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六)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此一节文是第二十五圆通,这是最后,到了结构的地方,所以必要多说,佛说这部经,注意还是在耳根圆通上,第二十五是耳根圆通,是因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耳根灵,所以由耳根上修圆通接近,是这么个道理,要不怎么把耳根搁在最后,这是多多的发挥发挥,让人明白,人人都会修行,“尔时”,就在大势至菩萨说完,随跟着他接续着说,“观世音菩萨”,菩萨两个字,说具足了就叫菩提萨埵,翻中国话就叫觉有情,他自己觉悟了,再觉悟一切没开悟的有情众生,简略言之就叫菩萨,这位菩萨的别名叫观世音,他是寻声救苦,听见哪里有苦难的事情,你一念观世音菩萨,当时就得救,这种事情我就经过不少,实实在在是灵验,他观世间上的音声,寻声救苦,原题的本名字叫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各有本位,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着佛顶礼,这是最恭敬的礼,“而白佛言”,对佛表白说,“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我回想在往昔无数的恒河沙劫,时间太长了,“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就在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名叫观世音佛,这位菩萨是后来才用的名字,叫观世音菩萨,佛法不讲犯圣讳,佛还愿意因你这个名字,把我这个名字提起来了,是这么个道理;这时候我们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怕犯圣讳,在那很久劫以前,“我于彼佛”,我于观音佛前,“发菩提心”,怎么叫菩提心?我自己觉悟了,“发菩提心”,再觉悟世间上一切有情的众生,我让他转情归理,是叫一切众生觉悟,认识自己,“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彼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是一入手修行,从闻性发起思惟的观念,闻、思这两个字搁在一块,就叫修行。人在世界上,都观念声色,都着在形相上,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都迷在六尘上,不认识自己了,自己就是见、闻、觉、知;教你见自见、知自知,人自己不承认,就认识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岂不知见、闻、觉、知才是我。由闻、思、修,闻着这种道理,转过来观念,闻自己这个闻,就是这么一句话,这个闻是常常的不断思惟,这个思惟就是观念,时时不忘我这个闻性,回生换熟,把见、闻、觉、知都放弃了,都着在眼、耳、鼻、舌、身、意上,这是我们人错的地方、吃亏的地方。佛出世没有旁的,就是教人转过来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都习惯了,拿眼、耳、鼻、舌、身、意当自己的,怎么办呢?你得转过这个观念来,你时时观念见自见、闻自闻、觉自觉、知自知就对了。从闻思上,就是从闻性上,不是从闻听见我说什么话,不是这个,什么话都不用管,他说话我就闻见了,就照着我这个闻说,不讲他说的话有什么动机,就从这个闻上,你要知道这个闻是他自己,你得常常的思惟,别忘了,我们这个人时时这个我忘不了,拿着我的就当了我啦,这个身体是我的身体,是我使唤的物,拿这个当了自己了,自己不认得自己,这个地方才说“从闻思修”,从闻常常的思惟、观念,以闻为闻,也可以说观念自己这个闻性,从闻这里思惟不断,以这个就叫修行,“从闻思修”,修得有效验,“入三摩地”,先得正定正受,观念自己的闻性,不打妄想,就有正当的享受,正定、正受这叫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初于闻中”,起初我在闻性之中,得着效验,什么效验呢?“入流亡所”,入了闻性之流,闻性是无生死的,“入流亡所”,怎么叫亡所呢?亡其所知,佛法不让人起执着性,我们人所执着的都是有生死的,无生死的地方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入流亡所”,入什么流?入闻性的流,有什么好处?就亡其所,他没有所执着的地方,不执着这个身体是我,“所入既寂”,这个所入既然已经寂静无声,当然是有动静才显出声音,动静这二相不生出动静的这个分别相来,就观这个未有的闻;闻分三样,有所闻、能闻、本闻,这个声音是所闻的,所闻必有个能闻的,能所双亡,都把他去了,都亡了才好,这是“入流亡所”,佛法就是破执着性,你一入闻性之流,就不执着了,到了这个地方不执着了,“所入既寂”,所入的这个定力,入了定了!已经寂然不动了,有动显静、有静显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明明了了的,这个地方也没有动相、也没有静相,这是说自己得的效验。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这段文是观世音菩萨诉说自己圆满修行的道理,他又叙说他起初修行的时候,他是跟着观世音佛学法,依闻、思、修证三摩地,依闻性修行也最合此方人的机缘,所以观世音诉说他修行入手的法门。观世音佛指教从闻上修行,自己保住了自己,不随着声音转,我们普通人耳朵的闻性都随着声音转了,把声音撂下,保住自己的闻性,在闻性上起思惟,不断的思惟这个闻性,要这么样修行就容易入手,最简单、也最容易明白,“初于闻中”,起初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入于闻性之流,普通的人都随着声音转了,起初的我就入于闻性的这一流,就亡去声音所污染的了,我们人不考虑自己的闻性,都着在声音上了,“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入寂然不动,这个动静二相,由这里心里明明了了的,不随着声音转了,“如是渐增”,如是由浅入深,渐增至“闻所闻尽”,这功夫得渐渐增长,就照着这个“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地方正是圆破色阴,超劫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是五浊的世界,五样浑浊,这五样是什么呢?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有色的身体,有身体就得享受衣、食、住,享受就得发生思想,有思想就得有行为,行什么事就有什么认识,普通人都是这么样,世界就从这五蕴上起的,人受苦也在五蕴上,人人都如此,这个世界就浑浊了,你要享受、我也要享受,你想舒服、我也想舒服,这就造成五浊的恶世。自古以来世界的现相都摆在这里,色蕴愈重,这个时劫就浑浊了,把色蕴破了才能超出劫浊,由这里“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说破完了色阴,这个阴也有翻蕴,就是积蓄的,日积月累,五蕴是鸠摩罗什翻的,五阴也是在唐朝翻的,所以存古还是五蕴,色蕴就是明白这个圆理了,明白这个圆理破除这个色蕴,就能超出劫浊,就不受色蕴的苦缚,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是承上边说的,就这么样的修行,渐渐增长这个功夫,“闻所闻尽”,能闻的闻、所闻的这个相都尽了,能闻、所闻都没有了,这个功夫用的深入了,这一段文是圆破受蕴,超出见浊,“尽闻不住”,能闻、所闻都销灭了,我不住果,再往前进步,“觉所觉空”,能觉和所觉都空了,这都是一步步的功夫,大家要注意,就会修行,能觉、所觉都没有了,功夫用到这里,“空觉极圆”,连空带觉一切都圆满了,这是破想蕴,超烦恼浊,“空所空灭”,能空的法、所空的法都灭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也灭了、灭相也已经灭了,这是对待的生灭,底下是正受的生灭,“寂灭现前”,功夫到了这里,万法皆空,得大自在,寂灭是寂而不动,现前是成就大用,这是圆破行蕴,超众生浊。底下是圆破识阴,以圆满的功夫破除识阴,阴是遮藏之义,把识阴破了,超命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多大岁数,到时候命就没有了,这是叫命浊,把这个浊也超出去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在这时候忽然之间把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超出去了,世间法是凡夫、出世间法是二乘圣人,这是大乘佛法,到这个时候“十方圆明”,十方世界都是圆满光明,功夫用到这儿得大自在,“获二殊胜”,得着两种殊胜的好处,是什么呢?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这是观世音菩萨说,“一者,上合十方诸佛”,头一样,往上说契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人人都有本有的妙,佛证果,证得不可思议的安乐,“本妙觉心”根本上就是不思议的一个知觉的心,我修习这个,他对释迦佛说,“与佛如来同一慈力”,都同是一样大慈悲的力量。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是观世音菩萨所证的果位,“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这六道有天道,也是凡夫,比人间福报大,第二是人道,第三是阿修罗道,这算三善道,都有善根;还有三恶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不但上合诸佛慈力,还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这就是见出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怎么个理呢?“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这种愿力,我与六道众生一样,有悲哀的事情、痛苦的事情,一味的仰望诸佛拯救,我们世间人谁有痛苦的事情不可解,一念观世音菩萨就解脱了,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怕你不念,你一念,当时的危难就解除,众生悲哀,我也是一样悲哀,众生仰望着诸佛普救、我也是仰望着诸佛普救。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这一段文是总起来发明全体大用,“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这是观世音菩萨供养观世音佛,“蒙彼如来”,蒙彼观世音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授给我如幻,世间上一切万事万物,无非是如幻如化,转眼就成空,用这个意思“闻熏闻修”,我起初用这个闻性,由这里开的悟,还是用这个闻性来熏、用闻性来修行,时时刻刻不离开这个闻性,以这个闻性为本位,才成了“金刚三昧”,这个金刚三昧就能破无明见佛性,由这个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我以这个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令我身成三十二应”,令我得成三十二应身,现一切相度一切众生,“入诸国土”,不是光在一个娑婆世界,其余的诸佛国土,我都去度化众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一段文,这是观世音菩萨应化身,示现三十二应身,“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这里说菩萨入三摩地,这三摩地有深有浅,大乘也有三摩地、小乘也有三摩地,这是大乘里头的三摩地,这是示现四圣法界,三十二应的头一应,若诸菩萨他已经入了正定正受的地位,“进修无漏”,这个佛法到了究竟上,得修无漏行,这个漏大端有三:欲漏、色漏、无色漏。有漏就是凡夫,欲漏是欲界天,有六层: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层欲界天都有男婚女配;色界十八天: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十八层色界天人用的功夫,都有阶级,离生喜乐地有三层、定生喜乐地有三层、离喜妙乐地有三层、舍念清净地有九层,一共十八层天,这都在有漏里头,还有形色没尽,欲漏是有男女婚配没尽;无色漏有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层天漏在空里头,空是无色漏,这个地方要醒悟这个道理,能把这三种漏都脱离了,这才能到无漏的地位,这个地方在本位上说,“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的大法,漏尽一通,这就要成佛了,他进修无漏,不能说完全的无漏,也就快到了无漏的地步,还要加工进步的修,“胜解现圆”,他这个优胜解悟的这个理,发现圆融无碍了,没有缺欠的地方,就在这一点就圆满了,观世音菩萨说,“我现佛身”,这位菩萨就是等觉的菩萨了,与佛差不多了,与佛差一个阶级了,等觉以上就是妙觉果海的佛位,观世音菩萨缺现前这一念还没清净,“我现佛身,而为说法”,漏尽通了,这个地方才可以胜解现圆,优胜的地方现出圆融无碍的境界,这是最末后的一着,说这个究竟无漏的大法,该怎么样呢?“令其解脱”,他还有欲漏未尽,没得解脱,若漏尽通了,这就完全了,这是说等觉的菩萨。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这说有学位,和无学位就差一步,有学虽有欲漏未尽,“寂静妙明”,到了寂然不动、静而无声,到了寂静的地方,怎么叫妙明?心里明明白白的,入了寂静,他这个明还不能着在寂静上,妙是不作寂静的思想议论,不可思议才叫妙、才叫明,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这个地方引出“寂静妙明”,大家想想,也不是口议、也不是心思,这叫妙明,在这个地方可以设身处地比量比量,怎么叫妙明?虽然他没到无学位,在有学位上,到了寂静妙明的境界,“胜妙现圆”,他这个不思议的境界圆满了,“我于彼前”,我在他现前指点他,“现独觉身”,独觉是出于无佛世,他自己独自觉悟的,独觉是依着缘觉立的名字,缘觉是依十二因缘法悟道,听佛说十二因缘,二者都是中乘圣人,有修独觉者,我“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这个有学不是平常的讲法,有学问,佛教讲有学是还有应当学的还没学,还有可学的,学到无学位,再没有可学的了,就成了,是这么个讲法,“断十二缘”,断了这十二种因缘,这十二种因缘是人生死的一条大路,关乎三世,前世有无明为因,到现世做无明的事又是因,做来世的结果,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三世,分十二个因缘,头一个因缘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糊涂!由“无明缘行”,由无明就做糊涂事,“行缘识”,行什么事就有什么认识,“识缘名色”,名色是人投胎,有这么个名字和形色,一做胎就叫名色,“名色缘六入”,一做胎就有六入,不叫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缘触”,六根触六尘,不加分别就叫触,“触缘受”,一生下来就吃奶、穿衣,“受缘爱”,他吃母亲的奶就爱他母亲,“爱缘取”,长大了不光爱他母亲,爱什么取什么,“取缘有”,取什么有什么就着住了,“有缘生”,他今生有什么习惯来生就有受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再生下来,又经过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有生必有老死,该怎么办呢?最后是忧悲苦恼,一共十二支,过去的二支,无明、行、识,现在的名色至有七支,生、老死二支是未来的,这叫十二因缘,“若诸有学,断十二缘”,想修行断这十二因缘,不顺生死转,就修还灭门,你把十二因缘断了,无明灭乃至生灭、老死灭,一灭一切灭,这是十二因缘还灭门,顺则生凡、逆则生圣,“缘断胜性,胜妙现圆”,在这里胜妙境界现圆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我就往彼面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得解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愿力,“若诸有学,得四谛空”,设若有学人欲“得四谛空”,还没成就,未能到无学位,先解四谛,苦、集、灭、道叫四谛;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的因果,怎么个理呢?