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圣者的生命故事

 

明旸法师着

 

第一章 舍利弗尊者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

第四章 阿难陀尊者

第五章 罗侯罗尊者

第六章 摩诃迦叶尊者

第七章 迦旃延尊者

第八章 富楼那尊者

第九章 优婆离尊者

第十章 须菩提尊者

 

第二篇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一章 舍利弗尊者

 

智慧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鹙子”,母眼明净,如鹙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拏迦村,父名“婆陀罗”,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

 

舍利弗八岁时,即能通晓一切书籍。时摩竭陀国有吉利、阿伽罗兄弟二人宴请王太子、大臣论师,谈古论今。八岁的舍利弗走上论师的宝座,与诸论师及其子弟辩论。舍利弗言词清晰,义理周详,语惊四座,折服了所有的人,受到人们的赞叹。国王对他很欣赏,当即赐给他一个村庄。

 

二十岁时拜大师删惹夷为师,与同学目犍连为知友,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想另投高师。恰巧一天遇到佛弟子为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法的道理,使其顿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和目犍连一起带领二百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了佛陀。

 

著名的建筑师

 

舍利弗不仅精通四吠陀、奥义书和佛学,还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乔萨罗国舍卫城的须达多长者用金砖铺地,买下祇陀太子的花园,给佛陀建造一所说法的精舍,要求派一位设计和管理施工的人,佛陀即派舍利弗去担负此项重任。

 

在舍利弗的设计下,造有十六所殿堂专供集会之用,六十所小堂,分寝室、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厕所等设施,是当时舍卫城著名的建筑群。

 

在施工过程中,许多外道一致反对须达多建造精舍,供养佛陀,要求与舍利弗辩论。如果外道胜了,舍利弗离开舍卫城,工程停止。辩论结果,舍利弗战胜所有的外道,这些外道纷纷要求舍利弗介绍,皈依佛陀,弃邪归正,使佛陀在舍卫城的教化,奠定群众基础。

 

不退菩萨行

 

传说舍利弗于六十小劫前。行菩萨道,不但愿意把所有的房屋、田园、财产等资财布施与人,甚至连身体、生命也愿布施与人。

 

一天,一位青年对他说:母亲患有不治之症,医生说要一位修道者的眼球作药引,才能治好母亲的痛。舍利弗毫不犹豫地将左眼取下,交给青年。青年手接过眼球说:“医生说要右眼。”舍利弗按着又挖出右眼球交给青年。青年接着眼球放在鼻下嗅了一嗅说:“你是一个什么修道的人?眼球臭得难闻!”扔在地下,用脚一踩,拂袖而去。舍利弗听到青年的话和踩眼球的声音,叹了一口气说:“众生难度,菩提心难发,菩萨行难行,我还是当一个自了汉算了。”立即有人对舍利弗说:“刚才那位青年是你的大善知识,是考验你的菩萨行是否坚定。你不应退失菩提心,应更勇猛精进,上求佛道。”

 

舍利弗听后,更加坚定菩萨的行愿,所以一些大乘佛经,几乎部有舍利弗为当机众,如《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国土依正庄严,《般若经》里佛陀为舍利弗说深般若法门,《法华经譬喻品》佛为舍利弗授记未来成佛,号曰“华光如来”,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玻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旁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其国有无量无边菩萨,皆久植德本,于与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华光如来,寿十二小劫,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涅槃后,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

 

提婆达多最怕他

 

舍利弗智慧第一,常代佛说法。当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称赞他是众生的生母。僧团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都由舍利弗来解决。如提婆达多叛佛后,用种种威胁和引诱的办法来勾引佛弟子跟他跑。有不少信仰不坚定的人,贪图阿阇世王给提婆达多丰富的供养,跟着也变节了。

 

舍利弗到提婆达多处,质问这些人说:“你们出家是为了修道?还是为了接受供养?现在被区区小利所动摇,放弃正道的信仰,你们不觉得可耻吗?”经过舍利弗的教育,变节的人和提婆达多原来的弟子当下认错,跪下求忏悔,舍利弗又把他们带回到僧团。

 

舍利弗对维护僧团的统一做出重大卖献,受到佛陀的表扬和僧众们的尊敬。提婆达多最畏惧的人就是舍利弗。

 

先佛入灭度

 

佛陀在毗离城附近的森林中说法后,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三个月后就要入涅槃。舍利弗听到这一消息,和大家一样十分悲哀。在禅定中思维:过去的诸佛,上首弟子,都在佛陀以前入涅槃。我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应先佛陀而进入涅槃。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佛陀同意后,就回到故乡迦罗臂擎迦村,拜见了百岁的老母亲,在诞生的房中进入涅槃。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佛走在街上 威仪俱足,举止安详,生恭敬心,请到家中供养膳肴。饭后辟支佛跃身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上下自如。他心生欢喜,发愿来生,求得神通,因此今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舍利弗监督祇园精舍工程时,外道首领劳度差要求比赛神通,目犍连显过十八变神通,赢得最后的胜利,舍卫城里的人民印象深刻,推为大智慧大神通的尊者。

 

还有一次,佛陀于十五日在阿耨莲池边为比丘说戒,座中少了舍利弗,叫目犍连到舍卫国把舍利弗请来。目犍连现神足通,以为一定比舍利弗先到。当他到达时,看到舍利弗结跏趺坐,坐在佛的身旁。于是问佛:“我从祇园精舍同此,明明走在舍利弗的前面,怎么他会先我到此,难道我失去神足通了吗?”佛说:“目犍连你有大神通,现在可以在大众中显现神通,启发初学的信心。”目犍连即一足踏着地球,另一足踏上梵天,使大地震动,受到大众的赞叹。

 

对四饿鬼说因缘

 

一天夜里,目犍连静坐在恒河岸边,看到许多饿鬼前来取水解除饥渴,众鬼向他请问罪业因缘。第一个饿鬼问道:“我现为饿鬼,常患饥渴,看到恒河水味清凉,但取食时,水又沸热,饮上一口,五脏六腑顿时焦烂。不知造何恶业,受此苦报?”目犍连答说:“你前世以看相算命为职业,随心毁誉别人,言多欺骗,故受此。”

 

第二个饿鬼问道:“我的身体常被一些凶猛的大狗啖食,肉吃尽时,风吹又生,不知为何受此苦报?”目犍连答说:“因你前世屠杀鸡鸭猪羊以祭神拜天,故受此报?”

