深受感动,才开始念佛。他不是念经往生,而是看经往生的。看经怎么往生?此事是有理论,有依据的。《楞严经》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心里忆佛,所想的、所思的是佛的本愿功德及西方世界依正庄严。
我们要明了,每一个人的根性都不相同。我们是凡夫,没有能力观机。但是可以告诉你一个原则,不管你学那一个法门,心清净就能往生。有人问我,我已经念了很多年《金刚经》,我能不能往生?能,能往生。“三辈往生第二十四”,经文末段有一心三辈往生,那就是指读诵大乘,不是专修净土之人。无论是念《华严经》,念《金刚经》,只要心里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一念回向往生,无不得生。所以,这个法门广大,不限于专修净土,专修当然最好。虽是修别的法门,只要修到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一念回向就相应。而专修之人心不清净,最后仍旧不能往生,还不如心清净的人,一念回向就往生。世间凡夫往往眼高手低,认为自己对,别人都是错的。结果别人成佛,成菩萨,自己还要堕三途受果报。愚痴之害,非常可惜!
我们要懂得勇猛精进。今天我们是用这一句佛号,或用其他的法门都可以,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可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可以因为坚持我这个法门,排斥别的法门。想想看,假如你有分别法门高下的意思,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不觉。不觉是迷,与本经的宗旨完全违背,这就错了。这些微细处,往往都是念佛人犯错,而不自知,麻烦大矣!故经曰“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说得很真实,很有道理。起心动念就是分别、执着,就是不清净、不平等,怎么不是罪,又怎么不是业?所以务必记住精进。精纯是心地清净、心地平等、觉而不迷。
讲到勇猛精进,可以说其他的菩萨有,声闻、缘觉也有,但显露不出殊胜来。弥陀之所以特别殊胜,就在‘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其他的菩萨、二乘勇猛精进,但未必专志庄严妙土,唯独法藏菩萨专志庄严妙土。西方世界之所以殊胜若此,乃因弥陀没有第二个念头,一心一意就是庄严净土。庄严净土所为何来?不是他自己享受,是给大家受用,他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生到他那里,享受他的成果。实在是了不起!有福愿意给一切众生共享,不是个人独享。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学这个。
有福报不愿意与人共享,这就与弥陀的本愿不相应。弥陀与那些人共享?与ㄧ切众生,确实没有分别、执着。但是众生能不能个个都享受到弥陀的成果?未必。原因何在?不是弥陀不欢迎,是他自己不愿意去,这就没法子。阿弥陀佛没有条件,没有障碍,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你相不相信,肯不肯去。有些人想去,肯去,但是方法错误。就如刚才说的,虽然天天念佛,求生净土,可是常看别人的过失,所以虽念阿弥陀佛,心不清净、不平等,烦恼重重,是非人我。这样的人,即使嘴唇念破了,也不能往生。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清净、平等、觉。你心不清净,去到那边,会破坏西方净土。俗话说害群之马,扰乱别人清净,你怎么能往生?决定不可能的。这并不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不欢迎你,而是本身达不到要求。这一点,我们要注意,要重视。
真正求往生的人,一定要依教奉行。经典所讲的要努力去做到,纵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做到的愈多,往生就愈有把握。弥陀‘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今天我们学了,今天就要去做。用什么方法做?心地清净、平等、觉就是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以上所说是修因。下文四句是讲果报。
‘所修佛国’。“佛国”即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经千亿岁精进,观察,考察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舍其短,取其长,五劫建立成诸佛国中最圆满、最殊胜的处所,提供大家作为修学的场所。
‘开廓广大’。西方极乐世界大,大到我们没有办法想像。
‘超胜独妙’。“超胜”是超越诸佛国土;“独”指唯独西方极乐世界。与其他世界比较,它超越太多,原因就是前面的修因。一定要记住,有因必有果,有果一定有因。果要殊胜,因一定要殊胜。因果的定律,世、出世间法都无法超越,就是佛所说之一切经典都无法超越因果。《华严经》之五周因果,《观经》之三福,佛再再郑重的教导我们“深信因果”。真正相信因果,这个人有福;不相信因果的人,没有福报。眼前虽然有福,那是他过去生中修的,享尽就没有了。因是造福,果是享福。自己不造福,那来的福享。要享福,先要造福。本经经文不长,容易受持,又讲得详细、明白,理事完备,因果周详,的确是好,一切经里,确实是第一经。
西方极乐世界确实“超胜”,古人略举七桩事让我们仔细体会,省察。
第一、法、报、应三身,所出本同,故三身一体,一体三身。这在他方世界里是见不到的。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我们见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的报身;法身更是渺茫,连体会都不容易。西方极乐世界,三身一体,太微妙,太难得,太殊胜。
第二、阿弥陀佛的光明、寿量,超过诸佛。此光明、寿量不是指法身、报身而说的。法身不生不灭,当然无量寿,这是一切诸佛平等的,阿弥陀佛也不例外。报身有始无终,也是无量寿,一样是诸佛平等的。此光明无量是指弥陀之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在世间示现的应化身寿是八十年,即使是本经中世间自在王如来的应化身寿也只是四十二劫。四十二劫与无量劫如何能比,所以他的寿量超越诸佛。
第三、弥陀度众生,方法之巧妙,一切诸佛皆不能为比。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方法巧妙、容易。换言之,没有一个人不能念,没有一个人不会念,所以才能令一切众生一生中往生不退,圆满成佛。其度生方法之巧妙,真是超胜独妙。任何一尊佛度众生的方法,比阿弥陀佛不知麻烦多少倍。往往修学一生也不容易成就。念佛这个方法巧妙、简单、容易,就是因为太简单、太容易,所以一般人都怀疑。怀疑皆因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故他不能相信此难信之法。
第四、与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平等证入实报庄严土。这也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真正是难信之法,比名号功德还难相信。不同根性的众生,高的如等觉菩萨,低的为阿鼻地狱众生。菩萨、天人、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虽然程度不齐,相差悬殊,只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令皆齐入报土,平等成佛。又三辈九品虽是事实,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辈九品这个意念。若有此意念,心就不清净、不平等。上位的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之人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虽然讲九品,下下品跟上上品是平等的。有没有上上品、下下品?有,虽有而平等,此是不可思议。十方世界则不然,人就是人,绝对不是天,天绝对不是阿罗汉,阿罗汉绝对不是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是人,也是天,是阿罗汉,也是菩萨,这事理皆不可思议,所以这是平等成就的法门。
第五、佛所说许多经论,都能顿超证入一乘。声闻、缘觉是二乘,二乘有坚固的执着,很难成就。根缺之人(六根不完备的人)学佛,障碍很多。弥陀净土,只要这句佛号老实念下去,所有一切障碍全部消除。业障消除,顿超证入一乘(一乘即佛乘),与《华严》、《法华》没有两样。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本经之超胜独妙,特别是对业障深重之人,名号功德能将其消除尽净。
第六、往生正因乃本经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真正是容易修。谛闲老法师那个作箍捋匠的徒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没念过书,不认识字,老和尚教导他,传给他的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告诉他要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继续再念。此人了不起之处就是依教奉行,他真的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三年成功。所以,念佛法门容易得到,容易修学。
倘若修不成,就是不老实。一面念佛,还一面胡思乱想,是非人我,这是在糟蹋自己,毁灭自己。这样的心态,好似终日与魔为侣。侣是伴,妖魔鬼怪是他的同伴。一心清净念佛的人,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则是与佛为侣,怎么会一样!
谛闲法师那个徒弟就是与佛为伍。我们要警觉到,要真正明了。起心动念、是非人我就是跟妖魔鬼怪作伴,决定没有成就。这是自己不上进,是自己背师叛道,违背了佛的教训,背叛老师的开导,是自作自受,不能怪别人。在台湾,有不少人念佛往生。念多久?三年、五年。这些念佛往生的人都是与佛为伴侣。试问自己是不是起心动念,张家长,李家短?如果是,那么你是一天到晚跟妖魔鬼怪做朋友。
我们要心地老实,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一念不生。别人来跟我说这个人好,我们点点头,一句“阿弥陀佛”;那个人坏,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跟诸佛做朋友。凡事总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要仔细省察,反省,自己到底是跟妖魔鬼怪在一起,还是跟诸佛菩萨在一起,这个要知道。你们常常来问我,或有问题打电话来问,这都是跟妖魔鬼怪做朋友,都是不老实。与诸佛菩萨做朋友,你什么疑问也没有,你不会找我的。来找我的都是妖魔鬼怪,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这一说,也许你们就不好意思来找我;虽不好意思找我,还是妖魔鬼怪。
第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果报太高、太快,简直是吓人,让人不能相信,但这是事实。像我们这样一品烦恼没断,带业往生的人,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平起平坐,这还了得!但这是事实。生到极乐世界,即圆证三不退,所以虽是凡夫,可以说就是等觉菩萨。此一事实,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很详细。类此种种,确实为十方诸佛世界所没有的,故释迦牟尼佛说是“超胜独妙”。
‘建立常然’。“常”是永远不改变的。我们这个世间,动物有生、老、病、死,它有变化,是无常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一切都是无常的。而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常,人不但无量寿,且不老。不像我们随着寿命增长,慢慢衰老。西方世界的人不老,容貌不会改变,永远是圆满的、没有缺陷的。人如此,树木、花草亦如是,没有凋零,没有春生夏长之现象。“建立常然”,其含义极深,其义之一是本性常。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殊胜,你要研究它的理论。极乐世界基本的结构与十方世界不相同,十方世界的种种物质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见”、“相”同源,根源于“自证分”。换言之,虽然源自本性,但本性变了质。变成什么质?变成“生灭法”,也就是所谓的“有为法”。读《百法明门论》就能晓得,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色法都是有为法。心法的部分属于“见分”,是“见分”变现出来的。“色法”部分有十一类,色法是“自证分”透过“见分”变现出来的。“见”是生灭的,所以“相”也是生灭的,于是一切现象皆无常。
十方世界与娑婆世界大致差不多,唯独西方净土是法性土,没有经过八识,它是称性。性是真常,所以身、土也真常,故称之法性常。西方净土的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法身、法身常。法性不断,所以报身常、相续常。因此应化身的寿量常,显示出无量寿。西方世界是弥陀如来妙心所现,法性妙土所成,与十方世界依正庄严,基本结构不一样。如果不清楚这个事实,我们总会怀疑,总是想不透其中原因。有疑,就是障碍。佛在本经中讲得很清楚,“疑”对菩萨都是大障碍、大损失,何况我们初学的人。“疑”绝对不是容易断得掉的。如果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怎么能把疑舍掉?有些老公公、老太太一听,他们就相信,不怀疑,真正了不起!我们比不上。他们的善根、福德深厚,所以不怀疑,一听就相信。
故‘建立常然’之“常然”,简言之,一是本性,一是不间断,一是相续。西方极乐世界是三身一体,一体三身。
‘无衰无变’,这句是总结,西方极乐世界果报不可思议。果报所以不可思议,是因行不可思议。因此要特别注意,就是我们要发大愿,我们的愿同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要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分别,不执着。不打妄想,你的真实慧就现前。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决定没有智慧,你就很可怜。
如果我在讲经之前,研究研究经本,看看怎么讲法,那都是打妄想。我讲经的经本都是柜子里的,讲完了收到柜里去;下次再讲的时候,他们又拿出来摆在讲台上。讲完之后,你问我讲些什么,我真的不知道,完全不晓得。我跟各位讲实话,我没有准备,我心清净,二六时中就是这个清净心。上了讲台,展开经本,看看你们的眼睛,看看你们的动态,我讲的就不一样。所以,每一次讲的都不一样,天天不一样。为什么?你们的表情不一样,动态不一样。大家听得欢喜,就是契机。不须准备,契机而说,有备就不契机。好像大夫给人治病,先把药方开好,再为你治病,那药方一定不灵。
有同修要学讲经,学什么?学清净心。心清净,心同佛,愿同佛,行同佛,言语自然就差不多。我们要明白这根本的道理。我说过很多遍,讲经、听经都是蒙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自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不是诸佛如来加持,这部经看都看不懂,那里能讲。我们怎样得佛加持?就是心地清净、平等。所以,只学这一样就够了。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一段是讲庄严自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大珠和尚语录》,我们曾经讲过不少遍,开端就讲修行。修行该怎么修?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由此可见,修心重要。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这两句是总说。修行时间长,不是短时间,几天几个月就可以成就的。一定要发长远心,你看菩萨发心,都是无量劫。要发长远心,也就是要有恒心、有耐心,才能成就。没有恒心,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是不会有成就的。有长远心,心是定的;没有长远心,心是浮的,道理在此,我们一定要发长远心。‘积植德行’。“积”是累积;“植”是培植,培植什么?德与行。“德行”二字看起来是很抽象,必须落实说明。下面这几句就是落实开示。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德行的根本法。前者就是《金刚经》之“如如不动”,后者是《金刚经》的“不取于相”。释迦牟尼佛教导须菩提尊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所传的禅宗,“禅定”就是从这两句话来的,“不着相是禅,不动心是定”。真正的禅定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着相,即是禅定,并不是天天盘腿打坐。若身虽盘腿打坐,心却在那里打妄想,那是什么禅定?着相就没有禅,动念头就没有定。只做出修定的样子,没有用的,骗得了人,却瞒不过鬼神,鬼神瞧不起你,所以你还是跟妖魔鬼怪做朋友,不是跟诸佛菩萨做朋友。前者是内不乱,一如《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后者是外离相,不着相就是离相,是心不染着,不是事不染着。若曲解成事不染着,那佛教就变成消极,变成逃避现实。事上虽然在一起,和光同尘,心地不染着。所谓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着重于心地的清净。心真正清净,性德显发无量光明。
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无量的宝香。我们凡夫三天不洗澡,身上臭味难闻。真正修行人,一年不洗澡,他身上还是清香。不一样!清香是什么?乃性德之香。一般人头发几天不洗,气味很难闻,自己也难过。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平常也不洗头,你看他的相片,胡须、头发长长的,人家身上清香。我们用各种香水、香料,都没有他那个香好。他的殊胜从那儿来的?就是从清净、平等来的。
这两句经文要牢牢的记住,顺境里不起贪心,也就是面对五欲六尘,面对财、色、名、食、睡没有贪心。处逆境时没有瞋恚心。无论顺境、逆境,一切境界清楚明了。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人愚痴,就会糊涂。有些人觉得奇怪,好像很多事情我都知道,问我是不是有神通?我没有神通。事事不知道就是愚痴,要样样都晓得。过去的要晓得,现在的要晓得,未来的也要晓得;对自已的要晓得,对别人的也都晓得。其实,这事情不难,只要心地清净,观察入微。俗话说,人看多了,事看多了。看相算命的,天天看人,所以一接触,一看相貌、表情,再从你的谈吐,甚至于你的声音,大致情形就都知道,这些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如果能再多念一点书,那会更正确,读书是学问。基于学问与丰富的经验,所以往往能观察判断得很正确,不会错误。所以,瞒人只能瞒愚人。世间一个有学问的人,你想瞒他都瞒不过,更不要说修道的人。纵然不常在一起,第一次见面几分钟,他就能正确的判断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前途。浅而言之,这就是学问,就是经验。瞒人的人把别人当成愚人,自以为聪明,你们是傻瓜,我瞒你。其实傻瓜是谁?傻瓜是自己,他是瞒不到别人的。自欺欺人,这才是愚痴,是贪、瞋、痴三毒之一。
