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天蓝
—菜根谭的智慧(2)
圣印法师着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藉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着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著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
在应当发言的时候一语不发、沉默毫无表情的人,其心难测,可以说是一种阴险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不容易轻轻摇动他的心机。西谚说:“沉默是金子,雄辩是银子。”这是说雄辩不如守沉默好。
沉默的人看来是代表君子的风度与气质。然而,这不过是普通的看法,不能说是不变的。俗语说:“祸从口出。”这也是戒人少说有害无益的言语,但也绝不能说保持绝对沉默是正确的,应当说的话一定要堂堂正正的说出来。何况说话是人的权利,如果保持沉默太过,就是放弃自己天赋的权利。哑巴是很可怜的,况且无意义的沉默,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和猜忌,人人远避这样的人,自己便成了孤独的人。
大致说来,一般人是口虽不言而心中多虑,沉默寡言的人多半心中多思多虑。多言多语固然不算是君子的行径,但沉默不语的人,多半是阴险暗昧的小人。
此外,还有一种小人,就是听他人的言语有了空隙,就乘势加以攻击,如果和这种人接近表示倾心,也会带给你很大的害处。
【前集一二二】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震聋启聩,临深履薄
心中散乱暗昧的时候,要自己提起精神去控制,使精神恢复饱满,心情过于紧张的时候,要把事物暂时放下,使心绪平衡安定一下。
不然,当治住了散乱暗昧的毛病时,却又染了蠢蠢欲动的情绪,扰乱了心地的安静。
陶渊明说:“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必须时时有此念头,才能够提醒念头的昏暗。又如佛家所说的但求放心而已。此心如能放得下,则一切魔障不起,更无外界的纷扰了。
【前集一二三】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幢幢之扰矣。
君子之心,雨过天晴
晴朗澄澈的太空,忽然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相反的,狂风暴雨的天气一过,忽然现出北风霁月的景色。这气候阴睛无常,说明了天心有凝滞与障塞,人事也是如此,毫厘之差即发生千里的急剧变化。
但是,天心虽然有骤然之变,那风雨雷霆对于人都是有作用的,等雨过之后天气马上晴朗,不留丝毫痕迹。这正说明了天心的伟大,人心本乎天理,喜怒哀乐之发生,诚然是一息之间就有急剧的变化,务须过而不留,切不可凡事都萦怀于心,郁结不散,那就有失天人合一之道,难免不遭逢到意外之变。
古人教人读书养气,就是要人心与天心相吻合,然后才能天人合一。
【前集一二四】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有识有力,魔鬼无踪
击退私情,抑制私欲;如果对私情私欲这一顽强敌人,没有彻底认识的话,就达不到击退和抑制的目的了。
治病必定要知道病因,这是先决的条件。对于排除心中的恶魔,如果不能认识出恶魔的原形,那就没有办法了,虽然识透了他的本体,然而,击退抑制这一恶魔并不简单。如果忍耐力不足,也不能达到目的。
只有知识才是照出恶魔的一颗明珠,没有这一颗明珠就照不见自魔。而意志的力量才是斩杀恶魔的一把慧剑,若是意志的力量不坚,虽然有明珠照见,也斩杀不了恶魔。因此,这意识坚固的毅力,都是断邪念、明心体不可缺少的条件。
【前集一二五】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大量能容,不动声色
人家侮辱我、作弄我、欺骗我,而我能够包容含蓄,不发一言,不表愠怒,所谓“喜怒不形于色,是非不辨于言”,使他人无从捉摸我的内心深处。这其中的趣味是奥妙无穷,同时也藏着很大的机谋与作用。
所谓“静以制动观人入微”,则他人对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骗了。
【前集一二六】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困苦穷乏,锻炼身心
人受了种种灾厄,置身于逆境的时候,如同在炉子里炼的钢一般,锻炼身心成为一个钢铁一样的人。所以,人能受得住灾厄与逆境而不为它所挫折,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经过此种锻炼的人,则身体禁不住风霜折磨,精神的修养也不充分,终究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须知这正是促成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正是锻炼琢磨人们成为坚强伟大的人物。人生来如果不受困苦,饱食暖衣,对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好比是在室内培养出来的花木,绝不会有健全的发展。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的意义是说天将要给一个人的幸福以前,必定先给他许多困难,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克服困难,养成了坚决奋斗的意志,对于任何困难都能突破,遭遇失败也绝不悲观,永远抱持乐观的希望,不屈不挠接受锻炼,最后一定得到幸福与光明。
【前集一二七】
横逆困穷是煆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煆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煆炼,则身心交损。
人乃天地之缩图,天地乃人之父母
人体是心为主宰,太阳则是天地的中心。所以,人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小世界,大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风雨寒暖的往来,由于阴阳的和合,滋生了万物,形成一个小天地的我们,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和鉴别是非好恶的知识,并且有实现这些情感和知识的意志作用,而后才构成了一个完全的身心。如果狂喜暴怒,好恶混同不分,那就不会造成一个完全的人格。应该欢喜的地方就要欢喜,应该忿怒的时候就要忿怒,好善而恶恶,无过与不及,能够调和这一身的心天地,才不失为中庸之道。
天地既为一大世界,则等于包容人的父母。人存在于天地间,人人彼此都当视同手足,彼此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施德而不结怨,以仁爱待人处世自然就没有恨与烦恼了,应当使人人各尽其业,即使是万物也应当各安其所,人人都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则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便因此产生了。
【前集一二一八】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变理的工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戒疏于虑,警伤于察
从人类整体的大处着眼,无论自己的民族或其他民族都可以说是同胞,相互间以仁爱之心相处,那么都有幸福。
人绝不可以存害人之心,你害人家,人家也一定反过来报复。所以说,害人如害己;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种道理。人虽不应当有害人之心,但也不可不事先防范坏人加害于你。
有些人把人家都当成和自己一样去看待,这样的人非常正直,即或受了人家的欺侮他也毫不在乎。还有些人太聪明了,事先看破了他人的诈伪而严加防范,两相比较下,愚直的人使人愿与他相亲,聪明的人则人人都敬而远之。
人有聪明固然不是坏处,但切戒破坏人家道德,揭露人家短处,这是不可不细加察者的。以上的话我们不妨玩味一番,做人做事就不致有什么差误了。
【前集一二一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苦伤于察也;二语并存,精明而泽厚矣。
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有很多的人对事表示疑惑,而我对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就要择善固执,不被群众的疑虑所阻碍。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未必合乎真理,一个人的独见也不一定是不合真理,如果自己确信,就可以排除别人的疑问。
古往今来的大人物能成就千秋伟业,都是有别人所不及的智慧和自己的见解。其次,天下事不是一个人独力所能成的,凡事应当多旁听他人的意见,做为多方面的参考,千万不要任性而忽视他人的言语。
【前集一三0】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亲近善人须知机杜谗,铲除恶人应人保密防祸
当我们知道某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能和他交往,在结交之前不要过度赞扬,以免招致奸人嫉妒,挑拨离间,使你接近不得。
当我们发现对方是一个恶人,不能急切的把他退掉也不要轻易表示意见,以免被他转去,招致了怨尤,使我身蒙受意外之祸。
古时自天子至臣相,不管是拔擢人才或是铲除奸佞,一切用人行政上的措施,都要把以上所学的两种原则作为圭臬,才不至于有重大的差错。
今人仍应效法之。
【前集一三一】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节义来自暗室不欺,经纶缲出临深履薄
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人所称道的节义忠贞,是历千古而不能磨灭的。既不是一时在人前造作的伪善行为,也不是在人所不见的暗室当中的私情私见,君子慎独,虽处于暗室而不自欺,所以说,青天白日的节义是从暗室漏屋之中培养出来的。
一个人能够有旋干转坤的大手笔,不是豪放的思虑所能达成的,必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一点也不敢疏忽,谨慎小心,按部就班,慢慢培养出成绩。至于有人说“举大略细”,又有人说“做大事不拘小节”,都是错误的想法。
【前集一三二】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干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当然的伦理之道,有时达到极点也是应该的,不可以有丝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对于子弟认为是施恩,子弟对于父兄感恩,这样的施恩望报,骨肉之亲反而不如路人。
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说:“陆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陆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升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
所以,说真的孝行是自己不会感觉得到的。世界上自以为有孝心的人,在并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顺父母,是无论如何都要使父母欢心,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当人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孝行,同时就起了要求报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义。
兄弟之情也是一样。友恭之情是出于真情的流露,这其间也丝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反成了路人啊!
