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判府蒋枢密开讲要义白话

 

(宋)元照

凡夫白话译

 

“为判府蒋枢密开讲要义”是宋朝元照法师,应官宦之请,而讲解戒律,他并把比丘戒律,加以简略介绍。

 

为判府蒋枢密开讲要义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欲令众生入佛智慧。是以种种方便。为一切众生。作成佛之由也。

 

经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所以常不轻菩萨。每将十三字教化于人。但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于是八十年在世。五十余年说。其意无他。只欲教化众生作佛耳。如来于十二年中。但说略教一偈云: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善护口言即口业也。净志意即心业也。莫作诸恶即身业也。三业道净。即是佛行也。大仙金仙。皆召于佛。世间神仙。皆小仙也。即此谓之教授木叉。

 

但由众生无始结惑。三障所缠。遇境而动。而妙清净体。堕生死海中。故华严座上。现千尺卢舍那身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一一叶中。释迦化佛皆来听诵佛戒。初结波罗提木叉。即梵网经菩萨戒也。

 

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即报身佛也。是中十重戒谓波罗夷。四十八条谓轻垢罪。大抵止人为恶。有人惧以戒禁多不敢受。

 

经云。若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庶人乃至四趣众生。但解法师语者。皆可得受。故云。宁受后破。不可不受。何以如此。以受心境遍功德深也。破戒则别别所犯也。

 

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又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诸经论中。广有赞戒功德。此即约大乘戒如是说也。其有机缘不等。故华严会上。法所不被者。如来即现应身。乃降生示迹。诞质王宫。厌世无常。弃荣入道。现丈六身。作比丘相。普度一切。广诱世间。随机设戒。种种调摄。

 

然此戒律。不唯释迦如来所制。乃至十方三世如来所传。佛佛道同如是也。

 

故戒本云。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能胜一切忧。皆共尊重戒。此是诸佛法。

 

当时人法两胜。机感相投。始于鹿园度五拘邻。故世尊一呼善来。须发自落。袈裟被体。即时纳戒。以善根夙利。自然冥合故也。

 

续以机性差劣。不可以善来得度。即以三语受戒。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于此言下。便得具体。

 

又复人性浇薄。机缘转疏。不可以三语。乃以白四羯磨纳戒。一白之词。三番羯磨也。

 

羯磨梵言。此翻为业。亦翻辨事。以能辨僧中止作二业一切法事也。大率以此方咒法。能以心业。同力秉之。可使革凡成圣也。

 

仍置坛场。立十僧行法。坛上敷设佛像。布列天神星像。皆有所表。今则我等比丘所受者。即声闻二百五十戒也。

 

其间五篇七聚。罪相轻重。与世官法。典刑不殊。如俗五刑。古谓墨劓剕宫大辟。今谓笞杖徒流死。

 

以佛教推之。则三皇五帝。周孔训籍。制立条法。皆大权示化。非凡智所能为。抑亦过去古佛流及。世世相循也。

 

今此佛法戒律。即释门中家训也。如来诫诸弟子有过失者。当如法治之。律中乃有七九治罚。条而结之。是以比丘。非律勿视。非律勿听。非律勿言。非律勿行。故国无礼刑。莫治天下。僧无戒律。莫以御众。

 

由昔迦叶问佛云。佛法几时当灭。答曰。随说戒律灭处则灭也。

 

又论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又曰。我实不灭。半月一来。以戒法常在故。是知住持佛法。纲纪僧宗。功在斯也。

 

今此戒经。初篇四重。谓波罗夷者。此翻为弃。以犯此罪。永弃佛法海外。不得预清净僧中法食之数也。

 

此四者即淫盗杀妄。譬之四树。以为根本。下去诸篇。皆枝叶也。罪喻断头。不复有佛法寿命。故永绝道分也。教中亦许伏首行忏。但入众时。在僧末坐。位同沙弥也。

 

次篇十三条僧伽婆尸沙者。此云残。谓犯此篇罪。覆一日即治一日。覆一月即治一月。所谓僧前与覆藏。法后与出罪。羯磨用二十僧行法。乃至全净。有残之罪。由僧除灭也。

 

第三篇一百二十条波逸提者。义翻为堕。以此篇多因财事生贪染心。饮居戏剧。人多喜犯。后堕烧煮覆障地狱。

 

第四篇波罗提提舍尼者。此翻向彼悔。以对人说所作罪也。亦云此罪应发露也。不者堕泥犁中三亿六十千岁。

 

第五篇一百条众学名突吉罗。此云恶作。乃是检学僧伦威仪之要行也。有犯即对首忏之。

 

