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方向—活出真实人生
(第四部:超越的爱)
梅原谛愚着
圆明译
“为了子女”和“为了祖先”
我的寺庙在盂兰盆会的仪式中,有一个活动叫“山门大施饿鬼”,这是个祭祀历代祖先的仪式。曾经分给各个家庭说明书,也做了相当的准备,但是出席率只有三成的施主。参加的人不是在庙里服务的人,便是家里刚有人过世的人,以及常常来庙里的人,算一算有十人左右。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身为住持的我,布教尚未成熟之故。对于这件事,正在左思右想要怎么做,才能让那些人来参加时,T施主来到庙里:
“大师,明天晚上想借您的寺庙,不知可不可以?”
“可以啊!请来使用。但是,什么都没有准备,不知是什么样的集会,有几个人参加?”
“这是集合小学老师和家长所举行的一个恳谈会,因为是全班的每个家长,所以大概有四十人左右。”
“那么,我会事先做好准备。”
“万事拜托了。”
恳谈会当晚,只有一位家长缺席。对此,我觉得好惊讶。
或许时代不同了,父母为了孩子,几乎全数到齐。但是对于死去的父母亲以及列祖列宗表示谢意的祭祀,参加的人数只有三成。这就是双亲与子女的世界吗?这不是太过拘泥于眼前的现实吗?
作为一个“生命的传承者”而活
佛龛是构成家庭的中心,放有历代祖先的牌位,是一个家庭的象征之物。朝夕念经,也是一种听取死去亲人的呼声,表示这一天的谢意及报告吧!“如何听取死去亲人的呼声?”有此疑问且视念经为愚昧行为者大有人在。可以确定的是,绝对不能只用耳朵听。但是,彼此之间有着生命的存在。思考这个生命的话,我想,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由历代祖先所凝聚而成的,而我是个什么也不是的存在体。如果在心底能觉悟这件事,父母亲和子女也就没有区别了,因为父母亲,其实是自己的前世,而子女正是自己的来世。
能在内心真正觉悟的话,为人父母要求子女这种内心的呼声,不是可以说成去世的双亲要求我们的“呼声”吗?
承继双亲的血脉,由于双亲的生活态度,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自己的东西,这种情形我们都一样。双亲的意志,和我们自己的意志有所关连,为人子女的也因拥有这个特质而活在今日。
虽然容貌、体形因人而异,每个人所具备的人格亦不同,但是,都应该做一个形成外表的生命传承者。
想想家庭的组织结构,我想,以男性的立场来说,一旦结婚的话,对自己的妻子,一定要活出为人丈夫的意义;一旦孩子出世,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活出为人父亲的意义;更进一步的,如果孙子也出世,便要活出为人祖父的意义。而以女性的立场来说,也一定要活出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祖母的意义。
口头上说说很简单,实际行动则很难。如果事先存有自己的身躯才是自己的想法,虽然自己想过要活出为人丈夫、为人父亲的意义,但是,即使身处丈夫或父亲的立场,其实是“自己”的立场,也就是说,活在“自己”的随意与想法中的情况非常多。
就妻子的立场而言,所看到的是为人丈夫的样子;就孩子的立场而言,所看到的是为人父亲的样子;而以孙子的立场来看,则是为人祖父的样子。其实,本人只是拥有这么一个身躯的自己。所谓自己必须活出为人丈夫、父亲、祖父的意义,意即丈夫、父亲、祖父,并不单单只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必须活出该意义的名称,必须将这个名称的真实性加以运用。以自己本身来说,必须是一个能活在自觉到彼此关系的真实性当中的自己。
这些话似乎有点繁琐,但是,没有觉悟、厘清这件事之前,无法自由自在的运用这个身躯。自己存在的这个现实中,以妻子而言,是为人丈夫,所以必须抛弃自己的意识,自觉到自己是为人丈夫而采取对应的生活。以自己而言,自己虽然是自己,但是必须活出做为一个人的意义,所以,这便是为人丈夫的意义。所谓的丈夫,是指自觉到没有形体的自己。必须活出这样的自己,也就是为人丈夫的意义。而且必须超越只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必须具有无我的想法。
所以,以家庭生活来说,必须生活在“无我”的意识里。并且在丈夫、父亲、祖父这三个立场中。换言之,必须活在“大我”当中,因此,父亲、丈夫、祖父,便是成为“大我”的自己。
家庭是穷究人的道场
家庭生活中,必须加以学习、修行的是从小我开始,进步到大我。也就是必须彻底消除自我,活在重新为人丈夫、父亲、祖父的生活当中。自己的内心,一定会在必须活出为人丈夫的意义以及想活在“自我”的生活之间,产生对决。由于有这样的对决,也一定会出现重重阻碍。所谓修业,正是指此。
“拥有人的自觉”,很轻易的就挂在嘴上,但却很难将它付诸实践。夫妇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口角,也可以说是没过着有丈夫的自觉、妻子的自觉的生活方式,而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所致。
更加严格的说,一到适婚年龄,对异性展开追求,双方因爱而结合成为夫妇。但是因为还不知道、还未弄清何谓“人”,便贸然的结婚。所以,虽然是所谓的“丈夫”、“妻子”,其实只是挂个牌子,在彼此的心里都还未能超越自我,还未拥有转换成大我的力量,只不过是受到异性的吸引而结合。一旦遇到争执,便是男女各自主张相互较劲的时候,此时所谓的“丈夫”、“妻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曾经在《朝日新闻》的投书栏中,看到一篇由神奈川县的松木明美小姐所写的文章〈你回来啦?一定很累吧!〉。
“男人嘛!总免不了应酬。”或“这也是为了事业。”等等,像是一些听来很有道理的话。先生已经连续四、五天直到凌晨才回家,我终于忍无可忍,想严惩他一番,便离开家。其实也没离开家,只是到隔壁邻居家抒发心中的怨气。我滔滔不绝吐完苦水后,邻居的太太竟然对我说:“你真幸福啊!”
这位太太结婚二个月后,先生便出征去了,始终没有回来。如果对她刚满二岁的孩子说:“你爸爸大概死了。”孩子便大叫:“我不要听!我不要听!”