【前集一三三】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使成市道矣。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天地间的事物,不限于美与丑,洁与污。一切长短、善恶、男女、上下、贤愚等等都是相对的。一方面有了美,另一方面一定有丑,没有美就没有了丑。所以,仅有美而没有丑的东西是不会成立的。人通常称某人是善人,没有恶人存在。如果没有恶人存在,善人也就不会存在。
有美的时候必定有丑,如果人能够超越美丑的观念而不挂在心,则无论怎样丑陋也不会有人笑了。
清洁的相对是污秽,“嫌恶污秽,喜好清洁”是人之常情,但是清洁和污秽并非是对立的,应该用达观的眼光觉悟到污秽与清洁本不是两件事,人能够将精神超越到洁与不洁之间,则我不好清洁,也就没有人能以污秽加诸于我了。
【前集一三四】
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两相此较,按人情的动态来说,富贵的人反而比贫贱的人不好。富贵的人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渐的转移情感,趋向于利益的方面。对无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随着对方而变动的。
反之,贫贱的人情定没有什么变动的,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一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所以,贫者比富者的人情还厚重。按理说,应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贫者要来得薄,事实正好相反。难怪孔子会慨叹的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矣。”
嫉妒别人的长处和幸福,在父子骨肉之间,比一般人还要利害。照理说,应该骨肉之间互相祝贺幸福才是,更应当以喜悦的心情来赞美彼此的长处才是。事实却不然。对于旁人的幸福和长处并不关心,对于亲族之间有了长处和幸福反而嫉妒,念念不忘,耿耿于心。
这样说来,真是非常不幸。当人们遭逢了这种场面,必定也会以冷静的态度平心静气的处理,如果这嫉妒之念不除,必定每天生活在烦恼中。
【前集一三五】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生烦恼阵中矣。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在上位的人对待其部属,应当分清楚功劳与过失,这两者不容混淆,功过混淆赏罚不明,如果有功的不赏、有过的不罚,那些奋勇不惜性命的人们,虽然建立功劳,也得不到名誉与升赏,自然就起了怠慢的心情,不再忠于职守了。所以,居上位的人一定要功过不混杂,赏罚尤其分明。
其次,说到恩义与仇恕不可分得太开。居上位的人如果恩仇分得太开,有恩的人就对他好一点,对于有怨的人就冷酷无情。这样一来,部属无论如何忠实尽职,也得不到上级的欢心。久而久之,起了贰心而背叛激变,这都是基于私情之一念,致使部下不忠。
【前集一三六】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堕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起携贰之志。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俗语说:“官大担险,树大招风。”一个人的官位太高,很容易招惹出意外的敌人。对于自己得意的事物,不可以做得太过,太过则容易颓败,凡事得留余地想。日常的行为不可过于清高,过于清高的人就容易受人排斥,招来种种无谓的诽谤。
古代的哲学主张中庸之道,无过犹不及之处。人能行中庸之道,则可大可久,持盈保泰,既不违天之道,亦不背地之理。顺乎人情,本乎天理则无往而不自得,无太盛太过,或过高过亢的弊病。
【前集一三七】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诱兴而毁来。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做恶事忌隐藏,所谓“阴恶是大恶”。做善事别忘显露,所谓“阳善是小善”。
凡恶事显露于外的人,则众目所视十手所指,其恶行不得扩张,所以为祸尚浅。如果人做了坏事还隐藏起来,觉得十分得意,他就加深罪名终至身败名裂,所以说,恶之显者祸浅。
做善事喜欢显露于外面,使人家知道,功德是小些;在暗中做的善事,功果反而很大。这个道理很奥妙,只有佛家的道理才能够解释清楚。按道理说,做善事显示出来给人家看就不算真善,这里面含着沽名钓誉的心理存在。所以,他的善行不会有多大的效用,也不会彻底去做完善事。反之,要在暗中去救人济世,则其立心为善,必定不计较名誉。地做的善事也必定彻底。所以说,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前集一三八】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人不可不修养才智,更不可不培植道德、两者都缺一不可。才与德互相比较,德好比是才的主人,而才好比是德的奴仆。有才无德的人,像一个家庭里面主人被奴仆所欺,制度紊乱毫无条理,终至败家亡身而后已。
一般人恃才傲物,就是没有道德以养其身,只知逞能恃才,任意妄为,终亦受到严重的打击。
所以,用人行政必须用才德兼备的人。才能稍差但乃有德之士,不妨用他的德来补才能之不足,将不至于像有才能却缺乏道德的人,把一切的事情弄坏了。
【前集一三九】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奸佞邪智之人侥幸以图上进,为了防止这种弊病发生,在建立法制这方面务必讲求严厉。然而,实行起来又必须求其宽厚。在除恶务尽的原则下,又不能不网开一面。常言说:“穷寇勿追,投鼠忌器。”总要放他一条生路,叫他自己逃生。不然,如同捉鼠而阻塞了一切洞口,穷急反噬,一切器物反而被破坏光了。
凡事勿走极端,总要合乎中道适可而止。天地间的万物,都是一个制服着一个,如螳螂捕蝉黄雀伺之于后,猎人打雀不觉湿露沾衣。
其实,天地造物之妙,虽是互相制服同时也是互相为依的。人食牛羊而牛羊依人以为生,就是这个道理,世间善恶之理,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两面的。如果说除恶而必尽,则恶尽而善亦不能成立了。觉悟了这个道理,也就觉悟了人生的大半。
【前集一四0】
锄奸杜幸,要救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和别人共同担负过失的时候,那人必定喜悦。和别人共同分功的时候,那人必定发生嫉妒,所谓“利益在前,人所必争”。人对于争荣誉争报酬,千古以来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毁坏了多少人的人格。如此看来,与人共患难易,共安乐则难了。
例如春秋时候范蠡、文种之于越王勾践,汉代的韩信萧何之于汉高祖,当勾践被吴王打败作了俘虏,文种、范蠡两人与越王共受患难,终于设法使越王回到了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范蠡明白其患难与共安乐的道理,遂弃官而游于五湖,文种不明这个道理,终于仗剑自杀。其次,高祖的杀韩信、囚萧何也是基于同一个道理,君王之于臣下尚且如此,一般人的彼此争名夺利不能共荣相安,更无足论了。
【前集一四一】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有道德的君子虽然不能用金钱救济他人的贫困,但可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人们在迷惘的道途上能得一言以提醒,就可以改邪归正觉迷却痴。
又当人们陷溺在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得一语的勉励,教他脱离危难之道,这就是善根,胜于赠送他人财物的恩惠。
【前集一四二】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人到贫穷不济的时候,就一切廉耻也不顾了,只知贪求食物依附于人,等到有了食物,稍见饱暖,就向更好的地方寻求生活了。
人人都向丰衣足食的地方集聚,等到这富贵者一旦陷入贫乏,则一般常常集聚来往的人就作鸟兽散了,一切义理人情也都不讲了。甚至在路途中相遇,掉头不顾。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情通病,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蚊蝇逐臭,蚁虫尝甘,而小人则趋于利。”这几句话说穿了人情的通病。人情通常是趋利而忘义,只有君子才不为利益而变节。
【前集一四三】
饥则附,饱则飏,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君子大多是富于情感,不免热心过度,招致人家的怨尤。所以,不可不以冷静的头脑来考虑事情,然后以理智来判断是非,才不会发生错误。如果感情一冲动,心就把握不住,心爱感情所左右,便会轻举妄动。
日本古时候有一个武士鎌仓权五郎,他作了源义家军队中的先锋,在战场上冲锋的中间,被敌人的箭射中他的眼目,却一点都不怯懦,他并不取下箭矢,就奋勇把敌人射死,然后倒在草地上。他的同僚将官三蒲为继走到他的身边,想要设法由眼睛里拔除箭镞,于是以脚踏着权五郎的脸,想把箭从眼睛里拔出来,这时候权五郎忽然跳起来要杀为继,为继吃惊的躲开,问他什么缘故?权五郎说:“武士死于战场是常有的事,但生平还没有人敢用脚踏着我的脸,我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为继领悟了他的语意,深深谢罪,然后跪在地上,将箭由权五郎的眼中取下来。
这个故事是说:君子应以铁石心肠、冷静头脑来担当大事,才不至于有失中正。
【前集一四四】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量弘识高,功德日进
古语说:“德高望重。”又说:“量宽福厚。”德与量是互相关联的。
由于道德高尚而器量才能宽大,器量宽大才能受人尊敬,自己的幸福便可以慢慢增加了。
然而,道德怎样才能够高尚,那就要培养高深的学问。有了高深的学问与知识,才对于处世做事具有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识见,做事就不会发生错误,处世也不会过与不及了。
【前集一四五】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这是夜半时分;此时天地寂然,只有枕边一点灯光,这时候正是万事万念俱亡,使人更能安静宴息。到了天光破晓,人畜鸟兽一切动物都还没有起来,才是吾人开始出于混沌时。
所谓“混沌初开”,即是天地尚未分明,这时候天地好像鹤卵浑然一团,渐渐的,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山川草木人畜次第的发生出来了。人当休眠入睡时间,身心都在休止状态,此时既没有善恶也没有苦乐,恰似天地尚未开辟以前的混沌时代,等到一梦醒来,万物还未兴起的时候,宛如初出混沌尚不辨是非与邪正。等到身心一有动作,善恶是非之念就开始发生了。
所以,当着宴寂入眠的时候,或是在混沌初出的时候,要用一念把自己回光返照一下,探索是非善恶因果在何处,才明白善恶是非既不是什么身外之物,它的发生也绝不在于一念未生的混沌初开之时,而是因为人有了耳目口鼻,对于事物才生出来情欲嗜好,然后基于情欲嗜好的取舍爱憎,而有了种种的妄想与分别,因之而苦恼了身心。
这样说来,耳目口鼻都是束缚身心的桎梏,情欲嗜好都是使身心陷落到机械中的一种障碍。善恶苦乐本身实有之物,只缘由耳目口鼻所生之情欲嗜好而发生,但是,人又不能抛弃耳目口鼻之情欲嗜好,不能如顽石帖木无情,那么,应当怎样做才对呢?只有在这回光返照的一刹那间,反省觉悟世间一切都是虚幻。
不要为那些而劳役身心,应当自由自在的处于其中。
【前集一四六】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够不离于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取之以为借鉴而加以反省,这样的话,就成修养自己身心最好的工贝了。久而久之 便能进德修业,自能达到圣贤的地步。
反过来说,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归咎于他人的过失,终日看旁人有何过失而妄自批评,这样的人其所做所为都是恶行。不但伤人,且自伤其身。
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广开众善之门,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则恶事日渐增多。善人恶人的差别,只在这反省与否之一念罢了。
【前集一四七】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宵壤矣。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一个人的事业和他所作的文章,无论多么成功伟大、优良简练,到了他死之后,这股力量便化为乌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传之万代而不会改变,精神的伟大便可以使后世的人受到极大的感化。
富贵与功名随着时代的转移而改变,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现在贫困的人到了后代子孙也许就变成富贵了。唯有人生的气节,一直到千万年之后都是不变的。
由此看来,事业文章功名富贵,与精神气节来比较其价值实有天地之别,所以,君子不可因寻求事业文章功名富贵,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与气节。
【前集一四八】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捉鱼张网,而鸿雁误陷到里面,这封鸿雁来说是多么可怜和不幸。螳螂捕蝉而黄雀伺于其后,这对于螳螂来说是多么的悲惨和危险。
世间的事不仅限于鸿雁与螳螂的事情而已。
所谓“一机之中又藏一机,一变之外复生一变”,天地之大,事事物物,无奇不有,神妙得使人感到不可思、不可议,又岂是人的智慧和才能所能够追得上的。
【前集一四九】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蛙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做人必须讲真诚,否则他的言行都不足以使人相信,像一个伪造的假人形,既没有灵魂,又不像真人能够动作。这样的人活在世间也了无生趣,自欺而欺人,久了必定会暴露。
其次是过于顽固的人,与人落落寡合,毫无圆转滑脱的通融机趣,这样的人就像木偶,到处都受到人的冷遇,事事都行不通了。
所以,处世过于虚伪既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处世过于呆板也一定不受人欢迎啊!