 

第三鬼问道:“我腹大如瓮,咽喉和四肢细如针尖,见倒饮食,不能得进。不知何缘,受此苦报”目犍连答说““你前世为官时,自恃豪强,欺压他人,残酷剥削民脂民膏,占为已有,故受此报。”

 

第四鬼问道:“我头大如斗,全身长满口舌,时时从口舌中流血如注,命如游丝,不知因何受此恶报?”目犍连答说:“你前世喜欢说人长短、挑拨是非、恶口伤人,故受此报。”

 

目犍连救母

 

目犍连在定中见到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尖那样细小,皮骨连结在一起,即以钵盛饭菜以飨老母,饭到母亲手中,立即化为炭火。目犍连见状,万分悲痛,即以此情禀告佛陀,祈求开导救母的办法。

 

佛陀说:“你母生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贪瞋邪恶,愚弄众生,故受此饿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众自恣日,设百味珍肴、鲜果于盆中,供养僧众,你母即可超度。”

 

目犍连听后,依教奉行,此后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汉译为“倒悬”,形容饿鬼之苦,如人倒悬。唯有以盆盛食品斋僧,才能解除倒悬之苦。

 

为法献身

 

目犍连一生不知疲倦地弘扬佛法,降伏外道,遭到外道的嫉妒。

 

一次,他经过伊私阖梨山下,被裸形外道看到,就从山上推下乱石,目犍连活活地被打死。他是佛教史上第一个为了传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目犍连被害的消息,传到了阿阇世王耳中,王震怒非常,数千名裸形外道被坑杀。

 

比丘们纷纷请问佛陀,“目犍连神通第一,为什么不用神通与外道对抗?又为什么不躲避外道的暗算?”

 

佛回答他们说:“神通敌不过业力,肉体是无常的,业报是要了结的。他于过去生中,捕鱼为业,不知有多少生命丧生在他的手中。对觉悟者来说,死是生的结果,无所畏惧。目犍连为法献身,虽死犹生。因为他以短暂的色身,换来无限的真理,称得上是将自己的生命献给真理的伟大人物。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

 

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佛陀的堂弟。佛成道六年后,回到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城说法教化,看到亲弟弟难陀耽溺于孙陀罗的姿色之中,如果由他继承王位,国一定很快就要灭亡;儿子罗侯罗又是一个孩子,也不能担负起治国的重任。唯有度他二人出家,将王位继承权让给有作为人,国家才能得救。

 

于是,度难陀和罗侯罗出家。他二人出家后,阿难、提婆达多、婆娑、跋提,阿那律五位王子也跟佛陀出家。

 

倔强的性格

 

佛陀对释种出家的人,要求特别严格。

 

一次,佛说法,阿那律打起瞌睡,佛陀批评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听到佛的批评,跪下来求忏悔说:“从今后,尽形寿,不再睡眠。”没有多久,阿那律因不睡眠,患了眼病。佛知道后,关心地劝慰他说:“修行不食,固然不行,太过了也是不行。一切众生都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眼以睡眠为食。修道也是这样,涅槃以不放逸为食,无为境界以禅悦法喜为食。你应睡眠,保护眼睛。”并请名医耆婆为他医疗。阿那律倔强地回答说:“我发了誓,尽形寿,不再睡眠。”

 

他依然不肯睡眠,不久,他的眼睛终于瞎了。在僧团内规定,比丘乞食回来,要将一份留给病比丘食用。衣服破了、脏了,同住的比丘要予以补洗。后来阿那律的三衣破得实在不能再穿了,要求阿难为他缝制一套新的三次。佛陀知道此事,亲敬佩。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佛在僧团中,从不高人一等,与弟子的关系是慈爱和平等相处。

 

天眼第一

 

佛为阿那律缝衣以后,对他双目失明,十分怜悯,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获证天眼通。不论远近内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证天眼通的阿那律一目了然。佛说弥陀净土,有的人不相信,请阿那律以天眼通观察一下,果然不虚,使那些怀疑的人生起虔诚的信心。

 

一次,阿那律十分得意对舍利弗说:“我的清净天眼,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我身体可以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我的不动正念,离染去执。”舍利弗批评说:“你说你的天眼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这是我慢心;你的身体可以在天空飞翔,这是掉举心;你的心离染去执,这是狂妄心;有这三心的人,不能离烦恼得解脱。”对于舍利弗的批评,阿那律虚心接受,从此再也不在别人面说自己证得的境界。

 

修学八大人觉

 

阿那律问佛如何修菩萨行,佛为说八大人觉法,令其修学。

 

一、以无常观、苦空观、无我观、不净观来观察宇宙和人生一切事物。

 

二、贪欲是苦的根源,要断除贪欲才能解脱自在。

 

三、断除无厌足心,安贫乐道,追求智慧。

 

四、不间断地修福学慧,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磨难,坚持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学习一切知识,破除愚昧,并以自己学的知识贡献社会。

 

六、对贫穷和愚昧的人,要给予物质上帮助,精神上安慰,不要嫌弃他们。

 

七、不染世乐,过着清净安乐生活,不做五欲的俘虏。

 

八、发愿普度一切众生,不做自了汉,将自己的一切悲愿救度众生。

 

阿那律听了八大人觉法后,经常在定中思维,体证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找到了觉悟(成佛)的途径。

 

佛陀逝世的前夕,问诸弟子:“我说的四谛、十二因缘,是我证悟的真理。它是世间的明灯,苦海的慈航,入道的法门,证果的要道。谁对此有什么疑问,赶快提出,当为解说。”

 