人要知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我们人在世间上有诸般的痛苦,大端就有八苦,零星的苦那就说不尽了,八苦是什么呢?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八苦是人人脱不了的。生下来就哭,老了六根不遂,病不是好受的事情,临死如活马去皮,更不好受,谁也免不了;“爱别离苦”,恩爱的夫妻,死一个,这也是苦,“怨憎会苦”,你越怨恨他、讨厌他,天天还要聚会,还得一块做事,这也是苦;“求不得苦”,想求的得不到也是苦;“五蕴炽盛苦”,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有形有色的身体,他不能独立,就得享受衣、食、住,这个享受是从哪里来的?得想主意为衣、食、住,你得实行实做,人家行你不能行,还得学知识,有这个色身就连带着后边的四样,这叫“五蕴炽盛苦”,炽是拿火炽在身上,烧的难过,我们为了衣、食、住,哪个人没有痛苦?大家想想,佛说的四谛法,这苦谛是从哪里来的?自己招来的,知苦要断集,知道是苦,不要再招集苦因,知苦断集这个道理,怎么断呢?就是慕灭修道,你想灭苦就得修道,你羡慕寂灭,就要灭有归空,怎么灭法?得修道,不修道不能灭苦,你灭了凡情,寂灭才现出,“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把生灭法灭完了,才成寂灭之道,先是销灭、后是寂灭,都是一个字,这一个灭字做两样讲,修到“胜性现圆”,胜了理欲交征,他心里得到这个理,他把心里所欲的这个苦胜过了,这是胜性,依着慕道的心把苦因苦果都给他放下了,一定修寂灭的功夫,修寂灭的这就叫道,修道就把世间的妄想灭了,妄想是个根,不把它灭了,苦是去不掉的,“胜性现圆”,胜理胜过私欲,世间的欲望不让生长起来,所以才能修道,他因有修道的思想,还没修到圆满,“我于彼前,现声闻身”,所以观世音菩萨于彼面前现声闻身,声闻是小乘圣人的一个名字,他还没离开佛说法的声,他没离开耳朵那个闻,他听佛说法,做有为法解,声闻是小乘的根性,不能直接入真空之理,“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现身为他说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真谛的道理,“令其解脱”,令其解脱苦恼。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段文说的高等的凡夫,“若诸众生”,设若众生,“欲心明悟”,他这个心欲想着明白醒悟,不明心见性,这是欲界凡夫,他但求明悟,欲界想明白色界天的理和无色界天的理,“不犯欲尘”,不犯六欲的尘,六欲是眼欲色、耳欲声、鼻欲香、舌欲味、身上欲触、心里头欲法,这是说欲界欲想到色界上去,不犯六欲之尘,这是欲爱的心,“欲身清净”,欲想身清净的得生到色界上去,这个清净不是佛法的清净,这还是凡夫在色界天的清净,所以人要知道,直接顿入的学佛法,不受这些个拘束,不用这些个次第,这是说不明白佛法的人,他想升到天界,就觉着不得了,“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观世音菩萨说,我在他面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得一步一步的来,他这是有次序,他不懂佛法,菩萨就现梵王身,说梵王天的法,他这是离开欲界到色界的初一步,大家想想,这与成佛道相差多远,你直接给他说佛法他不信,就得为他说梵天的修行法,那是讲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离生喜乐,他是离开欲界生欢喜心,“离生喜乐地”没有定力,要学“定生喜乐地”,得着定,还有喜乐的心,有喜也不对,我离开这个欢喜,叫“离喜妙乐地”,到了妙乐上,离喜妙乐,还有乐,有乐还不对,“舍念清净地”,把乐的这个念头都舍了,这才清净,这是色界十八天的阶级,大家得要知道,觉着这个实在不错了,所以菩萨现梵王身,满他的愿,“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解脱欲界之苦,生到色界上去,这是一段“离生喜乐地”三层,是初禅,“定生喜乐地”三层,是二禅,“离喜妙乐地”三层,是三禅,“舍念清净地”九层,是四禅,一共十八层天。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设若有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欲界天王是帝释天,常说三十三天在须弥山的中腰,南八天、北八天、东八天、西八天,帝释居中,在须弥山顶,这叫三十三天,他欲统领着三十三天,观世音菩萨就在他面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他这个愿力。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自在天是欲界的有顶天,在欲界天的顶上叫自在天,“欲身自在,游行十方”,这是他的愿力,观世音菩萨就现身为他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若有众生,欲身得自由自在,任运的飞行虚空,他以空中飞行这是成道了,其实这是凡夫,观世音菩萨现大自在天身,为他说法,令他成就他的愿力,大自在天,是色界有顶天,是色界十八层天顶。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设若世间有这种人,他爱统治鬼神,救护国土,观世音菩萨现身在他的面前现天大将军身为他说法,成就他的志愿。众生心里各有所好,他心里喜爱统领鬼神,这个鬼神不是两样,鬼是鬼、神是神,有一种就叫鬼神,这是一个名字,在世界上任运游行的,这一类鬼神非常多,都是任运的、散乱逍遥的,什么事情都能做,若有众生,他爱统领鬼神,有什么好处呢?为救护国家的疆土,菩萨也满他的愿,“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个天大将军,是管四天王的兵,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帝释天在须弥山顶。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若诸众生,爱统理世界,“保护众生”,保护世界上一切所有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这个天还在地居天,忉利天就是帝释天,在三十三天,位在须弥山顶,这二种天都叫地居天,虽然是高,还没离开地皮,山还在地上,观世音菩萨现四天王身为其说法,成就其爱护世界、保卫众生的志愿。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或为四天王,或为四天王的太子,爱驱使鬼神,都有五戒十善的因,就能感生四王天的果,菩萨为其说法,令他成就驱使鬼神的志愿。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是说现国王身为治国安邦的众生说法,成就其所愿。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菩萨随类现身,为族姓者,现长者身,说世间善法引入佛道,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现居士身为说三皈、五戒、六度万行等法,令其成就佛道。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设有众生,爱治理国土,“剖断邦邑”,就是分疆裂土,邦是国的边界、邑是州县的边界,分析开了,“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就现宰官身,主持国家的大事,宰官按世间法说,吏部天官为大主宰、户部地官是大主财,一共是六部,还有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春、夏、秋、冬四部,加上天官、地官,这是六部大臣,这得现宰官身而为说法,成就其志愿,扶救众生。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设若有人爱好算数,驱神驱鬼的法术,能摄受自心卫护自己,“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就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婆罗门在印度,佛没出世前就有,佛出世都是出生在婆罗门家,他能守四戒,不杀、盗、淫、妄,佛要降生,会选择清净的地方,将来弥勒佛出世也是出生在婆罗门家,那时叫龙华胜会,我们这时候正是末法垂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没定数。佛法在世间有兴的时候、有没的时候,就是关乎人的机缘善根成熟没成熟,人的机缘成熟了,这佛法就要出现了,这个地方这意思略说几句,当时下婆罗门在印度很盛,佛入灭以后,佛法在印度就慢慢的没有了,近代世界各国,有智慧的人,看见佛经他知道这种道理有根本,从根本上解决,旁的道门都说不到究竟,因此都要研究佛法。前几年印度有位领事官和我讨论过,问这涅槃有多少种?我给他说了一些,他说我们印度当下立了一个佛学研究会,他和我研究一次就走了,一见面就说他是婆罗门。释迦佛本是婆罗门的种族降生,后来佛才说法,建立佛教,佛入灭后,婆罗门就不信佛法了,因此各国都知道佛出在印度,都到印度找佛法去,印度没有佛法,因此这位领事官说印度立一个佛学研究会,他为的应酬外国人来访问佛法的,他那里没有佛法,佛法都散于周围了,佛法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走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兴盛,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兴盛,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也令其由浅达入深理。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人喜欢离开家庭,行持佛教里诸般的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受了戒才可以持戒,比丘翻乞士,在家学佛的人可以称居士,有清高出尘的志愿,就叫居士,出了家就叫比丘,引导不信佛法的教他求学,乞士是上乞佛法以资法身、下乞斋饭以养生命,当下南洋群岛仍有比丘托⿳化斋,自己不能做饭吃,不要产业,到了中国风俗不同,就变化了,也可以自食其力,也有国家送产业的,也有自己置产业的,就不用上街托⿳了,制度就变了,观世音菩萨现比丘身而为说法,成就比丘的资格。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设有女人,好学出家,远尘离垢,比丘尼翻乞士女,持比丘尼的戒条,多过比丘的戒条一倍,菩萨现身说法,成就她的志愿。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优婆塞翻近事男,侍奉佛法的近人,菩萨现身为他说五戒十善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优婆夷是近侍女,侍奉佛法接近的女人,佛教之中有四众弟子,这是在家二众弟子,菩萨现身为其说法成就五戒十善。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
这是说若有女子,欲在朝中执政,修身齐家,菩萨满一切众生愿,“现女主身”,也可以说是女皇帝及大臣夫人、命妇,知识高、受国家封,叫诰命夫人,大家,大家的家字在这里念姑,他这个字用是用大家,大家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给国王诰命的夫人,可以做师父,就是女师,那时不同现在有学堂,就称大家,而为其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是根本的童子,佛法里有童男身发心修行,童男身童女身修行容易成道,文殊菩萨恨本上就是童男身,观音菩萨也现童男身,令其成就道业。
若有处女。爱乐处见。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处女是未曾出嫁的女人,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成就她的志愿。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底下说成就他所厌离的,人间受苦的时候多,生厌烦心,愿意离开,按天上受乐的时候多,享天堂的福,他怎么还有厌离的心?在佛经上仔细考查,天上有五衰相现,也有生死之苦,就愿意脱离,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令其脱离五衰现相之苦。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龙有两种,分天龙、海龙,有两种苦处,他总想脱他这一类,不愿在龙里头,他有两种苦难:一是金翅岛、一是热沙之苦,大鹏金翅鸟,常常吃龙,所以是苦,龙身有鳞,鳞里生虫,在热沙打滚,免除他的难过,所以是苦,观世音菩萨现龙身为其说法,满其所愿。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药叉也有说是夜叉的,能飞行,他不愿做药叉,喜欢脱离他的本伦,观世音菩萨现身为他说法,也成就其所愿。
若干达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干达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干达婆翻寻香,哪里有香味他就去,也翻乐神,他能歌舞,他想脱离本伦,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也成就其所愿。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阿修罗翻无端正。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紧那罗也翻疑神,也翻歌神,这在天龙八部之中有这个名字,他要离开这一类,菩萨现身,也给他说说脱离的方法。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摩呼罗伽是一种大蟒,也叫大腹蟒神,他要脱离其伦,菩萨就现身给他说法,令他成就,脱离蟒身之苦。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些众生,喜欢生于人道,菩萨给他说法,成就他的志愿。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非人指不是人类的,这就叫不出什么名字来,有的有形相的、还有无形相的,也有有思想的、也有无思想的,土、木、金、石之类就是无思想的,这都在众生之类,他们愿脱其伦,菩萨皆能满其所愿,令其成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这是观世音菩萨由前边到这里是现三十二身,应机说法,观世音菩萨从耳根圆通,耳根有个闻性,闻性寄托在耳朵上,“闻熏闻修”,从闻上熏修,我们人不承认闻性,承认耳朵能闻,就因这个意思人就受苦,“皆以三昧,闻熏闻修”,三昧是正定正受,由闻性起熏修的功夫悟道,“无作妙力”,无动作的这种力量,就是耳根的闻性,不用造作,人要修行,耳朵不随声音转,这就叫修行,这个没有什么作为,就是不思议的力量,这种智慧的力量,“自在成就”,在这上头得大自在,成就一切利人的好事。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此一段文是总明全体大用所起,观世音菩萨对佛发明,“我复以此,闻熏闻修”,承着前边已经说过一次,我又以这个“闻熏闻修”,熏就是熏陶渐染,由浅入深,返闻闻自性,闻自性不随声音转,因有声音才显出闻性来、因有闻性才知道有声音,这个地方第一得要认清楚,这里是“闻熏闻修”,以闻闻闻,拿闻闻我的闻性,不去闻声音,这个人闻声音闻惯了,闻自己的闻不容易,所以慢慢的熏习,由浅入深,“闻熏闻修”,修成了,就成道了,大家要知道,这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应该这么去做,这种道理不是容易的事情,怎么个理呢?闻声闻惯了,一听声音就随声音转了,不随声音转,闻自己的闻,要熏陶渐染,然后相应了,这才叫闻修,这闻熏闻修的工夫炼成了,永远不坏,最宝贵的、最坚固的称为金刚,“金刚三昧”,金是最贵重的、刚是最坚固的,这种“金刚三昧”是证佛果的真因,非有金刚的正定正受,不能够达到佛果。所以观世音菩萨自己对着佛述说,这金刚三昧的道理是“无作妙力”,无作是无为大法,不是用什么力气、用什么功夫,难办的事情,没有作为!这种力量是妙力,妙是不思议,他是闻自闻,这还用什么力量呢?就是习惯性,耳朵闻声闻惯了不容易转过来,这个佛法的道理是公开的,谁能这么做,谁就能达得到,不做就达不到。