【前集一五0】
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云去而本觉之月现,尘拂而真如之镜明
水不遇见风,就不会掀起波浪,自然归于平静安稳,镜子没有尘埃的掩蔽,自然就会现出光明。人心本来是清洁澄澈的,只因为被妄想的尘垢所遮蔽,消失了本来的光泽。只要拂拭掉那些烦恼与妄想,其清净光明的本来面目就出现了。
欢乐是不必去强求的,只要能够除去使他本心苦痛的私欲、私见、私利就好了,至于妄想寻求欢乐,结果是内心得不到安稳平静,欢乐也就一点都得不到了。
【前集一五一】
水不波则自足,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勤天地
人做事假如稍不留意,就容易招致失败,而遭到不测祸患。所以对于一言一行都不可不加谨慎。
人有一念不修而犯了上天的禁诫,因一言不慎而破坏了世间的和平,有一事不谨而酿成了后世子孙的祸患。因此,我们不能轻起一念,乱发一言,错做一事。
古德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代兵法说:“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灭。”这样看来,怎能轻举妄动,草率的用事呢?
【前集一五二】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宜切戒。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一件事情发生了,想调查彻底颇不容易,在真相未明之前,应当放宽一步任其自然发展,慢慢的终必水落石出;如果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忿怒和反感,增加求真实结果的障碍。
其次,关于支配他人服从你,如果自己巧用心机施行操纵,反而招致他的不服从。不如听其自然,使对方心悦诚服的遵从。所谓“以德服人者真服也,以力服人非真服也”,如果只知严厉管束,反而使他顽抗不服,事情就越弄越坏而不堪收拾了。
【前集一五三】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把陶土拿来烧,才能成为光滑无比的器皿。把生铁拿来镕锻,才能成为坚硬宝贵的金钢。“陶镕”的意义也是如此;一切的物质都必须经过锻炼才能有所成就。
人的节义虽然可以高傲过青云,文章可以妙胜过白雪,假如不是由道德的心锻炼出来的节义和文章,则他的节义不过是自私,文章也不过是普通的,这也许与那侠客的义节与骚士的文章毫无差别了。
【前集一五四】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古语云:“功成身退。”这是君子之教,当事业全盛时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羡慕不已。平时置身的场所应当选择与世无争的地位,这样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会嫉妒,实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
以汉代的韩信、张良与汉高祖谋事来说,就是很好的例证。张良能够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谷以求仙,终于得以保全他的声誉。韩信不明这个道理,致屡遭贬抑,终于被杀掉了性命。
【前集一五五】
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人若想要进德修业,就要处处努力,必须在人所不注意的极微细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认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过错,小的地方错误重重,且认为小疵不致妨碍大体,那就错了。因为小事往往会变成大事,而大事的结果都是由小事渐渐累积得来。所谓:“千丈之提,坏于一穴。”这话我们应加以三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绝不希望人家报答,世间有些人对人施恩了却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压迫。这样一来,“恩”很可能变成“仇”了。所以,最好是施恩于不能报恩或是无力报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舍了恩德。
【前集一五六】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文华不如简素,谈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为来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实际上则有伤道德,贻误终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华,举动轻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难免会染上不良习气,不如去和山中隐退的老人谈心。官高位大的富贵之门,日子久了也难免沾染坏的习惯,趋向堕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穷人相亲近,反而比较有益。
听街头巷尾的传闻消息,使人动气,名利观念便萦回于心中不去,使情绪紊乱,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听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乐,心中就悠然自得。其次是谈论批评现代人的言行得失,这也是于人有损于己无益的事。如果人把古圣先贤的立身处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迹加以琢磨,于本身的增进学识、修养道德都有很大的帮助,何乐不为呢?
【前集一五七】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诣未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修身种德,事业之基
建筑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稳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坚固。人作一番事业,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础,如果基础不坚牢,事业也随之不能悠久。这基础就是人间不可缺的道德。
有坚忍不拔的道德基础,所营事业必定圆满;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业也必定更加悠久绵长。反之,仅凭一时的利害而互相为用,纵使成功也不过是一时而已,绝不会悠久绵长。这就像建筑房屋一样,根基不稳固的房屋是不会支持长久的。
古德说:“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古人为政的基础也在于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后方可以解决民生问题,所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为基础。
【前集一五八】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我身和子孙的关系,好比是树木的根和枝叶,根本坚固则枝叶必定茂盛繁荣。根本薄弱,枝叶也就不会发达了,所以身心必须健全,才能期待子孙绵延不绝。
但是,这里所指的“我身”,并不是肉体,而是体内的心。心正则积德,子孙就蒙受更多的恩惠。如果心执着于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义之事,则沦为社会上的害虫。这种人还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孙的繁昌,无异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前集一五九】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学佛入门》有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也就是说:心即是佛,人人皆备,只求诸内心,勿求于物外。
我们不要抛却自家的宝藏去向人家乞讨。不要向人自夸所有,人人皆有良知与明德。良知与明德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圣贤君子之道,只是求诸于本心,只是修心养性的工夫高人一筹。
须知道本无涯,学无止境。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则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属了。
【前集一六0】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成。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
道德并不是圣人与君子的占有物,乃是一种公共且公开于世的事物。所以垃没有彼此高下的差别的,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是人人都应该施行的。
相同的,学问之为物,也不是学者的私有物。它好比家常便饭,是人人不可缺的。然而,学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辨明道理的一种知识,而是希望学问能够实用。
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人们必须以大学问的工夫去警惕研究,希望在根本上得到一个圆满解决的方法。
【前集一六一】
道是一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客饭,当随事而警惕。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诈
忠恕之道,是待人以诚,推己及人;俗话说“将心比心”,也是夫子的恕道。
所以,我心正直,则相信他人亦必正直,反之我心不正,他人也是如此。我如果信任他人,则以为他人如我的诚实不欺,实际世间的人未必都如我之诚实。只因我一念之诚,相信他人与我一样,则他人亦多少必得掬诚相见,于是互相帮助而事业得到发展。
反过来说,我如果一直怀疑人家,以为他人都是欺人骗人,则对方纵然是正直的人,也因为我的猜疑而不能接近了。这么一来,自己形成孤立,大家离心离德,结果所做的事业没有不失败的。
【前集一六二】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心胸广大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风薰化万物,所接触到的都是生生之机,其所感应者都是和和之气,草木欣欣向荣,万物生长发展。其人如冬日之可爱,人们都愿意与他亲近。
反之,性情残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没有不枝枯叶脱,这样的人还有谁敢和他接近呢?
所以,“待人接物”应当如春风之和,而不当知秋气之肃杀。
【前集一六三】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做善事不见善报,如草里长冬瓜,善根暗长,慢慢的自然壮大。做恶事不见恶报,如庭前积雪,春天一到必定暗自消失。
又如做善事的人不见善报,也许是因为祖先有了余殃波及他这一代,或是还要延及他的子孙,因此应当不断积善修福以补偿善行的不足。又如做恶的人不见恶报,也许因为他的祖先尚有余庆,荫及了他这一代或还要庇及他的子孙,等他的余荫完了之后,如果他仍然怙恶不悛,则必定要受恶报。
【前集一六四】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易于亲近新交的朋友,而疏远旧日的朋友,所以我们一旦遇到故旧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记,一定要更比以前还要亲切相对。
人在一般人前,多表示自己是光明磊落的,但在人所不见之处就容易胡作。我们应当在暗地里比明面上,以还要光明正大的心迹来处理事情,不要认为在人所不见之处就任意胡作妄为。无论任何时候,也要不计其私才好。
我们对待老朽的人,应当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
【前集一六五】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越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所谓“勤勉”,本来就是为人之道,是实行道德仁义所应当奋勉不懈的一种行为,然而,世人竟误认为勤勉是增殖财货以达到富贵荣华必经的手段。所谓“俭约”,本来是对于增殖财产、图谋利润的一种淡泊行为,世人误认为存贮财货冻结不用是一种俭约行为,竟为他的吝蔷行为作辩护。
世间事大多是如此,本来为君子保身之守则,竟成了小人图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说春秋时候有欧冶子制成的千将莫邪雌雄二剑。这剑用在名将完成了克敌致胜的功业,这剑要是落到坏人的手里,就变成了杀人越货的凶器。
同一种东西,有两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一六六】
动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矣!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不退之轮”,轮是法轮的意思。如来说法,摧破众生的执迷邪见,转成广大正见,如车轮辗过的地方,邪见都被摧毁辗破。所以,佛家所说的“法轮常转”,又叫“不退转轮”。此处所说的不退转轮,是“唯有前进而不后退”的意思。仅凭着一时血气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将起始就突然终止去做别的事情,这样忽做忽辍,绝不是出于本心的坚持,当然无法持续到永久。
如来说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烧而不灭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灯”来比喻它。如果仅仅从情识之中来分别道理,则有时解悟,有时迷惑,终不能大彻大悟,所以说,从情识之解悟者,终非常明之灯。
【前集一六七】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人有了过失,总要原谅宽恕,不应当严厉的责备。但自己有了过失的时候,一定要严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务必真正改正方可以。
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尽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别人有了困难的时候,则要毫不犹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够解除,能够这样做,道德才算是有进步,事业才能够成功。孟子所说“舍生取义”的道理就在于此。
【前集一六八】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一个人如果能够弃舍名利之念,当然是很可贵的,是与众不同的人。
如果一个抱名利之念的人而好做与常人不同的言论与行为,就不是奇人而是怪物。
处于污浊的世俗之中,其心却不被染污,这种人像莲花的性质,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这就是清净洁白的人。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却又断绝与世俗的来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净洁白,便不是真正清净廉洁的人。
【前集一六九】
能脱俗便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对人施恩,应先从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对人很厚道,慢慢的减少了分量,则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
上对下应先严而后宽,如果先宽而后严,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并不倾服。