“欲”是欲望。人都有欲望,欲望于修道是很大的障碍。欲望总不外财、色、名、食、睡五欲。佛法里的名闻利养,也一样是欲望。‘少欲知足’。欲望要减少,愈少愈好,你的障碍就少。少到什么程度?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足够了。不要多求,多欲之人,苦得不得了,是个可怜人、愚痴人。欲望减到最低限度,才能‘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也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没有欲望,凡事就简单、容易,他才真能做到人与人之间以真心相待。以感情接触人、事,就麻烦大了。
何谓真心坦诚?真心是一切妄念都没有。你来找我,我将真言告诉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只有这一句话是真话,真心利益你。其他的都是废话,都是假话,都不是真的。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只有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方为正念、正思惟。换言之,其他的都是妄想。妄想、执着不能再搞下去,否则将没办法了生死,没办法出三界。所以,许多人写信给我,我都不回。为什么?无非都是杂心闲话而已。
这一次我在温哥华,金石家陈风子老居士为我刻了十几个图章,以后有人给我写信,我在名信片上盖个图章,寄给他就行了。是些什么图章?“无量寿佛”、“阿弥陀佛”,还有经里的句子,我摘录几句,如“净念相继”、“老实念佛”。盖这印章,又省事,又得身心清净。不再搞俗务事情,远离尘垢。所以,找我讲经,安排时间,可以;跟我谈别的,我一概不听、不闻。报纸、电视,我都不看。从前回到台湾还看看新闻,现在新闻也不看,因为没有新闻。这些人起什么念头,做什么事,自然得什么果报,也都清楚,还要看报纸干什么!不要看。
千万要记住,‘不起贪瞋痴欲诸想’,这是真正修行。平常一面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几十遍《无量寿经》,内心还是贪、瞋、痴、慢,则一切都完了。你是念经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成就。念经、念佛是要把贪、瞋、痴、慢念掉,才是功夫。为什么叫你天天念经,念阿弥陀佛?因为不念佛经,心里会起贪、瞋、痴、慢,会一天到晚打妄想。
不着外境,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境,外面的境界不应执着。色是一切色相,眼根所见的。我们见色相,分别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这个如法,那个不如法,这就着相。不着相的人清净、平等。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因为佛不着相,他是平等的。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他也不着相。凡夫看佛菩萨都是凡夫,凡夫着相。怎么着相?这一尊是释迦牟尼佛,那一尊是药师如来,释迦牟尼佛决定不是药师如来。着相就错了!我们要在一切境界里锻炼,对外面的境界不着相,随缘不攀缘。随缘自在,攀缘很苦。
由‘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一直到‘植众德本’,这几句经文都是教我们应该要忆念佛的德行,这是诸佛所行、所修的。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这就是所谓“一念单提”。净业的纲领、净业的宗旨就在此,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忆佛念佛”。这是我们应该要做,要修,要学的。
‘过去诸佛’,实在讲,是不分过去、现在、未来。佛佛相念,我们能念诸佛,自然就成佛。佛佛才相念,由此显示出念佛法门不可思议。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里?就在这部经上。我们念这一部经,想这一部经,重要的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处,要用心念。在中国文字里,“念”字属于会意。“念”是什么?现前的这一个心“今心”,上面“今”,底下“心”。现前的这个心,里面是佛,心中有佛,这是念。心里没佛,口里有佛,不是念。心里真有佛,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心里要有佛,要想佛,要忆佛。
念佛的功德,具体而言,就是世尊在本经所教诲的,我们常念四十八愿,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就是“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诸佛所修、所学,以及所成就的普度众生、教化众生,这些无量无边的善行功德,是我们该去念、去想的。不要想是非人我,不要想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又怎么样,这些果报都在三途,都出不了六道。你想阿弥陀佛,想西方世界,将来决定生净土,这一生决定成佛。成功与否,就在这一念,希望同修们在这些地方认真体会。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前面说“庄严自心”,以长远心、恒心、耐心来积功累德。“功”是指功夫,此功夫完全是指修行,修行是功夫。“修行”二字要搞清楚,“行”是行为,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都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依照佛菩萨的教训,或者世间圣贤的教训,将错误改正过来,这是真“修行”。圣贤人的教训,实在说,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如果是他的意思,我们何必遵守他的意思。大圣大贤、诸佛菩萨的教训是从心性里流露出来的。换言之,修行是顺自性,不是随顺别人。明心见性的人,其言语、行为都是从自性流露的。我们跟他学习,以他作标准,就是以自性作为标准。“顺性是至善”,没有比这更善的。这一点必须理解,然后我们才能欢喜信受,欢喜接纳,使我们也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标,是为“积功”。唯有“积功”才能“累德”,道德方能建立。
经上很具体的为我们指出,佛法积功累德的标准就是“戒、定、慧”三学。“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末后一句“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这完全是智慧。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有戒未必有定,有定一定有戒;有定未必有慧,有慧之人一定有定。好比三层楼房,第三层一定包括第二层跟第一层,第一层未必有第二层、第三层。所以,要清楚明白三学次第,才知道这一句经文里包括多少意义在里面。
经文教我们修学的原则、纲领,属行门。‘行寂静行’,一切行为中是以“寂静”为最贵,“寂”是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是对烦恼、对妄想而说的。有妄想、有烦恼,你的心就不寂静。必须把烦恼、妄想消除,恢复自性本来面目。自性是什么样子?自性是清净寂灭的。换言之,寂静行就是诸佛与大菩萨的行持。我们要问,心地清净寂灭了,还有没有作为?如果到深山里去修行,离开城市,离开人群,是不是这样就是修寂静行?不是的。逃避到深山,躲开人事,是小乘,那是很笨的方法,修成功了也未必是真的。为什么?让他到都市逛一逛,他的心又乱,又不寂静了。所以,纵然得到寂静,若靠不住,则未必是真的。
真正的寂静行就在红尘里修学。怎么修法?前面已教了我们纲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事可以做。《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意”是什么?贪、瞋、痴、慢,这是意。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我们做什么,诸佛菩萨跟着我们一样的做什么。可是,我们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诸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事情做得比我们还要好,还要圆满,我们比不上他。所以,是在万事万法中,显示出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这是佛法,这才是真正的寂静行,是真实的禅定。不是离开一切现象,那种清净是不算的。真正的定是像《楞严经》首楞严大定、《华严经》师子奋迅三昧的境界。
‘远离虚妄’。什么是虚妄?世间一切事是不是虚妄的?一切物相是不是虚妄的?唯识论里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现象皆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没有自性,缘起性空,所以是虚妄的。可是还有比这更虚妄的,即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这些诸法与心法不相应,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与色法也不相应。换言之,它也不是物质。以现代的话来讲,它不属于精神,也不属于物质,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这些抽象概念,佛法的名词称之为“妄想”。二十四类的第一类就是“得”。你得到了,你那里得到?你什么也得不到。你说你得到了,不过是打妄想。时间、空间,时分、方分都是妄想。那来的时空?想想看,它既不属于精神,也不属于物质,非精神,非物质,但有没有这些事?确实有!只是这些事纯粹是假的,是虚妄的。依他起已经是虚妄,遍计所执更是虚妄,这些虚妄全要远离。
远离,不是说不要,要知道它的真相。你不要它,事就行不通。譬如台湾的选举,你得多少票?没有得,这不成话!确实有得、有失。得失是什么,我们要清楚,这是抽象概念,是妄想。世间人以为是真的,生活在妄想之中。我们要理解他,他打妄想,我们也要用妄想来跟他往来,否则就不能沟通。虽然往来,他执着,我不执着,这是“远离”。不但“遍计执”与“依他起”要远离,就是心法、八识王、五十一心所也不执着,乃至佛法、世出世法一切不执着的时候,就能称性起用。这就是佛经常讲的,佛菩萨在世间游戏神通。
游戏神通就是称性起用,非常活泼、非常自在,一点也不执着,心地确实清净寂静,得大自在。这是我们修学的最高纲领。我们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这个学会了,真自在、真快乐、真幸福!从今而后,所有一切烦恼苦厄都断了。
‘依真谛门’。“真谛”就是真理,“谛”是谛实、真实的意思,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实面。我们自己要依真实,待人处世也是从真谛里起用,随俗,随缘。表面上,与一切凡夫完全没有两样,没有差别,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凡夫迷于妄念之中,诸佛菩萨把妄想、执着扫得干干净净。恒顺众生是以真谛恒顺众生,是以真性恒顺众生,不是用妄心。
‘植众德本’,所以“远离虚妄,依真谛门”。这两句经文即离相,离一切虚妄相之意。接着是教我们修善。一切善的根“本”是什么,也就是说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个根“本”生出来的。佛在一般经论上说,世间一切善法是由三善根而生。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反过来说,世间所有一切罪业则是从三毒烦恼而生的。贪、瞋、痴即三毒;贪、瞋、痴反过来就是三善根。这是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注意的。修行从那里修?就是修这个。如果我贪、瞋、痴的念头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是功夫得力。三毒淡,善根就增长,这是一体的两面。好比黑暗减少,光明就增多;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自己仔细想一想,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贪、瞋、痴的念头,跟没有学佛之前是否差不多,甚至于更厉害?如果是,那就完了,就颠倒了。你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你修三恶道。将来你的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你到那里去证果。大乘佛法的善根是“精进”。我们不但不精进,还成天胡思乱想,学得很多,既杂又乱,这都是没有善根,道业不会进步的。
佛法修学有三个层次,入门要“专”,到了相当程度之后,在教下,是大开圆解;在宗门,是明心见性;在念佛法门,就是一心不乱。修到一心不乱,就晋升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博”,广学多闻,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专是第一个阶段。专的目标何在?烦恼无尽誓愿断,是为了断烦恼,也就是断贪、瞋、痴。“专”才能断烦恼,“博”断不了。“博”不如法,则易增长贪心,所以断不了烦恼。要“专”到极处才“博”;“博”之后再“精”。这是修学佛法的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是不能颠倒的。今天许多年轻人把次序搞乱了,一开头就要博,所以一生都不能成就。烦恼不能断,法门也就修不成,生死不能了,来生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这很可惜。
所以修学的次第,第一个阶段一定要“专”,古人订的期限是五年。古德用五年的时间,够了,因为古代社会单纯,六根接触外面的范围不大,五年时间确实能定得下来。现在则不行,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比古人不晓得要大多少万倍。打开电视机、无线电,全世界的事,你都知道。从前人或深山里的修行人,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可能要半个月、一个月才听说,才知道。当时消息不灵通,没有人从山下上来讲,山上的人就不晓得。那像现在,不管世界那个地方发生鸡毛蒜皮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个没好处,对修道人来讲,是很大的妨碍。为什么?心不清净。所以要知道“精进”,也就是要知道“专一”。
就本宗来讲,“德本”就是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万德,佛门常说“万德洪名”。“万”不是数字,万是代表无量无边之义。确实,无量无边的德能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这一句名号功德乃真实的德本,所以我们要‘植众德本’。“植”是培植;“众”是众多。众多的德本要如何培植?“老实念佛就是植众德本”,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的一句话。说起来实在很简单,所以相信的人少,总怕一句佛号不够,还要搞许多经、许多咒,搞世间许多慈善事业,以为这样修行才能植众德本,其实搞错了。那些作法,是把德跟福两者混在一起,只可以说是植众福本,不是植众德本,得的是人天福报。
“福”跟“德”,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决定不能混为一谈。德中有福,福中不见得有德。功德里一定有福德;福德里没有功德,诸位要认识清楚。“植众德本”是修善的纲领,下文具体说明其纲要和原则。
第一要‘不计众苦’。“计”是计较。在生活中物资短缺、衣食不足,这是苦。天然的灾害,我们也要受苦。这几年,全世界天灾很频繁,像大陆这一次非常严重的水灾,有些地区有风灾、地震、火灾,这都是天然的灾害。还有人为的灾害,中东战争,这是人祸。天灾、人祸带给我们精神生活的苦难。修行人要能看破,换言之,要能忍受,“不计众苦”,不要去计较这些。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要若无其事,不放在心上,要修清净心,行寂静行,这才是真正修道人。修道人对自己,没有别的,就是修心地清净。有妄念,心就不清净。想过去,想未来,都是妄想。过去已经过去了,还想它干什么?未来的还没来,又何必去想。梦境更是虚妄,有人胡乱作梦,作了梦,还来跟我说,我又不能不听他打妄想。所以,一切众苦不去计较,心就安。
‘少欲知足’。“欲”是欲望,无论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都要减少,愈少愈好。“好事不如无事”,这是庞居士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古德常道,“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庞居士更深入一层,“好事不如无事”,心里才真正清净无事。我们要做好事,虽做好事心里还是无事,这就对了。无事,不是说我什么事都不要做,那是小乘自了汉。大乘菩萨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怎么说“无作”?心里若无其事,一念不生,这是无作。怎么说“作”?为大众服务,尽心尽力,精进不懈,手脚勤快,谓之“作”。心地清净,是“无作”。遇事手脚勤快,尽心尽力的做,作跟无作是同时,不是分开的。并非作的时候就作,不作的时候就不作,不是的。“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我们要这样学法。“少欲”则不取于相;“知足”则如如不动。
‘专求白法’。“白法”就是善法。古印度有些术语,跟中国人说法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中国人讲“善恶”,印度人说“黑白”。恶,他称之黑业,用黑来代表;善,用白来代表。善业、善法就是白法。“专求善法”,利己利人是善法。白法在那里?到那里去求?这一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第一标准的白法,向这本经去求,你全都求到。本经从头到尾所说的,全是善法,是第一善法。这是我们所要求的,务必牢牢记住。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照做,决定得利益,所得的是想像不到的真实利益。