阿那律合掌恭敬地对佛说:“我们都坚信四谛、十二因缘法是宇宙人生真理。在世界上日可令冷,月可令热,雪山可以变成大海,大地可以变成废墟。佛说四谛、十二因缘法,不可令异。”

 

阿那律的话安慰了佛一生说法的苦心,佛陀就微笑地入灭了。

 

第四章 阿难陀尊者

 

多闻第一阿难陀

 

阿难陀汉译“庆喜”,佛成道日诞生,故名。为白饭王次子,提婆达多的亲弟弟。佛成道以后,曾有舍利弗、目犍连侍奉过佛陀。由于佛陀渐渐老了,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家推一个人来。舍利弗、目犍连认为阿难陀年轻,记忆力强,担任此职最合适,就推举阿难陀。

 

阿难陀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我不要穿。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我不侍奉前去。三、不该见佛陀的时候,我不去见。”

 

舍利弗、目犍连将阿难陀的条件告诉佛陀。佛陀非常欢喜地叹说:“阿难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讥嫌,生怕别人批评说,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

 

西元前五一三年佛陀五十三岁时,十九岁的阿难,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的身后,到各地弘化。

 

阿难在僧团中深受人们的尊敬,他待人谦逊诚恳,和人相处,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有时和外道谈论佛法,他也只是显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师罗园,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辩去征服对方,而是以和暖的阳春,慢慢地融解冰块。

 

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难对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众来参拜佛陀时,总是安排适当时间,满足各人的愿望。尤其远道而来的比丘,在未见佛陀前,阿难总是予以亲切的安慰,使其安乐。比丘尼非常愿听阿难的教诫。他常对比丘尼说:“你们要好好遵守圣戒!”在家信众也喜欢听阿难说法,他教导在家信众要尊敬三宝,受持五戒、十善,侍奉双亲,供养僧团。

 

阿难开悟

 

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听到文殊菩萨选择诸圣修证圆通法门之后,心迹圆明,得未曾有。兹录圆通法门偈颂: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和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中 略)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其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均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其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欲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原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是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主持佛教

 

佛在拘尸那安罗双树间入涅槃时,阿难悲痛地泣不成声。佛陀以怜悯的眼神看着阿难,对大家说:“阿难非常辛苦地侍奉我二十七年,他为人温和而宽厚,闻法不忘,将来能在世间上发光发热。”

 

佛入灭三天后,他起身到王舍城参加第一次圣典结集。路上走了二个多月,四月十四日抵达王舍城。第二天即开始安居,结集佛经。这时大迦叶被推为首席,他选了四百九十九个大阿罗汉。因阿难还未证果,被排斥在外。这给阿难很大的刺激,他当夜发奋修行,于中夜即证阿罗汉果,参加结集。

 

阿难在会上诵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佛教之有圣典流传于世,实赖阿难之功。

 

迦叶因是王舍城结集的主持人,被上座长老们看成为当然的领导人。二十年后,迦叶将法传与阿难,到鸡足山入灭,阿难被推为僧团的领导,此时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迦叶灭后,佛教在阿难的领导下,尚能合和一味,没有产生什么大的问题。阿难一百二十岁时,一天,在路上听到一位比丘口中念道:“人生活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阿难恳切的纠正说:“人生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

 

青年比丘见到阿难以后,回去禀告师父。师父说:“你不要听阿难胡说。他已老朽,失去记忆和智慧。”青年又将师父的话告诉阿难。

 

阿难听后,心想:我为众生诵出佛陀的大法,而人们的我见我执深重,不依佛法奉行,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又想到佛在世时诸大弟子都入灭了,只剩下他一人,好像一片被砍光的森林,只留下一棵大树不能遮风挡雨。于是,他即到摩竭陀与毗舍离两国疧界处的上空,进入涅槃。他的圣体分成二份,一份留在毗离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份留在王舍竹林精舍旁,建塔供养。

 

由于阿难入灭的因缘,摩陀国与毗舍离国修好,不再战争,使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可以看出阿难具有大乘菩萨救人济世的精神。

 

第五章 罗侯罗尊者

 

沙弥之始罗侯罗

 

罗侯罗汉译“覆障”。罗什解释:母腹六年,胎所覆障,因以为名。他是悉达多与耶输陀罗之子。关于他的出生有二说,一说悉达多十九岁(西元前四七五年)时生了他,另说二十五岁(西元前五四一年)时生了他。

 

佛于成道第六年(西元前五二六年)应父亲净饭王之请,从摩竭陀国回到故乡迦毗罗省亲,罗侯罗见到生父非常欢喜,经常跟在佛的身后来来去去。佛想到未来迦毗罗卫国的王位,一定出王孙罗侯罗来继承,幼童做万民之主,非国家之福。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叫目犍连为他剃头,舍利弗为说沙弥十戒,是僧团中沙弥之始。

 

初出家的罗侯罗仍旧十分顽皮,当一些宰官、长者、居士来探问佛时,问他佛在什么地方,他总是捉弄别人。佛在竹林精舍时,他骗说在耆阇窟山,有二里多的路程。他看到别人上当,来回奔跑着,哈哈大笑。

 

这件事传到佛的耳中,就狠狠地批评说:“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结果谁也不爱护你、珍摄你,到了命终的时候,还要堕在三恶道中。”佛的恳切、严厉教诫,使罗侯罗善根萌发,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修忍辱法

 

一天,罗侯罗听佛说法回来,房间被别的比丘占去了,并把他的衣钵等物扔在门外。当时又下起滂沱大雨,罗侯罗无处躲藏,只有到厕所坐禅。一切低洼处的蛇洞被水淹没,藏在洞里的黑蛇纷纷逃出,对他的生命威胁甚大。

 

佛知道这一情况,立即将他喊到自己的房内。本来戒律规定,比丘和沙弥不能同住一室,现在重新规定,比丘和沙弥在一室可以同住两夜。

 