所谓“恩威并济”,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严,同时也对下施予适当的恩惠。另付威严而无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实而内里多行不义,则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无威严,则受恩者对他失却尊敬之心。于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乱了统制,这与无恩招怨同样有害。但威严也不可以过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严统御部下,就可以达到恩威并济了。
【前集一七0】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性、意三者俗语叫做“心”,但其实有点区别,“性”就是万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彻悟的人才能够照见本性。所谓“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谓“意识”也就是心的驰聘与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经纪人,意识是受命的伙计。这三种东西虽然在人身里面发生作用,结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当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本性来。假如善恶是非、取舍憎爱的各种念头不能熄灭而想要彻见本性,那宛如“镜中看花,水里捞月”,是绝不可能的事。
当意识净化,不破妄想与烦恼污染的时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识不清而妄想寻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尘污的镜子上面想要见出镜子的光明,也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见性,必须先明了心念,明了心念必须先清净意识。
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理也在此。
【前集一七一】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未明心,如索镜增尘。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我身位居于高官高位,人们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华贵的衣服,与其说是尊重人物,不如说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贱的民间,人们都对我轻视。某轻视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与德行,多半是轻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来,在高官高位之时,人对我的尊敬并非真实,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欢。又我在民间,人对我的侮辱也并非真实对我侮辱,所以我也无须发怒与计较。
从前有一个和尚穿着破衣服托着钵向一个富豪之家化缘,这富豪对他非常轻视,连一文钱都不施舍给他。后来这和尚换了金色灿烂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缘。富豪把他请到内堂,供养一桌富盛的素斋。并且布施了很多钱。和尚于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脱下来,放在床上,把素斋和布施的钱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连手部不触一下。主人觉得很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和尚说,施主今天的供养不是供养小僧 是供养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斋和怖施奉献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们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于是大感惭愧,连忙请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礼。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尊崇权势而轻蔑贫贱是愚蠢的行为,而和尚以巧妙的说教警戒富豪的愚痴。
【前集一七二】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古人认为人既是万物的灵长,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所谓“人道”也,是帮助天地发育生生不已的机用而生的,人类也就是这生生发育的根本,所以应当对于万物怀有慈悲心。
如果人类没有这种念头,就是无情无义的东西,与土木无异,也不过等同行尸走肉了。
【前集一七三】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勿为欲情所系,使与本体相合
人心的本体是一个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悦之念,天也就现出景星庆云。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则天也就降下雷雨风雹。我心生出了威严之念,则天就表现出烈日秋霜的景色。此所谓“上应天象,下应人事”,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这喜、怒、慈、严四种念头,好像是天有四时景象,对于心体来说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现象,此四者是一致协调的,随起随灭过而不留,所以人心也是一样。但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适当的时候,故人蒙上天恩惠而化育生长,绵延不绝。
【前集一七四】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无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人在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心就像在睡眠时候一样,心体的运用也非常迟钝。心虽如此安静,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触,则如同明镜般映照出来,绝不使外界的动作有所逃脱。如果不能以静寂来照见的话,心就陷于昏冥欲睡的状态,对于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灵活敏捷了。
反之,当我们遇到意外事变的时候,心就忙乱不易控制,这时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静、沉着、警觉,以理智冷静的头脑去应付。
总之,心之为用在闲暇之时,不可任其昏冥而入于眠睡状态。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乱慌张,始可免除错误。
【前集一七五】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古谚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才能够虚心平气来评议是非,辨别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确的。反之,置身于事中首当其事者,应当忘掉利害的念头而能一心一意的处理,才可以使事业有所成就。
一个国家立法机构是评议政事的,而行政机构则是实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机构如果被行政机构驱使,或是行政机构受立法机构过分牵制,则两方面都不能够善尽其职,而使政治改善势所不能。
这就是如上面所说的一样,立法者虽然是居于超然地位,但应当熟悉事务内中的利害情形,而执政者虽然是居于当事人地位,但应当忘却利害的顾虑。能够这样做,是一秉大公出于至诚,一切政事才能完满而无阻碍。
【前集一七六】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君子得志的时候,处于国家的枢要地位,要使威权行于天下,那就当操守严明,心气和易。要守正不阿,勤勉修身,以天下为己任。不稍放纵,不事营私,不结小人,不邪恶,执法公正无私,做事必须无过与不及,能够如此做,不致有“近恶浊,以招腥擅之气”或触犯小人受不必要之气的祸患。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政治理想,才能成为庙堂之器。这实在值得后世执政者效法。
我们做事必须要有防患未然的精神,凡事必须有了预备才能够免去后患。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地步,还是要由正心、诚意、修身、正德方面下手,更必须言出必行,才可以担当起政治上重责。
【前集一七七】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安和易,毋少随而近腥檀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之毒。
浑然和气,处世珍宝
有学问的人往往被无学问的人耻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险诈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养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诽谤。世间往往是认假而不认真。但是真正达到学问渊博、道行高深的学问家、宗教家们,他们绝不说一句骂人的话,看起来也绝不受他人的注意,这是和气不露头角,居身处世的最好办法。
以节义为外表的人,绝不是真正的节义。以道学为号召的人,也绝不是真正的道学。所以,标榜节义反而因节义受社会人士亵渎,以道学为号召的结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评和嘲笑。
君子不标节义、不榜道学,只是审慎而不做恶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间的褒扬。因此,只有浑然和气不露锋芒,才是处世之道、度世之宝啊!
【前集一七八】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
诚心和气陶冶暴恶,名义气节激砺邪曲
人性本是善良的,对于任何邪僻奸恶的人,都可以用方法引导、感化,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为恶,并且可感化向善。比方对于虚伪奸诈的人,要诚心诚意的对待,使他感动得改变欺诈的行为;对于粗暴不讲道德的人,我们要以温和的心情相接触,就如焚名香以去恶臭,其暴逆之性就必定融化于和平气氛之中。
对于为一己的私利私欲而欺心的人,我们要给他名誉、义理与节操,使他本心恢复到善境,用这样的作法,既不损人性,又合乎人的心理。能用适当的工夫,天下的人都能归于教化而成善行。假如是以善心而不能去其恶行,那就是自己的德溥或是热心不足。
在日本史上后三年之役,源义家杀了敌人安倍宗任。俘虏了他的弟弟贞任,义家赦了他的罪过,命贞任为他的近侍。贞任心里打算替哥哥报仇,义家对于此事或许明知而不问,丝毫也不加警戒。贞任想要杀掉义家的机会很多,但是见了义家的威严。踌躇而不敢下手,经过一年,有一天义家外出,只有贞任一个人随侍,他在义家的后面走着,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几次想要拔刀杀掉义家,但看见了义家温和慈祥的态度,还是忍住不下手。等到义家回府之后,贞任审然觉悟,向义家自首请罪,义家安慰了一番并未加以责备,贞任此后对义家更为心服,就终生效忠于义家。这故事证明了和气足可薰陶暴戾。
【前集一七九】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薰蒸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
行至中点,一省吾身
行至中点,再省吾身
行至中点,三省吾身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慈悲”两个字可以解释为“慈悲之心”,人有慈悲心,便有非常大的力量。所谓“酝酿两间和气”,是说可以制造出天地之间的温和气象。从前有一个学生,周游西洋各国。看见买卖奴隶的事情太不人道,把人当成下等动物看待,实在觉得残酷。于是,他主张解放奴隶。各国人受了他的感动,全都开始实行解放奴隶。
“寸心”是说人的心在胸中只有方寸之大,古语说:“一心洁白,留方千古。”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名叫杨震的人,夜间有人给他送贿赂,说这件事谁也不会知道,请他收下,杨震当即告诉行贿的人说:“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可以说谁也不知道?”所以,杨震四知的清廉洁白名誉,乃得传之于后世。
总之,人的一念至诚,可以动天地,所以我们应当勤去恶念而常起善心。
【前集一八0】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在世间,有奇言异行的人不知作了多少惊怪骇人的事,他们为了使人家知道他们的不平凡而想扬名于世,当然很好。可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人可以安全度世,全了性命呢?
所以,言行怪异是涉性的祸根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合身保家最好的方策。以前庄子的混沌比喻不过是警世的一种寓言,人在混沌时期的无为无事,当然就无伤人之本性。
太古时期的人大都很长命,到了后来人的智慧日渐进步,与外界接触更多了,于是变化多端加深,终于夭折了寿命。因此,只有与世无争,免招了忌不讨人厌,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前集一八一】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又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古人说:“登高涉险,临深履薄。”这个时候就要用上“耐”这一个字。不仅是登山踏雪需要这一个“耐”字,同样的,你接触阴险的社会,有高低障碍横 互 在眼前,如果你不能坚持住这一个“耐”字,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这个“耐”字,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丛中,遭遇到丧身的危险。
从前有一农人,他家的后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后面山上的土运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有一个有知识的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每天运这些土的目的是什么?”农人一面擦着脸上的汗,一面说:“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满前面这个池塘,将来山也变成平地可以种田,池塘则变成菜圃种菜。再撒上一些麦种,一年的食粮也就不虞匮乏了。”
这个有知识的人笑了起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这是在说梦话。恐怕你日以继夜不停的工作,这一生恐怕也不会填满,我看你还是早早停止这个工作吧。”
这个农人摇摇头说:“也许你说得很对,但是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忍耐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在我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可以由我的儿子继续来工作。儿子不能完成,再由孙子那一代来工作。”
有知识的人听了这话不禁愕然:“你说的话简直是荒唐,和你这样的人说话,是自白的浪费了时间。”说完就气愤的走了,而农人仍然头也不抬,照旧做他移山填池的工作。
看了这一段故事之后,应当效法这农人的作风,还是听从有知识的人的说法呢?
我想还是应当效法农人。不是吗?