‘惠利群生’。“惠”是恩惠、布施。我们把自己所修善法的利益,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是佛教我们的作法,这是“作”。对自己,则‘少欲知足,不计众苦’。
‘志愿无倦,忍力成就’。“志”是无上的大愿,与诸佛如来的宏愿相同,无尽的志愿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忍力成就”就是前文所说的“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诸佛如来示现世间,无论什么样的身分,对自己都是“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两句话道尽了佛对社会一般大众,对一切众生,确实是“惠利群生,志愿无倦”。
看近代的大德,净宗的印光大师是一个好榜样,禅宗的虚云老和尚是个好榜样。他们一生不是没有供养,他们的供养太多了,享受不尽,可是他们一生所穿的,都是很多补钉的衣服。难道他买不起一件新衣服吗?他不需要,单是信徒供养的新衣服,就不晓得有多少。新衣服送来,他就送人。看到初出家的,没有人供养的,他就转供养,自己还是穿破的。为什么不穿新的,把破的、旧的自己受用?教人离欲知足。更深一层去想其中道理,是为我们作榜样,作模范的。
示现居士身分的,大家看到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现在台中莲社还单独辟了房间,展览李炳南老居士生前用过的东西。你去看他穿的衣服、袜子,补了再补。他是现代人,他不缺物资。有没有人送他好东西?有,我就得到不少。人家送给他的好衣服,他送给我,他自己穿破的,我穿新的。我们眼前见得到的名闻利养,他一样都不要。李老师在台中创办不少事业,最初创办,他是创办人、董事长。创办起来,一届完了之后,他马上就交给别人,由别人接着办。绝对没有我要掌权,我要抓权,我要做到底的意念。随创办,随就交给别人。
再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他老人家一生建庙,修庙。他的声望高,募化很容易,看到这个庙宇破旧了,外面一宣扬,大家都送钱来。庙一修好,请一个有德行,有修行的出家人去作住持,他就走了。一生建庙,修庙,自己没有庙,这是“作”。霸占庙宇,妨害修行,将来的果报在地狱,证的是阿鼻地狱果。这些一定要牢牢记住,要认真去学习。
‘忍力成就’是真实功夫。《金刚经》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不但出世间成佛、成菩萨要靠这个功夫,世间建功立业也靠它。忍什么?要忍苦,忍难。你要能受得了,要永远甘心情愿去接受,这是大人物。如刚才所讲的出家的虚云老和尚、印祖是大人物;我所见到的李炳南老居士、周邦道老居士,都是大人物。在这个时代里,已是希有。他们一生生活节俭,有多余的,就帮助别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追求的是自己的名闻利养,自己的物欲享受;多余的,才分一点给别人。还有许多人,有多余的,也不肯给别人。我所举的这些人,本身并没有多余的,完全是自己节俭,过最清苦的生活,其余的全部贡献给别人,这个不容易。所以佛法常说,“能忍者,可名为有力大人”。“有力大人”就是经里常讲的“大丈夫、大英雄”。他们“大”在那里?大在能忍,能忍辱。
忍辱对治瞋恚。六度中,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佛开了六个方子,这六个方子对治众生的六种大病。能对治,就是菩萨。虽然忍辱对治的是瞋恚,其实忍辱能断贪爱、悭贪,能断愚痴。换言之,贪、瞋、痴,用这个方子全有效。能忍就不贪,我们能忍耐物质生活的苦,对于财物就不贪。能忍耐清净寂寞,对于名利富贵就不贪。贪心断灭是真正的享受,快乐无比,少烦少恼,自在安乐。世间人愚痴,想自在,一生得不到自在;想安乐,得不到安乐。什么原因?他不晓得原因就是多欲,欲望太多,名利心太重,所以他得不到。
《宝云经》里说,佛说菩萨有十种方法能净于忍,这就是“忍力成就”。《宝云经》的十种方法,值得我们作参考。
第一、内心忍。“内”是指身心、身体的感受。就是身体、心理这两种苦都要能忍受。诸菩萨修都修这个法门,我们怎么就不能忍?应当要学。身饥寒是身体所受的,不是外人所能知的。心里的种种忧虑、烦恼,因你不忍,所以这一句佛号念不好。你若能忍,能把忧虑都放下,佛号就能念得得力。因此,不能忍,怎么行!决定不能胡思乱想。我在讲席中常常劝勉同修,念头起来,如果不是想弥陀本愿功德,不是想四十八愿,不是想西方依正庄严,都是胡思乱想。要忍,把它放下,不要去想它。一切人、一切物全是生死业、轮回业,你想一次,就造一次。结果每天造的是生死业、轮回业。你想这些做什么?想就是造作,是意业在造作。不要想这些,想佛,忆佛,念佛好!这是净业。净业不修,而修六道,修三途,真正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要讲求忍耐。
第二、外忍。外忍着重的是别人的毁谤、侮辱、骂詈(骂是当面骂,詈是背后骂)等恶言加之于我时,要能忍,不要去计较。甚至于还有一些人,听到别人骂自己喜欢的人,也生气。学佛的人,听到人家骂佛教,也生气。这些都是过失,我们要能忍。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尚遭六群比丘、六师外道当面侮辱;背后骂詈的,更是多得很。佛没有跟他们计较,也没有跟他们辩论。骂,随他骂,骂久了,骂累了,他自然就不骂了。何必跟他计较,何必与他一般见识,要忍!这是诸佛菩萨所修的,我们应当学。
第三、法忍。法是指求法。佛法广大幽深,微妙不可思议,我们听了,未必能听得懂。应该要有耐心、有恒心,去向有修学的人请教。要学习忍,尤其是读诵、思惟,没有忍力不能成诵,一天念一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不缺,这要忍力的。没有忍力不行,没有忍力就断了。由此可以明显的测验出,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功夫到底有多少。
初学的同修不要好高骛远。我劝大家念《无量寿经》,一天至少念一遍。你就从一遍开始。一遍念个半年、一年,可以念两遍了,你再念两遍。为什么?我们要精进,不要退步。发心发得很勇猛,一天念十遍,念到第二天,觉得太多,时间太长,就念五遍!打对折,到第三天,五遍也念不成功,念三遍。念了一个星期,就不念,退转了!这就错了。要积少成多,才是积功累德。不要一开始看人家念得多,就想要超过别人,这是好胜心,这是欲。好胜心学佛,学成之后,将来成阿修罗。阿修罗的性情就是好胜、好强。阿修罗修了福,但没有智慧,福报现前,反而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后来必堕地狱。阿修罗没有不堕地狱的,所以万万不可以好胜,不可以争强。看到别人超过我们,我们欢喜赞叹,恭敬向他学习。学习要循序渐进,慢慢的学才对。
第四、随佛教忍。譬如在本经中,佛对我们的教训非常多,我们要有耐心去接受,去研究,去学习,还要有长远心来保持,使它不失掉。这也是诸菩萨、罗汉们所修学的,我们要随学。
第五、无方所忍。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中,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把“忍让”忘了。随时随地记住,“忍让”是大德,忍让是修学成败的关键。能忍让的人,没有不成就的。反之,不肯忍让的人,没有不失败的。成功失败的关键在此。这是无方所忍。
第六、修处处忍。处处忍与无方所忍,有什么不同?无方所忍是在一切时、一切处,提高自己忍让的一种修学法门。处处忍,则特别是指境界,就像顺境、逆境。处顺境中,不被顺境所转,顺境容易令人起贪爱之念。逆境则容易起瞋恨之心,换言之,都令人生烦恼。所以,在顺境里要忍,使不起染着之心,不生贪爱;逆境里也要忍,令自己不生瞋恚。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心都要清净,正如前面所说的总纲领,心要寂静,我们修的是“寂静行”。本经经题“清净、平等、觉”,正是我们所要修学的。
第七、非所为忍。所为,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像与自己有利的、有好处的关系。于我将来有好处的,或者与我有亲故者,我的亲属、眷属、好朋友,对待这一类的,能忍。如果没有这些关系的,就不能忍。这是错的,所以佛特别教导我们“非所为忍”,意思是要我们绝对不可以只为自己的利益,或者只为与自己有特殊关系之人设想。我们应常修忍,忍辱要平等修。忍辱为的是希望自己身心清净,决没有个人的利害或亲故,无论那一方面的利害都没有。
第八、不逼恼忍。这是指人为的加害,别人谋害我,陷害我,我们能忍。世间法莫不事出有因,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的事情很多。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有人陷害我,必有原因,他为什么不害别人!
佛经上说,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有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与某人见面一认识,终其一生都处得非常好,为什么?前世结的善缘。有恩的,一世都处得很好。那些陷害你的,是过去世跟你结有怨,故冤冤相报。若你跟他没有怨,他怎么会加害你?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误会,也都有因。看看《安世高传》,安世高在中国还了两次命债,两次都是误会,因前生误杀众生,误害了人,这一世也被人误杀。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的财物被人偷了,他怎么不偷别人,只偷我的;莫非前世我偷他的,现在他偷回去。这帐不就了了,不就没事了,连到警察局报案都不必。真的是如此。所以,即使人家陷害我们,不管手段如何狠,甚至断了我们的生命,也不必计较。为什么?帐到此就了,彼此结个善缘,来生成佛还可以度他。结善缘,不要计较,不逼恼众生,这是修行。若是一点点都不能忍,那不是修行,不是佛弟子,是魔弟子。所以,要真正能忍,即使身处逆境里,都能确实不动心。
第九、悲心忍。就是大慈大悲,慈济众生。帮助众生是好事,众生未必领情,未必接受,甚至还反过来侮辱你。怎么办?要能忍,不要计较。日后众生遇到苦难,还是去帮助他。不能说,第一次帮助他,他拒绝我,下一次我不再帮他,那就错了。绝不计较,换言之,无论境缘顺逆,绝对不失大慈悲心,即是悲心忍。
忍辱,慈悲救济,即使遇到障碍,遇到阻挠,我们帮助救济众生苦难的慈悲心,绝不因此就减低温度,就丧失悲心。
第十、誓愿忍。誓愿忍即四弘誓愿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怎么“成”法?成佛不简单,不是说说就成。换言之,要发坚固的誓愿,求生净土。因为只有往生净土就决定成佛道,经上讲得非常明了。不仅是此一方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圆成佛道,太难了。所以,这部经不仅是我们这世间的第一经,也是十方法界的第一经,我们要认识清楚。
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因为只有成佛,才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才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我们救度一切众生,帮助众生都来不及,怎么可以去恼害一切众生?我们可以从这些地方真正体会到,恼害众生是最大的业障、罪障。造罪业!障碍一切众生的善法,使一切众生生烦恼,这是造极重的罪业。有人令我烦恼,我忍耐,决定不教对方生烦恼。学佛人就是学这个。绝对不能说,人家害你,何不报复?对世间人而言,报复是人之常情。佛法不是如此,佛法决定不报复。
佛法是一切苦难自己承当,一切功德、幸福与一切众生共享。先把心量拓开,我们的心跟佛就有点儿相应,有点儿像。心不像佛心,愿不像佛愿,是决定修不成功的;纵然行像佛行,也是装模作样,是假的。佛法是心法,着重在真心,着重在真诚。所以,‘志愿无倦,忍力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修学纲领,一定要牢牢的记住。
向下经文皆就日用事相上讲,依着原则、原理,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要怎么作法。所以,本经有“教、理、行、果”四义。教是教导,佛教导我们。理是理论。行是教我们去做。果是成就,也就是将来所得到的好处,所得到的真实利益。这一段是“行”经,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念了,听了,学了,若是不去力行,一点用处都没有,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自欺欺人罪恶极重,纵然口里念经,一天念十遍、二十遍,也没有什么功德。将来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该变饿鬼,还是变饿鬼。佛法重实践,要真实的去做,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同修们读诵本经,要仔细去体会,去观察。首先要把它念熟,熟了之后,随文作观。随文作观是修行,就是依着经文、经典的教训去做,句句都要做到。换言之,把经典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就是《无量寿经》,你就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决定往生。本经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也是我们一生成佛的保证书。但不是念念就能成佛,要做到!做到,念经、念佛才能往生;做不到,不能往生。
为什么李老师说,“一万个念佛人只有三个、五个往生”?因为大多数人虽念佛,口善,但不晓得怎么做。我先教你念经,经念熟了,以后念这一句佛号,就自然想到经中的教训,想到自己的处世、待人、接物,无论那一种环境、那一个场所,都知道应该怎么做,这就对了。以一句佛号提醒自己,与弥陀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才真正修净土,心净则土净。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在前一段中,特别强调的是“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一个修道人如果有了这样良好的态度,他的道业决定可以成就。不但学佛,即使是世间法,要建功立业也不能离开这两句。由此可知,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把话再说回来,世间作人的成功、失败,都离不开这两句。这两句经文的重要性,我们明了了,一定要发心认真的去学习。怎么做?细节太多了,说之不尽,佛在经上也只能讲一个原则。下文这些开示,就是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原则。
‘于诸有情’,指一切有情众生。“诸”是一切。“有情”指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动物。凡是动物都是有情的,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用慈悲,用忍力,这样存心。慈悲就是爱心,以真诚的心,爱护一切众生。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你不能爱护一切众生,你又怎么能度众生,你的誓愿岂不是一句空话,一句不切实际的话。
对于众生,一定要有真实的爱心。高级的众生烦恼轻,智慧长,你对他慈忍,他知道,他会感恩戴德。高级不是仅指这个世间,包括九法界的诸天以上。愚痴的众生、没有智慧的众生(指人道以下的),对他慈悲,他不领情。不但不领情,有时还要恶意毁谤,甚至于恶意的伤害。你还要不要慈悲?还要!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这就是忍力。你要知道事实真相,真相是他愚痴,他的烦恼、习气很重。你要能谅解他,决定不可以恶意相向。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自己修学的功夫、修行的成就。
我们常讲功德,功是指修行,德是你所得到的。在对人、对事、对物,你所得到的是慈忍。在你的内心,得到些什么?你得到的是清净、平等、智慧。诸位千万要记住,学佛绝对不是得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得到这些,就大错特错。学佛所得到的是内心清净、平等、正觉,因此表现于外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慈忍。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圆满的做到。
所以本经不是念念就好,念了,做不到,一点用都没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检点自己有没有做到,我们对待一切人是不是‘和颜爱语’。“和”是和敬,也就是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一直到利和同均。内心和,表现出来的,自然是与大众和睦相处。和就没有争论,和就处处忍让,绝对不是竞争,竞争就不和。
‘爱语’。“爱”是真正爱护一切众生。绝对不能误会,如果所说的话都是人喜欢听的,那就是谄媚巴结。真正爱护他,即使打他,骂他,都是“爱语”;发脾气教训他,也是“和颜”。为什么?为他好!所以千万不要误会。学佛人若是处处谄媚巴结,那就是把意思错解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解真实义,确实不容易。我们是不是有真正敬重一切众生的心?真正爱护一切众生的心?尊重佛法,爱护佛法,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佛法里得殊胜的功德利益,所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和颜爱语”的深义,一定要明了。
‘劝谕策进’。“谕”是晓谕。有人不知道,我告诉他,这是谕。“劝”是劝勉。讲经说法是劝谕;大家在一块共修是策进。“策”是鞭策。一切众生都有懒惰的毛病。众生有六种毛病:“悭贪、恶业、瞋恚、懈怠(懒惰)、散乱、愚痴”,这也是六度所要对治的。这六种毛病是与生俱来,是无量劫生生世世的坏习气,不容易断。首先要认识这些坏习气,要理解它。为什么我们学佛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都是受它的害。因此,我们要痛定思痛,决心把这一身弊病、种种恶习气改过来。改过自新就是修行,就是正觉,是真正觉悟。不但自己做,看到有这样志向的人,我们也帮助他做。
“进”是精进。一定要晓得学佛的次第。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学佛的人这么多,成功的很少。修学为什么不能成功?以世间法来说,是修学没有按照顺序,因而犯下大错。好像读书接受教育,我们由小学、中学、大学,而研究所,这是次第,是顺序。世间一般人好高骛远,要学最上乘法。上乘法是很好,好比说他要念研究所,却不肯念小学、中学、大学,那行吗?有,少数的天才行。天才不是大多数人,是少数人。我们不能看到少数成功的例子,就认为大概自己也没有问题。殊不知他是天才,他行,我们就不行。