此乃五篇之名。就中离出偷兰遮并恶说罪。遂名七聚。

 

今现前比丘登坛秉受者。即此具戒也。诸篇所列。盖是所止二百五十件过恶。以至三千威仪。八万律行。

 

于一一行中。断其过恶。又何止于此。乃至微尘数威仪行相。而比丘尽当谨而护之。何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胎卵湿化。有情无情。一一根尘。发得无作戒体。

 

智论云。略则八万四千。广则尘沙无尽。然制法虽多。不出现前三业。所谓身处木叉。口处木叉。意处木叉。当知此三。即是毗尼藏也。所谓篇聚。总而谓之。威德木叉。

 

木叉即持戒之果号。由是始于鹿苑。终至鹤林。而嘱累云。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等此毗尼藏。

 

佛灭度后。结集之时。有窟内窟外。谓之根本二部。后复分为五部。今南山律师所宗四分部主昙无德师。即五部中之一也。

 

且夫持戒要在圆融。识达其体。况戒学属于事相。心法存乎理智。自非戒律制约三业。策勤四仪。则过患奚以防御也。

 

但众生在惑业苦三道之中。妄想颠倒。不能守持。多尚虚头。疏荡放逸。若然者。须达其缘生法理也。

 

即此时持戒业性本空。罪亦何有。唯是从缘流变。善恶随彰。持犯互见。若了得缘生。方不滞于偏执。不着于有无。即此以为中道义也。

 

故龙树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只此一偈。下三句亦是助言。要之不出因缘二字。即此空假中三观。广如天台教中所辨也。

 

若兀尔持戒。不了观慧。此即人天福报。亦乃声闻自调之谓。则不名究竟解脱。

 

又净名云。佛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乐亦不忘。

 

举要言之。由因缘故。即有诸法。是则持戒者能达法空。是名持戒。即六度中尸波罗蜜也。则不住二乘。直趣菩提之果也。

 

又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大论云。

 

或云。即心是戒。何假他受。未敢取焉。何也。以一切众生。下至蠕动蜎飞。皆有佛性。亦具佛理。以无戒善。不断诸恶。轮回生死。受报无穷。无由解脱。

 

所以十方诸佛。三世圣人。乃至弥陀净土。依正二报。并由愿心取证。非誓不立。亦须全藉信愿行力。之所庄严也。(下略)

 

如来世尊为了一件大事情的缘故,所以示现世间。这件大事就是要用佛的知见,来开示悟入众生。因此,为了要让众生能够证入佛的智慧,于是就用种种方便的方法,作为一切众生,得证成佛的原由。

 

经典上说:“凡是有心的,都可以成佛。”所以常不轻菩萨,总是拿十三个字来教化众生,他经常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会成佛。”

 

于是佛陀在世的八十年中,有五十余年都在说法。他说法的用意没有别的,只不过是想要教化众生成佛而已。如来在弘法的头十二年中,只简单的教一首偈语而已,这首偈语说:“你们要好好护持口里所言,自己要清净心志和心意念,持身不要去做一切的恶事,身口意这三业必须要清净,若是能身口意都如法的话,就能成就大仙人所说之道。”

 

善于护持口中之言就是口业,清净心志意念就是心业,莫作诸恶就是身业。身口意三业都清净的话,就是佛的修行。所谓大仙或金仙,就是佛的异名。世间所谓的神仙,都只是小仙而已。前面所说的清净三业,就是所谓的教授木叉。

 

然而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就累积了甚多的迷惑。由于被惑业苦这三种障碍所缠缚,所以一遇到境界就被动摇。虽然本具妙清净体,但却堕落在生死的大海之中。因此在华严世界的莲华座上,卢舍那佛现出千尺之身,坐在莲华台上。他的周围有一千朵莲华围绕,每一朵花上,都有一位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坐在华台上听卢舍那佛诵佛戒。这就是最初制定的戒律,也就是梵网经所言的菩萨戒。

 

梵语卢舍那,我们译为净满,也就是报身佛。此中所言的十重戒,也叫波罗夷。四十八条轻戒也叫做轻垢罪。此菩萨戒大体上是制止人做恶事,而有人害怕戒律太多而不敢受戒。

 

梵网经上说:“不管是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老百姓、甚至诸天、鬼神、畜生、修罗等四趣众生,只要听得懂法师所说的戒法,都可以受戒。”所以说,宁可受戒之后破戒,而不可以不受。原因何在?因为受戒的心,境界遍十法界,功德甚深之故。而破戒只会破某一部分而已。

 