【前集一八二】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吋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凭一人的事业功名与天齐,或者是诗歌文章光海内,到头来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游戏人生。
所以,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于人间一个短短的时间而已。吾人最可尊敬的东西不在身外,而在于本心。如果人心的本体不受污秽,像玉石一般清莹光辉,就是不建功立业、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间许多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被外物夺了他的心,这真是可怜之至。
禅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谓“明心见性于一念之间”就是必须先觉悟心体的本真,才能达到圆觉真知之境,修佛的方法,莫过于禅宗最为直截了当。
【前集一八三】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当你在事务繁忙的时候,要想忙里偷闲,就得先在闲暇的时候找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在平常无事的时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托的地方,然后,在忙里才能不乱方寸而有悠闲时间。当你在喧哗闹乱中,想要取得一个寂静的境界,就必须先要在寂静当中立住一个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紧紧的放在主宰万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响,否则心随物动,心就要见异思迁,心就要随事而变了。
英雄豪杰在战乱中,每能当风高歌对月吟诗,其心显然犹有充裕的境地。伟大的人物临生死之变的时候,心不稍动,反而悠然像平时的料理事务。这都是掌握住良机,建立一个主宰,才能达到这一个境界。
【前集一八四】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困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为天地立心,为子孙造福
心体是一个小天地,它和大的天地是相融合的。为了完成这天地应有的使命,人应当体会到我心即是另一小天地,所以应当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泯灭本心;第二是不要苛待他人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程度;第三是役使万物要任其自然,不可以过用超越了限度使其力全消。此三者即是人天地之心,人若能善为体会运用,就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不昧己心的人,心地一定是光明正大的;不尽人情的人,热情一定是充沛有力的;不消耗物力的人,则一定爱惜物力。心地光明的人,则公正无私;热情充沛的人,则人情厚重;爱惜物力的人,则不怕缺乏。此三者可使大地立心、民命安稳和万物生息。这不但可以使现在的生活美满,也可以为将来的子孙造福。
【前集一八五】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为官公廉,居家恕俭
作官的人,应当遵守两句话:第一是“公平无私来办事,不要以私情而害公义”,也就是不能以私情来左右事务,这样的办事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而智慧也朗朗光明;第二是“清廉洁白”,不图私利才能够被人家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个人的威严。
其次,治家也必须遵守两条训诫:第一是“互相原谅对方过失”,这样就不起什么不平或抱怨,家庭间使和气融融,心境自然平稳;第二是“力求俭约不浪费”,量入为出,别家用常常是富足而没有缺乏的忧虑。
【前集一八六】
居官有二话,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人当富贵的时候并不感觉到有任何不足,所以对于贫穷人的苦痛,他们也感觉不到。
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人们被运命之神所愚弄,曾几何时由高贵的地位变成了贫贱的环境。所以,我们应当在富贵的时候,不要忘记贫穷人的痛苦。常言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能够常常这样思想,就能够保持富贵悠久了。
其次是人当少壮时代,血气旺盛,对于外界环境毫不惧怕,身体强壮勇气百倍。然而,岁月易逝,不知转瞬者之将至。所以,在年轻的时代,要知道衰老时期的辛酸痛苦,应当事先锻炼身体,保持健康。
古语说:“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又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都是教人爱惜青春的意思。
【前集一八七】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处世之道,首先要明哲保身。如果一个人自己持身清白太过,亦受他人的忌视。人处世能够清浊并包,容纳污秽,则豁豁大度,众望所归,以之成名建功立业都是无往而不利的。古时楚汉相争,汉王能容物而项羽对人嫉苛,故汉王获得垓下一战的成功。
与人交际爱憎好恶之念不可过于分明。一切贤愚善恶总须包容于心,则未有不受尊敬的。古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做大人物处世,要诀亦在于此。
【前集一八八】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黄雀食虫,猫来捕鼠,天地间万物是互相制服着的。
所以,小人也自有制服它的人们存在,无须我来和他为敌,小人自有他的敌手。我如果不与小人为敌,小人自然也不会和我作对,这样便可以避其祸害了。
对君子切莫逢迎谄媚,因为君子是公平无私的,我如向他卑躬屈膝,反而引起它的鄙视,即或有所乞求,他也绝不施以恩惠。
所谓“士以器识”,千万不要在君子面前失礼,致使他对我的器量低估过甚了。
【前集一八九】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放纵情欲的人,好像口贪美味,耳贪妙音,心恋酒色,痴迷不悟。这些病当然比身体所得的痛要难治得多,但还不能说是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
顽固于偏颇的道理,执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劝说,更不可以理喻解,这样的病想要治疗可就难了。
除去事物的障碍还不算是难事,但想除去拘泥于理由的障碍就难得多了。这种人即所谓的“食古不化”。
王阳明说:“除山中之盗易,除心中之贼难。”除有形的痛易,除无形的痛难。纵饮的痛是俗人的病症,执理的痛是学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学者去谈究竟,是谈不出什么好结果的。
【前集一九0】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修养身心好比是冶炼刀剑,百炼钢能成绕指柔。“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夫越久,其钢越纯越硬。
古时候楚国有夫妻二人冶铁炼雌雄二剑,雄剑名叫“干将”,雌剑名叫“莫邪”。他们用了极强的火力都炼不成功,最后,这个男人为了增强火力,自己跳到炉中做燃料,于是雄剑成就了。女人见男人跳到炉中成了雄剑,她也跳到炉中,做了雌剑的燃料。于是,雌雄二剑干将、莫邪遂成千古的名剑。不过,这段故事不见于正史,只是一段传说故事,但也足以证明古人做事的专心与牺牲精神的伟大了。
炼剑工夫不深就不能成为名剑,一般人凡事欲求速成,根本谈不上修养。其次,做事好像是用千钧之力拉开硬弓,必须用上全身的力量,如果轻拉而轻发,必定不会中的。如果轻于着手、草率从事的话,也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功效。
【前集一九一】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养;施为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宁为小人所毁,毋为君子所容
小人的行为是只要认为对自己有利益,对方虽然是恶人也可以互相为用;如果没有利益,对方虽然是善人,他也不去接近。小人只是知道依着自己的利益而予人以毁誉。
所以,被小人嫌忌或诽谤,于个人并无丝毫的损失。如果为小人所喜悦而自以为得计,那就难免被人家认为是与小人臭味相投了。
君子虽然面对一个人,也要讲道说法,导人向善。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轻易的放弃,而对于没有希望的小人就不用说了。
所以,受君子的斥责,正是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有希望的人。如果我有了过失,受君子宽恕而不加责备,那就说明我已没有做善人的希望了。
【前集一九二】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整日为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视道义,做事的时候公然超出道德的范围,去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流毒于社会,当然为社会一般人所指责,但他为害的范围并不深广。
反之,为求名誉的伪君子,戴着假面具,在暗中却多行不义与不德,他对于社会的害处使人不知不觉,久而久之其所行之恶越多而其害处亦越大。在社会里,教育家、宗教家和事业家,在名教、慈善与社会救济等等的美名之下,以饱私囊的人不知有多少,而其害处之深也不知有多大啊!
【前集一九三】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人情的缺点有种种不同,其中最无人情缺点的要算是受恩不报;反之,对人有怨,时常挂念于心。这样的人要算是违反人的常情了。
听见人家的恶事,不管真假却深信不疑,并且以幸灾乐祸的心情来待人处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强,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
这种心理如果能导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变成向上前进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为而不受人批评指正,则养成残酷刻薄的行为,最后终至身败名裂。
【前集一九四】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人们受了谗言诽谤,或破人恶意攻击,心中有冤无处诉,感觉委曲,然而事实总是事实;如果不是实在的诬陷,这不过是短暂的黑暗,宛如乌云遮日,不久云散而重现光明;所以,人们如果被他人造了谣言,最好不去理会,久而久之自会水落石出,谣言不攻而自破了。因此造谣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拨离间,也就不再发生效果了。
人们都喜欢赞扬或受人尊敬。有些人专会收买人欢心,对人当面恭维,这种谄媚阿谀的风气,如果不改正过来,就好比是由窗缝钻进来的寒风,不知不觉逼侵人身肌肤,久之便得了寒风侵袭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损害而不自觉。
所以,甘言蜜语欺骗人的话,绝不可随便听信,以免损害了品德。宁受人谤勿受人扬,受人诽谤则知所警惕,受人谄媚则败德丧身而不觉。
【前集一九五】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高山峻岭地质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长;拿来和人相比,就是说人的性格如过于刚慢自用,过于坚顽就不易与人相近,结果孤立无援,事业难成。社会是一群人民的组合,如果大家对你印象不好,又将何所适从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处,草木苍翠,这是说人的性格如果能够俯顺人情,则大家都愿意相亲接近。
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里面,鱼鳖很难停留。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狭隘,量小不能容物,则他人都避而远之。又如在深海巨洋里面,不但能容鱼鳖且可隐匿蛟龙;这好比人的气量宽大能够包罗万象,则人们都愿来趋附。所以,君子处世要兼容并包。古语说:“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谦恭待人,仁民爱物,自不会孤立。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
【前集一九六】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业的圣贤豪杰,做人多半是虚心求教,宽宏大量,其做事则能机敏圆融容人纳物。
反之,执着顽梗不化的人,做人则心性偏激,不能容物,做事则主观太强成见太深。
伟大的人物能善于用人,凡事从大处着眼,不拘泥小节,所以因人成事,其功业成就并非出于偶然。而执着自恃的人,却往往失掉机会,甚至功败垂成,楚汉相争的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集一九七】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处世如果和俗人混同搅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崭露头角。反之,如果不同于世俗,并且表现出与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来。所以,处世既不要流于世俗,也不能与世俗完全相异,总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仿佛人在水里面游泳,既不能离开水面,也不能沉溺水里,才能向前进行。
其次,做事情不要讨人厌恶,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欢,因为事业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会与很多的人发生关系。讨人厌恶,则人人不愿同他接近,做事就无人帮助,事业也绝不会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欢,必须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作业,结果是不能按着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么有益的事业来。
因此,吾人是既不讨人厌恶,也不讨人喜欢,能够处于中庸之道无太过与不及,这样才是处世的仪规。
【前集一九八】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人当少壮时,年富力强,血气方刚,志气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颓了,志气也不免消沈,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应格外锻炼体格奋发精神,越老而越壮健才好。就像黄昏日头虽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现出一片绚烂的云彩。
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将岁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状态,唯有那橙橘之类树木,正在默默结果生实。所以,君子在晚年更应当比少壮时期精神百倍,古人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意思也就是人到老年当如松柏之强劲,做事应当贯彻到底,亦如人生最后都有个归宿,凡事都有个结果啊!