我最初学佛,看的第一本佛经是《六祖坛经》,丁福保的笺注。正式学佛以后,我先后亲近过三位老师,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三位老师都问过我修学的经历,我说出来后,他们都摇头。特别是方东美先生,他一点都不客气的说:“你要晓得,六祖之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六祖。六祖以后,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六祖。”他又说:“这个人不能学,他是属于天才。”可是我读《六祖坛经》,读丁福保的注解,读得很有兴趣,好像能入他的境界。方先生不承认,一口否定,要我从头学起。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对佛法纯粹是用哲学的眼光来看。那时他还年轻,才四十多岁。他告诉我,佛教经典里,性、相两宗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禅宗属于性宗,要真正的天才才能入门,中、下根性没有分。于是他介绍我从法相、唯识下手,介绍我读《百法明门论》,读《五蕴论》、《三十颂》。唯识宗有一本小册子是《唯识三论》,前面就有《百法明门论》。当时经书非常不容易得到,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我回去翻了一翻,一句也不懂,像看天书一样。所以我很怀疑,方先生说这是最浅入门,我一句都看不懂;他说《六祖坛经》太高深了,反而我看了津津有味。可是也不敢跟他讲,跟他讲,他要骂人的。
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一定要按部就班。以后我找了不少唯识的注解,尤其是民国以来的几位大德的,其中注得最浅显的是唐大圆居士,他的著作的确深入浅出,非常便利于初学。出家人的有慈航法师,《慈航法师全集》几乎都是讲唯识,他也讲得很浅显,很容易理解。以这个基础再去读古人的注疏,就不难。这是老师教我,劝我走的一条路。由此可知,学佛一定要循序渐进,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没有例外的。
如果说例外,只有净宗念佛法门,这是非常奇特的法门。你不懂理论,没有关系;你不懂方法,也没有关系,只要这一句“阿弥陀佛”死心塌地的念下去,就成功。可是死心塌地并不容易,一面念佛,一面还有妄想、杂念,那就不能成功。必须离一切分别、执着,这一句阿弥陀佛才能有感应。这个感应真正不可思议,功德利益绝对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所以,自古以来称之为“门余大道”,“门”是八万四千法门,“余”是剩下来的,是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条成佛大道。人人可以修,只要做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决定成就,真是不可思议。
学佛要懂得循序渐进,学佛过程,简单的说,最初要专。佛法与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学识,常识当然是愈丰富愈好。正是古人所说的“为学日益”,世间学问,你一天比一天知道得多,这是对的;“为道日损”,佛法是道,不是学,为道要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什么?减少妄想,减少分别。执着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要一天比一天减少,这就对了。诸位一定要记住,学佛,如果妄想、杂念、烦恼一天比一天多,就错了。有人说他佛法知道得很多,经书读得不少,也听了很多经,还会说,说得也不少,可是他的妄想、分别、执着也天天增加。这不是学佛,是佛学。
佛学跟学佛不一样,学佛的人,烦恼轻、智慧长。佛法所修学的是定,如净土宗,修学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难做到,不过本经讲得很清楚,要“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比一心不乱的功夫浅。一向专念就是“功夫成片”,由此再往上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乱”,这就是我们所求的。若以本经经题上所开示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就是我们所要学的。“忍力成就,常怀慈忍,劝谕策进”,都是教导我们修得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是自性三宝。清净心是自性僧宝,平等心是自性法宝,觉而不迷是自性佛宝。我们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开显自性三宝。自性三宝现前了,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知道学佛学的是什么,念佛念的又是什么。念到功夫成片,念到清净、平等、觉现前,就与西方净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决定得生净土。所以同修们要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又为的是什么。这桩事搞清楚了,就犹如阿难尊者在《楞严经》里向释迦牟尼佛求“最初方便”。事上,《观无量寿佛经》讲得很明白、很清楚,从三福做起,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本经也告诉我们‘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学佛就从这里做起。换言之,这是佛道之根基。若没有根本,搞得再漂亮、再华丽,也不过是插在花瓶里的花而已,几天就枯死。不像在地上栽的花是活的,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大不相同。佛法应从那里修学,我们要知道。
‘恭敬三宝’。佛在经上教训我们,每个人家里都有两尊佛,对这两尊佛不恭敬,去恭敬外面的佛就错了。这两尊佛是谁?就是你的父母。此地虽然没讲孝顺父母,但恭敬三宝含有孝养父母之意,不孝养父母就是不恭敬三宝。孝养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如果只限于物质生活,畜生也办得到。人与畜生不同之处,最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光大父母之德,此大孝也。当前使父母在社会上,久远的使父母在历史上,都能受到大众的尊敬,方是真正尽孝。如何能做得到?必须自己成圣成贤。圣贤的父母,那个人不恭敬?不但人恭敬,鬼神都恭敬;不但鬼神恭敬,诸佛菩萨都恭敬。这才是真正孝养父母,修行就要从这里起修。过去我们不懂,是愚痴。现在接受佛陀的教导,我们智慧开显出来,知道应该怎样对人、对事、对物,把从前种种错误、种种过失都改正过来,这是真修行。故佛在一切大小乘经论中教导我们,都是从孝顺父母、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下手。《华严经》善财童子的示范,《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地藏菩萨的示现,我们听了,读了之后,要觉悟,要认真去学习,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三宝”,广义言之,就是一切众生。“佛宝”是自性觉,佛在经上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皆当作佛。那个众生不是佛!《华严》、《圆觉》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以恶意对待一个众生,就是恶意对待佛,如何谈得上恭敬三宝。“觉”是自性,自性觉,法与僧也还是自性。自性的活动是有规律的,有条不紊是“法”。自性是清净的,自性是和睦的,这是“僧宝”的意思。外面的境界、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全是自性起作用,自性变现。自性既然具足三宝,自性所变出来的万事万物,怎么不是三宝。恭敬三宝,首先要知道三宝真实的含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不是三宝,意义与第二品之“德遵普贤”完全相应。
普贤十愿,一者“礼敬诸佛”就是“恭敬三宝”的意思。几个人能做到?这个人是我喜欢的,我恭敬他;那个人是我的冤家对头,就恨透了他。这样的分别执着怎么能修,怎么能学佛,怎么能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来修学的。离开清净、平等就不能相应。古德云,“心净则土净”,你心不清净,怎么能生净土!务必要记住。
‘奉事师长’。没有老师教导我们,虽有佛经展在我们面前,我们能看得懂吗?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我们是不是能理解?不能!纵然有古德的注疏为我们讲解,我们依然看不懂,听经也听不懂。为什么?真正听懂了,你一定会去做。做不到就是听不懂。不但真妄、邪正没搞清楚,连利害也搞不清楚,怎样做有利,怎样做有害,都搞不清楚。所以,学佛必须依止明师,接受教诲,才有开解悟入之成就。
为什么要对父母、师长这样恭敬奉事?因为父母师长教育我们成人,恩德无比。没有父母师长,纵然得一个人身,与禽兽有什么不同?人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由于父母师长爱心的教导,使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尤其是佛法的老师,他帮助我们断烦恼,脱轮回,成佛道,这样的恩德,若不知道恭敬奉事,你还会有什么成就!
孝顺父母师长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现在社会的伦理教育脱序,不讲求了。因此,儿女不知道为什么要孝顺父母,不知道为什么要尊敬师长。要父母跟儿女说“你要孝顺我,我养你怎么怎么辛苦”,这话说不出口。说出来,儿女一反驳,自己也没话好讲。当老师的也是,要向学生说“我是你的老师,我辛苦教导你,你要对我尊敬”,这话也一样说不出口。所以,教育一个人很不容易,尤其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地藏经》曰,“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所以,必须父母与师长巧妙的配合起来,父母教儿女要尊师重道,把道理说出来,令其明了;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使他恍然大悟,对父母应当要孝顺。单靠一方面是决定不能成功的,要父母、老师双方配合得很好,才能成就一个人才。
今天这个世间、这个时代看不到贤人,看不到杰出人才,原因何在?父母跟老师不配合,脱节了,所以社会病态严重。我们把病态的根源找到,从根本救起,这才真正有救。今天佛门里的善知识还兼父母的责任,怎么说?劝导各位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孝敬要出于至诚,出于真诚,不能虚伪,不能谄曲。佛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是事实。以虚伪谄曲之心求佛道,没有这回事。无论所用心机再多,将来的果报都在三途;或许让你在这一生中得一点名闻利养,但一生光景不长,你能享受几年。将来入三途,时间之长,不晓得有几千几万年,甚至要多少个大劫才能脱离恶道。佛说这些话,绝对不是恐吓我们的。你要是以为佛只是吓唬我们,教我们不敢为非作歹。你这样想就错了。佛不妄语,佛是如语者,所讲完全是事实真相,不加一点,也不减一点,事实是怎样,佛就怎样说。你要是肯信,就是有福之人;不肯信,是你业障深重。讲真的,你不信;讲假的,反倒相信,这是业障深重现象。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这就是经题上讲的“庄严”。佛弟子诵经,拜佛,念佛,最后都要回向。回向偈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此处就教我们。‘庄严’指的是什么?指众行。‘众行’又是什么?起心动念,是心理行为。口的言语是口业行为。身体的动作是身业行为。行为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身、语、意。这些种种行为究竟是善、是恶,是邪、是正?如果是善行、正行,就是庄严。经文又说,庄严是要“洒心易行”,也就是改过自新。
‘轨范具足’。“具足”是没有一丝毫欠缺,也就是尽善尽美。为一切众生作榜样,作模范,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们起心动念能为一切众生作模范吗?我们的言语造作能为大家作榜样吗?真正佛弟子要常常想到这个,要依教奉行。佛怎样教我,我就怎么去做。经典不是普通书,经典好比剧本一样,要表演的。生活就是舞台,在这舞台上,把《无量寿经》好好的表演出来,为大家作好样子。
现在多少学佛人不相信净土,因为看到念阿弥陀佛的人太消极了,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也看不出有什么善行。如果我们真正依教奉行,别人才会对净宗真正生起羡慕之心。本经是行经,教我们如何去做。我们起心动念,都要想到够不够资格作大家的模范;想想整个世界都像我这种心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一念恶,身、口、意都恶,别人都学我这样子,世界就要毁灭。心地清净,言行都善,大家都学四好(存好心、作好事、说好话、作好人),必定人民安乐。这是佛法。向下经文愈讲愈具体,愈落实。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第一句是修慧,第二句是修定,智慧与禅定是佛法的大根本。底下是讲戒律。通常我们讲戒、定、慧,这里是慧、定、戒,因为慧是根本。什么是智慧?慧是看破,让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
‘观法如化’,同《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在一切人、事、物里不要去认真,去执着,得过且过即可,有什么好争执。若论事实,能执之心不可得;所执之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是能所俱空,故佛教人无住生心。不过,如果是为大众的事情,那要争,要执着众生的福利;个人则心清净,不争。不为自己,为众生。虽为众生有种种作,然心清净若无其事,这是菩萨。佛法不坏世间法,如是如是。大陆上现在有这么大的灾难,是百年来空前的大灾难,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昨天在杭州南路,我告诉简居士,我们有必要救济。我问他有多少钱?他说还有二十万多一点。简居士说:“我们捐十万。”我说:“把二十万都拿去。这个月的收入全部捐出去,下一个月收入也全部捐出。”尽心尽力做,就是圆满的功德。对自己,心清净,一尘不染;对众生,真正爱护,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绝对不为自己,这是智慧。
‘三昧常寂’。“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正受之意。享受什么?享受清净。“常寂”就是清净无一切苦恼。佛门讲清福,简言之,“三昧常寂”就是清福。世间人讲鸿福,鸿福是红尘之福,福里面有烦恼。常言说,“你的福气很大”,福里有气,福大,气也不小。这种言语是智慧的言语,教你觉悟到福里面还有气。清福是清净的。在家同修也要懂得享清福,那就达到佛法修学的目标“离苦得乐”。若有人问:“心好就行了,何必要学佛?学佛与不学佛,差别在那里?”学佛的人心清净,不学佛的人心不清净,差别就在此。学佛是学受用清净,享受清福。“三昧常寂”就是受用清净。出家人享受清福,在家人也能享受清福。于自,一切看破放下,身心自在,一尘不染。对众生,尽心尽力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绝对不为一己求安乐。这是修定,也是学佛与不学佛不同之处。有慧有定,表现在日常生活上,自然就是圆满的戒行。戒、定、慧三学,慢慢练习,慢慢学。慧、定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自然合乎戒律。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口业清净,口离四种过,“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务必要真做。我常常劝勉大家,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自己,这一天身、口、意三业有没有过失?发现自己有过失,即是悟处。把过失改掉,再不犯同样的过失,乃真正修行,即是功德。为人若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愚痴、无明。这样的人没救,佛也救不了他,佛法里称之为“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没有善根的人。没有善根的人就是不知道自己有过错,以为自己都是对的。
诸位要晓得,在这法界里只有一种人没有过错,那就是佛。圆教佛没有过错。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等觉菩萨还犯过错,他犯思惟上的过失。我们距等觉远之远矣!居然觉得自己没有过失。世间唯两种人没有过失,一者成佛,一者是一阐提。前者是真的没有过失;后者是有过失,死不承认。他既不是佛,那么就是一阐提,这是地狱种子,造作一切罪业,自己不晓得。三业中,口业为先,这是很有道理,因为口的过失最容易犯,犯得最多。本经经文的顺序都有很深的意义。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是戒律。戒律归纳起来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业的三条重戒。如果把持戒的意义扩大,就是“守法”。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皆须遵守,这是属于身业。“仪”是威仪,就是礼貌、礼节。不失礼,在现在也相当困难,当今社会几乎大家都不讲礼,跟谁讲礼?我要跟别人讲礼,人家还觉得怪怪的。可是不能不懂礼,俗话也说“礼多人不怪”。
对人要有礼貌,最低限度,李老师编的《常礼举要》小册子,要多看看,多宣扬。这本小册子,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经典来看,当作经典来宣扬。有同修用彩色的图画把它画出来,而且有注音。这本书,我们不但要大量印,更希望能把它做成幻灯片、录影带,普遍流通国内、国外,以补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不足。其功德绝对不亚于流通《无量寿经》。因为没有这个基础,有《无量寿经》也没有用处。大家天天念《无量寿经》,念了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戒律的根基。礼是属于戒律的范畴,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要能觉悟,体会到这个层次的重要性。我们开始做,我们一起做,就有很多人跟着做,即能把它带动起来。像《无量寿经》,经我们这几年大力提倡,现在有很多地方翻印,也讲这部经,这是好事情,我们听到非常欢喜。有些讲经的地方没有经书,我们都提供,赠送经书,希望讲的人愈多愈好。
礼节很重要。失礼而自己不知觉察,别人看到你,觉得恶心,讨厌,对你敬而远之,不愿与你接近。虽然见面不得罪你,但也不愿意亲近你。佛弟子尤其要注意,佛弟子的责任是要把佛法介绍给大众。若大众对你敬而远之,你还有什么能力把佛教介绍给他?
