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与医学

 

道证法师编述

 

各“分解动作”之佛法涵义及医学原理

 

〔四〕为什么站立时要以足跟支力?

 

我们说过,这不是为了整齐美观的硬性规定,也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庄严,而是顺应人体“解剖生理”的原则。

 

注:不习惯足跟支力的人,可以先试“垫起脚尖—放下”,体会刚放下(足跟落地)那一刹间,以“足跟后部”支力的感觉,即是足跟支力的站立状况。如下图:

 

 

 

 

一、佛法方面的涵义:

 

佛法讲:“性空缘起”,诸法因缘生。“体”是真空,但“相”是妙有,我们众生,既有身体假相,假相当中就有其因果道理。万法皆空,但其假相之间的变化仍依循因果法则,故正常生理运作,也有因果条件。若违背了合理之条件,即是“因”不良,依因果法则,就有不良之“果”,故须顺应合理条件,才能发挥良知良能。

 

我们细细体会,佛的三十二相,其中有“足跟广平”(足跟圆满、不露骨节),及“足下安平”(足底平满)几种好相,就透露着“力道在足跟”的奥秘。

 

禅宗祖师,考验弟子,用功是否得力,是否得法,常问:“脚跟点地了吗?”此值深思体味。

 

有人以为须整个脚板、脚趾都吃力才能站稳,其实古代女子缠小脚,只剩脚跟着地,也能站稳走稳。

 

二、解剖生理方面之原因:

 

仔细观察全身之骨骼构造。如下图:

 

 

 

 

我们的小腿,乃至上身,是连接于“脚跟”而上(脚板,是增加底面积),故自然物理重心,是落在脚跟这边,所以用脚跟载重,就如一个重心稳固的物体,自然摆正,不必费力。重量放在脚跟时,每个脚趾都能放松,脚肌肉都不必耗能量去平衡姿势,腰的肌肉也不必收缩紧张。如此,才不必白费力气,白受不必要的疲劳酸痛。

 

大家可以自己体验、比较,站立时自己用手抚摸腰脊,便可发现—

 

.若以“脚尖”作支点,腰部脊椎会塌入腹部,脊旁肌肉紧缩凸出,如此易腰酸,也不能深呼吸。

 

.若以“脚跟”作支点,腰部脊椎较直,不会塌入腹部。腰背,及脚、趾、肌肉都轻松。且易深呼吸(丹田呼吸)。若能再体会,由头顶上拔之势,则如拉一绳之二端,绳自端直、挺拔、站久也不吃力。

 

 

 

 

(由照片1、2,长裤侧面之缝线,可以明显观察)

 

                   ┌缝线呈倾斜

1、当以脚尖载力时│

                   └大腿与骨盆都向前倾

 

如此,不但腿的肌肉费力,而且“关节”的角度也不正,容易发生关节痛,肌肉酸痛之症状,老来甚至关节变形。

 

2、以脚跟载重时—腿才正直(缝线正直)

 

※以脚尖、脚趾载力站立之不良影响:

 

如此,至少会产生五种不艮影响:

 

(一)、“腰肌”、“腿肌”须僵持收缩,久之疲劳酸痛。

 

因为此种姿势之重心,不是自然物理重心,腿也呈倾斜状,支柱骨也倾斜,故所有的脚趾、腿肌、腰肌,都要耗力作功去维持平衡,易疲劳腰腿酸。而且腰塌向前时,自己可摸到腰脊两旁大肌肉都僵硬鼓起,很紧缩,而中央的腰椎陷入,这不但整排肌肉收缩耗力,而且把腰椎塌向腹部形成过度弯曲。不但拜佛如此,平日工作时,亦宜注意调整站立姿势(正身业)。

 

 

 

以脚尖载力、吃力辛苦。

以脚跟载力、较不疲劳。

 

(二)、腰肌紧缩,则其间之“血管”,有如吸管被由外握捏压迫,故血流不畅,其所供应之部位,也会循环不良。下肢会冰冷、易累、酸痛。

 

(三)、腰、荐椎塌向腹部,骨盆向前倾,腹腔空间会变小,腹压加大,各脏腑受压,血气不通,功能会变差。(有关脊椎,请参考后面章节说明)假如站立时,以“脚尖、脚趾”载力,则腹部会向前移(小腹前凸)骨盆就会向前倾斜,腰椎、荐椎会过度塌向腹腔。(很多人抬头挺胸,刻意挺直的姿势常是如此。其实,此种状况,脊椎并没有比较直,反而是比较弯曲,而且是塌向腹部,压向腹腔。穿高跟鞋尤甚。)如图:

 

 

 

 

一般人以为这叫“曲线美”,其实是为腰酸背痛,坐骨神经痛,及各种病症铺路。(其对神经之影响,说明于后)

 

(四)、腰椎塌向腹部,连带“横隔膜”后半部之下降,也会被阻挡,无法充分向腹部下降,使“肺”之膨胀也受限制,故呼吸短浅,不能有彻底之深吸、深呼,(自觉呼吸只能到胸,不能深入下腹),如此容易“缺氧”,也容易废气滞留。细胞缺氧很容易发生“癌”病变。(横膈膜与呼吸,于二十四章专题讨论)

 

(五)、由腰椎、荐椎出来之“神经”,如坐骨神经、肠下腹神经....(见下图)会受压迫,产生种种症状。平日姿势,腰塌前太甚者,常患“坐骨神经痛”,及下腹部疾患。

 

 

图上绿色线条表示“神经”,由图知下半身神经(包括坐骨神经),乃是源自腰椎、荐椎各节间的椎间孔。若塌腰,压迫之,则易有病变。(若常拜佛拉开脊椎,则大有助于防治。)

 

“姿势—脊椎—椎间孔—神经”之间的关系,须了解“脊椎构造”才能明白。(详见后面章节说明)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