【前集一九九】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人聪明才华不外露,但也说明了人的心机深刻,智谋高远隐秘。
所谓:“静若处女,动若脱兔。”当鹰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时候,最先是不动声色,不露锋芒,懒懒的好像在睡觉,其实它是在作准备,不发则已,一发即必达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应当要有“鹰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于任事。
常言说得好:“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说,君子要聪明才华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灾远祸的最好方法。
【前集二00】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入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过俭者吝蔷,过让者卑曲
俭为美德,但太过则变成吝蔷,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但太过则足恭曲谨,反而有失常态。所以,君子处世无过与不及,只要恰到好处。
处于动乱的社会,人心陷溺已久,只知争夺权利,忘掉道德义行,以致风俗日坏,道德沦亡。
要想使人心恢复,重整道德风俗,只有从生活上着手。
首先应当制止奢靡浮华的生活和改正虚伪不诚的风气,使人人生活节俭朴实,养成崇礼的德性,在物质生活上不要太吝蔷,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宁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这样,才能够转移风俗,振作人心。
【前集二0一】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吾,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喜庆安危,勿介于心
不要忧愁失意,要知道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础。不要欢喜得意,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不要以为有恃而无恐,应当晓得“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天道尚不可久恃,何况人事呢?不要怕起头困难,这困难是为了更向前进一步。
在佛家看来,人生原无得意与失意,只是人的观念的分别。世间一切事物皆知电光石火,皆知梦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用辛苦突破艰难,就像蜗牛爬壁,一步步的往上而已。人入世以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只求人生在世平安即可。
【前集二0二】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宴乐声色名位,三者不可过贪
日以继夜贪图酣乐的人家,是奢侈浪费生活的代表,这样的人家享受过度,等到福报已完,便互见衰败消亡。
古时候读书的人都是“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就贪爱那些声色之乐、华美之装,这样的士人,也绝对不是真的读好了书。即使是读了些书,也不是治国安邦的经典。不过是一些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于世无补,于身无益,结果无声无嗅的埋没了一生。有的文人无行,还做出许多风流韵事为后人的笑柄。
有知识的人,如果名利心太重,就会不顾一切争权夺利。自古为了功名利禄臣逆拭其君父者,不知道有多少,如王莽、曹操、隋炀帝、唐太宗之辈,尽管是位高权重,或是贵为天子,但是在百代之下,后人的笔墨形容,也是难脱公道啊!
【前集二0三】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住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世人多半以为自己所喜欢的便是快乐,反而被乐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说喜欢吃好穿好的人,认为衣食丰满就是快乐,不知他被这享乐的心引到了负债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乐了。
反之,明达事理的人,常处逆境和有不顺心的地方,但他仍然不以为苦,反而照常感到快乐。他的苦心,可以换来人生真正的快乐。
比方名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经过困难和恶劣的途径,而他们都能一一克服,不以为苦,十年埋头窗下苦读,终于一举成名了。武将亲自披甲上阵,不避艰险去杀敌攻城,终能立功异域。这都是先苦而后乐,由苦心得来的快乐。
世人不加认识,只知贪图享受快乐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极大痛苦的深渊。
【前集二0四】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当一个人官高禄厚登峰造极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准备,万一有什么不幸或变故的话,也不至于一蹶而不振。所以,凡事应留余地,就是不为自身的荣辱打算,也当为后世子孙的安危着想。
但是,人多半是在得意时不为失意时作预先的准备,终至满盈招祸,等到了穷途末路再后悔就迟了。
俗语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如果能够明白这中间的道理,就应当好自为之,知机善退,才不会招致失败。
【前集二0五】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便忘掉了理智的存在,对于判断事物就免不了发生错误,因此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才可以中正不偏。
要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用了这许多的“冷”字,不外是冷静的去用眼、用耳、用情、用心。冷静的反面是热情,热情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冷静相对,那热情一激动,就要坏事了。
冷静好比是水,热情好比是人,以冷静制住热情,水火既济,可以利民而益物,建功而立业。反过来若是热情冲动,弥漫了理智,就是火水未济,水与火皆不能当其位,结果是两败俱伤。在人事上来说,是既不通情又不达理的。
【前集二0六】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俗语说:“庸人厚福。”其理由是庸人的心地憨直,其性纯真,他的心宽而舒畅。至于他待人处世,也少用机巧,所谓不失赤子之心。如能教之以仁爱,则未有不诚心待人的,所以他获福必厚。天福庸人的道理,即在于此。
反过来看小人,心地狡诈,行为奸伪,事事只讲利害不讲道义。只图成功,不顾后果,这种人绝不会有福,即或他一时用机谋侥幸成功,但转眼也会失败。有时候上天反而还故意使他暂时得志,但在这得意之中,同时给他种下日后悲惨失败的种子,况且,像这种心地狭小的人,也绝不会成大功、立大业的。
【前集二0七】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急亲
在上位的人,听见了臣下说他人的丑事,不能立刻就听信。这其间或者是奸人进谗言陷害忠良而假公济私、公报私仇泄愤的行为,或者是捏造事实以诬告他人的报复手段。
同样的道理,人有向上来报告他人的善行,也不可以马上就加以信任,因为这里面恐怕有心地狭窄的小人,利用机会制造谣言迎合上级,以便于达到他登进享福的不轨企图。
【前集二0八】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急亲,恐引奸人进身。
燥性偾事,和平徼福
古语说:“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智圆而行方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胆大心细的人凡事才不至于失败。
如果性燥心粗的人,即使是胆大而不熟考事情的利害成败,匆忙的去做,结果是不会成功的。
青年守则上说:“和平为处世之本。”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待人接物立身处世,并且得到多方面的帮助,事业自然能获致成功,而福禄自然而然降集在他的身上了。
【前集二0九】
性燥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酷则失善人,滥则招恶友
待人不要太刻薄,性情刻薄的人,一定不会有待人有恩,居上位者对部下刻薄无比,则部下纷纷背叛,势难常久。父子兄弟之间,如太刻薄,则骨肉相残导致家庭破败。
刻薄的起因是吝蔷自私,是物欲埋没了良知,渐渐的习而成性,养成刻薄无情的行为。所以,要不刻薄,首先得要铲除自私的观念。
古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交友是不可不加选择与分别的,朋友也有好的,也有坏的。常言说:“绝无益之朋,交有德之友。”只要不去滥交朋友,就不会招到祸患。交朋友要站在道义的立场,互相帮助增进交谊,如果基于利禄的结合,那就是酒肉朋友,在你有钱有势的时候,他们如蚊蝇之逐臭蜂涌而来,当你金尽势衰的时候,他们就掉头不顾而去,这样的朋友,还不如早早断绝来往为妙。
【前集二一0】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謏者来。
急处站稳高处看准,危险境地早日回头
在风强而急的时候,必须要有力,才站得稳脚步;在洪流巨涛当中,必须靠全身用力,才能经得起考验。性路崎岖不平,如果我们对于应对事物没有饱尝世故的经验,很容易被那惊涛骇浪纠缠着而不得脱身。
花街柳巷中过活的人,日子久了便被花香柳艳的脂粉香气所迷,如果不能睁大眼,就被情缠绵不得解脱,往往荡产亡身至死而不悟。此时此地如能把标准提高一点,选择适当,心情清醒一下,在这理欲交关的当儿,就能得到退步抽身的机会。
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杰见人杰。”君子处于危险而能及早回头,及时醒悟,则不但消灾远祸趋吉而避凶,并且越能在忧危困厄的时候,显露出圣贤豪杰的本色。
【前集二一一】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头得早。
和衷以济节义,谦德以承功名
有节义心的人,他的气质强正刚直,性情也就容易倾向激烈。刚直固然是他的长处,激烈却是他的短处。为了去其长而补其短,平素就要养成温和的心情去待人处世,调和激烈的性情,才能与世无争,无有后患。
古诗有云:“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是说功业盛大的人容易招人嫉妒,所以必须处世谦恭和蔼,做事以礼让为先,这样不但可以杜塞嫉妒之门,还可以永久维持功业。
【前集二一二】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才不开嫉妒之门。
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交
做官的人不但处理公文要公正严明,在平日私人的书信之间,也要相当节制。凡事不可以等闲视之,随意的处置。不可使他人轻易的知道你的弱点,这样就不会给小人觊觎与幸进的机会。等到辞官不作,回归故乡,要把一切宦场的习惯与威严一一去掉,不可以再摆官架子,这样旧日的亲友乡邻才都愿和你接近,敦睦旧谊,和合乡里。
公私分明,做事光明正大,自然可以阻止黑暗邪恶;做人不自视太高或是妄自尊大,自然就不会招怨与受谤。
【前集二一三】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事上敬谨,待下宽仁
敬畏大人就是对上服从。今世能够居于高位,他的道德学问必定超人一等,否则政府也绝不会用他主持国家大计,人民也不会推选他。下对上如果表示服从,则命令便算有效的成功。一般人民、下级干部也都能循规蹈矩,勤勉工作而无放纵感情、安逸、偷闲的习性,于是国富民康,国家的一切政治均上轨道,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富强康乐的国家。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就是一切政事以民为本,小民是可敬畏,“畏”的意思是亲近人民而不欺侮人民。事事能以民意为依归,就不会有豪横专制之名产生了。今天的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区别,其实也就在于能不能畏民而已。
【前集二一四】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石。
处逆境时比于下,心怠荒时思于上
俗语说:“天下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万事不能尽如人意,不可随自己的意思任意而为。
遭遇了困难他绝不悲观想想一想世间还有不如我的人,我现在还是很幸福的,则自然心安理得,不怨天尤人了。
当我心中起了怠惰的观念,不愿工作的时候,便想一想世间胜过我的人太多 ,人家尚且勤勉不辍,我又何能后人?于是,怠惰的心理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前集二一五】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不轻诺、不生瞋、不多事、不倦怠
