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庄严菩萨道
如本法师着
佛法讲因缘,无因缘不成法。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书的问世,也是种种因缘的成熟,这本书的圆满,是在很艰难的环境下完成的。
写佛书期间,每天以十二个小时投入著作,日日如是,从未间断,因此,精神疲惫不堪,六月十二日那天,身心无法支持,终于倒地了。由早上九点晕过去,到九点三十分才清醒过来,前后刚好晕过三十分钟,不增不减,同时顺着晕倒的时间也睡了一觉,真是功德无量!
相隔第二天,下午三点正在写作之际,总觉得头昏脑胀,脸部逐渐发冷,四肢无力,突然肚子又来了一阵绞痛,在身不由己之下,旁边无人,这时后的我,双手抱着阵痛的肚子,移动沉重的脚步,走进佛堂,双腿长跪合掌,向佛法僧三宝祈祷而说: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弟子一心归命三宝,平日身心健康,安然无恙;今日发心要完成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佛书,却带来一连串的魔障与病苦,早不来迟不来,就在这时刻业障现前,来破坏骚扰我的写作,一切业障重重,唯愿三宝加被,令弟子身心安康,肚子绞痛康复;让这本万德庄严菩萨道的佛书,能够一帆风顺写作圆满。
佛陀啊!弟子精神不振,东倒西歪,肚子绞痛,全身发冷,身心不得自主,恳请三宝加被,令此书早日圆满成就,以利一切有情,破迷启悟,离苦得乐,转凡入圣,是为所求!’
如此祷告三分钟,当下应验,马上头部阵阵清凉,如饮甘露,由上而下,顷刻之间,浑身舒适,自在无比,实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于是,又拿起笔杆,马不停蹄接着又开始写作!
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佛书,就是在如此艰难重重中所完成的,重重艰难,关关突破,最后,终于问世了!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书,以十个纲领赅摄菩萨道融入本书,有组织,有体系,引经据典,以万德庄严为果地,以菩萨道修证次地为因,于是次第组合圆成。拙衲如本业障深重,智慧浅薄,无能尽广大之力供养三宝,无能奉献给诸大善男子善女人法语,仅以‘万德庄严菩萨道’之书,以最恳切前成之心,奉献供养诸君,普愿诸君共发菩提心,勤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因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
诸佛皆已证悟一切诸法实相,德行具足圆满,不偏不缺,故名万德庄严。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欲证无上佛道,必须广修万行万德,于此万行万德圆满,方得成就佛道。
万德是数量的比喻,佛的德行何只万德?佛之德行由无量劫来,勤修一切法门,广度无量众生,所累积的德行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所以说,万德是一种比喻,古人以‘万’字代表数量极多之意,故称之为万德。
所谓庄严者,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也。
一、智慧庄严: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二、福德庄严:谓诸菩萨广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又有二种庄严之说:
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非庄严者,即形相庄严也。是名庄严者,即第一义庄严也,分别解释如下:
一、形相庄严:谓人若是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有生有灭故,若言我能成就者,是沾染色声六尘等境,于缘影世界捉摸,非真庄严,是名形相庄严。
二、第一义庄严:所谓以无所住着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综合万德庄严而言,诸佛能以正法严饰自己,令自己身心清净,得到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得到色相庄严与自性庄严。非但如此,更以大悲心所流露,以及正法严饰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皆得身心清净,亦如自己一般,得到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色相庄严与自性庄严,正等无异。
万德庄严是站在佛的果位而言,唯有佛方堪称为万德庄严,毕竟佛已圆满三觉,所谓自觉、觉他、圆行圆满,正如此意;菩萨是发菩提心之行者,尚未证成佛果,故不可堪称万德庄严。菩萨是遵循万德庄严而迈进。
佛藏经云:‘菩萨为因,佛为果。’
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广修六度万行,再经百劫修相好因,相好修满,便成佛果。
万德庄严是佛的果位,菩萨欲到达万德庄严之果位,必须生生世世,发大菩提心,累生累劫不断庄严智慧、庄严福德,最后因果圆满,成就菩萨道,展现万德庄严。
菩萨道之行者,必须具足发过菩提心,发过菩提心者,方可称为菩萨道人。因为,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没有成就佛道之心,终不得成佛,何以得知?因为菩提心总摄信愿、慈悲、智慧故。
上自诸佛,下至凡夫众生,乃至含灵蠢动有心者,欲成就佛道,皆不可忘失菩提心、舍弃菩提心、甚至不发菩提心。何以故?因为十方诸佛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并护持菩提心如眼中珠,不可令异。
诸佛皆已如此,我辈众生乃至一切含灵蠢动有心者,更无别法可循可依,岂可背弃菩提心而不顾?若弃菩提心而不顾,欲成就佛道,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菩萨道首要条件,就是要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者,当下就是菩萨道的行者,更无有异,这如何而说呢?佛经明文所述,分别如下:
华严经云:‘菩提心生出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华严经云:‘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
由经典的见证,我们欲当菩萨,当菩萨应该护持菩提心、发菩提心、依菩提心圆满佛道。毕竟,十方三世诸佛,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一切诸菩萨行,皆依菩提心出生故。
成就诸佛的渊源,行菩萨道的原动力,其根本因素,就是在菩提心的有无关键,发与不发为分水岭。如果要问是什么原因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菩提心是佛魔之别,菩提心是世间与出世间之别,菩提心是染净之别,菩提心是迷悟之别,菩提心是轮回与不轮回之别,菩提心是光明与黑暗之别,菩提心是生死与涅槃之别,菩提心是上升与堕落之别,菩提心是束缚与解脱之别,菩提心是究竟与不究竟之别,菩提心是偏圆之别,菩提心是大乘与小乘之别,菩提心是苦乐之别,菩提心是凡圣之别。
诸位同参道友们!菩提心有这么重要,身为菩萨道之行者,要有如是正知正见;菩提心者,是佛道与魔道关键所在,我们岂可弃之而不顾!菩提心是世间与出世间枢纽之别,我们岂可疏忽轻视之!菩提心是染污与清净之分水岭,我们岂可忘失大意!菩提心是迷妄与觉悟之界碑,我们岂可等闲视之!
菩提心是轮回与不轮回的焦点,我们岂可置之不顾,令自己堕落五欲六尘!菩提心是光明与黑暗之摩尼珠,我们岂可黑白不分!菩提心是生死与涅槃一体两面说,我们岂可笼统视之!菩提心是上升与堕落之跳板,我们岂可傲慢自己!菩提心是束缚与解脱之法药,我们岂可不自治!菩提心是究竟与不究竟之智慧眼,我们岂可不普照觉察之!
菩提心是偏缺与圆满之大圆镜,我们岂可执着边见乎!菩提心是大乘与小乘两者发心差距处,我们岂可舍大取小乎!菩提心是痛苦与快乐之解缚大师,我们岂可随波逐浪,循声逐色!菩提心是凡夫与圣者之桥梁,我们岂可不攀登三宝,而令自己沉溺六道!
菩提心能让人回小向大,菩提心能让人回事向理,菩提心能让人回因向果,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母,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总原动力,因此,菩萨道的行者,不得舍离菩提心,忘失菩提心,疏忽菩提心;更应该加强发大菩提心,护持菩提心,实践菩提心,圆满菩提心,是故:
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为魔业。’
历代祖师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守护菩提心,如护眼中珠,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念念菩提心,就是念念成佛之心,菩提心对行菩萨道者而言,实在珍贵如命!
梵网经菩萨戒云:‘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己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因此得知,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尊严!何等的难遭难遇!何等的理念!