“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这是承着上边“无作妙力”说,我修成了无作无为的、不可思议的这种道力,与十方世界不是一个世界,十方是众多的十方,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同悲仰故”,同一个悲仰的缘故,众生的苦恼就是我的苦恼、众生仰望求救就是我仰望求救,你看这个悲心有多大,“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观世音菩萨能使令十方三世六道众生获十四种没有畏怕的功德,人在世间都有这十四种可畏的事,信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有什么苦难的事情都解散了,我不知经过多少苦难的事,念菩萨圣号皆无畏了,有这么样的好处,我们要忽略不念,这是太可借了,什么是十四无畏?底下说明。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我就是没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救这么多人同我一样的无畏呢?这是第一样,“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这是说观世音菩萨是这么修行,人要照这么样修行都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公开的,“由我不自观音”,这是用功的话,由于我自己不能观这个音,观什么呢?观这个闻,声音是有生灭的,人都随着音声转了,你观自己的闻,“以观观者”,用他观想这个观的,观的是谁?观的就是闻性,返闻闻自性,“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机,即得解脱”,令彼十方苦恼的众生,观我观世音菩萨的音声,无论什么苦恼即得解脱,得无畏处。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这是发明七难,后面还有一难,三灾八难,这说“二者,知见旋复”,说返观观自性、返知知自性、返见见自性,得返过来,“知见旋复”,旋转过来、返过来,“令诸众生”,这是由着我能可以旋复,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这因观世音菩萨知见旋复,我们人不会“知见旋复”,知自知、见自见,旋转回来,知不随着所知转、见不随着所见转,这就叫“知见旋复”,这是第二无畏。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观听这个音声,旋复是旋转过来,又是反闻闻自性、闻自闻,令诸众生遭遇大水所漂之难,称菩萨之名,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因有这个修行才能令众生离畏惧、断妄想,大家要知道,这个妄想很厉害,妄想一起,像刀子似的,斩杀自己的心,这个妄想最要不得,观世音菩萨能断妄想,心就不受杀害,断了妄想,就没有杀害自己心的,能断妄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怀。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熏这个闻性,返闻闻自性,熏修这个闻打成一片,一根复元,六根都复元,六浮尘根销了,把六胜义根复回来了,“同于声听”,同于耳闻声音一样的时候,“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能令众生临当被害之时,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他拿着兵刀割人的身体、割人的脑袋,就像割水似的割不动,“亦如吹光”,好比太阳光拿什么风也吹不动,这是个比方,“性无摇动”,这是水性,日光的明性没有动摇。
六者。闻熏精明。明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这都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说他修行的好处,令众生得十四种无畏,“六者,闻熏精明”,闻熏闻修精纯明了,“明法界”,光明满于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有幽暗的地方统统的都照到了,幽暗的性就不能全了,把幽暗照破了,“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可以令众生不受这些妖魔鬼怪的害,药叉罗刹是一种轻捷鬼,也叫飞行夜叉;地行的罗刹是个可畏的鬼,太凶恶令人可怕;鸠槃茶是厌昧鬼,人睡着了,他就附在身上,人无论怎么叫也不能动转,这是厌昧鬼作怪;毗舍遮是啖精鬼,吃人的精气之鬼;富单那是热病鬼,有热病传染,名字就叫富单那,像这些鬼都在幽暗之中,让他可以销灭了,这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力量,“虽近其傍”,这五种鬼虽近其旁,“目不能视”,看不见人在什么地方。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这个音性已经圆满了、销灭了,听闻性就返回来了,观听就是不向外观,返入往闻性处用功夫,“离诸尘妄”,离开诸般尘劳的虚妄之事,“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能令在监禁里受捆绑扛枷带锁的众生,往往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把枷锁都从身上掉下来,不能着在身上。
八者。灭音圆闻。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这个音声是外尘,是无常的,闻性是圆满的,由这个闻性上生慈悲之力,能令众生经过危险之路,贼也不能劫夺,以下别明三毒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这是说明三毒,没有畏怕的地方,能令多淫者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纯音声的时候,虽然是音声,把声音转成闻性也不成尘了,六根合六尘,统统的圆融了,也没有能对所对,能令这忿恨的众生,远离这些瞋恨恚怒的心。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销尘旋明”,说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销灭了,不被他所迷了,旋转过来成了光明藏,“法界身心,犹如璃”,这时候的法界身心都如同璃一样,功夫用到这里,令众生得这个好处,“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愚痴黑暗,阿颠迦是没有善心的人,也让他离开这个愚痴黑暗,都教他得无所畏。以下是别明二求无畏。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把一切形形色色的都融化了,都复回其闻性,能以不动进场涉入世间,还不坏世界,能至十方微尘佛国,供养诸佛如来,给诸佛为佛法王子,这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还能令法界之中无子的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有这些好处,只要念观世音菩萨,求什么得什么。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圆满通达了,六根互用,光明照,没有二样,“含十方界”,包含十方世界,“立大圆镜”,立大光明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接受领纳没有失误,能令法界没有儿子的众生,欲求生女,观世音菩萨也满其所愿。以下结明持名无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这说百亿日月为一三千大千世界,“现住世间诸法王子”,现在住在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有六十二恒河沙数这么多的诸大菩萨,“修法垂范,教化众生”,在世间都能以给人作模范教化众生,诸大菩萨皆有神通辩才,“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随众生根,演微妙法,智慧各各不同,观世音菩萨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由我所得圆通的本根,“发妙耳门”,发明耳根是微妙的法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然后身心得到微妙,含容一切,“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一样,“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他对世尊说,持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多就是少、少就是多,“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所以平等无二。底下结明福备众生。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这是结束第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也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此一段文发明全体大用所起,这是观世音菩萨对佛说,“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上来我所得十四种无畏,对世间事没有畏怕的,也让一切众生不要畏怕,“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现在还有四种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德”,这四种思想不到、议论不到的,不可思议的这种奥妙的功德,我要对世尊说,让法会大众听一听,我不但得着十四种无畏,我又得着圆通的道理,修无上道,修因证果,能成无上道德的缘故,还能得着四种妙德,这是总说。底下分开四段说。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
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这是观世音菩萨对着佛述说这四种无作无为、不可思议的这种道德,是什么呢?“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一者我现不可思议的容貌,起初由我初得着妙妙闻心,什么叫妙妙闻心?上头这个妙是妙理、下头这个妙是妙相,有理有相,说这个道理得有形相表现出来,所以这两个字搁在一块就叫妙妙,这个妙理妙相的闻心,什么叫闻心?由耳朵闻声音的这个闻性,入在我心里的明白思想之中,这就是闻心,由这个闻入在心里头,外边有声音显出这个闻性来,这个闻性是心中所发、心中所知,“心精遗闻”,这个心得着这个闻就融化了,这个心精纯不杂,把这个闻性就融化在心中,由这个心的精纯无二,把这个闻就遗掉了,不要用这个闻了,因什么?这个闻就归在心上,由是“见闻觉知不能分隔”,由悟了闻性的道理,在这里融化了,见、闻、觉、知就不能分开了,我们人见的地方不能闻,耳闻不能觉,眼只能见、耳只能闻、身只能觉、心只能知,功夫用到这里,六根能互用,一根能做六用,这是修行的成效,“成一圆融清净宝觉”,由我这六根成了圆融无碍,清而不浊、净而不染,就是这一个知觉,觉者即是佛,由这里就成了佛知佛见,“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因着这个,我能现众多不可思议的容貌,还能说无量无边的,秘者不可见、密者不可分,这种神通广大的真言,咒当真言讲,“其中或现一首,三首”,由秘密神咒,这就得到全体了,能普现一切相,或现一首,首就是头,现三个头,“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五个头、七个头、九个头、十一个头,如是乃至由少而多,一百零八个头、千个头、万个头、八万四千烁迦罗头,烁迦罗翻金刚,现出金刚的面目来,这是表法身德,佛的法身就是现这些个相,这是观世音菩萨证到佛果位,所以能现这些相,对释迦佛说给法会大众听,这是他用功的效验,论三德密藏,现首这是表法身德,底下表解脱德,“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连臂带手都归到八万四千,这是怎么个道理?世界上一切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的习气毛病,这个地方表示观世音菩萨把八万四千的习气毛病都化了,都成了解脱德,母陀罗手就翻印手,印手是给人印证,人要悟道给人摩顶受记,这个地方是解脱德,底下发明般若德,“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这是说般若德现这些眼目,才能度化众生,“或慈或威”,或者现慈爱的相,或者现威仪的相,“或定或慧”,或者是入定度化众生,或者用智慧辩才说法,让人开悟,“救护众生,得大自在”,现这些神通都是为救度保护世间上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得大安乐自在(随处自在、随处逍遥)为目的。以下第二说咒不思议。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由我闻思脱出六尘”,这就是观世音菩萨说他自己修行,因什么说咒不可思议呢?也是由于闻思的功夫,闻是耳朵闻、思是心里头思惟不断,观世音菩萨是由耳闻证圆通,见、闻、觉、知之六胜义根,不是眼等六浮尘根是无常的、有生灭的,六胜义根是没有生灭的,大家在这个地方要注意,分开了,人在世界上都是习惯性,说眼能见、耳朵能闻乃至心里能知道,所以人在世间上受苦,佛出世度化众生,就是让人明白这个理,不受世间的迷惑,自然就离苦得乐,这个地方显然就露出来了,“由我闻思”,就在这个闻字上,我们人都迷惑在声音上,自己就不认得自己这个闻性,以为是耳朵能闻听,这是根本上错,观世音菩萨是从闻性悟道,底下加一个思,心里不断的思惟这个闻,由这儿入手修行,能脱离苦、能不生不死,不是说这个肉身长生不死,是说的六胜义根,没有生死,底下就说效验,“脱出六尘”,人都迷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了,吃了六尘的苦,这里“脱出六尘”,不受六尘的迷惑,怎么个脱离法呢?“如声度垣。不能为碍”,这话说的有多清楚,这是一个比喻,就像说话的声音度过墙垣,我脱离六尘,就是那么容易,“不能为碍”,我由这里脱离六尘,“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现一切形,诵一一的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世间人若能这样修学,世间上没有一切可畏怕的事情,这个闻性是无形无相的、没有生死,怕什么呢?能以大无畏的精神施舍与众生,让众生也跟着我学,“是故十方微尘国土”,是所以故,十方微尘的这些国土,一个微尘一个世界,这佛的国土像微尘数这么多,世间人没开过眼界、没开过心,以为世界就是这么大,那差的太远了,因此,我以无畏施诸众生,让人离开畏怕,“皆名我为施无畏者”,世间人皆都名我为施无畏者,我能施舍世人不害怕的方法。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此一段文是第三不可思议-受供不可思议,受世间上一切众生的供养,这是思想不到、议论不到的无量无边的供养,第三者是观世音菩萨对着佛诉说他修证的功夫得的效果,“由我修习本妙圆通”,修行不是特别修出个什么来,他根本上就有,所以叫“本妙圆通”,妙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根本上他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圆通,圆是圆融无碍、通是通达无碍,人人本具,人都迷了,自己都放弃了,观世音菩萨对佛说,让法会大众听,说这种因由“修习本妙圆通”,要紧知道不是现修出来的、不是现炼出来的,根本上就是本有,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有个根是“清净本根”,这个本有的是什么?