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真理手册

 

海涛法师编著

 

生命之光

生命的真相

享受生命

觉醒的心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目的

做习惯的主人

超越与实践

佛法与人生

正见与正行

出家与正觉

跃动的生命

真实的生命

真实的人生

探索生命

和平使者

回归自我

世界上什么最难得

大归依

出离红尘

真理之心

真理之音

真理的语言

真理的宝藏

佛陀等于真理

佛陀的言教

佛法的修行

觉悟者的法音

觉悟之道

 

Part 1 生命之光

 

透过对思想了解的修养,

人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

而不被感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净化自己的过程。

 

生命之光

 

◎释尊说:所有的事物都受苦于无止尽的变化及冲突。

 

◎行者必须认清生命的贪婪本性,及追逐感官喜乐的倾向,并检讨人生变迁与贪婪的结局,以适当引导自己的生活,走向幸福之道。

 

◎“断惑证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对某样物体愈执着就会愈怕失去它;而且,当一个人的欲望获得满足时,新的需求又会产生。

 

◎在所有负面的精神状态中,最不健康,最伤身体的是慢性的忧虑。

忧虑是因为“我”和“我的”概念或佛教说的“我执”所致。

 

◎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养内心,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性,便容易克服痛苦。

 

◎人类拥有优越的思考能力及直觉,惯用理智创造永久的自我。

佛教的教义指出,自我或精神只是一种概念,通常无法与现实世界相呼应。

这“自我”的概念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小至个人冲突,大到国与国间的战争。

 

◎一个人经历的忧虑与遭遇,只是自我对多变的尘世欲望所产生的交互作用。

 

◎当嫉妒、仇恨和恐惧成为习惯时,疾病就不远了。

 

◎我们应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用心灵去面对,而不是拿怪力乱神为名义当挡箭牌躲开。

 

◎治疗忧伤,恐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试试为他人做点事!

 

◎佛说:“心灵是先驱,是首领;万法唯心造。”

“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当你原谅不可原谅之事,世界便属于你。

在遭他人怀疑时,依然相信自己并宽容他人。

假如拥有梦想,应该心怀世界,假如拥有思想,应不图利自己。

 

◎健康的思想能够发展出正直的人格,合适的态度和正当的行为。

 

◎透过对思想了解的修养,人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而不被感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净化自己的过程──四正勤。

 

◎阻挠我们悟道的障碍是私心、骄傲、仇恨和无知。

 

◎“信仰是力量的来源,悲伤是我的朋友,知识是我的武器,耐性是我的装束及美德。”──穆罕默德

 

◎如果人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若人要结束痛苦,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感恩。世尊提出追求最终稳定的方法—涅槃,永恒的平静及无虞──遵循八正道的方法。

 

◎在彻底领悟生命的本质后,释尊奉献一生,教导那些愿意听他述说真理及有所了解的人。

 

生命的真相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你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和从内观的洞察力去发现,且必须先了解人的本性和生命的真相,也必须接受宗教做为响导,并学会如何使你的心宁静、平和。

 

◎错误的见解使人自我膨胀,提高我见。

人类应该摒除愚痴无明,努力去了解自己的本性和发展正觉。

一般人,只要他能从自己无明的梦幻中觉醒,都能证悟成佛。

 

◎一个人必须明白,他的今天是无数的思维和行动,不断反覆作用的结果;不是现成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变化而形成的,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中。

 

◎当了解生命的真相后,我们更加注意于自己的身、语、意三行,透过善的身、语、意行,能够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清楚的了解到自我价值发展的道路。

──八正道

 

◎实践于八正道,能协助一个人发展“戒”──将一个的负面行为转化为正面行为,获得精神与心灵的力量、净化思想、发展心识,从而改变整个人生。实践“定”──能够获得人生的真正经验,了解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真性。当“定”获得全部的发展后,就会生起“慧”。当“慧”生起时,就会获得善心、欢愉和慈悲。这时,我们更加了解生命的所有组成部份和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动向了。

 

◎人格是通过自己的身、语、意的抉择后而奠定的,因此,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是自己的决定。人类是进化树上的果实。

 

◎当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苦、无常和无我)理解追求虚无的幸福就好像在水中捞月;对欲望的渴求,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佛教让人类看清楚,感官的欲求和自我执着所带来的痛苦,更说明“业力”控制了我们的命运。

所以修行者必须自我发展潜能,增长智慧和慈悲心。

 

◎我们应以佛陀那纯净的人性境界为榜样,努力争取证悟于涅槃。

发展了对三宝的崇敬,以佛菩萨为精神支柱。

弃除贪欲,开展智慧和慈悲心,完整的从轮回中获得自我的解脱。

 

◎了解生命的无常,就能轻易的面对死亡。

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可以给人勇气、宁静和了解生命的本质。

 

◎佛教的道德规范是讲求实际的,是引导我们迈向永恒幸福的最佳工具。

 

◎佛教所提倡的自我拯救,是以自我坚韧的意志力来克服业力的结果。

佛教的使命,在于启发人类生存的本质,并告诫人类如何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慈悲心是一种活跃的力量,由意识的引导而作用,导致一切支援、振奋、简化、消除烦恼的正面力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

 

享受生命

 

◎我们试着探触生命,当我们喝茶、走路、坐下、插花时深深的观照,成功的秘诀在于你能做自己的主人,当你呈现你本来的面貌时,你就如实地活在当下。

 

◎假使你带着目的,你将与花一无相应,放弃所有的作意和所求,你才有可能与花一体。

 

◎与万事万物合为一体欣赏自然,生命本身中的每一刻都会是一件艺术品。

 

◎“无所求”、“无所得”,因为所有的事都已经在你自己身上具足,生命本身就是目的。当我们行禅时,并不意图一个目的地,只是迈出一个祥和愉快的步伐。

 

◎不要在大地上留下焦虑与不安的足迹,要觉知你的脚和大地的接触,好像你用脚亲吻着大地一般。当我们已能平稳而愉快向前迈步时,我们已经为人类的和平与快乐种下因子,这是种美好的修行。

 

◎调匀呼吸与步伐一致,走三步吸一口气,“吸、吸、吸。呼、呼、呼”,把安祥带给大地,并与它共同体验爱是什么,如此走入心灵之中。

偶尔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自然而然会驻足审视──一颗树、一朵花、一群嬉戏的孩童。在驻足观赏的同时,继续配合呼吸,当你想再走时,那么就继续吧!每走一步会掀起一阵微风,涤净我们的身心,一步一莲花,步步安祥使我们感到轻安。

 

◎正念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沿着河岸或公园走一趟,你找回自我,并与树木结为好友。

 

◎步行禅──走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到达某个地方,只是为了走,为了如实觉知当下,觉知呼吸与步行,每一步都充满喜乐。

 

◎散步时我们也可以牵着小孩的手,每走一步就感觉好像我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

 

◎电话禅──

铃响时,觉知呼吸、微笑,“听哪!听!这美妙的声音带领我回归真实的自我。”连续三次铃声及练习,而后完全自主地慢慢拿起电话。此时,你知道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并非只为自己微笑,同时也是为了对方。如果你正处于正念中,带着微笑拿起电话时,想想,你正把喜悦(法喜)、正念、和平的种子传达给电话的另一端,对方是多么的幸运!

 

◎开车禅──

“启动汔车前,知吾何所往;车人成一体,人与车同速。”我们也可以视红灯为正念的钟声,提醒自己如实觉知当下。下次碰到红灯时,请对它微笑,并回到自己的呼吸上,“吸气,我放下;吐气,我微笑。阿弥陀佛!”每次一辆车或红灯在面前时,我看到佛陀的眼睛对我闪耀、微笑,我就用呼吸和微笑以对。

 

◎禅修就是要练习如实觉知当下,在面对花朵、蓝天和孩童时都能随时随处充满喜乐。我们应该训练自己,使能除静坐与非静坐之间的藩篱。

我们应该能把禅房的静心带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它渗入你每分每秒每个细胞中。

 

◎行禅时,不要去想过去和未来的事,慢慢你就会觉知生命就在当下此刻。

 

Part 2 觉醒的心

 

如果以正念来拥抱一个小时的痛苦,

它会在几分钟内转化,

只要去呼吸和对它微笑便可以。

 

觉醒的心

 

◎没有毁灭,就不会有新生命,就不会有生命的奇迹。

 

◎爱是超过语言文字和思想的。

他是一个经验、一个认识,与人、地球,乃至大我的联系。

它是欲达与自己较高关系的努力。

 

◎学着每一个自己,当你接纳他们时,你也正在把它们并入你的大我。

 

◎进化了的人是非常温善良。

 

◎一个不快乐的人一定会进入欲望,欲望是不快乐的头脑追求快乐的方式。

 

◎爱是以一种自然的礼物状态,自然来到,它是生灭相续,一执着,爱就死了。

 

◎爱带来自由,一个不带自由的爱不是爱。

 

◎在法界中,每个生命互为一体。(你把婴孩照顾好,也是把每件事照顾好)。

 

◎如果以正念来拥抱一个小时的痛苦,它会在几分钟内转化,只要去呼吸和对它微笑便可以。

 

◎我们也许不能神圣到去爱敌人,但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与快乐,最好能原谅它们并忘记他们,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会生气的人才是智者。每晚睡前,必须原谅所有的人与事。

 

◎没有任何人能侮辱我们或困扰我们──除非我们自己允许。

 

◎正念的练习即是爱的练习。

 

◎棍杖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但语言休想动我分毫。

 

◎修行者应该感谢有情众生给我们无穷的机会,来修行菩提心及培养功德,若是没有众生,菩萨就不能成佛。

 

◎试着放松身心,尝试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烦扰,让它们随来随去。

 

◎若人想很快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佛名号。

 

◎培养柔软心,随顺众生。

 

◎过去所做好坏都放下,祇要具有信心。坚持到临命终,深信有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从今以后,不论遇到任何顺逆境界,永不忘失求生极乐世界的好乐心,早晚至少念五分钟佛号。一心专念,发菩提心。

 

生命的觉醒

 

◎觉悟是你停止希求时出现的。

 

◎学佛是为了开采永恒的生命。

 

◎佛陀说:“我只教导一件事,那就是──苦与灭苦之道。”

 

◎你越是放弃自我,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自我是一切苦的根源。

 

◎没有人真的拥有色、受、想、行和识。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埋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自我造成一切纷争与动乱。

 

◎世界以身有,身以心有,心以惑有。

 

◎心就只有生起和停止,没有滞留着实体。

c

◎大部份的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我。了解到自我的人,就是了解到“既无所谓的自我,也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的人。

 

◎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

 

◎因为执着自我,又产生“我所有”这就是真正的囚牢。

 

◎“生”的意义──不是由血肉之躯的母亲所生的“肉体之生”,而是从精神的母亲所生的“精神之生”。所谓精神的母亲,主要是指渴爱、无明与执取。渴爱为母,无明为父,这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我”的“生”。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