佛法“四悉檀”,第一是“世界悉檀”,意思是令一切众生对你生欢喜心,喜欢亲近你,你才有机缘把佛法介绍给他。这个道理,相信每个人都有很深刻的体会。我们从小念书,那个老师我喜欢,就特别听他的话。同样的话,不喜欢的老师讲,就是不理,不肯接受。可见世界悉檀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首先要令大家欢喜、尊重,然后才能与一切众生结法缘。
如何能让别人欢喜、尊重?唯有真诚。前段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真正明了,真能做到,你走遍世界任何地方,必然得到大家的欢喜、爱戴,这就是所谓“法缘殊胜”。法缘从那里来?从这儿来的。待人之道,若心里想的是一套,口里讲的是另外一套,一旦拆穿,大家对你马上就远离,以后再说什么好话,人家也不听。因为你有前科,有不诚实的纪录,要再建立信心,相当不容易。
在中国社会里,大家都说谎话,觉得无所谓,成了一种习惯;可是到国外,你就麻烦了。美国对于诚实,在德行里列为第一,发现你有一次欺骗的行为,以后就永远不再相信你,往后办任何事情,会非常困难。在美国,有些人拜托我们机构,希望为他出个证明,使他能拿到身分。我们不敢做,因为如果被查到一次,以后在当地办任何事,他对你全不相信。所以,跟美国政府往来要绝对诚实,决不可以舞弊,才能得到他们的尊敬、欢喜与信任。尤其我们想在美国弘扬佛法,凭藉的就是真诚。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把佛法介绍给外国人。礼节非常重要!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佛弟子要常常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这是修学的根本。这一段是庄严自性,是属于自行,末后再讲化他。自己德行没有成就,是无法教别人的。要自己先做个榜样,才能教人。所以,我们要发愿,也就是世间法所讲的立志。学佛就是立志做个好老师,佛是天人师。既然是老师,自己一定要做到“庄严众行,轨范具足”,为一切众生做个良好的榜样,化导社会,使每一个众生自身健康、快乐,每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都要以此作为修学的目标。
欲达到目标,就必须实践《无量寿经》。本经的好处是经文不长,容易受持。依照本经去做,这个目标决定可以达到。目标是花报,果报决定往生不退成佛,无比的殊胜。我们认识清楚,脚踏实地,努力去做,不好高骛远。纵然别人有大经大论、无上法门,我们恭恭敬敬,礼敬赞叹说:“我不如你,你是上上根,程度高。我是下下根,我学念佛法门。”我们捧他,他很快乐。我们也很清楚,高是高,做不到。我们低姿态如教修行,我句句做得到,句句踏实,句句落实,不是谈玄说妙。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前面经文说庄严性德,此段则是成就众生的德行。菩萨行总离不开自行化他。前面佛说“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身香味触法”,至此真正落实于我们生活中。经文非常具体的告诉我们从何做起。我们常说,“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是受用。
经文教我们放下‘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些都是比喻身外之物。‘国城、聚落’指的就是不动产,也包括地位、威势。“国”是国主,从前是皇帝,现在是总统、院长、部长,这些要能放得下。“聚落”是都市、乡镇。无论是国家的领袖或地方上的主管,都不要去争取,要能放下。
放下并不是指事上放下,而是指内心不执着。这些职位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一旦在其位,就应该尽心尽力为国家、为地方、为大众造福,做到尽善尽美。如果在职位上,却没有尽心尽力去做,这是有罪过的。或许你要说,做事情,我虽然没尽心,但我是好人。须知好人也不行,也有罪过,因为没尽到职责。个人品德再好也没有用,因为你没尽到你的职责。职是职位。古时候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对这些职位都戒慎恐惧,那里敢争取。不像现在,大家都当仁不让,一起竞选,真是太勇敢了。
古人即使有学问,有这种能力,为人邀请,给他职位,还回避不敢承当。他深知其责任太重,做得不好,惹一身罪过,将来要堕落的。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决定不会去竞选,去争取。我国古代著名的许由,是一位大贤人,尧王找他来,希望把王位禅让与他,请他继承。他听到之后,赶紧逃到深山里,让人找不到。什么原因?就是责任重大,怕自己不能尽职,将来造一身的罪业。大家晓得诸葛亮,刘备兄弟去请了三次,才把他请出来。诸葛亮没有托人去竞争这个职位,因为唯恐自己做不好。所以,得到职位的人,无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莫不小心谨慎,希望把本分的职责做好。
这一段经文就是教导我们要“无所著”。“着”是私心,是名闻利养的欲望,决定不可以贪图。
“眷属”即家亲眷属。对家亲眷属要尽责任,这是天经地义,无法回避的。“国城、聚落”,则是可以回避的。现代尤其容易回避,我不竞选,人家不会选我。从前是帝王征召,有时候还不太容易回避。对家亲眷属要尽责照顾,更要者即劝导念佛,同生净土。不能说学佛了,父母不要,妻子儿女也不要,这是必堕三途的。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伦理,决定不能避免。对眷属要如何‘都无所著’?“都无所著”是指心地清净。事上,人间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责任你一定要做到。佛法不离世间法,尽心做,心清净,不染着,因为他知道人生宇宙的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其一,人与人的关系不离四种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关系密切的,成了一家人。疏远一点的,作了亲戚。再疏远的,就变成朋友了。总而言之,就是在马路上,遇到有人跟你点个头,笑一笑,都是前生有缘的。
真相之二,知十法界依正皆是刹那业果生灭相续之幻象,只有缘聚缘散,实无生灭。因此在待人、处世、接物之间,其心清净。“都无所著”即心地清净,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要,佛法还有谁敢学!心里不执着,就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里什么都没有,那会是什么样子?心里充满了光明智慧,与诸佛菩萨就相去不远,这样才相应。
“珍宝”指物质享受,代表一切财富。我们今生得的财富,一半是前生所修,一半是今生所修的。若前世修得很多,这一世虽然造孽,他还用不完,故不见败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恶人、坏人无恶不作,却财源不断滚滚而来。原因在那里?前生修得太多,今生虽是败家子,尚未败完,就这道理。前世修少,或者没修,这一生能积功累德,好好修,也会慢慢富裕起来的。这一桩事,诸位多念《了凡四训》就知道。
袁了凡的福报并不多,可是他学佛之后,得到云谷禅师的真传,又能依教奉行,所以将整个命运改转过来。本来是短命,得享长寿;命里没有儿子,后来有两个好儿子;命里财富有限,后来也颇多财富,的确是有求必应。怎么求法?像了凡居士的求法就对了,有理论,有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应。然而本经所讲的,比袁了凡的境界高。袁了凡还着相,佛教我们不着相。不着比着相求得还要多。多了怎么办?多了就更不能着。有福,不要自己享受。福报现前,让大家来享受,福报就愈来愈大。享福的人数愈增加,福报愈扩大,这是菩萨行。
不着相的福报大得不得了,没有法子能计算,没有法子能形容。你真正不着相,积功累德,大福报就现前。切记将福报扩大,让法界一切众生共享。福报里,第一等的福报是开智慧。为什么开智慧是第一等福报?众生所以没有福,都是由于没有智慧,迷惑颠倒,故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招来三途苦报。诸佛菩萨布施什么?法布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在从前,布施佛法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写经。从前没有印刷术,只有写经。一个人一生能写几部经?很不容易的,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经文那么长,一生能写三部、五部,就不得了。二是著述讲经。讲经也要有缘分,不是人人能听得到的。由此可知,古德修福是很不容易的。
现代人修福比古时候容易太多,也是这两个方法。现在不必写经,印经,一次可印几千本、几万本。古人要是知道,一定非常羡慕,他一生才能写出几部,现在只要一、两个月短短时间,几十万本书就出来了,令古人自叹不如。至于讲经,你将法师、居士讲经的录音带转录流通,送给别人,就等于是你讲经给他听,这又让古人自叹不如。所以,布施是以法布施为第一。
台湾是世界上富裕的地区之一,一般老百姓生活都能过得去,物质并不缺乏;所缺乏的是精神生活,是智慧不开,是迷惑不能断除。对于台湾,布施佛法是第一功德。对于贫穷落后的地区,我们则以财物去布施。不过财物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不能帮助他一生自立;一生自立需要智慧。贫穷落后的地区,需要财、法两种布施。
自己有所贪着,就不可能布施,所以必须“都无所著”,才能达到圆满的布施。学佛的同修每一个人的愿望不相同,有些人可怜贫穷落后地区,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并且跟我提起,我点点头,赞道:很好!有人问我,法师好像都在美国、加拿大等富强国家布施。这些事,正如佛说的,世出世法的生起,总在缘分,若缘不具,虽然发心,也不能成就。如今美加缘熟,我尽心法施。如果强国都学佛,必定会去帮助弱小的国家,会给整个世界带来和平安定。不但弱小的国家需要佛法,强国更是需要佛法,我们应该要认识清楚,要努力去做。
今天的社会与古代完全不相同,如今科技进步,交通便捷,特别是大众传播工具。以前的社会是隔绝的,封闭的。现在这些隔绝、封闭都打破了,使得每一个人每一天所接触的,几乎是世界性的。收看无线电广播、电视,展开报纸、杂志,内容遍及整个世界,这是过去所没有的。没有了隔阂,每一个国家、地区的人一时都无法适应而感到心慌,大家至少还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才会慢慢习惯正常。现在确实是世界一家、天下大同的社会,国与国之间就像从前一国的省与省之间。现在要打仗也不太好打。从前打仗,老百姓听国家元首的,他说什么,都相信。现在我们世界各国到处去旅游,若执政的人说的跟外面不一样、不相同,人们必然怀疑,并质疑之。执政的人想打仗,老百姓眼界开了,未必支持,未必肯打。今天佛法的修学,在理念上、方法上也要突破,不能守着从前的范围,那已过时,不适用了。布施要放眼整个世界,要看到将来的历史,也要知道过去,眼光看到未来,整个世界是我们布施的对象与目标。
我们个人的能力有限,一定要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一起来做,这样会得很大的好处。我在讲席中常说,假如全世界的人都做到佛法六和敬中的见和同解,这个世界就太平,永远不会有战争。如何能做到?布施佛法能达到这个大目标。世界和平,各个地区安定,国皆富强,社会和谐、家庭美满、个人幸福快乐,就都达到。佛法确实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
佛法的宗派很多,经论很多,法门也很多。其中最殊胜、最切实、最能让我们立刻得到利益的,无过于《无量寿经》,我们极力的弘扬、推崇与介绍,道理就在此。其他经论,我们并没有轻视,也没有舍弃,而是希望在《无量寿经》上扎根。根扎牢,大家得到刚才讲的三种利益之后,有时间再讲求博学多闻,再去涉猎其他的大经大论。
这一次在温哥华讲经,就有几位同修要求我讲《华严经》。《华严经》要不要讲?确实要讲,我是答应开心法师的,开心法师要求了很多次。《华严经》一定要讲,但是这部经太长,一天讲四个小时,一星期讲六天,要整整两年才能讲圆满。所以,必须等我定下来,不再到处跑,能在一个地方住两年,讲这部经,那儿都不去,那才行。讲《法华经》,若一天四小时,需要半年;每天两小时,就要整整一年。《楞严经》也要一年。有这样机缘,让我不必到处跑,行!我很乐意。有很多人羡慕我满天飞,我却是羡慕大家,坐在那里如如不动。这就是说明,我们并没有轻视大经大论,我们一定要清楚,入门要专。
过去在讲席中,我也跟诸位说过,学佛一定要遵守四弘誓愿的次第。第一要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舍己为人的心,能牺牲自己,成就别人。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是舍己。‘恒以布施’,是为人。发菩提心之后,一定要先断烦恼。学佛,由一门深入开始,用意就是断烦恼。因为一门,易于心专,专一容易断烦恼,容易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得定之后,才开智慧。智慧开了,就进入第二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博学。智慧开了,广学多闻,世出世间一切法样样通达,样样明了,然后再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到精。“专”、“博”,最后是“精”。精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成佛了。学佛不能违背这个程序,要循规蹈矩。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没有不成功的。这些都是讲布施,要认真去做。
福德、智慧、健康、长寿,都是由布施的“因”得来的。财布施,得财富,愈舍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人人想要,智慧大家都想,健康长寿更是要求。这三样东西都想要,而不肯修因,到那里去求?求不到的。唯有修因,才能得到果报。希求果报,不肯修因,那是妄想、空想,不切实际,决定得不到的,所以三种布施都要修。
今天我们以印经,制作录音带、录影带来弘扬佛法,使佛法广为流通,可以说“财、法、无畏”三种布施,我们都具足。因为印经,制作录音带、录影带要花钱,是财布施。经典、录音带、录影带是法,是为法布施。别人听了佛法,心开意解如法修行,这是无畏布施。所以说,一举而三种布施都具足。现今社会,像录音带与录影带这种佛书,比印刷的佛书效果大。因为印出来的经书送给人,他未必能读,尤其是年岁大的、程度低点的看到这些文字,有很多看不懂,因而读诵的兴趣就没有,不如录影带好。
要度众生,得先度中国人。这并不是我们偏心,因为中国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等于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影响力太大了。中国的地方很大,种族很多,方言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制作的读诵录音带有国语,有台语,还有客家话的。现在我们正想办法制作广东话的录音带,因为广东、福建的华侨在国外非常多。同修当中,有广东话说得好的,发发心,一起来将广东话发音的经文制成录音带,这个功德很大。想想看,这录音带流通到全世界,将教化多少众生!