这话从何说起?理由很简单,因为发心学佛的动机,其目的在于成就佛道,既然是为了成就佛道,就必须发心行菩萨道,行菩萨道的条件,就应该发菩提心,当下发菩提心,就具足当菩萨的条件,菩萨就是发过菩提心的人,发过菩提心的人,依菩萨道而实践,人人皆可堪称菩萨道人。
同样的理由,若退失菩提心的人,就不能堪称是菩萨,当下也就失去菩萨的身份,失去菩萨的条件。
总而言之,发心要成佛,心须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必须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者,当下即是菩萨。问他是否菩萨?是问他是否发过菩提心?以菩提心之有无,来决定他是否菩萨,也就是说,是菩萨或非菩萨,其分水岭,肯定在是否发过菩提心!以此来论定也。
菩萨道之行者,要心怀大慈悲之心,观看三界众生之苦,如自己之苦,无尽的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如自己在轮回,悲心彻骨,悯怀人溺己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胸襟,菩萨道的行者,若能如是发大心者,方不愧是菩萨摩诃萨,能兼善天下,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互相提携,互相鼓励,互相普劝,共同发菩提心,广度无量众生,是名为菩萨道。
当菩萨的条件,就是发过菩提心的人,发过菩提心的人,当下就是菩萨。
菩萨.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全部译作‘菩提萨埵’,意思是觉有情。觉是觉悟、觉了、觉知、觉见的意思;有情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的意思。
将‘觉有情’三个字组合起来,含有两层的意义:一、发心上求佛道的有情众生。二、同时也发心启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发起上求佛道之心。合拢而说,觉有情.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我们信佛学佛的目的,其宗旨在于成佛,佛的境界至高至上,至妙至中,至大至刚,至圆至明,至实至真,至宽至深,博大无碍,成佛之道的行程,乃非常艰钜而遥远的,一个人从最初心开始信佛学佛,要经过三祇百劫的时间过程,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佛虽然是难成的,终究是能成的,须要付出努力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的菩萨道。
菩萨.是由实践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实践菩萨道觉行圆满而得名。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道的结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萨道,欲行菩萨道,必须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便是菩萨,行了菩萨道,必定结果,成就佛道。
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有二世的菩萨、有数百世的菩萨、有几劫的菩萨、有凡夫未证悟的菩萨、有已证悟的大菩萨、层次高低不齐,但是总目标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现在依佛经之大意,略分四种菩萨,分别叙述如左:
四种菩萨:一、名义菩萨。二、凡夫菩萨。三、登地菩萨。四、佛菩萨。
一、名义菩萨
何谓名义菩萨?所谓名义菩萨者,就是已发菩提心者,一心一意为成就佛道而精进,但是尚未受过菩萨戒,此辈的菩萨行者,称之为名义菩萨。
二、凡夫菩萨
何谓凡夫菩萨?所谓凡夫菩萨者,即是发过菩提心,同时也受过菩萨戒,但是尚未证得果位,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萨’或‘假名菩萨’。此辈菩萨称之为凡夫菩萨。
三、登地菩萨
何谓登地菩萨?所谓登地菩萨者,就是已发过菩提心,已受过菩萨戒,已证悟到法身者,又称之为法身大士,又称为登地菩萨。有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菩萨。地是能生能载的意思,能生无量功德,能载无量众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载,一地比一地广大,一地比一地高深,故名之为登地菩萨。
四、佛菩萨
何谓佛菩萨?所谓佛菩萨者,就是已经到达佛地的诸佛,乘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倒驾慈航,为度化无量众生,示现菩萨身份,以普济一切苦难沉沦的众生,诸佛以权宜方便所示现,如观世音菩萨,就是正法明如来所示现,如此之菩萨,称之为佛菩萨。
以上所举出的四种菩萨,其果位不齐,境界有深浅。名义菩萨与凡夫菩萨,尚未证得果位,还属于低级菩萨,于六道中生死轮转,是由业力决定的,不得自主的;登地菩萨与佛菩萨,已证悟到清净法身。所以,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于六道生死中,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能够自由作主的,属于高级菩萨,神通自在,分身百界,无量化身,普度无量有情故。
菩萨在实践菩萨道的历程,乃至度化众生的当中,其智慧与慈悲的运作,随各人的根机深浅,利钝偏圆,发心轻重有所差别,现在分别叙述三种菩萨,何等为三?恭录如左:
三种菩萨:一、悲增菩萨。二、智增菩萨。三、悲智双运菩萨。
一、悲增菩萨
何谓悲增菩萨?所谓悲增菩萨者,就是重于悲心的菩萨,所谓: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生,菩萨于此初发心。
此悲增菩萨,于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皆以大悲心为前提,往往缺乏智慧的开导,有时候不能与中道相配合,因此,不能把事理处断很圆满,顾此失彼,顾彼失此,美中不足,仍然有缺陷故,再严重者,佛门称之为‘败壤菩萨’,就是凭着勇猛的发心,与悲心的流露,对于佛教之教义,似懂半懂,盲修瞎炼,没有智慧引导,易于闯祸。
此辈发心菩萨,重于悲心的增上缘,多少存留感情之意,常为别人着想,忘了自己的境界尚不足,因此为了度化他人,反而自己有堕落的危机!如自己不能游泳,想要救沉溺的人,随时皆有生命的威胁,所谓:泥菩萨过江。正如此意;菩萨行者,功夫不足,智慧浅薄,自度尚不能,焉能度人!
大智度论云:‘凡夫未断惑,因而发愿,历历生生,欲留娑婆度化众生,如同一只破漏之船,想运载一人过河,无有是处。’
悲增菩萨本身尚未证成果位,无明惑业未断,智慧不足,信愿不足,神通不足,三业大用不足,如此缺陷累累,将如何度众生呢?自己未能自度,而先度人,如此发心,是不尽理想的,随时随地皆有堕落三涂的危机,纵然发挥慈悲的功用,此慈悲因无智慧参与运作,带有感情意识成分,以感情意识度化众生,就蕴藏有我执的作用,会带来美中不足,不能与纯粹的佛法相应共鸣,逐步流俗,不知不觉自陷陷人!
历代祖师云:‘凡夫发愿,欲留此娑婆世界,历历生生,度化众生,圣者所不容,何以故?犹如逼鸡下水。’
由此可见,只凭慈悲之心,想要度众生,自己又没有具足相当的功力,种种条件又不足,自度已发生困难,度人岂不是纸上谈兵,徒劳无功,欲升反堕!
是故,悲增菩萨往往因悲心所流露,不顾自己安危,勇往直前,欲度化众生,具有浓厚宗教情操,依此而为,总是无法尽善尽美的,从中应该有智慧的融注,慈悲与智慧等持,只管齐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中道相应,岂不妙哉!
二、智增菩萨
何谓智增菩萨?所谓智增菩萨者,就是着重智慧的修持,处处以智慧为引导,能以智慧透视人事物的真相,而心地明朗不迷;以大智慧观照人生观与宇宙观,自性觉照五欲六尘,了知诸法空无自性,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实,缘起性空,总显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一切法无自性空。
以此智慧觉照万法,无非空性,无非幻有,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生命与诸法当体即空,不可得不可住,得亦得不住,住亦住不得,本质不坚牢,是故可坏性、无常性、幻化性、空性、无自性、非独立性、不自在性故。
智增菩萨能洞彻一切诸法实相本体,了知万法原来空幻不实,因此,不着迷一切诸法,对五欲六尘无心,永处觉照,不惑不动,不沾不染。如此一来,自性智慧倍增,解脱得快,超越得快,速证空性得快,与菩提相应快,与涅槃共鸣火速。这话如何而说呢?因为,不知无常者,则不知空性;不知空性者,则不知涅槃;若不知涅槃者,始终不得证涅槃。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若能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见,如是正见,诸佛赞叹,诸大菩萨欢喜,天龙八部拱手嘉许。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大般若经云:‘观一切法平等平等,皆以无性为性。’
大般若经云:‘无尽无数无量无边,若义若文,俱无差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故。’
大般若经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十方界,为诸有情宣说正法,无不皆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
引经据典的节录下来,经文明确启示,三世诸佛示现人间,阐扬佛法之际,无非令一切众生,悟明诸法本性空,与本性空相契应,因而证悟菩提;若不与本性空相应,此人不明佛所说义,若欲证成菩提,终无是处。
以智慧为增长进道的菩萨,就是着重智慧解脱,以速证涅槃,速证菩提为前提,此辈之智增培萨,假使没有慈悲心的滋润,或多或少,会踏入声闻缘觉二乘的行者,往往会秉怀独善其身的倾向,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速想证入涅槃,不想于三界生死中度众生,一切有缘就度,无缘就随缘了。
智增菩萨于五欲六尘中打转,觉得身心疲劳不堪,众生个性刚强,难调难伏,众生不好惹,一方面,于无量劫中,受生死轮回之大苦难,一想起就心生恐怖,于是厌恶娑婆,欣慕涅槃,早登涅槃。
此辈之智增菩萨,也是美中不足的,以智慧观照人生,与宇宙真相后,了知万法空幻不实,随即不沾染尘欲,心对境不生心,永寂如空,证入涅槃;因此,度众生之心愿,也就不悲切了。一旦修行落入空智,失去大悲心,当下就失去了修行者本有的风范,顾此失彼,顾彼失此之缺陷油然而生,并失去了智慧与慈悲中道法,是故:
龙树菩萨云:‘悲愿不足而空智生,必堕声闻。’
正如此意,在修行的过程,着重智慧解脱的菩萨,应该有如此共识。智慧是解脱生死轮回的一把无形利剑,能透视尘欲真相,能洞达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来面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智慧而共证无上菩提,我们凡夫众生也不能例外,也要依大智慧而共度生死无明根,这是无可或疑的;但是在修行的历程,智慧与慈悲要运作得合乎中道,才不至于陷入偏重智慧失去慈悲,乃至堕入声闻缘觉二乘,有关这点,岂可不慎哉!
三、悲智双运菩萨
何谓悲智双运菩萨?所谓悲智双运菩萨者,就是此辈菩萨,在修行的过程,能够运作智慧慈悲合乎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当运作慈悲之际,智慧在慈悲中;当发挥智慧之时,慈悲在智慧中。
智慧就是慈悲之体,慈悲就是智慧之用。智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智慧。离开智慧别无慈悲之用,离开慈悲别无智慧之体;用不离体,离体别无用;体不离用,离用别无体;体即是用,用即是体,体用一如,无二无别。
智慧与慈悲,是一如的,这称之为智慧与慈悲等持,是一体两面说,正等无异,无二无别。
悲智双运的菩萨,在修行进道的历程,始终能悲智等持,不偏失一边,所以在道业上能勇猛精进,如鸟双翼,任鸟纵横无碍,翔空自在;又如虎添翼,显威自得。
运作智慧与悲恰当,如水乳交融,不一不二,菩萨在自己修行的当中,为上求佛道,能运作智慧破一切无明惑,无所障碍;在度化一切众生之际,能普施慈悲心引度一切众生,信佛学佛,从中无所障碍,何以故?因为悲智双运菩萨行者,在度化众生之时,能悲心中有智慧的运作,圆融无碍故;在上求佛道之际,自己念念不忘菩提心,菩提心中有慈悲故。
诸位同参道友们!我们有机缘信佛学佛,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动机,都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理想与归宿,都是一致的,那么,在菩萨道的历程,悲智双运的菩萨,顾名思义,别无选择,当下就是我们的理想菩萨,是我们遵循的方针,是我们的导航!