 

◎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

 

◎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

 

◎一切众生,皆由着我,因而幻起,六趣升沉。

 

◎并不是五蕴本身苦,而是执着它们为“自我”──那才是苦。

 

◎泯除自我的限制,就是涅槃的境界。

 

生命的目的

 

◎希望知道生命的目的,就必须透过你自己的经验和内观去研究。

 

◎要了解生命的目的,你必须了解人性及其生存的生命界。

 

◎直观洞察是人的官能发展以后的一部份。

连佛陀也必须培育他的心去体悟真正的人性。

所觉得他所住的世界是个疯狂世界,这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

 

◎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

 

◎人必须觉醒同时了解他自己,是一种数不尽的思想和行为反覆的结果。

他不是现成的;他在变而且继续在变。

他的人格是由他自己选择而决定的。

他形成的思想行为也是由他所选择。

 

◎人是进化树上的最高果实。

人到此阶段,他应去理解他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了解他生命的真义。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目的,人必须学习了解生命实质。了解生命,必须面对和了

解死亡。

 

◎我们深一层去想生命,我们会了解到所有世俗的幸福是一种幻觉。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他必须选择和信仰一个宗教。

因为宗教是奋斗者的表现,宗教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地领导人去完成自我。

它使得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不自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的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的变得善良;使主观的变得客观。

 

◎宗教是人类艺术和文化灵感的泉源。

 

◎死亡只是暂时存在的暂时结束。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

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

 

◎西方人寻求征服宇宙是为了物质的目标,佛教和东方哲学则努力与大自然协调,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我们必须择取一种宗教来清净,我们的感官并使内心和平。

 

◎佛陀说过:“胜利产生了瞋恨,因为被征服者是不幸福的。

放弃了胜利和失败的执着才是满足和愉快。”──《法句经》

 

◎静下感官的秘诀是排除贪欲,因为贪欲是烦恼的根本。

 

◎世俗的快乐找不到永恒的幸福,因为世间任何东西是无常的。

 

◎钱可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钱可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

钱可买到食物,但买不到食欲;

钱可买到装饰,但买不到庄严;

钱可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安;

钱可买到医药,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买到奢侈,但买不到平静;

钱可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幸福;

钱可买到宗教,但买不到解脱。

 

◎若你能学到知足,静下你的感官和定下你的心,你就能发现到生活真正的目的──寻求永恒的幸福。

 

◎知足是控制感官疯狂倾向的唯一办法,我们不应做感官的奴隶,须做感官的主人。

 

◎生活的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但是目的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做习惯的主人

 

◎习惯最初是蛛丝,最后变成巨索。

 

◎人类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克服自己最大的缺点时。

 

◎正当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的训练而养成。

 

◎习惯是一个人行为与思想的真正领导者。

 

◎一个人在能移动世界之前,必须先移动自己才行。

 

◎好习惯有四:准时、正确、恒心和迅速。

缺少了第一种,光阴就要被浪费;

不具备第二种,就要错误百出;

没有第三种,就无法获致良好的成果;

没有第四种,就会错过良机。

 

◎偷一根针的人,也将会偷一头牛。

 

◎别让自己成为习惯的产物。

 

◎好习惯即是福。

 

◎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会造成性格,性格会缔造命运。

 

◎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

 

◎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

 

◎性格其实是习惯的延伸。

 

◎我们要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习惯”的仆人。

 

◎学道之人,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恶是猛虎,欲是深渊。

 

◎正确的修行应该能塑造完美的人格,圆融的生活态度,与一切无碍的智慧。

 

◎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

 

◎佛陀说:“信心是我所播的种子,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是在我心田里除草,精进是我所牵的牛,去而不返,进而行慈,将我运到安祥的境地。”

 

超越与实践

 

◎佛陀在他的教诲中,提供了我们道德行的准则,他认为人们虽然生活在无常的痛苦中,然而只要我们学会了认清自我,并且依循佛法去自我持守,便能体会到实质的幸福、喜乐。

 

◎佛教不是要拿来作学问的,而是要人在寻常生活中引导自己发掘生命的意义及目的。

 

◎佛教乃渡过生命之河的旅程,是从无知、贪婪和死亡的常识性河岸到智慧和启悟的彼岸的一次转运。

 

◎“一个又一个浪花永恒地在追逐着。”

“生命是一个旅程。死亡是复归于泥土。宇宙像旅店,过去的岁月尘埃。”

 

◎如果一个完全超越了个人中心,那么除了慈悲之外还有什么呢?

 

◎菩萨是一位决心不遗弃世间“直到连草木都悟了道的人物。”

 

◎菩萨的心愿──

让我做病人的慰藉者,医治者和服务者直到病痛永不再犯;

让我用食物和饮料之雨,来解除众生饥饿和干渴的苦;

让我做时代终结时饥荒中的饮料和食粮;

让我变成一间穷人的永无匮乏的仓库,为他们的需要配备多样的物品来服务他们。

我自己个人的存在以及快乐,所有我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正直,

我都无动于衷地放弃了,但愿众生都能得到安乐与解脱。

 

◎佛陀是沉默的圣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静的头脑和炽热的心。

 

◎罪恶是我们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们自己来承受,停止错误只有靠我们自己,要变成纯洁只有靠我们自己。

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救我们,没有人能也没有人会;

我们自己必须走上正道;佛陀只不过指示了道路。

 

◎心如工厂,有严格的品管,正常的作业流程,良好的环保观念,必定能制造出上好的产品。生活里,拥有一颗经过品管的“不动之心”,没有是非的污水,没有烦恼的黑烟,如此清净,人人才欢喜亲近“放光的人”。

 

◎任何的修行法门,都意在使我们改心换性,令刚强得柔软,诤论化祥和,瞋恨转慈悲,愚痴成智慧,具足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成即佛成”。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我们行道的眼目、度往彼岸的舟航。

 

◎换个角度,世界就光明。一池落花、一轮明月,两样心情。

 

◎《华严经》说:

如来的心“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

凡夫的心原与如来并无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为舍心,化瞋心为喜心,化贪心为施心,化杀心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我们内在的心境。

 

◎佛是觉人觉世的大觉悟者,所要推动的是觉济人类的宗教运动与工作,我们应奉献自己整个身命,参加觉人济世的运动,以坚定的信仰来接受,来服从,来拥护,从事佛法的实行与教化,所以常说“信受勤奉行”。

 

佛法与人生

 

◎佛教是以佛陀为模范、为导师,而从真理的了解体验与道德的实践中,完成自己的究竟解脱。

 

◎“佛教之正法,以教证为体。”

 

◎探究人生意义而到达深处,即是宗教。

 

◎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佛陀说法,即是宣扬此真理与自由之光。

 

◎诸佛皆在人间成佛,开演教化,使人类同得正觉。

 

◎惟有人类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

 

◎佛是人间的正觉者,是由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

所以人人可以由人成佛,到达“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结论。

 

◎人间有什么特胜?

1)环境──苦乐参半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是体悟真理与实现自由的道场。

2)惭愧──止息意──梵行胜。

人趣有惭愧心,惭愧是自顾不足,要求改善的同上心。

3)智慧──忆念胜。人能从经验的记忆中,发抉择,量度等慧力,能设法解决问题,改善环境、身心,进而探求人生的秘奥,到达彻底的解脱。

4)坚忍──勇猛胜。于娑婆世界,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达圆满至善的境地。以人类的三特胜,完成佛陀的三德──大悲、大智、大雄力。

 

◎有精勤的实行者,就有现觉法性者。

 

◎应重视人间,为正觉的解脱,而励行理智的德行。

 

正见与正行

 

◎一切法都在变化中,有衰败,令人不安,因此而有忧恼,此是苦的本意。

 

◎凡夫得失心重,即使拥有一切,但喜悦的后面,即是忧虑──怕失去所得,缺乏安全、安稳的感受。

所以佛陀说苦,不是消极的态度,是要众生认识人生的事实真相,进一步去找出原因,消除苦恼。

 

◎凡是因缘所生,本性毕竟空寂。

 

◎诸法的本体自性不可得,但并不是否定因缘的作用。

 

◎要以不执着、不贪着的心境修福修慧。

 

◎把握流转缘起的原因,于是控制他、转变他。

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

 

◎在十二因缘中所说的“爱”,是指以自我为中心与自我利益为主的感情作用,而不同于以慈悲心为主的大爱。

 

◎佛陀教诫弟子要“守护根门”。

在根境相触时,如有智慧的观照,就称为“明相应触”,那就能从此透出,截断十二缘起的连锁。

 

◎没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没有真理以外的智慧;一切法的自性均是不可得。

菩萨依智慧行──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身心、自我、物我间的种种错误,即拔除了苦的根本,不怖于生死。

 

◎佛教戒律的特色,是道德的感化与法律的制裁,两者统一起来。

是在充满道德精神的感化之下,有一种法律制裁的限制。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一般人有三种挂碍:

1)对身的挂碍。

学佛并不是保证大家不病不死,其真正目的是要消人心中的无明和执着,把痛若和烦恼之根拔掉。

2)对名的挂碍。

好出名、好清誉均是个挂碍。“誉之所至,谤亦随之。”例:禅师养弃婴。

3)对情的挂碍。

喜观的挂碍,怨恨的也挂碍。佛法并不否定世间人情的重要,但盲目的感情或无智慧的感情,是烦恼之源,应设法使之升华和净化,将私爱转为慈悲。

 

◎释尊所创建的根本佛教,包含了两个内容:

1)法。(2)律。“尊之以法,齐之以解”,

这二者的相应协调,才是佛法的整体。

 

◎“见和同解”──如缘起、无我、平等、大悲、自觉、觉他、救人救世等。

 

◎戒,其实是最好的环保专家,为我们预约美好的今生和来生。

 

◎真正的戒律,是用于开发自我光明的本性,人格圆成的规矩。

 

◎修行,学习一份清净心,何谓清净心呢?