还有一次罗侯罗跟舍利佛在王舍城乞食,一个流氓将沙子投进舍利弗的钵内,并用木棍打破了罗侯罗的头。舍利弗安慰他说:“佛陀常教诫我们:在荣誉时侯,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时候,不能心生瞋恨。罗侯罗,应制伏瞋恨心,严守忍辱。世间没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任何力量也战胜不过忍辱。”罗侯罗听师父舍利弗的开导,内心很平静地到河边用净水洗涤身上的血污。佛知道此事也教育他说:“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忍是大海中舟航,能度一切苦难;忍是病者良药,能救垂危的病人。我能成佛,独步三界,主要是心地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密行第一

 

罗侯罗因是净饭王的王孙、佛陀的爱子,在僧团中地位很高,经常受到称赞。佛陀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教育他严持毗尼,精进修道。

 

有一次佛对他说法:“要观色是无常,受、想、行、识也是无常。人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不应执着。”佛并要求他一人独自在精舍里,结跏趺坐,一心思维这个道理;又教他用慈悲观除瞋恨心,用不净观除贪欲心,用数息观除散乱心,用智慧观除愚痴心。罗侯罗依此修行,进步恨快。

 

佛看他就要证得圣果了,又对他说:“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来对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样的广阔。把一切众生容纳到心中,即可以灭恶;数息观心,可以获得解脱。”罗侯罗听了佛陀的说法,即从座起,顶礼佛陀说:“佛陀,我的烦恼已尽,我已证得圣果。”

 

佛陀听后赞叹说:“在我的弟子中,罗侯罗比丘是密行第一,因为他俱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总是默默修持,从不表现自己。”

 

证得圣果的罗侯罗,在家信徒对他供养很多。迦毗罗卫国一位长者供养他一座精舍,使罗侯罗及其弟子在这里修持说法。但那位长者对精舍内的事物横加干涉,使僧众不愉快。佛知道此事,令罗侯罗告诉那位长者,问他供养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东西就无权再过问。如果他要管理,精舍由僧主持。信众护法则可以,管理则不可行。

 

罗侯罗将佛的意见告诉长者后,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对罗侯罗怨恨,趁罗侯罗不在的机会,把精舍供养给别的比丘。

 

罗侯罗回来知道这变化后,又把此事报告佛,佛马上对所有的比丘说:“曾经一度布施过人的东西,即使那施主要再送给你,你也不应该接受。”佛陀制定这条戒律,是为了避免僧团内部有争夺寺产的纠纷。

 

第六章 摩诃迦叶尊者

 

苦行第一大迦叶

 

摩诃迦叶波,汉译“饮光”,谓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故名。《法华文句》云:“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故名。”迦叶姓氏,佛弟子中姓迦叶的人很多,如十力迦叶,三迦叶兄弟等,以其年长,故称为大。

 

摩诃迦叶波,名“毕钵罗”,父母祷毕钵罗树而生,故名,出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邦,摩诃婆罗陀村婆罗门种姓家庭中,父名“居拘庐陀竭婆”,是摩竭陀国著名吉田豪。他八岁起,依婆罗门教规定,从师学习祭祀、书画、算术、文学、五明、四吠陀、音乐歌舞、天文、气象等知识,由于他聪明过人,所学知识。莫不精通。迦叶幼时与一般儿童不同,喜离群独居,厌恶情欲。

 

离欲的夫妻

 

迦叶青年时代,父母要为他娶妻,他手指一个黄金铸造的美女艺术品说:“若一定要给我娶亲,请找一个和这金像一样的美女,否则,我立志终身不娶。”

 

他的父母派人拿着金像到处寻访美女,从王舍城到北方毗舍离城。在毗舍离城郊迦罗毗迦村,一位婆罗门富豪名叫“迦毗罗”,生有一女名“妙贤”,长得和这金像美女一模一样,来人即将迦叶的情况详细告诉迦毗罗。迦毗罗一听十分满意,当下便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以后,新娘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经迦叶再三盘问,妙贤终于终吐露了真情:“我本来厌恶五欲,希望净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财富诱惑。把我嫁给你,多年的愿望将毁于一旦。”迦叶一听大喜,“原来我俩是同志,我也是厌恶爱欲,乐修净行。就这样好了,我俩分床,作名义上夫妻如何?”妙贤自然十分高兴。

 

迦叶父母听说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人拆了一张床。于是两人轮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内经行或坐禅。他俩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人间的佳话。

 

在迦叶三十多岁时,双亲先后辞世,就与妙贤商量出家,迦叶说:“我先去求师访道,待访到明师后,立即回来接你。”妙贤听了,自然感谢迦叶对自己的关怀。

 

于是迦叶出家访师,但诸师所说,都不能使他满意。当时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迦叶他在王舍北门外,常到竹林精舍来听法。           

 

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门一棵大树下静坐,迦叶看到佛陀肃静威严的相好,合十顶礼,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为他剃度,并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第八天,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

 

迦叶证果后,即派人将妙贤接来参加比丘尼僧团,由于妙贤历行修持,勇猛精进,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称赞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谁能比妙贤更通宿命的。”

 

头陀第一

 

大迦叶出家后,安心修习头陀苦行。他不愿过竹林精舍或祇园精舍的僧团生活。他喜欢的是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大有益处。

 

迦叶一派的人,认为修头陀行要做到以下十点:一、选择空闲处生活;二、过托钵生活;三、要常居一处;四、要日中一食;五、要乞食不择贫富;六、要守三衣钵具;七、要常坐树下思维;八、要常在露地静坐;九、要穿着粪扫衣;十、要住于坟墓之处。

 

舍利弗、目犍连曾劝他发菩提心,从事宏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拒绝说:“我只能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让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

 

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劝他:“迦叶,你年纪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不要过于疲劳。”

 

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

 

佛陀听了迦叶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憎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迦叶,我不勉强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头陀行的迦叶,乞食的时候,总是远游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王舍城里有一个很贫穷的老婆婆,无亲无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尘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他的身旁,就赶快用瓦片接住,用来充饥。迦叶同情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用瓦片的淘米水供养迦叶,迦叶接过来一饮而尽。老婆婆由于供养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后,往生忉利天宫,做个美丽的天女,为了感谢迦叶的恩德,还下降人间,将天花散在迦叶的身上。