悲智双运的菩萨道,具足佛法的中道法、不二法门、实相法、第一义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目标与归宿。
大乘佛法以六度万行为修行大纲,菩萨修行在因地的时候,必须依六度波罗蜜为修行法则,一一进修入道,可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涅槃安乐的彼岸,由轮回的此岸到达免受轮回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达光明的彼岸,由无常的此岸到达永恒不变的彼岸,由束缚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由污浊世界的此岸到达清凉无垢世界的彼岸,由迷妄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由凡夫的此岸到达圣者的彼岸。
由此岸到达彼岸,必须依六度波罗蜜的修证作为桥梁,才能到达彼岸;菩萨修行为因,将后成就佛道是果,由因到果之间,尚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有待菩萨广修六度波罗蜜来圆满成就。
六度波罗蜜的圆满成就,就是菩萨道的圆满成就,六度波罗蜜是菩萨实践的法门,六度波罗蜜是成就佛道的阶梯,是转凡入圣的宝筏;此六度法门成就的时候,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时候。
由此可知,菩萨道与六度波罗蜜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离六度无菩萨,离菩萨无六度;六度因菩萨而有,因有菩萨方有六度,菩萨与六度之关系,如形影不相离故。现在分别将六度波罗蜜阐扬叙述如左:六度:
一.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度悭贪。
二.持戒(律仪度、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度毁犯。
三.忍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度瞋恚。
四.精进(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度懈怠。
五.禅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乱。
六.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痴。
菩萨的行者,以智慧透视诸法本体,了知诸法本体毕竟空性,诸法所成乃缘起,缘起诸法乃性空;缘起诸法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诸法,缘起与性空是一体两面的。
佛陀怕众生执着一切法为实有,因此才说一切法是空性的,无常的,无实体的,幻化不可得的,大圣佛陀说一切法空,有二层意义:一则破众生执着诸法实有。二则显示诸法之性,毕竟空故。
菩萨道的行者,知道生死当体空性,涅槃也空性;涅槃在迷妄中,不知空性,那么,涅槃即是生死;生死在觉悟中,已体证空性,那么,生死即是涅槃;生死与涅槃只是迷悟差别,染净差别,空与不空差别。
菩萨能正见生死与涅槃两者皆空性,幻化不可得,只是迷悟染净,空与不空之别,于是发起大乘慈悲度化众生之心,于累生累劫中,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誓愿度脱无量众生,皆成佛道。
楞严经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菩萨悲心彻骨,度脱一切众生,艰难无比,众生个性刚强,难调难伏,不易度化,菩萨受尽一切苦难,受尽一切诽谤,受尽一切委屈,受尽一切毒打挨骂,菩萨心里头亦然如如不动,对众生始终慈悲不变,菩萨知一切的委屈,苦难、诽谤、打骂,皆是幻化不可得,当下,与诸法空性相应,心地平静如水,安然无恙。
菩萨道的修证过程,除了自己上求佛道之外,还要度化众生,众生不是那么好度的,有些众生很顽劣,有些很凶暴,有些很有善根,有些很恶劣,有些很会诽谤三宝,有些很护持三宝,各种层次都有,甚至有些是冤亲债主,菩萨都要设法一一救度,不能令一人逃了,只要因缘一成熟,该度的就应该一一度之,实在发大心还是度不了的,那就要等待因缘的成熟了,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
有时候因缘未成熟,拚命的猛度化,紧迫钉人,反而让对方吓坏了,带来不可收拾的后遗症,让众生诽谤三宝,因而堕落三途,这种不合乎菩萨道的作风,是不可行的。
菩萨无尽的度化众生,免不了会遭受一切冤亲债主,或恶劣的众生所诽谤,菩萨此时此刻,应该提起正念,安住在般若空慧中,不被外境所惑动,对冤亲债主与恶劣的众生,亦然平等以待,毕竟,迟早终可成就佛道哩!
华严经云:‘菩萨忍受一切恶果,对众生心平等,而不动摇,如大地。’
我们在历劫中行菩萨道,无论有人非议或是褒奖,能够不受他人毁誉褒贬的影响,而默默的完成自己该做的菩萨道,这才是我们所祈求的理想境界。
菩萨纵然做到了十全十美,也有可能因此遭人嫉,而受到苦难之灾,所以,菩萨道的行者,大可不必为了受人赞扬,或避免非议,蓄意的做到八面玲珑,面面俱到,若如此一来,你必会因而畏首畏尾的,无法放开双手双脚而行菩萨道,又如何能成就无上菩提,证大涅槃呢?诸位同参道友们!你们说是吗?
菩萨道的实践者,了知生死与涅槃是一体的、是中道的、是不二法门的、是实相的、只是迷悟染净的差别而已!因此,坚定不拔的菩萨,随即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与众生共生共死,共度一切患难;菩萨觉悟之后,他心里明明朗朗,灵灵觉觉;我自己有生死,众生也有生死;我有痛苦,众生也有痛苦;我有情绪黑暗的时候,众生也同样有情绪黑暗的时候;我有轮回,众生亦有轮回;我想转凡入圣,众生也想转凡入圣;我想得到究竟快乐,众生也想得到究竟快乐;我想证悟菩提,众生也想证悟菩提;我想成佛,众生也想成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心平等,理理平等,伟大的菩萨道行者,能体悟到这层的境界,当下的菩萨,慈悲心大展流露,大悲心所驱使,于六道中,广度众生,往返不停,不罢不休!
菩萨能运作智慧与慈悲合乎中道而行,是故,道心永不退转,业力挡不住菩萨的悲智,人我是非挡不住菩萨的悲智,诽谤破害不了菩萨的菩提道心,一切顺道之境,难不倒菩萨的菩提道心;天灾地变,考不倒菩萨的菩提道心,无常变迁,菩萨亦然如如不动,何以故?菩萨知世间万法皆空,万法无常,万法空幻不实,一切无非因缘生,因缘灭,菩萨心境永远与空性相应,永远随缘不变,永远不变随缘,菩萨的心境,就这样的平静、统一、自在、和谐、安详,与世无争!这就名之为菩萨,不愧是菩萨,毕竟是菩萨。
菩萨道以万法空性为正见,以大慈悲心为根本动机,不受时空的约束,无量大千世界任菩萨遨游,任意菩萨度化一切众生,无所障碍,因为,菩萨心境已空去一切相,一切念,无所住,与法空性相应,来去自如,度化众生,顺心如意。
佛门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尽,菩提影现中。’
巍巍菩萨道,既博大又精深,般若空性是无际的,大慈悲心是无边的,大誓愿是无终程的,菩萨依此进修,无止尽的广度无量有情;菩萨道的行者,在空有无碍的大前提之下,菩萨心地始终不沾染众生,菩萨心地始终不受名闻利养所诱惑,菩萨于五欲六尘能出入自在,菩萨心地已破时间的牵缠,菩萨心地不受人我是非的诽谤,菩萨心地不受顺逆之境所动,菩萨心地始终动静一如,菩萨心地永远处于不二法门、中道法、实相法、历久不衰,本末一致,直至成就佛道,终无变异。
修行者能依此法门而进道,末了,毕竟可圆满菩萨道,因而证成无上菩提。何以得知?因为菩萨行者,于精进修道过程,其心地从未沾染一切尘欲,一切万法无所取着,处处与中道相呼应,与般若空性一体故;大乘菩萨不住一切法,诸法住处不可得,大乘佛法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住无所住。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取着,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诸法少有取着,不能从此岸到彼岸。’
佛经佷明显的告诉我们,从此岸到彼岸的条件,必须心地对一切法无所取着,若能达到这种境界,才合乎从此岸到彼岸的关键所在;此岸就是染污的世间、生死的世间、轮回的世间、烦恼丛生的世间、黑暗的世间、邪见的世间、无常的世间;彼岸就是清净的世界、涅槃的世界、无轮回的世界、解脱的世界、光明的世界、真理的世界、永恒不变的世界。
此岸到彼岸者,就是度脱众生生死轮回的意思,度脱众生一切苦难不理想的意思,度脱众生一切缺陷累累的意思;使之一切光明理想的意思,使之自由自在无有一切束缚的意思,使之永恒究竟大乐的意思,使之与万法空性相应的意思。
菩萨道的行者,若能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见,诸佛赞叹,诸佛欢喜,诸佛护持。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以三世法性平等故,成道相智。’
这段经文说得更清楚,菩萨不但不会染污此岸,不留住于此岸;更不会染污彼岸,不留彼岸;甚至更不会染污彼此的中流,不留住于中流之处。
这说明菩萨在悲智双运之下,无尽期的广度无量众生之际,心地始终不沾染一切众生与世间万法,心地光明,解脱自在故,称之为不住此岸;菩萨纵然将一切众生,普度到解脱涅槃的彼岸,而菩萨自己受大慈悲心使然,不欣慕涅槃,不住涅槃,又倒驾慈航,回娑婆苦难世界,又广度无量众生,称之为不住彼岸;伟大的菩萨行者,于两岸往返不休不止度众生,从中无有怨言,不叫一声疲劳厌倦之语,更不会忙里偷闲,找个适中之处,好好休息一番,太辛苦,太劳累啦!巍巍的菩萨行者,毫无厌倦之意,称之为不住中流。
菩萨道的行者,实践六度万行,功德无量无边,庄严甚庄严,生生世世,赞叹莫能了,累生累劫,欲报答菩萨的恩惠,终无是处。菩萨真不愧是:人一流,法一流,人称一流,由菩萨担当此一流,最恰当不过。
诸位同参道友们!五欲六尘是无辜的,无好无坏的,任何时间,任何处所,五欲六尘皆是无争的,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五欲六尘,亦复如是。
修行者若能肯定自性,了知万法本空,无自性可得,不为五欲六尘所惑动,那么,自性的功力,久而久之,境界突飞猛进,必得证悟法身,成等正觉。何以得知?因为菩萨正见五欲六尘如幻如化,一切无非缘影世界,不沾染世间种种情欲,毕竟,万法空幻不实故,自性与空性相应,不隔毫端,自性自如如,无动无惑,佛性彰显。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大圣佛陀比喻得非常恰当,不增不减,意思就是说,修道的人,心地的功夫,不可为外境所迷惑,不沾不染,本性要如如不动;犹如一块木头,置于河流,因此,随波逐浪,急缓不停而漂流,木头纵然触两岸,却不停留两岸,依然漂流而下;人类也没有下水取此木头,鬼神从中亦无遮阻障碍,漩涡之水亦无挡住,木头的本身,也没有腐烂败坏的现象;这么一来,保证这块木头决定可漂流入海,更无有疑。
同样的理由,学道的人,不为一切情欲所迷惑,不为一切爱欲之见,众邪所惑乱,因而正念诸法实相之道,不二法门,了达法性本无为,如此勇猛精进,如此修道之人必得菩提圣道。
总而言之,菩萨为了度脱生死,证入涅槃,必须通达一切法毕竟空,毕竟空中,都无有法可名能证,可名所证,可名证处,可名证时,何以故?诸法皆空,若增若减,都无所有,皆不可得。
一切法性皆不可说,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者,诸法实相,不可宣说,如来甚奇方便善巧,而为有情方便显示。
菩萨道的行者,能通达一切法都无实有,离我我所,以无性而为自性,本性空寂,自相空寂;唯有一切愚夫异生,迷谬颠倒。
这一系列的空性般若之法,菩萨了知无余,所以能视生死与涅槃等空花,生死与涅槃如幻如化,佛亦不可得,涅槃不可得,菩萨不可得,菩提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毕竟空寂故。空幻不可得的一切法,是大圣佛陀随顺世间方便施设而有,为化导众生成就觉悟故。
大般若经云:‘如来觉一切法毕竟空寂,证大菩提,随顺世间假立名字,故称为佛,非为实有,若有若无,不可得故。’
菩萨道的行者,已证悟到诸法毕竟空,一切皆为如来方便设,为化导一切有情,而有诸法名相名义名词,毕竟空故;毕竟空中不碍一切诸法,当下,显露无上微妙中道法,于是,菩萨便发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穷劫广度十方无量众生,于六道中出生入死,赴汤蹈火,与众生共生共死,纵然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彻底发挥出菩萨道无尽的智慧,无尽的慈悲,无尽的誓愿!