打坐念佛、礼忏诵经,只是使我们得到一时的清净而已,真正的清净心,就是菩萨心,充满服务奉献的心。

 

◎“朝念八大觉,晚诵般若经;皈依虔发愿,随息念佛眠。”

 

出家与正觉

 

◎释尊的出家,是感觉到“世间大苦”的深切经验,是将自己的痛苦与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见众生的痛苦而想到自己的痛苦。

自悯悯人,于是不忍再享受王宫的福乐,为了探索解脱自我与众生共进的大道,决意摆脱一切去出家。

 

◎出家,是勘破家庭私欲占有制的染着,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解放自我为世界的新人。

 

◎热肠而冷眼的去透视人间。锻炼自己,作得主,站得稳,养成为世为人的力量。

 

◎不从自我的立场看世间,才能真正的理解世间,救护世间。

 

◎戒三种憍逸而出家──青春之憍逸、健康之憍逸、生存之憍逸。

 

◎“我由释迦族之家出家,并非渴望俗世的欲望而来。”

 

◎出家,不是逃避现实,是忘却我所有的世间,勘破自我。

 

◎否定了定乐与苦行,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的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

 

◎正觉的本质是“缘起”,而所谓缘起就是存在的法则──永远之法则。所谓存在的法则是和存在永久共存的。其本质,就是“相依性”的,就是“关系性”的,或者原因结果(因果)的法则。

 

◎一切万物是以缘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消灭缘即可以消灭为缘所存在的一切。

 

◎归依法可分为三:真谛法、中道法、解脱法。

 

◎老、死(苦)就是“缘生”,有“缘”即生、老、死。

因此消灭“缘”(无知、无明),即可以消灭老、死。

 

Part 3 跃动的生命

 

学习活在当下。

体验当下的快乐。

欣赏当下的一切。

跃动的生命

 

跃动的生命

 

◎学习活在当下,体验当下的快乐,欣赏当下的一切。

 

◎接受现况,乃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岁月最宽大的恩宠,就是逝去的过往不再回头。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即永恒。

 

◎所谓的生活,应该是专心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因为它一去不复返。

 

◎一个今天抵得上两个明天。撕一张日历,很简单,把握住一天,却不容易。

 

◎用心过活每一天,就像那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把一天当一辈子用吧!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今天总合而成,每个今天都充实地过,一生便会充实。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今天的一颗蛋,胜过明天的一只鸡。

 

◎学习成长的机会不在未来,而在每一个活着的当下。

 

◎追悔过去,不如把握现在,奋斗将来!。

 

◎人生中最美的时刻就是──现在。不要浪费生命!

 

◎世上没有所谓的小事,宇宙是由“小事”环环相接而成。

 

◎时间就是我们当下的呼吸,每一刻都应该全心全意地生活。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三世无物,无心无佛。

 

◎人无百岁寿,常怀千岁忧。

 

◎未来是属于勤勉于现在的人。千古在于此一日。

 

◎“禅”就是活在现前这一刹那,不前瞻亦不后顾。

 

◎体悟每天都是生命最好的一刻,才能算是了解人生的人。

 

◎欲知过去,但看现在;欲知未来,但看现在。

 

◎解脱不要等未来,解脱是现在的课题,不是死后才能得到。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掌握现在,拥有一切,拥有生命。

 

◎自私的心田里,永远长不出同情的花朵。

 

◎寂寞使人发现自己,觉悟的达成来自于远离。

 

◎正当的动机远比正当的行为更重要。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

 

◎饥饿是最好的调味料,痛苦是修行者的好朋友。

 

◎人生是由微笑和啜泣所构成。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成功却一定要努力。

 

◎真正的成功,是使自己成功,也让对手成功。

 

◎我们从自然手上收到的最大礼物就是生命。

 

◎爱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所爱的一切。

 

◎不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真实的生命

 

◎呼吸连结我们的身和心,有时我们的身在做一件事,心却在想着另一件事,身心不能合一;经由集中意识地呼吸,我们把身心唤回一处;因此觉知的呼吸是使身心合而为一的重要桥梁。

 

◎“呼吸!你如实地活着”,如此就能完全回归本我,活在当下。

 

◎看着糟透了的电视节目,我们自己就变成了那样的电视节目。自我就是感觉和体验的组合;如果我们生气,我们本身就变成了生气;如果我们在恋爱,我们就是爱的化身;如果我们仰望山顶,我们就是高山。我们可以成为任何所想望的事物,所以为什么我们要面对那些电视节目打开心窗呢?

 

◎“吸气,万缘放下,吐气,会心微笑;活在当下,清净自在。”

“放下,微笑;当下,自在。阿弥陀佛。”一微笑即表示你已经做自己的主人了。

 

◎我们就是让电视开着,让其他人来引领我们、摧残我们。用这种方式麻醉自己无异把自己的命运托付在别人手中(制作人、商人、演员),而他们却无法对你负责。我们必须分辨什么样的节目有害,什么样的有益。

 

◎让我们回归森林,回归大自然,在宁静中重新找回本来面目。

帮助自己关掉烦扰心神的那些窗户(电视媒体的污染)。

 

◎不管你是在城市或乡间,我们必须小心选择周遭的事物来配合自己,时时拂拭那颗灵明觉照的心。

 

◎我们必须透过日常生活,不松不紧持续的勤于打坐,不浪费任何一个机会缔现生命的本质,包括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在内。只有这样才能照见生命的本来面目。

 

◎“正念的钟声”,每当听到钟声,我们停止谈话、停止思考、回归自我、呼吸、微笑、如实觉知当下。“听啊,听!这美妙的声音引领我回归真实的自我!”每个人都应该利用此时享受生命!例:校园、寺院的钟声、飞机声。

 

◎“觉知的吃”是禅修的一个重要训练。

咬一小口饼,我就陶醉在那儿,伴着天空、大地、竹林、猫、狗和花。

重温儿时吃饼的方式,如果你够专注,你将发现当下充满着喜乐。例:喝茶、咖啡......。

 

◎随遇而安!随缘不造因!

 

◎静坐是为了清净自在、开发喜乐,不是为了忍受痛苦,伤害躯体。

 

◎品尝橘子,诱导自己及小朋友去联想它的起源。

不仅要看到手上的橘子,还要看到它的母亲,也就是橘树。

你更可以深入地透视它,你会看到全世界。

 

◎修习正念,完全觉醒,回归自我,便可以找到“真实的生命”,周遭的一切都变得真实,生命的丰富面貌便呈现了。

 

◎吃一小片面包,你也可以品尝到整个宇宙。

不要忘记对餐桌上的家人微笑,并且想到一些饥贫的众生,种下慈悲的种子。

那餐桌便是道场,进而帮助家人小孩开悟吧!

 

真实的人生

 

◎“涅槃寂静”是佛教的理想境界,也是释尊所指示的人生目标。

使落败者怨恨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

唯有让败者心服口服、毫无怨尤,而本身又不以胜自矜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因胜利而喜悦的,表示自己是软弱的,连自己都不能战胜,总结一句,他仍是失败的。

 

◎没有比欲爱更烈的火焰,没有比愤怒更不吉祥的骰子。

被欲爱驱使的人,就如同陷阱中的免子一般,怎么跑也脱不了身。

佛陀洞察人性,正视人类因爱欲而苦的事实,发现了断绝这样苦恼的来源,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途。

 

◎真正坚强的人,是舍弃成败得失的观念,无胜负、无上下、无优劣的人,也唯有舍弃这些,人类才能得到心灵的真正安宁。

 

◎苦的根源──欲望,分为两种,

1)“有爱”,总希望自己所喜爱的永远存在,也就是存在的执着。

2)“无有爱”的欲望,这是不愿存在的欲望的表现。

 

◎“不要有伤口”,“不要让病毒有寄宿的地方”,

这不论是对身体或心灵,都是保持健康的秘诀。贪欲、迷乱就是人生之毒。

 

◎大自然是人生的灯塔,我们非向沉默、朴实的大自然多学习不可。

 

◎我们内在那位真正的敌人,也就是那位终极的敌人:

慎恨,摧毁了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下定决心,决不容许“仇恨”这个敌人有任何出现的机会。

 

◎只要一个人仍受到因果业力法则及无明幻念的影响,那他就是处在受苦和不满意的境地中。唯有藉着明了苦难本质,人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出离心,由内心生起一种真正想寻求自由、解脱束缚的决心。

 

◎凡是有善念和决心的人,都可以跟随佛陀的脚步,迈向心灵的自在解脱。

当我们的感觉不再受制于情绪反应,而安住于慈悲之中,理性的心灵才能够接受这“万法一如”的伟大真谛。

 

◎我们因为害怕而祈求长生不老;因为厌弃年老,而想永远占有青春,因为怕容貌的改变而不得不浓艳抹;对幸福美满的家庭则祈祷永不破碎。永远追求“不变”的正是人类。而佛教以“无常观”为现实存在根本的原因。“诸行无常”是唯一永不灭亡的理法,“无常”才是宇宙唯一永恒的理象。

 

◎人类就是这么矛盾,明知身在时空的洪流中,由不得己,又不想承认,怀抱怨恨心郤想寻求和平;毫无所长却又喜欢别人赞美之辞;明知世界上不可能有不散的宴席,却又如此奢求,因此只有一再地使自己孤独、痛苦、受创罢了。

佛陀认为苦有所谓的“永世”,也必定是经由精进努力,斩断个人爱欲,向人类奉献自己而达到的。

 

◎“了世皆如梦,见心无所生,于法得自在,知身如虚空。”

 

◎“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坏花瓣的美丽与花的芬芳一般,仁者随缘而往,亦只是汲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

 

探索生命

 

◎只为了赚钱而工作的人,永远不可能像那些爱好工作的人一般投入。

 

◎努力工作以“成就”某事,而非“获得”某物。

 

◎纯洁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动高贵起来。

 

◎好的摹仿便是最完美的创作。

 

◎我们宁愿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肯定自己”是来自内省的力量;而“膨胀自己”却是外在比较的结果。

 

◎“名望”只是别人眼中的你;“品格”才是真正的你。

 

◎没有必要为了做健身操而去租借奥运会场。

 

◎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却一定要活得漂亮。

 

◎了解生命真谛的人,可以发挥生命最大的作用。

 

◎我们是为什么而生的?我们是为了不要再生而生。

 

◎我们要放下有限的人生观,才能完成无限的生命。

 

◎活出你真的生命来,否则生命即失去意义。

 

◎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

 

◎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完成心灵的净化与进化。

 

◎生命的属性就是“觉”,心灵的工作便是“爱”。

 

◎活着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人生和宇宙的真谛。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实践一句名言,比看千句来得有用。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以道情法爱为念,体解生命的不死之道。

 

◎出家是大鹏之姿,在家是雀鸟之行。

 

◎掠取土地、权位、名声、爱情,却忘了要为自己出征,做一个不受惑的明眼人。

 

和平使者

 

◎生气往往会蒙蔽我们的判断力。

 

◎愤怒是吹熄心灵明灯的狂风。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恕对方。

 

◎了解一切就会宽容一切。

 

◎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

 

◎憎恨是心的疯狂

 

◎恨是一支箭,最后会射向自己。

 

◎因为慈悲,所以宽恕;因为宽恕,所以解脱。

为了解脱,所以宽恕;为了宽恕,所以慈悲。

 

◎原谅是学习放下,不允许怨恨再控制你的生活。

 

◎“宽恕”为我们的生命增加了空间。

 

◎大肚能容天下事,开怀笑破古今愁。

 

◎华盛顿:“我永远不允许自己降低身分,去怀恨任何人。”

 

◎生命的完整,在于宽恕、容忍、等待与爱,如果没有这一切,你拥有了所有,也是虚无。

 

◎饶恕是抵挡仇恨、医治仇恨的良药。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能给自己最大的恩赐是原谅和宽恕。

 

◎每天花一点时间想想应该感谢谁。

 

◎用一双新鲜的眼睛看世界,用一颗感恩的心过生活。

 

◎感恩是身心绽放出来最美的花朵。

 

◎快乐来自于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眼前的生活。

 

◎给你最大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Part 4 回归自我

 

我们必须回归自我,

当内心充满祥和喜悦,

就会给世界带来建设性的意义。

 

回归自我

 

◎每次静坐片刻,引领我们回归自我,因此我们应以全然享受的方式来静坐。

不论我们是在吃一个橘子、喝一杯茶或行禅片刻,必须抱持“无所得”的心情。

 

◎我们应该学习“止”;人类能够存活是依靠我们停止冲动的能力,人类目前已经拥有五万枚核子弹,但还在不停的制造。

“停止”并不只是消极性的停顿,而是要让积极性的来取代,这才是我们禅修的原意: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去体验、呈现生命的喜悦。

 

◎喜悦的基础是正念,它的基本条件在于觉知自己处于快乐的状态。

 

◎能妥善把握当下,就能妥善把握未来;

为了未来的清静自在而用功,就是为了当下的清静自在而用功。

 

◎静坐时,先止而后深观,外息诸缘,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能止而后能观,能观而后能解。自在喜乐则是止观的果实。

 

◎我们如何把净自在带到一个功利的社会?