听到这位太太所说的话,我的眼泪不住往下掉。那晚,我对着凌晨才回家的先生说:“你回来啦?一定很累吧?”先生露出非常惊讶的表情,随即把头低下,说了声:“对不起。”
这位太太看了邻居太太的生活态度,领悟到何谓“太太”;这位先生看到太太回复到当太太的生活态度,也翩然的回复到当先生的样子。做太太的如果能自觉到为人太太所应尽的责任,很自然的,做先生的也会回复到做先生的样子;反之亦然。现代家庭中,最重要的不正是这个吗?我们总是被自己伤害,却没有注意到这件事,还是过着主张自我的生活态度。
我想,无论如何,都必须将生活改变为自觉到被自我伤害,自觉到人的生活。而且,常常自我反省,是否尽到为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穷究何谓丈夫、何谓妻子?如此一来,才拥有一个夫妇共通的世界。
能够见到自己不够成熟的内涵,也就能够理解对方的缺点,如此一来,相辅相成的生活自然就会来到。我想,首先应检视自己的内心,从自我反省、自我警戒开始,并且留心于活出为人丈夫、为人妻子的真实意义。
舍弃“自己的想法”来生活
我所尊敬的和田重正先生的太太——纯子夫人,在她所著的《千方百计的筹措》这本书的后记中,对于“何谓妻子?为人妻子的应该如何生活”,做了下面这样的回答:
女人的幸福是婚后,建立了家庭,成为能够协助先生事业的人。能够这样想时,已经是我结婚三十年后了。
当初我们彼此说好要过宗教生活而结婚,事实上,我并不很了解先生到底是有什么样看法的人。我心想,不管如何,都要努力去了解他的想法。仅仅为此一心愿,便花了三十年。
我和先生从一开始,就几乎没有一对一谈话的机会。所以结婚当天一看到客人,把茶端出来后,便静坐一旁,听听看他们彼此的谈话。另外,当先生和年轻人以及中学生谈话的时候,我也尽量努力听着。有时候我会想,如果能知道先生在想些什么,或许我能够帮上一点忙。但是,或许永远无法实现,只能保有此一心愿终其一生。
当我有这样的想法时,贫困却像邪魔一般来到,但我已有心理准备。而且先生的父亲曾经说过:“只要不做坏事,神都会眷顾你。”所以我很安心。
虽然我没有能力,但是“想让这个愿望实现”这句话,支持着每天的生活、所有的行为。所以,不管多么贫困,遇到多么难过的事,我都不觉得苦,仍将大部分的事完成。这时候,在实际生活当中,祈祷和宗教心逐渐来到我的生活中,这真是一件令人感激的事。
不管是谁,在一生当中,都不希望遭遇到痛苦、难过及烦恼。但是,不幸遇到时,拥有宗教心的人,心里将会踏实许多。碰上痛苦的事时,以快乐的心情就能度过。只是一味的想知道先生的想法,希望愿望得以实现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已能够拥有一颗宗教心,也能够过着舍弃自己想法的生活。
舍弃自己想法的生活,就是一种祈祷的生活。但是,力量从何而来?若能舍弃唯我独尊的想法,渐渐能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自然就会产生力量。
纯子夫人实在是一位超越自我,活出为人妻者真正意义的伟大女性。
很难做到信任孩子
其次是活出双亲的意义,这件事更难。从小孩的立场来看,父亲与母亲在夫妻生活中的样子,就是对父母亲的印象。因为为人夫者,也就是父亲;而为人妻者,也就是母亲,必须过着这样的夫妻生活,所以并不容易。小孩虽然不听父母所说的话,但是已经学会父母所做的事,这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换言之,如果父母一方面能过着夫妻生活,另一方面活出父母的真义,即使没有特别的教导,孩子也能够将双亲的生活方式全盘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将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在现实里,或许把它称为连续的失败还比较好。父母亲本身,如果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就能说他们是爱的化身。没有父母不希望把自己的小孩教育得更好,但空想也无济于事,反而会成为仇敌。
在我的寺庙中,每年夏天都会负责管理一些小孩,接下来介绍的作文,便是其中一位六年级学生所写的:
前阵子要去露营的时候,我对妈妈说:“请给我零用钱。”“你的朋友都带多少?”“听说每个人都带二千元。”“二千元?一千就已经太多了!从小就养成花钱的习惯,长大以后可不得了!”虽然妈妈这样说,我仍说:“每个人都带二千元,所以请给我二千元吧!”结果,还是只拿到一千元而已。
妈妈常常对我说:“我信任你。”但是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是骗人的。
下次要去露营时,我想,没有加倍拿钱的话,一定不甘心!
文中的母亲,虽然是爱孩子、为了孩子才这么做,但是,当小孩和自己的朋友比较,不禁认为母亲以前所说的“信任我”都是谎言。如果母亲不能信任我,以后不加倍拿钱的话,就咽不下这口气。是谁让这个孩子有这种心态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位母亲本身。
如果只是这个情况的话,或许还没关系。但是,如果持续过着母亲和孩子无法彼此信任的生活,又会如何呢?为人父母者,假使不能自觉到为人父母的意义而加以努力,虽说是爱孩子、为孩子想,只是会加深亲子之间的裂痕罢了。
强行推销式的爱
报纸的短歌栏中,看到这一首短歌:
一直到老,只是一味的尽力。但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这是一首感叹老年的悲哀所作的短歌。我很担心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年老后,也会成为这首短歌的作者。
明明是为了孩子好,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自觉到为人母亲的意义而给的爱所致。或许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的爱,具体来说,这是从一个女人自我的立场所给的爱。
现在,我再介绍一则刊载于报纸的新闻,希望大家一起思考看看。题目是〈某个老媪的一生〉:
她年轻的时候,协助先生,拚命的工作。三个小孩也都非常优秀,长男、次男、三男已分别从大学毕业,娶了太太,现在分住各地。
长男已晋升到一个中型企业的要职。老夫妇趁机提出盖新家的建议,这是四年前的事。不知是否因为已尽完为人父母的义务,老先生不久便过世了。先生去世之后,因为还有孩子,心里还蛮安心的,平时种种花草、参加徘句会,安享着晚年。
但是,这时长男问:“一个人生活,不觉得寂寞吗?”因为长男的女儿即将结婚,希望老太太让出新家,长男又说:“母亲您就和我一起住吧!”
老母亲虽然想先考虑一下,但是一想到可爱的孙女,也就答应了。
和长男同住了二十多年,生活甚感空虚,但是也无可奈何。由于和媳妇关系恶劣,争吵不断。最后,老母亲便一个人住在公寓里,陷入孤独与绝望中,常常向管理员透露自己寻死的决心。不久之后,这位老母亲回到故乡的山中,追随先夫,上吊自杀。
旁人看来,明明应该无可挑剔了,这位年过七十的老媪,为何还要上吊自杀呢?明明有三个有出息的儿子,为何会做这种事呢?想想这位悲伤老媪的一生时,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她走上自杀这条路呢?这虽然是一种残酷的说法,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没有自觉到为人母亲的意义,用这份爱来培育小孩,而“一直到老,只是一味的尽力”。
的确,就老太太的立场而言,设法以先生的微薄薪水,供给三个孩子念大学、一一帮他们成家,这件事就是“一味的尽力”。强行的把这种爱推销给小孩,心底常常存有“给予小孩子这种恩惠,他们一定会感激”的心理。我大概可以想像得到,平时常常出现这样的言语:“是谁供你们上大学?”、“是谁使你们有今天的地位?”、“是我吃了多少苦,才能使得你们有今天的成就。”等等。如果不是有这些想法,就不会离开长男的家,也不会一个人住到公寓。纵使一个人住,偶尔不也可以到次男、三男的家去,求取一些安慰吗?
所谓“母亲”,应该就是生育小孩、培育出能够活出下一代意义的子女。如果能够自觉到为人母亲的意义,绝对不会强行推销自己的爱,或是以恩人自居。为人母亲者养育子女,是一条理所当然的道路。但是,如果没有为人母亲的自觉,不仅会伤害自己,自己在食、衣方面即使没有得到满足,为了孩子,也尽量的供给,这便是“一味的尽力”。有着这种求取报酬的爱,无法将孩子培育成为人子女的样子,自是理所当然。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原因。
不求取报酬,活在为人母亲的当然道路上,这样的生活态度,子女才会觉悟到父母的恩惠与慈爱。
接受人生的明暗面
接下来的这首短歌,也是我由报纸得知的:
听着母亲洗衣服的水声,这沉迷于杯中物的父亲和我!