涅槃经说:“想要见佛性,想要证大涅槃,必须要用深重求法之心,来修持清净的戒律。”

 

华严经说:“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应当要圆满具足清净的戒律。如果能坚持清净的戒律,那就会获得如来的赞叹。”

 

在许多的经论之中,很多地方都赞叹持戒的功德。以上所说的,是大乘的戒律。而众生的根机和因缘各有不同,因此华严会上,非是别教圆教的菩萨,则无法得受用。于是如来就示现应化身,降生在印度的王宫里。长大后厌离世间的无常,因而舍弃王位的尊荣,离家修道。以丈六之身,现比丘的形相,普度一切的众生。用种种方法来诱引世间人学佛,随众人的根机来设定戒律,用种种法门来调治摄化众生。

 

然而戒律并非只有释迦如来才制定,而是十方三世如来所传下来的,诸佛的道法是相同的。

 

因此戒本经上说:“和过去世的诸佛一样,和未来世的诸佛一样,和现在世的诸佛一样,能战胜一切忧虑之佛,都同样是尊重戒律的,这就是诸佛所传之法。”

 

最初传法时,授法人和受法人都很殊胜。由于受戒者根器利,和佛陀感应相投。在鹿园得度的憍陈如等五人,是最初得度的弟子。世尊一叫“善来”,弟子就自然胡须和头发都掉了,袈裟自然上身,立刻得到戒体。这都是由于夙世善根利之故,所以能够自然就一切都合乎法度。

 

后来弟子根机和品性稍差,不能叫一声“来得好”就得度。于是就要讲三句话来受戒,这三句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讲完三句话之后,当下就能得到戒体。

 

后来,人的根器又更拙劣了,根机和因缘都变差,不可以讲三皈依就得度。于是就有了白四羯磨的受戒法,就是明白宣讲一次,再三问是否受持。

 

羯磨是梵语,我们翻成业或辨事。因为能分辨僧众不得作及必须作之二事及一切法事故。大致上是以本国的咒法及心业的力量来秉受戒法,以达成超凡入圣的地位。

 

白四羯磨要设置坛场,由十位清净僧来主持。坛上要摆设佛像及天神星之像,这些像每一种都具有特定的含意。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些比丘所受的戒,也就是所谓的声闻二百五十戒。

 

比丘戒的五篇七聚,讲的是犯罪的轻重规定,跟世间政府制定的刑罚一样。譬如世间有五刑的设置,古时是在罪人前额刺字染成黑色、割鼻子、割脚、割生殖器及死刑。现在宋朝则是鞭打、杖打、入牢劳作、流放远处及死刑。

 

如果以佛教来推演的话,三皇、五帝、周公、孔子等人的依循古代文籍,来制定设立法条之举,可看出他们都是大权示化的菩萨,因为这实在不是一般凡夫的智慧所能做得到的。也是过去的古佛,流通下来的教法,世世代代遵循的缘故。

 

如今佛法里的戒律,也就是佛门里的家训。如来教诫诸弟子,若是有过失的话,应该要遵照一定的方法来调治,因此律里面有六十三条治罚之法。所以比丘必须要非律勿视、非律勿听、非律勿言、非律勿行。因此国家如果没有礼仪规范和刑赏罚则的话,是没有办法治理天下的。僧团如果没有戒律的话,如何能统领众人呢。

 

以前迦叶问佛说:“佛法什么时候会灭?”佛陀回答说:“只要是不讲戒律的地方,佛法就会灭亡。”

 

论着里面说:“戒律就是佛法的寿命。”又说:“我其实并没有灭度,我每半个月就会来一趟,因为戒法还在的缘故。”所以我们知道,佛法得以住持,僧团得以维持纲纪,戒律是大功臣。

 

戒经五篇,第一篇讲四重戒,就是波罗夷,我们翻成弃。因为犯了四重戒,就永远被舍弃于佛法的大海之外,不能够成为清净僧,以法为食了。

 

四重戒是淫盗杀妄,好比四棵树,是戒律的根本。而下面的四篇,都是枝叶。犯此四罪,也被比喻成断了头。因为不再有佛法的寿命,而永远断绝证圣果之分。虽然佛教里也允许破戒僧行忏罪法,但是座位是在僧人的后面,地位和沙弥一样。

 

第二篇有十三条僧伽婆尸沙,我们翻成残。意思是说,犯了这篇所说的罪过,隐藏一天不说,就要对治一天。隐藏一个月,就要对治一个月。所谓在僧众前发露罪过,不再隐藏,作法对治之后,就可以脱出罪障。羯磨时,要由二十位清净僧来行法,一直行到全部清净为止。如有残余之罪,可由清净僧除灭,这就叫僧残。