如何把微笑变成欢乐的泉源,而非只是外交的手腕?当我们对自己微笑,那不是应酬,而是面对自我的明证,完全做自己的主人。

 

◎假使我们能秉持一念心随时观照,每个动作都是一首诗一幅画。

正在成长的花草是一首诗,散步到超市可以是一幅画。

 

◎我们必须回归自我,当内心充满祥和喜悦,就会给世界带来建设性的意义。

 

◎“没有一条通往和平的路,和平本身就是道路。”意即和平不是一种方法或手段,和平就在当下我们的凝视、微笑、言语和行为。

 

◎假使我们不能回归自我活在当下,我们将错失一切。真实的存在就是回归自我。佛陀“拈花微笑”的意涵:当时迦叶尊者没有想,他只是回归自己,深深的与花相应,所以他笑了。

 

◎每个家庭都有吃、睡或看电视用的餐厅、卧室、客厅,却没有一间可以用来安“心”的房间──禅房,在那儿可以单独观照、呼吸、微笑、念佛、诵经、持咒,这个小房间可以看做和平国(极乐世界)驻在你家的大使馆,亦可提醒我们生命的本然。

 

◎平静与和谐,是人类活动中最具艺术性也最为生趣盎然的。

 

◎人一生气,他就在地狱的境界中。

无瞋的心是清凉、新鲜和理智的,是真正快乐、同情与爱的基础。

 

◎对生气念念分明,但不批判裁决。

压制或赶跑生气,就是在压制或赶跑我们自己。首先我们必须返视自己的内在,不看不听那个让我们生气的人是最好不过了。就像消防队员,得灭了火再去找放火的人。不需要害怕或拒绝生气。愤怒就像堆肥,头蕴含生出漂亮事物的力量。如果我们懂得如何接纳愤怒,我们就得和平喜悦。更可将愤怒完全地转化为和平、慈爱和了解。

 

世界上什么最难得

 

◎佛告比丘:“世界上什么最难得?不是健康长寿、不是知心伴侣、不是美满眷属。而是,人身最难得,如盲龟遇浮木,又如手中土;这个身体是我们今生借住的房子,我们要以慈悲为梁木,喜舍为钢骨,柔和为水泥,忍辱是庄严。”

 

◎《维摩诘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诸度等法侣。”我们要慎选内心的亲眷友伴。

 

◎佛陀的生日礼物──对于佛陀所说的法,生起恭敬慎重之念,以戒为师,依法安,发胜上心,慈愍有情。此人,才是真正报佛恩的人。

 

◎“严持三戒,必可解脱”。第一身不做坏事;第二口不说坏话;第三心不动恶念。

 

◎娑婆众生人人广修十善,除灭内心的垢秽,当下一刻,即是弥勒佛住世的美好时节。届时,人人能有千里眼的神通。有十种因缘得千里眼:

1)不掩人眼明。(2)不损人眼。(3)不覆人眼。(4)不藏人善。(5)不视杀。

6)不视金。(7)不视淫。(8)不视阴私及人短。(9)诸恶事不视。(10)燃灯于佛寺。

 

◎读书人与鹤仙的故事──“什么是真人的血?”

鹤仙答:“心地纯净,尊重众生的生命、不杀、不盗、不淫、不被情欲驱使。

真人的周围放出白色的光芒,使别人一接触,他便感到宁静,感到安全。”

 

◎我们一生寻找许多东西,美丽的爱情、显赫的头衔、千万的积蓄、青春的身体、美满的生活..我们不停地追寻世间的快乐,却从不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寻人启事,寻找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而自己在哪里呢?生活里,

少一点侵犯,多一点爱护;

少一点迫害,多一点尊重;

少一点瞋恨,多一点忍辱;

少一点贪恋,多一点随缘。

经过修练的心就是佛心。

 

◎如何清净我们的心?唯有将贪欲化做喜舍,将瞋恨化做慈悲,将愚痴执着化做智慧与自在,将嫉妒烦恼化做清净欢喜,如此方能拥有一颗洁净纯真的心。

例:老师父与小徒弟和掉入沟中的小孩:师父说:“这孩子并不肮脏,你的心比他还肮脏。”

 

◎“照顾念头!”

 

◎生命中最沉重的纠缠,大多来自千尺爱河,情爱深重。

 

◎“管理从心开始!”

 

◎手上的戒指,未必保证白头头偕老,唯有受持心灵清净的戒法,才能鱼雁同行,恩义不忘。

 

◎心安,东南西北都好;心安,粗茶淡饭有味。心安,方丈漏室便是三千大千世界。

 

大归依

 

◎如没有“大智”透视生死的如幻,如果没有“大悲”怜愍众生的痛苦,如水没有“大力”活跃于生死之中,所谓“有心无力”,怎能作为众生归依?

 

◎是否可作众生的归依,应从五方面加以观察:

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

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

五.由成就无上法故。

──《瑜伽师地论》

 

◎诸梵王向佛求皈依时说:

“慧日大名称,久住善寂地,闻名除诸恶,自然生梵世,我今头面礼,归依大解脱。”

 

◎佛是大觉者,我们发心归依佛,是以佛为我们的模范,效法佛完成自己生命的解脱。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

二谛总持,是佛法的理论;三学增上,是明佛法的实践,是整个修行的宗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到达圆满完成时,就可证得殊胜的极果;“恢恢法界身”就是显示佛所得的果──法身。

 

◎佛言:

“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无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杀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随喜心,有爱著者起能舍心,诸悭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进心,诸散乱者起禅定心,于愚痴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恶者起十善心,乐有为者志无为心,有退心作不退心,为有漏者起无漏心,多烦恼者起除灭心。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无量义经》

 

◎“三世诸佛皆以精进而得成无上道。”

“理论的研析”加上“行为的实践”

再加上“不懈的精进”,才可得到“佛法的受用”。

 

◎“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宜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法华经》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生。”──《法华经》

 

◎印光大师开示:佛法修持,总摄有二种不同法门: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死者,名为通途法门(难行道)。

若具真信切愿,断疑生信,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净土者,名为特别法门。

──《易行道》

 

◎印光大师说:“莫讶一称超十地,可知六字括三乘”

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即得往生极乐。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赐给众生最大有效的法宝。

──《南无阿弥陀佛》

 

出离红尘

 

 

◎世间人终身忙碌奔波,祇是不愿意放弃欲望所产生的乐受,

而甘愿作牛作马,因为不知道出世间的快乐,三昧乐,涅槃乐。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诃责很重要。

诃责,惭愧为修行之主,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对恶法永远生起轻视的心。

诃责,自己为什么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护己灵,烦恼的现前,主要是靠惭愧心对治。

 

◎如果对自己的恶法,没有生起惭愧心,

没有诃责,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

轻贱恶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则没救。

 

◎当做徒弟的自己准备好了,老师,该出现的老师就会立刻出现。

 

◎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来对治自己的烦恼。

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对治自己的烦恼,所以菩提心发起很重要。

 

◎以一念归依弥陀的心忆念弥陀,一心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的愿力光明会摄持你。

忆念弥陀,即是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烦恼不能自主的心,与弥陀清净大悲心就接触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没有人与你做对,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乐是没有欲望的束缚,真正的幸福是内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转念。

 

◎纵然不能入空观,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觉照,则能不随妄转。

 

◎紧张什么,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对,你也不可以说,很少人会承认自己的过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Part 5 真理之心

 

启开佛法之门——心。

假如你忽略了守护自心,调伏自心,

就无法关闭受苦之门,也不能打开安乐之门。

修大悲心,不要修自私心。

 

真理之心

 

◎启开佛法之门--心。

假如你忽略了守护自心,调伏自心,就无法关闭受苦之门,也不能打开安乐之门。

修大悲心,不要修自私心。

 

◎修行之道——设法消除召引苦难的消极心态,增长带来安乐的积极心态。

 

◎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态度、想法和动机,“转恶为善”、“以菩提心为先导”。

 

◎学佛三要:

1)伟大的目标:为成佛度众生-发菩提信愿。(皈依佛)

2)崇高的动机:愿众生离苦得乐-长养慈悲。(皈依僧)

3)善巧的方法:以无所得为方便-胜解空慧。(皈依法)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学佛,就是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

 

◎救人救世的大誓愿就是菩萨生命的动力。“要找到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乞讨还要痛苦。依赖别人,执着外在便是苦!

 

◎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无道心。“有德不怕无庙。”

 

◎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道,就在你心中!”

 

◎“去贪则清凉。”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

 

◎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幸福之道,只有透过与别人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义。

奉献、付出就可以消除自私而得到知足,感恩、心安,这就是幸福。

 

◎一切万法唯心所造;慈悲喜舍,我们就是佛菩萨;

相反地,造业、执着,就成了畜牲种、地狱客。

 

◎“发财不如发心,改运不如改心,治世不如治心,救人不如救心。”

 

◎慈悲才是修行人最好的装备!“慈悲无障碍。”

 

◎“运命”而不要被“命”所运,精进不放逸,持之以恒,如此,才能从生命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做命运的主人,不要做欲望的奴隶!”

 

◎永远的宽恕众生,不然就等于伤害了自己的慈悲,内心就失去了和平。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观照)的工夫。

 

◎不计较,不比较,只有爱,没有恨。

 

◎放下取舍分别,放下爱恨恩怨,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

 

◎“薄薄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

说话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不要将说话视一种“享受”,语言有回天之能力!