菩萨道在修证的历程,广行六度万行,要经过无边无际艰辛与万难,于三界六道历尽沧桑,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而广学一切法,实践一切法,证成一切法;菩萨道非六道众生所能及,菩萨道非二乘圣者所能及,何以得知?因为菩萨道具有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其精神与特色何在?现在总摄归纳,分别有五大精神与特色,何等为五?叙述如左:
菩萨五大精神与特色:一、慈悲无尽。二、智慧无尽。三、时空无碍。四、空有不二。五、中道亦不可得。
一、慈悲无尽
何谓慈悲无尽?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就是拔众生之苦;拔众生之苦,普令众生得究竟大乐,名之为慈悲。
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已证悟诸法毕竟空寂,于毕竟空寂起大悲心,因而广度无量有情,庄严佛土。
大智度论云:‘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菩萨道的行者,一旦证入毕竟空,于诸万法,绝无丝毫戏论与葛藤,此时,即从真如本性起大悲心,殷勤广度一切有情,不断庄严佛土。大乘菩萨道入世度化众生的开展,空是最根本的道理,悲是最根本的动机。
菩萨觉悟空理越深,其慈悲之心也就越大,慈悲之心由空所演化而来;空理证悟得无边无际,慈悲之心也就遍布得无边无际。
伟哉菩萨道的行者,证悟甚深空理之际,往昔所发广度众生之愿,由内心深处汹涌流露而出,这股无形的力量,就是普度众生的大慈悲心!
慈悲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心,何以故?
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
慈悲心是永恒拔众生之苦而不变的,慈悲心是给与众生之乐而无尽的,慈悲之心,完全超越时空的束缚,慈悲心是奉献的,慈悲心是无我的,慈悲心是光明的,慈悲心是真理的大展流露,慈悲心是涅槃的展现,慈悲心是清净无染着的,慈悲心是觉悟之心,慈悲心是自由自在的,慈悲心是永恒不变的。
菩萨道的行者,具有慈悲无尽的胸襟,动经尘劫,永无变异,慈悲之心,永远与六道众生在一起,不相分离,常相左右,众生与慈悲心相处一久,受菩萨慈悲心所薰陶故,众生逐渐也有了智慧,因而慈悲之心也随着日益展现;菩萨因而成就无量众生,菩萨究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因为菩萨处处与诸法空性相应,空性流露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历劫永无变易,无惑无动,为成就无上佛道故。
声闻与缘觉二乘,也有慈悲心,但度化众生不会像菩萨那么恳切热诚,有时候,往往悲心不足,容易退缩不前,毕竟二乘行者,所薰习的空理,偏向小乘之法,悲心有限,度众生随机缘,是故,不能与菩萨相比伦,菩萨的悲心远胜二乘行者的悲心,乃为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之一。
二、智慧无尽
何谓智慧无尽?能正见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真相,乃至人生与宇宙的真谛,事与理的本来面目,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智慧。
菩萨动经尘劫的修证,以大智慧正见诸法实相,心地无惑,智慧巍巍,光明赫赫,能洞彻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能体证人生观与宇宙观,能正见中道实相义,了知事与理的真相。
大般若经云:‘菩萨还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的智慧深广无涯,这是最好的见证,还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无上佛道;既然要成就佛道,就必须广学一切法门,博通一切法门,然后,才能圆满无量法门,成就无量智慧。
菩萨的智慧深广无际,乃由无量劫以来,勤修一切法门所得,是故,菩萨智慧远胜二乘行者之智慧,难思难量!如论部所说:
大智度论云:‘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
这就显示出声闻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萨的智慧,其大犹如太虚空;菩萨的智慧与二乘的智慧一比较,实在天渊之别,无可比伦,乃为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之二。
三、时空无碍
何谓时空无碍?菩萨道的行者,已证悟诸法自性空,因此,能深入解脱的禅定中,不被时间与空间所左右,所动摇,所迷惑,自性如如不动,是名时空无碍。
一切时,一切处,对菩萨道的行者而言,皆无所障碍,何以故?菩萨已证悟一切法本空,三世法性平等故。
证悟诸法空性,三世法性平等的菩萨行者,时空已无法束缚他的身心形影,是故,能够遍游十方世界,广度无量有情!菩萨已定破时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菩萨心中已无时空的障碍。
菩萨了知动静一如,动中不厌倦,静中不贪着,是故,菩萨有如是自在无碍。
声闻缘觉二乘的行者,只证悟空性之理,不能从空寂中出来广度有情,在空寂中能自在,在时空中不能自在,二乘圣者欣慕涅槃,厌恶生死故。
菩萨道的行者,能于时空自在无碍,广度众生;声闻缘觉二乘,于空寂中能自在,在时空中不能自在度化众生,菩萨道与二乘行者两者之间,有如此境界之差别,是为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之三。
四、空有不二
何谓空有不二?凡夫执着现象界的万法,也就是执着有;声闻缘觉却执着诸法空性可得;凡夫执着有,二乘执着空。
执有执空都不对,执有是常见,执空的断见;常见与断见是二见,二见是邪见,邪见始终不得见中道,不得见中道,永远无法入佛知见,就默守二边之边见,永远直到永远都不能成就佛道。
菩萨正见诸法空性中,不坏一切诸法;也就是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离空无色,离色无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空不二,不二之法,是菩萨道所行之法,是名空有不二。
菩萨能证悟诸法无自性空,又能证悟空有不二之中道法,于是,能从假入空,成大智;从空出假,起大悲,于空假自在自如。
二乘的圣者,只能于诸法空性中自在,出于空寂示现五欲六尘中,不能自在自如,因为二乘圣者亦然有执着空寂可得可住的习气观念故。
因此,菩萨道的行者与二乘的行者,两者之间有如此悬殊之别,是为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之四。
五、中道亦不可得
何谓中道?所谓中道者,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是名为中道。
菩萨道的行者,了知中道也不可得的,执着有,执着空,执着中,也都是证成甚深佛道的大障碍,中道之名,也是假名安立而有,若知道诸法本空,假立名相亦空,法法何有法!法性本空故,是故,名之为中道不可得。
龙树菩萨云:‘破二不着一。’
若依然有中道可得,岂非贪着诸法?佛法无有贪着法,贪着之法亦非法,非法何尝法,何以故?佛法究竟之义,诸法毕竟空,毕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故;若有所得,即非法,非法终不得证成无上菩提故。大般若经云:‘一切法名,唯客所摄,于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住,一切法中无名,名中无一切法,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一切法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为客所摄,于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住,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
由此可见,一切法毕竟空,证大菩提,证入不二法门,证入空有不二,证入一切法,乃至证得中道法,非合非离,随顺世间假立名字,非虚非实,若有若无,不可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行者,深入法性,正见诸法毕竟空,于毕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乃至中道不可得,声闻缘觉二乘的行者;未能正见中道不可得的深义;是故,菩萨道的行者与二乘的行者,两者之间,差距甚远;是为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之五。
不二法门者,是行菩萨道者所实践的法门,是成就佛道的阶梯,是出生诸佛之母。
何谓不二法门?所谓不二法门者,即是不偏两边而行中道之义。
菩萨道的行者,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为了证成无上正等正觉(梵语anuttara-samyak-ambodhi)必须广学不二法门,因为不二法门是成就佛道的阶梯,是出生诸佛之母,是十方诸佛共证与归宿;相反的,若不依不二法门而进修,欲证成无上佛道,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不二法门亦称中道法,实相法;不二法门,是三藏十二部圣典的精髓所在,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是行菩萨道入佛道的桥梁,是诸佛究竟理念之极。