本来的就是清净,清是不浊、净是无染,没有染污、没有浑浊,以着这个为本妙的一个根本,是这么一句话,这个本就如同树一样,有本有根、有枝有叶,根在土里埋着看不到,在外边粗大的树叫本,本是本、根是根,这是说不是现修的,祇是自己污染了、自己迷惑了,自己不承认,这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诉说的,清是不浑浊、净是不污染,这是本有的一个根,这不是上来说是“修习本妙”吗?这个妙也不是现修出来的,本来的妙,他有个根,这个根是不可见的,说到这个不可见,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说这个佛法,佛者觉也,法是方法,是人人本具的知觉,不能归复,因世界上的污染,自己就堕落受苦,这是观世音菩萨对佛及法会大众,发挥出来的这个意思,说清净本觉就是清净本根,“所游世界”,就由这个我所游走的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这是个本然的,不是有要求、有嘱托,就是由我知道清净的本根,在这上头为本位,有感就有应,就能使令世界上的一切众生,“舍身珍宝”,舍身是舍自己的本身,珍宝是身外的宝物,都能供养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求我哀愍”,他是真知道这世界上是个苦恼的世界,任凭什么人,由贵至贱,统统都有烦恼,有轻有重,人人皆有八苦交煎,因为这种痛苦,求我解救,我是有求必应,这是菩萨对着大众说,请佛给证明,这样修行法对不对,这是第三无作无为的一个法子。以下是兴供不可思议。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我得佛心”,我得了佛的本心,以心印心,以佛的心印证我的心,我因此受供养,“证于究竟”,我证到究竟上,佛心就是我心,我受供养,“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不但供养现在法会上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不但供养十方的如来佛,以及法界六道众生,再者众生求什么得什么,余者六道众生,这是指着人说,“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世间上人不明白佛法,就以为眷属是要紧的,没有妻的求妻、没有儿子的求儿子,像这种事情,你要求观世音菩萨就能做到,若论出世间法,“求三昧得三昧”,求三昧入正定,就能得三昧之乐,“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是求长生不死也可以,你都从闻熏闻修入手,“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辞,简单说“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这是佛的果位,涅槃是不生不灭,也皆满求者之愿,因为观世音菩萨证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有求皆应。以下是牒证结答。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十方界。
这是重叠上边的话,到这里结成了,“佛问圆通”,佛问我怎么成就圆通的道理,“我从耳门圆照三昧”,我修行的法子,以耳根为入门,由此才圆满正定正受,定慧圆明这就成佛了,“缘心自在”,攀缘的心是凡夫心,怎么还能自在?是转凡成圣,因攀缘的心才知道人的本心,由攀缘心得自在,“因入流相”,这才入流,亡所执,入圣人之流,“得三摩提”,由这里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成就菩提佛果,以耳根入手为第一,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彼佛如来”,是指着观世音菩萨初修的时候,接受观世音佛的大法,那位观世音佛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善于受得这个圆融无碍、通达一切的大法门,“于大会中”,就是观世音如来的大会之中,“授记人为观世音号”,于我授记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由我观听这个闻性普十方都圆融无碍,光明一切处皆能普照,“故观音名,十方界”,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名满十方世界,无所不知。以下是世尊放光现瑞的总印。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尔时,就在观世音菩萨向佛说完得道因缘以及度化众生之事,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从其五体同时放出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远灌十方微尘数的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及法王子,后补佛位的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彼诸十方如来亦于五体同时放出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从微尘数佛的地方来灌释迦牟尼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顶及阿罗汉之顶,“林木池沼”,不但灌诸佛圣之顶以及林木池沼,多数为林、少数为木,死水为池、活水为沼,“皆演法音”,连这个矿物、植物都演出佛法的音声,“交光相罗”,这个光明都相交罗列在一块,“如宝丝网”,就像拿宝贝结成的丝网,就在这时,“是诸大众”,法会大众,“得未曾有”,未曾见过的事,这是头一次见,“一切普获金刚三昧”,这时诸尊菩萨及阿罗汉都得着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就在这个时候天上就像下雨一样降百宝呈的莲华,“青黄赤白”,分成四色: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若按色相表示,青色表智慧、黄色表和平、赤色表敬爱、白色表清净,这四色莲花表成佛的四十个位,青表十位、黄表十行、赤表十回向、白表十地,等觉是后补的佛、妙觉是佛的本位,一共四十二位,雨的花有青、黄、赤、白,“间错纷糅”,不是堆在一块,都间断开了,不是红色都是红色、黄色都是黄色,红的里头有黄、黄的里头有白,纷纷的还不离开、还在一块,这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七宝是金、银、璃、珊瑚、琥珀、砗磲、珍珠,都成了这七宝的色,“此娑婆界”,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这两个字就翻堪忍,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能忍受痛苦,因苦就想求乐,这娑婆世界成佛的人也很多,想离苦得乐就得修道,成究竟的安乐就是成佛,次一等就是菩萨、罗汉、缘觉,这都是得安乐的地方,这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四谛法门,在这时,“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大地、山河俱都现不出来了,被祥瑞的宝光都遮住了,“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唯独就看见十方像微尘数的国土,这都是借着佛的神通,连圣人及罗汉都看见了,“合成一界”,合成一个世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这梵音咏诗歌唱,自然的敷奏。以上是十种瑞,一本尊放光瑞,二诸佛放光瑞,为自他交互对,三无情演法瑞,四宝光交罗瑞,为依正圆融对,五众会获益瑞,六天雨四华瑞,为法位相应对,七空成宝色瑞,八大地不现瑞,为空果俱销对,九国土合一瑞,十梵呗敷奏瑞,为法报冥同对。以下是佛敕文殊简择圆通。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这一段文是佛敕文殊菩萨拣择圆通的法门,以上二十五种圆通法门选择哪一种,能可以让阿难开悟,到了等觉位的菩萨称为法王子,佛为无上的法王,他是首位太子,再上一步就是成佛了,“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佛对他说你观见这二十五位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什么叫无学呢?所学的都学完了,没有可学的了,这叫无学,诸大菩萨是大乘的菩萨,自利利人,阿罗汉也开了佛的知见,自得到佛法的利益,还未利人,“各说最初成道方便”,在他们各人身上说他们起初成道入手的方便法,“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各人都说自己修行的法门是真正实在的圆通,怎么叫圆过呢?这个佛法修的到了圆融无碍、通达十方,这是说明心见性的这个性,就能这么大,“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佛说他们修行实在没有分别优劣的地方,虽然是没有优胜下劣,可是修行有前有后,有先成果、有后成道,先后可就差别了,证的果位同,成的时候有早有晚,由这上头有差别了,这是佛对文殊菩萨说,“我今欲令,阿难开悟”,阿难还没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这二十五法哪一法与阿难的根性相当?不但为他一个人,还有相兼的事情,“兼我灭后”,相兼着我入灭以后,“此界众生”,当我在世,我可以教化随我学,我入灭以后,这娑婆世界的众生“入菩萨乘”的大法,“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这是佛让文殊菩萨选择一个方法,让阿难开悟,以及后来的人修学。以下文殊受命简择。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这段文是文殊奉佛的慈悲指示,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先向佛顶礼,然后承佛的威神,说偈对佛。以下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这段是颂真如不变之体,以表真源,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人的知觉就如同大海一样。这是拿海做个比喻,人人都知道,海是又深又大,这是无可比的,其实比这个海大了多少万倍,“觉海性澄圆”,借着海明这个觉,觉的性是澄圆,澄是寂而不动、圆是圆满常照,这个觉性深渊广大,澄是寂而不动、圆是圆照十方,这是说这个体,底下这句“圆澄觉元妙”,这是说人的本性,他圆明普照的时候,他里头还有个寂静的性,简单说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元妙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这是说人的根本。底下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先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元明照生所”,元本的这个明是常照,从元出流,发生这一切,世界怎么有的?这是说个大概,“所立照性亡”,这根本上出了一个能照,有能照必有所照,有了能照、所照,这个觉照的性就没有了,人就从这里迷惑了,这是说发源的地方,“迷妄有虚空”,因迷妄才有虚空,我们当下眼前看见的虚空,就是因真性一迷而有,“依空立世界”,有相的世界,依无相的虚空而建立,“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由根本的觉上发生出思想,想澄这个观想不动,在这里就成为有形有相的国土,他这个想里头还有知觉,知觉就是世间上一切的众生,这是说由净生染,由真空里生出虚妄的世界,世界是个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说他虚妄,到时候他会破坏,不能常住,这就把这个意思说完了。又说世界变化的意思,随净缘从流溯源,先总显灭妄归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这里是总显灭妄归真,总起来上边说的都是虚妄的,我们住在世界上的动作都是虚妄的事情、都是无常的,这里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上边说迷妄才有虚空,这个空生在哪里呢?这个空生在人的知觉里头,我们看这个虚空是无量无边的大,看你和什么比,虚空就是生在极大的知觉之中,底下说一个比喻,“如海一沤发”,虚空生在知觉里,比如大海中起一个水泡,大家要知道,哪个人没有知觉?都被事相迷住了,“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这么多的有漏无常的国土,皆都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虚空好比海水里的一个小水泡,沤要灭了虚空也灭了,沤灭如同虚空根本上就没有了,这是个无常的,“况复诸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一块都销灭了,在虚空里这么多的世界就像一个建立在水泡似的这样不实,所以就见出佛法的高超来了。以下是别显归真方便,先总示方便须择。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这科文论到修行显归根的方便,分别选择真实的道理,方便法这说“归元性无二”,返本归元的性理没有二样,“方便有多门”,方便法就多了,许多法门都可以归入元本的真理,底下发明“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超凡入圣的道理没有不通达的,怎么都能通过去,通有顺逆,顺也能通、逆也能通,修行的法子可以顺修、也可以逆修,皆能可以归到本元性理,怎么叫顺逆皆方便?顺是顺着人情随便就可以修行,随着自己的身体需要,或静坐参禅调息、研究经典入理都可以,怎么叫逆?就是把身体看轻薄了,看这个身体是罪瘤,逆是要舍离这个身体,把身体看成臭皮囊,有种种不净在身上,所以要弃舍他,这佛法讲方便法门,你顺也可、逆也可,皆能达到,“归元性无二”,学有初学、有老学,“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若是初发心修行,入于三昧,就是入正定正受,在这里有分别,这是个人的根性不同,有快有慢,有的人一学很快成功,人就不同类了。这六句总法说起来是人的根本,大家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由哪一法入手最方便,一定要有择法的眼,然后好修行。以下正为择选方便门,先简非,分四:一简六尘、二简五根、三简六识、四简七大,今先简六尘。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涉。云何获圆通。
先说“色想结成尘”,就迷惑了,因色和想参杂一块,不能精纯明了、也不能透彻了,“精了不能彻”,就是迷惑,他在迷惑中哪能得到圆通的道理?“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在这上头不容易得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再说音声,参杂语言,男的女的音声都参在一块,若但是语言一参杂,没有旁的,这但是名句的气味,这哪能叫圆通呢?“一非含一切”,一句语言不能含一切道理,“云何获圆通?”这不能证圆通,这也简去,这个香味怎么不能获圆通?“香以合中知”,你必得香料与鼻子合在一块才知道,“离则元无有”,离开就没有了,这是无常的,觉香不觉香的心里的知觉不能长久,一会儿就香、一会儿就不香,“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不能恒其所觉,怎么还能获圆通呢?“味性非本然”,味是嘴里吃的东西,味里的性不定是苦、辣、酸、甜,不是本有的,总得把滋味搁在舌头上才知道,这不是本然的,得两下里凑合,所以“要以味时有”,这个味放在舌头上才有,若不然就没有,“其觉不恒一”,知觉味不能长久,“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再说触尘必得两下一块碰,好比冷风热气,两下里碰在一块,这才显出来个触,一个不能触,“无所不明触”,没有所触,不能叫触,触不在一块,触就不能成了,“合离性非定”,这个触也有合的时候、也有离的时候,触有感觉、不触就没有感觉,这个性没有一定,“云何获圆通?”怎么能获圆通呢?