 

◎微笑是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较容易接近真理。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把从过去到现在的苦都交给无常,让苦在无常中转化掉。

 

◎佛陀永远“转恶为善,转恨为爱”,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

 

◎快乐来自调伏自心,进而将自己奉献给众生。

“慈悲心名为戒。”

 

真理之音

 

◎迦栴延尊者对贫妇说:“把贫穷卖掉!”

“布施和修福卖贫买富的最好方法。”

 

◎佛陀对莲花色比丘尼说:

“须菩提在石窟中观察诸法空性,他才是第一个迎接我的人;见法的人,才是第一个见到如来。”

 

◎王统与佛统。

佛陀在街头上唱偈颂:“起来!莫放逸,要修善行之法啊!随法而行者自然能安眠,不论在今世或在来世。”净饭王入初果。“要好习善行之法,千万勿作恶行啊!随法而行者能自然安眠,不论在今世或在来世。”净饭王入二果圣位。

 

◎耶苏陀罗见到佛陀以偈颂赞道:“头发深碧而柔蜷,前额平广而晶莹,妙鼻柔和而高低适度,是善播光明的人中狮子。”

耶苏陀罗跳楼因缘──前世,梵施王见人非人夫妇

 

◎佛陀对年轻比丘说:“见到年长的妇女,要把她当作母亲或长辈看待;遇到年轻的好女子,要把她看作自己的姊妹,不可心存邪念。世间是罪恶的渊薮,最可怖畏是烦恼色欲,如想战胜它就必须用诚实忍耐的弓,锐利的智慧之剑,顶戴正思、正念的头盔,身披无我的甲胄,才能战胜五欲,让身心清净无垢的生活其中。”

 

◎魔王的三魔女说:“我们要在他成佛之前,毁坏他坚固的志愿,断折他悟道的桥梁,以五欲的弓矢,将他赶进爱欲的漩涡之中!”

 

◎佛陀在入灭前三个月在毗舍离对信众的最后遗教:“你们信奉我的教法,首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后要严守五戒。受戒的人有五种功德:

一是所求皆能如愿;

二是所有净财益发增加;

三是处处受人尊敬;

四是美誉传播四方;

五是死后得生天。

守此五戒者若能再加多培植福德因缘和念佛,便能往生不退转的西方极乐世界。

若是不念佛又再犯戒,将有五种损害:

一是求财不遂;

二是纵使得财也亦散失;

三是到处受人轻视;

四是恶名远播;

五是命终时堕入地狱。”

“要守七不退法──

第一、常常讲正义的话。

第二、要上下和爱,彼此尊重。

第三、奉法作事不可违背法制。

第四、尊敬学识渊博和努力弘法的比丘。

第五、信仰要坚定,要有孝敬之心。

第六、名利之事,先人后己,不必积储。

第七、修学涅槃正道,不可顺从欲情。

此外,另有七法也要牢记,才能长养善心,不致违悖法理──

第一、事要求少,但做得要多。

第二、态度沉静,不好多言,说话仁慈,不出恶语。

第三、不可贪睡,不要懒惰,身常行慈,不害众生。

第四、为大众事,切勿以己利为先。

第五、不可自赞毁他,意常行慈,悲悯他人。

第六、不和恶人相处,多近善知识。

第七、求法、守法、弘法,不忘真理运动。

弟子如能奉行此‘七不退法’,千万年后佛陀的教法一定会与日月同光,普救世人。”

 

真理的语言

 

◎释尊说:天上人间的喜乐比不上欲望消失的欢愉。

 

◎生命是无常的,死亡欲是必然。

 

◎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一样伤害自己,

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我易老;我没有战胜老年;我易生病;我没有赶走病痛;

我是易于死亡的;我没有挣脱死亡。

人世的改变与分离都与我很亲近,我是自己行为之结果,无论我种了什么因,是好是坏都是自己造成的果。

 

◎我总在抱怨自己没鞋子穿,直到有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

 

◎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以及事物无法与我们的精力和环境的改变相配合。

 

◎释尊看到人生四象,克服三种骄傲:

看到老人,丢开身为年轻人的骄傲;

看到生病的人,抛开健康者的骄傲;

看到去世的人,挣脱生者的骄傲。

 

◎治疗恐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试试为他人做点事!

 

◎净化自己的过程:

1)抛弃所有丑恶的念头。(已生恶令断灭)

2)摒弃有害的思想。(未生恶令不生)

3)培养健全的信念,并每日身体力行。(已生善令增长)

4)孕育尚未萌芽的健全思想。(未生善令生起)

 

◎肉体上的满足不是真正的快乐。

 

◎遗憾使一个人负担沉重,而快乐是把担子卸下来;

当人把担子放下后将不会再成为他人的负担。

 

◎做好事也许不难,困难的是要心地善良。

但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度,且在他人控诉、批评、阻碍之下,还能为人服务,又属其中最难的了。

 

◎心怀他人凌辱我、鞭笞我、击溃我、掠夺我的想法的人将无浇熄仇恨之火。

 

◎倘若有人愚蠢的戕害我,我会还以无限的爱;愈是恶意的对待我,我愈是以谦冲的态度相待。睿智之人从不向愚蠢之人挑战。

 

◎私心会戕害一个人的人格及心灵成长,私心乃源自错误的观念及无看到生命的真相源自渴望以及自我澎胀,私心乃人类最大的诅咒。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人内心的冲突解决后,世上才有和平呈现。

 

◎释尊的箴言——

所谓好,是在行为上有所约束;

所谓好,是在言谈中有所节制;

所谓好,在心中保持分寸;

所谓好,在任何事上皆得宜。

至高人品的人会在各方面克己自励,因此能够从悲苦中释放。

 

◎宗教的真理是:邪恶只能靠正面力量来克服,爱及同情心是化解仇恨的解毒剂,友好则是愤怒的矫正器。

 

◎释尊说:“世上的仇恨不是用仇恨来平息,而是用爱。”

耶苏也曾教过人自然法则:“人应善待那些恨他的人。”

 

◎私心乃嫉妒之因且嫉妒助长私心。

 

◎自我超越确实远比征服其他敌人要来的困难;即使是神衹、灵魂或梵天均无法使自我压抑的人自束缚中释放。──(法句经)

 

◎一个时时观察他人过失的容易动怒,非但不能消除他人的污秽,反而会增添自己的污秽。

 

◎最坏的人也有优点,最好的人也有缺点,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必要去找他人的错失。

 

◎胜者招致憎恨,而落败带来愁苦,只有放弃胜败之心,才能快乐、平静。

 

◎无论在多少次战役征服多少人,唯有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伟大的胜利者。

 

◎佛陀教人要以仁慈克服愤怒,贤德克服邪恶,慈善克服私心,真实克服虚假。

 

◎假如你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朋友,最好还是独居一隅,自己生活。

 

◎崇高道德的人不会偏离正道,欲望不再紧随着世俗的喜悦而来;

让所有事情顺其自然,智者不论处在喜悦或悲苦中,都能心存平静永恒之心。

 

◎道元禅师说:学佛就是学着静观自己,静观自己便是忘记自己,忘记自己就是视自己为万物之一。

 

◎不寻求毫无价值的快乐,在崇高责任的喜悦中寻求快乐。

 

◎知识是世界上的成功之钥,沉思是领悟完美幸福的良器,而道德则为二者所需。

 

◎人的身体会化成泥土,然而他对世人的影响及贡献会遗留下来。

 

◎回顾今天,在短暂的路途上充满各式各样的生存事实-—行动爱与短暂无常。

昨天已成梦忆,而明天则是个未知数,为现在而活吧!

 

◎身为一个修道者,我们不会为自已的未来担忧。

 

◎快乐的秘诀与成功的生活,均在于做现在必须做的事。

 

◎悲智双运可以使人们达到完美的境界。

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爱心、珍惜、仁慈和宽容。

慈悲表现于对生灵的爱心和关怀,尤其是对处于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么?智慧即是认清事物的本质,将心灵的高贵面发诸于举止间。

 

◎幸福犹如香水般,当你洒向他人时,你也能沾其芬芳。

 

◎让我们快乐的活在仇人之中吧!

 

◎伟大的人总将自己的血肉之驱奉献于全世界的利益和福祉。

 

◎控制自我胜过控制世界,对世俗享乐的自制胜过全世界的财富。

 

真理的宝藏

 

◎不要挑剔他人的过错,不要骚扰他人,严持戒律,节制饮食,过着清净独处的生活。

不懈的锻炼高度的思惟,这一切是佛陀的教诲。

 

◎钟爱百样事的人,同样也有百种悲苦,无所爱的人也就没有痛苦,这种人才能从悲苦中解脱。

 

◎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

 

◎财富无法熄灭欲望的渴求,斗争无法产生真正的胜利,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的平静与道德的开展。

 

◎善心和悲悯带来的喜悦和无私的态度,使个人变成神圣,甚至荣耀了生命本身。

 

◎勤奋、不放逸与自制,让每个智者为自己缔造一个永不沉没的岛屿。

 

◎佛陀说:“这世界太饥渴,因此人人都自愿为这饥渴的欲望做奴隶!”

 

◎欲与无明是导致苦与悲惨命运的主要构成因素。

 

◎由五蕴而生起的贪欲、爱染和执着是痛苦的根源。

 

◎舍利弗尊者说:“朋友!只要有五取蕴,所有的感受就是苦的,只有当五取蕴不存在时,才不再有痛苦。”

 

◎轮回与苦难的根源在于“无明”加“欲念”这两大根形成一张毒网。

 

◎人是自己监狱的狱卒,自己为自己盖了一个监狱。

 

◎谁是统治者?掌握六根的人就是统治者。

 

◎有六法可消除欲念:

1)觉察事物的错误面(看到真相)。(2)不断地反省错误。(3)克制情欲。

4)饮食知定量。(5)结交良友。(6)作有意义的言谈。

 

◎毫无私心的人是统治者,他没有德行上的缺陷。

 

◎忍辱是最高的品德,这是忍耐他人所施予的苦和容忍他人的过错。

 

◎一切利益都是由清净心而生。

 

◎人是自己的皈依,别人不是真正的皈依,妥善调御自己的人,证得难能可贵的自皈依。

 

◎善知识、善伴党和善随从者,就是梵行的全部!