心在欢喜的时候,乘着一时喜悦的激动,就不考虑一件事的善恶,而轻易答应他人的请求。但等到答应以后,事情要办的时候便发生困难了。这就失信于人,招致后悔。所以,我们不可轻易答应人家的请求,一经答应则要实行办到。但这必须在承诺一件事之先,要仔细考虑这件事情的善恶与后果,能否实行。
其次,在喝酒喝醉了的时候,不可随意动怒,动怒是最慎重的事。特别是在酒醉之后,心容易激动,一旦发怒就不可收拾,结果“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再其次,不可乘着一时的高兴而多事,等高兴过了必然产生厌倦而不成功,有始无终。所以,当我们感情与平常不同的时候,就要多加注意,不可随意答应别人的事情,更不可任性处理事情,多管闲事,以免招致后悔与失败。
【前集二一六】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困倦而鲜终。
读书读到乐处,观物观入化境
书是用文字表现思想的东西,书里面的文字是思想的符号。因此善于读书的人,能够熟读玩味的理解其中的思想。书读到妙处,不禁的手舞足蹈起来。这算是得到了书中的真谛,所谓“不落荃蹄”。
“筌”是钓鱼的漂木,“蹄”是捉兔的陷阱。钓鱼和捉免的时候,虽然要靠着漂木和陷阱,但是只要能捉住兔钓得鱼,漂木与陷阱怎样都没有关系。这仿佛是读书不必依靠书中的文字,只要了解书中的意旨,文字就没有什么用了。所以,善于读书的人,应该认识书中妙处所在。
其次,善于观物的人,应当观察到心融神洽的妙处,也就是把精神与物质融合在一起,而不要只拘泥于事物的迹象,然后才能看出事务的真相,所以,观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相,应当看破里面的神髓。
【前集二一七】
善讲书者,要讲到手舞足蹈处,才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勿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贫
上天在众多的人当中选出贤明的人,为的是教化众人,使愚者智而劣者善。然而,世间有许多学者号称贤能,高高在上,自认为超人一等,不但不去贡献所长,为社会人民服务,反而舞文弄墨,夸一己之长,讥他人之短。论地位是居于社会上层,论享受是驾乎他人之上,他这样违反天命、欺世盗名的作风,究竟是福是祸?到头来总是难逃公道,不受公论的制裁。
上天在多数人当中选出一个富人,是为救济众人而来,如果富人不作慈善事业,反而为富不仁压榨贫民,那就辜负了上天的一片苦心,如庄子所说的“天之戮民”了。
【前集二一八】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聚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上智下愚可与论学,中才之人难与下手
达道的人,对外物断绝了妄执的心,离却了物质的欲念,心思淡泊宁静,凡事顺其自然。其次,无知无识的人,心中既无所知便不会对事物做过多的思考,以致产生疑虑。
这贤愚两者虽属两个极端,但其心中没有偏执的自然状态却是一样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和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建立事业。
最困难的则是立于贤者、愚者之间的中方之士,他们也贝备着知识与学问,然而缺乏道德基础,万事凭逞臆测。猜疑之心非常强,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这种人是“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和这种人相处实在困难,当然更谈不上事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了。
【前集二一九】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门,言语不慎就是口不严紧。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严的话,则心中的意思都从口中泄漏出来,所以说:“口也是祸之门。”我们应当严加警戒,切勿信口开河。
“意”是心的倾向,心有所思则意念趋往心的方向。如此说来,意即是心的足,随着欲念而改变。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为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严防心起不正的欲念。
【前集二二0】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责人宜宽,责己宜苛
对于旁人的过失,一般人总是小题大作,责备得体无完肤。对于自己有了过失,则不如反省。古语说:“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我们责人万万不可过于苛酷,希望他以后不再犯过就好了。
亲切的劝勉有过的人,则人绝不会起怨恨心。反之,自己平时没有错误,也要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当。
所谓“闭门思过”、“防患未然”,能够常常反省自己,德业也就与日俱进了。
【前集二二一】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幼不学,不成器
青年子弟都是未来的大人物,是“大人之胚胎”。黉门秀才都将是他日的士大夫,说“士夫之胚胎”。因此,如果在现在不加以严格的训练与考验,就不能成为一等人了。这好比是炼造钢铁之器,如果不经过充分的火力,则不能陶铸成钟鼎之才。
在教育的原则上,如果主张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顺着子弟的意思任意胡行,高尚的人格就不能培养起来。即使有点才识学术,也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最后一定走到堕落的途径,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
【前集二二二】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小人有患难才担忧,心中只想沉醉于宴乐,不考虑后来的祸患。君子遇患难,也绝不担忧。他心中只有平心静气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难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经到了不可勉强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处理,心中绝没有一点动摇。当他宴饮的时候,也绝不耽溺声歌,留连忘返,并且时时警惕,留心有所失误之处。
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权力的豪门权贵,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趋炎附势,一意逢迎,顺着有力者的意思来捏造黑白,颠倒是非。对于孤儿寡妇无依无靠的人,则仗势欺人。压制别人受苦,自己则享受幸福。
君子则不畏惧权门的势力,因为他心地公正光明,所以无畏无惧。对于孤寡无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压迫,反而同情、救济他们。
总之,小人受环境驱使而动乱了他的心,因人之贫富贵贱不同而生两样的态度,即“欺软怕硬”,君子则不是这样。
【前集二二三】
君子处患难而不受,当宴游而惕虑,通权豪而不惧,对惸独而惊心。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
桃花李花,虽然艳丽好看,但一经风吹雨打,落花狼籍,那鲜丽的姿态就消失了。松树柏树只有青青的颜色,不受人的注重欣赏,但经过了盛夏的炎暑和严冬的霜雪,都保持四季常青的颜色,因此,松柏坚贞的节操是桃李所不能相比的。
梨子和杏子的味道虽然甘甜适口,但还赶不上黄橙绿橘味道的馨香芳例。所以,一时的浓夭华丽,不如淡泊来得长久。同样的道理,早岁的头角峥嵘还不如大器晚成来得纯实。
再说,逞现一时的才华,转眼到了凋谢之期,到底不如坚贞的节操能够耐久;少年立身出世过早,则其凋谢之期亦必早,不能成就大业。三国时候的周瑜,虽然位重惧高,早年得志,但因他死得太早,除了赤壁一战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大的基业。
【前集二二四】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静中见真境,淡中诚本然
热心奔走事物的时候,像在大海的巨浪里行船一样忙碌;到了无事的时候,像是海上风平浪静一样,水的静止如一面镜子。当大海波浪四溢的时候,人不容易分辨出大海的形态。这就像人受环境的支配而奔走事业,不知道本身的境遇,在平静无事的时候,才开始意味人生的真实境界。
又,人在吃山珍海味和听管弦乐,当时心被外物所动,受珍馐美味悦耳声歌诱引,不能认出本然的心体。只有在接触淡泊的味道,一切静寂的时候,才开始认出本然的心体。也就是说,默坐在松树之间听松树的风声,心中一点也不为所动,才能够认识出自然的本体。
所以,想要认识人生的真境和本然的心体,不是在动摇的境界,而是在寂静的境界才能体认出来。
【前集二二五】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言多者多不顾行,谈者未必真知
对任何一件事,总喜欢在口头上表示的人,末必能够窥见其中的堂奥。反之,真能入其道而体会其中妙旨的人,反而不现于色、不形于言。
每天在都会热闹场合竞逐名利的人,口口声声讲述山林田园生活如何趣味,以表示他既高贵又风雅的气质,像是真正体会了山林趣味,不过是自高身价的一种掩饰烟幕罢了。比方在楼阁的外面装饰一些花草庭园以为点缀,怎能说是真正得到了山林的真趣呢?还有一些达官贵人权威显宦,每天都忙于应酬接待饮宴,但他们常常对人表示厌倦了名闻利禄的生活,恨不得早日脱离。他们嘴里虽这么说,真要他们脱离尘世远遁山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舍得放下。
诚如曹操说的:“欲罢不能耳!”嘴上谈着讨厌名利,而心中正在打算名利,这不能说是尽忘名利之情。社会的事,往往是能说不能行,言行多不能一致。
【后集00一】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无为无作,悠游清逸
忘却了世间的杂事,坐在河边去钓鱼,远离浮世扰攘的烦恼,可以说是相当高雅的行为;然而手握鱼钓竿索,仍然操弄生杀鱼鳖的权柄,心中怀抱得大鱼的欲望,这是变更了争逐的境界,并未改变争逐的形式罢了。
在下围棋的时候万念俱静,一心争逐于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可以称作清雅的游戏。然而,对于胜负的观念、竞争的意识,并不比对其他事情的成分少,这其间如战争一般的大动杀机,不过是范围不比战争大,也不会弄出伤人的事来。可是,在互相对奕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无形中消耗的精神也不减于战场上的行为。
因此,喜好多事不如减少来得适宜,多能多技不若无能与技来得天真无邪。
【后集00二】
钓水,遂事也,尚待生杀之柄;奕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知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春色为人间之妆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
莺啼鸟啭,花发草茂,在大地山谷间,布满了浓艳的彩色,由外表来看,诚然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但仔细的向里推求一下,这不过是天地的一种幻相,一种装饰。莺啼鸟啭不过是一瞬间的声音,花发草茂不过是一刹那的景象,等到了花落草衰、川水枯竭,崖岸岩石都露出本来的面目,赤裸裸的毫无掩饰,这时候就出现天地的真体。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名誉,所谓权势,都不过是人生的装饰,一种假的姿态,等到名誉失掉了,权势也衰败了,才看出来人生的真正价值。所以,朱子说的真吾,就是人的真正价值。人能永不失其真吾,则价值虽历千古,亦不能磨灭。占代的圣贤不失其德,忠臣不失其节,都是不失浑厚天真,所以能传名百代而不衰,历时千年而不灭,所谓与天地参永垂不朽。
我们如果不失天真,就一定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像孟子说的“善为养吾浩然之气”,以达到返回真吾的境地。
【后集00三】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岁月的时光,本来是很长久的,然而人为生活所迫,终日奔波忙碌,自早到晚,在这漫长的岁月当中,反而觉得时间是短促的。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形容人生的短促。这种观念我们不以为然。
人生寿命不过百年,时间不算太长,但在这百年岁月当中,人应当做的事太多了。整天埋头苦干,恐怕还是做不完,若只管去纵情享乐,嫌日月时光太短,这种人生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我们生于天地之间,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以人数十年短促之寿命,为后来的人立万世不拔的基础才对。其次以天地的宽阔广大,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都无所不包,人间到处都可以横行阔步自由的活动,如果以为世间狭隘,未免太愚笨!