“法称为内尘”,第六是法尘,称内尘,前五尘落谢的影子,在心里头这叫法尘,“凭尘必有所”,凭这个尘必有能有所,“能所非涉”,能所是对待的,不能普涉及一切,“云何获圆通?”云何获圆通呢?以下简五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眼的见性虽是洞然明亮了,你只是明前边、不明后边,前、后、左、右这是四维,亏了一半,这也不能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鼻息现前一出一入,这是个直道,现前没有相交的气息,支离得不能涉入,怎么能得着圆通呢?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舌若没有滋味入进去,他不能无故的知道苦、辣、酸、甜,因味才有知觉,若没有味,就显不出知觉来了,这哪能获圆通呢?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这个身与前边的触,这两样都不是圆觉观,没有边涯、没有量际,不能冥会在一块,怎么能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说这个知的根杂和乱想,人的心里参杂乱思乱想,“湛了终无见”,终没有个清净的时候,人的心都是如此,不是想这、就是想那,你这个思想的杂念脱不开,怎么能得圆通的道理?这是眼五根应简去耳根留在最后应选的,给观世音菩萨留着。以下简六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同通。
这个识他自己不能成立,能见的是眼根、所见的是形色,见着了就认识,是长短方圆的形色、青黄赤白的显色,能见、所见和在一块,但是识没有本体,“识见杂三和”,这三样和在一块才叫识,“诘本称非相”,若要问这根本,这不是相,分不出正位来,他是参杂的,这个识他没有本位,“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识的体没有一定,哪能得圆通呢?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说这个闻识洞彻十方,大因大果并用才能修成,“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初发心修这一法,不容易入门,怎么能得圆通的道理?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这是说修行观想这个鼻子,让这个心不动,把心摄住,住成了,不是识住,是心住,“住成心所住”,不是识的事情,“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说法这是播弄音文,开悟有先成就的,有不能开悟的,若不开悟,光知道这个文字没有用处,“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这个名句是有漏之法,哪能获圆通呢?
“持犯但束身”,持戒犯戒单单的约束身,“非身无所束”,要离开身就没有约束了,“元非一切,云何获圆通?”说其元根不能普一切,哪能以获圆通呢?
再说目犍连尊者,是意识修成的,他有神通,“神通本宿因”,然而他不是一世,而是多生多世修成,你初学的人用不上,多世的宿因才有神通,“何关法分别”,就是意识与这个法尘毫无关系也不能成就,“念缘非离物”,你现前的一念,最后的知识,念所缘的境未离开物像,你所缘的,你得有个物可想,“云何获圆通?”是以也不能获圆通。以下是简七大。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第一说地大,“若以地性观”,坚凝在一块成一个地球,“坚碍非通达”,他不能通达一切,“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他是有形相的东西,无有作为、无有圣人之性,云何获圆通?
水性是流通不常,行流就止、行止就流,不定流到哪里去,“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当时就拣出去了,你观他不能成就,不是真实的,“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你想如如不动,你想观这个水,就不能行,不能得圆通。
“若以火性观”,若以火性起观想的功夫,火是厌有的,有什么烧什么,他这种性不是真离开,若是“厌有非真离”,这个道理深微不好解,“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非是初发心人的方便,怎能得着圆通的道理?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动静是有对待的,“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有对待就不是无上的知觉,怎么还能得着圆通呢?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虚空是无有知觉的顽空,“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无有知觉与菩提觉道不相合,怎么成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观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都没有一定的存心所以虚妄不实,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世间上诸行是无常的,“念性元生灭”,观念之性也随着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因果有同的、有不同的,怎么能得着圆通呢?以下是显明此土入道所宜。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这是文殊菩萨对佛说明此国土修道,最相宜的法门,就是从耳根入手最为圆通,“清净在音闻”,佛的清净大法,就在音声上观自己的闻性,欲想取正定正受的好处,实实在在的用耳根的闻性,可以入佛法大海。以下明离苦得乐。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这说想离苦得乐,就要选择个好法子,最良最善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他观世间的音声悟的道,所以有求必应,无论多少人,称念观世音菩萨,皆能离苦得乐。就说我在民国三十六年从长春奔沈阳路上,天就要快黑了,东北天气冷,一到九月里就要穿薄棉衣裳,下起雨来,把衣服湿了,没有衣服换,坐一个厂车,那时坐的火车也没有了,顾车也顾不来,自己套一个车,一共六个人:一个赶车的、一个使用人,这是两个在家人,我一个、我的徒弟一个、还有一个徒孙、还有一个戒弟子,这不是说闲话,表示观世音菩萨的灵验,大雨又来了,一个雨点就有铜钱这么大,这也没有办法,道路又长、天气又冷,没有办法,就得念观世音菩萨,那时人心都诚,怕冻死,一齐念观世音菩萨,一边走一边念观世音菩萨,念了几十声,那雨点越下越紧,忽然把空中的云散开了,那时候日头平西了,太阳露出来了,把云彩批开了,两边下雨,当中这个道上不下雨,你说这个显验不显验呢?这是我们离开危险的一次,我说这个不算闲话,为的让大家听见,有这个灵验,不要空过,有危险事情,称念观世音菩萨准能得脱,那是实实在在的,我自己经过的,不用说很多,旁人也有经过的,我也有看到的,立竿见影,所以文殊菩萨遵佛吩咐,选择二十四位都不适合此方根性,要论道德是一样的道德,说此方的教体从耳根入手,容易了脱生死之苦,得究竟之乐,说“良哉观世音”,就是很赞扬观世音菩萨,他因修这个法门得的名字,“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这位菩萨不是光在我们这个世界,于恒河沙的这么多个劫,久远久远了,入微尘的佛国,佛国是一位佛掌教着一个世界,此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掌教,这个世界有百千亿日月,有四大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我们这是住在南瞻部洲,金钱世界循环来往,别的世界风俗不一样,能入微尘的国土,不光我们娑婆国土,“得大自在力”,这位菩萨修行得了大自在力,以“无畏施众生”,把大无畏的精神施与众生身上,让人人都离苦得乐,都没有畏怕恐惧的事情,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力,这个慈悲是怎么修行的呢?就是“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妙音是不可思议的音声,观世间上的音声,所以才寻声救苦,世间上的人无论哪个地方,你一念观世音菩萨就得救,这是文殊菩萨由二十五位大士都得了圆通,然而与娑婆世界相合的,就属于观世音菩萨,梵音就是清净的音声,应时而发,那个地方念菩萨圣号,就像海潮音,不能错时,你求时必应,“救世悉安宁”,救世间的人悉得安宁,有为难的事情,救他们都得安乐,普通的人也不管你信佛不信佛,念观世音菩萨就得救,“出世获常住”,你知道世间苦,要想出离世间,若能怎么样,也能叫你得到常住,常住就是永远不转变的好处,我们人在世间上都不能常住,活几十年,活百岁就不多,你要求出世法,菩萨准让你得着常住安乐,没有危险,领导你在佛法里成道,这是文殊菩萨对释迦佛说的话。以下说明观音所修的法门。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这段文是文殊菩萨对佛说观音所说的事情让大家听,先说个比喻,“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此四句话是文殊听见观世音菩萨说的修行法,拿这个闻听作修行的标准,比如一个人静坐,十方一时敲鼓,声音不落先后,都在一个时间听见,表示这个理真实不虚,道理就在闻上,闻是圆满真实的,闻性可以闻音声,拣择用耳根修行,那五样怎么就不好呢?不是不好,祇是用不上去,“目非观障外”,说眼不能观遮障以外的东西,这一样拣出来不要,“口鼻亦复然”,口里舌头和鼻子也是这样,“身以合方知”,身体非有冷热合在上头才知道,“心念纷无绪”,普通人的心里头纷纷乱乱的没有头绪,所以修行依这五样,不容易入手,拣出这五根就显出耳根管用,“隔垣听音响”,这耳根隔着墙都能听见十方敲鼓,“遐迩俱可闻”,远近都知道,“五根所不齐”,所以修行以耳根最超近,“是则通真实”,又说“音声性动静”,声音有动静,“闻中为有无”,闻中为有为无,动就有声、不动就无声,“无声号无闻”,没有声你就说没有闻,这就错了,“非实闻无性”,没有声你不应该说没有闻,这道理是人人容易忽略的地方,不是闻性没有,你可以说无声,这是表示这个真理,“声无既无灭”,声音没有,闻性也没灭,“声有亦非生”,声音有,闻性也不是现生出来的,闻性是普十方,这是说闻性常在,“生灭二圆离”,没有生灭这二样,闻性是圆满的,离开了生灭一点不留,“是则常真实”,这才是常远的真实不虚,文殊菩萨对佛说,观世音菩萨修行的道理,“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纵使你在梦中思想,也不做为醒了就没有,在梦中当然是不同醒着的思惟,这是说闻性,永远不泯灭的,“觉观出思惟”,你若修行得从修性上入手,“觉观出思惟”,这是说普通人修行,都是修觉观的功夫观照,这观照出于思惟,观照未离开身心,“身心不能及”,未离开身心就达不到。
说的圆、通、常这三样:圆是表般若德、通是表解脱德、常是表法身德,这是表三德。以下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初示其合机。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令此娑婆世界,一定有音声,耳朵认为好听,“众生迷本闻”,这个声音不是究竟的理,把自己的本闻就迷了,“循声故流转”,随着音声就堕落了,“阿难纵强记”,这说到阿难身上,他是听法当机众,佛说什么他记什么,也没有用处,“不免落邪思”,你想的那些邪念,都不是正理,“岂非随所沦”,岂不是随着声音沦溺,得怎么办呢?得“旋流获无妄”,你施转不随你的声音流动,你把那个闻性旋转过来,闻性别随声音转,你这才得着不虚妄,你学的那些都是虚而不实的,用不上。以下是劝其善修。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这段文是文殊菩萨奉佛的命,告诉阿难尊者修行的方法,“阿难汝谛听”,阿难!你审实听着,“我承佛威力”,我是承佛成德慈悲的力量,“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这三句话是佛法中的真言,略了两个字,原本是“金刚王宝觉”,他因字句的限制,把宝觉二个字简略去了,我承佛的威德慈力,宣说佛门中的真言,金刚王宝觉这是般若德、如幻是解脱德、不思议是法身德;这三德是佛法中之秘密真言,全刚王是般若德,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如幻是解脱德,世间上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都不让地缠住,都让他解脱了;不思议是清净法身德,三德秘藏称为佛母真三昧,三德为诸佛之母,都以三德成佛,这是真正的正定、正受,三昧是梵语,翻正定、正受,有正当的定力,得正当的享受,把佛法的要义说完了,又对阿难说,“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佛的三德秘藏,你得研究,你得要深深的知道,你多学多闻,学得很多、闻得很多,没有实在的修行,你虽闻微尘佛那么多的教义,你都研究过,一切秘而不可见、密而不可分,不可思议的这个法门,你都研究过,你没真实修行,虽然多见多闻,你用不上,是怎么回事呢?你有欲漏未除,漏就如同器皿盛着水,都渗漏了,保存不住!欲是欲望,六根欲六尘,你心里还贪六尘,被尘劳所染,你就漏落了、就堕落了;眼欲见色、耳朵欲闻声、鼻子欲闻香、舌头欲尝味、身欲感受、心里头欲分别,这就是漏相,你不把这个先除去,你怎么能学佛法?“蓄闻成过误”,蓄者存也,你存一些多见多闻,你能学不能用,这是修行极大的过处,你把自己的修行就耽误了,“将闻持佛佛”,你得实行实作,将你所闻的、所受持的佛所说的佛法,这两个字叫持佛佛,你持佛所说的佛法,你记住佛法的言语,你不会用,“何不自闻闻”,你既然知道受持佛法,怎么不照着行?你“何不自闻闻”,返闻闻自性,你自己闻你自己的闻性,这才是修行;你拿这个闻,竟听人说的话,随着话转了,这就成了过误了;你闻你自己的闻性,佛法讲明心见性,你见不着性,盲修瞎炼,藉着耳闻这个闻性,闻是个名相,闻是一句话,“闻非自然生”,你别着在名相上,你闻这个闻性,这个闻不是自然有的,他是假借有的,“因声有名字”,因外头有声音,你拿耳朵闻着了,这个名字就是这么起的,闻不是自然有的,是借外边的声音而有,“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是告诉他修行的法子,说耳闻是因外边有声音,这是对待法,佛法是超伦绝待的,没有伦次、没有对待,你在对待里该怎么办呢?