 

第三篇有一百二十条的波逸提,我们翻成堕。这篇是说僧众因为财物而生贪染之心。在饮食、居住、娱乐方面,一般人大多喜欢,因此容易犯此罪,结果会堕落烧煮覆障地狱。

 

第四篇有四条波罗提提舍尼,我们翻成向他悔过,也就是要对清净僧说所作的罪。犯这种罪是应该要讲出来的,不然的话,就会堕入泥犁地狱三亿六万岁之久。

 

第五篇有一百条突吉罗,我们叫做恶作,也就是检点在学的僧众威仪的条件,犯过的人,要对清净僧忏悔。

 

以上是五篇的大致内容。如果把其中的偷兰遮及恶说罪提出来说的话,就叫做七聚。

 

现今的比丘,登坛所受的,就是这个具足戒。五篇所列出的诸条,就是二百五十件应该制止的过恶。甚至有三千种比丘该具备的威仪,八万种戒律之行为。

 

其实在日常的每一项行为中,该断掉的过恶,何止这些呢,实在是有微尘数那么多的威仪行相,是比丘应当要谨慎守护的。原因何在?因为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情无情,每一个根尘,都能发得无作的戒体之故。

 

大智度论说:“戒律简单的总结,有八万四千种,广而言之,则像尘沙般无尽。”虽然制定这么多的戒法,然而并不出现前的三业。也就是身的戒、口的戒及意的戒。要知道这三样,就是戒律。所谓的五篇七聚,总而言之,就叫威德戒律。

 

佛陀从鹿苑开始弘法,一直到鹤林涅槃。临终前吩咐说:“在我灭度之后,你们要尊重珍惜恭敬对待此律藏,如同对待我一般。”

 

佛陀灭度之后,弟子做三藏的结集,当时分窟内及窟外两种,也就是根本二部。后来随时代的演变,又分成五部。现今南山律师所传的四分律,是五部之一,部主是昙无德大师。

 

持戒主要在能圆融,要能认识了达戒律的本体。何况戒律之学是属于事相上的,而心法却是讲究理性智慧的。因此如果没有戒律来约制身口意三业,勤力策动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话,如何能防御过失和灾患呢?

 

但是众生在迷惑、造业、苦报这三个恶性循环之中,妄想颠倒,没有办法守持戒律。大多数之人都崇尚虚浮,不务实修,放荡懒惰,好逸恶劳。若是没有这些缺点,而能严持戒律的话,则又必须能了达因缘所生法的道理才行。

 

也就是说,虽然严持戒律,但要知道恶业的自性,本来是空无的。既然如此,那么又那里有罪过呢?只不过是随因缘的变化,而显出善业与恶业,持戒与犯戒罢了。若是了达因缘生诸业的道理,才不会有所执着的偏一边,或着于有无之见。这就是中道的道理。

 

所以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的诸法,就是真空的道理,也是假名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中道。”

 

这一首偈语,下面的三句话,都是辅助之言,其实不出因缘这两个字。至于空假中的三观,天台教里面都有很详细的说明,这儿就不谈了。

 

若是什么都不懂的持戒,不了解何谓观照之智慧的话,只能获得生天或做人的福报而已。最多也不过是小乘行人自己的修行而已。这都不叫做究竟解脱。

 

净名经上说:“佛法不是有,也不是没有。由于有因缘,所以诸法生。其实无我、无造者、无受者。然而善恶之果报绝定有。”

 

举要言之,由于因缘的缘故,所以有诸法。而严持戒律的人,真能了达诸法空性的话,才叫做持戒,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说的尸波罗蜜。能了达法空,就不会堕落小乘,而能直接修成菩提之果位。

 

经典上又说:“如来所说的法,是不一定的。而一切的贤圣之人,由于修无为法的程度,而有层次上的差别。”

 

大智度论上说:“一切的有为法,有如梦幻泡影。”

 

有人说,既然心就是戒,何必假借他人而受呢?这种理论是不可取的,何以故?因为一切的众生,连只要会动会飞的,皆具有佛的本性,佛的理体。但是由于没有戒律的善行善念,而无法断除造恶业,于是就轮回生死之中,受无穷尽的果报,而无法解脱。

 

所以十方的诸佛,三世的圣人,乃至于阿弥陀佛的净土,其中的依报和正报,都是由发愿的心力而证到的。弥陀发了四十八誓愿之后,还须要完全凭藉信愿行的力量,才能庄严极乐净土呀。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