更无别法可代替不二法门,何以故?因为不二法,正见诸法实相本体,不偏不倚,因而行此中道之法,中道之法亦假名施设,中道亦不可得,随顺世俗而施设,施设诸法与中道法,毕竟空故,佛法微妙,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乃不二法门也。
菩萨道的行者,应广学勤修不二法门,是入道之要门,现在统摄圣典,将不二法门归纳为十二种类,分别叙述如左:十二种不二法门:一、空有不二法门。二、色心不二法门。三、性修不二法门。四、因果不二法门。五、染净不二法门。六、凡圣不二法门。七、自他不二法门。八、依正不二法门。九、权实不二法门。十、真妄不二法门。十一、理事不二法门。十二、烦恼菩提不二法门。
一、空有不二法门
何谓空有不二法门呢?就是菩萨能正见诸法空无自性,一切法因缘所生,究竟无有实体,假合不实叫做空(梵语空sunya);虽然诸法性空,但是有因缘和合的假相,叫做有(梵语bhava)。
一切诸法的成就,要有因缘的和合,但是因缘和合的当下,又是无常性的,没有实体可言,空与有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和合,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相聚,我们称之为空有不二。
菩萨道的行者,依此空有不二之法而实践,称之空有不二法门。
凡夫往往执着诸法实有,慈悲的佛陀,为了要破众生的执着诸法为实有,就广说诸法是空性的;因此,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二乘的行者,了知诸法是空无自性的,是无实体的,于是又执着诸法是空性,便执着空性可得可住可依,慈悲的佛陀又大作狮子吼,广说诸法是空性的,空性不碍诸法,诸法不碍空性;空性建立在诸法上,诸法不离空性;离开诸法无空性,离开空性无诸法;诸法即空性,空性即诸法;空性与诸法不一不二,正等无异。
能够证入空有不二法门之理,是名菩萨道,菩萨道与空有不二法门,不可分不可离,无二无别。菩萨道的行者,依此空有不二之法而修证,必得道果,是名空有不二法门。
二、色心不二法门
何谓色心不二法门?菩萨能正见有形像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故称为色(梵语rupa);虽有知觉之用,而无质碍可见,但是能够思惟静虑,名之为心(梵语citta);心不可见,但有其用,有其名,名即心也。这是色与心的释疑。
大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若站在凡夫的情见而言,色心二法有差异,色是色,心是心,心不同色,色不同心,两者截然不同;若站在道理上而论,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是故,称之色心不二法门。
比喻生命而言,生命由精神与物质的因素所成,身体四大属于物质,物质是色的别名:受想行识是属于精神界,精神是心的别名;由此看来,整个完整的生命体,当下就是色心所组合而成的;生命体不可无色身,生命体不可无心的支柱;因有身体运作施为,才显示出有心的存在,因有心的作为与支柱,身体得活命得寿,乃至施为运作。
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包含色法与心法;宇宙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这一切色法,无非是大地一切界众生,心性造作所显现,这些色法由微细念头,演变为粗的念头,由粗之念头产生强烈爱染执着;这些坚固意识,因执着产生虚幻的妄执,于是色法因而产生了;本性本空,因众生妄执坚固,由虚妄之心,逐渐生起,由微细念到粗念,因强烈执着与坚固不化的意识,由心变现色法。
所以我们说,色不离心,心不离色;离心别无色,离色别无心;因心显色,因色显心;色即是心,心即是色,色心不二,毕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菩萨的行者了知色心不二之法,依此不二之法而修证,必得道果,是名色心不二法门。
三、性修不二法门
何谓性修不二法门?性者真如本性,体也,修者、修治造作、用也;当本性起修之时,全修在性中,当起修施为之时,全性在修中;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互泯互融,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不一不异,性与修是一体两面,故称性修不二。菩萨依此而修证,必得道果,是名为性修不二法门。
四、因果不二法门
何谓因果(梵语hetu-phala)不二法门?因即从迷而言,果乃就悟而说;始从人天,终至等觉菩萨,皆名为因,唯妙觉佛,独称为果;良以九界众生,无明惑覆,实相之理未显,名因;唯妙觉佛,无明净尽,实相之理究竟显发,随机应现,设化无方,乃名果;十界迷悟虽殊,实相始终理一,故名因果不二。菩萨的行者依因果不二之法而进修,必得道果,是名为因果不二法门。
五、染净不二法门
何谓染净不二法门?无明之用为染,法性之用为净;无明与法性,体本不二,用乃有殊异;迷则法性而为无明,全起无明之用,以在缠心变造诸法,念念住着,名之为染(梵语samklesa);悟则全无明而为法性,全起法性之用,以离障心应赴众缘,念念舍离,名之为净(梵语suddha.visuddha);然在缠染心,本具妙理,与净不殊,故名染净不二。菩萨的行者,依此染净不二之法而勤修,必得道果,是名为染净不二法门。
六、凡圣不一法门
何谓凡圣不二法门?未觉悟称之凡(梵语prthag-jana),已觉悟称之圣(梵语圣arya);佛性本平等,凡圣共具佛性,只是迷悟差别,凡夫众生轮回六道,染污五欲六尘,沉沦无量劫,受尽无量无边之苦,佛性未曾亏损丝毫;十方诸佛已证悟无上菩提,具足无量性功德,佛性未曾增加一点。动经尘劫,凡圣之佛性,始终不增减,只是觉与未觉之差别,故名凡圣不二。菩萨依此凡圣不二之法而修道,必得道果,是名凡圣不二法门。
七、自他不二法门
何谓自他不二法门?自就是自己,他就是别人;自己有生死轮回,有无量苦痛,别人也同样有生死轮回,有无量苦痛:自己具有佛性,别人也具有佛性;自己知苦;欲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证悟佛道;别人善根成熟,也能觉悟苦,欲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证悟佛道;众生造业是一样的,平等平等!彼此无异,名之自他不二。菩萨的行者,能透视这关,依此自他不二之法而勤修,必得道果,是名为自他不二法门。
八、依正不二法门
何谓依正不二法门?依者依止之处,所依之土也。就是客观的器界(环境),称为依报;正者正受其报,即能依之身,也就是正受的身体(主观的四圣六凡),称为正报。
客观的依报是由主观的正报所显现的,依报的优劣与正报有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正报庄严,依报也就庄严;正报不庄严依报也就不庄严,依报是随着正报的转变而转变。
三恶道的众生,造诸恶业,自然感召三恶道的世界;人道守五戒,自然感生人道世界;天道的众生,守护十善,就感应生到天人的世界;声闻缘觉二乘的圣者,勤修四圣谛与十二因缘,证悟圣果后,自然感生方便有余土的涅槃世界。
菩萨的行者,勇猛精进六度万行,广修不二法门,中道之法,因而感生实报庄严土的世界;十方诸佛已万德庄严,福慧圆满,究竟菩提,自然安住常寂光净土世界。
造作何因!就感应何果!因果是平等的,不会错乱的,从因到果之间,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不能感应果报,果从因来,因能成就果。
依报与正报之间,亦复如是,依报由四圣六凡所造作,因而显现依报,若无四圣六凡的造作,依报就不得存在了;是故,依报不离正报,正报不离依报;离正报别无依报可得,离依报无正报可造作;依报即正报,正报即依报,不一不异,故名依正不二。菩萨正见正依不二之法而修证,必得道果,是名依正二法门。
九、权实不二法门
何谓权实不二法门?权就是权教之法,权宜方便,九法界之法;实就是真实之教,即是佛界圆乘之法;佛有大智慧,普令众生成就觉悟,因而证成无上菩提,但是众生根机有利钝,层次参杂不齐,大圣佛陀就开显九法界的方便之权教,令九法界诸有情,皆得悟佛知见,同登佛界真实圆乘之法。这权教之法,是由实教之法所开显,由此可知,离实教无权教,离权教别无实教;实即是权,权即是实,故云权实不二。菩萨依权实不二之法而参悟,必得道果,是名权实不二法门。
十、真妄不二法门
何谓真妄不二法门?真即是真如之心,清净之心;妄即是妄想之心,分别染污之心。
菩萨正见真心是由妄心而得,离妄心别无真心可得;妄心觉悟了,妄心是真心,真心迷妄染污,真心是妄心;是故,真不离妄,妄不离真,真即是妄,妄即是真,只是迷悟有别;在法性上本平等,是一体两面而己,故称真妄不二。菩萨依此真妄不二之法而修道,必得道果,是名真妄不二法门。
十一、理事不二法门
何谓理事不二法门?理即是道理,理想、理念、理性的意思,事即是实践的事项,人事物的意思。
有道理的存在,没有实践的衬托,道理不得彰显;有实践的事项,没有道理的引导,事项不得成就,无法达到理想的终程;所以说,无理不成事,无事不成理,理由事而显,因事透理;最后,理的成就即是事的成就,事的成就即是理的成就;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无碍,故名理事不二。菩萨道的行者,能透视理事不二之法而勤修,必得道果,是名理事不二法门。
十二、烦恼菩提不二法门
何谓烦恼菩提不二法门?烦恼就是缠垢之心,染污之心,三毒之心,一切痛苦的总称,名为烦恼(梵语klesa)。菩提就是觉悟之心、清净之心、戒定慧之心、成就佛道之心、名为菩提(梵语bodhi)。菩提是从烦恼中而得来的,由烦恼的觉悟、清醒、净化,演变而得,所谓火焰出红莲,正如此意。