“旋闻与声脱”,你把这个闻得旋转过来,别跟着声音跑,你这个闻跟着声音跑,越跑越远,你就永远是世间法,不会修行,旋转过闻,还得与声音脱离,这个地方借着闻性就可以开悟了,“能脱欲谁名?”你问能脱的是谁?旋转过闻来,虽然与声音脱了,你还有个闻,要没有声也就没有闻,因声有闻、因闻有声,这是个对待法,一面去了两面就脱了,是闻与声音脱了,闻与声不相干了,修行就在这个地方注意,“能脱欲谁名?”能脱的这个你想给他立个什么名字?这个名字就没有了,就显出你的不可思议、无名无相的本性了,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不说之说,显这个意思,“一根既返源”,闻性与声音脱了,你一个性根返源,就不挂着外边的声音了,藉着闻显这个性,能脱的名字也没有,“见闻如幻翳”,人的眼见不认能见之性,光认所见之相,这个见闻如同眼中有了云翳,“三界若空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空中没有花,因他眼上有云翳,就见着有花,你别拿着相当真,“闻复翳根除”,若能闻复元性,见这些相都是云翳的根,闻要复元,翳根也就除了,“尘销觉圆净”,六根一销了,这个时候这个本觉就圆融无碍、清净无染了,到这里就算到了极点了,就照着净说,“净极光通达”,净到了极点,还是表示性,性光通达一切,“寂照含虚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包含着虚空,这说性的功能,虚空还在寂照的性里头,“却来观世间”,若是这么一说,观察世间的事情,“犹如梦中事”,完全是做梦的事,“摩登伽在梦”是梦中的事情,“谁能留汝形”,这是对着阿难说,阿难之前让摩登伽女缠了一气,佛叫文殊把他救回来了,摩登伽是在梦中,你要是醒着,他能留你形吗?你就是在梦中,才叫他把你留下,“如世巧幻师”,如同世间上变戏法的幻化师,就比如无明,“幻作诸男女”,就由无明里头生出世间上的人类来,这是从无明里幻化出来的,这也代表世间上一切的动物,世间人拿这个就当真的,男女是相,就性上说统统都能成佛,“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这是说幻化师,他幻化出男女之相,“虽见诸根动”,你看这六根都是活动的,这都是无明的这一个机关抽的能力,“息机归寂然”,你把一线抽的这个机息了,归了寂然,没有了,“诸幻成无性”,不但无相,性也没有了,“六根亦如是”,六根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元依一精明”,元来是一个精明之性,由明变成无明了,“分成六和合”,由精明一变化,分成世界上有相的,就是人的六根,“一处成休复”,一处要成了休息,复元了,“六用皆不成”,就在一个无明的根不动,这六用皆都不能成用,“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要能了了诸尘,心里头要是一念清净,这些尘垢都销化了,这是成了自己本有的自性,成就这个圆融无碍、光明清净的不可思议,“余尘尚诸学”,余者还有余尘,尚且还得修学,“明极即如来”,到了明极才够上如来藏妙真如性。以下结其真实。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这一段文是结其真实,文殊菩萨说到这里,结成经的真实道理,对大众及阿难说,“旋汝倒闻机”,旋是转过来、汝是指着阿难及诸大众、倒是颠倒、闻是闻听、机是机关,你们都颠倒了,拿闻性去闻声音,声音是一个生灭法,闻性随着就成了生灭法,就脱不了生灭,若想脱离生死的道理,得把这个习惯性去了,“反闻闻自性”,你反过你那个闻,闻性别随着声音跑,你自己闻自己那个闻性,这才是不生不灭的道理,人炼什么有什么,你天天炼生死,当然是有生死;转过来你炼不生死,当然就没有生死,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有证据啊!说自己的这个自性不容易见,怎么个理呢?他无形无相,你若是说有着,又是着相;没着,你又不知道,所以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什么这个性是要紧? “性成无上道”,你要想成无上的佛道,非见性不能成无上的佛道,以上说的圆通的法门,你就照着圆通的法门论,“圆通实如是”,圆融无碍、通达十方,没有不到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性,性满一切世界乾坤,一性一切性,诸佛众生、草木金石统统都有性,没有性从哪来的?怎么生的?人要反闻闻自性,能超近!旁的就不容易,经说到这个地方,这是最要紧的地方,不怕多说,不怕多研究,“反闻闻自性”,打根本上把他细细的研究,人的这个闻性是从声音立的名字,外边有声、我的耳根有闻,因闻闻声、因声取闻,这是个对待法,没有声音也就没有闻了,所以没有闻,谁知道有声音?这个道理得要深深的要研究,大家坐这儿听经,要不研究出真实的道理,那不是把自己就冤枉了吗?所以这个闻藉着声音起的、声音籍着闻起的,没有闻就没有声、没有声就没有闻,互相假籍,是个对待法,佛法总得认得这个超伦绝待,这么一说是个对待法,闻要怎么着实?怎么着义呢?你还非藉着他不能明白,你还不能用他,耳朵闻的力量藉着声音起的、声音藉着闻起的,这是个对待法,对待法是不长久的,佛法是超伦绝待,得怎么办呢?总得还要藉着这个闻,籍着声音显出闻、籍着闻才显出有闻性,把闻去了,完全就是个性,这个地方这就是点眼的地方,我刚才说的这个,大家把这个记住了,各人回到自己家里,或是早晨、或是晚上,不用老大的工夫,几分钟的工夫,顶少五分钟,比量比量,倒是怎么回事情?这个经才没有白听,你听完了就过去了,那是白耽误工夫,那是为什么呢?所以讲经也得讲给人听、告诉人,你糊里糊涂的,讲完了就算完了,你得让人明白才行啊,明白了,还得想办法让人用得上才对呀,没有用讲了干什么呢?所以啊,藉着声音起闻性、藉着闻性见自己本有的性,所以,返过闻来闻自己的闻性,因什么这么要紧呢?“性成无上道”,要紧就在这几个字,要不怎么叫明心见性呢?性是不可思议的,你思议就不是,你把这个心用来用去,用的有定力了,自然就没有思议了,你自己也得常常的比量,常常的炼一炼,他不会白听经、也不会白用功,性能成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道,“圆通实如是”,前边说的二十五圆通,没有旁的,实在就是这么个理。底下是赞美法性以喻劝修。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此是微尘佛”,此是指的反闻闻自性,微尘数的这么多的佛,“一路涅槃门”,是无量无边的佛都是走这一条路,涅是不生、槃是不灭,这是不生不死的一个门径,大家不要看轻了,慢慢的比量,几分钟的功夫还没有吗?自己比量比量,比量常了就行了,借着声音显出闻、借着闻显出性,你得藉着一样,不借着一样,你找不着,就是这一条路,没有二条路,“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过去诸如来他由这个法门成就,现在还有没成就的,当下虽然没究竟,已经入了圆明之理,未来修学的人也应当依这个法修,“我亦从中证”,文殊菩萨说,我成了菩萨位,也是从反闻闻自性而成的,“非唯观世音”,不光是观世音菩萨这么成的道。以下述成佛意,结示简选。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诚如佛世尊”,诚是实实在在,如我佛世尊,“询我诸方便”,询问我对大众说一切的方便法门,“以救诸末劫”,以救诸般末劫的世界,我们这是末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一万年就不容易悟了,拉开这个功夫,为的是救人,让人这一万年不开悟,来世开悟,来世不悟,回过来再悟,这是佛的慈悲,“求出世间人”,为的求出世的众生,“成就涅槃心”,成就这个涅槃的心,“观世音为最”,观世音菩萨这一法门为最巧妙、最接近、最容易,“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其他法门很多,不是平常人随便用的,那都是佛的威神之力,能见出人的根性成熟不成熟,才可以用哪种法门,上边说的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三根普被、九界齐收,其余的法门不能三根普被,这是文殊菩萨告诉这个理,让人注意,“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佛的威神就是在事实上就能让人舍了尘劳,还得看机缘成熟才可以,机缘不成熟不行,得上根利智的才行,“非是长修学”,不是一般人常常所修的法,“浅深同说法”,浅是下根人、深是上根人,普同一块说的这个法,不是这个,佛看机缘成熟才对众生说,唯有观世音菩萨修的耳根圆通的这一个法,才能三根普被、九界齐收。以下是顶礼请加以明真实。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文殊菩萨说到这里,“顶礼如来藏”,给佛顶礼,还有如来藏的大法,“无漏不思议”,漏是六根漏在六尘上,见、闻、、尝、觉、知,六胜义根藉着眼、耳、鼻、舌、身、意六浮尘根漏在六尘上,这就叫漏,漏是随地转;我们要自己作的主,不漏在六尘上,时时观照自己,这是真修行,修行还有什么巧法子?把这个理明白了就行了,这是说“无漏不思议”,上边讲的是有漏,学佛如来藏的法,怎么学无漏呢?告诉的很明白,无漏的法不是思想的、不是议论的,你思想的、议论的都不对,不思想、不议论能定住心,自性就现前,人的天性就现出来了,“愿加被未来”,这是文殊菩萨愿佛将如来藏的大法加被未来的众生,“于此门无惑”,对于这一个法门没有迷惑,“方便易成就”,反闻闻自性这个法门又方便又容易成就,容易入手不为难,“堪以教阿难”,因为阿难是当机众,可以代表当时及未来的人,这个法可以让阿难就这么修行,“及末劫沉沦”,我们沉沦在苦海的众生,“但以此根修”,也就是依这个耳根的闻性修行,“圆通超余者”,圆通法门超过一切的法门,“真实心如是”,修真实的心,完全的就如是。以下是大众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段文是当时大众都得着佛法的利益,所以心里头非常的欢喜,“于是阿难,及诸大众”,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及法会的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了然了自己的身心这两分子,得佛极大的开示,大众得着什么大利益而生欢喜?人在世界上,成立这个人、成立这个世界,一共是两大分子成的:一个见分、一个相分,相分是有形有相的一分子,见分是有知见的一分子,这二分子成立这个人身、成立这个世界,因什么欢喜呢?他彻底了,所以彻底的欢喜,欢喜的是什么?人在世界上苦、乐、悲、欢,都是无常的事情,苦悲的时候多、欢乐的时候少,根本上就是人自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见相二分成的人,人都执着在相分上,相分的六浮尘根都有生死、六胜义根没有生死,人以为眼能见,不知眼有见性,光是眼不能见,所以人迷惑才有痛苦,佛才告诉你没有生死的道理,让你转过来,认识六胜义根,才能明心见性,学佛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明心见性这四个字,什么叫明心见性?明白了自己的心、见着了自己的性,认得自己了!佛让文殊菩萨选圆通,由上边一层一层的,说到这里都给他说明白了,大家一明白了,心里当然就欢喜,根本上没有生死,自己承认生死,这个冤不冤枉?见、闻、觉、知没有生死还可有表示,性是没有表示的,性是人的天性、也可说是人的性理,往往有人说,那个人是天性很解脱的,拿嘴这么说,不知道什么东西叫天性?这是人吃亏的地方,佛出世千方百计说的让你明白了,明白了,认得自己就对了!佛又常说圆满大光明镜子照的影子,不学佛法的人,光认识影子是自己;二乘人光认识镜子,不要影子,这是片面的理,说有形相的不好,说镜子光是自己,这比认识影子还强;若明白究竟的理,镜子里的影子,也是镜子的光成的,没有镜光,哪有镜子的形相?镜光好比人的天性,你要知道影子也罢、镜子也罢,当体你别去分别,当体就是一个真的,你知道所现的形相,这是一种物,大光明镜子是个体,有体就有用、有用就有体,体也不离用、用也不离体,要知道这个理就对了;我们凡夫都着在相上,二乘人着在镜子的光上,其不知相与光都是大光明镜子,应当用光就用光、应当用相就用相,本来就没有生死,就是一个变化相,人要知道这个意思,苦恼就少了,要常常起观念,就知道自己没有生死,所以法会大众欢喜,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了,“观佛菩提,及大涅槃”,观察佛的菩提及大涅槃,菩提是智德,有智慧的功德,明白理这就叫菩提;涅槃是断德,断除毛病,你拿定主意,反闻闻自性,不随着形相转,不随世界上的声、色、货、利而生苦、乐、悲、欢,真能把世上的声、色、货、利放下,这就叫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这是说明自己知道归家的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听听这个意思有多光明,这得发信心才相信,没发信心一听就犯疑惑,我把这个理慢慢的说开了,就明白其家所归的道路,这时普会大众都是如此,这里还有天龙八部也都来听法,天是天人,有龙神,还有八部,是空中飞的夜叉也叫鬼神,干达婆是乐神,阿修罗好争斗,男丑女俊常好打仗,迦楼罗是保护佛的金翅鸟,紧那罗是有角的疑神,摩罗伽是大腹蟒神,都来听法,余者还有小乘的阿罗汉、中乘的缘觉圣人、大乘的菩萨,还有新发菩萨心行菩萨道的,能可以度化众生,有十恒河沙这么多位,若没有信心的人就不相信,我们人是少见多怪,佛法是无量无边,佛少说点让人信,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有十恒河沙数,虽然这么多,拿我们心中一想还都装下了,拿世法就无法比量,这个道理得慢慢沉下心去听,“皆得本心”,这些都认得自己的本心了,不是认得肚子里血肉的心、妄想的心,都“远离尘垢”,就是远了尘劳、离了垢染,没有污染了,大家都知道修这个清净心,“获法眼净”,菩萨获法眼,“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性比丘尼在前边经文说过,他迷惑阿难尊者,佛派文殊菩萨持咒救出来以后,他改邪归正出家了,叫性比丘尼,他先闻佛法就证了三果,“成阿罗汉”,不久又闻佛法证到四果阿罗汉,在分段生死了脱了,变易生死还没销灭,人有两种生死:分段生死是指身体、变易是心里的妄想,他证了四果,“无量众生”,还有无量的众生,这都是凡夫,“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发无等等成佛的心,都闻听佛法才发成佛的心。底下叙说,为末世示道场方法,先陈请。