那春天的百花烂漫,夏日的凉风徐徐,秋天的明月咬洁和冬季的白雪晶莹,这四时的天然美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欣赏;但日夜为名利扰攘、奔驰在世间的人们,连去欣赏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不知何时是花开花谢,更不知何时是冰冻雪融。在他们看来,风花雪月都匆忙的消失掉,这是为自己的名利而顾不到流览自然的风光。因此,人看世间的一切,应当有静心的工夫、安定的智慧,千万不要受外物的牵累。
【后集00四】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一般的人往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很多的地方名胜古迹,以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事物的风情与雅趣。殊不知得趣不在多,会景不在远,在你的身旁附近庭院之间,哪怕是不大的池子,拳大的石头,都可以具有山谷烟霞的宏大景色。
古人作《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会景适趣的地方,不在多处与远处,而在心的深处,物的近处。
在茅棚草舍的窗前,栽花种竹,到了夏日也有乘凉纳荫的快乐。秋日的天高气爽、晴风明月,内心深处自有一番悠静闲然的情趣发生。
【后集00五】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问,烟霞具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悠久无限的宇宙空间,人的一生活动期限不过五十年的寿命,如梦一般很快的过去。
在这如梦的一生当中,一切吉凶祸福哭笑歌泣,为种种事物实在可算是梦里的梦。在日间里,为种种的事情所逼迫而奔走劳碌,不起什么思考,等到夜静人寂、万籁俱静的时候,听见了远寺的钟声铿然作响,此时恍如大梦初醒,觉此身所作所为,真知梦中的梦。
而我的身体虽仅仅是五尺之躯,但放开眼界一看,才知道天地万物都是我的全身。在平日匆忙的时候,难以留意自觉,等到潭水澄清,天上的月影照耀在潭内,就可以知道月亮不仅在于天上,同时也能现影于水中。而我的五尺之躯不仅是我的全身,同时到处可以呈现出我来,这时候就可以窥见了身外之身,才明白了梦中之梦。才能如大梦初醒,不执着于虚相幻身,如此方可称为明达事理的人。
【后集00六】
听静夜之钟声,换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如果不用文字和言语就不能传授出宇宙的真理和天地的大道。但是释尊说法达四十九年之久最后终于一字不说,后世根据释尊所说的经文和祖师所讲的论证,经过种种的研究,认为仅凭文字言词尚不能悟得释尊的真意;因此,禅宗又有不宜文字的教外别传,倡“以心传心”之说。就是一切不以经论为本据,由师尊之悟道处,其弟子亦自行解悟。所以禅宗不以经论的法门相传,只以佛心代代相传。
所谓“佛心”即宇宙的真心,天地的大道。释迦牟尼佛悟解了这个道理,就是佛心,至于怎样才能够觉悟,原来万物都基于此一真理,亦即由此佛心出现,除了理解万物的道理之外,别无他路可以寻找;仰起头来看天,则有星辰日月,低下头来看地,则万象峥嵘,这都显露出天地的真心。因此树间的鸟啭,草里的虫鸣,都是传心的要诀。还有花的英萼、草的颜色,也都是见道文章。释尊看见明星的闪光而悟道,灵云和尚看桃花开放而悟道,香岩和尚听打击竹子的声音而悟道,这都是根据物理而看破了传心要诀和见道文章。
如此看来,天地万物现存着历历分明的真理大道,为什么不能彻见了悟呢?因为人人的胸中被烦恼和妄想的愚浊所混,以致真理大道不能映现出来。因此,学者要清澈天然的心机,要使自己胸怀,如同玲珑的水晶映现外界的一切事物,然后使万物与自己的心合而为一,能这样的体会它,自然而然会得领悟。
【后集00七】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包,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世人只能读念理解有字的书,而不能读念理解无字的书。文字是代表思想的符号,但仅去捉摸符号而不去研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没有什么用处。世人只能了解字中的意思,而不能看破字的妙理。假如我们放眼四乃,则宇宙的万象、诸般的人事都是没有文字的活书籍。多数的学者虽然看到这些活书籍,仍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
其次,世人只知道弹有弦的琴,而不知道弹没有弦的琴,只知道应用物的外形,而不知捉摸物的精神,这样就不能领会出来其中的趣味。陶渊明抚琴表示自己的快乐,有的人看见他的琴上没有一根弦,觉得奇怪而问他,他答覆说:“若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这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知道琴里的趣味,就不必去听赏弦的声音了。
总之,仅仅取用物的形象尚不能了解真味,唯有捉摸其中的精神才能得实际的妙用。
【后集00八】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人被物欲所控制,妄想与烦闷常在胸中翻腾不绝。如果心中没有物欲,心就不被外物所囚系;其心如秋日的天空澄澈高洁,如平静的海面广阔明亮。在人的身边放置琴和书籍,则心常被琴书所净化。
因此这一念,就会差之毫厘而有千里之谬,所以古人说去人欲在天理,也就是一种养心的最好方法。
座旁有琴书,屋中便充满脱俗的气氛。又何必一定要远入深山,住在丹丘洞穴呢?
【后集00九】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欢乐极兮哀情多,兴味浓后感索然
人在宴会的时候,宾客如云霞集会往一起,饮酒作乐,酣畅淋漓,兴会尽致。等到宴会完了,客人散去了,这时候夜深人静,漏水滴尽,残余的蜡烛烧不久,香也销了,茶也冷了,于是,这盛宴的乐趣反而变成呕吐呜咽的悲泣情景,想起来不觉索然无味。
不仅宴会是这样,天下的事大都是如此。汉武帝(秋风辞)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天下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盛时是极一时之乐,衰时是悲情四起,然而世人却不及早的回头。虽然明明知道那些虚荣浮华是一时的景象,但大多数人仍是执迷不悟,这实在是可怜又可悲的事情!
【后集0一0】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五湖”是中国五百里以上的大湖,一共有五个;一、饶洲的沈阳湖,二、岳洲的青草湖,三、润洲的丹阳湖,四、颚洲的洞庭湖,五、苏州的太湖。这五处都有烟霞风月的景色,古来的诗人墨客多半要到这些地方来游玩和欣赏,但这些名胜的风景也要因人才生趣,如果来游览的人没有什么风雅的趣味 这些风景也就没有什么兴味了。如果有风雅趣味的人,就能领会其中的情趣 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如苍茫可观的五湖烟月景色,尽情的收入眼底一览无遗。孟浩然诗说:“八月湖水平,涵空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由以上这首诗,洞庭的名胜立刻就出现眼前了。诗人想要领会其中的趣味,不一定要亲身到那个地方,也不一定要亲眼看见那个地方的景色。在斗室之中就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大观,自由自在的赏玩观览了。
同样的道理,能够看破了眼前的天机,则千古的英雄豪杰。都可以收归自己的掌握。这话的意思是:古往今来的豪杰英雄都可以和他们握手谈笑,促膝谈心。也可以依赖他们作为肱股而建立功勋与伟业,这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吗?无论古今或远近,都是由空间和时间比较而来,如果超越了这一个比较而采取达观,则大至宇宙小至尘芥都可以了若指掌,所以能了悟目前之机,便能够领会万古之道。
【后集0一一】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佛家说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世界最初是空虚的。由空虚之中而生出天地万物,这一个时期叫“成劫”(“劫)的意思就是时间)。于是人畜等物继续的发生,这一个时期叫做“住劫”。等到万物都生长完毕,大水大火大风相继的破坏世界成了微尘,这一个时期叫做“坏劫”。破坏了以后,又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空虚,这一个时期叫做“空劫”。
在空虚之中世界又发生,发生出来又破坏,破坏了以后又成了空虚,这样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以至于无穷,世界的状态就是如此。这一种说法和近世科学家的说法是一致的,已经成了不可变动的事实。
所以,现在的山河大地无论如何扩大,早晚必定要破坏成为微尘。何况那山河大地之间存在的尘中的微尘,是所有的万物都将成为灰烬。至于我们的身体,乃是皮肉血液结合而成,不待到百年即消失而成泡影了。何况属于影外之影的功名利禄等等事物,也都随之而消失净尽了。
这样说来,宇宙的事物不是永久不灭的。如果悟得这个道理,就丝毫不会执着了,应当洒洒脱脱的度此一生。但是这个高深玄妙的道理,除非是有大智慧的人难以明了悟得其中的奥妙。所以说,非上上智即无了了心。
【后集0一二】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古语是说人的寿命太短促了。就是上寿也很难超过百年,以百年而论,时间不为不长。然而,宇宙是无限的,是无始无终的。以宇宙的时间而论,百年的岁月好似电光石火一样,悠悠之间就消逝了。
所以说,人间世界的争夺,几时休呢?只此一念,不争长短是非。天下的英雄互相争逐,较量雌雄胜败,好像是蜗牛角上的战争一样。无论哪一方面胜与败,在达人的眼里看来,均不足以论道。
看破了宇宙问的一切,对于世间一切利害得失均不为之所动,也不为那些无谓之争而劳累心思。一生悠然的度过,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也才是真正的人间丈夫啊!
【后集0一三】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孤灯在寒天的气候摇摇欲灭,一件破衣穿在身上无一点温暖可言,如果人被这种情景所撼动,无论你多么淡泊和质朴,这样的人生也是凄凉乏味的。其次,人如果没有一点活气,形体和枯死的树一样,心中毫无温暖,如同冰冷的死灰,就是佛家所说的“堕入顽空”的境界。佛家是以“远离我执,断除物欲”使人归之于空寂,这是为了要解脱执和欲两件事。
至于二乘声闻的学者,他们认为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结合而成。心在身中,但心身是相伴而成的。只要实体一空,此身此心就都空了。于是他们修到无我观的境地,开启了空寂的悟性,达到这个境界就认为满足了,但这正是落入顽空的境界。
本来佛教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谓“空”不是一物都没有的顽空。但是,像二乘声闻的学者们的死灰枯木无一点活气,这虽然断除了我执和物欲,但不过是自己不做恶事罢了,如果不能进一步济世渡人,便无善果可言,这样的活着等于死了一样,一点也不可取。
因此,所谓“无我无欲”并不是身心的枯木死灰,要为人为世尽到一切的善果才是。
【后集0一四】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人应当自己决定一个适当的思想。认为当停止便要马上停止,这样才能领悟世界真正的真理而得到安心。假如想寻找一个安闲的时候,等那个时候到来再停止,那你将永久找不到安闲的时候。
所谓“公事未完还有私事”,比如娶妻和嫁女,忙个不休。等到婚嫁完了,认为没有事情了,仍然还有其他事情急待处理。所以硬是等待,则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结果。古人说:“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这就是古人见解高明的地方。
世间多数的人都是不到休止的时节不能够休止,等到死的时候,那休止的时期也不会到来。伟人或明达事理的人大都能够看透这一关,他们对于大事了悟以后,万事都可以罢休。这是高于常人一等的地方啊?
【后集0一五】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人被热念情绪骚扰,昼夜东奔西走,自己分不清利害,旁人的劝告也难以相信,一心只为名利而奔波劳累。等到他受了意外打击,遭遇失败,则心灰意冷悔不当初了。在这时候能够以冷静的头脑把热中时候的事情好好考虑一下,就会感觉到过去的奔走,都是无益了。又当我们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于那些纷扰的境界,感觉非常有趣。等到由繁忙的境界转到闲散的境界。就感觉到闲散的趣味是悠然而自得,长久而安静的了。
这对于热中功名利禄、野心勃勃的人,又当别论,这种人对于一时的闲逸安静,都是不甘寂寞的。但是,青年时代血气方刚急于事业功名的时候,对于损害利害是不会计较的,这往往容易招致失败。年轻人对于以上的话仔细玩味一下,就可避害逃祸。
【后集0一六】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