意即一边听着母亲默默洗衣服的水声,反省正在喝酒的父亲和自己。这一首感谢母亲、同时反省自己的短歌。由这首短歌当中,我们似乎可见到这位默默洗着衣服的母亲的身影。这位母亲的生活态度,可说是因为自觉到为人母亲的意义。能够活出母亲的意义,就能逐渐使子女活出为人子女的意义。
现在,我所要介绍的是一位父亲的生活态度,希望大家能想想看。这也是报纸上刊载的:
这位父亲卧病十八年,在妻子与亲人悉心照顾下,心怀感谢的过世了。这段时间一定发过牢骚,也一定有过自暴自弃、胡乱发脾气的时候吧!对正在发育的小孩而言,可以看到深谙人情世故的母亲辛苦的情形。听说医院的费用,有时一个礼拜高达日币三、四万元(这是二十年前的事)。这个家庭度过所有的困难,这位父亲终于在心怀感谢中安详的过世了。
人生会遇到光明,也会遇到黑暗。卧病十八年期间,长男、次男也已长大成人。长男从二十岁开始就继承父亲的事业,如今己把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次男则身居大企业的要职。长女、次女也都得到美好的归宿,已能自己独立。
从这篇文章看来,这位父亲似乎在四十岁左右就卧病在床,那时身边还有四个嗷嗷待哺的稚子,对这位父亲而言,可真是欲哭无泪。
这位父亲由于心脏病卧病十八年,虽说心怀感谢,但是这位父亲一定以虽然是为人父亲,但却不能尽到父亲责任的歉疚心情过日子。这四位孩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的茁壮成长。我想这四位孩子大概是边打工边念书,靠自己的力量而成长吧!这位父亲虽然没有尽到父亲的本分,卧病十八年中受到亲人的照料,然后感谢所有的一切而安然死去。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这位父亲和刚才上吊自杀的老媪,他们的死法可说是完全相反。这位父亲因为深感惭愧,所以心怀感谢的过着每一天,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周遭的人能各尽本分的生活着。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父母之道。
岁月刻划的“皱纹”足以教导孙子
其次是为人祖母、为人祖父必须活出真正的意义。当升格成为祖父母时,和孙子的关系更加深了,但是,只是做一位疼爱孙子的和蔼老人,是不够的。必须把这个家的一切托付给儿子,让他背负责任,让儿子以做为一家之主的身分使自己成长。为人祖父者,一定要指给自己的儿子这条成长的道路。
虽然有人会说已经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把孩子抚育成人;但是,能够很有自信的说,已经活出为人父母真正意义的人一定很少。我想,在为人父母的心里面,除了惭愧,也一定会有不成熟、无计可施的羞愧。只要能够重新来过,希望能够更加的活出为人父母的意义,至少也要在孙子身上多作些补偿。儿子和媳妇不成熟,正是自己过去无知的样子。儿子是否又会重蹈覆辙呢?为人父者一定要帮助他。但是又不能事先通知他、照顾他、帮助他,因为这样一来,儿子将无法成长。只有让他吃点苦、背负重任,靠自己创造出力量,否则别无他法。我只能做到暗中的帮助,过着做为一个人不带羞愧的生活,希望他能了解我的心意,活出每一天的意义。像以上这样的心情及生活方式,不正是为人祖父的立场吗?
接下来,我们透过孙子所写的童诗,看看他们如何描述祖父母:
爷爷总是工作着
夏天也不睡午觉
骑着脚踏车
去汲水
天气好热
爷爷却戴着帽子
滴下了十颗眼泪
爷爷说
等我九岁时就要买和服给我
请爷爷您
一定要活到我九岁哦!
奶奶的手 硬梆梆的
可以看到血管
奶奶的脚 好细好细
干干瘪瘪的
奶奶的脸上没有肌肉
只有皱纹布满脸上
奶奶的身体中
似乎残留了苦心的痕迹
孙子看到祖父的生活方式非常感动,写下“滴下了十颗眼泪”的诗句。祖父默默的在炎夏里,到很远的地方汲水,他的身影令人尊敬。祖父的生活方式,开启了孙子慈悲的胸襟。第二首诗中,孙女见到奶奶的样子,看到手上、脚上、脸上都留有辛苦的痕迹。深一层来看,这是祖母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孙女的心产生了交集。
让儿媳们自己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以身作则,孙子本身就能打开心窗。希望读者都能过着这样的生活。
“孤独”的体验使人成长
自从我进入这间寺庙,转眼已过二十六、七个年头,这是一座沿着安倍河中游所盖的山中小庙。由于这座小庙曾荒废了二年左右,所以不论是煮饭、洗澡或下雨天,都要撑着伞,名副其实的一座山中寒寺。
我刚来的时候,有一个代表来告诉我:“大师,很抱歉,连个休息室也没有,若有任何需要,请尽管吩咐。”我心想,的确是座好一阵子没有住持的寺庙,另一方面我也想要把这座寺庙弄得舒服点,但是,我突然觉悟到必须下定决心。我可以理解为什么隔壁寺庙的和尚们要兼职,再加上这位代表的劝告,所以我下了决心,即使去托钵,也应该有办法,并且下了另一个决心——好好经营这座寺庙及自己的生活。
但是很奇妙的,精神感到非常轻松愉快。或许是因为突然改变态度的关系,也或许是因为我从禅堂过来时,两手空空、孑然一身的舒适所致。
来到这座寺庙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大雨连续下了四、五天,供水有时涨得很高,总让人担心是否会将安倍河的河堤冲毁。
第一天,从前夜开始下的雨还没停的迹象,于是我打开尘封已久的书,整天都待在屋子里看书,生活过得悠游自在。第二天雨仍淅淅沥沥的下着。反正难得嘛,今天还是来看看书吧!又过了一天。第三天,雨势越来越大,今天也想还是念书吧!但是,却一点也不能专心。虽然眼睛注视著书上的文句,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开始发呆。总觉得好奇怪,为什么无法定下心来,一会儿心情变得平缓,一会儿又焦虑不安,这并不是平常的我。我想,坐到地炉旁边试试,看看情形会不会好转。但是随之一想,还是读读早课的经书吧!也只是念了三、四句便停下来。由于漏水漏得厉害,此时已无法做饭,只好把锅子架到地炉上,加入水煮粥,扫扫房间,作作轻松的体操,试图使心情稳定下来,但是总觉得不像平常的我。雨越下越大,我持续维持坐姿,恰好是坐禅的样子,但却浑身无力。虽然仔细凝视自己的内心,力气却逐渐消失,有时还会出现发呆的情形。傍晚左右,已不只是下雨,连风也跟着呼啸而来,转眼间已笼罩在一片暴风雨当中。我只能一边坐着,一边往地炉里添柴火。到了晚上七、八点左右,灯突然熄了。就在此时,藉着柴火的亮光,映入我眼中的只有自己的十根手指。刹那间,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和这十根手指头相对立,不禁发出“啊!啊!”的惊慌叫声。这一叫,顿时热血溢满全身。这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持续着,力气也油然而生,焦虑不安的心情,不知何时也已平缓,整个人呈现一种喜悦的状态,而这状态一直持续到天亮。
第四天早上,邻居的小孩叫着:“叔叔,给您送来早报了。”听到这个叫声的同时,我马上回应道:“辛苦你了。”不知是因为这个小孩,还是因为隔了四、五天才听别人的声音,前一晚那颗平缓的心这时像是火山爆发般,热血奔流全身,呈现盈满的状态。因为射进窗口的朝阳,我回复到自己,也回到平常的心情。我重新端坐在地炉边。等我注意到时间,一看已经过了九点。也就是说,我连早课也忘了,从昨天晚上一直到今晨九点,我都是如此的坐着。
突然,对于人的存在,我反反覆覆的想来想去,终于有所领悟。身处这个芸芸众生皆彼此相对的社会当中,每个人总是本能的只意识到自己,保护着自己。从外表看来,似乎和相对的人相处和谐,内心却相互对立。常常都是先考虑到自己的存在才开始行动,于是变成一种执着于自我的生活。