 

◎人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他要单独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他使自己的命运变好或变坏。

 

◎人的一生受两种力量所左右,那就是业力与念力。

业力是累积因果报应的来源,念力却是由己身发心修持的转移力量,一念至诚也可转化业力的牵绊而超尘入道。

 

◎人可以凭着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佛陀相信努力工作是幸运的星宿。

算命、符咒来自迷信,没有宗教意义。

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拒绝符咒的影响。

 

◎佛教徒学习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越和明晰的真理,摆脱幻影和终止无明与欲望。

 

◎在《大念处经》里清楚的指出禅定的目标与方法:就是培养注意身体的一举一动,和永远在改变的心智,要了解它的真实性,要做到念念分明。

 

◎圣人见到事物的真实面,生命是苦空、无常的。

生活在这以虚幻的快乐蒙骗人类的世间,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生命不是个静止的实体,它不断的运作,当欲望完成时是苦,遇上不合心意的情况或事物这也是苦。

 

◎彻底的自由(涅槃)亦会带来彻底的生命。

 

◎涅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熄灭的是什么?那祇是有限‘自我’的界限。

从反面讲,涅槃是一捆‘我欲’木柴的燃尽,一切抑制无限生命的事务悉已消灭的状态。

从正面讲,涅槃就是无限生命的本身。

 

◎就形上学而言,涅槃是指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学而言,涅槃是弃除自我观;道德(伦理)学而言,涅槃是贪、瞋、痴三毒的涤除。

 

◎禅坐经行引导内心净化,一个净化的心灵自动地带动纯洁和健康的身体。

佛法是使人宽心的镇剂,可以驱除疾病。

 

佛陀等于真理

 

◎佛陀的一生因追求真理,觉悟真理,奉献真理而究竟完美。

他是传授人类解脱大法的无上师,又是医治人生病苦的大医王。

在他身上,人类看到了离苦得乐的希望,找到了圆满觉悟的大道。

 

◎佛陀是一个可亲可敬,智慧圆满,慈悲无碍的生命导师。

 

◎成就希望,获证菩提还需人们自身的努力。“汝应自精进,如来唯老师。”

 

◎佛陀第一次法语──“快乐偈”

轮回无数生死中,追寻无见造屋者,生生死死苦不堪,终见原来营造者,汝将于中造此屋,折断榬木碎脊梁,心证无为达苦灭。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四圣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导引众生离苦得乐的无量方便法门。

 

◎佛陀通过如实智,发现了营建此屋者住于心内而非心外,它就是潜伏于内心的贪爱、执着、自我和其他精神的不净。

 

◎“贪爱的终结”──自己可以销毁自己的创造,以智慧砸碎无明脊梁,使整座屋子彻底倒塌,榬木和脊梁是营造者建造此烦恼之屋的材料。

 

◎佛陀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胜利者,衪征服世界的武器是爱和真理,衪的教义启发了人类,使人类从瞋恚、痛苦的黑暗中到达光明、慈爱和幸福的彼岸。

 

◎佛陀是智慧、慈悲心、快乐和自由的应化身。

 

◎圆成佛道是人世间最艰巨的工作。

一个人必须勤奋努力,牺牲自己的世俗享受,发展正觉而净化自己的心,弃除邪见而达到觉悟,这要经过无数次的生死轮回,净化自己、发展自己的灵性而证悟成佛。为了达到这崇高的任务,自我锻鋉不懈的精进努力是必然的事,在这自我锻鋉的过程中,要以自律、自修、超然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意志,去承担世间任何的痛苦和解救世间受苦的众生。

 

◎佛说:如来(佛陀)就是法身,是真理的其体化,已成为真理,由人转变成具理。

见到真如法,就是见到如来。佛陀就等于真理,也就是教义和戒律的集合体。

佛陀传授真理,度化众生,与众生共享善与圣的境界。

 

◎阿罗汉接收佛陀的教诲和认识真理,克服了所有的欲望和人性的弱点。独觉(辟支弗)出生在没有正觉佛降生的时代,他们通过因缘法──缘生、缘灭而证悟宇宙的真理。

 

◎一个人如果要想成佛,必须行菩萨道,实践十种波罗蜜──

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

忍辱、真实、坚定、慈悲、平等。

佛陀以纯净的心,自我觉悟而圆成佛道。

 

佛陀的言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征服的不是外在一切,而是自己。

 

◎他在战场上,战胜了千百万人,如果他能战胜自己,便是无敌的战士。──《法句经》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胜利者,他征服世界的武器是爱和真理。

 

◎佛陀的禅定达到最高的境界,他从禅定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智慧。

 

◎‘神通’这种超自然力量,可以透过心智的训练和发展而得到,但佛陀告诫弟子不可以随意展示神通。佛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正常和理性力量,努力学习锻炼。

 

◎圆成佛道是个人渐次努力的成果,需要经过自我不断努力和净化自己而完成。

 

◎佛陀是充满慈悲心和智慧的导师,他以浅白容易理解的言词讲述真理,让人们彻底理解而启发智慧。

 

◎佛教能透过心灵的解放,来开发智慧和精神文明,为世间创造真善美的环境。

 

◎佛陀说过:“这久远劫以来,你们尝遍了丧失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痛。尝到失去所挚爱的一切,尝到疾病的缠绕,和不如意相伴随,这一路下来,你们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匆匆忙忙的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所流过的眼泪比四海的海水还要多。”──《增一阿含经》

 

◎智慧应用在道德上,将为人类带来最大的利益和幸福。

 

◎佛陀入涅槃前,说:“我已老迈,时日无多,我很快就要离开你们,你们必须精进。僧众啊!保持正念和建立清净的功德!要不懈怠的追随教法。这样就能超越轮回离苦得乐。”──《大般涅槃经》

 

◎“阿难啊!你想做一盏灯照亮自己和庇护自己,还是向外求庇护呢?让真理作为你的灯和庇护所吧!”──《大般涅槃经》

 

◎佛陀:‘阿难啊!当我离去时,我的教法和戒律就是你们的导师。’──《大般涅槃经》

 

◎佛陀临终时说:‘精进、精进,因缘所生法,皆是无常!’--《大般涅槃经》

 

◎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谓智,实称真愚夫。──《法句经》

 

◎透过不懈的努力、心智纯净、正知正觉和过着神圣的修行生活者,才有资格被称为资深的教弟子。

 

◎佛陀将入灭时说:‘阿难啊!不要再悲恸哭泣了,不要使自己烦恼,万物的本质就是如此;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生灭灭的,我们必须和我们接近的人分离。’──《大般涅槃经》

 

◎愚痴的人执着于‘我’;聪明的人放弃‘自我’。

聪明的人对世间有正确的观念,他知道所有因缘和合的事物将会消散,只有真理永远存在。──《大般涅槃经》

 

◎佛陀说:‘我不是世间的第一位佛陀,也不是最后一位佛陀。当因缘成熟时,将另有佛陀降世于此世间。’──《大般涅槃经》

 

◎只要我的弟子过着纯净的宗教生活,世间将永远不会没有阿罗汉。──《大般涅槃经》

 

◎即使是神在听到佛陀说法时,也感到震憾说道:

‘我们以为我们是永生的,其实我们也无常;以为我们是稳健的,其实一点也不稳定;以为我们是无终结的,其实我们一样有终结的一天。’──《增一阿含经》

 

◎佛陀那慈悲、关怀与和平的信息,引导着许多愚痴人类,带领他们走向宗教生活的康庄大道。

 

◎究竟的真理,可以在佛陀的教义中发现。

 

◎一个真正的佛教修学者,不应该执着于任何宗派。

 

◎若见彼智者,能指示过失,并能谴责者,

当与彼为友,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

与彼智人友,定善而无恶。──《法句经》

 

Part 6 修行之路

 

诸法实相,就是因缘聚散,

刹那生灭,无有真实,

所以我们在一切法中,

不起心,不动念,

才能清净自在。

 

佛法的修行

 

◎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本来面目,

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忍辱多福”,所有的福都是在这个“忍”字。

六祖大师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我们要修福,不祗是布施钱财,能运用这颗心,放下一切不必要的烦恼,不与人争执,福德自然无量。

 

◎有利益众生的心,才可说是柔软心。

 

◎无自性就是说世间没有永恒的事情,“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不生不灭法不是包括在生灭,而是生灭法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法,不是生灭法中有一个不生不灭法。

 

◎一切法缘起刹那生灭,不必要为虚幻,幻化的事相来烦恼自己。

 

◎本性是一种无有压力的幸福,一种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落入二元对立的智慧;本性就是一种无所住的空性,妙用现前。

 

◎用本性就是用平等心,慈悲心,安祥心,无所住心;当下就是。

 

◎“诸行无常”一切只是不断的生灭与延续过程,而没有不变的事物。

“诸法无我”一切只是种种关系所合和的现象,而没有独存的个体。

“涅槃寂静”一切的差别动乱现象,当下为平等的和谐的宁静的(觉性平等不动)

──无相平等如如不动。

 

◎佛教的修行就是从如何克服自己内心的敌人开始,时刻察觉内心的念头,修正缺点,这一件伟大的工作,不仅需要勇气、恒心,而且需要禅定与智慧,这些的配合才能完成。

 

◎人与人之间随缘而聚,缘尽而散,聚时尽其在我,散时尽其在人,有阴必有晴,有圆必有缺,有恩便无怨,有爱便无恨,既是相逢,既是有缘,得与失,获得与付出,但求心之所安,完善固可喜,缺陷也是美,存有缘之心,存惜缘之情,纵使一刹那也是永恒。

 

◎所谓出世法不是要离开此世间,而是要离开对世间的执着,执着使心量变小,使生命境界变得狭窄而隔碍,能不执着,心量广大,生命才渐达于深刻与圆满。

学佛、修行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深刻,更广达,而不是变得更狭隘。

 

◎诸法实相,就是因缘聚散,刹那生灭,无有真实,所以我们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才能清净自在。

 

◎淡泊知足,守护六根,事无所求,心无所住,不为境转,即可入道。

 

◎战胜外在的敌人容易,打败内心的敌人困难,真正的勇者乃能战胜内心的敌人。

佛教中所谓的佛、菩萨、罗汉,莫不是以此角度来说的。

 

◎自觉是反观自己时,察觉内心的种种缺陷而奋起勇敢把它弥补过来,如果能这样的话,在佛教乃称为罗汉。不要以为这是容易的事,祗是“名利”两字,就使许多人,深陷其中,做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自觉之后能引发他人自觉,乃称菩萨,二者圆融无碍就是佛。

 

◎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是坏的别黏着它。

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紧抓它们。

 

◎如果我们不喜欢某种事物,我们反应出憎恶。

如果我们喜欢它,我们反应出快乐。

这颗心变脏且染污了。

 

◎要自在:首先要能自主,要自主则由自立作起,能自立,则在思想、情感、生活上依靠别人之处越来越少,自立只从少欲知足作起,若欲望多或依赖他人太多,则越受环境,境界的牵制,而不得自在。帮助别人,但要尽可能,避免使对方产生依赖。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真正富贵,不是拥有很多,而是需要的很少,拥有财富不如拥有智慧,当你心无所住时,就拥有一切。

 

◎人到最后终究会离开这个世间,不论执着于什么,终究要撒手,

唯有把握今生的每一个当下,好好努力念佛,观察这颗迷梦的心,片刻的真诚就是永恒。

 

◎何谓无心?没有以自我中心为情见,一切境界平等无差别。

 

◎放下才是我们的真心。

 

◎要下决心把自己锻炼到毫不忧虑,又不发脾气。

 

◎了解在心中升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

它们是短暂变幻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它们就只是那样。

 

◎修行者骨气要刚──放得下。

若烦恼来了,我有权利(志气)不烦恼。

你有权利讲,我有权利不要听。

 

◎半夜来时三更去,有钱难买到天明。

财堆北斗有何用,天边日月快如梭。

一点灵光消散去,万两黄金买不还。

 

◎持斋之法──

五种不净观法:一观种子不净、二观所食不净、三观住处不净、四观腹中不净、五观死后不净。

 

◎因蛇悟道──

天人对瞌睡的道人言:“咄咄逼人,毒蛇来矣!”