 

迦叶的修持深受佛陀器重,佛到舍卫国时,即将王舍城化区交给迦叶负责。

 

一次,群众对旷野城的僧团有些反应,佛陀令迦叶前去视察。迦叶着衣持钵到旷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门关起来。他想:过去这里佛教很兴盛,现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去找过去认识的信徒了解情况。

 

信徒说:“自从佛陀走后,这里的比丘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许多僧房,挨门挨户叫信众捐助木料、砖瓦、绳索、运输等。群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迦叶听到这一情况,心中万分悲痛,立即赶到王舍城向佛报告。

 

佛立即到旷野城,召集当地所有比丘说:“我们出家应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弘法才有人听。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僧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对比丘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很不好。今后除有计划地为僧团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为自己造僧房而向群众募捐。集体共修的精舍也不能建得过多,多了除增加信徒负担,遭到信徒的反对外,在佛教内将导致门户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处理好这一事件后,离开旷野城,留大迦叶在这里高树法幢。

 

拈花微笑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这时佛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一句话不说,手里只是持着婆罗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佛很高兴地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这就是禅宗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在拘尸那涅槃时,大迦叶率领五百比丘在北方锋叉那耆国教化,得知佛入灭的消息,星夜带领弟子们赶到拘尸那城。

 

看到佛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难陀说:“你们何必为此伤心?佛在世时,嘴巴整天啰嗦不停,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好。现在他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今后没有人能管束我了。”迦叶听了这话心里很着急,认为当务之急,应把佛生前说的法和律整理出来,使僧团能有遵循的准则。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把佛的遗体火化之后,就主持三藏圣典的结集。

 

三藏圣典结集

 

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案工作。由阿难诵出法藏,优波离诵出律藏。关于论藏的诵出,《十诵律》、《智度论》说是阿难诵出。《根本有部律杂事》、《阿育王传》说是大迦叶诵出。缅甸所传阿那律诵出七论,究系何人诵出,传说不一,看来是有争论。结集的内容。一般指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序》,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成实论》,分杂藏为杂藏和菩萨藏。

 

在佛灭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

 

鸡足山上候弥勒

 

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席地而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着,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把释迦佛的衣钵献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

 

据传阿阇世王听到大迦叶入灭的消息,悲痛无已,曾来此瞻仰尊者遗容。鸡足三峰自然开裂,形似莲花。阿阁世王看见迦叶端然入定,身上覆盖着曼陀罗花,庄严无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拢。

 

迦叶在佛灭后,是一个历万劫而不朽的佛人。

 

第七章 迦旃延尊者

 

论议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那罗陀尊者,姓“迦旃延”,名“那罗陀”,生于南印度阿提国弥猴食村婆罗门家庭。父是国王的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田地和众多奴仆。少从舅父阿私陀仙学习,精通《吠陀》、占相术,通达四禅五通。

 

阿私陀仙对他说:“悉达多太子成道后,你要拜他为师。”

 

揭开古碑文的秘密

 

迦旃延还懂多种文字,当时在婆罗奈城附近,发现一座古碑,上面刻的文字,无人认识。国王榜示全国,有能识者,当予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说是梵天上的文字,译出的内容如下:

 

什么人是王中王?

什么人是圣中圣?

什么人是愚人?

什么人是智者?

什么人耽溺在生死海?

什么人解脱在逍遥园?

怎样离垢染?

怎样证涅槃?

 

迦旃延译出的碑文传诵全国,但对碑文内容解答不出。他为了弄懂内容的意义,访问了六师外道和一些有权威的老婆罗门都答不出。最后想到阿私陀仙说的悉达多太子,听说已经成道,想必能说出碑文内容的秘密,于是到竹林精舍访问了佛陀。

 

佛陀以偈语回答说: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

圣中之圣是大觉佛陀。

被无明污染的人是愚人,

断除烦恼的人是智者。

我执、法执者耽溺在生死海,

证缘起性空者解脱在逍遥园。

修道断贪瞋痴才能离垢染,

勤修戒定慧即能证涅槃。

 

迦旃延听了佛的回答,当下迈进了真理的世界,皈依佛陀。

 

宣传平等

 

迦旃延的教化方法,善于个别谈话。再顽固的人,只是听他一席话都会茅塞顿开。

 

他在摩陀罗国教化时,国王指啧他说:“你是最高贵的婆罗门种姓的人种,现在做了刹帝利种姓出生的佛陀弟子,不感到屈辱吗?”

 

迦旃延回答说:“从职业上来说,社会有宗教、政治、商业、工农业的分工是正确的,但以形成阶级解释人种的优劣,那是值得研究的,须知每个种姓的人都有善有恶。例如婆罗门种姓中,杀生、邪淫、邪见,造种种恶业的人很多,这能说明它是高贵人种吗?可见人的贵贱与否,不在人种的劣胜。能够修道为善,觉悟证果。不论什么种族,都是尊贵的,为人们所敬佩。”

 

国王听了他的话,皈依了佛陀,刷新政治,加强法治,大赦囚禁在狱中无辜的首陀罗人,惩治一些有恃无恐的婆罗门族的犯罪份子。

 

迦旃延除主张种姓平等外,还主张老年与青年平等。如他在婆罗奈乌泥池和比丘一起进餐时,有一老婆罗门倚仗走来,大家纷纷起立让座,唯有迦旃延装着没有看见的样子,不理不睬,也不让座。

 

老婆罗门知道迦旃延是婆罗门家庭出身的,对迦旃延脱离婆罗门教,改信佛教,已经使他恼火,现在竟敢如此无礼,连座都不让,真是无法无天,气得暴跳如雷,用手杖指着迦旃延的脸责问说:“你为什么这样目中无人?”