国语的《无量寿经》录音带是悟行师录的。他领着大家念,全世界包括中国大陆都跟着他念《无量寿经》,无异千百亿化身,功德之大,无与伦比!依读诵速度不同,分有两小时的,是给初学念得慢的,也有一个半小时的、一小时的,还有四十五分钟的。四十五分钟的带子适合念得很快、很熟的同修。
最近我想到,在录影带里加上经文,可以一面跟着念,一面看着经文。一些老人在家没事做,可以打开电视读《无量寿经》,避免胡思乱想。我们正在研究制作录影带的《无量寿经》,影带制作出来之后,可以配种种不同的语音,先配国语,以后再配广东话、台湾话都可以;我想两个月应该可以完成。有一个母带就能拷贝,流通到全世界。这个带子做成之后,希望再做净土五经的录影带,然后再发展与净宗相关理论的经论。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流通,使法宝不失。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做,向全世界推广,工作就不难。“恒以布施”,我们要有长远心,有远大的眼光来做这一桩好事。
‘持戒’。佛法戒律很多,但是一定要晓得戒律的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持戒,怎样持法。戒律是行持,也就是生活规范、生活的威仪。此规范是属于性德,是本性里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外来的,不是学来的。换言之,绝对不是佛菩萨、圣贤人制定了这么多规矩,要我们遵守。你要是用这种眼光去看,就错了。诸佛菩萨、一切圣贤,从来没制定过一条法规让我们遵守;他讲的都是性德本具的,是自己本来面目。现在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思想乱了,胡思乱想;言语坏了,胡说八道;身体也不规矩,胡作非为。
整个佛法的教育,没有别的,恢复性德而已。身、口、意三业是性德,不是佛菩萨制定的。佛菩萨明心见性,他的言语、所作所为皆自然性德流露,没有一丝毫勉强。迷失自性的人觉得他订了很多规矩,其实不是的。诸佛菩萨从来不约束人,这是佛法的特色。佛法值得人敬佩,是佛不牵着人的鼻子走,佛教每个人顶天立地,个个都是独立的。佛法讲真正的平等,正如本经经题“清净、平等、觉”。所以,一定要认识戒律,然后你才喜欢戒律,乐意接受,会真正依教奉行,且行得很快乐,不会感觉很拘束。觉得戒律很难持,很拘束,是不认识戒律,不知道戒律与自己的关系,毛病出在这个地方。
一切众戒之中,佛列有几条根本戒,这是一定要遵守的。那些是根本戒?一般人讲到根本戒,就会联想到五戒、十戒,没错!五戒、十戒是自立的根本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根本戒。人决定不可能独立生活,人是过群体的社会生活。我们周围有人,不能不与之接触。与人接触的根本戒是什么?是“六和敬”。学佛的同修确实比一般世间人有高度的觉悟,换言之,他有不同的生活目标,追求不同的对象—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这是一般凡夫没有的。
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根本是什么?根本戒就是《观经》三福。佛讲得很清楚,三福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由此可知,根本戒绝对不局限于五戒、十戒。若要了生死,出三界,要真正达到圆成佛道,在根本戒上,还要加两种。这两种是属于菩萨的根本戒,即“六度”、“十大愿王”。至此可以说,整个佛法的大根本都发掘出来了,我们只要依照修学,就是持戒,我们所向往的目标,所追求的对象是决定可以得到。持是保持,决定不会失掉。其余戒行虽然多,都是根本戒开衍出来的。根本戒是总纲,抓住纲领就具足众戒,戒行就圆满。
佛法之外,佛经上没讲的,还有两大类:一是“摄善法戒”。佛虽然没有说,若事情是善的,是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我们要遵守。一是“饶益有情戒”。凡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很大的利益,我们也要做。譬如,国家、地区所制订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是利益一方众生的,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中,我们全要遵守。到那一个国家,必要遵守地主国的法律,到某一个地区,必须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跟当地人打成一片,那个地方的人才会欢喜佛法,接受佛法,佛法布施就不会有障碍,才能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所以,戒律是非常广泛的,绝对不是几条条文而已。持戒的方式各个不同,而且随时随处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精神、原则决定不变。
六度第三是‘忍辱’。忍辱讲的就是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要说学佛,就是世间法也不能成就。譬如读大学,大学要四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有耐心念四年。没有耐心,念四个月就受不了,大学能毕得了业吗?所以忍耐是成败的关键,愈是大事业,愈要大的耐心。大耐心成就大事业,小耐心成就小事业。俗语说,“欲速则不达”,你要快,快却让你达不到目的。一定要按照顺序、步骤去努力,要有很大的耐心。
佛法把“忍耐”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天然的灾害。这不是人为的,譬如寒暑,我们要能忍受。第二类是人为的加害。别人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毁谤我们,我们都要能忍受,这是修行。世间法皆不出因果,我们虽然没有道行,没有宿命通、天眼通,不知道过去世的情形,但是佛经念多了,总要觉悟。若有人老是跟我过不去,看到我就有怨恨,这是过去生中我跟他有怨,故今生对我发泄。我当接纳,接受现实的果报,不报复,结就解开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可报复,不可以牙还牙,决定不可以!要学忍让,不要管旁人说“这个人没有用,受人欺侮,也不敢反驳”,随他说去,他在鼓励我们造业,我们不能上当。我们要有智慧,要懂得消业,不可再造业。愚痴之人,再造业,又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怕!
读《安士全书》,我们看到文昌帝君未遇到佛之前,十七世冤冤相报之惨烈,太可怕了,千万不能干这个事。学佛的人,人家骂我,我绝对不回一句,不起瞋恨心,因为他在替我消业障。业障消了,我感激都来不及,怎么会想报复!他造了恶业而不自知,还替我消业障。没有他这个恶业,我的业障消不了。这是有智慧,是真正修行。所以,对人为的加害,不要计较,不要认为自己吃亏上当。你真正没有亏吃,也没有当上。为什么我希望大家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其中道理,你才真正明了,才能忍让。你明白你的福德愈积愈厚,不但丝毫都不吃亏,实是占了大便宜。所以,眼前看似吃亏上当,财富、名誉都受损失;殊不知一转眼,你的财富、荣誉不知又提升多少。依教修行之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那里会吃亏上当。
第三类修法,也就是求学。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求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世间学业不能完成,佛法尤是如此。今天我们采取祖师大德的传统教学方法,首先是背诵。没有耐心,这本经背不下来。研究讨论要有耐心,为人宣讲也是一样;依教奉行,更是要有耐心。
前面曾经依照四弘誓愿,说明修学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专、博、精”,这是大方向。最初方便,就是下手的功夫。大方向,我们知道了,首先要专,然后博,再求精。“专”破烦恼障,“博”破所知障,“精”圆成佛道,从这里下手。
此地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背诵”。《无量寿经》一定要背得很熟,经文随时随地都能提得起来。背诵,要有耐心。第二个阶段是“圆解”经文的义理。要明了、要懂得,同样这一句经文,譬如布施、持戒,运用起来,无量无边。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本经告诉我们的是纲领,财布施又不晓得分多少种。像刚才举的例子,布施经书、录音带、录影带,这是一种方式。如果有能力建立道场,请法师长年讲经说法,也是布施。这种布施就好像生意做大了,开工厂,原先布施经书、录音带,那是小买卖。现在有道场,有法师天天讲经说法,讲经的内容都录下来,这是开工厂,这个布施比前面要大得多。
其实最殊胜的布施是建立广播电台,尤其超短波,全世界都收听得到;至于电视、广播电台就更了不得。所以,不需要盖大庙,盖大庙没有意思,可以建广播电台,或盖小讲堂。小讲堂好比工厂,可以制作录音带;广播电台则将之向四面八方播送。这些都是圆满的布施,可谓运用无方!所以我们对经文要圆解,不执着一个解释,这是修学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行”,就是把经义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无论起心动念、待人、处世、接物完全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去做。倘若《无量寿经》背不来,记不得,又不解义,也做不到,那没用处的。所以,修学三个过程“背诵、求解、力行”能完完全全做到,这个人决定往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完全做到,你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我们能依教修行,才是真正的弥陀弟子。你虽然读诵,研究求解,但没去做,你只能算是阿弥陀佛的预备弟子,不是正式学生,没有入门。真正照做,入门了,是阿弥陀佛正式的弟子,那有不往生的道理!能背诵,也会解说,如果言行做不到,往生还是靠不住的。
忍耐,为什么翻成忍辱?这是古代译经法师特别对中国人说的。中国自古以来,把耻辱看得很重。“士可杀,不可辱”。“士”是知识份子。读圣贤书的人宁可被杀,没有关系,不可以被侮辱。把“辱”看得这么重。所以译经的大德们认为,假如辱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故将之翻译为“忍辱”,对人,对事,对物要培养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中文是圆满没有缺陷之意。唯有从生活中去历练,忍辱方能做到完美无缺。
第四、‘精进’。进是进步,无论是在德行上、学术上,乃至生活上都要天天求进步。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拚命求进步,不过不精。佛法讲求的是“精”,纯而不杂,是精进,不是乱进。现在一般学佛的同修,不是不求进步,但是很多人都杂学,学乱了。所以他的进步是杂进,是乱进,不是精进,所以学得很苦,没有收获,原因就在此地。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祖师大德都是专精,纵然涉猎到其他法门,他还是专一的,他们是以其他经论法门来辅助自己。他一定有主修,有若干助修,所谓正助双修。主就是正修的,这样才能达到精进的目标。佛法永远往前推进,不进则退,不进步,就一定退转。所以要求进步,要天天都求进步,从那里求进步?不是每天念得多,记得多,不是指这个。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佛法是学道。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跟求道不一样。求学是知识一天比一天学得多,记得多,这样求学是对的。求道是要把烦恼、执着、妄想舍掉,要一天比一天减少,那就是进步。道与学是两桩事,“学”成就的是世智辩聪,“道”所成就的是‘禅定、智慧’,完全不一样。禅定、智慧从道生,世学里面没有。
禅定、智慧,即净宗之“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就是本经经题上的清净、平等;一心不乱的作用则是觉而不迷。本经的好处是修学的目标、方向、方法都明显在经题上,绝对不谈玄说妙,字字句句都落实,这是本经最大的特色。
所谓进步是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忆佛、念佛一天比一天多,这就是进步。精进才能得禅定,妄念少,分别少,执着少,渐渐就得定。定是什么?一心不乱。凡夫的心散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散乱心所感得的是六道轮回。当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很重要,最后一念想什么,就变什么。假如最后一念想某某人跟我过不去,我恨透他。瞋恚堕地狱,这一恨就入地狱。临终一念是贪心,不管贪什么,贪念一起就堕饿鬼道。愚痴则变畜生。
佛在一切经论里,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务必将贪、瞋、痴、慢断掉,因为临终任何一个恶念现前,决定堕三途,实在太可怕!所以,平常就要练习,无论顺境、逆境,顺境决不起贪心,逆境决不起瞋恚心。平常训练的目的是希望临命终时,这些念头都不会起来。你天天念佛,佛念得很熟,临终一句,阿弥陀佛现前,就决定往生。弥陀第十八愿,“临终十念、一念决定往生”。所以平常功夫太重要,一定要把心定下来。
一旦选择了这个法门,一生决定不改,我就一句弥陀念到底,天天想阿弥陀佛,想弥陀本愿功德,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久了,印象深刻,临终一念还是想着,那就成功了,往生的道理在此地。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不是学得来的,智慧是从禅定中得来的。换言之,智慧乃清净心的起用。忆佛念佛是第一等智慧,是般若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为自己的前途做一个最好的选择,没有智慧,怎么会选择成佛?没有智慧,怎么会选择净土?极乐净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称赞的,也是一切诸佛度生的第一法门,你怎么会选择它?《华严经》上,文殊选择这个法门,普贤也选择这个法门,你的选择居然跟他们相同,这是真智慧!