虽然只有持续四、五天的孤独生活,切断和社会的关系,没有看到别人,也没有听到别人的声音。但是透过这个孤独的体验,我所想到的是,一个人不仅无法存在,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是我以身作则亲身体验到的。就像“早安”这句寒暄的话,虽然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礼节,但是可以将它说成在礼节之前,存在与存在之间的呼吸。另外,一谈到言语,我们总会把它当作一种沟通上的方便,以相对的生活这个层面来看,或许是如此。但是,假使以一个人本身来看,就像自古以来所说的“语言内在的神灵”一样,言语应该说成自我存在的表现、自己生存的证据,甚至也可以说是生存的活力。
其次是有关人类生活。所谓“人”,就像这个字所表示的,是自觉到彼此的关系,活在彼此互相产生关连的生活而言。但是,一旦不能明确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自觉,就像前面所说,自己和他人(或是说大众)的相对关系将会变成一种对立的状态。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对生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要明确的自觉到这层关系。另外,在人生中,体验孤独的生活也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所谓“生存”,就是逐渐的接受一切
人的生存现场,就是包括家庭和社会等等这些存有人我关系的团体。一个人一定要在这样的团体中生存,也就是必须具有“大众性”。但是,所谓的大众性,并不是在相对的社会中,所拥有的权利、义务这种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必须穷究人类的本质,必须是具有本质的大众性。也就是说,必须自觉到彼此的关系。
每个人的本质,就是不断的活出“自己”本身的意义。但是,自己并不单单只是自己,而是靠着其他多数的人,使得自己生存下去,使得自己成长。而且,自己如果没有活在大众之中也就无法生存,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一般而言,一谈到孤独,总局限于相对的意思,也就是在许多人之中的一个孤零零的个体。但是,以禅的立场来看,这就是本质,因为可以由此看出一个人存在的立场。所以,绝对的孤独就是能够在身处孤独的极限时发现大众性。因此,禅学中所谓的孤高性及孤绝性,随时可以转换成大众性,“孤”可以和“多”相通,“多”也可以和“孤”相通。另一种说法是,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在自己身上发现别人。这样一来,已经能过着超越自己,不执着于自己,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拥有自己的同时,也活出众人的意义。
由于亲身体验、觉悟到“多”和“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所以,我的生活变得非常的快乐,对于各种际遇,也能坦然的接受。大概是因为信仰坚定的关系,一旦把自己的心定下来,就能把各种际遇当成自己最重要的生存现场,把它当成修练自己的良机。一旦能够真诚地、把它当成修练自己的良机。全心全意地活出自己的话,那些好的机运自然会来到。
乍看之下,这样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生活方式,但我却不认为这是被动或是消极,我甚至认为这是自己活出自己,是一种自主性的生活方式。即使说是消极的生活方式,因为消极的极限是一种超越自我、不考虑自我的绝对肯定,所以消极的极限和积极的极限,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一味的想合理的规画、想积极的生存,反而很容易变成以自我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我想,如果不是一个相当达观的人,是很难使自己过得积极的。
因为我能理解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就是形成自己的际遇,所以,对于人生中一切的际遇,都能积极的加以接受,如此的生活也已经过了二十年,而且我深深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绝对没有错。不管情况是好是坏,每天都觉得非常喜乐,我想这是因为我相信没有自己和他人的区别,以及接受一切的际遇,一直能过着这样的生活所致。
对于人生,不管自己如何否定,除了坦然接受一切以外别无他法。所以不管是否定也好,肯定也罢,所谓生存,归根究柢,就是肯定一切。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标准”
这是二十五、六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常往返于寺庙与禅堂之间。
吃完午饭,我拦住几个欲返回坐禅堂的行脚僧们,问道:“你们认为,从这里到那边的禅堂,大概有几步?”三位年老的行脚僧回答:
A君:“我觉得应该有七十步。”
B君:“我想是六十步。”
C君:“我是个圆满的人,就折衷的说是六十五步吧!”为了要证明自己所言不假,A君开始一步、二步的开始数起来。接下来,B君也跟着开始走,C君则走在最后面。
A君一边走,一边目测所剩距离,渐渐的,步伐越走越小步,最后一步踏在禅堂的石阶上。A君大声数着“七十——”,并且佯装不知的说:“啊!正是我认为的七十步。”
B君紧接着A君的后面而来,步伐越走越大步。“五十七”、“五十八”时,跨出了相当大的步伐。数完最后的“六十”,刚好踏在禅堂的石阶上。B君也大声说着:“我想得没错,正好是六十步。”
此时,自称是圆满的C君也抵达,一踏上禅堂的石阶就大声数着:“六十五。”并且得意洋洋的说:“真不愧是圆满的人,刚好是六十五步。”三人都主张自己原先的想法是正确的。
相同的距离,却有七十步与六十步中间十步的差别,确实有点奇怪。我上了这三位行脚僧的当。他们大笑着:“这个大傻瓜。”
进入禅堂后,一边坐禅,一边思考刚刚的事。“受骗、上当”是指什么呢?我想这就是常识的概念。在他们脑海中,一步的距离,大约等于二尺(六十七公分),依据这个常识来计算“总共有几步”,知道了这个原理后,也认为寺院的宽度大概是这样,以这样的预测来加以判断。所以,A君说是七十步,B君说是六十步,C君说是六十五步,但实际上究竟有几步?我想这就说明了估计与现实的差异。
在我的印象里,应以常识中一步的步伐当成是测量的标准单位。但是这三位行脚僧明知理应如此,却在各自说出推测的步伐数之后,为了顾及颜面不惜改变步伐的距离,推翻测量的标准以达目的。
披着“良心”外衣底下仍存有自我
“以什么为标准?”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如果把这三位行脚僧的行为视为错误,这样的行为也就是固执己见的表现。如此一来,也就是把常识视为一文不值的生活态度。但是,如果把这三位行脚僧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这其中就饶富禅机,非常的有意思,这就是拥有生存的重点,能够有主体性的生活态度。
将这个观点再行扩大,以人生而言,依据常识的概念计划一事情,并把它当成常识的价值基准而加以判断,过着善恶、得失的生活,就是一般人所过的生活;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也有虽然过着以常识为基准的生活,却能有超越常识的生活方式。进而言之,如果想真实的活出自己,仅仅以常识的价值观来思考人生,这样是行不通的。即使身处常识的生活中,价值观却没有经过明智的判断(真实的思考),真正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实现。
对人类而言,生活于明智的判断中是件最重要的大事,如果欠缺的话,将会拘泥于常识的世界,而成为功利的人。假使踏错一步,很容易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因此不可不慎。只要是以自己的私心为出发点,必定会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没有超越自我,即使能超越常识,生活于明智的判断中,也只是自以为是,成为“令人讨厌的人”。不过这样还勉强说得过去;一旦成为“臭不可闻的人”,被大家排挤的话,只会成为一个沉浮于常识世界中的人。这一点,也就是活出一个人的困难之处。