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阿难在大众中整理好衣服,恭恭敬敬的向佛合掌顶礼,“心圆明”,为的是他自己闻着这种事迹,心里完全明白了,“悲欣交集”,悲是悲往日之迷、欣是欣今日之悟,“欲益未来,诸众生故”,还欲利益未来的人,自己悟了也得让后学佛法的人得益处,这时候,“稽首白佛”,向佛叩头,称“大悲世尊”,佛是大慈大悲,悲悯世界上的一切人,称佛为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说他自己承认现今悟了成佛的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就在这个法门中的修行,没有一点疑惑的地方,就可以一直向前修了,发心修行一定成佛,“常闻如来说如是言”,我常常听佛这样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己闻着佛法,虽然还未得解脱,先发心度人,让一切众生都明白佛法,这才算是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自己觉性圆满了,还能觉悟他人,这种行为就是如来应世,“我虽未度”,阿难尊者对佛说,我自己虽然没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我发愿先度末劫一切的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到了末世,佛法就不兴盛了,邪道振兴了,后来的众生慢慢的与佛道就远离了,因什么远了?就是出了一分“邪师说法”,邪魔外道也传法,太多了,“如恒河沙”,如恒河沙之多,不光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和恒河沙那么多,除了佛这么说,旁人谁敢这么说?邪师出世说法,人心都离佛法远了,欲想着那个时候度化众生,“欲摄其心”,有什么好法子“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道场一立,人人都知道邪正了,与魔的事情远离开了,“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在这里发菩提心,也就不会退转了。以下是佛赞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这段文是佛赞扬阿难问的对话,所以佛说,“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佛说你问的道理善之又善,“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你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你这是一份慈悲心,你要立“楞严道场”给世间人销灾免难,救护末劫沉溺在苦海的众生,你既然替众生问,当然我给你说,“汝今谛听”,你审定实了,用心听着,“当为汝说”,当然我给你说一说,佛说到这里,“阿难大众,唯然奉教”,阿难与大众唯然奉教。以下宣说根本成法,先总说。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告诉阿难,立道场以戒为根本,“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你往常听我说过,不是现在才听到,毗奈耶就是律藏,学佛的人应当学佛的戒律,毗奈耶中宣说修行的法,有三样决定的真实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是佛对他说立道场入手修行的这种道理,这个毗奈耶就是律部里头,宣说这个修行有三种决定义,丝毫也不许错的,“所谓摄心为戒”,头一样就是持戒,心里不要胡思乱想,把心收摄住了,这就叫戒,你要胡思乱想就是犯戒,怎么个理呢?非戒不能修行,“因戒生定”,有一定的戒律,有许多不可以做的,你注意,记在心里,时时的保守,把心摄住了,有什么好处呢?“因戒生定”,修禅定的功夫,是以持戒为根本,不受戒没有定力,你有戒行心不乱想,自然就有定力,因有定力,“因定发慧”,自然的发出真正的智慧来,戒、定、慧叫三学,学戒、学定、学慧这是三次第学,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也不管是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必得这么入手,“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个名字叫三无漏学,详细说就是身、口、意三样,身不守规矩、口随便乱说、意随便乱想,这都是漏落的地方,身所戒的三样是杀、盗、淫,口所戒的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恶口是不逊之言、绮诘是不相干的话、妄言是指空为有、两舌是斗构两头,打官事闹饥荒,意有三:是贪心、瞋心、痴心,一共是十大恶,要把十大恶去了,就是十大善,下作恶这叫止恶,你要再行善事那更好了,十恶转成十善,这就是修行的真法,这叫三无漏学。以下别示四重以障无漏,先牒征,后详示,初详示淫戒。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先标起来,底下详细释之,“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怎么叫戒?以下先详示淫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设若是世界上六道的众生,“其心不淫”,没有淫欲心,“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若没有这个心就脱出生死了,就不随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你要修正定正受,根本上是为出尘劳之苦,“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心不能除尽,你出不了尘,“纵有多智,禅定现前”,纵令你有顶大的智慧,有很深的禅定现前,“如不断淫”,要不戒淫也不行,如果你不断淫,“必落魔道”,将来你就落于魔道,魔也有品级,“上品魔王”,上品魔王做完了就得下地狱,不是成了魔王就好了,“中品魔民”,中品给魔王作老百姓,“下品魔女”,迷世间的人,“彼等诸魔亦有徒众”,佛说像这些魔王也有许多徒弟,“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各各都说他们这个道理能成无上道,没有比这个理再高的,佛告诉说,“我灭度后”,我要入灭以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以后末法之中魔民就多了,“炽盛世间”,在世间上就像火炽的那么厉害,“广行贪淫”,这些魔广行淫欲,“为善知识”,他的徒众都叫他为善知识,把世间人迷惑住了,这是佛嘱咐别上他的当,“令诸众生落爱见坑”,这爱见就是成淫欲的根本,这还有好吗?“失菩提路”,佛对阿难说,我入灭后,你宣传佛法,你要知道世间上是很危险的,入了爱见坑就失去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你要教化世间上的人修正定正受,“先断心淫”,先断淫欲心,不断不能修,“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佛说的这些话,这是不许更改的,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教诲,别含糊了!“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佛对阿难说的最要紧的修行话,若想修行禅定,还不断淫, “如蒸沙石,欲其成饭”,说一个比喻就如同蒸沙子石头,想煮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你经百千劫也不能煮成饭,“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根本沙子不是饭的根本,你要修行,根本这就不是修行的事情,拿这个做个比喻,“汝以淫身,求佛妙果”,佛对阿难说,你要想不断淫欲,拿淫欲的身求佛不可思议的佛果是错的,“纵得妙悟”,就算你有智慧开悟了,那也不行,“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这里佛说的比喻很沉重了,什么叫三涂?刀涂、血涂、火涂,猪羊鸡鸭、鱼鳖虾蟹这都有三种苦,以淫为根本,三涂之苦必定不能脱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你想修不生不灭的佛果,哪一条路能修证到?“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必定使令淫机身心俱都断了,把这个断性也断没有了,“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在佛的菩提果上才能希求冀望可以成就,“如我此说,名为佛说”,照我这样说才叫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不照此说就是波旬魔王之说。以下第二杀戒。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上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段说明戒杀,佛对阿难说,“又诸世界六道众生”,世界六道的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要想修行先戒杀生,其心中不杀,自然就不随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你修三昧本应当出尘劳之苦,“杀心不除”,杀心要不除,“尘不可出”,尘劳之苦出不去,“纵有多智,禅定现前”,纵令你有多大的智慧,乃至禅定功夫现前,“如不断杀”,如果不断杀业,“必落神道”,必定落于鬼神之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上品为大力鬼神,“中品则为飞行夜叉”,中品为空中飞的夜叉,“诸鬼帅等”,诸鬼里头还有大帅领导他们,“下品当为地行罗刹”,下品在地上行的叫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鬼神是个总名,他也收不少徒弟,“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各各都说将来成无上佛道,“我灭度后”,佛说我灭度以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这类的鬼神极多,“炽盛世间”,就像炽盛的火,盛行于世,“自言食肉得菩提路”,他说吃肉能可以得证佛的菩提果位,佛对阿难说,“我令比丘食五净肉”,印度那个地方是盐碱不毛之地,佛慈悲愿力,变化的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没有生命,“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因那里不出五谷,草菜不生,假名为肉,“汝得其味”,那都是我化现的,“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我灭度后,没人变化五净肉,再食众生肉,名为释子,那就不可以了,“汝等当知”,你们应当知道,“是食肉人”,是食肉的人,“纵得心开”,纵算他是悟了道理,“似三摩地”,就与三摩地相似,“皆大罗刹”,皆还是大罗刹鬼,“报终必沉生死苦海”,等果报临终,必得沉沦在生死苦海,“非佛弟子”,那不算佛的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的事情不断,“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怎么说世界上吃肉的人得出三界?这是做不到的,“汝教世人修三摩地”,佛对阿难说,你教世人修行三摩地,头一样断淫,“次断杀生”,第二样就要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晦”,这是本如来佛决定的清净明晦,这不能不信,不能随自己的便,任意吃众生肉,“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出家人别说害生命,就是在小道上走,尚且不脚蹋生草,“况以手拔?”何况拿手去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云何大悲心的人,忍心取众生肉,以充口福?太不对了,“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比丘不但不吃,连穿衣服都不许穿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是东方的以及此土的靴履裘毳都不许穿,乃至不吃乳酪醍醐,像这样才真是与世真脱、出三界的真因,“何以故?”是什么缘故?“服其身份,皆为彼缘”,你和他结上缘,你就不容易脱出去,“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人吃地上出的东西,你和地结缘,就离不开地,这个人原来都是天上的人,从色界天下来,看见地球好玩耍,由这里来往常了,地上出的地肥,天人本不吃这重浊的东西,他想吃吃尝尝,吃完了这身体慢慢就重了,往天上飞不动了,他吃这地肥好吃就恋住了,就在这地球住下,这说白色界天来的人,因恋吃地肥就不能离地飞行,这是和地结下缘,要根本解决,必得使这众生,“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这是干干净净,这个人不与众生结缘,所以佛的戒律上让人不杀生、不穿皮衣服,这是为的不和他们结缘,佛拿吃东西来做比喻,你吃地生的东西,你就离不开地皮,“身心二涂不服不食”,不但身不与众生结缘,这个心也不要想他,也不穿皮类的衣服、也不吃他的血肉,“我说是人真解脱者”,佛说是人真解脱者,永在佛地上得法自在,到了佛果永不还债,你欠下什么债,还什么债,“如我此说,名为佛说”,如果照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不如此说,即魔王说。以下说盗戒。