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不但自己依照修学,也介绍给一切众生。菩萨自己修学,真正得到利益,证明这样做法是绝对正确,不会误人,才会介绍给别人。
‘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就本经而言,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不退成佛”。这确实是无上真正之道,是真实究竟圆满,很不容易!我们劝勉人,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学上,这是真正之道,但这不是无上真正之道。唯独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才是真正无上之道。所以要知道念佛之功德不可思议。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前面,自行化他的功德,讲得相当详细,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说明。修因一定有果报。果报不问你求与不求,求当然可以现前,不求还是现前。但是不求,果报就更殊胜。譬如说,依照前面经教说的,认真的去修学,我们求人天富贵,那就是经上讲的,一定可以得到世间的福报。世间包括诸天,诸天没有超越世间,一直到大梵天王还是世间。六道里面福报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如果不求,果报就更殊胜,更自在。因此学佛的人,最好是求生净土。方向、目标纯正,是绝顶的智慧。此乃永脱轮回,成佛作祖,智慧、福德决定不是大梵天王所能比的。因为照前面的方法修学,要是发心求愿往生,资格是圆满的具备,决定往生。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就是指下面二段经文所说的‘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是事实。这一个事实,理很深,真相很不容易理解。
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无量宝藏”是属于依报。这是从人心变现出来的。一个地区,众生心善,都造善业,果报也就善,的的确确是风调雨顺,一切珍宝自然现前。如果这个地区的众生心行不善,这些珍宝就没有了,怎么挖也挖不出来。有福报的人,一挖就挖出来;不挖,也出来。这是我们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不知道环境跟我们心念有关系。
这要深入的去研究佛法;特别是唯识的经论,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心、物是同源的。今天的哲学家,还没有发现这个事实真相,总认为心跟物是对立的,不是同一个根源。是同一个根源,它就息息相关。唯识讲,心就是阿赖耶的见分,物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都是从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是同一个本体。自证分是什么?就是大经上常讲的自性|真如本性。心跟物,精神跟物质,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物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也是假的;不要认为心是真的。
从最浅的唯识入门—《八识规矩》或者是《百法明门》,你就能看出来。心法,心所法,是属于精神,是属于心的部分,列在有为法里面。色法是物质。色法跟心法都列在有为法。有为法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晓得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法也是虚妄,也不是真的。真实的只有“本性”。
“本性”不是心,也不是物,到底是什么?没有名词,也说不出来。不得已,称它做本性,称它做“真如”,称它做“真心”,称它做“本体”。说了许多名词,也许有人问,说一个名词就好了,说那么多干什么?这是佛说法的善巧,要你不要执着,知道这么回事就行。一执着就错。因为它本来没有名字。所以,你只要体会得这一桩事,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离名字相,体会真性。
“本性”是真的,它起作用就变成心、心所。所以,心、心所是同一根源。因此,心影响物,物也影响心,二者互相影响。修道的人,心影响物;物不能影响他的心。这就是我们讲的,他有定、有慧;不会为外境所转。他心有主宰,这就是“心能转境”;境不能转心,这是圣人。凡夫的心是乱的,乱心没有定,随外面境界转。所以在世间有阴阳五行、风水之说。这个话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你心里没有主宰,会被外境所转,就有风水。换言之,人家赞叹你,你还会欢喜;骂你,你还会生气,就是被外境转。被外境转是凡夫。外面境界能影响你的心,心又影响境界。因此,一念善心,就感得善的境界。
上面所讲的,不仅仅是善,是“大善”。大的善心、善行。所以,它感得的物相上的果报,就殊胜。
‘所生之处,无量宝藏’。“无量宝藏”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不仅仅是地底下埋藏的珍宝。像金、银、铜、铁,这些都是属于宝藏,我们今天讲丰富的矿产,无尽的资源,能感得这个。五谷丰盛,这也是属于宝藏。山川秀丽,你居住环境之美,也是宝藏。俗话常讲“风水轮流转”,古人又常讲“沧海桑田”。由此可知,地表会起变化,随众生的业力在变,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的。今天世界上科学家们、哲学家们,不明了这个道理,探究物理的现象,他不知道去探究心理的现象。探究物理现象只能知其表面,不知道它的内在。换言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要找到它所以然的因素,你要懂得心理。
“境”,确实是为心所转。所以,大家一味向善,这个地方就好,确实无量的宝藏,自自然然就发应。“发”是发生,“应”是感应。这也是俗话常说“福地福人居”。话说回来,“福人居福地”。没有福的人住在那里,地也变了,所有宝藏都隐没了,甚至五谷也不生,这个人没有福!或者遇到天灾人祸,所有一切都被摧残。这绝对不骗人,不是用这种话来吓唬大家,要你们断恶修善。不是的!佛说的话绝对没有一句是妄语,句句真实,我们应当相信。
这一句是讲依报环境,随着你的修德在转变。你不必恐惧,不要害怕。真正体会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努力去修善,不要问果报,果报会无比的殊胜。你怕什么!不肯修福,念念都为自己打算的,他对事实真相完全迷惑,不了解自己现前这点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好不容易累积下来的,能保得住吗?未必。要确保,唯有继续不断的断恶修善,才真能保得住;不肯修善,决定保不住。
下面就讲正报。前面讲生活环境,说得很简单;但是,这一句话包含无量无边的境界。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我们俗话讲世间福德之人,也就是有大福德的人。佛经上所称的“长者”,一定要以古印度的标准来衡量。佛经上讲长者,必须具备十个条件,才能称长者。第一个条件,就是大富。第二个是大智。单单有福报,没有智慧,还不能算长者。要有德行,肯帮助苦难之人,这是最重要的条件,绝对不是自私自利,自己享福的人。有福与大众共享,社会才会尊称你为“长者”。“居士”是居家学道的人。在古印度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称居士的意思,还不完全相同。相当于中国古代的隐士,隐居,有学问、有道德;不肯出来做官。这一类的人,有学问、有道德;但是他不见得有财富。这种种果报,都有种种的因缘。
譬如我们讲富有,财富从那里来的?财布施得来的。你不肯修财布施,你就得不到财富。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报。修因才能得果,这是一定道理。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布施容易懂,法布施也容易懂。什么是无畏布施?“畏”就是恐惧。别人在精神、身体受到迫害的时候,感到威胁的时候,身心不安;你能保护他,使他不恐惧,不害怕,这是无畏布施。所以放生是属于无畏布施。你看那些小动物,人家立刻就要杀它吃它,你把它买下,把它放回山林,放回水里;它不害怕,离开一切恐怖,这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由此可知,你要做相反的事,那你得到的果报也相反。有财不肯布施,得到的是贫穷的果报。因为财会用得尽的。用尽了就没有,你就得贫穷果报。吝法,自己懂得世法或佛法,不肯传授给别人,不肯修法布施,得愚痴的果报。无畏布施反过来,就是威胁别人,使别人身心不安,这样的果报就是多病短命。杀害众生,佛法里常讲“恼害众生”,令众生生烦恼,这个果报就是多病,杀害众生,果报就是短命。所以我们看果报里,“长者”就是大富,“居士”未必富有。由此可知,这两种人,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差不多;财布施就有差别。长者的财布施多,非常富有;居士财布施少,生活能过得去,不甚富裕。这是讲一般的果报。
如果比这个福报更大的,“豪姓尊贵”,就是我们古时候讲的豪门贵族。生到这样的家庭,从小就享福。或者更大的就是生帝王家;“刹帝利”在印度四姓里面,是属于皇族。由此可知,世间做帝王的,做诸侯的,做地方首长的,都是过去生中修的大福报,今生有这样的大福报,所以一般老百姓能拥护他,能听命于他,这就是福报。我们没有福报,我们讲的话,老百姓不相信;我们下达命令,他不服从,就是没有福报。所以要晓得,此皆是他们前生所修的福德。同样是国王、是皇帝,福报大小也不相同。
我们看清朝的十个皇帝,仔细观察一下,福报最大的是乾隆。他的祖先比不上他。雍正是他的父亲,康熙是他的祖父,都比不上他。后世的子孙,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文治武功,在整个清朝达到最高峰,福报是真大,不要说清朝找不到第二个,打开中国历史也找不到第二个。他做六十年皇帝,还做四年太上皇。所以,他自称十全老人,十全十美,那是真的。五代同堂,在一切帝王中,确实找不到。所以这个人过去生中修福、修慧,三种布施(就是财、法、无畏)不晓得积累了多少世,才能感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个时代,中国在全世界是第一等强国,没有比它更盛的。现在我们所有的,是当时清朝的版图四分之一都不到。当年的版图,西面到里海,北面到西伯利亚,南面到南洋,爪哇、新加坡都是中国领土,盛极一时。看看历史地图,就晓得清朝最盛的时候,是乾隆时代的版图。
这些是怎么来的?就是修福。你要肯修,你要相信佛的话,认真的去修学。不要怕!认真的去修这三种布施。三种布施是修福,“忍辱”能保持。如果不能忍辱,虽然修福,这个福报很难在人天里享受。大多数到阿修罗道去享受。阿修罗也不错,福报也挺大的。阿修罗死了以后,三恶道就等着他,每况愈下!《金刚经》是纯粹菩萨法,六度当中特别强调“布施”、“忍辱”;布施、忍辱说得最多。“忍”能保持你的福报。“施”是造福,“忍”是持久。所以六度里面,这两条非常的重要。
‘转轮圣帝’,在我们现代历史中还没有出现,只是佛在经典里说过。“转轮圣王”有四种,最大的是金轮圣王。金轮圣王统辖的区域称一四天下。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个太阳系。一个太阳系的王,在我们历史上还没有,因为现在太阳系的行星与行星当中连络的困难,我们的科技尚未能解决。但是有的,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地球上这一阶段里没有这样大福报的人。从前我们读经,读到“轮王”,很难理解。
轮王名称是怎么来的?因为他有一种特殊的珍宝“轮宝”。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统领这么多星球,没有武力不行。轮王也是以武力征服,他的武器就是“轮宝”—是星系中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就像我们今天讲的飞机一样,飞机是交通工具。在现代战争中,你看空军威力有多强大!轮宝是什么?在我想像中,是外太空人的“飞碟”。它的形状不就是个轮吗?大概飞碟来到地球的时候,就是转轮圣王来此巡视、观察的。因为我们在太阳系之内。整个太阳系是他的势力范围,不一定到那个星球去转转、去看看。
我不晓得同修有没有见过飞碟?我见过,就在台北市见到。民国四十一、二年,大概下午四、五点钟,看到空中,有一个发亮圆圆的球,停在那里不动,至少有五分钟。当时我都看呆了。旁边还有一些朋友,我就指出给他们看,他们告诉我是信号弹。很像信号弹,圆圆的,光是绿色的。看了差不多七、八分钟之后,它就移动。开始的时候移动很缓慢,愈来愈快,一下子就不见了。第二天报纸也刊登此事。不是我一个人看到的;有很多人看到。那时称为不明的太空飞行物体。速度之快,非常惊人,很短暂的时间就没有了。但是它在空中,停了好几分钟,决定不像信号弹。信号弹在天空,不会停留那么久,而且它一定是动的—不是往上升,就是往下降。它不会停止在那个地方。所以,这种飞行物体比我们世间的科技,进步太多。我们今天的飞行工具,还没有这个能力;他们已经进步到这种能力。这样快的速度,佛经上讲,一天十二个小时(就是太阳出山到下山,以我们来讲是十二个小时),他就把整个太阳系巡察,每个地方他都看到,有这样快的速度,所以称他做轮王。
同样是轮王,也有大小。佛经分金、银、铜、铁四种—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就是统辖一整个太阳系。佛经上讲,太阳围绕须弥山而转的。须弥山顶是忉利天,须弥山的四边是四天王天。这就分成为四天下。金轮圣王,就是整个范围都是他统辖。银轮王的势力范围是三天下;换言之,一个太阳系的四分之三是他的范围,还有四分之一,他的势力达不到。铜轮王是一半;铁轮王的势力范围是四分之一。
我们这个地球有历史以来,还没有一个这么大福报的人。从那里晓得?因为没有听说历史上有记载,发现过这样的飞行工具。一定要发展到这样的飞行工具,他才能控制,才能统御星系。福报之大,从这些地方来观察。佛经里面讲的科技,非常高明。我们现前科技,还达不到佛经所说的。轮王还是人,不是天,是我们讲的外太空人,还不是真正的天人。福若再大,就生到天道上升天界。
‘或为六欲天主’,这是欲界六层天。欲界有六层天。四王天、忉利天,是欲界最下面的二层。再往上面去,是空居天,不在地面。空居天,很难讲。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空间,以我们人类生活的范围,是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的事,我们就不晓得。还有五维、六维,往上数去,有无限次维的空间,可能这就是佛法讲的诸天,跟我们的空间不相同,每往上升一层,境界完全不一样。他并不在我们这个世界,或者说我们生活在不同次维的时空。
忉利天往上就是夜摩天。夜摩天再往上去,就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就在兜率天。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它分内、外。外院是凡夫;内院是弥勒菩萨、大菩萨们修行的场所。兜率天再上去是化乐天;他们一切受用,是自己变化所做,不需要经营,不需要求人。再往上去,福报就更大,称为他化自在天,自己所受用的不需要自己变化。自己一动念头,第五天化乐天的天人就变化来供养。这是欲界。欲界还没有离开五欲—财、色、名、食、睡,但是愈往上面去,欲的念头愈淡。如果五欲六尘的念头从心里断掉,他就超越欲界到色界天。
色界天是有形象的,没有欲念,完全没有这些念头。色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称“四禅天”。每一层里面细分又有三种,四禅天很特别,第四禅有九天,所以四禅天总共十八层天。如果讲十八层天,是单讲四禅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总共十八层天,决定没有欲念。也许诸位要问,如果没有欲念,不就成佛了?他没有欲念,是欲念不起现行,并没有断。怎么不起现行?定功伏住,犹如石头压草,没有除根。这样才能升到色界天。我们把这一桩事情搞清楚,才晓得学禅难,太难了。
要问问自己,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动不动念头?若还动念,你决定在欲界,色界没分。“禅”你修得再好,初禅天去不了。因为初禅天,欲念没有了,真能伏住。你还伏不住,你还在欲界。色界都达不到,这才知道真难,真正不容易。所以,不肯念佛求生净土,真是愚痴、狂妄!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除此一门没有第二条路能超越六道轮回。因为这一条路是带业往生,妄念不断也行,能去得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
修禅纵然得禅定,到四禅天。甚至更深的禅定,生到四空天,还是出不了三界。你就知道出三界有多难。到了四空天,还要再不断的用功,成就第九定。四禅八定,都属于世间,没有超越六道轮回。到了第九定,才超越了。什么人证得的?阿罗汉证得的,他超越三界。虽超越三界,没有见性。阿罗汉得禅定,得九次第定,证得三昧,没有开智慧。他们只是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断。我执虽破;法执犹存。法执没破,所以他的成就,只得半个解脱(“解脱”就是自在),并不是圆满的自在,为什么?他没有智慧,没有证得法身。这是非常的困难。
‘梵王’是四禅天顶,也就是娑婆世界的国王,统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国王,我们都不认识他。好比一个小乡村里的村民,你问他,谁是总统、皇帝?他不认识,只是听说而已。确实是如此。梵王是整个大宇宙的主宰,我们的确是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但是不认识他。好像跟他没有关系,其实跟他有很密切的关系,在他的领土范围之内。在三界六道里,福报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
这是讲的正报,是随着自己修学的福报,所得到的。我们今天得到这个身,“身”是果。一生所受用的是报,你一生所有的财物,都是自己过去生中修的。大概四十岁以后的福报,与这一生所修的有密切关系。四十岁之前所享受的,多半是过去生中修的。诸位看《了凡四训》就知道,过去修的少,不要紧。如果明白这个事实,努力修积,晚年的福报就大。一个人晚年的福报,确实是今生修的。少年的福报,多是前世修的;晚年完全是这一世修的;中年时的福报,有这一世修的,有前一世修的。
所以,看到别人享福不要羡慕;要好好的修积,要积功累德,前途一片光明。不知道修积,前途是黑暗的,渺渺茫茫。由此可知,我们的幸福,乃至于家庭的美满,事业的成败,都操在自己的手中,就看你自己怎么想,怎么做。经文所说的,是修大善因缘,得的大善果报。善人必定有善的习气,好善好德,不是学来的,自自然然的。从恶道中来的,他自然带有恶的习气;他也不是故意的,他自己控制不住,就会显露在外表上。恶道来的带恶习气;善道来的带善习气。纯善之人,他带的是善习气。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就是善习气。他对于诸佛菩萨,对于圣贤人,自然生仰慕之心,喜欢亲近,喜欢接触,喜欢听闻。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是人教他的吗?不是的,是自然的,就是前面讲的“自然发应”。也是我们俗话讲的,某人有善根!这个善根就是过去生中的余习,他有这个善习。他对于诸佛菩萨、对于三宝、对于善人,能尊重、能供养,福报愈积愈大。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是世间第一福田。我们讲种福田是比喻,田里能长出五谷杂粮,我们种子种下去,它就会生长,就有收成。福也有个田,能生福的。众生的福到那儿去种?到三宝门中去种福。
从前的三宝,真的多,假的少。现在的三宝是假的多,真的少。这话怎么说?读《楞严经》就晓得。《楞严经》里说得很清楚:“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恒河沙就多。所以,末法时期,诸位要谨慎,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清楚,到底是真的三宝,还是假的三宝?不能感情用事,要用理性去观察、去分析,我们种的福,才会成熟,才会生长。如果种错,不但福得不到,连种子也会烂掉,可惜了。所以真正想修福,还是要有福慧之人,才能修福;没有福慧,想修福也修不上。所谓“种子种在沙土里面”,不能生长;种在石头上,也不能生长,他种错了地方。
这是讲到‘尊重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一切供养中,你要懂得修、要会修!那一种修行方法得的福报最大、最殊胜?我们希望得到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有没有一个方法让我们修一种,三种果报都得到?有。什么方法?“法布施”。法布施里面一定有财。我们布施一本经书,要花钱才印得出来,这就是财布施。经本里面,佛所讲的教训,这是法。你读了,真正明白了,心开意解,一切忧虑恐怖都离开,无畏布施得到了。所以这是一举三得。
在现代的社会科技发达,不仅仅经本是法布施;录音带,录的是佛经,也是法布施。许多同修想听佛法,因缘不具足。或者居住的环境太远,不能来听,或是因为有特别的事故,没有办法来听。我们现场讲经,都有录音带。录音带就是有声的经本—念诵的、讲解的。我们买录音带,制作读经讲经的录音带,这是财布施。录音带里面内容是法布施。他听了心开意解,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这是无畏布施。做录音带,做录影带,都属于法布施。这样的“尊重供养”,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
讲到供养,还有没有更殊胜的?有!什么是第一殊胜?“培养弘法人才”。如果没有弘法人才,这一代讲经的人过世,后继无人。所以,这是第一桩大事。最殊胜的,就是发心来护持年轻的一代僧才。学讲经,不容易,基本的条件是修行。要有真正的德行,有修持,才能相应,所谓解行相应。如果没有修持,单单解,没有行的功力在里面,所讲的不相应。因为他必然是道听途说,听别人讲的,看注解里面讲的,这个不行!与自性不相应,与大众根机不相应。我说一个比喻,大家就明了。
譬如一个医生(不高明的蒙古大夫),他要替人看病。他不会看,听说你有什么病,找了些药方,这儿抄一点,那儿再抄一点。抄完之后,你来看病,他假装看,然后把药方给你吃。如果你很幸运,吃了还没有什么大妨碍,病不能治好。如果你不幸的话,一吃就吃死。真正高明的医生,事先没有药方,给你诊断,对症下药。
讲经说法亦复如是。必须自己有真正修学的功夫,与自性相应,与众生的根机相应。所谓“上契诸佛所证之理”,就是与自性相应。“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应机说法,这是根本的条件。所以,着重在修持。没有真正修持的功夫,学不会,学一辈子也学不会。所学的就是我刚才讲的那样,那个程度,不能给人治病,治一个死一个。李老师从前讲的一个笑话,死堕十九层地狱。
他说,从前有一个医生替人治病,看一个死一个,死了不少人。后来阎罗王把他抓去,判他入十八层地狱。他还辩护,“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存心害人,不过是药用错而已,我不是有心的,怎么会判我这么重,下十八层地狱。”他很不服气,跳脚。这一跳,底下就有人叫:“老兄,你不要跳!你这一跳,灰尘都落到我头上来了。”他一想,我是十八层,难道底下还有十九层?他问,“你是多少层?”“我十九层。”“你老兄干什么的?”“我是教书的。”教书误人子弟,堕十九层地狱。下面还有一层,是讲经讲错的。所以,讲经说法相当不容易!