维摩诘经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污泥,乃生此华。’
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也必须生长在卑湿污泥中,才能生出美丽的莲,假使莲花种在高原陆地,莲花只有死路一条,无法生存下去,莲花生存的条件,就是要在卑湿污泥中。
菩提的证悟,亦复如是,离烦恼无菩提,菩提由烦恼中得,离菩提无烦恼,烦恼成就菩提故;烦恼与菩提之间,息息相关,不相分离,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迷悟有别,染净有别,故名烦恼菩提不二法门。
涅槃经云:‘有智慧时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譬如明时无暗,暗时无明。’
经文说得更清楚,当有智慧的时候,烦恼就匿迹无踪了,即刻转烦恼为菩提;有烦恼的时候,菩提就染污了,起无明了,即刻转菩提为烦恼,毕竟,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的。
是故,菩提在迷妄不觉中,菩提是烦恼;烦恼在觉悟清醒时,烦恼是菩提;离烦恼无菩提,离菩提无烦恼,染净迷悟有别,故称之为烦恼菩提不二。菩萨道的行者,能正见如是烦恼菩提不二之法而勤修,必得道果,是名为烦恼菩提不二法门。
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行者,对不二法门所持之共识,能如是正见,因而发大誓愿,勤修不二法门,必得十方诸佛授记,十方诸佛赞叹,十方诸佛护持,究竟成就佛道。
大乘法在于菩萨道,菩萨道的法门,以上求佛道,下化无量众生为宗旨,最高果位是佛果,大乘菩萨道从凡夫修行到成佛,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十信位是由十住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个阶位。其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位,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依时间而论,菩萨由凡夫修行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现在分别列表说明如下:大乘五十二个凡圣阶位(万德庄严的菩提大道):
凡夫位(外凡)──十信位─伏三界见思惑─经一二三劫至万劫奠信
三贤位(内凡)──第一大阿僧祇劫:
┌十住位─断三界见思惑开慧眼
├十行位─渐断三界尘沙惑开法眼
└十回向位─伏无明,习中观
十圣位:
初地欢喜地┐ ┐
二地离垢地│ │
三地发光地│ │
四地焰慧地│以中道观,├第二大阿僧祇劫
五地难胜地├渐破无明,│
六地现前地│渐开佛眼,│
七地远行地│ ┘
八地不动地│ ┐
九地善慧地│ ├第三大阿僧祇劫
十地法云地┘ ┘
等觉──行过十地,解与佛同,入百千三昧,百劫修相好
妙觉──法界一切无明顿断,因缘果满,是佛果位
菩萨道的行者,能够正见三界六道一切的果报,无非是众生自作自受的展现,如蚕作茧自困其身,众生愚昧无知,对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相迷惑,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尽一切之苦;三界六道都是众生造业的大场所,同时也是众生轮回受苦的生活领域。
众生(梵语bdhu-jana)的心地不清净,三毒炽盛,广造一切恶业,终无止息,自然就感召不清净的三界六道,三界六道是众生造作一切善恶之业,所感召的。
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
造作什么因!必然得什么果!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果(梵语hetu-phala)的存在,我们相信了因果,因果宛然存在;我们不相信因果,因果亦然存在;因果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问我们有造作了因否,假使没有造因,当然就没有果的来临;假使有造作了因种,那当然会感召果报的来临,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造作何因,就必定感召何等果报的。
比喻说:我用手打你的嘴,结果你的嘴巴痛起来了;那么,问题来啦!当下打你的嘴巴,打就是因,你的嘴巴当下痛了,痛就是果;因果不是很显然告诉我们了吗?何苦来哉而固执不信呢?不信因果,就是不信嘴巴痛,痛而说不痛,是大妄语;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世间的生活点滴,不信自己的行为价值,一笔勾消善恶是非的存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只可惜,是非善恶究竟勾消不掉,自己行为的价值亦然存在;因果永远随着我们的心,上升与堕落,失败与成功,不离因果;美与丑,智与愚不离因果;善与恶,富与贫,不离因果;得与失,兴与衰,不离因果;何以故?因为因果由心造,离心无因果;离因果无心,因果即是心,心即是因果,心与因果正等无异,诸君呀!你们说是吗?
还在诤什么?有什么可诤呢!真相毕竟是真相,真理毕竟是真理,本来面目就是本来面目。佛法说到这里,还有什么可撒谎的呢?一切皆已道尽,宁使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卖人情,正如我意。
很简单很简单哩!可惜呀!世间有许许多多的人,天天生活在因果的每一个点滴当中,自己不知不觉,还说没有因果,否认因果,抹煞因果,可怜甚可怜!
不信因果,否认因果,抹煞因果之辈,就如同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而说不痛,考试不及格而说心情很开朗,被车撞到而说没撞到,吃饱而说未饱,凡此之辈,叫做瞪着眼睛说瞎话,也叫做社会黑暗,也叫做放羊的孩子,佛门叫做颠倒的众生。
起心动念举止动作,睡觉吃饭,走路说话,一点一滴都是因果的流露,天天生活在因果的点滴当中,而不自觉,或知而故意不信;或信了因果,怕别人说我迷信,因此,硬着头皮而不信。此流之辈,可谓业障深重,智慧(梵语jnana)被种种业障蒙蔽,加上自己对真理不能当下肯定,人云亦云,随风飘动,浪迹天涯,无有定处,是名六道流浪汉,三界苦命儿。
总而言之,明知生活即是因果,因果即是生活,而自己却苦苦与因果唱反调,此人就是跟自己的生活唱反调,否认自己的生活一般,如同吃饱而不实说,却说未吃饱;抹煞因果者,即是与世间的真相唱反调,如同白天说黑夜;不信因果者,即是善恶是非不分明的人,如同把恶人当作善人,行善者当做坏人。
把善当做恶,把恶当做善;战争就是无战争,无战争就是战争;把男人当女人,把女人当男人;有穿衣当无穿衣,无穿衣当有穿衣;把九当六,把六当九,如此颠颠倒倒,混淆事实,本末倒置,因果大乱,失去规则,这么一来,还得了,天下不是乱七八糟了吗?世间岂不是充满了杀生、偷盗、奸淫、妄语、乱性了吗?世间成何体统?所以说,因果是生活,因果是法则,因果是事理的真相,因果由心生,行为是因果故。
菩萨道的行者,对因果的展现能一清二楚,心中毫无疑惑,当下肯定,不隔毫端,不动不摇。
因果有两大类,何等为二?一者世间因果。二者出世间因果,现在列表叙述如左:二种因果(十法界):世间因果:贪、瞋、痴(三恶道);五戒十善(三善道)──六凡。出世间因果:四圣谛(声闻)、十二因缘(缘觉)、六度万行(菩萨)、因圆果满(佛)──四圣。
世间有世间因果,出世间有出世间的因果;如上面所列的表格,至为详细;世间的因果不外乎六凡,六凡即是六道,六凡就是尚未出离三界的凡夫,亦然受生死轮回所束缚,不得自在,受苦无量,故名六凡。
六凡又分为三恶道与三善道之别,是属于世间的因果,因果常分明,造作贪瞋痴三毒之因,必然堕落三恶道的果报;造作五戒十善之因,必定感召投生三善道的果报;三善道与三恶道合为六凡,六凡是世间的因果,是众生造业所感召的果报,是生死轮回的窠臼,学佛者应有如是共识,应速离解脱,早登菩提。
出世间因果又分为四圣,四圣为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皆己出世解脱,是属于出世因果,其所修的法门有别,是故,因不同果亦不同;勤修四圣谛法门,即证成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勤修十二因缘法,即证成缘觉乘(梵语pratyekabuddhayana);广学六度万行,即感召菩萨乘(梵语bodhisattva-yana);圆满福慧,圆满不二法门,圆满中道法,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佛乘。
造作什么因!就必定感召什么果报,道理即在此处显露无余;六凡与四圣合称为十界,又称为十法界。
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总共有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作出来的,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如上面十界唯心图所示,我们就不难明白,十法界不出一心,一心能造作十法界,十法界在一心中;离心无十法界,离十法界无一心;心即是十法界,十法界即是一心,非一非异,十法界唯是一心作。
菩萨道的行者,对因果的肯定,始终一心,无惑无动,菩萨了知因果由心生,因果由心造作,离心无因果,造作何因!必感何果!是故,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哩!