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末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损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对阿难说,“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六道众生其心要是不偷,在世界上就没有生死相续了,“汝修三昧”,你既然想修正定正受,“本出尘劳”,本来是要脱离尘劳之苦,“偷心不除”,偷盗的心不除去,“尘不可出”,你偷什么,将来还要还什么,一点也不会错的,“纵有多智”,纵使你智慧多,“禅定现前”,禅定功夫也修成了,“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你要不断偷,也就等于白修,结果落于邪道里去,不能归正道,邪道里头也分上、中、下,“上品精灵”,是天上的妖魔鬼怪,“中品妖魅”,是胎、卵、湿、化这些鬼头,叫魑魅魍魉,“下品邪人”,他竟说邪法子,胡说乱道,“诸魅所著”,一切妖魔鬼怪都着在他身上,“彼等群邪”,像这些邪术邪人,“亦有徒众”,他们也有多少徒弟,“各各自谓”,各各都说,“成无上道”,他的道理能成无上道,佛对阿难说,“我灭度后”,我灭度之后,“末法之中”,佛法将末的时候,“多此妖邪”,有这些妖魔鬼怪,“炽盛世间”,就像火炽在世间上,热热腾腾传他的道,“潜匿奸欺”,潜藏着、隐匿着奸、盗、邪、淫,欺负人的这些事情,“称善知识”,大家都称他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外道的老师各自说他已经得着最高的上人之法,“詃惑无识”,他自己迷惑没有知识的人,“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他拿邪法子迷惑没有知识的人,又恐怕他将来没有信心,所过之处,让人的家里都耗散了,就是这种厉害法子,“我教比丘”,佛说,我教化比丘跟我出家,修行的人翻乞士,上乞佛法以滋慧命、下乞饮食以度生命,“循方乞食”,顺着一定的方法乞食,不能随便乱乞,“令其舍贪”,令其舍去贪心,“成菩提道”,能成佛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我让比丘乞食,不自己煮饭吃,为什么呢?他一生一往一还,永不再来,永住佛地了,“寄于残生”,在这个世界上还算有这么一点残生,这个生命不多久了,就叫残生,“旅泊三界”,旅是行旅在陆地上,和住店似的,一会儿就过去了,泊是行船,在港口住完了就走,不能久住,三界就好比是旅店一样,“示一往还”,往来世间再还回佛国,“去已无返”,从此去了再不来人间受苦,“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这是佛指穿佛法的衣服,不修佛法的事情,这就为贼人,也装为和尚、也装为比丘、也装修行人,他不做佛事,这就是贼人,假借我的衣服,贩卖如来的大法,造种种业,像这些人,“皆言佛法”,他还说他做的都是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却不是出了家受具足戒的比丘,“为小乘道”,外道说自己是大乘法,说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由这种假佛法,让众生疑惑,耽误了世界上无量的众生,“堕无间狱”,把人引堕了无间的地狱,“若我灭后”,佛说若我灭度以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这是佛弟子发心决定修这个正定正受,“能于如来形像之前”,发恭敬心,“身然一灯”,在身上燃一个灯,中国的出家人受戒的时候有燃灯、燃香的供佛,“烧一指节”,还有另外烧一指节供佛的,“及于身上爇一香炷”,还有在身上燃一枝香,随自己的便,多少在自己发心,不是逼迫人的事情,在燃灯燃香的发心供佛的这个人,“我说是人,无始宿债”,无始劫来你欠的命债、钱债,乃至所有的一切债,“一时酬毕”,把欠的一切债都还清了,由此“长揖世间”,长长的作一个揖再不来世间,永住佛地了,“永脱诸漏”,诸漏是六根不漏在六尘上了,“虽未即明无上觉路”,你受了戒,虽然当时不明白无上的觉道,虽然没开佛的知见,“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这个人对于佛法已经有了决定心了,不能够再堕落了,“若不为此舍身微因”,你若不是为燃香舍身这么点疼痛的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你就算是修成了无为大法,你必得还来人叩山受生死,“酬其宿债”,酬还宿债,你能供佛燃一香或一灯,你就把债永远还清了,“如我马麦”,这是佛自己说,我在多生多世以前,我还造过业,我看见比丘不像,我说这些比丘将来都吃马麦,我今世还这个账,吃了三个月的马麦,马麦就是大麦,不好吃,可以喂马,所以叫马麦,我们吃的是小麦面,“正等无异”,佛说,和我一样,就是成了佛也要还债,一汝教世人修三摩地”,佛对阿难说,你教世间人修正定正受以后,“后断偷盗”,必须要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这才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的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教诲,听到这话,一定要照着行,“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以是之故,你若想修行而不断偷,“譬如有人,水灌漏卮”,好比漏卮,上边是大口、下边是小口,往瓶子里倒水的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经多长的时间也灌不满漏卮,“若诸比丘,衣⿳之余,分寸不蓄”,这是专为比丘说的,除去日食一餐外,分寸也不许蓄藏,比丘不蓄隔夜食,受了菩萨戒可以方便教化众生,“乞食余分,施饿众生”,比丘乞食下的施给饿的众生,不许保存着留下顿吃,“于大集会,合掌礼众”,说到大众集会时,僧人多,自己先除去自高自大的心,用谦恭和气的心合掌礼众,给大众行礼,知道这个修行的法子,“有人捶詈”,有人骂我、挖苦我、打我,“同于称赞”,同于称呼我、赞扬我,你得发这个心,“必使身心”,连身舍了,心也不许注意,“二俱捐舍”,这两样都要舍了,“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这是说能可以把自己的身肉和一切众生共,我不将如来不了义的说法“回为己解”,反过来当做我自己的解说,“以误初学”,你不知人根性深浅,你就乱说法,这就是耽误初学的人,你不知道应当浅的浅说、应当深的说深法,“佛印是人得真三昧”,你要把这些毛病去了,佛印可这个人修行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以下大妄语戒。
四断妄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末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己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称。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则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是第四段大妄语戒,学佛人最要紧的是守根本上的戒律,四大科是淫、杀、盗、妄,这四科包括一切的戒律,在家人守五戒、沙弥守十戒、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受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这里有这么多的分别,有深有浅、有轻有重,戒有可以开绿的、有不可以开缘的,有轻重微细之分,这里佛说大妄语,人要修行丝毫不许犯,这是根本戒,怎么叫大妄语?人平常说话,说旁的瞎话罪还轻,若说到大妄语,这个罪超过一切罪,比什么罪都重,什么叫大妄语呢?我先说个根,没得着真正的佛法,说得着了,未证到果位,说证到了,以着这个骗人,受人的供养,这叫大妄语,这是很大的罪,这话佛为什么对阿难尊者说?阿难尊者他发大心,他自己不先修成,就先发心要度一切人,同得佛法的利益,一块成就佛道,他发这个心当然是大菩萨心,“阿难,如是世界”,佛说现在这个世界,“六道众生”,有六道众生分三善道、三恶道,“虽则身心无杀盗淫”,虽然修到不杀、不盗、不淫,很可以了,“三行已圆”,这三种修行已经修圆满了,“若大妄语”,最后这个大妄语更要紧,设若他不明白佛法,他说已经明白佛法了、明心见性了,若是说这个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他三行虽然修好了也不能清净,“成爱见魔”,因大妄语成爱见魔,有这种邪知邪见,他没修到,他说达到了,为欺骗人,他这样就“失如来种”,有如来种子,将来能成佛,因大妄语,就失了成佛的种子,“所谓未得谓得”,未得到说得了,“未证言证”,未证到果位说证到了,“或求世间,尊胜第一”,或求世间最胜无比、第一尊贵,“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他自己对着现前这些人说,我今已得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道”,四果,他未证到,因大妄语就成了爱见魔了,完全都不能成就了,这大妄语最厉害,“辟支佛称”,还说辟支佛果,由十二因缘还灭门修成的中乘圣人,他不肯度化人,独善其身,“十地地前诸位菩萨”,十地的位子他不容易证到,他说十地以前的位子已经证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地前诸菩萨位,我已证到了,“求被礼忏”,人人有罪,我替你忏悔,“贪其供养”,这种人虽然有点修行,大妄语一成,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他贪世间人之供养,“是一颠迦”,这是断善根,由这里不能成佛了,“销灭佛种”,把成佛的种子销灭了,“如人以刀断多罗木”,说一个比喻,就如同一个人,拿刀把多罗树砍断了,永远不活,“佛记是人”,佛从此记住这个人,“永殒善根”,是永远断了善根,损害自己,不能成佛,“无得知见”,再也不能回复佛知佛见,“沉三苦海”,由这里就沉沦了三种苦海,三苦海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升沉不定最苦,就因大妄语,“不成三昧”,不能成就三昧,佛又恳切的嘱咐阿难以及大众,“我灭度后”,佛说我灭度以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敕令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应身各各生于娑婆世界之中,在末法之中也要度化人,“作种种形”,作种种形相,“度诸轮转”,度这世界上轮转不息的这些苦恼众生,“或作沙门”,沙门翻勤息,是出家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叫沙门,“白衣,居士”,白衣为普通的老百姓,居士为四民之首,士、农、工、商,头一个字称士,“人王,宰官”,也有作大官、宰相,或为“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淫女就是指摩登伽女,他已经证圣果,寡妇指的摩登伽女的母亲,虽没说到证什么果,可是都信佛了,“奸偷屠贩”,不管他是奸盗邪淫、屠杀贩卖肉类,就是这些事情,“与其同事”,我敕今菩萨与其同事,下贱人也有佛性,也得度化,“称赞佛乘”,对他们也得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都要度他成佛,佛法是平等的,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皆令其得到佛法的利益,“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虽然这样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要是说出,“泄佛密因”,这是泄了佛的密因,“轻言末学”,不许轻言末法之中学佛的人,“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还有一种可以嘱咐的地方,释迦佛临命终时,嘱咐弟子们修四念处,唯除命终可以许说,我有重大的事情咐嘱后人好保守佛法、好度化众生,那时可以说“阴有遗付”,还是暗含着嘱咐行持佛法,这才说实话,“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怎么有的人不是菩萨、阿罗汉来的,自己胡说乱说,假充是圣人,惑乱众生的罪,“成大妄语”,其大无极,“汝教世人修三摩地”,这是佛嘱咐阿难尊者,你教化世人的时候,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最后的是断除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晦”,这是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不能错的,“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以是之故,阿难应当知道若不断大妄语,尽是自己夸自己好,那就错了,底下说一个比喻“如刻人粪为栴檀形”,人粪是臭的、栴檀是香的,你拿人粪做什么形相,还能有栴檀的香气吗?这是比如大妄语,还能修成佛道吗?“欲求香气,无有是处”,人粪变成栴檀香是不可能,“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修行一定要直心,不要有弯曲的地方,才能成就道业,“于四威仪”,四威仪是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威仪, “一切行中,尚无虚假”,所有一切的修行法中,没有虚假的,“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这话哪能说出?你要说这个话,给你说个比喻,自己要自己的命,“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一个穷人什么也没有,你自己说我做了皇帝、做了帝王,你这不是自找死吗?“自取诛灭”,自找挨杀,“沉复法王?”这又比方一下子,你假充帝王就犯死罪,“况复法王?”佛为无上法王,比帝王高的多少万倍,你还能假充吗?“如何妄窃?”你妄语窃谓明白佛法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地不真,果地哪能真?骗人就是骗自己,“求佛菩提”,这样还能求无上佛菩提吗?再说个比喻,“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这比方一种野兽叫獐子,它的肚脐里头有麝香,它也知道自己的肚脐是宝贵的,它被打猎的打伤了,它想把这个肚脐子吃了,不让他得去,因肚脐丧的命,到了这个时候,这个人和獐子似子,也无济于事,拿这个比喻谁还来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心不弯曲,一切事情都真真实实的,这才能“入三摩地”得正定正受,“永无魔事”,照这样修行,永远不会招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这个人佛给他印证,不打妄语、能直心直事,能够这个样子,他这才能成就菩萨无上的知觉,最高上的知觉就是成佛果,“如我所说,名为佛说”,照我这样说,就是佛说的话,“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以下是明诵咒治习,此结明欲摄其心。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