 

迦旃延很温和地说:“从你的粗鲁举动和讲话的声音来看,你不配称为长者,也不值得人们的尊敬。你的贪瞋痴烦恼很重,在五欲乐里陷得很深,虽然活到八、九十岁,只能说是白活。相反地,假若有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他解脱了爱欲的束缚,没有烦恼,没有不平等的观念,他虽年经,但称得起长者,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老婆罗门听了迦旃延的话,自知理亏,默默地走开。

 

议论第一

 

迦旃延在佛弟子中称为议论第一,他思维敏捷,回答问题针锋相对,观点鲜明。如一婆罗门修道者问:“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刹帝利与刹帝利相争,是为了什么?”迦旃延答:“为了贪欲。”

 

“比丘与比丘相争,又是为了什么?”迦旃延答:“是我见和法执。”

 

“什么人能离开贪欲、我见和法执?”迦旃延答:“那就是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

 

婆罗门修道者听了迦旃延的话,很快地皈依佛陀。

 

迦旃延好友鲁醯遮是一个娶妻生子的婆罗门。一次见面,迦旃延对他说:“我们出家修道,是为了脱生死,千万不可把信仰和修道当成职业。现在婆罗门修道者,专为别人祭祀作法,好像当做生意来经营。那些出家的婆罗门,有几个是为了修道?都是为了名闻利养,还虚伪地装出很虔诚的样子,挂着宗教的招牌,遂其私欲,这是莫大的悲哀!”鲁醯遮听了迦旃延的话,认识错误,改邪归正。

 

另有一次他看到一妇人坐在河边哭泣,想投河自杀。迦旃延问她:“为何要自杀?”妇人说:“我是富人家里的奴隶。成年累月的劳动,非但衣食不周,没有自由,还要经常被主人无端打骂,想想活着真没有意思。”迦旃延说:“贫穷是可以出卖的,你把贫穷卖给我好吗?”妇人听后十分惊奇地说:“贫穷能够出卖,你要买贫穷,真新鲜。但不知怎么卖法?”迦旃延说:“富人前世布施修福,才能享今生的富贵;贫穷者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修福。你现在对我行布施修福,不是等于将贫穷卖给我吗?”妇女听后,知道发财致富之道,“但我现在一贫如洗,怎样行布施?”迦旃延将钵交给妇女说:“你盛一钵水给我不就是行大布施了吗?”妇女盛一钵给迦旃延,以此功德.得升忉利天享福。

 

还有文茶王王妃死了,文茶王万分悲痛,整天不吃不喝,流泪啜泣。他将王妃的尸体浸在麻油里,不便腐坏,整天对死尸说:“亲爱的,你为什么不看我一眼?为什么不说话?”下令全国,谁能使王妃复活就拜他为师。时迦旃延住在婆罗梨园,被王请来,先折断一根树枝,对王说:“这根树枝离开树体,能永保青枝绿叶吗?同样,王妃业报已尽,寿命终了,能复活吗?”迦旃延的话使文茶王懂得死后不能复活的无常真理;并进一步开导说:“大王应把爱王妃的忆念,扩展开来,爱全国人民.以慈悲代替私爱,以平等代替压迫,才能国家兴盛,人民幸福。”文茶王听了迦旃延的教导,化悲伤为力量,整顿国政、爱民如妃,深得人们的拥护。

 

迦旃延说法的特点,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人们思想上的具体问题予以开导,不作空泛无益的戏言。

 

代佛说法

 

佛对弟子有所进步、有所成就的,总是加以赞扬,提高他的威信。佛在阿槃提国教化时,令迦旃延代座说法。

 

迦旃延说法,辩才无碍、长于议论,先阐述原则,再举大量实例证明。如迦旃延说无常,先说无常的法则:“一切事物有聚必有离,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世间一切有为法,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离不开无常的法则。”

 

再举自然界和社会上各种实例:“自然界:春天来了,百花开放;秋风一起,黄叶飘零。发出无量光明的太阳,天天要消失在黑暗的夜里。美貌红颜渐渐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社会上恩爱眷属,老死时谁也代替不了谁。孝子贤孙,纵然哭得死去活来,也唬不退无常。名位权势,显赫一时,转眼即逝,岂能长久。富比王侯,天灾人祸,不能长保。”

 

再述说不懂得无常的道理,就会被五色缤纷的假像所迷惑:“表面看去,自然界的青山绿水,人生的幸福快乐,社会的灯红酒绿,好像生机盎然,实质上时时被无常所吞噬。”最后阐明佛弟子的任务,敢于向无常挑战,勤修八正道,粉碎无常的世间,证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命。

 

迦旃延的说法,层次分明,说理透彻,生动具体,使在座的四众弟子获益匪浅。

 

第八章 富楼那尊者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译为“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夜梦七宝器,盛满珍宝入母怀,遂有孕,父愿得从,故言满愿。弥多罗尼,译为“慈行”、“知识”,四吠陀有此品,其母孕时,常诵此品,故名。

 

富楼那的父亲是印度有名的富翁,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富楼那听佛说法,认为世间的恩爱与财宝,终要别离失散,人生最重要的是寻求永恒的真理,因此他皈依佛陀,从事探索真理、宣传真理的活动。

 

批评僧团中两种错误倾向

 

僧团扩大后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有些人表面披上装装,作佛的弟子,实际上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佛的教导。他们劝别人布施,自己却爱私蓄金钱;告诉别人五欲会危害自己的身心,自己却拼命往五欲的漩涡里钻。富楼那批评这些人的错误后,劝他们遵守戒律,人不怕有过,过则能改,最是大善人。出家人要为教争光,热爱僧团,热心弘法利生事业,抛弃个人的利益和荣誉。经过富楼那的忠告,这些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二是有些人喜欢隐居山林,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做个自了汉。他们认为众生愚痴刚强,顽固执着,耽溺五欲之乐,杀生祀神求福,便心灰意冷,鼓不起播教的热情,把僧团当作避难所,看成养老院。富楼那劝告这些人说:“正因为五浊恶世,弘法度生是艰苦的事,更应该勇猛精进地去完成这一工作。我们应当怀着无限的慈悲心情,在众生身上,庄严自己的净土,把佛陀的法音布满人间,这是我们出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富楼那为了弘法,像行云流水那样,到处飘泊,到处为家,时而摩竭陀国,时而憍萨罗国;今天在毗舍离城弘化,明天又到拘尸那城说法。白天在大街、广场,随缘弘法,晚上在山间、杯中、水边,独自静坐。他发动建立精舍和讲堂,建造成功,有德者居之,自己却到他方去行化。他生活艰苦,除三衣钵具之外,别无长物。