“道人何不自观内身毒蛇,内身四蛇(四大)不除,如何更从身外求之?”

 

◎勿迷于物──

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到底是老鼠吃米呢?还是米吃老鼠呢?”

 

◎视金如贼──

佛、阿难:“世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

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

是时,后面有三人行经过,见金。一人下毒,二人共杀。

“家有黄金用斗量,有钱难买不无常,任尔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

“多贪不如少用。”

“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财有五危”

 

◎贪财者鉴──

兄弟二人在外赚钱相约回乡,起恶念欲相害。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经曰:“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守财富翁,失金,老泪横流:“储金,看謢而已。”

 

◎人身难得──

童子听经,回家实验。即说偈云:“盲龟遇浮木,相值甚为难,恶道复人身,难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愿离三有狱,时时善修习,必使得解脱。”

《提谓经》:“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吃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

“早奔西来晚奔东,人身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疑生暗鬼──

二僧人先后鬼房借宿,互打至天明。《成实论》上问:“疑有何过?”

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就。”

学佛最忌三疑:

一、疑法:谓是法是否入道之门。

二、疑师:谓是师是否能为依止。

三、疑自:谓自己根性是否能成道业。

若生此三疑,乃为障道根本。“疑是信之敌。”

 

◎去贫妙法──

贫夫妇二人,常见主人,往寺中,作大施会;夫涕,妇欲卖身,夫随,得十金钱,七日后为奴婢。至寺中,作七日大施会。至第七日,王亦作施。众僧言:“已受穷者,终不得移。”王大不悦。“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瞋堕恶趣──

比丘乞食途经草丛,忽听得一声和尚慈悲,大蛇举首语言:“请勿恐怖,恳求和尚慈悲,为我说法,仰仗法力,令我脱此罪身。”蛇又言:“和尚素闻阿者达王否?”蛇言:“我当临命终时,侍者不慎,将逐蝇之扇,堕我面上,我当时一念瞋恚,故受此蛇身。”比丘即为之说法,并加忏悔。蛇一心乐闻法后,绝食七日,遂即命终生天。却后数日持花散佛,众僧怪之。闻空中言:“奉花报恩耳。”

 

◎比丘对贫人说:“汝已布施一月矣!”布施之心念,不可暂时中断。

 

◎《遗教经》:“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猛火能烧世间诸珍宝,瞋心猛火能烧七圣财。”

 

◎常思己过──

唐善道禅师得《观经》,乃专意念佛,修十六妙观,后至庐山,见远公遗迹,感慨系之。不久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年。于定中曾睹净土。后又往晋阳,从道绰禅师,授“无量寿经”时入定观,数日方起。一日,绰师请其入定,为观所生之处。师即入定七日,而报之曰:“我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答曰:“师尝安佛像在檐漏下,而自处深房,此一罪也,当于佛前忏。又尝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师闻言,静思往咎,遂洗心忏谢。道再为入定,出谓绰曰:“师罪已灭,后有白光来照时,乃是往生之相也。”

 

◎卖斋立毙──

湖北,王某,见屠夫宰猪,耳闻悲惨之声,即誓愿茹素。不料三年后,忽染恶疮,苦痛异常,对于茹素,心生退悔。其友慰之曰:“君持斋人,必佛力庇佑。”王悔,友曰:“汝如不欲此斋,可卖与吾否?”友曰:“一日斋,一分钱,三年当得银十两八钱。”王喜,立即善券得银,翌日开斋。深夜,王君梦见二鬼,骂言:“百日之前,汝寿已尽,以持斋故。延至今日,今既售斋,汝命已透矣!”忙请二鬼,暂缓一夕,我当退银,誓复长斋。友曰:“昨持券归,即于佛前焚化矣!”悔恨立毙。

 

◎《法华经》:“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证道歌》上说:“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Part 7 觉悟者的法音

 

我一时专致于一件事。

当我用齌时,我用齌。

当我睡觉时,我睡觉。

当我坐禅时,我入定。

这就是我的实践。

 

觉悟者的法音

 

◎菩萨即是一个包含悲智两种矛盾力量的生命。

他以智慧观无一众生存在;而又欲以慈悲来渡脱它们。

他因有消解这些矛盾态度的能力,故能成其伟大,并能自渡又渡他。

 

◎当我们把这个世界看成“不过是种种法而已”时,我们才是如实观察世界。

 

◎巴利佛典:“此心极光净,而却因外来的烦恼而杂染。”

 

◎巴利佛典所描述的佛陀以无所保留为荣,一切关于解脱之知识皆倾囊而出。

 

◎引领了许多喜爱赞美佛陀净化生命及献身人类利益的心灵。

 

◎佛陀在《宝积经》对变戏法的跋陀罗所言:

“众生的喜乐与所拥有的,皆为各种行为所变幻的出来的;僧团是由法所变幻出来的,我自己是智慧所变幻的,一切均由各种复杂的因缘所变幻出来的。”

换言之,这世界是一变幻不定的景象,如幻如化的众生为如幻如化的救渡者,从如幻如化的苦中所拯救,救渡者告诉众生一切存在并无不变的本质。

 

◎僧伽与精舍乃是佛教运动绝不可少的基础,他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具体而活生生的社会实体。

 

◎空义是生命的究竟实相。

 

◎“我一时专致于一件事。当我用斋时,我用斋。当我睡觉时,我睡觉。当我谈话时,我谈话。当我坐禅时,我入定。这就是我的实践。”

 

◎“朋友,不要因我所说就相信我;不要相信似是而非的道理;不要相信逻辑推理;不要因为有人赞美一个出家人,你就认为他的话一定要被接受。抛弃任何偏见,自己作出明智的决定。朋友,想一想认真地花六个月的时间想一想。”

 

◎佛陀的诞生给黑暗、痛苦中的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放弃了苦行,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边,端身正坐于菩提树下,观察思维缘起法,如是禅思,终于获证菩提,成为佛陀觉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并把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传播给人类。

 

◎佛陀首先是一个人。他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成佛。大彻大悟后,他在人间宣说他所觉悟的正法,利益教化众生。

 

◎佛陀的出现,使人类的尊严、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所以佛法主要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鬼和神。

 

◎佛陀是人,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并不是神。

他是人类和一切众生的导师,是一位智者、仁者、觉者、圣者。

他为世间有情开辟了一条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脱大道。

 

◎正因为佛陀是人,因而能对世间众生生活的实相,有深入透彻的了知;正因为他还是一位觉者,因而能恒顺众生,随机说法。人类礼拜他,并不是为了得到他的恩赐,而是出于一种尊敬、感激之情,把他当成一位导师,以他为榜样,以期像他那样,觉悟真理。

 

◎修行人是真理的探求者。

 

◎重视佛陀应世的本怀;

人们要做的,除了信仰他,礼拜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学习他,乃至在生活中体验他的教诲。

佛教虽然重视信仰,但强调正信,而正信的基础,就是智慧,佛教虽然倡导自我解脱,但更重视慈悲他人。

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战胜了自我情感的人确实是慈祥可爱。

他们对万事万物无贪无瞋,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这些就是我与众不同之处。

 

◎我常住寂静,不被情感所染,清除了一切不净,远离生死烦恼,圆证了真理。

 

◎憍陈如,时刻清醒自己的头脑,从自我幻梦中解脱出来,在无我思想指导下,观察整个世界,从而你就能探索整个世界。

 

◎我的教法就是整治三种恶源,即身、口、意。

 

◎觉者:“智慧具有如实洞悉《法》的本质。它能除去那遮掩法性的迷惑黑暗。

它具有无误的显示力。因为经说:‘住于定者如实知,如实现’依定才能产生智慧。”

 

◎菩萨在修持智慧上有两种不可缺少的内容:“永勿舍弃众生,了悟一切众生皆空的真谛。”

 

◎每一事物皆“缺乏自性”,且并非真正存在。

 

◎我们整个人即是仅由五蕴所构成再膨胀扩充其意而来的,而其中却是空无的,因为当中根本无一个中心的自我。所谓整个人并没有任何真正是属于它的东西。

 

◎月称论师所说:“借来的钱不能算是自己的资本。”

 

◎“无二”在完美的灵知中,所有的二元对立皆被消去,主客无二,涅槃与世间为一,存在与非存在不相离。

 

◎空又称“如”

这是说能如其实际情形以掌握实情,不加予任何观念在其中。

 

◎“无得”实在即是自我舍离,或完全泯除自我的围绕。

它是最高德行的象征,若没有抛掉各种德行则无法察觉到此最高德行。

 

◎空的义理不是教你支持一种理论以反对其他的理论,而是用以扫除所有的理论。

 

◎空是超乎是与非的。

真理是在是非的中间,位于空境的人对任何事物既不偏肯定亦不偏否定的态度。

 

◎与任何事物对抗或斗争,是与圣人之心相背逆的。

圣者的宁静境界的即是中观辩证法的泉源。

 

◎佛陀说:“我不与世间争,而世间与我争,知法者不与世间争。世间说不存在者,我亦说不存在。世间说存者,我亦说存在。”──(也利,相应部)

 

◎从情感解脱出来是生活的大目标,平和心是每个人都应培养的态度。

 

◎最聪明的态度是无言的沉默,冷静及无分别。

不行动是唯一可行的行动。

 

◎阿毗达摩系以人称无关的表达内容来代替属于人称的表达内容。

即应该将各种经验分析为由各种与人称无关之因素所组成的互动关系。

它是一种以禅思来打破束缚我们心灵的俗见的修持法门。

它的价值是在于治疗而不在于理论。

 

◎用与人称无关的态度来观看一切,而世界的束缚也可一并地解除。

 

◎不健康的心灵是因为我们将自我与那不是我们本身的种种连在一起。

 

◎遵守健康之道德行为规则,亦能减轻对所有物的执持。

 

◎经常修持禅定,则常识界的事物似乎就变成了荒谬、欺人、遥远与梦幻,也打消了一般常识界的凝固不变性及可信性。

 

◎不是行动,也不是禅定,而是思想,才能击杀存于心中的妄相。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将自我与虚妄的所有物连在一起。