如果彼此都能严格审视自己的内心,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己的良心绝对不允许”、“良心告诉我,绝对不可以做那种事”等等,这时候所说的良心是指心底深处必定存有的自我而言。这种存于心底的良知以及良心,或者说是爱情,仔细体会的话,其实只是意气用事或是以自己的立场着想的同义词。
不要受到“常识”的蒙蔽而误导自己的心
仔细窥看人的内心,其实充满了伪善、伪恶(假装坏)、自以为是以及只顾自己的黑暗面。
亲鸾上人把人类受苦的原因,归结于人心的各种黑暗面,例如:“善人还在受苦中,更何况是恶人呢?”以及更加严格的说道:“罪恶深重、烦恼炽盛、地狱一定”等等,这些都是亲鸾上人仔细体会人心而发出的警语。
如果我们不能够常常严格的审问、戒慎自己的内心,就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了。
所谓“禅机”,是指没有私心及自我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一定要超越常识。若是在自以为是的状况下,就会变成禅天魔而对自己造成损害。藉着这样的一个机缘,我学到很多,并且将永远铭记在心。
我们虽然必须过着有常识的生活,但是不可以只拘泥于常识的世界。我们必须常常想到,往理智的方向踏出一步时,也必须客观的看待有常识的生活,并导正自己的生活。
进而言之,时常思考超越常识的价值观时,所过的生活将是如何呢?如此一来,不只是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喜乐,自己也能把这种喜乐带给别人。
“劳动”就是培育自己
禅宗非常的重视劳动。因此在禅寺中,扫地或是作务等等劳动,也就成为每天的例行工作。
把每天的生活,当作为了生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或是把它当作一种求取幸福的手段,这样的人似乎不少,但是,这并不是正确的态度。把理想寄托于未来,而能忍受目前生活的困苦,这样的人或许是为了某种意义,而把目前每一天的生活视为手段及权宜之计,即使如此,也不能漠视眼前的每一天。
人们对于每一天的生活态度,应可视为自己人格的缩影,或者说是自己人格的证明。正因为生活就是人格的表现,所以人类生活才有意义。在禅宗里,尤其重视一天的生活。以举止、行动为首,以身作则的从事打扫或作务等等实际劳动,在这里,就可看出自己人格的表现,也可以看到人格的缩影。劳动本身所呈现的痕迹及结果,既然是人格的证明,当然能够有诚挚的生活态度。
在修行道场(禅堂)的寺庙中,所作的打扫或作务等等劳动便是一种修行。藉着劳动,可以形成肉眼看不到的人格内涵;自己的心也能成为劳动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劳动的痕迹,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内涵。藉着修行、证明,靠自己不断的活出自己。说到人类生存、存在的问题时,我认为劳动是项不可或缺的条件。
所谓劳动,并不是人格或存在的问题,而是以对等的社会价值加以看待。因此,所谓劳动或是劳动的价值,都是以金钱加以评价,劳动的代价就是接受金钱。用劳动来换取金钱,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下去。因此,劳动是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因此劳动价值的判断就带有经济价值。这便是社会的原则,也就成为一种常识。这并不是人格的问题,而是劳动力的问题。
“社会和寺庙,因为拥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不会有问题。”如果一定要这么说,我也无话可说;但是,人类的劳动不应该仅仅只有劳动力的价值。在世间这个相对社会上,把劳动当成手段,当成方便,在相对关系上说得过去,但是如果从劳动者本身的立场来看,这是做为人的劳动。因此,只将它评价为经济性、生产性,并不足以说明其真义。以前所歌颂的高度经济成长,是因为每年的收益增加、收入增加,所以,劳动也渐渐从具有经济性、生产性的劳动力方面来加以评价,一味的改善生活,此一时期人们于对于劳动的意义,从未有深切的体会。自从美元危机、石油危机以来的经济低成长、零成长发生后,劳工们已渐渐对劳动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在精神层面上开始产生觉醒。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当劳动价值提高经济价值时,虽然对于相对评价的价值不会产生问题,一旦面临经济价值无法提高,甚至呈现停顿、低落的现象时,仅仅以相对价值来说明劳动价值,是无法使人同意的。劳动者本身如果对于自己的劳动价值,无法予以绝对评价时,劳动的意志力也会就此消失。心虽然一直的向着外侧,但是不久之后,就能渐渐的转向内侧。此时,人的劳动渐渐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们藉着来自外界的因素,将会扪心自问:何谓人类的劳动?如此一来,自己也将不会骄傲自大。能够注意到这些,正是人类内心美好之处。
如果能将禅宗的劳动观活用到各位的劳动上,劳动的意义或是生活的意义,都会自然而然的来临。有关于禅宗的作务,已经是距今约一千二百年前提出来的,当时还曾经发生争议。事情的经过是:百丈禅师是订定禅宗规范的伟大和尚,虽然年事已高,仍然天天工作。有一天,弟子们暗中把扫帚及锄头藏起来。由于没有工具就无法工作,所以禅师进入屋内打坐。到了用餐时间,也不见禅师来吃饭。弟子们非常担心,前去劝请了好几回,禅师仍不为所动。弟子们伤透脑筋,想尽办法,请求师父用餐,依然置若罔闻。禁不住弟子们的一再劝请,禅师说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完,仍旧打坐不起。弟子们觉悟到自己的不是,连忙拿出扫帚及锄头。禅师便站起来开始工作,之后才前去用餐,又回复到往日的生活。
“不工作的人,便不可以吃饭”,这句话的着眼点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不同,后一句才是主要的。人的本分就是劳动,所以没有劳动,就没有尽到一个人的本分。没有尽本分,又如何能够吃饭呢?要活出一个意义,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人是否已沦为“金钱的奴隶”?
劳动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明。生活于人我关系中的人,藉着彼此相辅相成而得已存在,所以劳动也是一个人的本分。在社会这般现实对立的结构上,劳动虽然从具有经济性、生产性的劳动,转变为换取金钱的工具。但是,劳动只不过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而已。劳动是人类存在的问题,若从劳动者的立场来说,就是活出生存的本分。
一般人对劳动所产生的盲点,就是仅仅接受社会结构中相对关系所产生的劳动价值及经济评价。
大学时代曾到过我的寺庙度过一整个夏天的K君,趁着休假时又来找我。“每天都在开传票、做帐目、记录出货、进货的情形。我究竟为了什么而工作呢?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呢?如果只是为了做这些事,就没有念大学的必要了。我已经厌烦透顶,再也做不下去了,我想辞职。”原来他是来商量此事。
我对K君说:“我看你只不过是做到公司所给、所指示的工作罢了。如果你能够透过传票的支出、收入,加以统计、分析,透过材料的进出,想想看如果自己当老板该如何处理。如此一来,不知有多少工作等着你去做,在这样的学习下,不就能愉快的工作吗?”