所以要晓得,护持培养弘法人才,功德非常大。今天佛法不兴盛,大家都晓得。不兴盛的原因在那里?就是缺乏弘法的人才。培养弘法人才,实在不容易,最难的就是不受外界的诱惑。这一点就难。名闻利养,稍微一诱惑,他就动心,这就完了。现在要找一个年轻人,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动心,到那里去找?亿万人当中,难得一、二。不容易!的确唯有求诸佛菩萨再来。如果不是诸佛菩萨再来,没有法子。这些事实,我们都要晓得,然后才知道怎么样修尊重供养,你心里自然有分寸。
‘未曾间断’。第一个是心愿不间断,念念护持正法,拥护正法,培育僧才,续佛慧命,心愿不能间断。第二个是事相上不能间断。有这个机缘,我们努力去做;没有这个机缘,遇不到这样的人,遇不到这样的事,我们心愿不间断。等到有缘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帮助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换言之,要慢慢观察,他会不会变。现在会不会变?将来会不会变?要注意这一点。如何防范他不变,那就更是智慧。所以,大家不要有错误的观念,一看到出家人,以为都是圣人。好像出家了都不会犯过错,这是很大的错误观念。
出家人也是人,心里有贪、瞋、痴、慢,也会争权夺利,与世间人没有两样,不是圣人。你的态度要客观,对于出家人就有很大的利益,不至于感情用事。出家人没有钱的时候,道心很坚固,不打妄想。钱多了,妄想就来,就堕落了。没有名的时候,心很定。名闻利养都没有,心就很安定在道上。一有名闻利养,就变质,就堕落,就完了。所以看到经文上说,我要赶快去修尊重供养。一尊重恭敬,一供养,名利都来,这个出家人就往下堕落。明明修得很好,一下子就堕到三途,堕到地狱去。是谁送他去的?是你好心把他送下去的,这还得了吗!
我在国外讲经常常讲,年轻的出家人为什么堕落?都是居士们害了他。虽然你们口里讲护法,而实际做的是灭法,那里是护法?你们将来还要往生,绝对往生三恶道,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要谨慎,要小心。
今天,佛教缺乏的是一个良好的制度;没有制度,是人治。人治很危险,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识,循规蹈矩,还像个样子。这位善知识一不在,就完了。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得很多。如何能从人治变成法治?我们要认真去多想一想,要努力去做。
居士要正信,像本经前面讲“贤护等十六正士”。你的确贤护,你要护持正法,在家居士要有这个责任。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制度很好,道场都是在家居士的。像大家所熟知的祇树给孤独园,财产是给孤独长者的。他有没有捐赠给释迦牟尼佛?没有。如果捐赠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接受,他就还俗,回家了。他不再是出家身分,他有家。产权还是给孤独长者的,是给孤独长者的处所,礼请释迦牟尼佛住在这里弘法利生。这是供养,而不是把场所的主权交给他。
他在这里弘法利生,他教得很好,我们希望他再多住几年。他讲得不好,请他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好!这样每一个出家人,都很自爱。因为必须要修德,要求学问。如果没有德行,没有学问,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没有人请你!这个方法是对的。决定不能把房地道场捐给出家人,这会害死他。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我们这几个道场的董事会里面都是居士。
所以,居士一定要正信,要护法。出家人在这个道场,居住的期限是一年。这一年你修得好,你的品德学问都认真修学,到明年我们请你再住一年;修得很好,再住一年,就一年一年住下去。你修得不好,住满一年,请你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子,逼得出家人一定要谨慎,真正用功努力,不能懈怠。你懈怠,董事会居士们看到,一年期满请你走路,这里不要你。你有修有德,希望你年年再住。为什么不让你长期住?长期,毛病就生。只给你一年期限,绝对不给你一年以上。我们用这个方法,使你用功。你的衣、食、住、行四事供养,董事会负责任,你不需要管。一切事务不要管,钱财不要管,那是董事会的事。董事会护法、护持你,生活方面样样都照顾到。你修学要是不如法,到期就请你走。
所以,道场住两种人:一种是真正修行人;一种是真发心学弘法讲经的人。不能讲经说法,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也供养你,也成就你,那也了不起。如果天天打妄想,搞是非,就请你到别的地方去,我们这个地方不能容纳你。从我们本身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制度。这边也有不少同修,在这里剃度跟我出家。这个道场,我不能给他们。给他们就变子孙庙,上对不起诸佛菩萨,下对不起四众弟子。我们要护持正法。
所以古人常讲,“只怕没有道,不怕没有庙”。道比庙要紧。庙可以不要,只要有道,天下那一个寺庙都欢迎,求都求不来。道要紧!所以既然出家,就要一心向道,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董事会里的成员是我选的。我选董事只有一个条件。说实在话,他相信不相信佛,我都不考虑,我觉得那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深信因果”。因为他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他考虑事情就很谨慎,所以我选择董事,这一条是列入第一—深信因果。真正不要钱,不要名闻利养,深信因果的人,请他们出来护持道场。这个方法如果做得有效果,做得好,希望将来能推广,别的道场也跟这个道场模式来做。这样,正法逐渐逐渐就恢复。这些都属于“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以这两句意义极深、极广。
‘如是功德,说不能尽’。我想同修们能体会这一句,功德无量无边。从纵的方面来说,功德确实超越世间,尽未来际,简单来说,就是它的影响力。横的方面来讲,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确实不能尽。在今天,佛法极需要的是立法、守法,认真的修行。在本宗,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出家,尽可能走弘法利生的道路。在家同修要尽全力来拥护正法道场;要等这些年轻的法师个个都能讲经,讲的人愈多,我们就发展愈多的讲堂。现在都还没有能力讲,不能讲,就不要想这些事。有几个能讲,可以到处巡回去讲,我们就在各个地方建讲堂。这是第二步,先将第一个步骤做圆满。
同修供养我的,我就是发展制作录音带、经书、录影带普遍流通,这在国外弘法是第一需要。因为讲经,他未必有时间来听;广播电台,他时间不对。录音带放在车上,录影带摆在家里,随时随地可以看,可以听。打开电视机,就读经。即使眼睛不好,那么大的字,他也看得很清楚。所以,不要打开经本,就在电视荧幕上看经文,跟着念。有这么一套,我就配国语发音的、台语的、广东话、客家话的,普遍到全世界,这样我们的华侨得到的利益就大。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由于菩萨们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感得的果报也就无比殊胜,不可思议。这是说明修因必定得果。前面积功累德,讲的全是积功,修学修得的功。这一段就是德,“德”就是他所得到的。功德的“德”跟得失的“得”是同一个意思,这两个字可以通用。你修功就有所得,当然得的果报广大无边。经文只略略的提示几桩希有殊胜的果报,我们常讲的德相。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这一桩事,我们可以从一些修行人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得到。真正修行人,身上有香气。这个香气,不是用香水、香料涂抹的,是很自然的香气。尤其是真正有功夫的人,在佛经里,佛给我们讲的。诸位晓得佛出现在印度的热带,所以三衣一钵就够了。《戒经》里讲,出家人半个月洗一次澡。一般人半个月洗一次澡,身上早就臭了;可是修行人身上有香气,有一股清香,那个味道不难闻。
我们读过《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的头发一年剃一次。他平常洗不洗头?在我想,大概一年洗一次头,剃一次头。我们一般人,能不能受得了?虚云老和尚身上放香气,这是许多接近他的人(不是一个人说的)告诉我的。所以真正修行人不一样!
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后,他房间里,找不到蚊虫、苍蝇、蟑螂、跳蚤,那些小动物都搬家了。别人房间里有;他的房间没有。人家跟他换一个房间,他住的那个房间没有,都搬家了。所以,被这些小虫咬,是自己没有德行,连小虫、跳蚤都来欺负。你们就想到,那么小的动物也有知觉,它不是没有灵知。它对一位修道的人,真正高僧大德,心中尊敬,不去扰乱他,使他安心办道;它会搬家。世间修行人,都有这种瑞相;何况菩萨修普贤大行,感得的果报当然不可思议,“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我们的口,一天刷好几次牙;不刷牙,一张开气味就好难闻。所以,自己修行的功夫,在这些地方很明显的能显露出来。有的时候,自己没有觉察到;别人觉察到,你居住的地方确实有香气,跟一般人居住的地方确实不相同;口也有香气。
有一些同修很想发心讲经,来跟我说,他音声不行,嗓门不好。实在讲,真正发心,三宝就加持。我们现在这些同修,大多数是新来的。我早年讲经,音声很低沉,大概前三排可以听得见,第四排以后就听不见。后面的人常常写纸条送给我,要我声音大一点。但怎么也大不起来。后来我的声音变了,是在法华寺讲《地藏经》,邬老居士第一个发现的,他来告诉我。因为他老人家每一天都来听经,而且带录音机来录音。他录了回家,听了之后发现今天的声音跟昨天不一样。他来告诉我,你音声变了。我自己也不晓得。所以真正发心,确实有三宝加持。身体衰弱的,会变成康强;有很多疾病,自然会恢复。我们俗话讲:佛菩萨威神的力量保佑你!这是修行所得利益之一。
‘优钵罗华’,这是比喻。优钵罗华是莲花,莲花的香味是清香。
‘其香普熏无量世界’,这是香庄严,是菩萨修的大行,所以他的香气普熏法界。这种香气从那里来的?是从性德。真如本性本来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心性显露,性德就透露,性德之香当然是遍法界的,这是一定的道理。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说色相端正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讲我们这个世间中国、外国公认的贵相。相貌也是属于性德。修行人的容貌体质都会变好,这是“相随心转”、“境随心转”的证明。
‘悉皆具足’。前面一句是说正报感应,后面一半是依报。依报就是指我们生活环境。
‘手中常出无尽之宝’。手中出宝,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双手万能。在这个世界,人是无量动物中的一种。为什么在一切动物中,我们不讲六道的其他道,单讲人道?我们能观察得到的,为什么人比其他的动物享受丰裕自在?如果比头脑,现在科学家证实,有某些动物的头脑聪明在我们人类之上。为什么它不能过我们这样繁华的物质生活?因为它没有手。虽有ㄧ个聪明的头脑,它不能制作。所以,人类的确双手万能。就像现在的尖端科技,便捷的物质生活享受,这些就是“手中常出无尽之宝”。用现代的话说,多才多艺,双手万能。
‘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这三句包括我们今天所讲物质的生活。这一切没有一样不能制造。造了这些物质,不为自己享受,这就是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他是‘利乐有情’,他是给一切有情众生去享受。诸位一定要记住。现在还有很多有情众生非常苦,佛菩萨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么大的本事,为什么不多多变现一点,让他们享受,来救济他们的贫乏?佛菩萨有智慧,有能力,今天看到他们这样贫苦,不伸手救援,还能谈得上慈悲吗?殊不知佛菩萨把福报给你享受,你也得要有福,才能受用;你若没有福,他把福报给你,反而害了你。所以,我们自己要修福,才能得到佛菩萨的照顾。自己没有福,佛菩萨想照顾,还有种种差别因缘,不能如愿。这个责任绝对不是在佛菩萨那一边,是在我们自己这一边。我们受苦难,就是恶业的果报。受这个难,就报掉了。当然你无始劫中不会一味都造恶业,也造有善业。恶业报尽,善念现前,回心转意,改过自新,这就是一个善缘现起,佛菩萨就能照顾得到。
我不说别人,以自己亲身经历作个例子。年轻学道,虽然受许多苦难,意志更坚决,一心向道。假如在年轻的时候福报现前,多少人恭敬、供养、多少财布施,恐怕自己早就堕落,早就毁灭了。会不会堕落?我想一想,一定会堕落。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力量多大!要是都来了,我没有能力跟它抗衡,自己没有定力,道心就失掉。幸亏佛菩萨照顾,供养都不来,让我受尽折磨,受尽苦难。一天为什么吃一餐?没有钱!过这个苦日子。现在有一点福报,现在有定功,不会为这些东西动摇。佛菩萨手中常出无尽宝藏来送给我,我会“利乐有情”,不会自己享受。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佛菩萨给我的,我知道不是给我,是教我代他分发给大家。我是过路财神,过一下就走,不会止住的,这就不妨碍。这正是诸佛菩萨照顾我的所在,正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表现,使我感激不尽。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总结。大众见光、闻法,信心增长,法喜充满。所以,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高度的警觉心。知道三界苦,知道念佛往生极乐必得成就,必然坚定信心,坚定努力的方向。舍弃娑婆,专求净土,这是无上菩提心。我们今天的信心生不起来,原因在对于事实真相还没有清楚。如果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了解,完全清楚,你的抉择当然是坚定的,是明确的。
以上从第四品正宗分开始,一直到此处,皆是说明阿弥陀佛过去生中,在因地发愿修行证果的状况。下一品特别说明成佛之后的果德。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