 

◎感官世界是──与贪婪及欲望交织在一起而不能解脱的世界。

 

◎无为世界──非缘起,有为事物──缘起。

 

◎我们必须以未获无为为耻。

 

◎我们处于变动不拘,受苦迫束缚,无自主的有为世界中。

 

◎厌恶一切有为世界才能更拓展我们关于无为真性的眼界。

 

◎独我绝灭而绝对长留。

 

◎只有能敏锐地感受到痛苦,又拥有解脱之思考力的人,才能理所当然地同意佛教的的分析。

 

◎如古德所引之预言所示,阿罗汉不再产生了,这种信念竟遍传整个时代。

奶油渐为乳水所冲淡了。学者取代了圣者,博学代替了证果。

说一切有部的契经提及一令人可怖而伤心的故事。

即最后的罗汉死在一学者手中。这故事说明了时代的倾向。

 

◎佛教徒真正要作的事情是同时修持两种相对立的法门。

“法的修持法门引起自我无限的缩小──因为从我而来的一切皆是空的;而无量心法门则带来自我无限扩展──因为自我与愈来愈多的众生合而为一。智慧修持法门打破了以为世间竟然仍有一人相可得的观念。而无量心法门则增加,把更多他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的意识。”

 

◎佛道的修行,过于刻苦时,内心就高傲而不得安静,过于弛缓,又陷于懈怠。

 

◎人应自己系念,如量而摄食。如斯,可少吃苦。不垂老,可保长寿。

 

◎“中道”就是不偏重于禁欲主义,也偏重于快乐主义所表现的实践的原理。

 

◎“即使没有得到托钵的食物,看看吧,我们也快乐地过着,像那光音天一样,我们以幸福为食而生。”

 

◎时常以“欲望有如干草的火炬,逆风而行,烦恼多,是世尊所说教的。”

“欲望有如果树,多苦,多烦恼,是世尊所说的。”以此为念,如此看穿了欲望的真相,消灭了所有世俗的利得心。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忿怒,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忿怒的人,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真正的胜利是,属于真正知道容忍的人。”

 

◎“比丘们呀!犯罪而不认罪是不应该的。又当人在道歉时,不接受其道歉,也是不该的。两者都属于愚者。”

 

◎如果有人,无缘无故讲恶语,以漫骂、侮辱清净无垢的人,其辱必自作自受。

例如,举土掷人,若遇逆风,反会污秽自己。

 

◎勿至忿怒之域,勿让友情衰老,勿诽谤不该受诽谤者,勿出不和之言。

如山之压碎人,忿怒将压碎愚者。

 

◎《慈经》:“真正领悟教谕者,应以此为念。有能、率直、且端正、说良语、柔和而不高傲。知足、好供养、不拘杂事、朴素过日。清净五根、聪明、且谦虚、赴檀越家绝不贪心。勿做卑贱以致蒙识者责备,唯以修成慈悲为念。但愿众生幸福、和平、安乐。

好似慈母对独子,舍命的爱护。普泽众生,以无限慈爱,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

上、下以及四方,无怨恨、无敌意衹与慈心。”

 

◎贪欲像是一种毒,慢慢地蚕食人;忿怒则像一把火,一但焚身,便可一举而毁灭人。

 

◎慈悲之心并非容易修得;利己之心、派系之心、狭窄之心、贪利之心、愤怒或恶念都会加予妨害。将这些阻碍个个烧光,反覆修炼,才可以到达以慈心根基而立,心安理得,无所畏惧,而达到无量大慈悲。

 

◎被称为柔和者或凶暴者,归根究底,要看他在他自己的身心内,有没有贪欲之心、憎恨之心、愚昧之心而来决定的。“三毒”,它会毒害抱有此心的人。

 

◎佛教究极的理想就是──涅槃,是指不再为激情所扰乱而到达自由、和谐,如正观“五蕴”──无常、苦、无我,则生厌离,若厌离则去欲,去欲则得解脱,获解脱则到涅槃。

 

◎为人而生于这人间,却自燃贪心的火,愤怒的火,而将人生造成痛苦的世界。

 

◎倘若人能探索其烦恼的存在,来断绝烦恼的根源,烦恼的火,便自然不致再燃烧了。

如此,清静而安宁的人生即时就可以到来,这即是解脱烦恼而到达涅槃的意思。

 

◎“比丘们!你们将会怎么想?是四个大海的水多,或者在过去世遥远的日子里,为与亲爱的人离别而流的眼泪多呢?”

 

◎佛陀求道的课题,则为克服有限的一生中所引起的苦恼,并且为克服无限的──无数次的生涯中,所面临的悲哀。然而,欲克服悲哀,则必须先要尝尽由其悲哀而所流的泪水的苦味。要认清“无常”的人生实有那么多数不尽的眼泪啊!

 

◎“解脱者死后生于何处?”“有柴则有火烧,无柴,当然无火可烧了。熄了的火,并不会到什么地方去的!”

 

◎“有存在的东西(一切法)都是无常而苦,能说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本体吗?”“阿难,所以你要厌离一切。厌离一切,则能获得自由。”

 

◎无常──苦──无我,乃是形成佛教徒处世态度的基本样式。

 

◎人体如水涡,感觉如泡沫,表象如阳焰,意志如芭蕉,意识如幻影,我佛所释说。

 

◎无我的原理,是由冷静地看透自己的本体,并由明晰的观察而得来的。

 

◎凡我未阐释的事,你便不用去想。

凡我说教的事(四谛),你要好好去接纳。

佛教徒切勿耽溺于无用的议论,以致忽略根本的课题。

 

◎“婆罗门!假如那盆水清而不浊(没染色),静而不沸腾,空而不塞水苔水草,那么随时都可以反映物体的实态出来。同理,人心不为贪欲所烦,不为愤怒所激,不为愚昧所蔽,何时何物都能得到正见啊!”

正见即指对事物加以正当的观察。

正见就是如实知见之谓;就是说要好好地把握事物的本体。

 

◎“盲龟浮木”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生?“因此,比丘们切要记住:

‘这是苦’,切要记住:

‘这是苦的起因’,切要记住:

‘这是苦的消灭’,切要记住:

‘这是致使消灭苦的路’而勉励修行吧!”

 

◎“跋迦梨!见我这个老耄的躯体,是没有用的,跋迦梨!你得知道:

‘见法者即见我。见我者即见法’。”佛陀教弟子唯以见法,唯以礼法为是。

 

◎“不受第二支毒箭啊!”这是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区别。(苦受、乐受、舍受)

 

◎“水若常在,塞井何用!欲若皆无,有何所求!”

佛陀所说的论理,旨不在欲望的断绝,而在欲望的正当的运用。

 

◎踏越泥土的湖沼,断绝爱欲的荆茨,灭尽人心的愚昧,而不为苦与乐所动者,此人即是真正的比丘。

 

◎小朋友啊!你们是不是也愿意遭遇到别人的虐待呢?

苦,若对你不快,对内对外切勿行恶!若一旦行恶,人便不能离苦。

 

◎人的心思,何处都可以到。

但无论到达何处,却不能发现比自己更可爱的人哪!

同样;别人也是以自己为最可爱者,所以,知道自爱的人,就不可以害别人啊。

 

◎“圣者究竟指着何人?”

断绝种种束缚,不怀恐惧者,解结而成自由,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受骂、受打、受缠缚,心却毫无龟缩,忍耐胜于常人,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无怒、勤劳、有德、无贪、克制而不再迷惘,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如不着于荷叶之水滴,如不留于锥尖之芥子,不为诸欲而迷恋,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智慧深、思虑贤、辨别道与非道,到达至高道理,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对弱者、对强者,对凡有生命者不鞭笞、不毁伤、不杀生,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在有恶意者中无恶意,在执鞭者中而敛鞭,在固执者中无固执,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贪念、愤怒、骄傲、伪善,犹如芥子之落于锥尖,悉数脱落,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不言怒语,而言道理与真实之语,不以言语伤人心,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对此世无所求,对彼世也无所求,无迷恋而自由,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法集经》

 

◎决定人的尊卑,不在其出身,而在其“业”,换言之,行为本身才是决定性的要素。

 

◎那时伫立在渡船场前的佛陀,已是八十高龄的老耄之人了。

身上穿着坏色之衣,手里仅提着一个钵。

一耄的权势也非他所有,一片财宝也没有。

在这个人前面,人们正献上最崇高的尊敬来惜别。

这个人才真正值得被称为世尊。

渡过河到达彼岸的佛陀,再度站在恒河岸上,说如下的偈语:“当世人在编织笼筏时,舍深处,架起桥,好好渡河流者,这个渡河者,就是贤者。”

 

◎“芭蕉结果实而被伤害,竹、苇据说也如此,驴马怀胎而死亡。人得名利而转落。”

 

◎“你们或许因为尊敬我,才不敢问我,那是不对的,应该以朋友对朋友发问的心情来质问我才好。”“如果这样的话,就由我来讲吧!‘人世间所有的事务,都是败坏法;不可放逸,努力精进吧!’这个就是我最后的言语。”

 

◎“比丘们啊!和心爱的人总有要离别的一天,在这世上存在的万物,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这才是真理。比丘们呀!大树有时候也有几支树枝先行枯萎。

和这个道理同样,舍利弗、目健连两人,先我而去了。因为在这世上,绝没有永久不转移的东西。所以比丘们呀!我就说:‘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以法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波斯匿王!诚然,照您所讲,若以身、口、意做恶事,此人则不真正爱自己啊。若以身、口、意做善事,此人则真正爱自己啊。”

“若知自己可爱,切勿自结于恶。盖因作恶业者,毕竟难得安乐。”

 

觉悟之道

 

◎我们不是为了进天堂而修行,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修行基础的

第一要点是:诚实、正直;

第二:要留意恶行;

第三:内心要谦虚,要出离并少欲知足。

 

◎人们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知道,却不去实践。

 

◎体认无常和耐心的忍,就接近佛陀的教导了。

 

◎正精进和戒并不是在于你外表的所为,而是不间断地持续你内在的觉醒与收摄。

 

◎一颗空了的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

 

◎正确的修行是持续不变地修行,不论行住坐卧,修行必须持续。

 

◎了知佛法或见到佛法端赖修行。

 

◎如果我们不修行,不论我们研究了多少佛法,都只是佛学,而不是佛法。

 

◎佛陀不怕人们的不知道——衪可以教导他们,衪怕的是那些知道却不照着做的人。

 

◎知识与经验间有很大的差异。

 

◎于生活中发现佛法的真谛,在人间落实解脱道。

 

◎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心灵的自在与解脱。

 

◎要觉悟,只有一个地方有可能,那就是──心。

 

◎“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

 

◎一切的修行之道,最终的成果都将导致平静,以及去除种种障碍以达甚深的内观。

 

◎只有立誓成道报亲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