“别傻了,我即使做那种事,薪水也不会增加,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会有津贴,公司就是这么一回事。”K君像是如获至宝般,得意洋洋的反驳道。
“那么,你就是被金钱迷惑,只是为了薪水而工作,埋没了自己拥有的能力,即使到死也不会后悔。我也可以理解,你只会为了钱全心全力的工作,但你这样不正沦为金钱的奴隶吗?”我向K君提出这番忠告。
我想不只是K君,想辞职或是觉得工作没有意义,以及其他为数不少以这样的想法来思考劳动意义的人,迷惑于薪水和劳动,把社会结构的劳动价值视为自己的劳动观,这样一来,人类也就没有开始的一天。若以这样的观念来看待劳动,劳动也就失去其意义与价值。如此厌恶工作的态度,自是理所当然。没有仔细体会人的存在、没有觉悟到自己的存在,就无法有属于自己绝对价值的劳动。所谓劳动,就像前面所说,是一个人存在的本分,若以人的存在为劳动观来工作就对了。只是迷惑于相对评价及经济评价,就会对劳动产生错觉。人类应从自觉出发,“一日不做事的话,会如何呢?”在自己与自己产生对决的情况下,就能自主的、主动的、全心全力的工作。
寺庙中打扫及作务等等的劳动,是无法换算为金钱的。这是一种自觉到一日的存在所尽到的本分。
我这座位于山中的寺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落叶及枯草随处可见,风吹落的叶子永远扫不完,因此,落叶便成了催促劳动的讯号。这种情形,就像是自然规律不使自己怠忽一天似的。边拔草、边打扫庭院,我可以从中得到不少的体会及学习。
我把庭院当作心的庭院来打扫,这样一来,杂草已不再只是杂草,扫帚也不只是扫除垃圾的工具,而是我自己的心。
以人格为出发点所从事的工作,可以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及证明,是一个人类修行的现场,所以更需要全心全力、大汗淋漓的工作。以受薪阶级来说,虽然有工作就有薪水、有津贴,但是薪水是薪水,工作是工作。我希望你们不要忘了,要以人格来从事工作。这其中之一是有着美好的精神价值。即使没有求取劳动的意义或生活的意义,只要能有着“一日不做事的话,会如何呢?”这种劳动观,好运自然就会来临。
爱的心底会显现出自我
我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条因某种意义,把爱加以净化的修练之路。特别是以女性的立场来说,女性如果把幸福视为“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话,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一说到爱,一般人总将它视为最美的东西,爱的世界也就是人间最崇高的世界。的确,在爱的环境下共同生活,才能完成世间的成就,因此我也认为爱的世界是最崇高的。这种爱和一般所说的爱不同,应该把它说成慈悲之爱、超越自我的伟大之爱。
一般的爱,有最好的,也有最坏的。因为爱是人类最根本的能力,因此非常强烈。正因为强烈,爱也因能够穷究人性、自我觉醒,或是无法穷究人性、自我觉醒,而产生美好的世界,或是苦恼的世界。也就是说,爱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可怕的。造成美好的或是可怕的因素,正是在爱当中的人类本身。另外,爱也具有不顾自己的功能,也就是说使得自己愚昧。这种使得自己愚昧的情形,将会根据一个人的内涵如何而使爱的世界变得美好或是可怕。
本质上,爱是以爱自己为中心,而且,爱之中也可能有憎恶。爱和憎恶,处于一种相对(一体两面)的状况,爱得越深越可能因背叛而转为憎恶。也就是说,爱的心底将会显现出自我。
一定有人认为,只有亲人之间的爱,母亲和子女之间的爱才是纯洁的、无条件的爱。的确,母亲与子女之间的爱,应可说是无条件的骨肉之情。正因如此,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份深厚之爱的反面,也就是憎恶,另外含有惊人的效果。所谓夫妇之爱,也只是基于欲望的爱,或者说是性爱;亲人之爱也可能伤害到自己,因此所谓渴望之爱,往往会变成盲目的、执着的爱。
像这样的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只是情感上的发动,不但不会使人觉醒,反而会成为一种烦恼,使自己和他人感到痛苦和悲伤。《法句经》中有这么几句话:
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
就像这几句话所说,爱反而会变成忧愁、恐惧的根源。无论如何,超越执着于自己的爱,这种修练绝对是必要的。藉着穷究人性、自我觉醒这一道智慧之光,将爱加以过滤、净化,这种爱不是自己和他人相对的爱,而是合而为一的爱,这是本心、本性的表现。我们必须让慈悲之爱、伟大之爱重新出现。
“不顾自己的爱”不同于“沉溺于爱中”
如果没有创造出自己及所爱的人共同生活的世界,来到这世间也没有意义可言。不管是谁,都希望过着爱的生活,所以彼此一定要专注于爱的修练。
首先,照着顺序,把结婚之前的心,和现在为人妻、为人母的心,放在天平衡量看看。恋爱结婚和相亲结婚虽有不同,但想必大都经历过恋爱。恋爱这种感情,是从性欲所产生的,这也是一种可以使自己漠视自己,推动别人,将自己整个投入的爱情。由于这种爱出于人的本质,是无道理可循的坦率感情。假使完全不经修饰的表现出来,将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就像以前一首流行歌曲所唱:“舍弃世界、舍弃自己,和你共谱恋曲。”这样的爱,就是让感情夺去自己的心,而成为自暴自弃、沉溺于爱中的人。感情如果只是一种兴奋的爱,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爱。
爱,本来是指能够不顾自己、漠视自己,藉此透过自我内心唤醒爱的兴奋,在自己身上看到别人,也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也就是指拥有这种觉醒的眼睛,拥有能够看到自己和他人紧紧相连的眼睛。若能拥有这种看法,爱就能藉着智慧,渐渐得以净化,变成“秘密且寂静的东西”。如果没有觉醒的话,也无法做到抛弃自我、注视自我及唯我痴愚的境界。
你是否曾经恋爱、拥有恋爱的感情,爱得浑然忘我的那颗美好的心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将自己整个投入也不为过,你是否以这种想法而结婚呢?或是兴奋的感情尚未完全觉醒,便仓促的结婚,等醒来一看已不可收拾,你是否处于这种情况呢?或是感情并未深厚,只是因缘份而结婚呢?不管如何,如果将婚前的心以及婚后的心作一比较,想必差别蛮大的。
特别是小孩子上学后,做为一个掌管家务、奉献一切的家庭主妇,现实的想法会逐渐强烈。在现实中扎下家庭的根基后,女人对于幸福的想法会比思考人的真实性更加强烈。俗语说“女性的五障”,指的是女性的五种本性。从以前开始,对于一个强烈主张自我的女人,或是唠叨不休的女人,都将她视为五障强烈或是深陷于五障的女人。因为强烈的女性意识,反而替自己撒下了劳苦的种子,若将这颗种子再行扩大,劳苦就更多了。这五障,指的是欺、怠、瞋、怨、恨五个障碍。
“欺”,也就是欺骗,无法使必须相信自己的人信任自己。因为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自己也欺骗自己,所以一颗心总是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
“怠”,指的是虽然着手于非做不可的事,却在中途将它丢开,不能持续下去。也就是怠惰或藉口。
“瞋”,指的是生气。习惯性对人或对事生气,才能将心情平息。
“恨”,指的是怨恨、懊悔、吝惜,心中永远有一股怨气,才能过日子。
“怨”,指的是怀有更大、更深的怨恨。
这五个障碍,是女性的本质,但程度不一。因为这五个障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心情可能会突然的转变,也可能会有讨厌自己的念头,都是因为这五障而起。从以前开始,便有所谓的“井边闲聊”,说别人的坏话、发牢骚或是说些令人讨厌的话,这些也都是因为五障,而发泄心中的一些疙瘩。本人皆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中说出这些话,而且把这种五障的发泄,当成正常的精神状态。仔细想想,说别人的坏话、发发牢骚,对于十年前发生的事心中还深藏怨恨,却把这样的情形视为平常,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可爱的?