巍然耸立的菩萨道,既博大又精深,经过五十二凡圣阶位,这无上的菩提大道是何等的庄严!一一无动经尘劫所修所得;菩萨上求下化的精神,实在非语言文字所能赞叹,何以得知?因菩萨要接受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考验,可说历尽沧桑,广度有情,一一都要无条件的奉献与牺牲,如此奉献与牺牲来圆满佛道。
众生(梵语bahu-jana)须要听闻佛法,菩萨(梵语bodhisattva)要广说一切佛法滋润众生,普令离苦得乐,不得有悭吝之心;众生须要金银宝物,菩萨就要利济众生之所需,以求得安稳,不令众生苦恼;众生内心畏惧老死,菩萨即行大无畏,安抚众生,以得畏惧解脱;众生心地残暴、行凶犯科、常行杀盗淫妄,菩萨见之,广为劝说五戒(梵语pancasilani)之法,为众生解困,不令堕落三途。
众生悭贪心重,菩萨即时财法二施,并为广说布施法门以对治,令悭贪之心得以解脱;众生心地恶化难调,常毁坏他人,菩萨见之行慈,即为宣说持戒法门以对治,普令刚强之众生,心地柔和慈悲,不犯诸恶。
众生心地瞋恚不息,暴跳如雷,日夜不安,菩萨即广说忍辱法门以对治,令心安息自在,解脱瞋恚之心;众生心地懈怠不振,菩萨见之,即与同事同行,鼓励精神,奋发图强,为说精进法门以对治,不令懈怠而堕落。
众生心地散乱,千头万绪,烦恼丛生,莫衷一是,菩萨见之,广行慈悲,为之宣说禅定解脱之法以对治,不令众生精神散乱,业障现前,失常造业,因而沉沦;众生愚痴鲁钝,业障蒙蔽,不见真理,邪知邪见,所行乖异,菩萨见之,心生怜悯,即为广说智慧法门以对治,普令众生智慧大开,业障净化,究竟导归菩提。
菩萨道的行者,自始至终,一切时,一切处,只要他经历过的人事物,都有他奉献牺牲的圣迹;菩萨道由凡夫位经历三贤位、十圣位、等觉、乃至妙觉,这么长久的三大阿僧祇劫,为上求下化而精进,其心地亦然如如自在,不动道场而广度无量众生,从未说一声疲劳的话,也未曾说过怨言一句。
菩萨道的行者,何以有如此坚强的信念呢?因为菩萨的行者心里明白,佛道要成就,必然在牺牲奉献中求得,在利益他人中得,在破除无我中得,在与众生共生共死中得;菩萨有如是正知正见维持着,是故,菩萨道的行者,其信念坚强不动不摇故。
正知正见就是法身慧命的支柱,正知正见就是成就佛道的桥梁,正知正见是辗破一切邪知邪见的金刚宝轮,正知正见是维持菩萨道的原动力,正知正见是十方诸佛的人天眼目,正知正见是诸佛的终程与归宿;菩萨道的行者能正见这一关键所在,是故,在三大阿僧祇劫修道中,经过无量无边的魔考与苦难,从未说一声疲劳的话,也未曾说过怨言一句,其道理精微之处,就在此处彰显而出,真相大白。
身为菩萨道的行者,内心具足有圆满的正知正见,以此正知正见,维持菩萨的法身慧命,广行菩萨道,不达终程,不罢不休!
菩萨道所具足的正知正见,含概广义,赅摄一切佛法,无法不摄,无处不包,世出世间诸法;总摄无余,穷劫欲说终不能尽,巍巍菩萨道,十方诸佛赞叹故。
现在总摄圣教纲要略举六种,为菩萨应有的正见,何等为六?分别叙述如左:
菩萨六种正见:一、证悟三空。二、法法平等,佛佛道同。三、观三界众生平等。四、精通五明。五、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陀。六、万德庄严。
一、证悟三空
何谓证悟三空?三空即是我空、法空、俱空三者。
何谓我空(梵语atma-sunyata)?就是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名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空无自性,诸法因缘所生,诸法因缘所灭,不见我体,是名为我空。
何谓法空(梵语dharma-nairatmya)?就是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名为法执。若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假名施设,无有自性,空幻不实,了不可得,是名法空。
何谓俱空(梵语sunyata-sunyata)?俱空亦名空空,就是我执与法执俱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方契本性,得证涅槃,是名俱空。
菩萨道的行者能正见三空,证悟三空,又能将三空的道理一一普施大地一切众生,令众生亦能证悟三空之法,共登觉悟之岸。
二、法法平等,佛佛道同
何谓法法平等、佛佛道同?就是实相之法到任何处所,任何时间,不受时空所变动,法无高下,法无有比,远离对待,是名法法平等。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悟之法,所宣说之法,不偏不倚,皆正等无异,是名佛佛道同。
法华经云:‘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大圣佛陀在经文说得很清楚,他自己所证悟之法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道,佛道就是平等法,如来教导一切众生,都是以大乘平等法而度化众生,普令一切众生皆得成佛;假使如来以小乘之法教化一切众生,那么,如来就堕入悭贪之辈。
事实上却不如此,十方诸佛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众生,皆以一乘大法普度众生,一乘佛法就是大乘佛法,也就是佛乘;十方世界无有二乘法与三乘法,除非诸佛方便为机缘未成熟之众生方便说,以种种权宜方便之法,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让世界所有众生,一一共证菩提,同登佛地。
菩萨道的行者,能正见诸佛所悟之法,法法平等、佛佛道同;法即是佛,佛即是法,诸佛因法而证悟成佛,离法别无佛;诸法因佛所证所宣,是故有法,法由佛所悟,因悟而说法,法由悟而说;是故,离法无佛,离佛无法;法即是佛,佛即是法,正等无异,无二无别,故名佛法不二。
法法平等、佛佛道同,千佛万佛,乃至十方无量诸佛,其法其道,佛法道理,一律天经地义,平等平等!无有高下深浅,无有偏倚不足,无有对比,是名为法法平等、佛佛道同。
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历程,有如是知、如是见,所以道心坚强,信念永不退转,由正知正见所维持故。
三、观三界众生平等
三界(梵语trayodhatavah)即是欲界(梵语kama-dhatu)、色界(梵语rupa-dhatu)、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是也,三界是六道众生造作一切善恶业,所感召的生活领域,三界亦有生老病死的忧患,是轮回的大枷锁,三界犹如火宅。
菩萨道的行者,眼观三界众生,流浪生死,受尽无量苦难,终不得觉悟,甚至觉悟是什么意思,全部一无所知,就如此糊里糊涂的浪迹生死,永受沉沦,菩萨能正见这点,观众生之苦而发菩提心,悲心彻骨广度三界众生,不休不息!
芸芸众生,有智慧的人、有愚痴的人、有富贵的人、有贫穷的人、有庄严秀丽的人、有丑陋不雅的人、有善根的人、有无善根的人、有利根的人、有钝根的人、有页高我慢的人、有业障深重的人,众生百态,千差万别,良莠不齐,这时候,菩萨观看三界众生,潦倒苦难的真相,更兴起大慈悲心度脱众生想,一律平等心以待,菩萨度众生,不分众生何等人物!不分种族贵贱、不分利钝、不分智愚美丑、不分男女老少,都是菩萨救度的对象。
菩萨为什么有如此的大悲愿呢?因为菩萨知道三界六道的众生,在过去无量劫轮回以来,曾经做过他的父母亲,当过他的兄弟姐妹,当过他的夫妻,当过他的儿女,当过他的朋友亲戚眷属,如此因缘密切,深得不可分离,菩萨怎会离开众生呢?舍弃众生呢?所以,菩萨有感恩的心,有悲悯的心,有救度的心;菩萨念念众生的悲愿,如母忆子,终身不忘;众生的悲愿,亦复如是。
菩萨对三界众生皆以平等心而度化,不生分别心,度此不度彼,度彼不度此,何以故?因为菩萨具有六道众生同胞爱,发挥菩萨道拥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表现出菩萨道本有的风范。
梵网经菩萨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这段经文就是最好的明训,我们应该遵循佛言而励行,广行菩萨道,发大誓愿,毕生穷劫,始终一心,广度三界众生,普令三界众生,破迷启悟,转凡入圣,成等正觉;若能行佛所行,言佛所言,证佛所证;如此一来,是名真菩萨,善知佛意,能观三界众生平等故!
四、精通五明
巍巍菩萨道,精深广大,浩瀚无际,世出世间诸法,菩萨都要一一广学,若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所以说,菩萨道非常艰巨,一切魔障与苦难特别多,菩萨不会因此而气馁;毕竟菩萨已发菩提心,已证悟三空之法,已证悟不二法门,已得到佛法之正见,是故永不退转。
那么,菩萨到底要广学何法呢?何法是菩萨所学之对象呢?在于瑜珈论里,有提纲挈领叙述菩萨寻求一切法之处,当于五明(梵语panca)之法,方可证成究竟菩提,现在分别列表如下;
瑜珈论、菩萨五明:一、声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工巧明。五、内明。
一、声明
何谓声明(梵语sabba-vdya)?声即是声教,明即是明了。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文章,语言文字,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
何谓因明(梵语hetu-vidya)?因即是万法生起之因。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种种言论,思想学术、心理学、哲学、乃至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三、医方明
何谓医方明(梵语cikitsa-vidya)?医方即是医治之方法也。就是菩萨要精通医学常识,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
四、工巧明
何谓工巧明(梵语silpakarma-vidya)?工即是工业,巧即是巧妙。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工程建筑法,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
何谓内明(梵语adhyatma-vidya)?内即是佛法内教,典也。就是菩萨要精通三藏(梵语trinipitakani)十二部经教(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内心无惑无动,广学一切法门,终无懈怠。
菩萨能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毁犯,以忍辱对治瞋恚,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智慧对治愚痴(梵语moha),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
菩萨道的行者要成就佛道,下化无量众生,必须勤修广学五明之法,五明之法总摄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菩萨内心能正见五明之法,是菩萨所寻求之法,必修之法,何以故?因为菩萨究竟为成就佛道故。五、没天生释迦、自然弥陀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
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诸法义谛相应;若不实践三藏圣典,身心懈怠,沉迷五欲六尘,口但说空,行在有中,此人欲证成佛道,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口口声声喊要成佛,而身心所为皆不与佛法相应,业力所牵引,身不由己,无法控制,心地奔驰于世间染污之欲,此人愚昧,如说食数宝,终不可得,佛门谓之痴人说梦话。
又有少数人懂得一点佛法,因而自满自得,就不想再向前迈进;又有些人,学点佛法之后,内心生大我慢,页高凌人,藐视同道,甚至狂妄着魔,而不得自知,自谓我是某古佛菩萨降世,我是祖师转世,某真人投生,内心毫无惭愧之念,更不懂得羞耻,因而,自导自演自唱,不休不止,甚可怜悯!十方诸佛,对此辈之人亦无奈,诸菩萨亦摇头,祖师皆叹气!