 

布教师

 

富楼那是佛弟子中杰出的怖教师,他善于随机设教,方便说法。他对医生说法时说:“医生能医治人们身体上的病痛,却不能医治心理上贪、瞋、痴的大病。唯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能洗涤众生的心垢。戒定慧三学,能医治众生贪瞋痴的心病。”

 

对官吏说法时说:“官吏能治犯罪的人,但无法使人不犯罪,唯有佛陀说的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轮回的法则,大家信受奉行,就可以不去犯罪。”

 

对农民说法时说:“你们种农田生产粮食,可以滋养色身,也要种福田,滋养慧命。信奉佛教、奉事三宝、恭敬沙门、看护病人、孝敬双亲、不杀生灵、热心公益,是耕种福田。”

 

频婆娑罗王被儿子囚禁后,富楼那探视时对他说法:“牢狱里被监禁了自由,其实没进监狱的人,同样被金钱、名位、美色所囚。娑婆世界,一个大监狱,不论坐牢的与不坐牢的,都不免一死。唯有称念弥陀圣号,早生安养,才是真正的解脱。”

 

他布教最大的特点,乃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改善人的生活做起。如输庐那国文化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富楼那到那里以一个医生的身份,每天忙着探视病人、看护病人。患者见到他,如同看到救星,再重的病症都能豁然痊愈。他又是一位教师,白天教群众识字、耕种等生产知识,晚上讲说五戒十善、因果报应的道理。输庐那国的人很快都皈依了佛教。他在那里收了五百弟子,建立了五百僧伽蓝。

 

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富楼那布教的另一个特点,即总是到艰苦的地方、难以教化的地方去。听说输庐那国非常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民性暴戾,打架骂人成风,就请求佛陀允许他到那里去说教。

 

佛陀听到富楼那的请求,十分高兴地问:“假如那里的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办?”富楼那答:“他们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可见还不十分野蛮。”

 

佛又问:“假如他们用拳头、瓦石、棍棒打你呢?”富楼那答:“他们只是用拳头、瓦石、棍棒打我,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好。”

 

佛再问:“假如用刀杖刺伤你呢?”富楼那答:“这说明他们还有人性,并未残酷地把我打死。”

 

佛紧逼着问:“假如他们把你打死呢?”富楼那答:“那我太感谢他们了,他们杀害我的色身,帮助我进入涅槃,帮助我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报答佛恩。”

 

佛听后称赞说:“富楼那!你真足我的好弟子,布教、修道、忍辱都出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可以动身到输庐那国去了!”

 

富楼那在布教时,把佛陀对布教者应具的十德,牢牢记在心头。布教十德:一、善知法义;二、能为宣说;三、处众无畏;四、辩才无碍;五、方便巧说;六、随法行法;七、俱足威仪;八、勇猛精进;九、身心无倦;十、成就威力。

 

佛经常在大众中,称赞他说法布教第一,要求大家向他学习。

 

对第一次结案表示异议

 

佛于西元前四八六年涅槃,富楼那在外区教化,听到佛陀涅槃的消息,就率领弟子赶到拘尸那,才知道佛的遗体早已火化了。又听说大迦叶领导上座比丘,在耆阇窟山主持第一次圣典结集,富楼那很关心佛的教法,星夜赶去参加,到时结集已近尾声。大迦叶将结集的情况,向富楼那通报,希望他能同意。

 

富楼那答:“你们结案的内容,我基本上同意,只是对于律中有关食法八事,都在禁止之例,我认为不符合佛陀的本意,难以同意。食法八事:一、内宿;二、内煮;三、自煮;四、自取食;五、早起受食;六、从彼持食来;七、杂果;八、池水所出可食物。对米价昂贵、荒年饥馑、食物难获的时候,佛是允许这八事的。如果禁止这八事,会对僧团很不利。”

 

迦叶听了富楼那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不错,佛虽允许过八事,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下。”富楼那看迦叶不肯让步,坚持原则地说:“我是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根据自己所领悟的道理,严加遵守,是不会动摇的。”

 

这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对迦叶主持的圣典结案持不同意见的人。富楼那与大迦叶的分歧,史家认为为以后佛教大分化埋下种子。

 

第九章 优婆离尊者

 

戒律庄严优婆离

 

优婆离汉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僧之首,故名。又译“近执”以佛为太子时,为亲近执事之臣,故名。优婆离出身于首陀罗族,是释种理发的奴隶,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发。

 

佛回迦毗罗省亲时,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欢喜地为他剃度,并说优婆离很有善根,将来一定能宣扬正法。

 

优婆离出家后,很快证得圣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对佛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严加遵守,从不毁犯,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

 

僧团中一些不持戒的人不大欢迎他,看到优婆离来了,就把门关起来,不予理睬。偷兰难陀比丘尼竟当面骂优婆离说:“你在僧团里兴风作浪,提倡什么戒律,给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难和苦恼。”

 

佛陀知道了这一情况,把那些对优婆离无礼的比丘、比丘尼叫来,严肃地说:“你们对持戒的比丘不尊敬,还有谁值得尊敬?戒是汝等大师,戒住则法住。你们不尊敬戒,就说明有非法的企图。”

 

持戒第一

 

优婆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戒第一,他经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失,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己有,不允许她外嫁,并把她打伤。此人即逃到祇园随比丘尼出家。迦毗罗国政府到处通缉此女。

 