女人一过四十,就有所谓的更年期障碍;前面说的五障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身心都受到伤害的状态,不安的情绪也在这时候更为严重。特别是深陷于五障的人,她们的苦,不只是本人,连周遭的家人也深受其害。我想,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要过着和五障对决的生活,用点心思考解决的方法,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如果一味的认为这是女人的本性而肆无忌惮,更加会受到五障的伤害。不过,也有一些女性能予以节制、通过这五障,这样就不会使得自己的生活杂乱毫无秩序。
虽说是因为这五障,犯下重大的罪而不自知,但是倘若能够注意到,就能摇身一变,成为鬼子母神。所谓的鬼子母,是指鬼神的妻子,生了五百个孩子。或许可以说这是女人的本性,鬼子母一味的沉醉在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可爱的想法当中,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恶行,她就是这么傲慢的一个女人。并且,她虽然疼爱自己的孩子,却夺取别人的幼子且将他们吃掉,却没有想过这是罪恶深重的行为。因为她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她所抢夺、所吃掉的孩子,他们亲生母亲的悲叹,所以,别人也只能徒呼奈何了。最后,这些失掉孩子的母亲求助于释尊。释尊抢走了鬼子母最为疼爱的么儿,并且将他藏起来。失掉孩子的鬼子母,发疯似到处寻找孩子,但是怎么找也找不到。鬼子母只得求肋于释尊。释尊严正的斥责她:“你只是丢掉五百个孩子当中的一个就如此悲伤,难道不能了解失去爱子的父母的悲恸吗?”并且,要她设身处地的想想那些父母亲的立场。鬼子母对她以前所做的恶行相当后悔,之后,她便皈依佛教,发誓成为保佑妇女平安生产及保护幼儿的神明。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视为眼中钉,这种母亲不正和悔改前的鬼子母一样吗?而且,这样的母亲恐怕不少。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母亲变成鬼子母呢?我想,社会机构及教育行政等等,都是使得这些母亲迷惑的原因,但是,就像前面所说,之所以会偏重于对自己小孩的爱,这是女人的本性,也就是五障所造成的行为。鬼子母又称为“鬼子母神”及“神母天王”,就像鬼子母能转换成幼儿的守护神一样,世上的母亲们,请超越小我的爱转变为大我的爱,让背负着未来时代使命的孩子们,在大家的力量下成长。若以大局为前提重新思考,可以确定的是,社会中的歪风将得以扶正。
如果得以转换,就能从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爱的生活,转变到生活于大我的爱中,脱胎换骨,活在大我的生活中。这就是一个人的真实道路,爱的真正表现,也是宗教指示人的道路。而所谓实践宗教信仰,便是从小我转变到大我,从以自己为本位的爱,转变为自己和他人一体的大爱。我们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且加以修练。
藉着流眼泪绽放真实的花朵
在泥田里所开的莲花,称为佛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生长方式,正是一个人成为人的道路。而其象征,就是供奉在莲花台上的佛像。人类虽然具有五浊(世上五种被污染的现象: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的现象,且身处动乱的时代,但是,不可受到这些侵犯;虽然有着五障、六欲的烦恼,也不可被它们伤害。这样一来,方能开出真实的花朵。希望你们能够努力的让真实的花朵绽放,过着这样的生活。
为了不受到社会的歪风,以及常识的相对评价侵犯,为了不受女人拥有的五障或六欲伤害,一定要流过几次眼泪吧!如痛苦、悲伤、寂寞、难过、厌恶、悲惨等等际遇。遇到这些情况时,即使流泪,也要加以忍耐,因为这些际遇,正是净化爱、净化自我,为了从泥田里开出真实花朵所需要的过滤槽。就像道教中提到的:“即使长在泥田里,却仍能费尽千辛万苦,绽放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
仔细想想,虽然我们把自己的身躯当成现实,百般的保护,但是能够活到一百岁的人真的很少。道歌中,有这么几句话,“烧则成灰,埋则成土,留下什么呢?只不过是罪恶罢了。”也就是说,迟早这个身躯都会成灰、成土,回归原来的大地。“留下什么呢?只不过是罪恶罢了。”将这个“罪”字改念成“证”字,就变成:“留下什么呢?只不过是自己存在的证明。”不管是好是坏,最后只留下一个人生活态度的证明。
只有身、口、意这三项机能的生活方式,不论其好坏与否,皆常留在子孙的心底。这样一想,虽然认为对自己而言,这个身躯最重要,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以身作则所过的生活态度,不,应该说,生活态度正是自己。能够这样想,便能自由自在的活用这个身躯,并且觉悟到必须活出一个人的真实性。
妻子、母亲,并不只是称谓而已。做为一个女人、做为一个人,必须活出做为一个人的意义,不断的表现出自己的真实,这样的自己,应该说成没有形体的自己。以丈夫的立场来看,只能看到作为一个妻子的表现;以子女的立场来看,只能看到作为一个母亲的表现。换句话说,自己的表现,对丈夫而言,必须是为人妻子的生活方式;对子女而言,必须是为人母亲的生活方式。为人妻子、为人母亲的真实,就是自己生活方式的“证明”。
从今天开始,我也要成为“辩才妙音”
从以前开始,女性所信仰的对象,就是“辩才女神”(佛教中司音乐、辩论、财福、智慧的女神,为七福神之一)这尊佛像。还有一个称呼是“八臂美女”。听说辩才女神可以聆听女性的愿望,所以有许多人参拜。我想把这尊辩才妙音的佛像,当成女人的精神、面貌。
这尊佛像所指示的应该是,在女人的一生中,要能将二只手当八只手来使用。这八只手,就像前面曾经提及从事自己周遭事物的二只手、为人妻子的二只手、为人母亲的二只手、为人祖母的二只手。现实生活里,虽然只是靠着这二只手,但是,如果一个女人能将二只手活用为八只手,我们就可以说她是个完成女人生涯的人。我想,只有产生妻子的自觉、母亲的自觉、祖母的自觉的人,才能够将二只手活用为八只手。对丈夫而言,若能持续活出妻子的真实性,对子女而言,若始终能活出母亲的真实性,幸福也就不用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就会降临。我想,身为一个女人,一定要坚定的信仰八臂美女,也就是“辩才妙音”,这便是所谓的辩才信仰。
人生,应可说是做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活出人生的精神、面貌,代表人物是千手千眼的观音。在京都,有三十三间寺庙以这尊观音为主佛。所谓千手千眼观音,是指表现出人类美好生命之可能性的一尊佛像。千手观音为了活出人的真实性,把二只手活用为千只手。千手观音手上拿有筷子、笔、扫帚、抹布等等。每个人其实都拥有千手千眼的机能,这种美好的能力。
你们不只可以成为“辩才妙音”,同时,也拥有和千手观音一样美好的生命智慧。这种能力,绝对不是顺着自己的意思、任性的使用就能发挥出来的。
从今天开始,我下定决心要成为辩才妙音、千手观音,希望能够靠着自我修练,活出真实的自己。
以柔和的心生活
以一个女性而言,身为妻子、母亲,每日的生活方式的理想形象,就是成为佛法中所说的“和颜爱语”的人,我想,你们有时候也会想,自己其实也能和颜悦色的待人处世,我其实也是个蛮不错的美人呢!但是,有时候却会露出像是朝北的鬼瓦(庙宇宫殿等屋上的兽头瓦,为屋脊两端装饰用的大瓦)般丑陋的面孔。所以,即使说“和颜”,却很难做到以柔和的面孔过日子。如果不能将自己的心,转变成柔和的心,脸上自然无法表现出柔和。
其次是爱语,这也是很难说出的话。这并不是一般所说的爱的言语,首先,这是一种没有私心的话、无私无我的考虑到对方立场的话、温柔的话、慰劳的话、安慰的话、感谢的话、鼓励的话、祝贺的话,虽然有这么多各式各样的话,但是总归一句,这是超越“自我”坦率说出的话。这也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使得对方听到自己所说的话,能够脱胎换骨似的振奋起来、勇气百倍的重新过生活的话。道元禅师所说的“爱语常具有回天之力”,就是指这个道理。
如此严格的说明“和颜爱语”,或许有人会认为不近情理,或是认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但是仔细观察,婴儿咿咿呀呀说出不完整话语时的样子,我觉得就是人类本来的样子。睁大铜铃般的眼珠,满脸可爱的微笑,伸着红咚咚的可爱小手,“哇、哇、”“呀、呀”的说着叫人似懂非懂的话,看到如此纯真的样子,连我也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当我反省这样的体验时,不禁想到,这不正是做为一个人所该过的生活方式吗?为什么一变成大人,就无法做到呢?