众生造业自缚,挡也挡不住,劝也劝不听,说也说不动,度也度不了,众生没有正知正见,再加上自己业障深重,习气不断流露,心作不了主,坚固的我执意识,顽抗到底,业障到底是业障,如钢钉钉在墙壁,始终拔不起来,这么一来,最后岂不是自己受倒霉吗?吃亏会是谁呢?轮回生死的又是谁呢?当凡夫受尽无量苦难那么好玩吗?
众生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外古今,有无数的聪明人,这些小聪明的人,那个能够证成菩提的?全部被聪明所耽误了,耽误了他的青春,耽误了他的前途,耽误他的法身慧命,耽误他了生脱死的机缘,破坏了他的正知正见,因而堕落无明的窠臼里。
聪明与智慧是截然不同的,有何不同?不同在何处?分别如下:聪明是无明的反射,聪明会误事,聪明无法正见真相,聪明是分别外在人我是非的祸根,聪明是轮回生死的猴精,聪明是一切苦难的枢纽,聪明是私欲占有的枭雄,聪明是破坏正见的关键。
聪明是生活起居的滑头鬼,聪明的当下是缺陷而无知的,聪明是嗜好诤辩的鬼灵精,聪明是魔王使者,聪明是三界内的历尽桑者,聪明者时常嚎哭落泪无人知,聪明者是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
何谓智慧?智慧(梵语jnana)是内在证悟的实相本体,智慧是证悟人生观与宇宙观的宝藏,智慧是证悟后所流露的见证。智慧与真相是一体的,智慧是佛。
智慧是度生死轮回的宝筏,智慧是透视魔境一把无形利剑,智慧是游戏人间的摩尼珠,智慧是六道众生的眼目,智慧是登涅槃的法船,智慧是诸佛所证所护,智慧是十法界的大火炬,智慧是超越三界不离三界的明灯。
总而言之,聪明是世间法,聪明是染污黑暗的,聪明是我执私欲的,聪明是无明的,聪明是业障的流露而不自觉的;智慧是出世间法,智慧是清净光明的,智慧是破除三空之法的,智慧是灵灵觉觉的,智慧是证悟后的理念流露。
智慧不同于聪明,聪明不同于智慧;智慧与聪明有天壤之别;智慧与聪明两者之间,是迷悟之别,是染净之别,是佛魔之别,是邪正之别。
智慧与聪明自始至终,如同水火不相融,如猫与鼠不得相处,何以得知?因为智慧与聪明是不同的两个境界,是涅槃与生死不同的境界,是轮回与不轮回不同的境界,是光明与黑暗不同的境界,是超越三界与染污三界不同的境界,是觉悟与迷妄不同的境界,是佛境与魔境不同的境界。
综合上面所说,我们发过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行菩萨道,就应该很踏实而实践菩萨道,为证成无上菩提而勇猛精进,从中不得有懈怠、偷懒、学小聪明,因而狂妄着魔,而自己不知不觉,致使堕落生死轮回的深渊中。
菩萨道的行者,不得投机取巧,想走捷径,想不劳而获,叫别人替我消灾,替我修行;天天说修行,修行又怕苦,而自己却不肯修行,得过且过,恍恍惚惚度日,了此残生,如此之辈,最没有智慧,知见最差,业障(梵语karmavarana)最重,习气(梵语vasana)深厚,欲得成佛,望洋兴叹,遥遥无期,无有是处。
开悟的高僧大德,还须要大修特修呢!令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一一的净化,逐渐革除,让自性更圆满,更庄严,不达佛道不罢休;开悟的高僧大德都如此这般了,何况我辈是沉沦苦难的众生!
高僧大德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如上所云,顿悟佛性之人,毕竟尚未成佛;见佛性之人,虽然知道佛性平等,佛性的功用在果位上,差别甚为悬殊;佛已净化了习气,已圆满自性,已到达佛的果位;见佛性之人,是悟了佛性平等之理,但是自己多生习气深重,亦不免受习气漂流牵制,不得自在,修就是修习气的净化与革除,普让光明自性显露罢了!
见佛性之人,犹如风已停止吹动,但是水波一时无法止息仍然汹涌澎湃,水波迟早是会止息的,只是一时不能止息,还有余留水波浪力推动,但是肯定要停止的,须要有一段时间;见佛性之人,亦复如是,尚有多生习气所逼,当理念现前的时候,有时还会受习气所侵扰,而不得自在哩!所以说,刚悟性之人,不可与佛之佛性比伦,果位有差别故。
菩萨道的行者,能正见这一切的真相,内心不生页高我慢,不生嫉妒,不生诽谤,不生懈怠偷懒,不生投机取巧,不走捷径,不学小聪明,因此,心地如如不动,光明赫赫,对菩萨道更勇猛精进,始终一心,不达佛道,不罢不休!
菩萨道的行者,内心在一切时处,永远是理念的,是真理的,与佛法共鸣相应的;菩萨心里明白,菩萨要成就万德庄严佛道,也同样要经过三大阿祇劫修行的因,然后才能证成无上庄严的菩提圣果,佛门有两句名言,堪称至理:
佛门所谓:‘十方世界无有天生释迦、自然弥陀。’
六、万德庄严
万德庄严是佛的果位,也是菩萨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广修六度万行,总摄一切世出世间之法、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之法,到达因圆果满的累积,也就是菩萨道最后的终程与归宿。
佛(梵语Buddha)是九法界一切有情的大明灯,佛是苦海茫茫众生所依归之处,何以故?因为佛己万德庄严,诸法尽通无余,三觉具足,万行功德圆满故。
佛具足万德庄严,穷尽未来,若欲赞叹佛功德,无有穷尽。
佛救度众生之慈悲心,庄严无比,处处为众生着想,可惜大地一切众生受佛的恩惠,而不自觉,现在引录如来十恩,供养诸位同参道友,让我们共同知道佛具足慈悲之愿,处处度化我们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我们处处不知不觉,实在很对不起十方诸佛的恩惠,在此特别举出如来十恩,好让我们能够自觉,因而知恩报恩,是名为幸!
如来十恩:一、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
一、发心普被恩
何谓发心普被恩?就是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
二、难行苦行恩
何谓难行苦行恩?就是如来(梵语tathagata)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苦行恩。
何谓剜身千灯?
菩萨本行经云:“佛以刀剜身肉千处,注以酥油,燃作千灯,求闻一偈,时婆罗门为说偈曰:常者皆尽,高者皆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名为剜身千灯。”
何谓投形饲虎?谓佛昔为萨埵太子,游山见虎饥饿,投身虎前,以济之也。
何谓雪岭亡躯?谓佛昔为婆罗门,于雪山修行,有罗刹唱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婆罗门闻已,欲求全偈,罗刹饥渴,必得肉血之,乃肯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逐遍书树石,乃以身施之也。
三、一向为他恩
何谓一向为他恩?就是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自身,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曾一念自为于己,是为一向为他恩。
四、垂形六道恩
何谓垂形六道恩?就是如来垂化身形于天道(梵语deva-gati)、人道(梵语manusya-gati)、阿修罗道(梵语asura-gati)、地狱道(narakagati)、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饿鬼道(梵语preta-gati)六道之中,救济众苦,令得安乐,是为垂形六道恩。
五、随逐众生恩
何谓随逐众生恩?就是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长劫不舍,故平等大慈,随逐救济,令其离苦大乐,是为随逐众生恩。
六、大悲深重恩
何谓大悲深重恩?就是如来见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睹众生堕三恶道,受种种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而救护之;若见作善生大欢喜,是为大悲深重恩。
七、隐胜彰劣恩
何谓隐胜彰劣恩?就是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而起胜应劣应之用。如华严所说:佛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胜德;若说三乘之教,则隐胜妙之相,但彰三十二相,劣应之身,二乘及小教菩萨方蒙利益也,是为隐胜彰劣恩。
八、隐实施权恩
何谓隐实施权恩?就是如来观众生根器狭劣,因而隐蔽大乘实教,乃以人天三乘权法,诱引众生而令成熟,然后以大乘(梵语maha-yana)而度脱之,是为隐实施权恩。
九、示灭令慕恩
何谓示灭令慕恩?就是如来若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令诸众生知佛出世,难可值遇,心怀恋慕,便种善根,是为示灭令慕恩。
十、悲念无尽恩
何谓悲念无尽恩?就是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余福教以救济之;如示同人寿,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者,则留二十年余福以荫末法弟子;复留三藏(梵语trinipitakani)教法,广令众生之修行,皆成圣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是为悲念无尽恩。
如来十恩说得一清二楚,如来从因地修行,一直到成就佛道,累生累劫,都是为上求佛道,下化无量众生而勇猛精进;我们往昔生中,皆曾经受过如来救度,始终不得觉知,今天看过如来十恩,方得觉悟,原来十方诸佛毕生穷劫广度众生,我们都跟十方诸佛有结过甚深的法缘,乃至受十方诸佛救度过,利济财法二施之恩,我们应该深深的向十方诸佛感恩致敬,应该以最虔诚之心,向十方诸佛以表示报恩!
那么,如何向十方诸佛感恩致敬呢?如何向十方诸佛以表示报恩呢?我们应该以最恳切的心,以无上报恩的心,来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为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量众生,而勇猛精进,广行菩萨道,若如此而发愿,因愿而实践万德庄严菩萨道;这么一来,才能真正向十方诸佛感恩致敬,向十方诸佛以表示报恩的见证;除此之外,欲报佛恩与致敬,终无是处。
诸位同参道友们!我们应该向十方诸佛怀报恩致敬之念,更应该恳切发菩提心,念念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广学六度万行,为证悟无上佛道而奋发图强,如此,方不愧是菩萨道的行者!珍重!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