优婆离将此事报告了佛陀,并请示说;“犯了国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说:“假若有人犯了国法,在未宣判无罪之前,僧团不可收她出家;并把收留黑离车女出家的比丘尼叫来苛责一顿。”清静僧团对犯了戒律的人,还要摈弃出去。犯了国法,自应受国法制裁,佛法不能包庇犯罪份子,不能抵触国法。

 

有一天优婆离问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为社会上男女做媒?”佛答说:“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乃至介绍一交会,就犯僧伽婆尸沙罪,需要悔过。戒是规范身心,防非止恶,而男女问题最易给人带来烦恼与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对此限制特多。”

 

僧团扩大后,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颇、偷兰难陀等,这些人常在僧团里挑起争端,制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众,能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优婆离,到各处调解纠纷。如佛派他到拘睒弥国、沙祇国去息争。优婆离息诤的原则是“彼处诤事彼处断”,哪里的是非哪里了,不把争端的事扩大,不将争端的话传播。

 

优婆离调解纠纷的方法,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从不偏听偏信。他接受一个事件的处理,先召开不同对象的会议,晓喻大众说:“我奉佛慈命,为你们好争者作种种羯摩、摈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亏,看到执法如山的优婆离,就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敢相争,这就使一场争事,化为无形。

 

关心病比丘

 

有几次优婆离乞食途中,见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见一病比丘卧于路旁,装着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患了病,即可不须持戒,随意行事。

 

优婆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请求开示,佛陀答说:“生病比丘应住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中,弟子应常侍左右,洒扫房中,插花烧香,听候呼唤。应以饮食汤药,供养病比丘。如果病人无饮食汤药,大众应供给。大众若无,应取病比丘值钱的衣钵等物易取饮食医药。若病比丘爱惜不舍,应由大德软语说法,使其开解。然后贸易。若无贸易,大众应乞化供给。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给予。如僧食中没有好食,看侍人应持钵到聚落中乞食,将好食供养病人。”

 

优婆离对病比丘的关心,说明持戒的出发点,是在于慈悲为人,使人们感到僧团的温暖与幸福。

 

关心僧团和结集毗尼

 

优婆离认为每个比丘、比丘尼都要关心的是僧团的团结。对僧团有利的话和事,要多说多做。

 

例如礼拜、恭敬、随顺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发心助僧、赞僧、和僧等,名为“和合僧”。和合僧的人,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乐。说和做对僧团不利的话和事,名“破和僧”。破和合僧的行为有三:一、对比丘或僧团轻视、嘲笑、讥讽、毁谤者。二、在家信徒对出家僧团,妄分人我,或挑拨离间,制造纠纷者。三、军政人员,以专政权力。干涉寺院、驱污僧尼者。破和合僧者,一劫之中堕在地狱受苦。

 

优婆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入灭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王舍城结集,公推他结集律藏。

 

他诵律时,每一条目都说明佛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轻重程度等项目,都说得清清楚楚。参加结案的长老,对他记忆力之惊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十章 须菩提尊者

 

空生第一须菩提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又译“空生”,以其生时,家宅皆空,故名。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佛的弟子。

 

解空第一

 

佛在祇园精舍准备说金刚般若时,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问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菩提心,应如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说:“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执,不能缠绕;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能束缚。离一切执,才能见到空理;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人生。”须菩提闻佛说法,证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称为解空弟一。

 

什么是空?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同义词。佛教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菩萨,于一切诸法不起执着。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才能完成六波罗密的修学,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俱足神通,畅游佛国,化益众生,庄严佛土,安住自在解脱的境界。

 

传说佛曾到忉利大为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过去,佛回到人间,大家都争先恐后前去迎接,当时须菩提去灵鹫山的石窟中缝衣,听到佛回来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把佛的法身当成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肉体,是不识空性的表现;不识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无我、无人、无作、无所不作的诸法空性,空性是无处不遍,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于是他安然坐下,依旧缝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第一个看到佛。她一边顶礼一边说:“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请接受顶礼。”佛陀对她说:“迎接我的第一个人不是你,是须菩提。此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中观察诸法空性,见法即见如来,所以他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

 

乞富不乞贫

 

根据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须菩提离开精舍后,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不管路程多远,他都要赶到富贵人家去,否则宁愿饿着肚皮也不行乞。

 

日子久了,一些比丘批评他看不起穷人,贪嘴好吃。须菩提向这些人解释说:“我向富人行乞,绝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就不会出家学道。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行乞?因为穷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已经十分内疚,怎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这即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所在。”

 

一次摩诃迦叶对须菩提说:“我向贫穷者乞食,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福多,何必锦上添花?”迦叶的话,无疑是对须菩提的批评。

 

须菩提听后,很谦逊地说:“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强人同己。”

 

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成为尖锐的对比。佛陀对他两个人都不赞成,曾诃斥责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怀若谷,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迦叶着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强他。

 

无诤三昧

 

须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阔达自在,为诸比丘敬佩。但也有人对他冷讽热嘲,说他整天痴痴呆呆,一点也不活动,没有什么了不起。

 

一些比丘听了这语,为须菩提鸣不平,要和那些人辩论。须菩提劝这些好心的人说:“修道的人要将讥嘲毁谤、逆境魔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缘,可以依此消除业障。加强信心。再说诸法空性的真理,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望,平等一相。辩白和争论,是有胜负心,与真理相违。”

 

须菩提由于通达空性,所以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人,都能做到无恼无争。佛陀对他的修证,十分欣赏,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须菩提回答说:“您老人家对我的称赞,真不敢当。我决不承认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若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我执还未断除,终日还耽溺在有证有得的法执之中。其实,舍利弗、目犍连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里坐禅,一天忽感四大不调,身心非常疲劳。在病重的时候,他结跏趺坐,端身正念着:引发身体病苦的原因,有的是过去的业报现前,有的是现生运缘的关系,用医药不能彻底根除。唯有深信因果,忏悔罪业,修习禅观,从心不苦到身不苦。经过正念和禅观之后,他顿时感到身心轻松自在.疾病也豁然痊愈了。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