以身作则的生活方式才能感动人
你们都是能够生小孩、养小孩的人。请你们在养育婴孩时,能够好好的想一想。
婴儿断奶时,所吃的食物由母奶改为粥汤。当母亲张开嘴巴“啊”的教他时,同样的,婴儿也会“啊”的张开小嘴。这时候,母亲便把粥汤喂到婴儿的口中。把粥汤喂到婴儿的口中后,母亲便将嘴巴合上。婴儿一动一动的咀嚼着食物时,母亲也跟着一动一动的咀嚼着,并且说着:“好吃吗?”“好吃!”“你说好不好吃?”“好吃!”一个人自问自答扮演二个角色。婴儿吃完一口后,母亲又“啊”的张开嘴巴,婴儿也再次张开嘴巴。像这样,母亲虽然什么也没吃,却和婴儿成为一体,两个人做着同样的工作。这时候,母亲的脸和婴儿一样,是一张无我无私的脸。这正是“和颜爱语”的表现。
虽然过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一旦孩子长大,为人母亲的为何又会成为受到五障侵害的人呢?为人母亲的,虽然拥有能够做到和颜爱语的生活方式,为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不到呢?原因在哪里呢?我希望你们能留意这个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太过疼爱自己的孩子,便希望他做这做那,这样的心理,应该可以说成原因的所在。虽然在婴儿时期,为人母亲者能够站在婴儿的立场来过生活,但是,小孩子一上小学,却变成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抚育小孩。这就是第一个原因。虽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教导,并且希望能够加以实行,但是,就像前面所提的“虽然我不听父母的话,但是父母的所作所为我已经学会了”,孩子终究无法如母亲所愿。如果希望孩子能顺着自己的意思成长,自己也必须过着这样的生活。如果不能以身作则的话,什么也办不到。
例如,我们必须想想,孩子答话的态度如果很不好,是不是因为母亲本身在答覆先生时,态度也很不好呢?即使母亲和悦的说:“帮个忙吧!”孩子却怎么也不肯做,这是不是因为母亲自己对于先生所交代的事,拖拖拉拉、勉勉强强的做呢?而母亲这样的生活态度,小孩子已经牢记在心。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命智慧”,所以,小孩子不需要特别的指导,便会像张吸水纸一样,很快的学会任何知道的事。记住母亲的脸、牢记并渐渐了解母亲的话,都是拜这与生俱来的生命智慧所赐。
为人父母者,如果对于自己的小孩有所期待,就必须创造一个让小孩得已吸收的适当环境。所谓好的环境,并不是一个无微不至的环境,而是一个小孩子能够有着关心、好奇心、学习心和活勤的环境。能够创造这种环境,才是父母爱的表现,才是父母的立场,不是苦口婆心的去教他,也不是有着“请不要让我的小孩对我产生不良印象”的想法,更不是接二连三的买东西给他。而是让小孩能够拥有自发的心,能够过着自主的生活,这样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难过、悲惨的际遇是磨练自己的一把“锉刀”
坦白的说,我们必须依照情况给小孩东西,不要有求必应,而且要忽视他说的话,让他重复几次相同的话;甚至让他挨饿。这几种情形对孩子来说,都是好的训练。以一个男孩子来说,让他帮父亲工作,或是让他看着专心工作的父亲。女孩子则是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就让她帮忙做家事,或是透过实际的生活,让她学会一些事情。对小孩的教育而言,这样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曾经带他去过的地方,让他一个人去,或是一升上国中,即使是从来没去过的地方,也让他一个人去等等。如此一来,自己就必须留心周遭的一切,必须完成父亲的任务,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机会。难过、悲伤、寂寞、痛苦、可怜、悲惨、忍耐、有恒心,这种种的际遇及环境,在自己的孩子还是小孩的时候,就一定要让他经历过,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理解这一点。
为了要创造出好的环境,就必须狠下心来,但是,最困难的往往是父母亲本身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只有在孩子的面前加以掩饰,而是自己对工作的处理方式。以金钱来说,金钱到底是什么,就显示在日常的生活态度。另外,由子女的立场来看,我们是父母,但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是一对夫妇。所以,夫妇生活中丈夫的样子、妻子的样子,对子女而言,无非是父亲与母亲的生活方式。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孩子将会一五一十的加以吸收,所以不可不慎。
即使是父母亲本身,也很难实现自己所想的生活方式。父母亲本身都难以做到的事,也不能强迫小孩去做。
朝着“和颜爱语”的精神层面努力
据说,幕府时代末期的剑客山冈铁舟,是跟随母亲读书识字的。有一天,母亲写了忠、孝二字,要铁舟练习写写看。正值淘气年龄的铁舟,问道:“这二个字怎么念?是什么意思?”母亲说:“这二个字的读法及意义,我都可以教你。但是我无法教你忠孝,因为这必须实行。”铁舟又抬起头来问道:“那么,母亲您实行了吗?”母亲说道:“我虽然想付诸实行,但是不管我怎么努力就是办不到。希望你能够成为实行这二个字的人。因为这是我一生的愿望,所以我才教你写这二个字。”说完,满眶的眼泪一颗颗的滴在铁舟的额头上。晚年的铁舟先生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为练习写字的时候,母亲所流的眼泪。”“母亲的眼泪深深的嵌印在我年幼的心中、我的全身,甚至骨髓里面。”铁舟的母亲所说的话,正是所谓的爱语。
现代的母亲当中,有许多人为了使自己的小孩更好,一味的醉心于教育;有几个人能像铁舟的母亲那样,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而流泪,因为泪流满面所说出的心内话,使得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呢?望子成龙的母亲,应该严格的审视自己的内心,能够想到自己来世的情形及孩子的未来。如果不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且不管自己的情况,只是希望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不管你多么殷切盼望,孩子只会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
我坚信铁舟先生的母亲的生活态度,正是现代母亲最需要的生活态度。母亲藉着自己和自己对决的内心,才能对自己的小孩有所要求。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真正的爱孩子。如此一来,如果对自己孩子的将来有所期待,也绝对能实现。另外,如果自己没有如此培育自己的话,将无法明白何谓真正的幸福,也无法明白自己的人生究竟为何?
藉着自己和自己的对决,才能觉悟到自己不成熟、伪善,以及前面提到的五障。这时候,再度的审视自己,便能重新回到本来的自己——就像是婴儿时期一样,没有束缚、没有拘泥。一旦能够如此立誓,虽然前面会有困难,但是每天以“和颜爱语”的精神面为指标,为人母亲、为人妻子的,不就可以走在真实的道路上吗?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